A. 卵巢囊腫該怎麼治
卵巢囊腫
卵巢囊腫屬廣義上的卵巢腫瘤的一種,各種年齡均可患病,但以 20-50 歲最多見。卵巢惡性腫瘤由於患病期很少有病,因此早期診斷困難,就診時 70 %已屬晚期,很少能得到早期治療, 5 年生存率始終徘徊在 20-30 %,是威脅婦女生命最嚴重惡性腫瘤之一,卵巢是人體中較小的器官,但為多種多樣腫瘤的好發部位,卵巢腫瘤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性質和形態--單一型或混合型、一側性或雙側性、囊性或實質性、良性或惡性,並有不少卵巢腫瘤能產生婦性或男性的性激素。
症狀:
卵巢囊腫在早期並無明顯的臨床表現,患者往往因其他疾病就醫在行婦科檢查時才被發現。以後隨著腫瘤的生長,患者有所感覺,其症狀與體征因腫瘤的性質、大小、發展、有無繼發變性或並發症而不同。
1、下腹不適感
為患者未觸及下腹腫塊前的最初症狀。由於腫瘤本身的重量以及受腸蠕動及體位變動的影響,使腫瘤在盆腔內移動牽扯其蒂及骨盆漏斗韌帶,以致患者有下腹或骼窩部充脹、下墜感。
2、腹圍增粗、腹內腫物
是主訴中最常有的現象。患者覺察自己的衣服或腰帶顯得緊小,方才注意到腹部增大,或在晨間偶然感覺,因而自己按腹部而發現腹內有腫物,加之腹脹不適。
3、腹痛
如腫瘤無並發症,極少疼痛。因此,卵巢瘤患者感覺腹痛,尤其突然發生者,多系瘤蒂發生扭轉,偶或為腫瘤破裂、出血或感染所致。此外,惡性囊腫多引起腹痛、腿痛,疼痛往往使患者以急症就診。
4、月經紊亂
一般卵巢,甚至雙側卵巢囊腫,由於並不破壞所有的正常卵巢組織,故多半不引起月經紊亂。有的子宮出血並不屬於內分泌性,或因卵巢瘤使盆腔的血管分布改變,引起子宮內膜充血而起;或由於卵巢惡性腫瘤直接轉移至子宮內膜所致。因內分泌性腫瘤所發生的月經紊亂常合並其他分泌影響。
5、壓迫症狀
巨大的卵巢腫瘤可因壓迫橫膈而引起呼吸困難及心悸,卵巢腫瘤合並大量腹水者也可引起此種症狀;但有的卵巢腫瘤患者的呼吸困難系由一側或雙側胸腔積液所致;並且往往合並腹水,形成所謂 M eigs 綜合症。
巨大的良性卵巢囊腫充盈整個腹腔,使腹腔內壓增加,影響下肢靜脈迴流,可導致腹壁及雙側下肢水腫;而固定於盆腔的惡性卵巢囊腫壓迫髂靜脈,往往引起一側下肢水腫。
盆腹腔臟器受壓,發生排尿困難、尿瀦留、便急或大便不暢等現象。
體征:
1、腹內腫塊
中等大以下的腹內腫塊,如無並發症或惡變,其最大特點為可動性,往往能自盆腔推移至腹腔。 腫塊一般無觸痛,但如有並發症或惡變,則不僅腫塊本身有壓痛,甚至出現腹膜剌激症狀。
2、腹水征
腹水存在常為惡性腫瘤的特徵,但良性囊腫如卵巢纖維瘤及乳頭狀囊腺瘤亦可產生腹水。 內分泌症狀 如多毛、聲音變粗、陰蒂肥大等為男性化囊腫。
3、惡病質
其特徵是腹部極度膨大、顯著消瘦、痛苦的面部表情及嚴重衰竭。
發病率
卵巢腫瘤是婦科常見病之一,其種類之多在全身各器官的腫瘤中居首位,其在婦科疾病中患病率為 13-23.9 %,其中惡性腫瘤約占 10% 。卵巢腫瘤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在多數發生在生育年齡,良性卵巢腫瘤大多發生在 20-44 歲,惡性卵巢腫瘤發生在 40-50 歲,青春期或幼女也可患卵巢腫瘤,常為惡性,而絕經後期患腫瘤也多為惡性。由於卵腫瘤位於盆腔,早期無症狀,而惡性腫瘤擴散快,患者就醫時 70 %以上已為晚期,據國內外報告卵巢癌五年存活率僅在 30 %左右,其死亡率居婦科惡性腫瘤之首位。
分類
1、漿液性囊腺瘤
漿液性朱瘤來源於副中腎體腔上皮,為最常見的卵巢瘤之一。據國內統計,佔全部卵巢瘤的 23.1% ,常見於 30-40 歲的婦女。以單側性為多,但亦有不少為雙側性。可以分為單純性液囊腺與乳頭狀漿液性囊腺瘤兩種。
(一)單純性漿液性囊腺瘤占所有卵巢瘤的 15% 左右。腫瘤直徑為 5-10cm ,個別可充盈整個腹腔,多呈球形,外表光滑。單房或多房,壁甚薄,僅由一層能分泌漿液之柱狀或立方上皮細胞構成,部分細胞帶有纖毛,與輸卵管上皮細胞極為相似。囊瘤的內容為淡黃色透明液體,含有血清蛋白,偶爾呈少許粘液性,系部分上皮細胞為粘液所致。
(二)漿液性乳頭狀囊腺瘤:一般呈球形,多戶,外表光滑,呈灰白色或棕色,內容顯示多數細小或粗大的乳頭狀突起,有的充盈整個囊腔,形成一近似實質的腫瘤,多為雙側。乳頭狀突起可以穿透囊壁移於囊外,使囊壁易破裂。凡乳頭達囊腺瘤表面者,皆產生腹水。漿液性囊腺瘤如不早期治療,發生惡性變者可高達 50% 。上皮細胞層的增厚,絲狀分裂活動的增多,細胞大小與形態的多變,細胞不成熟及染色反應的變化,均為惡性轉變的特徵。
2、漿液性囊腺腺癌
漿液性囊腺癌為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卵巢瘤,約占所有惡性卵巢瘤的 40-60%, 半數為雙側性,一般為中等大,半囊性。其顯著特點為具有大量質脆的乳頭突起。起初位於腫瘤內壁,常空透瘤壁,在腫瘤外面繼續生長。在後一種性況,腫瘤向周圍器官和組織,如腸管、子宮及附件、壁層及臟層腹膜侵犯,形成廣泛癌性種植。
漿液性囊腺癌的手術預後不佳,與腫瘤的組織象有一定的關系,據統計其 5 年的生存率低於 20 %。
3、粘液性囊腺瘤
粘液性囊腺瘤為較常見的卵巢瘤,國內統計占所有卵巢瘤的 21.7 %,多發生於生育期年齡( 26-45 歲),有少數病例為兒童,最年幼者為 7 歲。
腫瘤多為單側,但約有 10 %為雙側。大多數腫瘤為多房性(故有多房性粘液性囊腺瘤之稱),並具有較漿液性囊腺瘤炎大的傾向,甚至可達到巨大的程度,遠超過足月妊娠子宮大(照片 29-5 )。患者可有月經異常,但症狀多由腫瘤增大壓迫所致。
腫瘤呈橢圓形或形成大小不等的球形突起,表面光滑,中等硬度,瘤壁較厚。切面可見大小、數目不等的房,房間隔亦較厚。
如果在手術切除粘液性囊腺瘤時未發生破裂,則這種腫瘤的預後極佳。腫瘤的惡變占 5% 。
任何粘液性囊腺的瘤的內容溢入腹腔,均可導致腫瘤的腹膜種植,呈團塊狀,並可引起臟器粘連。這種並發症的發生率,在所有卵巢的粘液性囊腺瘤中僅占 12-13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切除卵巢的粘液性囊腺瘤過程中,如果處理不當(如先行穿刺或不慎損傷瘤壁),以致囊內溶物溢入腹腔,亦可發生腹膜粘液瘤。
4、粘液性囊腺癌
可為實性或囊性。癌變部位可局限於腫瘤的某一部,但多數擴展至整個腫瘤。如未穿破瘤壁,腫瘤表面光滑;但如侵蝕瘤壁,則與鄰近臟器粘連。囊腔內含有混濁的粘血性液體,為惡變表現之一。
五、子宮內膜樣瘤
腫瘤表面光滑,常為單房,其內壁由一層極似子宮內膜型的高柱狀上皮所構成,周圍的結締組織缺乏子宮內膜間質,在囊瘤的內外也無出血現象。
子宮內膜樣癌
這種種瘤為單側性或雙側性,後者可高達50%。一般為中等大,瘤壁外表光滑,但可有硬節狀突起。部分為實性,部分生有乳頭狀突起的囊腔,可見壞死與出血灶。小部分為結締組織型,質地較硬。腫瘤的預後較漿液性及粘液性囊腺癌為佳。其5年生存率可達55%
透明細胞瘤
此種腫瘤通常發生於近絕經期或期或絕經期後,文獻記載最老的患者為 87 歲,約 60 %見於 60 - 70 歲。 腫瘤常為單側,但約有 25 %為雙側,中等大。腫瘤表面高低不平,以多數相互緊密連接的囊性突起為特徵。此類腫瘤極少惡變,一般間質不參與惡變,但可發生黃素化,並有內分泌影響。
Brenner瘤
BrennerBuy瘤是較少見的腫瘤。其發生率在所有卵巢瘤中佔0.5%,發生於40-50歲者為多。一般為單側性(多為右側),約8%為雙側性。極少數可惡性變為鱗狀細胞癌或粘液性腺癌。 Brenner瘤為典型的實質性圓形或橢圓形腫瘤。表麵灰白,大小自1cm至25cm直徑不等,多為6-7cm直徑。腫瘤無明顯的包膜,但周圍的卵巢間質被壓縮。腫瘤無明顯的包膜,但周圍的卵巢間質被壓縮。在絕經期後的患者,可並發子宮內膜增生。
