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過敏知識 » 豬壞死桿菌皮炎的治療方法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豬壞死桿菌皮炎的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 2021-12-23 02:11:48

⑴ 豬壞死桿菌病有哪些特徵

壞死桿菌病是多種畜禽共患的傳染病,病原為壞死梭桿菌。豬發生此病多見於生豬倉庫和車船運輸中,由相互咬架損傷皮膚而引起。

豬由於發病部位不同,有壞死性皮炎、壞死性口炎、壞死性腸炎和壞死性鼻炎4種,其中以壞死性皮炎多見,壞死性口炎多發生於仔豬長牙期,由於新牙破壞了口腔粘膜面而引起。各病型都以組織壞死為特徵,壞死性皮炎的特徵為體表皮膚及皮下組織發生壞死和潰爛,形成囊狀壞死灶,破潰後流出灰黃色或灰棕色惡臭創液,無痛感,一般全身症狀不明顯,嚴重的可發生敗血症而死亡。壞死性腸炎常與豬瘟、副傷寒等病並發或繼發,臨床表現嚴重腹瀉,排出帶血膿樣或壞死粘膜糞便,剖檢可見腸粘膜上發生固膜性壞死與潰瘍。壞死性鼻炎的病豬,常表現為咳嗽,膿性鼻涕、喘鳴和腹瀉,致使病豬瘦弱而死亡,此病常與豬萎縮性鼻炎相混,應注意區別。

⑵ 哪些疾病能引起豬的體表出現水皰、腫脹、丘疹、破潰和瘙癢

最常見的是由病毒引起的豬口蹄疫、豬水皰病、豬水皰性口炎、豬痘,由細菌引起的豬炭疽病、豬鉤端螺旋體病、豬壞死桿菌病、豬放線菌病、豬葡萄球菌病,由寄生蟲引起的豬疥蟎病、豬虱、豬伊氏錐蟲病,由真菌感染的豬皮膚真菌病、豬皮膚麴黴病、豬皮癬菌病以及感光過敏、葡萄狀穗黴毒素中毒、豬蕎麥中毒、硒中毒。

表現有體表異常的其他疾病還包括豬丹毒(疹塊型)、豬滲出性表皮炎、仔豬皮癬菌病、仔豬類圓線蟲病、馬鈴薯中毒、豬青黴毒素中毒、維生素B1缺乏症、維生素B2缺乏症等。

⑶ 豬的皮膚病怎麼治療

(1)口腔壞死桿菌病。此病乃乳豬之皮膚受傷而繼發壞死梭狀桿菌感染。常見病變為雙內側臉頰或容口腔潰瘍。病變的開始是因為乳豬群打架,傷口感染而造成壞死,並覆以棕黑色痂皮。但是,當病變擴展至口腔內時,嘴唇、牙齒及舌頭也可能波及。
治療時,先將痂皮刮除,以雙氧水或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再塗上抗生素葯膏。嚴重的病例,應同時注射抗生素如青鏈黴素連續3天。預防此病可將出生乳豬的犬齒剪斷。清洗分娩舍時,務必使其干凈徹底。粗糙地面所致的膝、蹄冠、肘節及蹄上的皮膚壞死為最為普遍。仔豬出生數天後,即可出現,1~2周內病變擴展到最大,隨後開始恢復。3~4周內新生的上皮已蓋滿壞死部位。有的乳豬會發生乳房及尾巴的皮膚壞死。
預防主要防止受傷,由於粗糙的地板會引起皮膚壞死,改善地面或在分娩欄鋪上軟墊都會達到良好的效果。

⑷ 怎樣防治豬壞死桿菌病

豬壞死桿菌病是由壞死桿菌引起的以患病組織的壞死液化為特徵的一種傳染病,常繼發於其他感染或創傷之後。豬舍潮濕,護蹄不良,仔豬牙齒生長過度而引起母豬乳頭損傷等都是誘發本病的因素。病的潛伏期為1~3天。

