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問答 » 中醫治眼部皮膚病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中醫治眼部皮膚病

發布時間: 2021-01-09 11:13:55

Ⅰ 關於眼皮的皮膚病!!急!!!!!!!!!

請你不要抄亂罵醫生。襲
先糾正沒、您的認識錯誤:
您的認識沒有醫生深刻,並不是您眼睛難受就是因為皮膚病,醫生的判斷其實是很正確的。
您的確患了眼內疾病。因為我沒辦法為您診斷,所以我的判斷也不一定準確,我認為您可能是囊腫或者結膜炎或者沙眼。最好接受醫生的治療。
您千萬不要去揉,越揉越癢的。盡力去忍住,可以忍受的,您可以試試。
去醫院吧,一定要去正規醫院。

Ⅱ 中醫治療皮膚病效果如何

我院治療皮膚病是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疑難皮膚病有不錯的效果。

Ⅲ 眼瞼濕疹的治療

眼瞼皮膚濕疹通常是指接觸性瞼皮炎,是指眼瞼的皮膚對某種致敏原的過敏反版應,也可以權為頭面部皮膚過敏反應的一部分。患者症狀一般表現為自覺眼癢和眼部燒灼感、眼瞼皮膚紅腫、出現丘疹水皰或者膿皰,不久會出現糜爛、結痂、脫屑。首先應該立即停止接觸過敏原。如果不清楚是何種葯物引起來的過敏,可以暫停所有葯物的使用。建議盡快去專業的正規的皮膚病醫院確診治療

Ⅳ 中醫治療皮膚病效果好嗎

看情況,中醫對症下葯,效果最好!
中醫對症下葯,一般一次見效,多次能除根!

Ⅳ 中醫治皮膚病

中醫看皮膚病蠻好的啊,標本兼治,中葯毒副作用小不容易傷害皮膚,有什麼關回於中醫皮膚病答的問題可以去南京錦醫堂做個檢查,網上預約成功免掛號費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竹山路500-11號(竹山路地鐵站向南200米)
乘車路線:
1、地鐵:地鐵1號線南延線(往中國葯科大學方向), 在竹山路站下車(2號口出) ,向南200米。

2、公交:區23路、 區16路、區27路、區4路、義旺線在公安局站下,向南200米。

Ⅵ 中醫能治皮膚病嗎

可以的 我痘痘那麼嚴重都是中醫看好的

Ⅶ 祖傳治乾眼症老中醫

眼睛出現干澀的現象,也有可能會是陰虛內熱所導致的,還有就是氣血不足都有可能會導致眼睛出現乾眼症,在中醫治療的時候可以選擇吃益氣補血之類的中葯來進行治療效果比較好,並且要避免長時間看電腦或者是手機,