交界性腫瘤
漿液性腫瘤中表面乳頭狀瘤為最常見的交界性瘤。漿液性交界性瘤中約33-60%局限於一側卵巢,而顯然惡性瘤則雙側者約佔50%。交界性瘤在診斷時有轉移性病16-18%,而顯然惡性瘤則超過60%。 粘液性瘤中交界性瘤佔35%,而顯然惡性瘤佔10-15%。在診斷時,約80-90%交界性瘤局限於卵巢,而顯然惡性瘤則僅約50%。雙側卵巢均受累者兩組約在5-10%。 子宮內膜樣瘤的交界瘤表現為更少的不典型增生,局限在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子宮內膜樣腺性纖維瘤范圍內,其中上皮細胞具有低度惡性細胞核的特徵,但無侵蝕現象。
良性囊性畸胎瘤
良性囊性畸胎瘤,國內統計約占所有良性卵巢的16.4%,國外為10%.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為20歲以下婦性最為常見的腫瘤。約12-20%為雙側生長。一般為中等大,偶爾在探查對側卵巢時發現直徑有1-2cm大的。
良性囊性畸胎瘤可分為單純型和復雜型。這種腫瘤,大體為球形,在切除後則有扁平的傾向。表面光滑,色白,帶有區域性黃色,由於腫瘤的重量,可使骨盆漏斗韌帶伸長,腫瘤在腹腔內的活動性亦隨之增加,因此易發生扭轉。
良性畸胎瘤的內容如漏入腹腔,可引起化學性腹膜炎,形成慢性巨細胞肉芽腫或油性一角蛋白肉芽腫。此種病例在手術時往往易將所形成的纖維狀彌漫性腹炎誤為泛發性結核或癌症。囊性畸胎瘤一般無症狀,除非腫瘤較大,壓迫鄰近器官,但瘤蒂扭轉的傾向。惡變率一般為5%,絕大多數為其中的鱗狀上皮成分發生癌變。
良性實性畸胎瘤
較囊性畸胎瘤少見,但較多見於兒童期。表面光滑,堅硬。剖視:大部為實性,有少數小囊腔。
胎兒型畸胎瘤
此種種瘤的內容,極似發育不全的胎兒。
卵巢甲狀腺瘤
實為一種特殊型的畸胎瘤,小或中等大。實性或呈結節狀,切面棕色,偶有囊腔及出血灶。部分患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約有5-1%的病例發生惡變,形成乳頭狀瘤,並可有轉移。
惡性畸胎瘤(畸胎癌)
卵巢的惡性畸胎瘤為一種惡性的胚細胞腫瘤。實性或半實性,主要發生於年輕婦女。
在卵巢的畸胎瘤中如發現未成熟組織,表示病變有惡性可能,這點應引起重視。腫瘤被全部切除後1個月內消失,倘若以後重現,即表示有轉移或腫瘤復發。
無性細胞瘤
此種腫瘤能發生於卵巢或睾丸,當包膜破裂,鄰近器官受侵犯,為雙側性或合並畸胎瘤者,預後一般不佳。無性細胞瘤大多數發生於 30 歲以下,最年幼者僅 2 歲,最老的為 78 歲。多為單側,並以右側為多見,雙側者約占 15 %。
腫瘤的直徑自數 cm 至 50cm 不等,呈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質硬或如橡皮樣,但大的腫瘤變軟、脆(壞死、出血所致)而發生囊性變。
無性細胞瘤對放射線高度敏感,好使發生轉移的病例,亦應爭取治療。一般施行雙側輸卵管巢與子宮全切除術;對年輕、未孕的單側早期腫瘤患者,可考慮保留對側正常卵巢及子宮,有報道術後懷孕者,但約有 1/3 對側卵巢又復發。
纖維瘤
多見於絕經期或絕經期後,但在 12 歲以下的兒童中亦有發現。
卵巢的纖維瘤常為單側,約有 10 %為雙側生生。大不不等。小者僅為卵巢表面一上結節;大者幾乎充滿腹腔,由於壓迫鄰近器官及蒂長易發生據轉而有明顯症狀。
卵巢纖維瘤表現光滑,硬,呈灰白色;或為多發結節狀,結節大小不等。其切面均顯示交錯的結締組織束,並可有變性區域,甚至形成囊腔。
卵巢纖維瘤可發生惡變。良性纖維瘤可以合並腹水及胸水。
具有內分泌功能的久巢腫瘤
此類腫瘤曾有多種名稱,如性腺間質瘤、間葉瘤或性索間葉瘤。
(一)最不的患者僅14周,最老者為85歲,一般發生於生育期的後期及絕經期後(36-58歲)。
腫瘤大小不等。大者可達40cm直徑,22kg重,一般為中等大,多屬單側性,約5-10%雙側生長。起初為實質性,隨期增大而含有多數小囊性間隙,甚至部分形成囊狀,偶有出血區。為圓形或橢圓,有結節狀隆起,表面光滑,質較軟。
因腫瘤的大小其內分泌作用而不同。腫瘤產生的大量雌激素,可以引起青春期前患者的性早熟;生育年齡患者月經異常(閉經、月經過多),但可不明顯;或絕經後患者的子宮出血;或使子宮內膜發生腺囊樣與腺瘤樣增生以及子宮一致性增大。
(二)卵泡膜細胞瘤:較粒層細胞瘤少見,多發生於絕經期前後,很少在青春期前發生。腫瘤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質較硬,常為單側性,大小從數mm卵巢內結節至15-20cm直徑,偶呈巨大囊性腫瘤含26kg液體。
(三)粒層細胞--卵泡臘細胞瘤:此種腫瘤系兼有顆粒細胞與卵泡膜細胞兩種成分的混合瘤,其中的兩種成分比例不等。腫瘤具有內分泌功能,以產生雌激素為特徵,偶有產生雄激素者。
(四)含睾丸細胞瘤:含睾細胞瘤為一種少見的低度惡性的卵巢腫瘤,多發生於20-30歲婦女,則引起異性性早熟。腫瘤一般為中等大小,少數很小或直徑超過25cm,重達12kg,96%為單側發生,常為實質性,但總含有多少不等的囊腔,腫瘤較大時所含囊腫亦增大。表面光滑有結節狀隆起,常為灰白及草黃色。囊腔內含漿液血性液體。
含睾丸細胞瘤患者的典型症狀與體征為:女性體態消失,月經多少,隨即閉經,伴發乳房與子宮萎縮以及男性化(多毛、痤瘡、陰蒂肥大及音調變得低沉)。
約30%左右的含睾細胞瘤顯示惡性,對於腫瘤僅限於一側卵巢並無轉移的年輕患者,可作單純瘤及同側附件切除,術後須密切隨診。
卵巢轉移性腫瘤
卵巢惡性腫瘤有的來自身體其他器官的原發性惡性腫瘤,特稱為卵巢的 「 轉移性腫瘤 」 。一般愈易發生腫瘤的器官成為轉移部位的可能愈小,但卵巢卻是例外,某些部位如胃及乳房的原發癌,較其他器官的癌瘤轉移到卵巢的傾向更大,占卵巢轉移瘤的 80 %, 80% 的卵巢轉移瘤轉移為瘤為雙側生長。
卵巢腫瘤種類復雜,變化多端。幾乎任何部位的原發性惡性腫瘤,都可轉移至卵巢,但最多來自乳房、胃腸道及生殖器官。
常為實性,一般如拳頭大,表面光滑,有光澤,在盆腔內無粘連。小者保持卵巢正常形狀,較大者則無粘連。小者保持卵巢正常形狀,較大者則表面呈腦回狀或分葉狀,也可因變性而發生囊腔,幾乎均為雙側生長。
診斷
臨床上對於卵巢瘤的診斷應達到4個要求:(1)是否卵巢腫瘤;(2)是何種卵巢腫瘤;(3)有無並發症;(4)何側生長。
關於是否卵巢腫瘤的診斷
卵巢腫瘤的診斷往往因腫瘤的大小、性狀不同而有難易之別,詳細詢問病史時不僅注意生殖器官,並需注意周身情況與其他重要器官的有關病史;結合臨床表現與體檢,除注意腫瘤本身的特徵外,尚應了解周身情況,故不僅婦科檢查,而周身檢查,特別是腹部檢查亦極重要。必要時藉助其他輔助診斷方法,如妊娠試驗、全消化道X線透視、子宮輸卵管造影、靜脈腎盂造影、超聲診斷或CT、MRI,以及個別特殊情況下應用腹腔穿刺、腹腔鏡檢查、剖腹探查等,再結合病史經過全面分析後,方能得到正確的診斷。
卵巢腫瘤患者可能有腹部腫塊史,而並無嚴重的症狀或其他對於身體的影響;通過腹部視診、觸診及雙合診,一般能查清子宮及腫塊的境界,腫塊且有一定的活動度。小的卵巢腫瘤雖無症狀,一般伴有月經障礙、炎症或不孕情況而卵巢瘤相應小者均無此種現象。
關於卵巢瘤類別的診斷
