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注射用低分子量肝素鈣是不是屬於生物製品
1ml低分子肝素相當於9500IU抗凝血因子Xa。在預防和治療中,低分子肝素應通過皮下注射給葯。在血透中,通過血管內注射給葯。不能用於肌肉注射。脊髓/硬膜外麻醉或脊髓腰椎穿刺時,低分子肝素的給葯時機應遵循特殊注意事項(參見【注意事項】)[u]皮下注射技術[/u]皮下注射時,患者易取卧位,注射部位為前外側或後外側腹壁的皮下脂肪組織內,左右側交替。注射針應垂直、完全插入注射者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的皮膚皺褶內,而不是水平插入。在整個注射過程中,應維持皮膚皺褶的存在。預防性治療下列推薦內容常規適用於所有全麻下施行手術的患者。硬膜外麻醉施行手術的患者,因理論上有增加硬膜外血腫形成的可能性,術前是否注射應酌情考慮。使用頻率:每日注射一次劑量:* 中度血栓栓塞形成危險的手術對於中度血栓栓塞形成危險的手術,而且患者沒有顯示有嚴重的血栓栓塞危險,每日注射2850IU(0.3ml)就可以有效起到預防作用。大約在術前2小時進行第一次注射。* 高度血栓栓塞形成危險的手術:髖關節和膝關節手術使用的劑量應該隨患者的體重進行調節。每日注射的劑量是:38IU/kg- 術前,例如手術前12小時- 術後,例如手術後12小時- 以後每日使用,一直到手術後第三天從手術後第四天起劑量調整為57IU/kg。可從下表中依據患者體重范圍決定劑量體重(kg) 從術前到術後第三天每日每次速碧林R 從第四天起每次速碧林R <51 0.2ml 0.3ml 51-70 0.3ml 0.4ml >70 0.4ml 0.6ml* 其他情況:對一些具有高度血栓栓塞形成危險的手術(尤其是腫瘤)和/或患者(尤其是有血栓栓塞疾病病史)。2850IU(0.3ml)低分子肝素就足夠了。治療持續時間:依據血栓栓塞形成危險度來選擇抗凝治療時間。對所有病例,這個治療可輔助其他一些標準的治療方法如下肢用彈力襪,一直到患者能完全走路為止。對於普外手術,肝素的平均使用時間小於10天。一些骨科手術尤其是髖關節手術,如果需長時間抗凝治療,可持續使用肝素或隨後口服抗凝葯物。盡管如此,這些治療中所伴隨的相對危險至今仍未評估。實驗室監測:[u]在整個肝素治療過程中,必須監測血小板計數(參見【注意事項】)。[/u]在正常情況下使用時,預防劑量的低分子肝素並不影響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因此治療中檢測該項指標沒有意義,也無需檢測抗凝血因子Xa的活性。治療性用葯* 對已形成的深靜脈栓塞的治療對深靜脈血栓形成有任何懷疑,就應盡快用適當的檢測手段予以確定。使用頻率:每日2次注射,間隔12小時劑量:每次注射劑量85IU/kg可依據患者的體重范圍,按0.1ml/10kg的劑量每12小時注射一次,見下表體重 每次速碧林R 40-49kg 0.4ml 50-59kg 0.5ml 60-69kg 0.6ml 70-79kg 0.7ml 80-89kg 0.8ml 90-99kg 0.9ml ≥100kg 1.0ml當選擇了對應於患者體重的劑量後,應將注射器垂直,調整推桿至所需刻度,從而獲取所需的注射劑量。應注意對體重大於100kg或低於40kg的患者,估計用量比較困難,可能出現低分子肝素用量不足或出血症狀,對這些患者應當加強臨床觀察。治療持續時間:低分子肝素的使用時間不應超過10天。包括用抗Vit K制劑平衡的時間(參見【注意事項】監測血小板計數)。除非禁忌,口服抗凝葯物應盡早使用。