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過敏知識 » 絲蟲病皮炎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絲蟲病皮炎

發布時間: 2021-12-25 15:31:15

皮膚病常見的有哪幾種

皮膚病的種類:
皮炎濕疹類;如放射性皮炎、過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接觸性皮炎、脂溢性皮炎、蟲咬性皮炎、神經性皮炎、沙土皮炎;濕疹、皰疹樣皮炎、口周皮炎、淤積性皮炎、稻田皮炎、葯物性皮炎、化妝品皮炎
②病毒感染類:各種疣;帶狀皰疹、單純皰疹、汗皰疹、麻疹、傳染性紅斑、小兒丘疹性肢端皮炎、Kaposi水痘樣疹、風疹、幼兒急疹、、;
③色素變化及斑痣類:
色素減少性皮膚病,如花斑癬(汗斑)、白色糠疹、白癜風、白化病、斑駁病等;
雀斑、紫癜、黑子、蜘蛛痣、黃褐斑、多形紅斑(貓眼瘡)、熱激紅斑、色素痣、太田痣、老年斑、暈痣、粘膜白斑、;
④真菌感染類:癬、灰指甲(甲癬)、手癬(鵝掌風)、貓癬、足癬、桃花癬、麴黴病、著色芽生菌病、隱球菌病、癬菌疹、頭癬、體癬(股癬)、腳癬、疊瓦癬、念珠菌病
⑤皮膚腫瘤類:皮膚血管瘤、鱗狀細胞癌、常見皮膚良性腫瘤、老年疣、神經纖維瘤、表皮痣、皮膚鱗狀上皮癌、皮角、毛發上皮瘤、皮脂腺腺瘤、黑頭刺痣、汗管瘤、皮膚纖維瘤、血管瘤、平滑肌瘤、皮膚轉移性腫瘤、葡萄酒樣痣、淋巴管瘤、皮膚骨瘤、惡性黑色素瘤、惡性雀斑樣痣、蕈樣黴菌病、皮膚癌、黑色素瘤、皮脂囊腫(粉瘤)、惡組、蕈樣肉芽腫、濕疹樣癌;
⑥寄生蟲、昆蟲、動物性皮膚病:皮膚黑熱病、皮膚阿米巴病、皮膚包蟲病、血吸蟲病、皮膚肺吸蟲病、鉤蟲皮炎、蜈蚣咬傷、蜘蛛螫傷、虱病、毒魚刺傷、毒蛇咬傷、跳蚤叮咬、蜱螫傷、匐行疹、皮膚絲蟲病、蜂螫傷、蠍螫傷、桑毛蟲皮炎、隱翅蟲皮炎、海蜇皮炎、蚊蟲叮咬
⑦毛發、甲:多毛症、禿發、脂溢性禿發、腋毛癬、皮脂溢出症、斑禿、老年白發、精神緊張性白發病、少白頭、漏斗部毛囊炎、膿腫性穿掘性頭部毛囊周圍炎、甲板營養不良、甲凹陷症、甲板縱裂、甲層裂症、脆甲症、橫溝甲、厚甲症、鉤甲、甲剝離症、杵狀甲、點狀甲、甲外傷、甲周腫痛、咬甲癖
⑧遺傳性皮膚病:色素失禁症、蛇皮癬(魚鱗病)
⑨其他:酒渣鼻、痤瘡、多發性癤腫、、手足脫皮症、老年瘙癢、妊娠皮膚瘙癢、川崎氏病(急性發熱性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足菌腫、無汗症、夏令癢疹、胼胝(老繭)、凍瘡、多形性日光疹、褥瘡、狐臭、腳臭、系統性紅斑狼瘡、葯疹、唇炎、粟丘疹(粟粒疹)、皮贅、瘢痕、皮膚枯萎症、肉芽腫性皮膚鬆弛症。

❷ 絲蟲病如何治療求助!

