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皮膚性病學的內容簡介
《皮膚性病學(第6版)》內容包括: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衛生部好規劃教材之一。在第五版教材基回礎答上進行修訂。本版與第五版不同之處在於:1、根據本教材的培養對象,即為我國廣大基層醫療單位培養高質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醫學專門人才;2、根據皮膚性病學是一門形態學教學占相當地位的學科的特點;無論在總論還是各論中,都採用了圖文並茂的形式進行介紹,基本上每一種疾病都有彩圖對應,以利於學生學習、理解及今後在臨床實踐中很好應用。
Ⅱ 皮膚科徵候有哪些
痤瘡痤瘡俗稱粉刺,又稱青春痘,是青春發育期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好發於顏面部及胸背上部等皮脂豐富處。
發育成熟後,性激素分泌增加,在雄激素及黃體酮影響下,皮脂腺增大,分泌大量而黏稠的皮脂,同時伴有毛囊口上皮增生及角化過度,致使排泄不暢而阻滯在毛囊及毛囊口內,形成粉刺。
本病好發於青年,男多於女。病變初期為散在性毛囊性丘疹,頂端有粉刺。若將粉刺擠出,可見其下擴大之毛囊口。如合並感染,則為炎性丘疹,可發展為膿瘡。
本病輕症患者,通常不需特別治療,青春期後多可自愈。面部發作嚴重者,如不加以控制,會遺留點狀凹陷性瘢痕和色素沉著,影響美觀。
手部按摩能促進體內多餘的皮脂及代謝廢物的排出,還能調節內分泌腺的活動,平衡激素水平,從而減少性激素分泌過多對皮脂腺的影響。
手部按摩■穴位選擇揉按魚際、合谷、少澤、八邪、止癢點等穴位。
■反射區選配按摩肺、胃、腎、腎上腺、大腸、膀胱、輸尿管、生殖腺、垂體、上下身淋巴結、頭頸淋巴結、前列腺(子宮)等反射區,尤其是肺、胃、腎上腺、大腸、生殖腺反射區。
■注意事項應注意調整飲食結構,少吃辛辣肥甘之品,多吃素菜與水果,保持心情愉快與大便通暢。
濕疹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以對稱性分布的多形性皮疹和反復發作為其主要發病特徵,臨床症狀可表現為,皮膚出現丘疹、紅斑、水皰等,瘙癢難耐,局部可呈現輕度糜爛。若長期不愈,則患處皮膚可增厚、粗糙,觸之較硬,並可出現色素沉著。
本病病因較復雜,某些全身性疾病、精神神經因素,以及食物過敏、物理因素、局部刺激均可引發本病。變態反應、新陳代謝障礙、內分泌功能失調等是本病發生的內在原因。
手部按摩能增強人體的排毒功能,可調節內分泌,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堅持運用,對濕疹有較好的療效。
手部按摩■穴位選擇揉按合谷、神門、八邪、止癢點等穴位。
■反射區選配按摩腎、腎上腺、膀胱、輸尿管、肺、脾、胸腺淋巴結、上下身淋巴結、腹股溝、胃、甲狀旁腺、大腸等反射區,尤其是腎上腺、輸尿管、膀胱、脾反射區。
■注意事項應積極尋找病因,遠離致病源,並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食用易致過敏或刺激性食物。
蕁麻疹蕁麻疹是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表現為大小不等的風團樣損害,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顏色鮮紅,或中央呈白色而邊緣呈紅色。丘疹高出皮膚,常驟然發生,反復發作,迅速消退。消退後通常不留痕跡,但發作時瘙癢劇烈。
蕁麻疹的發病機制,是多種病因引發的皮膚及黏膜小血管擴張、滲透性增強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皮膚水脖反應,其發生與心理因素也有很大的關系。
