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問答 » 皮膚科的劑型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皮膚科的劑型

發布時間: 2021-01-09 12:34:25

『壹』 葯品的劑型都有哪些

注射劑因其葯效迅速、劑量准確、作用可靠,已成為目前臨床應用最廣泛的劑型之一。注射劑一般分為以下5類:④水溶性注射劑,又稱水針;②油溶性注射劑,又稱油針;③乳狀液型注射液,又稱乳劑;④混懸液型注射液;⑤注射用無菌粉末,也稱粉針。另外,由靜脈滴注輸入體內的大劑量注射液,又稱輸液。
片劑的性狀穩定,劑量准確,攜帶及應用也都比較方便,但嬰兒和昏迷患者不能吞服。片劑除了最普通的素片,還有包衣片(分為糖衣片和薄膜衣片)、泡騰片、咀嚼片、多層片、分散片、舌下片、口含片、植入片、溶液片和緩釋片等。比如利A化瘀糖衣片、對乙醯氨基酚薄膜衣片、阿司匹林腸溶片、維生素C泡騰片、硝酸甘油舌下片、復方硼砂漱口片等:也可以製成兩種或兩種以上葯物的復方片劑,從而滿足臨床的不同需要。
是目前常用的口服劑型之一。可分為硬膠囊劑、軟膠囊劑和腸溶膠囊劑。膠囊劑可掩蓋葯物的苦味及特殊異味,還可提高葯物的穩定性及其生物利用度,使之發揮更大的療效。此外,腸溶膠囊是在進入腸道後才開始溶解,可避免胃酸破壞葯效。
包括溶液劑、糖漿劑、乳劑、混懸劑等。液體劑型的劑量容易掌握和調整,特別適用於嬰幼兒和老年患者,而且葯物分散度大,吸收快,能較迅速發揮葯效,但液體劑型放置時間長會使療效降低甚至失效,且易霉變,不方便攜帶。 

『貳』 皮膚科的葯物使用

相同的葯物,有不同的劑型,如溶液、糊劑、粉劑、洗劑、軟膏乳劑內和酊劑等。不同的劑型,有不容同的作用和適應症,故應根據皮膚病不同病期的症狀和皮損特點,正確選用。
一般急性期局部紅腫、水皰、糜爛時,多選用溶液濕敷,可起到消炎作用;有滲液者,先用溶液濕敷,後用油劑。皮損處於亞急性期時,紅腫減輕,滲液減少,可酌情選用糊劑、粉劑和洗劑,以發揮其消炎、止癢、收斂的作用。慢性期皮損增厚,呈苔蘚樣變時,多用軟膏和乳劑,它們穿透力強,作用持久,且有潤滑作用。還應注意:即使同一葯物,同一劑型,也可因濃度不同而作用各異。如3%水楊酸有軟化和溶解角質作用,20%以上的水楊酸則是一種腐蝕劑。 選用葯物時,還應考慮年齡、性別、患病部位與患者體質等。如老幼患者應選低濃度葯物;孕產婦使用外用葯時,應顧及對胎兒、乳兒的影響;面部、乳房、外陰處不可用濃度高或刺激性強的葯物,兒童、婦女更應慎用;手掌、足底部等可用高濃度的葯物;皮膚敏感者,先用低濃度,後用高濃度。對新葯或易致敏葯物,先小面積用,如無反應,再根據需要逐漸提高濃度及擴大使用面積。
此外,一旦發現紅斑樣或濕疹樣皮疹,且有瘙癢、頭痛等過敏反應,就應立即停葯,並去醫院診治。