根據腫瘤生長的快慢、大小、性狀、側別、活動度、有無並發症並結合其他輔助檢查(如B超、CT、MRI等)所得,多數在治療前能獲得較確切的診斷。如腫瘤雖大而無顯著症狀,囊性而略帶充實感,形狀稍不規則者多為多房性粘液性囊腺瘤。大如手拳、實性、表面有結節感、浮動於腹水中,並有一側胸腔積液者多為纖維瘤;同樣大,實性而較軟,雙側生長,並無月經影響者多為囊性畸胎瘤。若以上情況突然生長迅速,並有腫瘤之一部變硬(癌變)或變軟(壞死、出血),由原先之可動變為固定,多為良性腫瘤惡變。有的腫瘤起始即為實性,雙側生長,發展迅速,伴有腹水,甚至一側下肢水腫,營養不良,應考慮為原發性惡性卵巢瘤,以腺癌為多見。先有胃腸道症狀,隨後發現雙側卵巢實性腫瘤,則應考慮來自胃腸道的轉移瘤。
有的病例可由患者的排泄物或伴發的腹水檢定其性質,如腫瘤穿破腸壁由糞便或穿破膀胱由尿液排出毛發或皮脂樣物,則囊性畸胎瘤的診斷得以確立。
關於有無並發症的診斷
如原先為手拳大可動之下腹腫塊,於某一動作後突然發生劇烈腹痛,隨後腫塊即不能移動。檢查時腹部有壓痛。雙合診:子宮境界清晰而於一側附件區觸及疼痛性腫塊,結合無月經異常史,即可診斷為某側卵巢蒂扭轉。此種患者也可有多次類似發作史。又如原先腹部腫塊較大且患者自己能捫清,突因摔倒,腹部劇痛一陣後,即不能捫清腫塊,且有不適感。檢查腹部有壓痛、反跳痛,而無明顯腫塊可及,有疑似腹水征。雙合診:子宮正常大而有漂浮感,於一側附件區可觸及境界不清之塊物,則卵巢囊腫(可能為多房性粘液性囊腺瘤)破裂的診斷可以建立。
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患者的主要症狀為月經量多,但漿膜下的肌瘤並無此症狀。一般子宮肌瘤為多發生性,並隨宮體及宮頸移動,質硬,可與卵巢性腫瘤鑒別。
並發症
卵巢腫瘤。卵巢體積雖小,卻是腫瘤最好發生的器官;腫瘤種類之多亦居全身器官之首。卵巢是婦科常見的疾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多見於生育期的婦女。由於卵巢位於盆腔內,無法直接窺視,而且早期無症狀,又缺乏較好的早期診斷和鑒別的方法,一旦發現為惡性腫瘤時,往往已屬晚期病變,因此迄至今日,卵巢癌5年生存率仍僅25%-30%,為婦科腫瘤中威脅最大的疾患。
妊娠合並卵巢腫瘤較非妊娠時更易發生扭轉和破裂;早孕時腫瘤嵌入盆腔可引起流產,晚期妊娠時阻塞產道可發生梗阻性難產。
妊娠時合並的良性腫瘤以成熟囊情畸胎瘤及漿液或粘液性囊腺瘤最多見,惡性者以漿液性囊腺癌為多。在妊娠前半期尚可合並妊娠黃體囊腫,因此在早孕時發現卵巢囊腫時,應想此可能性。
在早期妊娠時,較易發現卵巢瘤;中期妊娠以後則較困難。在早期妊娠發現合並卵巢囊瘤時,如為單側、活動、囊性腫瘤可待孕3個月後進行手術,一方面可以減少流產的可能,另一方面觀察是否為妊娠黃體囊腫而自然縮小或消退。如在妊娠晚期發現,可待胎兒存活後即進行手術。如因腫瘤阻塞產道應即行剖宮產,同時切除腫瘤。如為卵巢癌或疑有惡性或惡變時應及時手術,不宜等待。
囊性、實性、良性或惡性的卵性的卵巢瘤,都可發生並發症,而並發症可於任何時期出現。有的有誘因,有的則無。
瘤蒂扭轉
約有10%的卵巢瘤發生扭轉。發生卵巢瘤蒂扭轉的條件,是瘤蒂長而腫瘤拳頭大至胎兒頭大,與周圍組織無粘連,腫瘤在腹腔中活動較易。囊性畸胎瘤、粘液性及漿液性囊腺瘤最易發生蒂扭轉,這類腫瘤的蒂瘤的蒂一般較長且重心偏於一側,瘤體易於受腸蠕動或體位變動的影響而轉動。頗多患者訴稱,在疼痛發作前,曾有起床或彎腰等活動,但有時患者系因疼痛發作而醒(也可能在睡眠中曾翻動身體,或腸蠕所致)。如卵巢瘤患者合並妊娠,則瘤蒂扭轉多發生於妊娠前半期或產後。因中期妊娠時卵巢瘤隨子宮體升入腹腔,較先前在盆腔之活動餘地大,而產生子宮縮小,腹壁鬆弛,卵巢瘤的活動餘地更大,故也易發生蒂扭轉。
首先靜脈受壓而阻塞,動脈繼續供應,致使腫瘤充血,呈紫褐色。囊瘤內的血管可以破裂,血液充盈囊腔,偶亦有腹腔內出血。如瘤蒂扭轉嚴重,則動脈亦阻塞,久之腫瘤壞死。
患者的主要症狀是突然下腹部劇烈疼痛。亦有疼痛發作輕緩者,則為瘤蒂扭轉較慢而不嚴重。扭轉急劇者伴有嘔吐;偶因子宮內膜血管充血而致有少量子宮出血。病史中多有下腹可動性腫塊,並可能有過一二次相似的發作性腹痛。
破裂及穿破
前者指囊瘤脹破或被擠破,其內容溢入腹腔;後者指囊瘤內容侵蝕囊壁而進入腹腔,如漿液性囊腺瘤或癌之乳頭狀突起空透瘤壁。
卵巢瘤的破裂率約為3%,惡性畸胎最易發生破裂。
自發性破裂較多見,由於生長過快,囊壁的局部血液供應不足,增量的囊液即自囊壁的薄弱部破出,溢入腹腔。不同的瘤內容在腹腔內可形成不同的後果,在形成這些情況的過程中可引有復膜炎、腸粘連甚至腸梗阻。
外傷性裂較少,可發生於較大的囊瘤患者腹部受重傷之後,偶有卵巢囊瘤嵌頓於子宮直腸窩,在分娩過程中為胎兒先露部分所擠破者。但較多的原因為較小而境界不清囊瘤在雙合診時或麻醉下反復檢查所擠破。因此,在檢查卵巢腫瘤者時,即使在行B超檢查時,必須動作輕柔,小囊腫破裂時患者多僅感輕微腹痛,但由於囊瘤性質的不同以後可產生不同的症狀。大囊瘤的破裂或破口特大,患者常有劇烈疼痛,並因瘤內容物進入腹腔後的刺激,引起嘔吐及不等程度的休克。腹部檢查有壓痛及腹壁緊張,原有的腫塊消失或僅能觸及小於疼痛發作前的腫塊。囊內容物溢出多,或刺激性強者可出現腹水征。雙合診:陰道後穹窿部可有觸痛及觸及縮小的腫塊或有子宮浮動感。
出血
在剖腹查中發現卵控查中發現卵巢囊瘤內有小量出血者為數不少,但不引起症狀。偶有瘤內大量出血者,尤其是惡化腫瘤,則可產生如同瘤蒂扭轉的症狀。瘤蒂扭轉或破裂可致腥腔內不等程度的出血,甚至引起休克。
感染
卵巢腫瘤合並感染的發生率,最高者20%,可由種種原因所致,多數感染繼發於瘤蒂扭轉或產生感染。卵巢瘤蒂扭轉或穿破後與腸管粘連,繼發大腸桿菌感染,甚至有腫瘤內容物由鄰近粘連的器官(腸、膀胱)排出者,如囊性畸胎瘤。
由於腹膜炎所引起的腹壁緊張,不易查清腫瘤的境界。有時誤診為膿腫,患者多先覺有下腹腫塊而後有腹痛、體溫升高等感染症狀。
嵌頓
小於胎兒頭大的卵巢瘤,可被擠入子宮直腸窩,偶亦可被擠入子宮膀胱而引起排便或排尿障礙。
水腫
囊腫主要為纖維瘤,可並發明顯水腫,致使腫瘤體積急速增大,常易誤診為惡性腫瘤。
腹水
腹水可以並發於良性或惡性,囊性或突發性,完整的或破裂的卵巢瘤。腹水呈淡黃色、黃綠色,或帶紅色甚至為明顯的血性;有時由於混有粘液或其他瘤內容物而混濁。
腹水多伴發於惡性卵巢囊腫,尤其是有腹膜種植或轉移者。腹水發生與腫瘤之惡性程度成正比,腹水最多伴發於實質性原發癌,佔75%。腹水亦可發生於並無蒂扭轉、壞死或炎性變化的良性腫瘤。
Meigs綜合征(Meigs syndrome)
卵巢纖維瘤常並發腹水與胸水。
Meigs綜合征患者的臨床表現,往往頗似晚期肝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晚期惡性腫瘤,但切除腫瘤後,腹水及胸腔積液均消失。此種綜合症常並發於卵巢的實質性腫瘤、Brenner瘤及粒層細胞瘤。
子宮內膜變化
子宮內膜變化,可以見於具有異常內分泌作用的卵巢瘤。
惡性卵巢腫瘤的周身性並發症
囊腫惡性卵巢對於全身影響較大,因而可引起種種全身性並發症。
貧血常見於癌症患者,可因出血、造血不良或溶血所致。已知腫瘤的壞死性產物可使紅細胞加速破壞並抑制骨髓的造血細胞作用。溶血則目前認為系一種自體免疫現象,腫瘤可形成與患者本身紅細胞作用之抗體而發生溶血。這種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偶可發生於良性卵巢腫瘤患者,在切除卵巢瘤後,溶血病變即消失。此外,由於自身免疫反應尚可引起皮肌炎。據報道在卵巢癌患者血清中存有與腫瘤浸出物起反應的抗體,在其橫紋肌及皮膚膠原束的表面,也發現有免疫球蛋白,釋放至血循環的腫瘤抗原與肌肉及膠原表面的抗體起反應,從而引起患者有皮肌炎的臨床表現。因此,卵巢惡性腫瘤患者手術切除後發生皮肌炎,則應想到有復發的可能。