本病以抗絲蟲治療為主,必要時輔以手術治療。

[葯物治療]

1.治療葯物主要是海群生(又名乙胺嗪)。海群生對兩種絲蟲均有殺滅作用,對馬來絲蟲的療效優於班氏絲蟲,對微絲蚴的作用優於成蟲。國內海群生的常用療法為7日療法治療班氏絲蟲病;4日療法治療馬來絲蟲病。患者服葯後可因大量微絲蚴的死亡而引起變態反應,出現發熱、寒戰、頭痛等症狀,應及時處理。為了減少海群生的副作用,現在防治工作中廣泛採用了海群生葯鹽,食用半年,可使中、低度流行區的微絲蚴陽性率至1%以下,且副作用輕微。 2.阿苯達唑,每日兩次,可殺死成蟲,但對微絲蚴無直接作用。 3.近年我國研製成功抗絲蟲新葯呋喃嘧酮,對微絲蚴與成蟲均有殺滅作用,對兩種絲蟲均有良好效果。對班氏絲蟲病的療效優於海群生。 3.對急性淋巴結炎,受累部位給予局部護理,如足部護理,清洗感染部位,及時給予抗菌葯物治療,足部每天塗抹抗真菌葯膏。

[手術治療]

1.對象皮腫患者除給予海群生殺蟲外,還可結合中醫中葯及桑葉注射液加綁扎療法或烘綁療法。對陰囊象皮腫及鞘膜積液患者,可用鞘膜翻轉術外科手術治療。 2.對乳糜尿患者,輕者經休息可自愈;也可用1%硝酸銀腎盂沖洗治療。嚴重者以顯微外科手術作淋巴管-血管吻合術治療,可取得較好療效。

[預後情況]