Ⅷ 中醫治皮膚病好不好

中醫擅長治療的皮膚病 一、濕疹: 所謂濕疹,緣於本病損害處具有滲出潮濕傾向之徵,故名。病往往較易見於頭部,四肢屈側、陰部、手足背等部位 。常呈對稱分布,一般為局限在某些部位,而全身泛發性濕疹甚少見。濕疹對皮膚損害表現為多形性,即紅斑、丘疹、丘皰疹、水皰、糜爛、滲出、結痂、脫屑等各種皮疹可互見。也就是說,在同一病變處,於同一時期內,可出現上述3~4種以上損害。患處炎 症反應通常較明顯,尤其中央部位更為顯著,往往伴有糜爛、滲出。自覺癢甚,其瘙癢程度與發病部位,個人耐受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癢以夜間尤甚,症情 厲害,可影響睡眼。還有因搔癢而易並發細菌感染,從而引發毛囊炎、癤腫、膿皰瘡、淋巴管 炎、淋巴腺炎等化膿性皮膚病。 二、蕁麻疹: 這種病的皮疹表現與人接觸植物蕁麻所發生的皮損雷同,故稱此皮膚病為蕁麻疹。本病也叫「癮疹」或「風疹」;民間百姓稱呼「風疹塊」。該病特徵是全身泛發風團,皮疹來去迅速,消退不留痕跡,自覺癢甚。蕁麻疹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有時口腔、咽喉及胃腸粘膜也可受累。此種皮疹形狀各異;色澤為 紅色、 淡紅色或常色;驟起驟沒,此起彼伏,皮疹通常不起過 24 小時則可消退。 三、丘疹性蕁麻疹:丘疹性蕁麻疹又稱嬰兒苔蘚,蕁麻疹樣苔蘚。該病是兒童時期常見的一種過敏性皮膚病。此病常在春夏秋暖和季節發病,主要發生於1歲以上的兒童及青少年,尤以學令 期前更為多見。本病往往好發在軀干、四肢伸側,但頭面部較少被波及。兒多有劇癢,以夜間尤甚。常因搔抓而繼發膿皰瘡等化膿性皮膚病,但通常無全身症狀,局部淺淋巴結也不腫 大,本病可隨著 年齡增加或復發次數增多而病情逐漸緩解,直至不再發病。 四、傳染性濕疹樣皮炎: 本病多發生於有傳染性分泌物的病灶周圍,是由細菌毒素或其分解物所引起 的一種自體敏感性皮炎。常發於破潰的膿腫、竇道、潰瘍、瘺管周圍或女陰附近等常受分泌物刺激的部位。有小皰、膿皰或毛 囊炎,表面覆有漿液性或膿性分泌物和痂皮。皮損可向周圍擴大蔓延,有時周圍 出現一圈即將剝脫的皮屑,其下常有積膿。附近淋巴結往往增大。具有自體接種傳染的特點,搔抓可使皮損呈線狀分布。 自覺瘙癢但較一般濕疹為輕。 五、淤積性皮炎:本病又名靜脈曲張性濕疹,淤積性皮炎的發病與下肢靜脈曲張,血液迴流障礙,阻織缺氧水腫以及搔抓和磨擦有關。 長期從事站立工作或多次妊娠造成下肢靜脈曲張者易患本病。 本病包括中醫筋病,爛腿及臁瘡三症。發病原因多為 濕熱下注,經絡阻滯,瘀血凝集,氣血不通,肌膚失養,日久破潰成瘡 。 中醫治療皮膚病原理 皮炎、濕疹、蕁麻診是皮膚病中常見的疾病, 多以紅斑、丘疹、 水皰、糜爛、滲水、結痂、脫屑、風團,遇熱遇風過敏,劇烈瘙癢反復 發作,如不積極治療,可引發其它並發症,以致遷延不愈,痛苦不堪。中醫學認為主要是由:風、寒、濕、燥、火、蟲毒、外傷、七情內傷、 飲食不節、稟性不耐、營衛不和及臟功能失調,濕熱瘀毒內積等困素所 致,其病變病在表皮,但根在血液。我醫館本著「治其外必治其內,治其內必先治其根」的原則,針對皮炎、濕疹、蕁麻疹等皮膚病的病因病機,從改善肌膚微循環,促進病變細胞再生和修復,刺激機體產生抗體,降低抗體對外界物質的敏感性入手,潛心鑽研,攜手攻關,為眾多患者解除痛苦