* 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Q波性心肌梗塞[u]每日2次皮下注射[/u]86IU抗Xa因子/kg的低分子肝素(間隔12小時),聯合使用阿司匹林(推薦劑量:在160-325mg的負荷劑量後,口服劑量75-325mg)。初始的86IU抗Xa因子/kg劑量可通過一次性靜脈推注和皮下注射給葯。治療時間一般在6天左右達到臨床穩定。依據患者體重范圍調整劑量 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Q波性心肌梗塞 體重 注射劑量(kg) 初始的一次性靜脈推注 皮下注射(每12小時) <50 0.4ml 0.4ml 51-59 0.5ml 0.5ml 60-69 0.6ml 0.6ml 70-79 0.7ml 0.7ml 80-89 0.8ml 0.8ml 90-99 0.9ml 0.9ml ≥100 1.0ml 1.0ml因為沒有低分子肝素同溶栓葯物聯合使用的臨床資料,故如有必要進行溶栓治療,建議停止低分子肝素治療,並隨訪患者。實驗室監測:[u]在整個肝素治療期間,必需監測血小板計數(參見【注意事項】)。[/u]可能需要測定抗凝血因子Xa的活性(最好使用醯胺分解法)以估計患者個體敏感度,尤其是對臨床上無效,出血或有腎臟損害的患者。在治療第二天肝素注射後3到4小時之間采血檢查,檢測值一般為0.5-1IU抗凝血因子Xa/ml。血液透析通過血管注射對於無出血危險或血透持續4小時左右的患者,應在透析開始時通過動脈端單次注射大約65IU/kg劑量的低分子肝素。可依據患者體重范圍調整使用劑量 體重 每次速碧林R量 <50 kg 0.3ml 51-70kg 0.4ml >70kg 0.6ml如有必要,可依據患者個體情況或血透技術條件調整使用劑量。如有出血危險,可將標准劑量減半。
②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會導致腹直肌的損傷嗎
沒有任何可能, 因為從解剖結構上來說,從葯物機理上來說,沒有任何可能
③ 低分子肝素鈉,皮下注射後,有點紅
正常現象。
低分子量肝素鈉皮下注射時容易引起皮下出血,低分子量肝素鈣則可以避免或減少這一不良反應。
④ 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時注意事項
你好,注意事項有:1、不能用於肌肉注射。2、下列情況下慎用:(1)有過敏史者。(2)有出血傾向及凝血機制障礙者,包括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中風、嚴重肝腎疾病、嚴重高血壓、視網膜血管性病變的患者。(3)妊娠婦女等。3、治療期間,注意定期血小板計數及抗Xa因子活性測定。皮下注射時可以出現注射部位輕度血腫,屬於正常反應。
⑤ 低分子肝素鈉注射液的副作用
低分子肝素鈉注射液
不良反應
本品可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
-出血:使用任何抗凝劑都可產生此反應,出理此種情況時,應立即通知醫師
-部分注射部位瘀點、瘀斑、輕度血腫和壞死
-局部或全身過敏反應
-血小板減少症(血小板計數異常降低):應立即通知醫師
-少見注射部位嚴重皮疹發生、向醫師咨詢
-增加血中某些酶的水平(轉氨酶)
-在蛛網膜下腔/硬膜外麻醉時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有出現椎管內血腫的報道
⑥ 如何避免注射完低分子肝素後皮下青紫
低分子肝素鈣作為抗凝的常用葯物,好處非常多,治療效果顯著,臨床使用廣泛,半衰期長,葯物副作用小。
但是有個頭痛的問題,容易引起注射部位以及周圍出現皮下出血,甚至皮下血腫。
正因為這樣,嚴重影響這種葯的依從性,而且,一旦皮下出血就會限制再一次的注射范圍,影響疾病的恢復。
皮下出血發生的原因?