一旦患了本病,早期足量足療程的海群生治療常能治癒。晚期病例預後差。

❸ 絲蟲病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怎樣預防和治療

該病是由絲蟲(由吸血節肢動物傳播的一類寄生性線蟲)寄生在脊椎動物終宿主的淋巴系統、皮下組織、腹腔、胸腔等處所引起。兩種絲蟲引起絲蟲病的臨床表現很相似,急性期為反復發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和發熱,慢性期為淋巴水腫和象皮腫,嚴重危害流行區居民的健康和經濟發展。 【診斷】 以實驗室檢查為標准,從外周血液、乳糜尿、抽出液中查出微絲蚴和成蟲即可確診。 【治療措施】 治療葯物主要是海群生(hetrazan,又名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DEC)。海群生對兩種絲蟲均有殺滅作用,對馬來絲蟲的療效優於班氏絲蟲,對微絲蚴的作用優於成蟲。國內海群生的常用療法為4.2g7日療法治療班氏絲蟲病;1.5~2.0g3~4日療法治療馬來絲蟲病。患者服葯後可因大量微絲蚴的死亡而引起變態反應,出現發熱、寒戰、頭痛等症狀,應及時處理。為了減少海群生的副作用,現在防治工作中廣泛採用了海群生葯鹽,按每人每天平均服用海群生50mg計,製成濃度為0.3%的葯鹽,食用半年,可使中、低度流行區的微絲蚴陽性率至1%以下,且副作用輕微。近年我國研製成功抗絲蟲新葯呋喃嘧酮(furapyrimidone),對微絲蚴與成蟲均有殺滅作用,對兩種絲蟲均有良好效果。用總劑量140mg/kg體重7日療法,對班氏絲蟲病的療效優於海群生。 對象皮腫患者除給予海群生殺蟲外,還可結合中醫中葯及桑葉注射液加綁扎療法或烘綁療法治療。對陰囊象皮腫及鞘膜積液患者,可用鞘膜翻轉術外科手術治療。對乳糜尿患者,輕者經休息可自愈;也可用1%硝酸銀腎盂沖洗治療。嚴重者以顯微外科手術作淋巴管-血管吻合術治療,可取得較好療效。 【病理改變】 1.急性期過敏和炎症反應 幼蟲和成蟲的分泌物、代謝及蟲體分解產物及雌蟲子宮排出物等均可刺激機體產生局部和全身性反應。早期在淋巴管可出現內膜腫脹,內皮細胞增生,隨之管壁及周圍組織發生炎症細胞浸潤,導致淋巴管壁增厚,瓣膜功能受損,管內形成淋巴栓。浸潤的細胞中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細胞。 2.慢性期阻塞性病變 淋巴系統阻塞是引起絲蟲病慢性體征的重要因素。由於成蟲的刺激,淋巴管擴張,瓣膜關閉不全,淋巴液淤積,出現凹陷性淋巴液腫。以後淋巴管壁出現炎症細胞浸潤、內皮細胞增生、管腔變窄而導致淋巴管閉塞。以死亡的成蟲和微絲蚴為中心,周期浸潤大量炎症細胞、巨噬細胞、漿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等而形成絲蟲性肉芽腫,最終導致淋巴管栓塞。阻塞部位遠端的淋巴管內壓力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張甚至破裂,淋巴液流入周期組織。由於阻塞部位不同,患者產生的臨床表現也因之而異。 ⑴象皮腫(elephantiasis):是晚期絲蟲病最多見的體征。象皮腫的初期為淋巴液腫。若在肢體,大多為壓凹性水腫,提高肢體位置,可消退。繼之,組織纖維化,出現非壓凹性水腫,提高肢體位置不能消退,皮膚彈性消失。最後發展為象皮腫,肢體體積增大,有大量纖維組織和脂肪以及擴張的淋巴管和積留的淋巴液,皮膚的上皮角化或出現疣樣肥厚。 ⑵睾丸鞘膜積液(hydrocele testis):由於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阻塞,使淋巴液流入鞘膜腔內,引起睾丸鞘膜積液。但也有少數病人系由於急性炎症反應所致,故在消炎後即可恢復。 ⑶乳糜尿(chyluria):是班氏絲蟲病患者的泌尿及腹部淋巴管阻塞後所致的病變。 除上述病變外,女性乳房的絲蟲結節在流行區並不少見。此外,絲蟲還偶可引起眼部絲蟲病,脾、胸、背、頸、臂等部位的絲蟲性肉芽腫,絲蟲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積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內微絲蚴症等。 3.隱性絲蟲病 也稱熱帶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臨床表現為夜間發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乏和低熱,血中嗜酸性粒細胞超度增多,IgE水平顯著升高,胸部X線透視可見中下肺彌漫性粟粒樣陰影。 【流行病學】 絲蟲病是我國五大寄生蟲病之一。男女老少均可感染。流行區微絲蚴感染率高峰多在21~30歲。