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醫學上這種針法叫什麼名字
這種針法是否用注射器往皮下注射針劑,使皮膚局部出現隆起,是一種西醫療法,是讓葯物在局部通過外周微循環緩慢吸收而達到治療目的的療法
B. 針法的原則和方法
針刺的原則和方法,包括針刺手法和針刺療法兩方面。所謂針刺手法是指在針刺過程中回,進針後至出答針前對針具和所刺腧穴施行的操作方法。主要由醫生兩手操作,故稱手法。針刺手法可促使針感的獲得,並維持和加強針感,有調和陰陽、疏通經絡、補虛瀉實等作用。針刺手法可分為基本手法、輔助手法和補瀉手法三類。所謂針刺療法是指用各種不同的針具並施以針刺手法作用於經絡、腧穴或病變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實際上是一種以針刺為主的治療手段,包括古代就有的毫針、三棱針、皮膚針、火針、挑刺、芒針,現代發展起來的耳針、頭針、腕踝針、鼻針、足針、面針以及使用現代針灸器械的電針、水針、穴位埋線、激光針等。
C. 針灸進針分幾步
三步:一,進針,二,行針,三,出針!
D. 常用的針刺方法有哪些
1.持針法
持針就是拿針。持針的手叫「刺手」,一般習慣用右手;輔助刺手的手叫「押手」,一般用左手。《靈樞》說:「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難經》也說:「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說明針刺操作時左右兩手協同作用的重要性。右手持針的姿勢,一般以拇、食、中三指夾持針柄,以無名指抵住針身,有如執筆,故又稱執筆式持針法。此法臨床上最常用。另外,還有拇、食指持針法,拇、中指持針法等。
2.進針法
(1)單手進針法:術者以拇指、食指持針,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緊靠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實際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簡便、快捷、靈活的特點。該法多用於較短毫針的進針。
(2)雙手進針法:即左右雙手配合,協同進針。根據押手輔助動作的不同,又分為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提捏進針法、舒張進針法四種。
指切進針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壓在穴位上,右手持針,緊靠指甲緣將針刺入皮膚。適用於較短毫針刺入肌肉豐厚部的穴位。
夾持進針法:用左手拇、食兩指夾持棉球,裹住針尖,直對腧穴,當押手兩指下按時刺手順勢將針刺入穴位。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舒張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撐開綳緊,右手持針從兩指間刺入。多用於皮膚松馳或有皺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提捏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捏起,刺手持針從捏起部側面或上端刺入。適用於頭面等皮膚淺薄處的穴位。
(3)管針進針法:用不銹鋼、玻璃或塑料等材料製成針管,代替押手。選平柄毫針裝入針管,上端露出針柄2-3分,然後快速將針拍入穴位內,再將針管抽去,施行各種手法。本法進針痛苦小,適用於疼痛敏感者。
3.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1)進針角度:
直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度角或接近垂直刺入。常用於肌肉較豐厚的腰、臀、腹、四肢等部位的腧穴。
斜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度角左右傾斜刺入。適用於不能深刺的腧穴。
橫刺:又稱平刺或沿皮刺。即將針身傾斜與皮膚表面約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適用於皮肉淺薄處,有時在施行透穴刺法時也用這種角度針刺。
(2)針刺方向:針刺方向一般根據經脈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達到的組織結構等情況而定。有時為了使針感到達病所,也可將針尖對向病痛處。
(3)針刺深度:針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針感而又不傷及重要組織器官為原則。每個腧穴的針刺深淺都有原則要求,但在臨床應用時,還應根據病員的年齡、體質、病情和所在腧穴的解剖部位等情況靈活處置。
E. 針刺方法有哪些
(一)進針法
針刺進針時,常需兩手配合操作。其中用於持針操作的手稱為刺手,主要作用是掌握針具,施行手法操作。持針方式,一般以刺手的拇、食、中三指挾持針柄,其狀如持毛筆,另一手按壓在所刺部位或輔助進針,稱為押手,其作用在於固定腧穴位置,協助刺手操作。一般多以右手稱為刺手,左手稱為押手。常用的進針方法有如下四種:
1.指切進針法又稱爪切進針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邊,右手持針,緊靠左手指甲面將針刺入腧穴(圖8-3)。適用於短針的進針。
2.挾持進針法
或稱駢指進針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夾住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所刺輸穴的皮膚表面位置,右手捻動針柄,將針刺入腧穴(圖8-4)。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圖8-3、圖8-4
3.針刺的深度
是指針體刺入輸穴部位的深淺而言。每個腧穴的常規針刺深度,在腧穴各論中將有詳述,在臨床實際中可根據病人的體質、病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以及針刺得氣的情況靈活掌握針刺的深度。
F. 針法的針刺療法
三棱針主要用於刺血,多用於瘀血症、實熱證等。皮膚針過去通稱梅花針、七星針等,多用於敲打皮膚對疾病進行治療。火針是用火將針尖燒紅,然後迅速刺入穴位以治病的方法,可用於痹證。挑刺是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用特製針具挑斷皮下白色纖維組織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民間有稱為「挑羊毛疹」的,臨床多用於血管神經性頭痛、肩周炎、慢性咽炎、神經衰弱性失眠、胃脘痛、腰肌勞損、腦血栓而引起的偏癱、頸椎綜合征、坐骨神經痛、支氣管哮喘、痔瘡、慢性腸炎等多種疾病。芒針是一種特製的長針,一般用較細而富有彈性的不銹鋼製成,因形狀細長如麥芒而得名,是由古代「九針」中的長針發展而來,常用芒針的長度為5~8寸,也有一尺以上者。此法有疏通經絡,調節人體臟腑功能的作用。芒針刺鳩尾、巨闕穴位,可以調節上焦功能,治療頭部和神經精神系統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針刺上、中、下脘,可以調節中焦的功能,治療消化系統疾病;針刺水分、陰交,可以治療下肢水腫、腳氣病等。
耳針
耳針是用針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見耳穴)。頭針也稱頭皮針,是在頭部進行針刺以治療疾病的方法(見頭皮針療法)。腕踝針是在腕部或踝部的相應點用毫針進行皮下針刺以治療疾病的方法。一般以人體前後正中線為標線,將身體兩側面由前向後劃為六個縱行區,主要治療與縱行區靠近的臟腑和筋膜的疾病。如1區在前正中線兩側,能治療前額痛、目赤痛、咽喉腫痛、胃脘痛、痛經、帶下、遺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