注射時枕頭與皮膚不垂直,內外穿刺點不在同一位置,拔針時只按壓外面的針眼,出現皮下出血。
由於針尖和針梗上附著的葯液被帶入刺破的血管的針眼處,發生皮下出血。
所以,現在我們只要解決上面兩個問題就能減少皮下出血了。
正因為這樣,臨床上很多護理人員開始研究如何減少皮下出血的方法(注射前建議查患者凝血功能):
一、按壓方法
1、注射畢停留片刻後按壓拔針時,針頭內仍充滿葯液,葯液溢出滲漏於皮下組織,進入破損的血管,改變血管的通透性,從而引起皮下出血,因此注射畢停留10秒,右手回抽針栓,拔針,用干棉簽按壓,可使針尖葯液全部滴入皮下,避免拔針時葯液返流而刺激皮膚毛細血管引起出血。需要按壓:5-10分鍾。
2、還有一些學者研究結果表明,拔針後用棉簽按壓,增加了葯物對注射局部的刺激和擠壓,如用力較大,易引起毛細血管壁破裂出血,形成局部淤血。注射時捏起皮膚成皺褶,以使毛細血管彎曲,不易受到破壞,且垂直進針可減少組織損傷,再加上一次性預灌針劑的針頭很細,拔針後不會引起皮膚表面出血,故無需棉簽壓迫。
二、輪換注射部位
有人專門做了這張卡輪換注射,中間的圓圈是對著肚臍眼。
三、注射需捏起皮膚
四、將空氣一起注入(目前效果比較好)
排氣傳統注射應排氣後注射, 此時針頭上附有葯液。低分子肝素有抗凝作用, 排氣後針尖上附著的葯液, 在注射時帶人穿刺點, 則穿刺處血管滲血, 易導致局部皮膚痕疲。
臨床上使用的低分子肝素多為預灌針劑, 注射時不必排氣, 針筒內有0.1mL的空氣, 注射時將針頭朝下, 空氣彈至葯液上方即可, 此時針筒內的空氣正好將葯液全部注人,保證了劑量的准確, 又避免了針尖上的葯液對局部的刺激,可減少局部淤血。
有空氣
五、垂直進針
傳統進針法與垂直進針法傳統的進針方法為左手綳緊腹部皮膚, 右手持注射器, 針尖斜面向上與皮膚呈30一40度。快速刺人皮膚。改進方法為左手拇指、示指提起腹壁皮膚形成皺褶, 固定針頭垂直進針約0.8~1.2cm(根據患者的胖瘦程度決定注射深度)。垂直進針法較傳統進針法造成皮膚淤血的程度輕。
傳統進針法斜刺時涉及部位較多,若針頭不慎刺人血管, 只壓迫穿刺點不能有效壓迫止血又因低分子肝素為抗凝葯, 損傷小血管易引起出血, 使腹壁皮下組織形成淤血、癖斑。而注射時若提起腹壁皮膚垂直刺人, 對局部皮下組織損傷小, 不易引起出血。而且, 垂直進針法較傳統進針法使患者的痛感明顯減輕。垂直進針時進針速度快, 針頭在皮膚內行程短, 損傷組織較少, 不易損傷神經末梢或對神經末梢損傷較少傳統進針時針頭在皮膚內行程長, 針頭斜面對組織的切割面積大, 損傷組織較多, 以至針頭不慎損傷神經末梢較多, 表現為患者疼痛較明顯因在真皮層中膠原纖維較細, 細胞成分較多, 毛細血管和神經末梢豐富。
拇指和示指回抽針栓,無回血後用拇指推動針栓,葯液推完後,少量氣泡進入針頭腔內起封堵葯液外流作用,垂直拔針,按壓請參考本文第一部分(按壓)。
出現皮下淤血怎麼辦?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出現注射部位瘀血、瘀斑,在臨床上很常見,一般無須特殊處理,即會自行吸收。也有同行認為,用硫酸鎂濕敷會恢復快。
⑦ 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的不良反應
根據系統器官分類和發生頻率將不良反應列舉如下使用下列慣例將不良反應根據發生頻率進行分類:非常常見≥1/10,常見≥1/100和<1/10,不常見≥1/1000和<1/100,罕見≥1/10,000和<1/1000,非常罕見<1/10,000。血液和淋巴系統異常非常常見:不同部位的出血,尤其是那些還合並其他危險因素的患者(見【禁忌】和【葯物相互作用】)。罕見:血小板減少症,有時是血栓性的(見【注意事項】),血小板增多症。非常罕見:嗜酸細胞過多症,治療終止後可逆。免疫系統異常非常罕見:超敏反應(包括血管性水腫和皮膚反應),類過敏反應。代謝和營養異常非常罕見:與肝素誘導的醛固酮抑制有關的可逆性高鉀血症,尤其是那些合並危險因素的患者(見【注意事項】)。