班氏絲蟲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流行於熱帶和亞熱帶;馬來絲蟲病僅限於亞洲,主要流行於東南亞。我國中部和南部的山東、河南、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和台灣等16個省、市、自治區有絲蟲病流行。 【臨床表現】 急性期的臨床症狀表現為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及丹毒樣皮炎等。淋巴管炎的特徵為逆行性,發作時可見皮下一條紅線離心性地發展,俗稱「流火」或「紅線」。上下肢均可發生,但以下肢為多見。當炎症波及皮膚淺表微細淋巴管時,局部皮膚出現彌漫性紅腫,表面光亮,有壓痛及灼熱感,即為丹毒樣皮炎,病變部位多見於小腿中下部。在班氏絲蟲,如果成蟲寄生於陰囊內淋巴管中,可引起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在出現局部症狀的同時,患者常伴有畏寒發熱、頭痛、關節酸痛等,即絲蟲熱。有些患者可僅有寒熱而無局部症狀,可能為深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的表現。 慢性期阻塞性病變由於阻塞部位不同,患者產生的臨床表現也因之而異:包括象皮腫、睾丸鞘膜積液、乳糜尿等。 除上述病變外,女性乳房的絲蟲結節在流行區並不少見。此外,絲蟲還偶可引起眼部絲蟲病,脾、胸、背、頸、臂等部位的絲蟲性肉芽腫,絲蟲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積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內微絲蚴症等。 隱性絲蟲病的臨床表現為夜間發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乏和低熱,血中嗜酸性粒細胞超度增多,IgE水平顯著升高,胸部X線透視可見中下肺彌漫性粟粒樣陰影。 【輔助檢查】 分為病原診斷和免疫診斷。前者包括從外周血液、乳糜尿、抽出液中查微絲蚴和成蟲;後者為檢測血清中的絲蟲抗體和抗原。 1.病原診斷 ⑴血檢微絲蚴:由於微絲蚴具有夜現周期性,取血時間以晚上9時至次晨2時為宜。 1)厚血膜法:取末梢血60µl(3大滴)塗成厚片,干後溶血鏡檢。如經染色可減少遺漏並可鑒別蟲種。 2)新鮮血滴法:取末梢血1大滴於載玻片上的生理鹽水中,加蓋片後立即鏡檢,觀察微絲蚴的活動情況。本法適用於教學及衛生宣傳活動。 3)濃集法:取靜脈血1~2ml,經溶血後離心沉澱,取沉渣鏡檢。此法可提高檢出率,但需取靜脈血,且手續較復雜。 4)海群生白天誘出法:白天給被檢者口服海群生2~6mg/kg體重,於服後30~60分鍾間采血檢查。此法可用於夜間取血不方便者,但對低度感染者易漏診。 ⑵體液和尿液檢查微絲蚴:微絲蚴亦可見於各種體液和尿液,故可於鞘膜積液、淋巴液、腹水、乳糜尿和尿液等查到微絲蚴。可取上列體液直接塗片,染色鏡檢;或採用離心濃集法、薄膜過濾濃集法等檢查。含乳糜的液體可加乙醚使脂肪充分溶解,去除上面的脂肪層,加水稀釋10倍後,以1500~2000rpm離心3~5分鍾,取沉渣鏡檢。 ⑶成蟲檢查法: 1)直接查蟲法:對淋巴系統炎症正在發作的患者,或在治療後出現淋巴結節的患者,可用注射器從可疑的結節中抽取成蟲,或切除可疑結節,在解剖鏡下或肉眼下剝離組織檢查成蟲。取得的蟲體,按常規線蟲成蟲標本製作技術,殺死固定,然後置線蟲透明液中,鏡檢、定種。 2)病理切片檢查:將取下的可疑結節,按常規法製成病理切片鏡檢。若為絲蟲性結節,可見結節中心有成蟲,其周圍為典型的絲蟲性病變。 2.免疫診斷可用作輔助診斷。 ⑴皮內試驗:不能用作確診病人的依據,可用於流行病學調查。 ⑵檢測抗體:試驗方法很多,目前以絲蟲成蟲冰凍切片抗原間接熒光抗體試驗(IFAT)、成蟲冰凍切片免疫酶染色試驗(IEST)及馬來絲蟲成蟲或微絲蚴的可溶性抗原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 ⑶檢測抗原:近年來國內制備抗絲蟲抗原的單克隆抗體進行ELISA雙抗體法和斑點ELISA法分別檢測班氏和馬來絲蟲循環抗原的實驗研究已獲初步進展。 【預防】 1.普查普治 及早發現患者和帶蟲者,及時治癒,既保證人民健康,又減少和杜絕傳染源。普查應以1周歲以上的全體居民為對象,要求95%以上居民接受采血。2.防蚊滅蚊 3.加強對已達基本消滅絲蟲病指標地區的流行病學監測。在監測工作中應注意:①對原陽性病人復查復治;對以往未檢者進行補查補治;同時加強流動人口管理,發現病人,及時治療直至轉陰。②加強對血檢陽性戶的蚊媒監測,發現感染蚊,即以感染蚊戶為中心,向周圍人群擴大查血和滅蚊,以清除疫點,防止繼續傳播。 【治癒標准】 經徹底治療後,不發生臨床症狀或體征,以及實驗室檢查無微絲蚴即為治癒。
記得採納啊

