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蟲咬性皮炎得了怎麼辦
蟲咬性皮炎一般為紅色水腫性丘疹,中央可有小水皰,黃豆大小,好發於暴露部位內和腰周。建議治療容方法:1.主方五味消毒飲(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處方: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野菊花、牛蒡子各12克,紫背天葵子、荊芥、防風各9克,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30克。水煎服,每日l劑。便秘者,加大黃12克(後下)。火毒重者,去牛蒡子、荊芥、防風,加黃芩、梔子各12克、黃連9克。2.外塗中草葯膏克炎王,每日3次,具有解毒止癢,消腫止痛的功效,適用於各類蟲咬引起的皮膚炎症。
❷ 蟲咬性皮炎的紅包會擴散到沒有被蟲咬過的地方嗎
會擴散到沒有咬過的地方
❸ 蟲咬性皮炎怎麼治好啊》
蟲咬皮復炎在臨床上也是比較常見的制皮膚病,患者表現有紅斑,丘疹,瘙癢等症狀,出現這種情況後如果皮損沒有破潰,可以外用爐甘石洗劑,一天兩次到3次,也可以外用糖皮質激素葯,比如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鹵米松等,瘙癢嚴重者可以選用糖皮質激素類葯,比如醋酸潑尼松片,也可以口服抗組胺葯,比如西替利嗪片,氯雷他定等,平時要做到防護措施,如果病情嚴重,伴有全身全身症狀,建議到醫院皮膚科就診。
❹ 蟲咬性皮炎既愈後起水皰問題,急!!!謝!!!
盡量不要弄破水泡.塗皮炎平之類的東西.
千萬不要去撓,水皰實在太大了,就用安全衛生的棉簽將水皰弄破,然後上葯.一定要干凈..出的水不要弄到身上其他地方去了.
若高燒,立即就醫.
❺ 被什麼蟲子咬之後起硬紅包,很癢。像蚊子咬得一樣,但是比蚊子咬得還嚴重,包比蚊子咬得要紅要硬,將近一兩
蟲咬性皮炎又可稱「丘疹性蕁麻疹」,主要與節肢動物的叮咬有關,常見的如蟎內,以春、夏、秋季多見。由於容昆蟲種類的不同和機體反應性的差異,可引起叮咬處不同的皮膚反應。
❻ 身上起了好多這樣紅疙瘩,是怎麼回事,是被蚊子咬的嗎
可能是蟎蟲,需要將你的床單、席子拿出去拍打暴曬。蟲咬性皮炎版為蟎蟲、蚊、臭蟲、跳蚤權、蜂等昆蟲將口器刺入皮膚吸血,或者將毒汁注入人體引起的皮膚過敏和炎症反應。有時候很難找到蟲子本身,所以歸類於蟲咬皮炎。其共同點就是叮咬處有針頭大的咬痕,皮損部位和叮咬部位一致,奇癢難忍,嚴重程度和昆蟲種類、數量和患者敏感性相關。蟎蟲皮炎特徵為水腫型風團樣丘疹、丘皰疹或瘀斑。蚊蟲則主要為瘀點、風團、丘疹或瘀斑。臭蟲叮咬見風團樣丘疹或瘙癢,中央見瘀點和水皰,可有紅斑紫癜。跳蚤叮咬主要是形成水皰、多形紅斑或紫癜,見於腰部腿部。蜂蟄傷主要是明顯疼痛,很快紅腫,會有水皰甚至大皰損害。症狀輕微者外用糖皮質激素乳膏如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內用抗組胺葯物如氯雷他定片,皮損廣泛,反應嚴重者口服潑尼松。
❼ 求助醫生,有圖,我的身上長了很多紅包,特別癢,但是一抓就痛,應該不是蚊子咬的
考慮蟲咬性皮炎。蟲咬性皮炎為蟎蟲、蚊、臭蟲、跳蚤、蜂等昆蟲將口器刺入內皮膚吸血,或者將毒汁容注入人體引起的皮膚過敏和炎症反應。有時候很難找到蟲子本身,所以歸類於蟲咬皮炎。其共同點就是叮咬處有針頭大的咬痕,皮損部位和叮咬部位一致,奇癢難忍,嚴重程度和昆蟲種類、數量和患者敏感性相關。蟎蟲皮炎特徵為水腫型風團樣丘疹、丘皰疹或瘀斑。蚊蟲則主要為瘀點、風團、丘疹或瘀斑。臭蟲叮咬見風團樣丘疹或瘙癢,中央見瘀點和水皰,可有紅斑紫癜。跳蚤叮咬主要是形成水皰、多形紅斑或紫癜,見於腰部腿部。蜂蟄傷主要是明顯疼痛,很快紅腫,會有水皰甚至大皰損害。症狀輕微者外用糖皮質激素乳膏如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內用抗組胺葯物如氯雷他定片,皮損廣泛,反應嚴重者口服潑尼松。蜂蟄傷需要立刻拔出毒刺,再用水沖洗,必要時要積極搶救。
❽ 身上起了好多小紅包
蕁麻疹是一種伴有劇癢的暫時性、水腫性、過敏性皮膚病。中醫稱隱疹,俗稱風專疹塊、風屬團、風它!
民間有很多治癒本病的絕招
1:拔罐療法
處方:凡士林、酒精各適量,火罐一個
用法:先將凡士林一薄層於臍部,再將酒精滴數滴與火罐內,棉球引燃,火旺時將罐扣在臍眼側位,5-10分鍾拔罐,日拔3次。
療效:拔罐1天,有效率達96.1%
2:葯酒療法
處方:薄荷、苦參各30克,樟腦10克,白酒600毫升。
用法:葯浸酒內7天後,去渣濾酒,加入樟腦粉混勻,用棉簽蘸葯塗擦患處。日3次
療效:用葯3天,治丘疹樣蕁麻疹,有效率100%。治癒率92%。
3:中成葯療法
葯名:雲南白葯
服法:成人每次服1/8小瓶,第1次加服保險子1粒,日服3次。兒童用量酌減,不服保險子。
療效:服葯1-4天,有效率90.62%
4:熏洗療法
處方:鮮紅蘿卜全株1000克
用法:加水6000毫升,濃煎取液,熏洗上身,出汗為度,洗後避風。日洗1次
療效、:熏洗3-6次,有效率100%,治癒率86%
西葯治療:常用抗過敏葯如.敏迪片和VC片.嚴重者可加服;強的松片.
❾ 被什麼蟲子咬之後起硬紅包
蟲咬性皮炎又可稱「丘疹性蕁麻疹」,主要與節肢動物的叮咬有關,常見的如蟎,以春、內夏、秋容季多見。由於昆蟲種類的不同和機體反應性的差異,可引起叮咬處不同的皮膚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