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治療皮膚病的五個重要穴位有哪些
指導意見:
你好,不要亂治療的,情況需要結合臨床醫生進一步檢查看看,建議去皮膚科看看,在醫生指導下用葯。
❷ 拔罐哪些穴位可以治療各類皮膚疾病
單純皰疹
單純皰疹是由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經呼吸道、口腔、生殖器黏膜或破損皮膚進入人體。臨床表現為患處初感灼癢、緊張,數小時後出現紅斑,迅速變為粟粒至綠豆大小的簇集性水皰,皰破後露出糜爛面,數日後乾燥結痂,愈後可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或淺瘢痕。附近淋巴結腫大。本病好發於口角、唇緣、鼻孔周圍、口腔黏膜、扁桃體、生殖器部位及臀部、會陰等處。
【拔罐部位】
1上肢部:合谷。
2下肢部:三陰交。
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由鼻黏膜進入人體,侵犯外胚層結構及感覺神經系統的組織而發病。常有輕度發熱、倦怠、食慾不振等全身症狀。將要發疹的部位出現癢感、感覺過敏、灼熱及疼痛。經約1~3日局部發生紅斑,繼之出現簇集性粟粒至綠豆大小的丘皰疹,迅速變為一個或數個水皰群,數日後皰液破裂後表面乾燥結痂,留有暫時性淡紅色斑或色素沉著斑。附近淋巴結腫大。皮疹多發生於身體的一側,一般不超過體表正中線。常見於胸部、面部、頸部、腹部皮膚及眼、鼻、口腔黏膜及耳部。神經痛為本病的又一特徵。發疹同時伴有程度不同的疼痛。
【拔罐部位】
1頭部:太陽、陽白、下關、翳風、頰車、地倉。
2上肢部:曲池、外關、合谷。
3下肢部:血海、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皮膚炎症反應性疾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其基本特點是皮疹的多形性、對稱性,易反復發作,劇烈瘙癢。皮疹呈多形性,如紅斑、小丘疹、小水皰、丘皰疹、糜爛、滲出、結痂、皸裂、鱗屑、肥厚、苔蘚樣變、色素沉著、抓痕。這些皮損在某一時期以某種或某些皮損為主。急性期皮損可有紅斑、丘疹、水皰、丘皰疹、糜爛、滲出及結痂,病程較短。亞急性濕疹以小丘疹、鱗屑、結痂為主,偶有丘皰疹、小水皰。慢性濕疹皮損多表現為乾燥、鱗屑、肥厚、皸裂、苔蘚樣變,可見色素沉著或脫失。
【拔罐部位】
1背部:大椎、肺俞、脾俞。
2上肢部:曲池、內關、合谷。
3下肢部:足三里、三陰交。
接觸性皮炎
接觸性皮炎是皮膚接觸某些物質刺激後發生的炎症反應。當皮膚受到強酸、強鹼等刺激性較強的物質刺激後則在短時間內發病。輕者局部呈現淡紅至鮮紅斑片,輕度水腫,斑上有密集的針尖大紅丘疹;重者局部呈現腫脹明顯的紅斑,斑上有密布的丘疹、水皰,甚者出現大皰。當病變波及到或發生於眼瞼、口唇、包皮、陰囊等處則水腫明顯,皮膚光亮,表面紋理消失。患者常自述瘙癢,局部灼熱或脹痛,若去除接觸物,可痊癒。再接觸致敏物可再發病。
【拔罐部位】
1上肢部:尺澤、曲池、曲澤、合谷。
2下肢部:委中。
葯疹
葯物通過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徑進入人體後引起皮膚、黏膜反應稱為葯疹,又稱葯物皮炎。臨床表現有:①紅斑類葯疹,皮損以紅斑、紅斑丘疹為主。類似蕁麻疹樣、猩紅熱樣、麻疹樣或多形紅斑樣。②水皰類葯疹,皮損以水皰、大皰為主。兼見紅斑、斑丘疹、丘皰疹等。③皮炎類葯疹,用葯後加上光線照射,在皮膚裸露部位或其他處出現濕疹樣皮疹。④固定性葯疹,皮疹為圓形或橢圓形鮮紅斑或紫紅斑,大小不等,單個或多個,可發生於口唇與口角、龜頭、肛門、手背、足背、軀干、趾指間等處。
【拔罐部位】
1上肢部:尺澤、曲澤、內關、曲池、合谷。
2下肢部:血海、三陰交、足三里。
蕁麻疹
蕁麻疹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強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任何季節均可發病。皮損常突然發生,先有皮膚瘙癢,隨即起風團,呈鮮紅色或蒼白色或皮膚色,風團大小不一,形態多樣,為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此起彼伏,皮損可隨瘙癢而增多,融合成大片。累及胃腸道者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全身症狀可有發熱。
【拔罐部位】
1頸背部:風府、大椎、膈俞。
2上肢部:曲池、合谷。
3下肢部:血海、足三里。
銀屑病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容易復發的慢性皮膚病。本病的損害,初期時為點滴狀棕紅色斑點或斑丘疹,表皮覆蓋著多層銀白色鱗屑,以後逐漸擴展,邊界清楚。損害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尤以四肢伸側、肘膝關節、頭皮和骶骨部位為常見。
【拔罐部位】
1背部:肺俞、肝俞、腎俞。
2上肢部:曲池、內關、神門。