卵巢腫瘤的腹膜外生長
有些卵巢瘤在其生長過程中一部或大部向腹膜後深埋,大多進入同側闊韌帶內,使子宮移位;逐漸發展,更可使乙狀結腸、直腸、膀胱、輸尿管移位,並使之受壓,產生各臟器的壓迫症狀,如排尿、排便障硬,腰腹痛,下肢水腫;有的甚至可進至腎臟周圍,引起腎盂積水。
向腹膜外生長的卵巢瘤,偶見於多房性粘液囊腺癌。在手術切除時易損傷鄰近器官--輸尿管、膀胱或腸管,通過現代影象檢查( B 超、 CT 、 MRI ),不難判斷。
B. 肺癌早期症狀
肺癌的早期症狀臨床實踐告訴我們,肺癌是中老年人常見的腫瘤之一,惡性程度很高,發展很快,臨床上一旦症狀明顯,大多已屬晚期,治無良方。因此,肺癌的早期信號,如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則可早期發現,採取手術及化療等綜合措施,有利提高治療效果。河南省現代醫學研究院醫院肺癌專家介紹肺癌的常見早期症狀是:
咯血:是肺癌早期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有學者曾統計312個病例,發現最早出現這一症狀者佔40.97%,其特點是中老年人突然咳血,或痰中帶血,有的則反復發生「肺炎」吐血絲痰,去而復返。
杵狀指:亦稱鼓捶指。表現為指、趾第一節肥大,指甲突起變彎,常伴有疼痛。國外報道,21%的肺癌早期伴有柞狀指,且大多數在肺癌手術後消失。
關節炎:與柞狀指同時存在,可在肺癌病灶很小難被發現時先出現,表現為遊走性關節炎症狀。肘、膝、腕、踝、指掌關節燒灼樣疼痛,活動障礙,可能出現肘和服骨腓骨骨膜增生等,被稱為類風濕關節炎樣關節炎,在肺手術二十四小時後,疼痛可以消失。
男性女乳:男性的乳房一側或雙側增大如女性,日本阿培等調查267例肺癌,其中早期出現男性女乳者佔7.5%、常易被忽視,甚至誤診為單純乳房增生而被切除。
多發性周身性肌炎:亦為肺癌早期症狀之一。據統計85%先於肺癌典型症狀出現,表現為漸進性周身無力、食慾減退,加重時可行走困難,卧床難起。
其他表現:如無明顯原因的聲音嘶啞伴氣喘;一側頸部明顯浮腫;一側眼裂變小,眼瞼下垂,瞳孔縮小等,有時也可在肺部症狀尚不明顯時出現。
中老年人,尤其是嗜煙者,如出現上述可疑症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應及時去醫院作胸部X線照片或CT等檢查。值得注意的是,若將15%的肺癌病人早期完全沒有症狀。因此,中老年人每年作一次胸部X線照片檢查,對及早發現肺癌有積極的意義。
C. 大家來幫幫忙啊~~
腮腺炎
腮腺炎
唾液腺有3對,腮腺、舌下腺和頜下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腮腺。小兒得了腮腺炎後,面部就像打腫臉的胖子。因為腮腺位於兩側面頰近耳垂處,腮腺炎時腫大的腮腺是以耳垂為中心,向周圍蔓延,故腮腺炎在民間稱為"大嘴巴"。
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傳染病,病人是傳染源,飛沫的吸入是主要傳播途徑,接觸病人後2-3周發病。腮腺炎主要表現為一側或兩側耳垂下腫大,腫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為中心邊緣不清,表面發熱有角痛,張口或咀嚼時局部感到疼痛。腮腺腫脹在發病1- 3天最明顯,以後逐漸消退,約2周腫脹完全退盡。在發病初期的3-5天,可有發熱、乏力、不願吃東西等全身症狀。
一旦發現腮腺炎,患兒應立即隔離,卧床休息。飲食宜軟、易消化,避免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易刺激唾液腺分泌,導致局部疼痛加劇。要多飲開水,保持口腔清潔,也可用復方硼砂溶液漱口。腫脹部位可用中葯外敷,取青黛15克,或中成葯如意金黃散15克,用水調勻即可。外敷後可減少局部疼痛,幫助消腫。同時還可服板藍根沖劑。
一旦小兒得了腮腺炎,應隔離至腮腺腫脹完全消退後才可入托或上學,以免傳染給其他小兒。由於腮腺炎容易在托幼機構中流行,因此若發現患兒,應加強晨檢工作,對可疑患兒有接觸的小朋友,應觀察21天,同時預防性口服板藍根沖劑。一般連續3-5天。有一點要注意,丙種球蛋白對腮腺炎無預防作用。
腮腺炎分為化膿性和病毒性兩種。
化膿性腮腺炎是由細菌感染引起,主要是葡萄球菌。常見的病因是1,腮腺分泌機能減退,多見於急性傳染病及衰弱的患者;2,腮腺導管口堵塞;3,腮腺鄰近組絹的炎症;
症狀是發熱、白細胞增多,腮腺局部紅、腫、痛、熱,當病變進入化膿期擠壓腮腺可見膿液自導管口流出。
病毒性通常稱之為流行性腮腺炎,較多發生於幼兒或少年時期有傳染接觸史,可雙側或單側受累,白細胞不但不增高反而減低或正常,局部症狀和化膿性差不多,但沒有化膿傾向。
治療:急性化膿性腮腺炎早期以葯物治療為主,抗菌素,中葯荊防敗毒散、五味消毒飲;同時採用刺激分泌的方法以保持唾液分泌暢通。如果病程超過一周,進入化膿期,則應進行切開排膿手術。
病毒性腮腺炎沒有特效療法,可以使用前述中葯治療,如果有並發細菌感染的可以使用抗菌素。
醫治方法
流行性腮腺炎,又叫「痄腮」。冬季易發此病,多見於5--10歲的兒童。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飛沫及病人接觸後傳染,多發於人群聚集處,如幼兒園、學校、軍營等。一旦你孩子患過流行性腮腺炎,將永遠不再患此病,因為他已經能終身免疫。大多數地區要求學齡前兒童注射疫苗。如果未建立終身免疫,則需被動注射抗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疫苗。接種麻、風、腮三聯疫苗或腮腺炎疫苗可預防本病的發生。本病前期症狀一般較輕,表現為體溫中度增高、頭痛、肌肉酸痛等。腮腺腫大常是本病的首發體征,持續7--10天,常一側腮腺先腫,2--3天後對側腮腺亦出現腫大,有時腫脹僅為單側,腮腺腫大的特點是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後、下擴大,邊緣不清,觸之有彈性感,有疼痛及觸痛,表麵皮膚不紅,可有熱感,張口、咀嚼特別是吃酸性食物時疼痛加重。腫痛在3--5天達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常有腮腺管口紅腫。同側咽部及軟齶可有腫脹,扁桃體向中線移位;喉水腫亦可發生;上胸部亦可出現水腫,軀干偶見紅色斑丘疹或蕁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給患兒帶來很大痛苦,腮腺疼痛難忍,少數病人的胰腺、腦膜、腦、肝和心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本病對機體的嚴重危害並不只是腮腺本身,而是它的並發症,應高度警惕和防治並發症。常見的並發症有:腦膜炎、睾丸炎和急性胰腺炎等。
1)腦膜炎--為兒童期最常見的並發症,男性較女性多3--5倍。以淡漠、頸項強直、嘔吐等為常見症狀;腮腺炎並發腦膜炎一般預後良好;如果不及時治療則可能留有永久後遺症甚至死亡。
2.睾丸炎--是男孩最常見的合並症,患者最小年齡3歲,青春發育期後的男性發病率高達30%。早期症狀為發熱、寒戰、頭痛、惡心、下腹疼痛,患側睾丸有明顯疼痛、腫脹、觸痛,鄰近皮膚水腫、發紅,30%--40%的患者受累睾丸發生萎縮,10%左右的患者生育力受損,並常伴有附睾炎,後者也可單獨出現。