肝膽系統的異常常見:轉氫酶升高,通常為一過性的。生殖系統和乳腺異常非常罕見:陰莖異常勃起。全身異常以及給葯部位的情況非常常見:注射部位的小血腫。在某些病例中,可以見到硬結的出現,這並不是肝素引起的囊。這些硬結通常數天後消失。常見:注射部位反應。罕見:注射部位發生鈣質沉著。鈣質沉著更常見於鈣磷乘積異常的患者中,如在某些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患者中。非常罕見:皮膚壞死,通常發生於注射部位。皮膚壞死的部位先出現紫癜或浸潤性或疼痛性紅斑點,伴有或不伴有全身體征。這種情況下,應該立即終止治療。
⑧ 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的注意事項
警告:不同濃度的低分子肝素可能用不同的單位系統(非標准單位或毫克)表示,使用前要特別注意,仔細閱讀相關產品的特別說明。血小板減少症由於存在發生肝素誘發血小板減少症的可能,在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治療過程中,應全程監測血小板計數。罕見有發生血小板減少症的病例報道,有時很嚴重,可能與靜脈或者動脈血栓有關。在下列情況下該診斷需要被考慮:血小板減少症任何有意義的血小板數量下降(達到基礎值的30至50%)在治療中,原來的血栓情況繼續惡化在治療中出現血栓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在這種情況下低分子肝素治療必須被停止。這些效應可能為免疫-過敏反應性的,首次治療報道主要發生於治療的第5天和第21天之間,但如果有肝素誘導血小板減少症的病史,可能發生得更早些。如果有肝素(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治療中發生血小板減少症的病史,必要時才考慮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療。在這種情況下,至少每天一次進行仔細的臨床監測和血小板計數評估。如果發生血小板減少症,應該立即中止治療。如果肝素(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治療中發生血小板減少症,應該考慮使用另一種不同類型的抗血栓葯物進行替代。如果沒有,而又必須使用肝素的話,可以考慮使用另一種低分子肝素。在這種情況下,至少每日一次監測血小板計數,並盡早終止治療,因為有首發血小板減少症的患者在替代治療後病情繼續發展的報道。(見【禁忌】)體外血小板聚集實驗對肝素誘發血小板減少症的診斷價值有限。當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低分子肝素時應特別注意,因為它們可能與增加出血風險有關:-肝功能衰竭-嚴重動脈性高血壓-消化性潰瘍病史或者其他可能引起出血的器質性損傷-絨毛膜-視網膜血管疾病-腦部、脊髓或眼外科手術的術後期老年人建議在開始治療前應評價腎臟功能(見【禁忌】)。高鉀血症肝素能抑制腎上腺分泌醛固酮而導致高鉀血症,尤其是血漿鉀升高或血漿鉀有升高風險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患者,已存在代謝性酸中毒或那些服用可能引起高鉀血症葯物的患者(例如ACEI,NSAIDs)。治療期間,高鉀血症的風險增加,但通常是可逆的。對有高鉀血症風險的患者應監測血漿鉀水平。脊髓/硬膜外麻醉/脊髓穿刺和伴隨用葯放置硬膜外導管或合並使用可能影響止血的其他葯物如NSAIDs,血小板抑制劑或其他抗凝葯物會增加脊髓/硬膜外血腫的風險。外傷或反復硬膜外或脊髓穿刺也會增加風險。因此,下列情況下應該對個人受益/風險經過謹慎評估後再決定是否合用一種神經軸麻醉劑和抗凝葯物治療:·對於已經使用抗凝葯物治療的患者,使用神經軸麻醉劑的益處和風險必須經過謹慎權衡。