3下肢部:血海、三陰交、足三里、飛揚。
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是一種以好發於軀干、四肢近端,疹色紫紅,略起白屑為特徵的皮膚病。由於其皮損多呈玫瑰紅色,其上鱗屑如糠似秕,故稱為玫瑰糠疹。本病為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約為全部皮膚病的31%。全年均可發生,但以春秋季節為多見。發病年齡相當廣泛,多在10~40歲。
【拔罐部位】
1頸背部:風池、大椎、肺俞。
2上肢部:曲池、合谷。
3下肢部:血海。
魚鱗病
該病為遺傳性角化障礙性疾病,由軀干、四肢有魚鱗狀鱗屑而得名。出生不久即可發病,有家族史及明顯遺傳性。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患者出生時症狀往往不顯著,生後數月,手背及四肢伸側出現皮損,漸漸波及軀干、四肢屈側,頭皮可有輕度鱗屑,腋下及臀裂常不波及。
【拔罐部位】
1背部:脾俞、腎俞。
2腹部:中脘、關元。
3上肢部:曲池。
4下肢部:足三里、三陰交。
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又稱慢性單純性苔蘚,是以陣發性皮膚瘙癢和皮膚苔蘚化為特徵的慢性皮膚病。多見於青年和成年人。初發時,僅有瘙癢感,由於搔抓及摩擦,皮膚逐漸出現粟粒至綠豆大小的扁平丘疹,圓形或多角形,堅硬而有光澤,呈淡紅色或正常皮色,散在分布。
【拔罐部位】
1頸背部:風池、天柱、肺俞。
2上肢部:曲池。
3下肢部:血海、委中、足三里。
皮膚瘙癢症
皮膚瘙癢症是指皮膚無原發性損害,只有瘙癢及因瘙癢而引起的繼發性損害的一種皮膚病。好發於老年及成年人,多見於冬季。可分為全身性和局限性兩類。
【拔罐部位】
1背部:腎俞。
2腹部:關元。
3上肢部:曲池、合谷。
4下肢部:陰廉、陰包、血海、足三里、委中、承山。
痤瘡
痤瘡是一種毛囊與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因其初起損害多有粉刺,所以本病又稱為粉刺。本病為常見病多發病,總發病率占人口的20%~24%,尤其好發於青春期男女,有30%~50%的青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痤瘡。一般男性的比例略高於女性,病程長久,發病緩慢,30歲以後病情逐漸減輕或自愈。痤瘡以面、上胸、背部等處的粉刺、丘疹、膿皰等皮損為主要症狀。
【拔罐部位】
1頭頸部:風池。
2背部: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
3上肢部:曲池。
4下肢部:足三里、豐隆、內庭、厲兌、陰陵泉、三陰交。
酒渣鼻
酒渣鼻是一種以鼻部發紅,上起丘疹、膿皰及毛細血管擴張,形似酒渣為特徵的皮膚病。由於本病皮損常呈玫瑰紅色,且形類痤瘡,故又有玫瑰痤瘡之名。酒渣鼻以鼻面部出現紅斑、丘疹、膿皰、日久生有鼻贅為主要症狀。
【拔罐部位】
1頭面部:印堂、迎香、承漿、絲竹空、顴髎。
2上肢部:支溝、養老、列缺、合谷。
3下肢部:血海、三陰交、足三里、內庭。
雀斑是一種以鼻面部發生褐色斑點為特徵的皮膚病。因其色如同雀卵上的斑點,故名。多有家族病史,一般始發於學齡期,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多,至青春期以後可達頂峰。女性多於男性。雀斑以鼻面部生有褐色斑點為主要症狀,常發生於暴露部位,如鼻面、頸、手背、肩背上方等處對稱分布。
【拔罐部位】
1頸背部:風池、肺俞、腎俞。
2下肢部:血海、陰陵泉、足三里。
黃褐斑是一種以面部發生黃褐斑片為特徵的皮膚病。由於妊娠婦女及肝病患者常有黃褐斑,故又有妊娠斑、肝斑之稱。因為黃褐斑的形狀常似蝴蝶,所以又名為蝴蝶斑。本病為常見病、多發病,好發生於青壯年,女性多於男性,二者之比為3∶1~4∶1。妊娠3~5個月的婦女尤為多見。臨床表現皮損為淡褐色、深褐色或黑褐色斑片。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腎俞。
2腹部:中脘。
3下肢部:足三里、三陰交、太溪。
白癜風
白癜風是一種以皮膚上出現後天性色素脫失斑為特徵的疾病。皮損可發生在任何部位,但以指背、腕、前臂、面、頸、生殖器附近為多,皮損色素脫失處呈乳白色。白斑面積可大可小,大者可泛及全身。一般可以分為炎症型、神經型和自體免疫型3種類型。
【拔罐部位】
1頸背部:風池、肺俞。
2腹部:中脘。
3上肢部:曲池。
4下肢部:血海、三陰交。
❸ 結節性癢疹按穴位
可以按摩曲池,血海,梁邱,足三里等穴位,有疏風散邪,養血潤燥,改善局部瘙癢。紅疹等不適,建議最好配合穴位注射治療,增加治療作用,
❹ 治皮膚病的穴位有哪些
要知道你具體的病種:先簡單的說下,常見的以瘙癢為主:風池、曲池、內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陰容交、百蟲窩。若濕疹應配合健脾除濕的穴位;若過敏則應以宣邪氣、補益正氣為主;若為難治性的銀屑病、白殿風、魚鱗病等則要整體辯證後施治。相關的信息在網上都有。
❺ 皮膚騷癢按哪個穴位
風市穴,這個是人體唯一止癢的穴位。在大腿外側。望採納...