引發蕁麻疹常見的因素有魚蝦、花粉、某些葯物、冷熱因素以及蚊、蠅、跳蚤等叮咬。蕁麻疹通常在短時伺內就會消失,但也有持續好幾天,甚至間隔地持續數個月。手部按摩能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對本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手部按摩■穴位選擇揉按合谷、少商、大陵、中魁、止癢點等穴位。
■反射區選配按摩腎、腎上腺、甲狀旁腺、膀胱、輸尿管、肺、脾、上下身淋巴結、腹腔神經叢等反射區,尤其是腎、腎上腺、甲狀旁腺、肺反射區。
■注意事項急症者,需以葯物治療為主。瘙癢甚者,可在癢處按壓或撫摸,但不宣搔抓及熱水洗燙,以防皮膚損傷,也不要濫用刺激性外用葯。
平時應保持心情舒暢,飲食宜清淡,遠離過敏原,避免食入易致敏食物和葯物,不飲酒,減少過冷、過熱及日曬的刺激,維持大便通暢。
瘙癢症瘙癢症是指一種有癢感而沒有原發性損害的皮膚病,主要症狀表現為全身瘙癢或局限性瘙癢,通常為陣發性,持續時間不一,劇烈者瘙癢難忍不能自控。
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屬血虛血熱、肌膚失養所致,故應清熱補虛,調營和衛。手部按摩具有良好的疏風散熱、補氣益血的作用,對瘙癢症,尤其是局限性瘙癢症,有較好的療效。
手部按摩■穴位選擇揉按合谷、神門、少府、勞宮、八邪、止癢點等穴位。
■反射區選配按摩垂體、肺、心、腎、大腦、腎上腺、甲狀旁腺、上下身淋巴結、頭頸淋巴結、輸尿管、膀胱等反射區,尤其是垂體、腎上腺、甲狀旁腺、大腦反射區。
■注意事項平時應保持心情舒暢,忌食辛辣易發之品。
神經性皮炎神經性皮炎好發於頸部,是一種以皮膚苔蘚樣變及劇烈瘙癢為特徵的皮膚病。本病病因還不十分清楚,但與精神因素有明顯的關系。
本病好發於青年人,老年人較少見,兒童通常不發病。初起時僅局部皮膚瘙癢,經反復搔抓後,患處漸漸出現不規則的扁平丘疹,日久局部皮膚漸漸變厚變硬,成為一片境界清楚的斑塊,表皮粗糙而成為苔蘚樣改變。
手部按摩能養心安神,可調節神經系統的功能,對本病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手部按摩■穴位選擇揉按合谷、神門、八邪、止癢點、安眠點等穴位。第六章足部保健常識
Ⅲ 唐朝哪些醫書涉及皮膚科
唐朝的《千金方》涉及皮膚科。其中有治療足癬的方子。
穿山甲前兩足,燒存性,研細,入麝香、當門子少許,多少隨人斟酌。要服此葯,須去他事,至晚不可進飲食,接至深夜腹空時調服。坐卧隨意,及雞鴨,又一服,痛立止。過一二日,便能步履如常,極妙如神。主治寒濕腳氣(《千金方》)
《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方》(《千金方》為《備急千金要方》之簡稱,亦有人把《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稱為《千金方》的),又名《千金要方》。唐.孫思邈約撰成於永徽三年(652)。
《備急千金要方》自唐代到現代,中外翻刻版本有四十餘種,大致可分為兩類。原文本有未經北宋校正醫書局林億等校刊的版本,或經校刊者,均為30卷本。另有93卷本,系明代中期道教徒據早期《道藏》本及北宋校刊本等析編而成。現存較早版本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小丘山房喬世寧刻本;日本嘉永二年(1849)江戶醫學影宋本亦為佳本。1955年和1982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據江戶醫學本曾兩次出版影印本。第二類為詳注本和節選本。