·對於計劃使用神經軸麻醉進行選擇性外科手術的患者,必須謹慎權衡使用抗凝葯物的益處和風險。對於進行腰穿,脊髓麻醉或硬膜外麻醉的患者,低分子肝素注射和脊髓/硬膜外導管或穿刺針的插入或去除之間應該有足夠的間歇時間。應該經常監測患者有關神經損害的症狀和體征。如果發現神經損傷,必須進行緊急治療。水楊酸,非甾體消炎和抗血小板葯物在預防或治療靜脈性血栓栓塞疾病以及防止血液透析中發生凝血時,不建議合並使用阿司匹林,其他水楊酸類葯物,非甾體類抗炎葯物以及抗血小板葯物,因為這些葯物可能增加出血的風險。當這些聯合用葯不可避免時,應進行謹慎地臨床和生物學監測。在治療不穩定心絞痛以及非Q波心肌梗塞的臨床研究中,每日給予低分子肝素和325mg阿司匹林。(見【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項:[u]給葯途徑[/u]不能肌肉注射。在缺乏可靠治療方案的情況下,脊柱或硬膜外麻醉時應尤其小心。使用/處理說明見【用法用量】。低分子肝素使用前應肉眼檢查是否有任何顆粒物質以及是否發生變色。如果注意到任何改變,該溶液應丟棄。注射器只供一次性使用,每個注射器內未使用部分必須丟棄。該溶液不能與其它制劑混合或被再次分發。使用後必須將針尖防護裝置滑過暴露的針頭,使針頭被完全蓋住,然後就能適當地處理注射器。[u]實驗室監測[/u]血小板計數:對於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患者,同樣有發生肝素誘導或與免疫有關的嚴重的血小板減少症的危險,偶有血栓形成。這些情況通常發生在治療的第5到第21天之間(最可能發生在第10天)。對於曾有過肝素相關的血小板減少症病史的患者,發生上述情況的時間可能提前。因此,在病史詢問時需系統地尋找上述危險因素。此外,再次使用肝素後上述症狀復發的危險性可能持續幾年,也可能不確定。因此,無論對何種適應症或使用劑量,血小板計數監測是必需的。可能有三種情況:1.無肝素相關血小板減少症史的患者治療前測定血小板計數,然後每星期兩次,持續21天。此後,對於需要延長肝素治療時間的病例,每星期測定血小板計數,直到治療結束。實際上,任何血小板數量明顯下降(達到基礎值的30%~50%),即便是在臨界值上,就應視為一個危險的信號。如果血小板計數減少,對任何病例需採取下列措施:·立即核實血小板數量;·如果確認血小板數量已下降或在對照檢查中有進一步下降,暫停使用肝素治療;·如果此時需要繼續預防性的抗血栓治療,可改用口服抗凝劑治療。2.有肝素相關血小板減少症病史的患者無論先前發生肝素相關血小板減少症同再次使用肝素的時間間隔如何,無論以前使用何種肝素劑型,復發可能在很短時間內就可發生,通常是非常嚴重的。可作體外血小板凝集試驗,但它沒有足夠的敏感度,因而不具有絕對的預測價值。因此,需要採取以下措施:·無論是否可能,使用其它抗血栓葯物,·如果決定使用低分子肝素,從第一天起就要加強臨床和實驗室監測(至少每天測定一次血小板數量),盡量將治療時間縮短,如有必要,立即開始抗維生素K治療。·使用特殊的血液學檢測方法。3.肝素相關的血小板減少症急性期在所有病例,這種情況都作為急症。遇到這種病例,可以不依據血小板體外凝集試驗結果進行處理,因為這種試驗只在些特殊的化驗室才能做,而且至少要延遲幾個小時才有結果,這主要的危險在於延長與血小板減少症有關的肝素治療時間,並有發生血栓的危險。·如果必需繼續進行肝素治療:在這種例外的情況下,可嘗試換用不同的低分子肝素來治療。盡管如此,即使體外交叉凝集試驗是陰性的,延長或加劇血小板減少症和/或血栓形成仍可能發生。·如果可以避免繼續使用肝素:需立即替代用口服抗凝葯物,用抗維生素K制劑取得平衡後才可使用抗血小板制劑。·用口服抗凝葯物替代肝素治療:逐步加強臨床和實驗室監測(用INR表示凝血酶原時間)來控制口服抗凝葯物的效果。因為達到抗維生素K最大葯效前有潛伏期,所以肝素應維持足夠長的時間確保INR維持在期望的治療范圍內,例如在2到3之間。