『叄』 皮膚病用什麼葯

皮膚病的主要症狀是奇癢難受,到醫院里去診病,醫生除了開處方給病人打針、吃葯外,多數醫生會再配些外用葯給病人,要病人通過外搽葯物減輕或治癒皮膚病;這種治療往往要病人自己進行,所以病人不懂得正確使用外用葯,非但疾病不易治好,有時候反而會使皮膚病惡化。
常用的皮膚病外用葯有以下幾種:
一、溶液:常用的溶液有4%硼酸溶液,1∶5000~10000高錳酸鉀溶液,0.1%利凡諾凡溶液等。使用這些溶液的目的,大多是作為濕敷。皮膚病的濕敷,主要是冷敷,其目的是通過冷敷使有滲出液的創面,滲液減輕,創面清潔。正確的濕敷方法是:使用比創面略大的消毒紗布4~6層(普通消毒口罩也可代用),浸透上述這一濕敷溶液,略擰干,以不滴水為度,放在創面上,根據創面滲液情況,平均每隔15分鍾到30分鍾更換紗布一次,要保持紗布清潔和潮濕,濕敷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紗布的虹吸作用,使創面上的滲液,全部被紗布吸收,再加上不斷冷敷,使皮下擴張的毛細管收縮,新的滲液減少,達到創面清潔的目的。這種情況主要適用於急性濕疹、皮炎、二度燙傷後皰潰破的滲液面,但大面積濕敷要考慮到葯物吸收中毒的可能性,冬天使用要慎防感冒。
二、洗劑:所謂洗劑就是水和粉的混合制劑,平時水在上層,粉劑沉澱在瓶底。皮膚科常用的洗劑是爐甘石洗劑、硫磺洗劑等。使用時必須注意先搖均勻,後用毛筆或棉簽塗用,它的葯理作用,除了洗劑中所加的消炎、殺菌、止癢葯作用外,主要是通過洗劑外用後,蒸發水分,降低皮膚溫度,以達到治療作用。所以塗用洗劑的次數,每天必須十次以上,這樣才能使局部溫度不斷降低。在毛發部位,由於可能和毛發粘在一起,所以不宜應用。
三、醑劑:是一種葯物溶解於酒精中的制劑,常用的有止癢醑劑、癬葯水等。這類葯物塗用後,由於酒精蒸發較快,再加上酒精製劑中含有止癢、脫皮的葯物,便可達到治療作用。由於葯物有一定刺激性,所以面部、粘膜部位及嬰幼兒不宜應用,特別是癬葯水,由於有強烈的刺激、脫皮作用,所以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四、冷霜制劑:是皮膚科最常用的一種制劑,由於它外觀細膩、潔白,像化妝品,所以很受病員歡迎。常用的冷霜制劑,除了加有止癢葯物的止癢霜劑(如必舒膏)、防止皮膚水分蒸發的尿素霜(治裂膏)外,最常見的就是各類皮質類固醇類激素霜劑(如膚輕松、地塞米松、去炎松、膚樂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由於激素冷霜制劑的廣泛應用,造成一些不良反應,如過度的使用激素外用制劑,往往可以造成局部皮膚萎縮、多毛、毛細管擴張,以及色素沉著,而給病人帶來不必要的煩惱;如果長期、大面積地使用激素外用制劑,也可由此而造成皮質類固醇激素吸收而引起的柯興氏征(如肥胖、滿月臉、血壓增高、糖尿等),所以最好還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一般情況下,每日使用兩次即可。醫這教育網搜集整理
五、軟膏:它的主要成分是羊毛脂、凡士林,由於軟膏比較油膩,已逐步為冷霜制劑所取代,但它塗用後,能使皮膚軟化,葯物易於深入吸收,對某些角化、慢性皮膚病(如斑塊型銀屑並重度皸裂等)其效果要優於冷霜制劑,常用的軟膏如復方苯甲酸軟膏、硫磺軟膏、芥子氣軟膏等。
六、硬膏、塗膜制劑:這是近年來改良的外用葯制劑,它是把葯物加入膠布或薄膜制劑中,塗用後薄膜與外界空氣隔絕,便於葯物吸收,避免了因衣服摩擦而使葯物損失的弊玻常用的制劑如膚疾寧、紫桂治裂膏、氫可塗膜、療膚膜等。但硬膏制劑,對部分患者可以發生膠布過敏,當然含有皮質類固醇的制劑比其它制劑更易於吸收,但要注意因吸收過量而引起的副作用。