❹ 羅阿絲蟲病和蟲咬性皮炎怎麼區分

阿羅絲蟲不是非洲的嘛!暈~

❺ 絲蟲病的前期特徵是什麼潛伏期有多久

急性期的臨床表現為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及丹毒樣皮炎等。淋巴管炎的特徵為逆行性,發作時可見皮下一條紅線離心性地發展,俗稱「流火」或「紅線」。上下肢均可發生,但以下肢為多見。當炎症波及皮膚淺表微細淋巴管時,局部皮膚出現彌漫性紅腫,表面光亮,有壓痛及灼熱感,即為丹毒樣皮炎,病變部位多見於小腿中下部。在班氏絲蟲,如果成蟲寄生於陰囊內淋巴管中,可引絲蟲病起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在出現局部症狀的同時,患者常伴有畏寒發熱、頭痛、關節酸痛等,即絲蟲熱。有些患者可僅有寒熱而無局部症狀,可能為深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的表現。
慢性期阻塞性病變由於阻塞部位不同,患者產生的臨床表現也因之而異:包括象皮腫、睾丸鞘膜積液、乳糜尿等。
除上述病變外,女性乳房的絲蟲結節在流行區並不少見。此外,絲蟲還偶可引起眼部絲蟲病,脾、胸、背、頸、臂等部位的絲蟲性肉芽腫,絲蟲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積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內微絲蚴症等。
隱性絲蟲病的臨床表現為夜間發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乏和低熱。

絲蟲的幼蟲在蚊子體內、成蟲在人體內發育。當蚊子叮咬帶有微絲蚴的人血時,便把微絲蚴吸入體內,大約經14天,蚊子再吸血時,微絲蚴迅速侵入人的淋巴管,逐漸移行到淋巴結,並逐步發育為成蟲,可存活10~15年。

❻ 丹毒最好的能根治的治療方法是什麼丹毒可以是絲蟲病引起的嗎

丹毒可以是絲蟲病引起的,專業術語叫做丹毒樣皮炎,是絲蟲病急性期的表現,具體可以參考網路 絲蟲病;醫院里大夫一般講丹毒都是指真菌感染的,也就是真菌性丹毒,真菌性丹毒用青黴素即可,不會復發。但絲蟲病導致的丹毒樣皮炎會反復發作,打青黴素等抗生素可以使絲蟲活動緩慢,從而暫時緩解病痛,但過一段時間又會復發,尤其在夏天復發頻發,發病時發紅、發燙有灼燒感、腫脹、紅腫范圍邊界不清晰、手指按壓有凹陷是典型絲蟲病導致的丹毒樣皮炎的特徵,如果符合這個症狀,基本就可以斷定是絲蟲導致的了,需要用海群生或伊維菌素清除絲蟲。具體可以參考網路 絲蟲病。