3.卵巢炎--7%的青春期女性患者可並發卵巢炎,有發熱、嘔吐、下腹疼痛及壓痛,但不影響日後生育功能。
4.胰腺炎--表現為上腹疼痛及壓痛,伴發熱、寒戰、嘔吐和虛脫。
5.其他--心?br>*妝硐治�那扒�弁礎⑿畝��杭捌7Γ�鮁壯T諶�傺綴?0--14天出現症狀。此外尚可發生乳腺炎、甲狀腺炎、關節炎、淚腺炎、角膜炎等,一般在20天內恢復。
6.流行性腮腺炎是病毒感染,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主要是抗病毒治療及對症治療,應用抗菌素治療無效,中草葯療效較好,可請中醫開一些清熱解毒、散結清腫的中葯,如用板藍根、夏枯草、蒲公英等煎水服用。選鮮而多汁的仙人掌一塊,剝掉外皮和小刺,搗爛如泥,外敷患處,每天換敷1次,一般2到3天就可以治癒。仙人掌味淡性寒,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也可將適量馬齒莧洗凈,瀝干水分,搗爛,敷於患處。每日換1次。另外一方:豆腐30克,綠豆6克,冰糖 50克,加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天。如果孩子高熱、頭痛劇烈,應警惕腦膜炎,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以免延誤病情。一旦發現孩子患了流行性腮腺炎,首先要立即與健康人分開居住,居室要定時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流通。病發期間至腮腺消腫之前不得去幼兒園或是學校,以免傳染給其他兒童。病兒要卧床休息,不可過於勞累。注意不要給孩子吃有刺激性的食物,要給病兒吃易咀嚼和易消化的流質和半流質,以減輕孩子吞咽的困難。要多喝開水,以利於身體內毒素的排出;小兒患腮腺炎後,其所用飲食用具要與其他人分開,並進行定時煮沸消毒。病兒的衣服、被褥等物品,在生病期間可拿到室外曝曬,臉盆、毛巾、手絹等物,每天需用開水燙1--2次。定時給孩子測量體溫,必要時,可以採取降溫措施。如果男孩的睾丸疼痛,可以用綳帶把陰囊托起,以減輕疼痛。保持孩子口腔衛生:要孩子經常用溫鹽水漱口。局部熱敷:用包了毛巾的熱水袋給孩子在患處熱敷,可以減輕孩子患處的疼痛。
臉紅
每個人在與自己不熟悉或比較重要的人交往時,都會出現一種緊張或激動感,並反射性地引起人體交感神經興奮,去甲腎上腺素等兒茶酚胺類物質分泌增加,從而使人的心跳加快,毛細血管擴張,即表現為臉紅。
這本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正常反應,隨時間推移會習以為常。但由於你缺乏自信,因而特別注意別人對你的評價,注意自己在別人面前的表現,以致對臉紅特別在意。害怕別人會因此議論你,想自己不臉紅,但又無法消除,見人臉紅便成了你的心病。與人交往前你便擔心自己會臉紅,交往時更是認真體驗自己有無臉紅,時間一長,就在大腦的相應區域形成了興奮點,只要你一進入與人交往的環境,就會出現臉上發熱感和內心的焦慮不安,加上別人對此的議論或譏笑,更使你緊張不安,懼怕見人,從而形成赤面恐怖症。
赤面恐怖症是可以治療的。
首先你對臉紅要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允許它出現和存在,不去抗拒,抑制或掩飾它,不為有臉紅而焦慮和苦惱,從而消除對臉紅的緊張和擔心,打斷由此造成的惡性循環。
其次是要進行自信心方面的訓練。人前容易臉紅的人,多數對自己缺乏自信,具有自卑感,因而加強自信心的培養,克服自卑感,可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要改變只看到自己的短處,用自己的短處比別人的長處的思維方式,反過來經常想想自己有那些長處或優勢,以自己的長處比別人的短處,從而逐漸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在改變對自己的看法的同時,再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感興趣、也最能體現自己才能的活動中去,先尋找一件比較容易的也很有把握的事情去做,一舉成功後便會有一份喜悅,做完再用同樣的方法確定下一個目標。這樣,每成功一次,便強化一次自信心,逐漸自信心就會越來越強。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人的價值主要體現再通過自身的努力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把自己的缺點、失敗及別人的恥笑等看成是一種常事,當成完善自己的功力,對別人的評價和議論自己心中有主見,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為人言所左右或無所適從。
人會自卑,是因為他通過比較和自省,發現自己確不如人處。而處事成功,也需要一定的知識和能力。所以一個人最終要克服自卑心理,就必須在建立自信的同時正視自己的不足,通過多學多干來充實知識,豐富經驗,學會與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此外,可通過心理訓練來幫助克服。具體方法如下:
第一步:把能引起你臉紅的各種場合,按由輕到重依次列成表,分別抄到不同的卡片上,把最不令你臉紅的場面放在最前面,把最令你臉紅的放在最後面,卡片按順序依次列好。
第二步:進行鬆弛訓練。方法為坐在一個舒服的座位上,有規律地深呼吸,讓全身放鬆。進入鬆弛狀態後,拿出上述系列卡片的第一張,想像上面的情景,想像得越逼真,越鮮明越好。
第三步:如果你覺得有點不安和臉紅,就停下來不好再想像,做深呼吸使自己再度鬆弛下來。做完鬆弛後,重新想像剛才失敗的情景。若不安和臉紅再次發生,就再停止後放鬆,如此反復,直至卡片上的情景不會再使你不安和臉紅為至。
第四步:按同樣的方法繼續下一個更使你不安和臉紅的場面(下一張卡片)。注意,每進入下一張卡片的想像,都要以你在想像上一張卡片時不再感到不安和臉紅為標准,否則不得進入下一個階段。
第五步:當你想像最令你不安和臉紅的場面也不感到臉紅時,便可再按由輕到重的順序進行現場鍛煉,若在現場出現不安和臉紅,亦同樣讓自己做深呼吸放鬆來對抗,直至不再臉紅為止,又進入下一步的鍛煉。
D. 移位性皮炎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癒
是異位性皮炎抄吧。
是濕疹的一種襲,與遺傳、過敏有關。去醫院做個敏感測試,看看都對什麼食物或者用品過敏。然後避免接觸。
我就對有些洗潔精過敏,在濕熱的季節,很容易在手部長濕疹。易反復發作
一般濕疹都有自愈周期的,大概2周就會好的。盡量不要去抓撓,容易留印。可以用些有止癢效果的膏霜
E. 關於肺癌
肺癌分很多型分期也很多,治療以及預後都是不同的。
分型如鱗癌、未分化癌等 ,惡性程度也都是不一樣的(鱗癌的惡性程度比較低,而未分化惡性程度高),對各類治療的敏感程度也是不相同的~
分期也是不一樣的,分為隱性、Ⅰ、Ⅱ、Ⅲ、Ⅳ期,如果是4的話(已經伴遠處轉移的),預後差。 隱性的手術切除後可以根治的。
現在的治療主要有手術、放療、化療、中醫葯治療
2期以前的而且沒有手術禁忌症的都應該手術治療 。
鱗癌和小細胞、大細胞未分化癌對放療都是比較敏感的
化療主要適宜那些已經轉移或者復發的肺癌
近年來還有伽瑪刀、質子束治療等在肺癌治療上有進展~~
