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過敏知識 » 蛇床子怎麼用治腿皮膚癢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蛇床子怎麼用治腿皮膚癢

發布時間: 2021-02-04 13:40:02

㈠ 小腿皮膚瘙癢

這種病都是因為風熱毒氣積聚於皮膚導致的,用舒風解熱的葯熬水泡洗就行。「升麻苦花湯」

㈡ 小腿部皮膚瘙癢妙招是什麼管不管用

小腿部皮膚瘙癢與蚊蟲叮咬、皮膚過敏有一定的關系,若出現這種情況,可以拿內一塊肥皂,蘸水以後在容瘙癢的部位塗抹,這樣就可以很好的緩解瘙癢。還可以將洋蔥直接蓋在瘙癢部位,這樣因為洋蔥里含有一些殺菌的物質,就可以很好的緩解瘙癢症這種症狀。還可以直接在瘙癢的部位塗抹風油精,這是現在最常用的一種方法,並且效果不錯。另外如果小腿部瘙癢是由過敏引起的,而且瘙癢嚴重,就需要服用抗過敏的葯物了。如如鹽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溶液(迪皿),止癢快,安全抗過敏。如果小腿部皮膚瘙癢病症較輕,也可以外用弱效糖皮質激素乳膏——地奈德乳膏(力言卓)和無激素的復方樟腦乳膏(邦力)緩解皮膚瘙癢帶來的不適。

㈢ 腿部皮膚瘙癢

這個問題答案很多,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情況,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首先呢,內皮膚癢,可能缺容少維生素,造成天然的嗯,皮膚瘙癢,也可能皮膚乾燥,太幹了,皮膚也會癢,人的皮膚會自然分泌一些油脂的物質,來保持皮膚的濕潤,經常洗澡,或者洗澡過勤的話,就是皮膚顯得特別的乾燥,人就容易發癢,這種辦法是最簡單的,就是減少洗澡的次數,少用,刺激的化學洗滌用品,洗澡的時候簡單沖一沖,就可以了,再有一種就是身體內部的原因,相當於內分泌失調,這種原因就比較復雜,不好判斷,多數的情況下,就是身體內缺少維生素B,洗皮膚敏感,造成瘙癢,還有就是抵抗力低,皮膚比較敏感,這樣就應該增加鍛煉身體,加強抵抗力,就會減少皮膚瘙癢

㈣ 蛇床子煮水的時間(用來洗身止癢)

病情分析:你好,這個煮水可以止癢的。指導意見:牽牛花子具有祛風止癢的作用的,這個葯物可以煮水止癢的,不會產生壞作用的。

㈤ 治皮膚騷癢的中葯方

皮膚瘙癢症,多發生在氣候乾燥的秋冬季節。中醫認為,本病多為氣滯血淤所為,內當以涼血化淤、祛風容止癢論治。根據臨床經驗,介紹幾則外治效方,供選用。
葯醋療法:取苦參100克,加入食用白醋適量,浸泡3~5天即成。每日洗浴時,加入苦參醋液30~50毫升於浴水中洗浴,或用棉簽蘸葯液外搽瘙癢處,每日2~3次,連用5~7天。
葯酊療法:取夜交藤、雞血藤、烏梢蛇各20克,加入上等白酒適量,浸泡1周即成。每日洗浴時,加入葯液30~50毫升於浴水中洗浴,連用5~7天。
葯浴療法:取荊芥、防風、苦參、絲瓜絡、蛇床子、當歸各3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洗浴,每次10~20分鍾,每日2~3次,每日1劑,連續5~7天。
填臍療法:取紅花、紫草、山梔、大黃各等量,研為細末,加冰片適量,混合均勻,裝瓶備用。使用時每次取葯末少許,加凡士林調成糊狀,外敷於肚臍孔處,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日換葯1次,連用1~2周