❼ 絲蟲病的症狀有哪些

以實驗室檢查為標准,從外周血液、乳糜尿、抽出液中查出微絲蚴和成蟲即可確診。
1.急性期過敏和炎症反應幼蟲和成蟲的分泌物、代謝及蟲體分解產物及雌蟲子宮排出物等均可刺激機體產生局部和全身性反應。早期在淋巴管可出現內膜腫脹,內皮細胞增生,隨之管壁及周圍組織發生炎症細胞浸潤,導致淋巴管壁增厚,瓣膜功能受損,管內形成淋巴栓。浸潤的細胞中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細胞。
2.慢性期阻塞性病變淋巴系統阻塞是引起絲蟲病慢性體征的重要因素。由於成蟲的刺激,淋巴管擴張,瓣膜關閉不全,淋巴液淤積,出現凹陷性淋巴液腫。以後淋巴管壁出現炎症細胞浸潤、內皮細胞增生、管腔變窄而導致淋巴管閉塞。以死亡的成蟲和微絲蚴為中心,周期浸潤大量炎症細胞、巨噬細胞、漿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等而形成絲蟲性肉芽腫,最終導致淋巴管栓塞。阻塞部位遠端的淋巴管內壓力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張甚至破裂,淋巴液流入周期組織。由於阻塞部位不同,患者產生的臨床表現也因之而異。
⑴象皮腫(elephantiasis):是晚期絲蟲病最多見的體征。象皮腫的初期為淋巴液腫。若在肢體,大多為壓凹性水腫,提高肢體位置,可消退。繼之,組織纖維化,出現非壓凹性水腫,提高肢體位置不能消退,皮膚彈性消失。最後發展為象皮腫,肢體體積增大,有大量纖維組織和脂肪以及擴張的淋巴管和積留的淋巴液,皮膚的上皮角化或出現疣樣肥厚。
⑵睾丸鞘膜積液(hydroceletestis):由於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阻塞,使淋巴液流入鞘膜腔內,引起睾丸鞘膜積液。但也有少數病人系由於急性炎症反應所致,故在消炎後即可恢復。
⑶乳糜尿(chyluria):是班氏絲蟲病患者的泌尿及腹部淋巴管阻塞後所致的病變。
除上述病變外,女性乳房的絲蟲結節在流行區並不少見。此外,絲蟲還偶可引起眼部絲蟲病,脾、胸、背、頸、臂等部位的絲蟲性肉芽腫,絲蟲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積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內微絲蚴症等。
3.隱性絲蟲病也稱熱帶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臨床表現為夜間發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乏和低熱,血中嗜酸性粒細胞超度增多,IgE水平顯著升高,胸部X線透視可見中下肺彌漫性粟粒樣陰影。
絲蟲的微絲蚴和成蟲均可引起病變,但對人體造成嚴重危害者是成蟲所致的病變。
4.微絲蚴所致病變微絲蚴以肺內為最多,心肌及腎次之。一般不引起明顯病變。偶爾在脾、腦及乳腺可引起微絲蚴肉芽腫,呈結核樣結節,伴有較多的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當微絲蚴死亡、鈣化後,可引起異物巨細胞反應及纖維結締組織增生。
5.成蟲所致病變主要引起淋巴結及淋巴管的病變,活蟲引起的反應一般較輕,而死蟲每引起劇烈的組織反應。病變可分為急性期及慢性期。
(1)淋巴管炎:多發生在較大的淋巴管,以下肢、精索、附睾、腹腔內淋巴管及乳腺等處較多見。肉眼觀,急性期發炎的淋巴管呈一條紅線樣自上而下蔓延,形成所謂離心性淋巴管炎。當皮膚表淺微細淋巴管亦被波及時,局部皮膚則呈彌漫性紅腫,稱為丹毒性皮炎。鏡下,常見淋巴管擴張、內皮細胞腫脹增生,管壁水腫增厚和嗜酸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蟲體死亡後對組織刺激強烈,引起凝固性壞死及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形成所謂嗜酸性膿腫。壞死組織中央可見死亡蟲體斷片及脫出在蟲體外的微絲蚴,病變附近可找到Charcot-Leyden結晶。慢性期在膿腫周圍出現類上皮細胞、巨噬細胞及異物巨細胞或Langhans巨細胞,形成結核樣肉芽腫(圖1)。隨著蟲體的鈣化,肉芽腫逐漸纖維化,形成同心圓狀排列的實心纖維索,使管腔完全閉塞,形成閉塞性淋巴管炎,而引起一系列繼發改變。

❽ 絲蟲的致病

急性期為反復發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和發熱;

慢性期為淋巴水腫和象皮腫;

嚴重者可出現心肌炎、下肢或陰囊水腫、精神症狀甚至衰竭。

❾ 絲蟲病的臨床表現

1.急性絲蟲病
(1)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及丹毒樣皮炎等淋巴管炎的特徵為逆行性,發作時可見皮下一條紅線離心性地發展,俗稱「流火」或「紅線」。上下肢均可發生,但以下肢為多見。當炎症波及皮膚淺表微細淋巴管時,局部皮膚出現彌漫性紅腫,表面光亮,有壓痛及灼熱感,即為丹毒樣皮炎,病變部位多見於小腿中下部。
(2)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在班氏絲蟲,如果成蟲寄生於陰囊內淋巴管中,可引絲蟲病起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
(3)絲蟲熱周期性打寒戰,高熱,持續2天至1周消退。部分患者僅低熱但無寒戰,在屢次發作後,局部症狀才漸漸顯露。
2.慢性絲蟲病
慢性期阻塞性病變由於阻塞部位不同,患者產生的臨床表現也因之而異:包括淋巴水腫和象皮腫、睾丸鞘膜積液、乳糜尿等。
除上述病變外,女性乳房的絲蟲結節在流行區並不少見。此外,絲蟲還偶可引起眼部絲蟲病,脾、胸、背、頸、臂等部位的絲蟲性肉芽腫,絲蟲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積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內微絲蚴症等。
3.隱性絲蟲病
臨床表現為夜間發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乏和低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