F. 肺癌的症狀
早期一般症狀不明顯,中晚期一般表現咳嗽,胸悶、氣短等。
肺癌早期症狀或影像學形態表現常與某些肺部疾病相似,容易被人們所忽視,診斷時易誤診或漏診,為了能夠早期發現肺癌常需要將一些肺部疾病與肺癌做鑒別診斷。那麼,需要與肺癌鑒別的疾病有哪些呢?臨床上,常需將下列疾病與肺癌做鑒別診斷。
1、肺炎
早期肺癌引起的阻塞性肺炎易被誤診為支氣管肺炎,應重點與肺癌相鑒別。支氣管肺炎起病急,一般是先寒戰、高熱、全身酸痛等毒血症狀,然後出現呼吸道症狀,抗菌葯物治療效果很明顯,病灶吸收迅速而完全。而癌性阻塞性肺炎炎症吸收較緩慢,或炎症吸收後出現塊狀陰影,且多為中央型肺癌表現,纖支鏡檢查、細胞學檢查等有助於鑒別。此外,當出現反復遷延不愈的局限性肺炎時,也應考慮肺癌可能。尤其是段、葉性肺炎,伴有體積縮小者。
2、肺結核
(1)結核球易與周圍型肺癌相混淆,前者多見於年輕患者,影像學上可見到病灶邊界清楚,密度較高,時有鈣化點,周圍有纖維結節狀病灶,病變在較長時間內無變化。
(2)粟粒性肺結核需與彌漫型細支氣管肺泡癌相鑒別,前者多有發熱等全身中毒症狀,但呼吸道症狀不明顯。經纖支鏡肺活組織檢查可明確診斷。
(3)肺門淋巴結結核應與中央型肺癌相鑒別,結核多見於兒童、青年,多有發熱等中毒症狀,結核菌素呈陽性;肺癌多見於中年以上成人,發展快,呼吸道症狀明顯,痰脫落細胞檢查和纖支鏡檢查有助於與肺癌的鑒別診斷。
3、肺脹
肺脹是一種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的慢性肺部疾病。多發生於40歲以上人群,以咳嗽、咯痰、喘息、胸部膨滿為主症;肺癌則起病較為隱匿,以咳嗽、咯血、胸痛、發熱、氣急為主要臨床表現,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狀,以為二者症狀相似,較難鑒別。需通過肺部X線和痰脫落細胞學檢查等不難鑒別。
4、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
結核性胸膜炎是導致胸腔積液的最常見原因,一般發生於中輕年患者,常有發熱,咳嗽,咽部不適等全身症狀,抗結核葯物效果比較明顯。中老年胸腔積液,尤其是血性胸液,要慎重考慮惡性病變與惡性腫瘤向胸膜或縱隔淋巴結轉移。惡性腫瘤胸腔積液多成血性,大量,增長迅速,常有肺癌,乳腺癌轉移至胸膜所致。胸水細胞學檢查是極好的鑒別手段,有助於診斷其性質。
5、肺膿腫
癌性空洞繼發感染,應與原發性肺膿腫相鑒別。前者先有肺癌症狀,如慢性咳嗽、反復血痰,然後出現感染、咳嗽加劇,原發性肺膿腫起病急,中毒症狀嚴重,常有寒戰、高熱、咳嗽、咳大量濃臭痰。肺X線呈均勻的大片炎性陰影,中有薄壁空洞及液平,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增多。
6、縱隔腫瘤
尤其是縱隔淋巴肉瘤,該病可與中央型肺癌相混淆。縱隔淋巴肉瘤生長迅速,臨床常有發熱和其他部位的表淺淋巴結腫大,X線片上表現為兩側氣管旁和肺門淋巴結影增大。對放射治療敏感,小劑量照射後即可見到塊影縮小。但支氣管刺激症狀不明顯,痰脫落細胞檢查呈陰性。
7、肺部良性腫瘤
常見的有錯構瘤、支氣管腺瘤、軟骨瘤和炎性假瘤,通過X線檢查很難鑒別。
總之,肺癌按腫瘤發生部位、 病理類型和病程早晚等不同情況,在臨床上呈現的症狀和X線徵象也多種多樣,極易與其它肺部疾病混淆。因此,肺癌特別是早期肺癌的鑒別診斷,對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G. 皮膚病的分類
皮膚病的類別很多:移位性皮炎、蕁麻疹、濕疹、皮膚癌、過敏性紫殿、日光性皮炎等等;皮炎和癬症在皮膚病中完全屬於兩類性質、不同病因、不同症狀和不同治療方法的疾病。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卻把兩者混為一談,帶來了不少不良後果。
皮炎,由於引發的病因是多種多樣的,故又分為許多大類。常見的主要有:接觸性皮炎、葯物性皮炎、脂溢性皮炎、蟲咬皮炎、移位性皮炎、神經性皮炎、日光皮炎、瘡疹樣皮炎、尿布皮炎和季節性皮炎等。而癬症,則是由黴菌侵犯皮膚淺表的角質層和毛發,指(趾)甲面而引起的一類皮膚病。黴菌有喜溫暖、潮濕的習慣或習性,因而在我國南方一帶特別多見。根據黴菌侵犯部位的不同,通常又將其分為頭癬、足癬(俗稱濕氣)、手癬(俗稱鵝掌風)、體癬 (俗稱銅錢癬)、疊瓦癬、花斑癬(俗稱汗癬)和股癬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皮膚病的名稱雖然也叫癬,但卻名不符實。如:奶癬實為嬰兒濕疹;頑癬實為神經性皮炎;牛皮癬實為銀屑病;魚鱗癬實為魚鱗病等等。切不可望文生義,擅自用葯。
另外,不少人錯將脂溢性皮炎、神經性皮炎、過敏性皮炎當成癬症治療,外擦治癬的甘露、克霉唑癬葯水或華陀膏等。不僅治不好病,往往還會引起不同程度的瘙癢、疼痛、潰瘍等接觸性皮炎症狀,從而使病情加重。
為此,患者患了皮膚病之後應到醫院診治,不可擅自用葯抹擦,否則是有害於自身健康的
日常護理 :
一是做好皮膚日常護理在氣溫偏暖季節,過敏症患者常以為外界氣溫較暖,皮脂腺分泌功能旺盛,而放棄對皮膚的保養,或是過多地使用洗面奶及去脂力強的潔膚用品。這容易破壞皮脂膜而降低皮膚抵抗力,引發皮膚過敏。許多人皮膚過敏後,又停止了護理保養,致使皮膚水分不足,容易起皺,導致惡性循環。因此,無論寒暑春秋,過敏症患者都要十分小心護理皮膚,除了保持每天3次溫水洗臉外,還要用些特效療膚水、療膚霜,爽膚、潤膚,持之以恆。
二是採用飲食調理脫敏法過敏症患者要注意飲食營養的均衡,少食用油膩、甜食及刺激性食物、煙、酒等。某些食物也是致敏原,要注意加以辨別。多吃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可以增強機體免疫能力。根據營養學家的研究,洋蔥和大蒜等含有抗炎化合物,可防過敏症的發病。另有多種蔬菜和水果亦可抵抗過敏症,其中椰菜和柑橘功效特別顯著。過敏性體質者最好每天喝些豆漿。
三是採用脫敏治療法對某些症狀嚴重的患者,可求助於醫學手段,改變過敏性體質。醫生在這種療法中要用化學方法改變患者血清,使其稀釋。向皮下注射改變了的致敏原和乳類、花粉等物質製成的抗原浸液,並逐漸增加致敏原的濃度,以調整人體免疫系統,使過敏者體內產生對過敏物質的抵抗力,從而有效地防止過敏。
H. 移位性皮炎的人能結婚嗎
異位性皮炎是以前的稱謂,現在已改為特應性皮炎。
特應性皮炎常在生後不久版就犯病權。多具有家族性遺傳過敏史,即家族中有濕疹、過敏性鼻炎或哮喘病史患者,尤其是父母。患者也可同時伴有哮喘或過敏性鼻炎。本病病程慢性,分4個階段:二歲以前,2-6歲,,12-14歲,青春期十八九歲時,部分患者在這幾個期可以自愈,但也有成人還患有特應性皮炎的。
異位性皮炎又稱特應性皮炎,遺傳過敏性皮炎,近年患病率有增加趨勢.發病機制還不十分明確,由於多數病人個人或直系血親中有哮喘,過敏性鼻炎等異位性病史,提示與家族遺傳有關.現在西醫治療的話就是抗過敏治療.嬰幼兒最好用純棉布包裹雙手以減少搔抓損傷,繼發感染的機會.不穿羊毛,化纖等皮膚有刺激的衣物,少洗澡不用熱水燙洗,不用肥皂,洗浴後用潤膚油.現在比較有效的方法就是吃中葯,外塗炎達寧治療,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因為天生就是過敏體質,所以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不要吃蔥,姜,蒜,辣椒,吃的要清淡一些,這樣比較好一些.