Ⅸ 中醫治療眼睛的偏方

眼暴疼赤腫:薄荷2克羌活9克當歸16克菊花克黑枝子16克龍膽草16克蜜蒙花16克荊芥穗9克白芍15克,紅甚者加黃連3克飯後服,燈心引;眼乾澀疼昏水不足:當歸16克川芎6克生地16克白芍15克草決明16克白芷6克蜜蒙花16克麥冬16克燈心引;眼生雲翳:煅石決明 16克草決明16克蜜蒙花16克蟬蛻12克白蒺藜16克當歸16克燈心引 【來源】《外科壽世方》
【組成】決明子、菊花、蕎麥皮、綠豆皮、黑豆皮。
【功效】疏風清熱,明目。
【制備】以上諸葯混合作枕。
【用法】代枕使用。
【說明】本方代枕使用,有清熱明目之能。久用善治肝經風熱目翳或肝火目痛,青盲雀目等症。方中諸葯有疏散風熱,清肝泄火,明目退翳之能,且氣味清香,質地松軟,簡便實用,久用有防病、治病之功效。
明目令發不落方
【來源】《外台秘要》
【組成】槐子適量。
【功效】明目駐顏。
【制備】10月上巳日,收槐實,置新凈瓮中,以盆密封瓮口,20天後啟封,洗去皮肉取槐子。
【用法】第1目服1枚,第2日起服2枚,滿10日再從第1日量起服。
【說明】本方為戰國時期名醫扁鵲流傳下來的驗方。方中槐子、槐實,系豆科植物槐的種子、果實。《本經逢原》雲:「其角中核子,專主明目。久服須發不白,益腎之功可知」。《神農本草經》謂其主治「五內邪氣熱」。《醫林纂要》調其「泄肺逆,瀉心火,清肝火,堅腎水」。本方用其清熱堅陰,而有明目駐顏,令發不落的功效。
撥雲散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羌活、防風、柴胡、炙甘草各30克。
【功效】散風疏肝,明目退翳。
【制備】上四味共為細末,每服 6克,水煎。
【用法】口服。食後薄荷茶水或菊花湯調下,每日1劑。
【說明】本方主治男子婦人風毒上攻,眼目昏暗,翳膜遮障,怕日羞明,眶癢赤痛等症。方中取羌活、防風散風通絡明目;柴胡辛苦微寒,疏散風熱,《綱目》謂治:「目昏,赤痛障翳」;炙甘草解百毒,緩急止痛。再配以薄荷增強柴胡等散風清熱,疏肝明目之功,或配菊花更取疏散風熱,清肝瀉火益陰明目之效。諸葯合用,重在散風邪,兼有疏肝解郁清肝明目之功,共奏明目退翳之效。
枸杞丸
【來源】《楊氏家藏方》
【組成】巴戟天(水浸去心)30克,五味子90克,枸杞子120克,肉蓯蓉60克,菊花150克。
【功效】補益肝腎,養陰明目。
【制備]上葯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50丸,食前,鹽酒送下。
【說明】本方主治肝腎不足,目暗不明。方用枸杞 、甘菊花補益肝腎,養陰益精,滋水明目;佐以巴戟天、肉蓯蓉補腎助陽,益情生血,取陽生陰長之意;五味子滋腎益精,明目安神,秘澀精氣。諸葯合用,調補肝腎,養陰明目,共收佳效。
清目養陰洗眼方
【來源】《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菊花、桑葉、生地、夏枯草各9克,薄荷3克,羚羊角4.5克。
【功效】疏風清肝,養陰明目。
【制備】加水適量煎煮。
【用法】煎煮諸葯時,以蒸汽薰目。再濾渣取汁洗目。
【說明】本方外洗,用治肝經風熱,肝陽上亢,目赤多翳,羞明多淚等症。方中甘菊、霜桑葉長於疏散肺、肝二經風熱,養肝益陰而有明目的功效;薄荷發散風熱,清利頭目,疏肝解郁,助桑、菊疏散之功;羚羊角、夏枯草清肝火,解血熱,散結滯;生地養陰生津,清熱涼血,諸葯共用,用薰洗眼部,葯效發揮直接有力,合收明目退翳之功。
夜光育神九
【來源】《壽親養老書》
【組成】熟地黃(酒浸)、遠志(取皮去骨木)、牛膝(去蘆)、菟絲子(酒浸)、枳殼(麩炒)、
地骨皮、當歸各等份。
【功效】養神益精,補血明目。
【制備】以上七味各等份,逐一秤過,除酒浸者外,餘五味銼細,每300克用無灰酒1200毫升浸三宿,取出後與熟地黃、菟絲子同用文武火焙乾,為未,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貯瓶備用。
【用法】每日空腹鹽酒下20~30丸,如不飲酒,鹽水送服亦可。