·測定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有效治療:測定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以確定患者個體敏感度,尤其是對臨床治療無效、出血或腎功能損害的病例;通常是在治療的第2天,注射後第3到第4小時之間采血,可接受的治療范圍通常在0.5~1.0IU抗Ⅹa/ml。血液透析:當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低於0.4IU/ml或高於1.2IU/ml時調整使用劑量。[u]危險情況[/u]在有肝、腎功能不全,胃潰瘍或其它任何易出血的器質性病變,脈絡膜視網膜血管病史的情況下,腦部或脊髓手術之後應小心使用速碧林。[u]葯劑學特性[/u]不相容性不能與其它制劑混合對駕駛和機械操作的影響無影響腎功能損害已知低分子肝素主要通過腎臟排泄,故腎臟損害患者可增加低分子肝素暴露程度(見【葯代動力學】)。腎功能損害的患者其出血風險增加,應謹慎治療。對於肌酐清除率在30-50ml/min的患者,減少葯量是否合適應根據醫生對具體患者出血和血栓栓塞風險的評估而決定。血栓栓塞症的預防輕度腎功能損害的患者不需要減少劑量(肌酐清除率大於或等於50ml/min)。中重度的腎功能損害與低分子肝素的暴露程度增加有關。這些患者血栓栓塞症和出血的風險增加。如果考慮到中度腎功能損害患者(肌酐清除率大於或等於30ml/min以及小於50ml/min)中發生出血和血栓栓塞症的各種風險因素,處方醫生認為劑量減少是合適的,該劑量應減少25-33%(見【葯代動力學】)。嚴重腎功能損害的患者應將葯物劑量減低25-33%(肌酐清除率小於30ml/min)(見【葯代動力學】)。治療血栓栓塞症,不穩定心絞痛和非Q波心肌梗塞輕度腎功能損害的患者不需要減少劑量(肌酐清除率大於或等於50ml/min)。中重度的腎功能損害與低分子肝素的暴露程度增加有關。這些患者血栓栓塞症和出血的風險增加。如果考慮到中度腎功能損害患者(肌酐清除率大於或等於30ml/min以及小於50ml/min)中發生出血和血栓栓塞症的各種風險因素,處方醫生認為劑量減少是合適的,該劑量應減少25-33%(見【葯代動力學】)。低分子肝素禁用於嚴重腎功能損害的患者(見【葯代動力學】)。
⑨ 注射用低分子量肝素鈣適合什麼樣的人吃 要注意什麼
大多數葯物裡面的成分都不是單一的,而且每種葯物的成分有可能影響到一些人群的健康,所以一定要謹慎,然而,注射用低分子量肝素鈣適合什麼樣的人吃?要注意什麼? 注射用低分子量肝素鈣的主要成分是低分子量肝素鈣,低分子量肝素鈣是由肝素鈉裂解獲得的硫酸氨基葡萄糖片段的鈣鹽,它適用於需要血液透析時預防血凝塊形成,也可用於預防和治療深部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但是有一些患者是需要謹慎適用,有過敏史者,有出血傾向及凝血機制障礙者。包括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中風、嚴重肝腎疾患、嚴重高血壓、視網膜血管性病變。 除了要知道適合適用的人群之外,如果你是注射用低分子量肝素的適用人群,你還是要知道一些注意事項的,這樣可以健康用葯。 1.注射用低分子量肝素鈣與非甾體類抗炎葯、水楊酸類葯、口服抗凝葯、影響血小板功能的葯物和血漿增容劑(右旋糖酐)等葯物同時使用時,應注意觀察,因這些葯物能增加出血危險性。 2.不能用於肌肉注射。 3.有過敏史者、有出血傾向及凝血機制障礙者、妊娠婦女等情況慎用。 4.出現過量情況時,可用注射鹽酸魚精蛋白或硫酸魚精蛋白中和注射用低分子量肝素鈣,1單位鹽酸魚精蛋白中和1.6抗Xa國際單位注射用低分子量肝素鈣。 5.治療期間,注意定期檢測血小板計數及抗Xa因子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