㈥ 腿部皮膚瘙癢如何治療

最好就是上點皮炎寧釘或者是吃點皮膚騷癢的葯 這樣就能得到一定的緩解。

㈦ 腿部皮膚瘙癢怎麼辦

你好,腿部部位的皮膚瘙癢很常見,其原因有很多,發病時需及早治療,對症下專葯,治療的同時屬應注意以下幾點:
1、多喝水,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2、找准病因,正確去除;3、注意皮膚護理;4、禁吃辛辣刺激性和油膩的食物。

㈧ 怎樣用葯浴治療皮膚瘙癢症

皮膚瘙癢症又名癢風,是一種自覺瘙癢而無原發損害的皮膚病,可泛發全身,亦可局限於肢體的某一部位,與神經、精神、過敏等有關。其症如《外科證治全書》所說:「遍體瘙癢,並無疹疥,搔之不止。」說明本病的臨床特徵是初起並無皮膚損害,由於經常搔抓,患處可出現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及苔蘚樣化或濕疹樣變,有時可繼發感染。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初起多為濕熱蘊於肌膚,不得疏泄所致,繼則血虛生風,以致肌膚失養,表現為皮膚乾燥癢瘙,故以老年人多見。
方一【組成】蒼耳草、艾葉各45克,蜂房、白鮮皮、苦參、地膚子、川槿皮各35克,黃柏、明礬各25克。
【用法】上葯水煎,濾渣取汁,倒入盆中,趁熱熏洗患處,每日1或2次。每次熏洗後,再搓擦15~20分鍾。每日1劑,7日為1個療程。
【功用】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蒼耳草性味苦辛寒,能去風解毒,治皮膚瘙癢。黃柏、苦參清熱燥濕,蜂房解毒,艾葉、白鮮皮、地膚子、川槿皮、明礬祛風燥濕止癢。
方二【組成】蛇床子、地膚子各40克,荊芥、防風、枯礬各9克。
【用法】上葯加清水適量,煎數沸,將葯液倒入盆內,趁熱熏洗患處。每日熏洗2次,每劑可連用5日。
【功用】祛風,除濕,止癢。
【適應證】全身或局部瘙癢。
【說明】蛇床子、地膚子為祛風除濕止癢的良葯,而荊芥、防風等物均有祛風除濕的功效。
方三【組成】甘草30克,川椒、白鮮皮、地膚子、大楓子各15克,苦參25克。
【用法】上葯加清水適量,煎沸3次,取葯汁1 000毫升,再加入粉劑(芒硝、硫黃、滑石、明礬各30克,共研細末,入黃丹粉20克,同研細和勻)攪拌均勻後,趁熱用毛巾蘸葯液擦洗患處,然後換上干凈的衣被,換下的衣被須經洗凈後消毒方可使用。每日擦洗1~3次。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方中主葯甘草歷來被視作解毒之佳品,現代葯理研究表明,其所含的甘草酸及其衍化物可製成抗炎、抗過敏制劑,用於各類皮膚病。其機制與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抗組胺有關。
方四【組成】蛇床子、地膚子各12克,紅豆15克,梓白皮、川槿皮、榆白皮、白鮮皮、海桐皮各18克。
【用法】上葯水煎2次,取二汁混合,於臨睡時外洗患處。每次15~30分鍾,每日1劑,洗2次。
【功用】消炎祛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紅豆性味苦辛有小毒,民間常外用以治皮膚瘙癢等症。梓白皮、川槿皮、榆白皮、白鮮皮、海桐皮等樹皮類葯物均能祛風除濕止癢。
方五【組成】路路通、蒼術各65克,百部、艾葉、白礬各12克。
【用法】上葯加水1 000至1 500毫升,煮沸20分鍾,取濾汁待溫後洗患部,每日2次。
【功用】疏通氣血,祛濕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路路通功能祛風通絡,利水除濕,蒼術、百部、艾葉、明礬均為祛風除濕之品。
方六【組成】黃柏、蒼術、荊芥、地膚子各9克,明礬6克。
【用法】上葯共研粗末,加水3 000毫升,煎煮去渣,趁熱熏蒸,待溫後浸浴,每次20~30分鍾。
【功用】祛風止癢。
【適應證】慢性瘙癢性皮膚病。
【說明】方中黃柏、蒼術清熱解毒,荊芥祛風散邪,蛇床子、明礬燥濕止癢。諸葯合用,清熱燥濕,祛風止癢,故適用於皮膚瘙癢遷延日久不愈者。