【說明】本方補腎益精,養血明目,主治精血虧虛、神明失養、視物不清等症。《壽親養老書》雲:「久服目光炯熱,神寧泰定,語音清徹,就燈永夜,服力愈壯,並不昏澀,不睡達旦,亦不倦怠,服兩三月後,愈覺神清眼明,志強力盛,步履輕快,體氣舒暢,是葯之致。」方中熟地黃甘溫濡潤,大補陰精,治「一切陰虛,血少、精虧之證」;遠志寧心安神,定魂魄;牛膝強腰健腎;菟絲子補陰益精;地骨皮涼血益陰退蒸;當歸養血活血,安神。再配以枳殼行氣消積,以防諸葯壅滯滋膩礙胃。諸葯合用,酒浸久服,借酒力周行全身,培補五臟,共收補腎益精,養血明目之能。
羚羊角湯
【來源】《醫方類聚》
【組成】羚羊角、防風、赤茯苓、人參、五味子、知母、茺蔚子、黃芪各30克。
【功效】平肝息風,養血明目,行滯通絡。
【制備】上葯粗搗篩,每服取10克,加水200毫升,煎至大半碗,去滓取汁。
【用法】臨睡前服,每日10克。
【說明】本方主治臟腑虧虛,風邪偏中,牽扯目睛所致目偏視症。方中羚羊角清肝明目,息風定痙,散風,牽目系;伍以防風,既散外風,又息內風,能增強祛風之力;伍以茺蔚子能增強養血益精,涼肝明目之。再以五昧子滋腎生津液,知母清熱養陰,以使陰生血旺而風息;赤茯苓則能清熱利濕,健脾益氣,斡運中,以助諸葯清上滋下;人參大補元氣,健脾益肺,養血生津,安和五臟;黃芪補氣升陽,生血行滯,祛瘀通,諸葯共用,同奏平肝息風養血明目,行滯通絡之功。
菊花延齡膏
【來源】《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鮮白菊花瓣 500克,煉蜜 250克。
【功效】平肝明目。
【制備】將鮮白菊花瓣加入適量水煎煮,共煎煮3次,去渣,合葯液慢火濃縮,加入煉蜜收膏。
【用法】每日2~3次,每次15克。
【說明】本方久用主治老年頭昏、目暗以及頭痛目赤的高血壓症。方用白菊花清熱平肝,養陰明目,並與蜜同用,以潤燥養陰,清火解毒。兩葯合用,煉為膏滋,味美力緩,久用尚有清潤五臟、通便安神作用,為食療常用方劑。
八制茯苓丸
【來源】《醫部全錄》
【組成】茯芩1250克(去皮,碎如棗大)。
【功效】補肝腎,益精血,明目烏發。
【制備】將茯芩分為八份,一份同黃芪180克切絲,水6盅煮汁干為度;一份同肉蓯蓉120克,酒洗,水6盅煎3盅,煮汁干為度;一份同人參18克,水5盅煎3盅,煮汁干為度;一份同秋石120克,水2盅化開,煮汁干為度;一份同枸杞180克,水8盅煎3盅,煮汁干為度;一份同破故紙150克,水8盅煎3盅,煮汁干為度;一份同人乳250克,煮汁干為度;一份同何首烏250克,黑豆1升,水3升浸,春、秋2日,夏1日,冬3日,煮汁干為度。再將制過茯芩搗篩為未,煮熟為丸如梧子大。
【用法】每日早晚淡鹽湯服40~50丸。
【說明】本方用治肝腎不足、氣血虧耗、髓海空虛、早衰早老、須發早白、目暗不明等症。方用茯芩健脾利濕,寧心安神,取其甘、淡、平之性,平補五臟,緩而不峻,且補中有利,可使補而不壅。再用八味葯物分別制過,以增強葯力:用黃芪,增其補氣升提之力;再以酒洗肉蓯蓉,益其壯陽溫潤之功;用人參大補元氣,安神增智;秋石滋陰降火,以使明生火降;用枸枯培補肝腎,明目強筋;破故紙溫腎逐冷,秘澀精氣;用人乳益氣血,補腦髓;何首烏、黑豆補肝腎,益流血,烏發明目。諸葯合力,使氣、血、陰、陽,五臟六腑,均得補益,則目明耳聰,齒牢體健,益壽延年。
沉香鹿茸丸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沉香30克,炮附子120克,巴戟天(去心)60克,鹿茸(酒浸、炙)90克,熟乾地黃(酒灑、蒸、焙)180克,菟絲子(酒浸、研、焙)150克,麝香4.5克。
【功效】養真氣,益精髓,明視聽。
【制備】先將沉香等6味研細末,再入麝香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40~50丸,空腹好酒或鹽湯送下。
【說明】本方用治真氣不足、下元冷憊、面無精光、唇口乾燥、目暗耳鳴、陰囊濕癢等。方用鹿茸、炮附子、菟絲子、巴戟天補腎命,溫元陽,益精血;再以熟乾地黃補腎滋陰,填精生髓,以陰配陽,陽生陰長。引以沉香,納氣補腎,麝香開竅通閉。諸葯合用,養真氣,益精髓,明視聽,通諸竅,用治真氣不足諸症。 希望有適合你病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