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特殊的骨癌治療方法,醫生說要換骨髓
骨科原發的骨腫瘤以骨肉瘤、尤文氏肉瘤為主。這一類病人目前專的治療現狀,在臨床上骨腫屬瘤誤診誤治的比例是比較高的,究其原因:一是、骨腫瘤種類繁多,每種骨腫瘤的發病率都比較低,臨床醫生尤其是基層醫院的醫生見到的病例很少,是缺乏臨床經驗。二是、對骨腫瘤的診治流程掌握的不好,沒有按照規范化的流程來進行處理。通常見到腫瘤沒有診斷清楚之前就直接進行手術,結果可能把惡性腫瘤按照良性腫瘤進行治療,這樣病人就會出現遠處的轉移,也可能病人就喪失了保肢的機會。所以目前來說骨腫瘤,主要是集中在大醫院專科醫生進行治療。
B. 誰能給介紹下換骨髓是怎麼換的
其實抄是造血幹細胞移植,襲先將病人全身的造血幹細胞全部殺死,然後將供者的造血幹細胞移植給患者,患者將用新的造血幹細胞造血,新生的血液是供者造血幹細胞生產的血型,不再是原來的血型。(骨髓實際上指的就是造血幹細胞)
C. 什麼病換骨髓
用以治療造血功能異常、免疫功能缺陷、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及其他一些惡性腫瘤等好像都需要換骨髓,用這種療法可提高療效,改善預後,得到長生存期
D. 什麼病需要換骨髓
白血病需要換骨髓。白血病不傳染。
E. 有哪些病治療是需要換骨髓的!
白血病,壞血病
F. 什麼病得換骨髓
白血病
再生障礙性貧血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地中海貧血
嚴重型再生不良性貧血
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以及現在更進一步嘗試治療轉移性乳腺癌和卵巢癌
G. 什麼病需要換骨髓
第一,白血病
第二,血成分缺乏病
第三 骨髓異常病
第四 遺傳代謝疾病
第五 骨髓炎症
第六 骨髓癌變
第七 骨髓生成障礙
第八 骨髓需要替換
第九 其他引起骨髓病變的疾病
H. 請問換骨髓的費用大概需要多少
需要看病情了,不好說,在骨髓庫獲取一份骨髓用於移植費用是5萬以上左右。
I. 如何求助最有效我兒子得了血小板減少綜合症,醫生說要換骨髓,可是我們都是打工的,沒有錢給他醫治啊,怎
血小板減少症,沒有聽過要做骨髓移植的,一般都不需要的,沒有必要冒險的。這個你可以上北京找胡桂生治
J. 腎病綜合症怎麼治療
腎病綜合征患者應去三甲以醫院腎內科接受正規治療。
腎病綜合症治療方法:
一、 對症治療-利尿消腫
導致腎病綜合征水腫的機制並不單一,但是肯定有低血漿膠體滲透壓(由低蛋白血症導致)因素存在,因此,欲有效利尿,靜脈補充膠體液是重要措施之一。臨床多靜脈輸注血漿代用品(如右旋糖酐或羥乙基澱粉)來提高病人血漿膠體滲透壓,但應注意:①選低分子制劑(分子量2-4萬道爾頓)以兼顧擴容及滲透性利尿;②應用含糖而不含鈉制劑,以免氯化鈉影響利尿療效;③當尿量<400ml/d時應禁用此類葯物,此時葯物易滯留及堵塞腎小管,致成「滲透性腎病」,誘發急性腎衰竭。若無心功能障礙時,可每次靜脈輸注500ml,隔日1次,輸注結束立刻從滴壺入袢利尿劑,以獲取最佳利尿效果。
現在不主張輸注血漿或其製品(如白蛋白)來提高膠體滲透壓。因為輸注的血漿或其製品均於24-48小時內經腎從尿丟失,如此將加重腎小球高濾過,嚴重時損傷腎小球臟層上皮細胞導致「蛋白負荷腎病」,而且濾過的蛋白將被近端腎小管上皮重吸收,過度重吸收將損傷腎小管,導致上皮細胞變性脫落。有人用血漿及其製品作為營養葯頻繁輸注來提高病人血漿蛋白水平,則更錯誤。試驗已證明輸注血漿或白蛋白後將反饋抑制病人肝臟蛋白合成,只有弊而無利。
利尿效果不佳時,應檢查病人是否嚴格限制食鹽攝入。利尿效果差的嚴重水腫病人,可輔助應用超濾脫水消腫;利尿效果差的嚴重腹水病人,亦可考慮進行自身腹水濃縮回輸。而病人利尿效果好時,亦需注意勿利尿過度、過猛,以免血液濃縮形成血栓,病人體重以每日下降0.5-1.0Kg為宜。
二、主要治療-抗免疫抗炎症
導致原發性腎病綜合征的腎小球疾病幾乎都是免疫介導性疾病,而且多為免疫介導性炎症,故其主要治療必為抗免疫及抗炎症治療。
合理應用各種治療葯物:
類固醇激素