方七【組成】雄黃100克。
【用法】用潔凈紗布將雄黃包裹,用線扎口,留6厘米左右線頭,將葯包置入沙鍋內,或搪瓷容器內煎20分鍾,用鉗提出此葯包置於干凈器皿中,取汁備用。用葯液洗浴癢處20分鍾左右。
【功用】解毒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
【說明】雄黃,為治瘡殺毒之要葯。現代葯理學研究表明,雄黃主要含有的硫化砷AsS具有抗菌殺蟲作用。
方八【組成】苦參65克,白鮮皮、蛇床子各35克,地膚子、鶴虱各30克,大楓子、大黃各20克,生杏仁、明礬、黃柏各15克。
【用法】上葯煎水1 000~2 000毫升備用。取葯液外洗患部,每日1次,每次洗1小時,每劑可用3或4次,洗後避風。必要時可續用1劑。
【功用】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方中苦參、白鮮皮、地膚子等均為祛風除濕止癢之品;鶴虱功能殺蟲,大黃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杏仁亦有殺蟲潤燥作用,而明礬、黃柏則能燥濕止癢。諸葯合用,共奏清熱燥濕、祛風止癢之功。
方九【組成】苡仁、野菊花各30克,金銀花、白鮮皮、連翹、生地黃、玄參各15克,地膚子25克,赤芍10克、川芎3克,當歸、蟬蛻、甘草、荊芥、防風各6克。
【用法】上葯加水煎取汁2份,取葯汁1份(約1 000毫升)內服,1份趁熱外洗患處,每日洗2次。隔日1劑。
【功用】活血解毒,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苡仁有清熱利濕作用,野菊花、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荊芥、防風祛風散邪,地膚子、白鮮皮祛風除濕,再合生地黃、赤芍、川芎、當歸等養血,甘草調和諸葯。
方十【組成】蛇床子、地膚子、苦參、白鮮皮各30克,雄黃9克,百部15克。
【用法】上葯水煎取汁,先熏後洗患部,每日2或3次。
【功用】祛風除濕,殺蟲止癢。
【適應證】全身皮膚瘙癢症。
【說明】蛇床子、地膚子皆有祛風除濕之功,百部能燥濕殺蟲,苦參、白鮮皮燥濕,雄黃解毒。諸葯合用,共奏祛風除濕、殺蟲止癢之功。
方十一【組成】蒼耳子150克。
【用法】上葯水煎外洗,每日1或2次。
【功用】散風祛濕。
【適應證】全身皮膚瘙癢症。
【說明】蒼耳子能益血,燥濕,通暢之功效,故能治上中下一身風濕疾病。
方十二【組成】丹參、苦參、蛇床子各30克。
【用法】上葯加水2 000毫升,煎取葯液800毫升,去渣溫洗患處。
【功用】活血養血,燥濕祛風。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丹參性味苦、微溫,功能活血涼血,養血祛風,適用於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等症。葯理學研究表明,本品有擴張毛細血管,加速血液循環及抗菌的作用。苦參、蛇床子有燥濕祛風的作用。
方十三【組成】苦參、地膚子、蛇床子、百部、獨活、野菊花各25克。
【用法】上葯加水2 000~3 000毫升煮沸15分鍾,取汁趁熱先熏後洗,每日1或2次。
【功用】祛風,燥濕,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
【說明】苦參、地膚子、蛇床子祛風燥濕,百部潤膚殺蟲,獨活、野菊花疏散風邪。
方十四【組成】苦參、川椒各9克,百部15克,雄黃、冰片各6克。
【用法】上葯水煎取汁,先熏後洗患處,每日1或2次。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
【適應證】全身性皮膚瘙癢症。
【說明】方中苦參清熱燥濕,川椒辛散風邪,百部潤膚殺蟲,雄黃解毒,冰片有清熱解毒作用。
方十五【組成】苦參、蛇床子各30克,川花椒、枯礬各12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燥濕,殺蟲。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苦參性味苦寒,清熱燥濕,祛風殺蟲,蛇床子、川花椒燥濕祛風,枯礬解毒除濕。諸葯合用,有清熱、燥濕、殺蟲功效。