I. 肺癌早期症狀
肺癌的臨床表現比較復雜,症狀和體征的有無、輕重以及出現的早晚,取決於腫瘤發生部位、病理類型、有無轉移及有無並發症,以及患者的反應程度和耐受性的差異。肺癌早期症狀常較輕微,甚至可無任何不適。中央型肺癌症狀出現早且重,周圍型肺癌症狀出現晚且較輕,甚至無症狀,常在體檢時被發現。肺癌的症狀大致分為:局部症狀、全身症狀、肺外症狀、浸潤和轉移症狀。
(一)局部症狀
局部症狀是指由腫瘤本身在局部生長時刺激、阻塞、浸潤和壓迫組織所引起的症狀。
1.咳嗽
咳嗽是最常見的症狀,以咳嗽為首發症狀者佔35%~75%。肺癌所致的咳嗽可能與支氣管黏液分泌的改變、阻塞性肺炎、胸膜侵犯、肺不張及其他胸內合並症有關。腫瘤生長於管徑較大、對外來刺激落敏感的段以上支氣管黏膜時,可產生類似異物樣刺激引起的咳嗽,典型的表現為陣發性刺激性乾咳,一般止咳葯常不易控制。腫瘤生長在段以下較細小支氣管黏膜時,咳嗽多不明顯,甚至無咳嗽。對於吸煙或患慢支氣管炎的病人,如咳嗽程度加重,次數變頻,咳嗽性質改變如呈高音調金屬音時,尤其在老年人,要高度警惕肺癌的可能性。
2.痰中帶血或咯血
痰中帶血或咯血亦是肺癌的常見症狀,以此為首發症狀者約佔30%。由於腫瘤組織血供豐富,質地脆,劇咳時血管破裂而致出血,咳血亦可能由腫瘤局部壞死或血管炎引起。肺癌咳血的特徵為間斷性或持續性、反復少量的痰中帶血絲,或少量咯血,偶因較大血管破裂、大的空洞形成或腫瘤破潰入支氣管與肺血管而導致難以控制的大咯血。
3.胸痛
以胸痛為首發症狀者約佔25%。常表現為胸部不規則的隱痛或鈍痛。大多數情況下,周圍型肺癌侵犯壁層胸膜或胸壁,可引起尖銳而斷續的胸膜性疼痛,若繼續發展,則演變為恆定的鑽痛。難以定位的輕度的胸部不適有時與中央型肺癌侵犯縱隔或累及血管、支氣管周圍神經有關,而惡性胸腔積液患者有25%訴胸部鈍痛。持續尖銳劇烈、不易為葯物所控制的胸痛,則常提示已有廣泛的胸膜或胸壁侵犯。肩部或胸背部持續性疼痛提示肺葉內側近縱隔部位有腫瘤外侵可能。
4.胸悶、氣急
約有10%的患者以此為首發症狀,多見於中央型肺癌,特別是肺功能較差的病人。引起呼吸困難的原因主要包括:①肺癌晚期,縱隔淋巴結廣泛轉移,壓迫氣管、隆突或主支氣管時,可出現氣急,甚至窒息症狀。②大量胸腔積液時壓迫肺組織並使縱隔嚴重移位,或有心包積液時,也可出現胸悶、氣急、呼吸困難,但抽液後症狀可緩解。③彌漫性細支氣管肺泡癌和支氣管播散性腺癌,使呼吸面積減少,氣體彌散功能障礙,導致嚴重的通氣/血流比值失調,引起呼吸困難逐漸加重,常伴有發紺。④其他:包括阻塞性肺炎。肺不張、淋巴管炎性肺癌、腫瘤微栓塞、上氣道阻塞、自發性氣胸以及合並慢性肺疾病如COPD。
5.聲音嘶啞
有5%~18%的肺癌患者以聲嘶為第一主訴,通常伴隨有咳嗽。聲嘶一般提示直接的縱隔侵犯或淋巴結長大累及同側喉返神經而致左側聲帶麻痹。聲帶麻痹亦可引起程度不同的上氣道梗阻。
(二)全身症狀
1.發熱
以此首發症狀者佔20%~30%。肺癌所致的發熱原因有兩種,一為炎性發熱,中央型肺癌腫瘤生長時,常先阻塞段或支氣管開口,引起相應的肺葉或肺段阻塞性肺炎或不張而出現發熱,但多在38℃左右,很少超過39℃,抗生素治療可能奏效,陰影可能吸收,但因分泌物引流不暢,常反復發作,約1/3的患者可在短時間內反復在同一部位發生肺炎。周圍型肺癌多在晚期因腫瘤壓迫鄰近肺組織引起炎症時而發熱。二為癌性發熱,多由腫瘤壞死組織被機體吸收所致,此種發熱抗炎葯物治療無效,激素類或吲哚類葯物有一定療效。
2.消瘦和惡病質
肺癌晚期由於感染、疼痛所致食慾減退,腫瘤生長和毒素引起消耗增加,以及體內TNF、Leptin等細胞因子水平增高,可引起嚴重的消瘦、貧血、惡病質。
(三)肺外症狀
由於肺癌所產生的某些特殊活性物質(包括激素、抗原、酶等),患者可出現一種或多種肺外症狀,常可出現在其他症狀之前,並且可隨腫瘤的消長而消退或出現,臨床上以肺源性骨關節增生症較多見。
1.肺源性骨關節增生症
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柞狀指(趾),長骨遠端骨膜增生,新骨形成,受累關節腫脹、疼痛和觸痛。長骨以脛排骨、肱骨和掌骨,關節以膝、踝、腕等大關節較多見。柞狀指、趾發生率約29%,主要見於鱗癌;增生性骨關節病發生率1%~10%,主要見於腺癌,小細胞癌很少有此種表現。確切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雌激素、生長激素或神經功能有關,手術切除癌腫後可獲緩解或消退,復發時又可出現。
2.與腫瘤有關的異位激素分泌綜合征
約10%患者可出現此類症狀,可作為首發症狀出現。另有一些患者雖無臨床症狀,但可檢測出一種或幾種血漿異位激素增高。此類症狀多見於小細胞肺癌。
(1)異位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分泌綜合征 由於腫瘤分泌ACTH或類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活性物質,使血漿皮質醇增高。臨床症狀與柯興氏綜合征大致相似,可有進行性肌無力、周圍性水腫、高血壓、糖尿病、低鉀性鹼中毒等,其特點為病程進展快,可出現嚴重的精神障礙,伴有皮膚色素沉著,而向心性肥胖、多血質、紫紋多不明顯。該綜合征多見於肺腺癌及小細胞肺癌。
(2)異位促性腺激素分泌綜合征 由於腫瘤自主性分泌LH及HCG而刺激性腺類固醇分泌所致。多表現為男性雙側或單側乳腺發育,可發生於各種細胞類型的肺癌,以未分化癌和小細胞癌多見。偶可見陰莖異常勃起,除與激素異常分泌有關外,也可能因陰莖血管栓塞所致。
(3)異位甲狀旁腺激素分泌綜合征 是由於腫瘤分泌甲狀旁腺激素或一種溶骨物質(多肽)所致。臨床上以高血鈣、低血磷為特點,症狀有食慾減退、惡心、嘔吐、腹痛、煩渴、體重下降、心動過速、心律不齊、煩躁不安和精神錯亂等。多見於鱗癌。