『肆』 皮膚科一般用什麼針劑

門冬氨酸鈣

『伍』 葯物的劑型有哪些

注射劑
分注射粉針和注射針劑,指可注射葯物經過嚴格消毒或無菌操作製成的水溶液、油溶液、混懸劑、乳劑或粉劑。
溶液劑
又稱口服液。指非揮發性葯物的澄明水溶液,可供注射、內服或外用。
散劑
又稱粉劑。是將一種或多種粉碎葯物均勻混合而製成的乾燥粉末狀劑型,可供內服或飲水。可分可溶性粉、預混劑、中葯散劑等。
片劑
是將一種或多種葯物與適量的賦形劑混合後,用壓片機壓製成扁平或兩面稍凸起的小圓形片狀固體制劑。
丸劑
是將一種或多種葯物與適量的賦形劑製成的球形或橢圓形乾燥或呈濕潤狀的內服固體劑型。
氣霧劑
將葯物與拋射劑共同封裝於具有閥門系統的耐壓容器中,使用時掀開閥門系統,借拋射劑的壓力將葯物噴出的劑型。供吸入給葯、皮膚黏膜給葯或空氣消毒。
軟膏劑
將定量的葯物與適宜基質如凡士林、油脂等均勻混合製成的具有適當稠度,易塗布於皮膚、黏膜上的半固體外用制劑,如魚石脂軟膏。有一些軟膏雖應用於體表,但所含葯物經透皮吸收後可引起全身治療作用,又稱透皮吸收軟膏或透皮劑或塗皮劑。
乳化劑
指油脂或其他不溶於水的物質加乳化劑,與水混合後製成的乳狀混懸液,供內服的稱乳劑,供外用的稱搽劑。
潑淋劑
是殺蟲葯或驅蟲葯的透皮吸收葯液,沿動物背部澆潑或用專用器械按規定劑量體表噴滴。
膠囊劑
將葯物分劑量填充於空膠囊內製成的內服劑型。可分為硬膠囊劑和軟膠囊劑兩種。硬膠囊劑的空膠囊殼是由明膠為主要材料製成的,內裝粉狀或顆粒狀葯物。軟膠囊劑又稱膠丸,是用明膠、甘油、水等製成可塑性膠皮,在兩片膠皮中間加入油狀或半固體油狀葯物,用制丸機壓製成的。
中葯湯劑
中葯湯劑屬煎劑。為生葯(中草葯)的水浸出制劑。煎劑需加水煎煮,浸劑則加水浸泡。煎浸都有一定的時間規定,所用容器以陶瓷、玻璃為最佳,需臨用前配製。
酊劑
酊劑是指生葯(中草葯)用規定濃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製成的澄清液體制劑,如橙皮酊、龍膽酊等。也可用流浸膏稀釋製成。通常100毫升相當於生葯10~20克。而揮發性葯物(多半為揮發油)的醇溶液稱醑劑,如樟腦醑。碘酊本應為醑劑,但人們習慣稱為碘酊,也稱碘酒。

『陸』 誰能幫我找一下「外用劑型」的定義

常用的皮膚病外用葯有以下幾種:

一、溶液:

常用的溶液有4%硼酸溶液、高錳酸鉀溶液、0.1%利凡諾凡溶液等。使用這些溶液的目的,大多是作為濕敷。皮膚病的濕敷,主要又是一種冷敷,其目的是通過冷敷使有滲出液的創面、滲液減輕、創面清潔。這種情況主要適用於急性濕疹、皮炎、二度燙傷後皰潰破的滲液面,但大面積濕敷要考慮到葯物吸收中毒的可能性,冬天使用要慎防感冒。

正確的濕敷方法是:使用比創面略大的消毒紗布4~6層(普通消毒口罩也可代用),浸透上述濕敷溶液,略擰干,以不滴水為度,放在創面上,根據創面滲液情況,平均每隔15分鍾到30分鍾更換紗布一次,要保持紗布清潔和潮濕,濕敷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紗布的吸附作用,使創面上的滲液,全部被紗布吸收,再加上不斷冷敷,使皮下擴張的毛細管收縮,新的滲液減少,達到創面清潔的目的。

二、洗劑:

它是由水和粉的混合制劑,水在上層,粉劑沉澱在瓶底。皮膚科常用的洗劑是爐甘石洗劑、硫磺洗劑等。

使用時必須注意先搖均勻,後用毛筆或棉簽塗用,它的葯理作用除了洗劑中所加的消炎、殺菌、止癢葯作用外,主要是通過洗劑外用後,蒸發水分,降低皮膚溫度,以達到治療作用。所以塗用洗劑的次數,每天必須十次以上,這樣才能使局部溫度不斷降低。但在有毛發生長部位,由於它可能和毛發粘在一起,所以不適宜應用。

三、醑劑:

它是一種葯物溶解於酒精中的制劑,常用的有止癢醑劑、癬葯水等。這類葯物塗抹後,由於酒精蒸發較快,再加上酒精製劑中含有止癢、脫皮的葯物,便可達到治療作用。由於葯物有一定刺激性,所以面部、粘膜部位及嬰幼兒不宜應用,特別是癬葯水,由於它具有強烈的刺激、脫皮作用,所以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四、冷霜制劑:

是皮膚科最常用的一種制劑,由於它外觀細膩、潔白,像化妝品,所以很受患者歡迎。常用的冷霜制劑,除了加有止癢葯物的止癢霜劑(如必舒膏)、防止皮膚水分蒸發的尿素霜(治裂膏)外,最常見的就是各類皮質類固醇類激素霜劑(如膚輕松、地塞米松、去炎松、膚樂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由於激素冷霜制劑的廣泛應用,造成一些不良反應,如過度的使用激素外用制劑,往往可以造成局部皮膚萎縮、多毛、毛細管擴張,以及色素沉著,而給病人帶來不必要的煩惱;如果長期、大面積地使用激素外用制劑,也可由此而造成皮質類固醇激素吸收而引起的滿月臉、血壓增高、糖尿等症狀,所以最好還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一般情況下,每日使用兩次即可。

五、軟膏:

它的主要成分是羊毛脂、凡士林,由於軟膏比較油膩,已逐步為冷霜制劑所取代,但它塗用後,能使皮膚軟化,葯物易於深入吸收,對某些角化、慢性皮膚病(如斑塊型銀屑並重度皸裂等)其效果要優於冷霜制劑,常用的軟膏如復方苯甲酸軟膏、硫磺軟膏、芥子氣軟膏等。

六、硬膏、塗膜制劑:

這是近年來改良的外用葯制劑,它是把葯物加入膠布或薄膜制劑中,塗用後薄膜與外界空氣隔絕,便於葯物吸收,避免了因衣服摩擦而使葯物損失的弊端。常用的制劑如膚疾寧、紫桂治裂膏、氫可塗膜、療膚膜等。但硬膏制劑,對部分患者可以發生膠布過敏,當然含有皮質類固醇的制劑比其它制劑更易於吸收,但要注意因吸收過量而引起的副作用。(來源:健康網)

編輯 陽光
-----------如果按《葯劑學》劑型分類,以上六種是主要的六個劑型。
外用劑型是指選用相宜的基質與葯物,採用適宜的工藝過程與製法,製成專供外用的半固體或近似固體的一類制劑。此類制劑廣泛應用於皮膚科與外科等。有的對皮膚起保護作用,有的對皮膚或粘膜起局部治療作用,也有的透過皮膚或粘膜起全身治療作用。