盡管激素治療存在多種方案,但是一般均遵循「足量、慢減、長期維持」的用葯原則。①開始用量要足:以潑尼松為例,起始劑量需達到每日1mg/kg(不過,多數國內醫師主張最大量不超過60mg/d),足量(≥40mg/d)服葯12周。②減撤葯要慢:有效病例每2-3周減原用量的1/10,當減至20mg/d左右時疾病尤易反跳,更應謹慎。③維持用葯要久:常以隔日20mg頓服作維持量,共服半年至1年或更久。起始量足有利於誘導疾病緩解,減量慢及維持用葯久可預防疾病復發。
某些難治性原發性腎病綜合征(尤其少數病理為微小病變或輕度系膜增生性腎炎者)可以試用甲基氫化潑尼松沖擊治療,0.5-1.0g溶於5%葡萄糖靜脈點滴,隔日1次,共3次。用葯期間,必須注意防止感染、水鈉瀦留及消化道出血等副作用。
細胞毒葯物
包括鹽酸氮芥、環磷醯胺、苯丁酸氮芥、硫唑嘌呤及長春新鹼等,它們常與激素配伍應用。
此類葯物中氮芥療效最佳,但因副作用大(骨髓抑制、胃腸反應及局部刺激),臨床現已少用,或僅用作二線葯物(環磷醯胺療效不佳時)。該葯多在睡前從靜脈點滴的三通頭中推注,始量1mg/次,漸增至5mg/次,每周注射兩次,直至累積量達80-100mg。
現在臨床最常用環磷醯胺,每日100m口服,或200mg靜脈注射,累積量達6-8g停葯。該葯出具有骨髓抑製作用及胃腸反應,但遠比鹽酸氮芥輕,此外還有中毒性肝炎、性腺抑制(主要為男性)、脫發及出血性膀胱炎等副作用,均應注意。環磷醯胺沖擊療法(每次0.75/平方米體表面積,或每次1g溶於5%葡萄糖靜脈點滴,每月1次,共6次),雖已廣泛應用於狼瘡性腎炎(尤其腎間質病變重者),但對於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未必有特殊優越性。
苯丁酸氮芥也可用於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治療,常用量為每日0.15-0.2mg/kg,共服8-10周,累積量達10-15mg/kg停葯。該葯副作用與環磷醯胺相似,但比環磷醯胺輕。
霉酚酸酯
為新型的免疫抑制劑。該葯選擇性作用於T、B淋巴細胞抑制免疫,而對其它體細胞無作用,故副作用小(僅輕度胃腸反應,偶有輕度貧血或白細胞減少)。霉酚酸酯也常與激素全用,劑量1-2g/d,分兩次空腹口服,需持續服葯1年以上。有人認為此葯對膜性腎病(包括II期膜性腎病)療效遠較其它細胞毒葯物良好。
環孢素A
該葯選擇性地作用於T淋巴細胞抑制免疫反應,臨床也常與激素合用,起始用量常為5mg/kg.d,分兩次口服,2-3月後緩慢減量,共服葯半年至1年。服葯期間定期監測葯物血濃度,以保持其谷值在100-200ng/ml。該葯對某些給難治性原發性腎病綜合征(系膜毛細血管性腎炎除外)病例,尤其呈激素依賴性者,有一定療效,但是該葯副作用大(急、慢性腎毒性、肝毒性、高尿酸血症、高血壓、齒齦增生以及多毛症等),故一般只作為二線用葯。
雷公藤
中葯雷公藤根(去皮)含有多甙、二萜內酯、三萜甾醇、倍半萜生物鹼等30多種化學成分,現知其中某些成分主要為雷公藤多甙,故臨床現用雷公藤多甙治療原發性腎病綜合症(30-60mg/d,分3次服用,也多與激素配伍)。雷公藤多甙也有一定副作用,如性腺抑制(男性精子生成減少,女性月經紊亂)、肝臟損害及外周血白細胞減少等,但比環磷醯胺輕。此外,雷公藤可導致急性腎衰竭,需注意。
三、有區別地進行個體化治療
應根據患者年齡、體表面積及有無相對禁忌症等調節葯物葯量,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根據病理類型制定不同治療方案。
四、並發症防治
1、感染
感染是腎病綜合征的常見並發症,包括細菌、病毒及黴菌感染等,其中以血行播散性結核及深部黴菌感染最嚴重,可威脅病人生命。感染的防治原則是:①不盲目給用激素及細胞毒葯物的病人並用抗生素「預防」感染,這不但不能防止細播菌感染,反易導致黴菌感染發生。②病人一旦出現感染,即應盡快選用敏感、強效、無腎毒性的葯物進行治療(如血行播散性結核用異煙肼、乙胺丁醇及匹嗪醯胺四聯治療,深部黴菌感染用氟康唑靜脈點滴治療等),並加強支持療法。③反復感染者,可輔以免疫增強劑(如胸腺肽肌肉注射、丙種球蛋白5g靜脈點滴)治療,減少感染發生。
2 、血栓及栓塞