(4)異位胰島素分泌綜合征 臨床表現為亞急性低血糖徵候群,如精神錯亂、幻覺、頭痛等。其原因可能與腫瘤大量消耗葡萄糖、分泌類似胰島素活性的體液物質或分泌胰島素釋放多肽等有關。
(5)類癌綜合征 是由於腫瘤分泌5-羥色胺所致。表現為支氣管痙攣性哮喘、皮膚潮紅、陣發性心動過速和水樣腹瀉等。多見於腺癌和燕麥細胞癌。
(6)神經-肌肉綜合征(Eaton-Lambert綜合征) 是因腫瘤分泌箭毒性樣物質所致。表現為隨意肌力減退和極易疲勞。多見於小細胞未分化癌。其他尚有周圍性神經病、脊根節細胞與神經退行性變、亞急性小腦變性、皮質變性、多發性肌炎等,可出現肢端疼痛無力、眩暈、眼球震顫、共濟失調、步履困難及痴呆。
(7)異位生長激素綜合征 表現為肥大性骨關節病 多見於腺癌和未分化癌。
(8)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綜合征 是由於癌組織分泌大量的ADH或具有抗利尿作用的多肽物質所致。其主要臨床特點為低鈉血症,伴有血清和細胞外液低滲透壓(<270 mOsm/L)、腎臟持續排納、尿滲透壓大於血漿滲透壓(尿比重>1.200)和水中毒。多見於小細胞肺癌。
3.其他表現
(1)皮膚病變 黑棘皮病和皮膚炎多見於腺癌,皮膚色素沉著是由於腫瘤分泌黑色素細胞刺激素(MSH)所致,多見於小細胞癌。其他尚有硬皮病、掌跖皮膚過度角化症等。
(2)心血管系統 各種類型的肺癌均可凝血機制異常,出現遊走性靜脈栓塞、靜脈炎和非細菌性栓塞性心內膜炎,可在肺癌確診前數月出現。
(3)血液學系統 可有慢性貧血、紫癜、紅細胞增多、類白血病樣反應。可能為鐵質吸收減少、紅細胞生成障礙壽命縮短、毛細血管性滲血性貧血等原因所致。此外,各種細胞類型的肺癌均可出現DIC,可能與腫瘤釋放促凝血因子有關。肺鱗癌患者可伴有紫癜。
(四)外侵和轉移症狀
1.淋巴結轉移
最常見的是縱隔淋巴結和鎖骨上淋巴結,多在病灶同側,少數可在對側,多為較堅硬,單個或多個結節,有時可為首發的主訴而就診。氣管旁或隆突下淋巴結腫大可壓迫氣道,出現胸悶。氣急甚至窒息。壓迫食管可出現吞咽困難。
2.胸膜受侵和/轉移
胸膜是肺癌常見的侵犯和轉移部位,包括直接侵犯和種植性轉移。臨床表現因有無胸腔積液及胸水的多寡而異,胸水的成因除直接侵犯和轉移外,還包括淋巴結的阻塞以及伴發的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張。常見的症狀有呼吸困難、咳嗽、胸悶與胸痛等,亦可完全無任何症狀;查體時可見肋間飽滿、肋間增寬、呼吸音減低、語顫減低、叩診實音、縱隔移位等,胸水可為漿液性、漿液血性或血性,多數為滲出液,惡性胸水的特點為增長速度快,多呈血性。極為罕見的肺癌可發生自發性氣胸,其機制為胸膜的直接侵犯和阻塞性肺氣腫破裂,多見於鱗癌,預後不良。
3.上腔靜脈綜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
腫瘤直接侵犯或縱隔淋巴結轉移壓迫上腔靜脈,或腔內的栓塞,使其狹窄或閉塞,造成血液迴流障礙,出現一系列症狀和體征,如頭痛、顏面部浮腫、頸胸部靜脈曲張、壓力增高、呼吸困難、咳嗽、胸痛以及吞咽困難,亦常有彎腰時暈厥或眩暈等。前胸部和上腹部靜脈可代償性曲張,反映上腔靜脈阻塞的時間和阻塞的解剖位置。上腔靜脈阻塞的症狀和體征與其部位有關。若一側無名靜脈阻塞,頭面、頸部的血流可通過對側無名靜脈迴流心臟,臨床症狀較輕。若上腔靜脈阻塞發生在奇靜脈入口以下部位,除了上述靜脈擴張,尚有腹部靜脈怒張,血液以此途徑流入下腔靜脈。若阻塞發展迅速,可出現腦水腫而有頭痛、嗜睡、激惹和意識狀態的改變。
4.腎臟轉移
死於肺癌的患者約35%發現有腎臟轉移,亦是肺癌手術切除後1月內死亡患者的最常見轉移部位。大多數腎臟轉移無臨床症狀,有時可表現為腰痛及腎功能不全。
5.消化道轉移
肝轉移可表現為食慾減退、肝區疼痛,有時伴有惡心,血清γ-GT常呈陽性,AKP呈進行性增高,查體時可發現肝臟腫大,質硬、結節感。小細胞肺癌好發胰腺轉移,可出現胰腺炎症狀或阻塞性黃疸。各種細胞類型的肺癌都可轉移到肝臟、胃腸道、腎上腺和腹膜後淋巴結,臨床多無症狀,常在查體時被發現。
6.骨轉移
肺癌骨轉移的常見部位有肋骨、椎骨、髂骨、股骨等,但以同側肋骨和椎骨較多見,表現為局部疼痛並有定點壓痛、叩痛。脊柱轉移可壓迫椎管導致阻塞或壓迫症狀。關節受累可出現關節腔積液,穿刺可能查到癌細胞。
7.中樞神經系統症狀
(1)腦、腦膜和脊髓轉移 發生率約10%,其症狀可因轉移部位不同而異。常見的症狀為顱內壓增高表現,如頭痛、惡心、嘔吐以及精神狀態的改變等,少見的症狀有癲癇發作、腦神經受累、偏癱、共濟失調、失語和突然昏厥等。腦膜轉移不如腦轉移常見,常發生於小細胞肺癌患者中,其症狀與腦轉移相似。
(2)腦病和小腦皮質變性 腦病的主要表現為痴呆、精神病和器質性病變,小腦皮質變性表現為急性或亞急性肢體功能障礙,四肢行動困難、動作震顫、發音困難、眩暈等。有報道腫瘤切除後上述症狀可獲緩解。
8.心臟受侵和轉移
肺癌累及心臟並不少見,尤多見於中央型肺癌。腫瘤可通過直接蔓延侵及心臟,亦可以淋巴管逆行播散,阻塞心臟的引流淋巴管引起心包積液,發展較慢者可無症狀,或僅有心前區、肋弓下或上腹部疼痛。發展較快者可呈典型的心包填塞症狀,如心急、心悸、頸面部靜脈怒張、心界擴大、心音低遠、肝腫大、腹水等。
9.周圍神經系統症狀
癌腫壓迫或侵犯頸交感神經引起Horner氏綜合征,其特點為病側瞳孔縮小,上瞼下垂、眼球內陷和顏面部無汗等。壓迫或侵犯臂叢神經時引起臂叢神經壓迫征,表現為同側上肢燒灼樣放射性疼痛、局部感覺異常和營養性萎縮。腫瘤侵犯膈神經時,可贊成膈肌麻痹,出現胸悶、氣急,X線透視下可見有膈肌矛盾運動。壓迫或侵犯喉返神經時,可致聲帶麻痹出現聲音嘶啞。肺尖部腫瘤(肺上溝瘤)侵犯頸8和胸1神經、臂叢神經、交感神經節以及鄰近的肋骨,引起劇烈肩臂疼痛、感覺異常,一側臂輕癱或無力、肌肉萎縮,即所謂Pancoast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