方十六【組成】白蒺藜20克,皂刺30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祛風解毒。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白蒺藜功能散風下氣,主治身體風癢。皂刺為諸惡瘡癬之要葯。
方十七【組成】石菖蒲30克,百部、艾葉各9克,蔥白15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溫洗頭部。
【功用】散風去濕。
【適應證】頭部瘙癢。
【說明】石菖蒲功能理氣活血,散風去濕。歷代本草著作均記載它能治療頭風。
方十八【組成】蒼耳子60克,雄黃12克,枯礬30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外洗患處。
【功用】祛風濕,止瘙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蒼耳子性味甘溫,有毒,有燥濕,祛風,止癢的作用,蒼耳子的花、葉能治療婦女風瘙癮疹,身癢不止等症。
方十九【組成】地膚子、土茯苓、白鮮皮、苦參、食鹽各30克,荊芥、枯礬各12克,川椒10克。
【用法】上葯加水5 000毫升左右,煎沸半小時,濾葯汁入盆中外洗,每日2次,每劑可反復煎3或4遍。
【功用】祛風除濕,解毒止癢。
【適應證】老年性皮膚瘙癢症。
【說明】土茯苓功能解毒除濕,能治濕寒,療惡瘡。白鮮皮、苦參則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再配伍荊芥、川椒祛風,枯礬、食鹽燥濕,能祛風除濕、解毒止癢。
方二十【組成】食鹽80克,米泔水800毫升。
【用法】取米泔水放入食鹽,置於鐵鍋內煮沸5~10分鍾,然後將葯液擦洗患部,每日2次(早、晚),每次擦洗1~3分鍾。
【功用】涼血解毒,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鹽能去皮膚風毒、解毒、涼血潤燥、定痛止癢。米泔水,能清熱涼血。
方二十一【組成】蒼耳草、艾葉各50克,蜂房、白鮮皮、苦參、蛇床子、川槿皮各30克,花椒、枯礬各20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濾渣趁熱洗浴,每日1或2次,每次15~20分鍾,7日為1個療程。
【功用】祛風除濕。
【適應證】全身性皮膚瘙癢症。
【說明】艾葉能溫中、逐冷、除濕,葯理學實驗證實,艾葉煎劑有良好的殺菌作用,並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血液凝固和解毒作用,配伍蒼耳草等物,其祛風濕之力更強。
方二十二【組成】桂枝、白芍、當歸、荊芥各12克,雞血藤30克,炙甘草6克,生薑4克,大棗6枚。
【用法】上葯用水浸泡1日後,第1次煎取250毫升葯汁,分早晚服。第2次煎取2 500毫升葯液,於晚上服葯後趁熱洗患處,每次洗約15~20分鍾,每日用1劑。
【功用】養血祛風。
【適應證】老年性皮膚瘙癢症。
【說明】老年皮膚多因血虛風燥而瘙癢,故方中用當歸、白芍、雞血藤養血潤燥,滋養皮膚,桂枝、防風、生薑疏散風邪,甘草、大棗解毒,調和諸葯。
方二十三【組成】當歸、紅花、白鮮皮、苦參、白蒺藜各15克,生地黃、茜草、雞血藤各30克,絲瓜絡20克,防風9克,甘草6克。
【用法】將上葯加水煎煮2次,合並2次濾液,沐浴全身,每日1劑,連用7日為1個療程。
【功用】活血,通絡,止癢。
【適應證】老年皮膚瘙癢症。
【說明】老年皮膚瘙癢多由血虛血瘀所致,經絡不通,脈絡瘀阻,血不能榮養肌膚,故用活血化瘀、補血潤燥、通經絡之葯以達到祛風止癢的功效。

㈨ 蛇床子怎樣外用治濕疹

修芙草爽膚霜 裡面有蛇床子的 ,是殺菌的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