血栓及栓塞是腎病綜合征的另一常見並發症,膜性腎病尤易發生。此並發症重在預防,主要措施是:①腎病綜合征病人均應給予抗血小板治療(雙密達莫300mg/d或阿司匹林100mg/d);②血漿蛋白低於20g/L的腎病綜合征病人,還應進行抗凝治療:常予肝素鈣50mg,每12小時皮下注射1次(肝素鈣吸收代謝較慢,故可每日注射兩次),或肝素鈉25mg,每6小時皮下注射一次(肝素鈉體內吸收代謝快,4-6小時作用消失,必須反復注射),以保持凝血時間(試管法)達正常2倍;③血栓栓塞一旦發生,即應盡快進行溶栓治療(6小時內最佳,3日內仍可望有效):臨床常用尿激酶(20萬單位/d靜脈點滴),近年基因重組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問世,溶栓效果優於尿激酶,亦可試用。出現血栓栓塞的病人還需持續抗凝半年以上,以防新血栓栓塞再發,此時常選口服抗凝葯服用(如華法令或其它雙香豆素類制劑),需保持凝血酶原時間達正常的2倍。
3 、高脂血症及其並發症
只要估計NS難以迅速緩解(如激素抵抗或激素依賴性腎病綜合征),脂代謝紊亂要持續較長時間,降脂治療就應盡早開始。雖然腎病綜合緩解前其脂代謝紊亂無法完全矯正,但降脂治療仍可能減輕高脂血症,從而減少其並發症(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及腎臟損害)發生。
以血清膽固醇增高為主者,應首選羥甲基二醯輔酶A(HMG-GoA)還原酶抑制劑治療;而以血清甘油三酯增高為主者,應首選纖維酸類衍生物治療。兩葯均有一定的肝毒性及肌毒性,必須注意,因此兩葯不宜輕易並用。兩葯均能使雙香豆素類葯物抗凝作用加強,所以與雙香豆素類葯物並用時,後者需酌情減量。
葯物治療必須配合飲食治療才能獲得最佳效果。病人膳食應少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主要指動物油脂),而應富含多聚不飽和脂肪酸(豆油、玉米胚油和芝麻油富含η6系脂肪酸,深海魚油富含η3系脂肪酸)及甾醇(向日葵油、米糖油及菜籽油富含甾醇,並應增添可溶性纖維食物(燕麥、谷類麩皮)。
4 、低蛋白血症及其並發症治療
主要治療環節如下:
①供給適當蛋白飲食。在保證患者每日食物總熱量(125.5-146.1KJ/kg,即30-35cal/kg)前提下,要注意飲食蛋白的量和質。高蛋白飲食會增加尿蛋白排泄及損害腎臟,早已被廢棄,目前主張每日蛋白入量以0.8-1.0g/kg為宜。近年研究發現,飲食蛋白組成(氨基酸成份)也影響尿蛋白排泄,故有學者提倡腎病綜合征宜多進大豆蛋白為主的素食,而不宜多動物蛋白,此觀點也應重視。
②促進肝臟合成蛋白:從前多用同化激素(如苯丙酸諾龍),但療效不著而副作用大,現已不用。北京醫科大學腎臟病研究所經多年研究推薦用中葯當歸30g、黃芪60g煎劑每日一劑,可促進蛋白合成,現已推廣應用。
③減少尿中蛋白丟失:可應用ACEI(如苯拉普利、雷米普利等),該類葯能減低腎小球內高壓、高灌注及高濾過,並能改善腎小球濾過膜選擇通透性而減少尿蛋白(可減少30%-50%)。近年,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問世,該類葯治療作用在某些方面與ACEI相似,亦有良好應用前景。
腎病綜合征由於體內金屬結合蛋白及內分泌素結合蛋白隨尿丟失,導致機體鐵、鋅、銅等微量元素及活性維生素D缺乏,這也應通過飲食及葯物補充進行治療。其中服用25(OH)D3或1.25(OH)2D3治療活性維生素D缺乏及低鈣血症療效最佳。
5 、特發性腎功能衰竭
腎病綜合征本身可引起一種機制欠清的特發性急性腎功能衰竭,可能與腎間質水腫壓迫腎小管及原尿中大量蛋白在少尿時與Tamm-Horsfall蛋白共同形成管型堵塞腎小管,導致「腎單位內梗阻性腎病」相關。該急性腎衰竭的主要治療措施為:①血液透析。除維持生命外,可在補充血漿製品後適當脫水,以減輕組織(包括腎間質)水腫;②利尿。對袢利尿劑仍有反應時,應積極給予,以沖刷掉阻塞腎小管的管型。③積極治療基礎腎小球病。由於導致特發性急性腎衰竭的多數原發性病例為微小病變病,故對強化治療(如甲基強的松龍沖擊治療)反應十分良好。隨著尿量增多急性腎衰竭逆轉,但是基礎病若為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等激素抵抗性疾病時,病人預後差,急性腎衰竭可能無法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