豬的壞死桿菌病,按發病的部位不同臨床上分4種類型。

(1)壞死性口炎

在唇、舌、咽、齒齦等黏膜和附近的組織發生壞死,有惡臭,同時病豬食慾消失,全身衰弱,經5~20天死亡。

(2)壞死性鼻炎

在鼻軟骨、鼻骨、鼻黏膜表面出現潰瘍與化膿。病變可延伸到支氣管和肺臟。

(3)壞死性皮炎

壞死灶可發生於哺乳仔豬身體的任何部位,有時發生尾巴脫落現象。

(4)壞死性腸炎

胃腸黏膜有壞死性潰瘍,病豬出現腹瀉、虛弱、神經症狀,死亡的居多。

剖檢病程短與病勢輕的豬,內臟沒有明顯的病變,但病程長與病勢嚴重的豬,可見肝臟硬變,腎臟包膜不易剝離,膀胱黏膜肥厚,口腔及胃黏膜有纖維壞死性炎症,腸黏膜上更為嚴重。

【防治措施】

(1)發現病豬,及時隔離,受污染的用具、墊草、飼料等,要進行消毒或燒毀。注意保持豬舍乾燥,糞便應進行發酵處理。

(2)治療時,對壞死性皮炎,可先用0.1%高錳酸鉀或2%煤酚皂或3%雙氧水沖洗患部,徹底清除壞死組織,然後選用任何一種方法治療:撒消炎粉於創面;塗擦10%甲醛溶液,直至創面呈黃白色;塗擦高錳酸鉀粉;將燒開的植物油趁熱灌入創內,隔天1次,連用2~3次。對壞死性口炎,先用高錳酸鉀溶液洗滌口腔,然後可選用任何一種葯物塗擦口腔:碘甘油;5%龍膽紫,每天2次,直至痊癒。

對壞死性腸炎宜口服抗生素或磺胺類葯物。

⑸ 怎樣防治豬壞死桿菌病

豬壞死桿菌病是由壞死桿菌引起的多種家畜、家禽共患的一種慢性傳染病,病菌經損傷的皮膚、黏膜侵入,並經血流而擴散。吸血昆蟲也是傳播者,當礦物質和維生素不足、營養不良、長途運輸時可促使本病的發生。
[症狀]
主要特徵是皮膚、皮下組織以及口腔、胃腸黏膜的壞死。壞死性皮炎較多見,初期患部腫脹,有干痂結節,不熱不痛,皮下組織壞死,並迅速擴大,形成較大的壞死灶,皮膚脫毛、破潰、流出惡臭的黃色或灰棕色的膿液,多發生在頸、胸、腰、臀部和尾巴處。壞死性口炎表現為唇、舌、齒齦、咽及頰部等處黏膜組織壞死,其表面覆蓋一層灰白色的偽膜,撕破偽膜後有出血的潰爛灶,流出惡臭滲出液。病豬不能吞咽,呼吸困難,嘔吐,頜下水腫,常引起死亡。壞死性腸炎,常與豬瘟、副傷寒等並發或繼發,多表現腹瀉、消瘦,糞便中帶血、膿液和黏膜碎片,衰竭死亡。壞死性鼻炎,常繼發萎縮性鼻炎等病,鼻軟骨組織和鼻黏膜壞死,流出膿性鼻液,氣喘,炎症可蔓延到氣管和肺。
[預防]
(1)採用綜合性防治措施,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經常消毒。
(2)定時喂豬並把豬喂飽,防止咬斗,如有傷口及時塗擦碘酊消毒。
[治療]
(1)清除壞死組織後用5%福爾馬林、10%硫酸銅清洗患部,再用青黴素、鏈黴素、磺胺葯等填塞。並配合用抗生素進行全身治療。
(2)壞死性口炎時,用0.1%高錳酸鉀沖洗口腔,塗上20%的碘甘油或10%硫酸銅,每天1~2次,連用3天。
(3)2.5%恩諾沙星每千克體重2~5毫克,肌內注射,每天2次,連用3天。
(4)每千克體重青黴素2萬~4萬國際單位+鏈黴素1萬~2萬國際單位,混合後肌內注射,每天2次,連用3天。
(5)長效土黴素每千克體重20毫克,肌內注射,每天2次,連用3天。

⑹ 如何防治豬壞死桿菌病

預防本病的發生,關鍵在於防止皮膚和黏膜的損傷,發現外傷要及時處理。經常保持圈舍及周圍環境的清潔、乾燥。盡量不到低窪地區放養,豬群不要過於擁擠,防止互相鬥咬。豬群中一旦發現病豬,立即隔離治療。