❻ 中醫治療皮膚病三針是指哪三個穴位
中醫治療皮膚病三大要穴
❼ 有哪些經常按對身體有益的穴位
中醫熱逐漸開始升溫,很多人也開始正視其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醫學。其中針灸按摩被當作日常保健受到大眾的好評,身體各個穴位通過按摩等手法都有自己獨特的治療作用,而我在這里給大家選取了幾種日常在家就可以按摩的穴位,供大家參考。
中醫針灸穴位頗多很多穴位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所以在選擇穴位時應提前咨詢相關的醫生,給養生保健加上一層安全的保險。
❽ 按摩穴位能治病嗎
能。1、救命穴——人中,2、萬能穴——合谷3、長壽穴——足三里,4、消氣穴——太沖5、強胃穴——足三里
6、腰痛穴——飛揚,7、疏筋穴——陽陵泉、湧泉
8、健脾穴、肚脹穴——公孫,,9、補腎穴——太溪,
10、止痛、冠心血管穴——膻中,11、補血穴——血海
12、止咳穴——極泉、尺澤,13、皮膚病穴——曲池
14、消炎穴——商丘,15、耳鳴穴——少海
16、頸椎病穴——天窗,17、膝痛穴——內關
18、頭暈、嘔吐、腸炎穴——梁丘
19、打嗝不止、嘔吐穴——湧泉、內關
20、鼻炎穴——豐隆、手三里
21、護膝穴——曲泉
22、手腳麻木穴——復溜、環跳
23、糖尿穴——地機
24、牙痛穴——合谷、肩井
25、膽結石穴——中瀆
26、失眠、遺尿遺精穴——然谷、太沖
27、恐懼病穴——太溪
28、治痘穴——太沖、曲池
29、感冒鼻塞、嗓子痛、痔瘡穴——孔最
30、雀斑穴——絲竹空
31、眼袋穴——承泣
32、魚尾紋穴——瞳子髎
33、噩夢穴——厲兌
34、肚子痛穴——下巨虛
35、胃腸炎穴——天樞
36、膀胱炎、前列腺炎、腎炎穴——水道
37、嗓子失聲穴——大鍾
38、黑眼圈穴、皮膚增白穴——四白
39、減肥穴——帶脈
40、月經不調穴——水泉、帶脈
41、腦供血不足穴——解溪
42、糖尿病穴——腕谷
43、扭傷穴——大包
44、厭食、脫發穴——太溪
45、便秘穴——帶脈
46、過敏性鼻炎穴——迎香
47、腦血管穴——瘛脈
48、網球肘穴——少海、肘髎、尺澤
49、手麻穴——支正
50、坐骨神經穴、脊椎病——後溪
51、腰椎盤突出穴——筋縮
52、美容穴——天容
53、急性咽喉腫痛穴——少商、關沖、湧泉
54、慢性咽炎、咳嗽穴——天突、尺澤
55、急性扁桃體炎穴——中渚
56、咳喘穴——中府
57、夜間 咳嗽穴——魚際
58、補氣穴——經渠、氣海
59、感冒、白內障穴——肩髃
60、明目穴——中渚
61、乳腺炎穴——天池
62、白發穴——浮白
63、膽囊炎穴——日月、肝俞
64、暈車穴——關沖
65、疲勞穴——液門
66、急性胃痛、急性腸炎穴——曲澤
67、高血 脂穴——環跳
68、腰酸穴——風市
69、化痰穴——豐隆
70、慢性肝炎穴——三陰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