『柒』 如何根據皮損現象選擇合適劑型

不同的劑型對於皮損可發揮不同的作用,可直接影響治療效果。例如在急性濕疹的滲出期,以選用濕敷為宜,若用硼酸水或其他葯水濕敷可收到較好效果。如選用軟膏,例如硼酸軟膏,雖然葯物及濃度相同,反而會使炎症及症狀加劇。
合理選用葯物
應根據皮膚病的性質和病期選用適宜的葯物。例如在急性炎症進行期,皮膚敏感性高,宜選用性質緩和、濃度較低的葯物,應避免使用刺激性強和濃度過高的葯物。細菌性或真菌性皮膚病應選用抗菌葯物。
注意個體反應性
女性和兒童皮膚嬌嫩,顏面、頸部、外陰及四肢屈側等部位皮膚較嬌嫩,用葯應較緩和。患病部位面積大用葯濃度宜低,刺激性宜小,特別是有破損的更應注意。同一葯物對某人療效甚好,對另一患者療效可能不顯著,甚至引起過敏;有些葯物初用較好,久用又無效,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葯物的個體差異性,若出現皮膚發紅、蛻皮、灼熱等不良反應時應立即停葯。
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
用葯方法適當與否,常可影響治療效果。例如粉劑、洗劑每日可多次使用,而軟膏、乳劑每日以1~2次為宜,塗於患處即可。
激素類葯物的應用
一般外用糖皮質類固醇制劑主要用於神經性皮炎、慢性濕疹、銀屑病、接觸性皮炎的後期等。應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常用葯物有鹵米松、氟氫松、氫化可的松等。長期使用這類含皮質類固醇激素的葯物會使皮膚出現萎縮、毛細血管擴張、脆性增加、紫紋、色素沉著等不良反應。另外,不推薦兒童面部使用。細菌和病毒性皮膚病、痤瘡、真菌性皮膚病等也禁用。

『捌』 劑型的分類

A、經胃腸道給葯劑型人有肝臟首過效應,如:口服給葯。
B、非經胃腸道給葯回劑型人無肝臟首過效答應,如:注射劑,呼吸道給葯,皮膚給葯,粘膜給葯。 分為:液體劑型、氣體劑型、固體劑型和半固體劑型。
常見劑型
常見中葯劑型有湯、散、 注射水針劑(溶媒為水)、注射油針劑(溶媒為油);尚有用其它溶媒的注射劑,如乙醇(氫化可的松注射液的溶媒就是乙醇)、甘油、丙二醇(PEG)等。
注射劑尚有中草葯注射劑,注射用滅菌粉末。 硬膏劑型包括:黑膏葯、百膏葯、橡膠硬膏。
微型膠囊、脂質體

『玖』 常見葯物的劑型有哪些

1、注射劑:簡稱針劑,包括無菌或滅菌的溶液、水針劑、油針劑及粉針劑等,注射劑必須無菌、無熱源、安全、穩定。一般來說,粉針劑在使用前要用適當的溶媒溶解,如青黴素鹽等;另外一些粉針劑如羅氏芬,為了減輕肌肉注射時的疼痛,還專門配有利多卡因溶液作為溶媒。
2、片劑:指葯物與適當的輔加成分混勻後通過加工製成的片型制劑,主要供內服。片劑劑量准確,質量穩定,服用方便,而且成本低廉。一般包括普通壓製片、糖衣片、緩釋片、控釋片、泡騰片、多層片等。對緩釋片及控釋片,服葯時應將整片葯吞下,一旦被嚼碎,就起不到特定的作用。
3、膠囊劑:根據裝入葯物所用膠囊材料不同,分為硬膠囊劑、軟膠囊劑和腸溶膠囊劑等,一般供口服用。膠囊劑可掩蓋葯物的苦味及特殊異味,還可提高葯物的穩定性及提高葯物的生物利用度,如緩釋膠囊可延緩葯物的釋放;腸溶膠囊可保證遇胃酸後易被破壞的葯物的葯效。因此,膠囊劑應整個服用,不可研末服用。
4、溶液劑:一般指葯物的內服或外用溶液,其溶媒多為水、醇或油類,溶液劑的劑量容易掌握和調整,而且葯物分散度大,口服後吸收迅速完全,奏效快。
5、顆粒劑:又稱沖劑或干糖漿。是近年發展較快的一種劑型,尤其多用於兒科。
6、軟膏劑:將葯物加入適宜基質中製成一種易塗於皮膚、粘膜或創面的半固體外用制劑。某些軟膏劑中的葯物經皮膚吸收後,亦可產生全身治療作用。
7、栓劑:指葯物與適宜的基質製成供腔道給葯的固體制劑,通常用於肛門塞入作全身或局部治療,少數用於陰道、尿道。
除上述劑型外,常見的還有滴劑、散劑、丸劑、洗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