此書30卷本內容,卷1為醫學總論,包括醫學倫理、本草、制葯等;卷2~4系婦科病;卷5為兒科病;卷6為七竅病;卷7~8論諸風腳氣;卷9~10為傷寒;卷11~20為臟腑病論;卷21論消渴淋閉諸症;卷22為瘡腫痛疽;卷23系痔漏;卷24論解毒並雜治;卷25為備急諸術;卷26~27系食治並養性;卷28平脈;卷29~30針灸孔穴主治,總計233門,含方論5300餘首,創分證列方的編寫體例。書中系統總結了唐代以前的醫學成就,取材廣泛,內容豐富,遍涉臨床各科及針灸、食療、葯物、預防、衛生保健等。該書有述有作,驗方經方兼備,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葯俱全的醫學巨著,是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後,我國醫學的又一次總結,被譽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臨床醫學網路全書。
Ⅳ 皮膚科都包括哪些
皮膚科主要是指治療皮膚病的醫院,皮膚問題可以隨時來皮膚科就診。
Ⅳ 皮膚科出科小結怎麼寫
就寫:本人在皮膚科實習期間如何尊敬老師、團結同學、遵守科內制度,不遲到、不早退,熟悉並掌握了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以及皮膚科基本用葯、治療技術等
中間插入一些你所學過的東西,這樣雖然看上去平淡無奇,但卻涵蓋了一個科室實習的諸多必要元素。實習小結都大同小異。
Ⅵ 皮膚科常見病診療方法圖解的內容簡介
《皮膚科常見病診療方法圖解》共分21章,包括臨床常見的皮膚科疾病127種,每一病種版均以診療路權徑、發病機制、診斷依據、鑒別診斷及中西醫治療方法五部分介紹。各要點部分進行重點文字敘述,力求內容全面、重點突出、點面結合、層次分明、錯落有致。主要以表格、流程圖形式編排,將皮膚科疾病的規律性特點,進行了總結概括,並附有彩色插圖,使該書圖文並茂。《皮膚科常見病診療方法圖解》主要面向基層醫務工作者、低年資醫師,也可作為醫學院校在校本科、專科學生學習使用,為基層醫務人員臨床診療思路的培養提供有價值的指導。
Ⅶ 皮膚科醫生的工作內容
對化驗報告復和檢查結果進行制分析,作出診斷;
開具處方,給予葯物治療;
醫囑或實施化驗、影像學及其他診斷程序;
採用手術、物理方法治療;
術後觀察病人病情變化,並採取相應措施;
詢問和檢查病人,書寫病歷,記錄病案。
Ⅷ 體檢的皮膚科都檢查什麼內容
看看皮膚上的一些問題啊
比如有無影響面容的血管痣和色素痣,身體裸露部位有明顯癜痕、疤痕、色素癍和身體其它大面積的疤痕攣縮
簡單的說就是有無疤痕影響美觀,有無皮膚病==這些體表特徵。
Ⅸ 皮膚科~~
我估計你是油性皮膚~~
你的油脂分泌太旺盛了~~
建議你多洗澡~~
Ⅹ 皮膚科的皮膚簡介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總重量占體重的5%~15%,總面積為1.5~2平方米,厚度因人或因部位而異,為0.5~4毫米。皮膚覆蓋全身,它使體內各種組織和器官免受物理性、機械性、化學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襲。皮膚具有兩個方面的屏障作用:一方面防止體內水分,電解質和其他物質的丟失;另一方面阻止外界有害物質的侵入。保持著人體內環境的穩定上,在生理上起著重要的保護功能,同時皮膚也參與人體的代謝過程。皮膚有幾種顏色(白、黃、紅、棕、黑色等),主要因人種、年齡及部位不同而異。
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構成,並含有附屬器官(汗腺、皮脂腺、指甲、趾甲)以及血管、淋巴管、神經和肌肉等。 表皮是皮膚最外面的一層,平均厚度為0.2毫米,根據細胞的不同發展階段和形態特點,由外向內可分為5層。
⒈角質層:由數層角化細胞組成,含有角蛋白。它能抵抗摩擦,防止體液外滲和化學物質內侵。角蛋白吸水力較強,一般含水量不低於10%,以維持皮膚的柔潤,如低於此值,皮膚則乾燥,出現鱗屑或皸裂。由於部位不同,其厚度差異甚大,如眼瞼、包皮、額部、腹部、肘窩等部位較薄,掌、跖部位最厚。角質層的細胞無細胞核,若有核殘存,稱為角化不全。