治療本病應在改善飼養和衛生條件、加強護理、消除發病誘因的基礎上,配合葯物治療。其原則是,首先清除局部的壞死組織,再給予氧化消毒劑,方可獲得良好效果。如發生壞死性口炎時,可用0.1%高錳酸鉀液沖洗口腔,然後塗搽碘甘油,每天2次至愈。豬發生壞死性皮炎時,可先用1%高錳酸鉀洗凈患部,將壞死組織消除至暴露紅色創面為止,然後用木焦油福爾馬林(2∶1)合劑,抗生素軟膏或5%碘酊塗抹,經2~3次處理可以痊癒。

⑺ 怎樣防治豬壞死桿菌病

(1)防止皮膚、粘膜受傷,發現外傷及時處理。

(2)搞好豬圈清潔衛生,消除發病誘因。

(3)發現病豬及時隔離治療,消毒被污染的場地和用具。患豬的壞死組織和創液應作無害化處理。對於豬壞死性皮炎,徹底清除壞死組織,然後用木焦油福爾馬林合劑(5∶1)、抗生素軟膏、5%碘酊、磺胺、高錳酸鉀或大黃石灰末等填塞即可。

對壞死性口炎,應先除去偽膜,再用0.1%高錳酸鉀液沖洗,然後塗擦碘甘油,每天2次至痊癒。或用硫酸銅輕擦患處至出血為止,隔天1次,連用3次。

⑻ 如何防治豬壞死桿菌病

預防本病的發生,關鍵在於防止皮膚和黏膜的損傷,發現外傷要及時處理。經常保持圈舍及周圍環境的清潔、乾燥。盡量不到低窪地區放養,豬群不要過於擁擠,防止互相鬥咬。豬群中一旦發現病豬,立即隔離治療。
治療本病應在改善飼養和衛生條件、加強護理、消除發病誘因的基礎上,配合葯物治療。其原則是,首先清除局部的壞死組織,再給予氧化消毒劑,方可獲得良好效果。如發生壞死性口炎時,可用0.1%高錳酸鉀液沖洗口腔,然後塗搽碘甘油,每天2次至愈。豬發生壞死性皮炎時,可先用1%高錳酸鉀洗凈患部,將壞死組織消除至暴露紅色創面為止,然後用木焦油-福爾馬林(2∶1)合劑,抗生素軟膏或5%碘酊塗抹,經2~3次處理可以痊癒。

⑼ 豬壞死桿菌病有哪些病理特徵

壞死桿菌病潛伏期為數小時至1~2周,一般為1~3天,豬感染本病時常表現為壞死性皮炎、口炎、鼻炎和腸炎,其中以壞死性腸炎最為嚴重。
豬感染本病的主要病變為,除體表有壞死病變外,一般內臟無明顯變化,嚴重病例可見各器官營養不良,口腔及胃腸黏膜有纖維素—壞死性炎症,尤以直腸變化較為嚴重。
診斷本病可根據病變部位壞死灶的特點,並結合流行病學,一般可做出初步診斷。為了進一步確診,可以從病灶與健康組織的交界處採取病料塗片,用石炭酸復紅染色鏡檢,如發現著色不均勻、呈串珠狀長絲形菌體或細長桿菌,即可確診。

⑽ 什麼是豬壞死桿菌病

壞死桿菌病是由壞死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在臨床上表現為皮膚、皮下組織和消化道黏膜壞死,有時在內臟形成轉移性壞死灶。

本病病原是壞死桿菌,壞死桿菌是多型性的桿菌。小者呈球桿狀,大者呈長絲狀。本菌是革蘭氏陰性菌,不形成芽孢和莢膜,沒有鞭毛,不能運動。本菌能產生內毒素和外毒素,其中,外毒素可引起組織水腫,而內毒素可使組織壞死。本菌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強,加熱60℃30分鍾及100℃1分鍾即可殺死。但在污染的土壤中能存活10~30天。而常用消毒劑如1%高錳酸鉀、5%燒鹼液、1%甲醛溶液、5%來蘇兒在10分鍾內可將其殺死。

壞死桿菌病是由於病原體進入皮膚、黏膜的創傷而引起的,有時還可經血流而散布至其他器官和組織,形成繼發性壞死病灶。本病傳染來源是病豬和帶菌豬,常由糞便排出病原菌,污染土壤、死水坑、畜舍、飼料和墊草,通過損傷的皮膚和黏膜而感染,身體任何部分的損傷都能成為傳染門戶。通常從足和四肢皮膚及口腔黏膜和生殖器官黏膜發生感染較多。特別是在飼養管理不良、圈舍潮濕、營養缺乏時,最易發病。常發生於多雨、潮濕和炎熱季節,以5~10月份最為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