⒉透明層 :由2-3層核已消失的扁平透明細胞組成,含有角母蛋白。能防止水分,電解質和化學物質的透過,故又稱屏障帶。此層於掌、跖部位最明顯。
⒊顆粒層 :由2-4層扁平梭形細胞組成,含有大量嗜鹼性透明角質顆粒。顆粒層扁平梭形細胞層數增多時,稱為粒層肥厚,並常伴有角化過度;顆粒層消失,常伴有角化不全。
⒋棘細胞層 :由4-8層多角形的棘細胞組成,由下向上漸趨扁平,細胞間借橋粒互相連接,形成所謂細胞間橋。
⒌基底層:由一層排列呈柵狀的圓柱細胞組成。此層細胞不斷分裂(經常有3%~5%的細胞進行分裂),逐漸向上推移、角化、變形,形成表皮其他各層,最後角化脫落。基底細胞分裂後至脫落的時間,一般認為是28日,稱為更替時間,其中自基底細胞分裂後到顆粒層最上層為14日,形成角質層到最後脫落為14日。基底細胞間夾雜一種來源於神經嵴的黑色素細胞(又稱樹枝狀細胞),占整個基底細胞的4%~10%,能產生黑色素(色素顆粒),決定著皮膚顏色的深淺。 來源於中胚葉,由纖維、基質和細胞構成。接近於表皮之真皮乳頭稱為乳頭層,又稱真皮淺層;其下稱為網狀層,又稱真皮深層,兩者無嚴格界限。
⒈纖維:有膠原纖維、彈力纖維和網狀纖維三種。
⑴.膠原纖維:為真皮的主要成分,約佔95%,集合組成束狀。在乳頭層纖維束較細,排列緊密,走行方向不一,亦不互相交織。在網狀層纖維束較粗,排列較疏鬆,交織成網狀,與皮膚表面平行者較多。由於纖維束呈螺旋狀,故有一定伸縮性。
⑵.彈力纖維:在網狀層下部較多,多盤繞在膠原纖維束下及皮膚附屬器官周圍。除賦予皮膚彈性外,也構成皮膚及其附屬器的支架。
⑶.網狀纖維:被認為是未成熟的膠原纖維,它環繞於皮膚附屬器及血管周圍。
⒉基質:是一種無定形的、均勻的膠樣物質,充塞於纖維束間及細胞間,為皮膚各種成分提供物質支持,並為物質代謝提供場所。
⒊細胞:主要有以下幾種:
⑴.成纖維細胞:能產生膠原纖維,彈力纖維和基質。
⑵.組織細胞:是網狀內皮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吞噬微生物、代謝產物、色素顆粒和異物的能力,起著有效的清除作用。
⑶.肥大細胞 存在於真皮和皮下組織中,以真皮乳頭層為最多。其胞漿內的顆粒,能貯存和釋放組織胺及肝素等。 ⒈汗腺:
⑴.小汗腺:即一般所說的汗腺。位於皮下組織的真皮網狀層。除唇部、龜頭、包皮內面和陰蒂外,分布全身。而以掌、跖、腋窩、腹股溝等處較多。汗腺可以分泌汗液,調節體溫。
⑵.大汗腺:主要位於腋窩、乳暈、臍窩、肛周和外生殖器等部位。青春期後分泌旺盛,其分泌物經細菌分解後產生特殊臭味,是臭汗症的原因之一。
⒉皮脂腺:位於真皮內,靠近毛囊。除掌、跖外,分布全身,以頭皮、面部、胸部、肩胛間和陰阜等處較多。唇部、乳頭、龜頭、小陰唇等處的皮脂腺直接開口於皮膚表面,其餘開口於毛囊上1/3處。皮脂腺可以分泌皮脂,潤滑皮膚和毛發,防止皮膚乾燥,青春期以後分泌旺盛。
⒊毛發:分長毛,短毛和毫毛三種。毛發在皮膚表面以上的部分稱為毛干,在毛囊內部分稱為毛根,毛根下段膨大的部分稱為毛球,突入毛球底部的部分稱為毛乳頭。毛乳頭含豐富的血管和神經,以維持毛發的營養和生成,如發生萎縮,則發生毛發脫落。毛發呈周期性地生長與休止,但全部毛發並不處在同一周期,故人體的頭發是隨時脫落和生長的。不同類型毛發的周期長短不一,頭發的生長期約為5~7年,接著進入退行期,約為2~4周,再進入休止期,約為數個月,最後毛發脫落。此後再過度到新的生長期,長出新發。故平時洗頭或梳發時,發現有少量頭發脫落,乃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五、血管,淋巴管,神經和肌肉
⒈血管:表皮無血管。動脈進入皮下組織後分支,上行至皮下組織與真皮交界處形成深部血管網,給毛乳頭、汗腺、神經和肌肉供給營養。
⒉淋巴管:起於真皮乳頭層內的毛細淋巴管盲端,沿血管走行,在淺部和深部血管網處形成淋巴管網,逐漸匯合成較粗的淋巴管,流入所屬的淋巴結。淋巴管是輔助循環系統,可阻止微生物和異物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