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月經問題
痛經的原因: 引起痛經的因素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子宮頸管狹窄主要是月經外流受阻,引起痛經。 (2)子宮發育不良子宮發育不佳容易合並血液供應異常,造成子宮缺血、缺氧而引起痛經。 (3)子宮位置異常若婦女子宮位置極度後屈或前屈,可影響經血通暢而致痛經。 (4)精神、神經因素部分婦女對疼痛過分敏感。 (5)遺傳因素女兒發生痛經與母親痛經有一定的關系。 (6)內分泌因素月經期腹痛與黃體期孕酮升高有關。 (7)子宮內膜以及月經血中前列腺素(PG)含量升高,前列腺素E2(PGE2)有作用於子宮肌纖維使之收縮引起痛經。經患者子宮內膜組織中前列腺素含量正常婦女明顯升高。 (8)子宮的過度收縮。雖然痛經患者子宮收縮壓力與正常婦女基本相同(正常者壓力約為4.9Kpa),但子宮收縮持續時間較長,且往往不易完全放鬆,故發生因子宮過度收縮所致的痛經。 (9)子宮不正常收縮。痛經患者常有子宮不正常收縮,因此往往導致子宮平滑肌缺血,子宮肌肉的缺血又可引起子宮肌肉的痙攣性收縮,從而產生疼痛而出現痛經。 (10)婦科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子宮腺肌症、子宮肌瘤等。子宮內放置節育器(俗稱節育環)也易引起痛經。 (1 1)少女初潮,心理壓力大、久坐導致氣血循環變差、經血運行不暢、愛吃冷飲食品等造成痛經。 (1 2)經期劇烈運動、受風寒濕冷侵襲等,均易引發痛經。 痛經的症狀: 痛經是婦科常見病和多發病,病因多,病機復雜,反復性大,治療棘手,尤其是未婚女青年及月經初期少女更為普遍,表現為婦女經期或行經前後,周期性發生下腹部脹痛、冷痛、灼痛、刺痛、隱痛、墜痛、絞痛、痙攣性疼痛、撕裂性疼痛,疼痛延至骶腰背部,甚至涉及大腿及足部,常伴有全身症狀:乳房脹痛、肛門墜脹、胸悶煩躁、悲傷易怒、心驚失眠、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胃痛腹瀉、倦怠乏力、面色蒼白、四肢冰涼、冷汗淋漓、虛脫昏厥等症狀。其發病之高、范圍之廣、周期之近、痛苦之大,嚴重影響了廣大婦女的工作和學習,降低了生活的質量。 痛經診斷 首先要到醫院進行婦科檢查,確定是否是因婦科炎症的痛經,也就是說確定是否是繼發性痛經。 原發性痛經容易判斷,患者本人即可進行自我檢查。(痛經我診斷系統http://zice.zytj.com) 痛經的治療建議: 痛經時服用止痛葯有害:「一項針對14-25歲的年輕女性所作的調查顯示,該年齡階段的女性中有高達88%的人有痛經、經期不準、腹脹、腰痛等困擾,其中最常見的為痛經。調查中還發現,很多女孩在每次來月經時服用止痛葯。為此,婦科專家、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邵敬於教授告誡,止痛葯更會造成神經系統功能紊亂,記憶力降低、失眠等不良後果。」 目前西醫對症止痛容易產生耐葯性和激素治療副作用大,在《治療服葯1000忌》書中記載:「止痛片只可止住或減輕痛經,但不可取,因為非那西丁和醋氨酚一類的止痛葯已被美國科學家證實有誘發膀胱癌的危險。」 據中日友好醫院婦產科林華教授建議:「患痛經的女性還是應該優先選擇那些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葯物,從根本上對痛經加以治療。由於這種病症表現為周期性的發作,所以在用葯時,應該選擇那些用葯量較少、副作用較小的葯物。盡量少用或不用麻醉性止痛葯物,以避免人體產生抗葯性及成癮性。同時,現代女性的工作節奏、生活節奏都比較快,選擇葯物時,還應考慮到吸收迅速、起效快等比較關鍵的因素。」 綜上所述,痛經的治療採取西醫診斷,中葯治療是一種明智而科學的最佳方案。 痛經患者在治療中,要注重自我保健,經期要防寒保暖,避免淋雨、下水,忌食生冷食品;情緒穩定,精神愉悅;膳食合理平衡;生活規律,勞逸結合,保證睡眠;適度參加運動鍛煉,但忌乾重活及劇烈運動。做到以上幾點,有利減少痛經發作,促進康復。 對繼發性痛經的治療 繼發性痛經之治療原則是針對引起痛經的病變進行特異性治療。因宮腔節育器所致之痛經,可應用PGs合成抑制劑治療,在緩解痛經的同時又可減少月經量。近年有帶孕酮的節育器,可使月經血中PGs含量下降,以緩解痛經嚴重程度;對療效仍不顯著的病人宜取出節育器、改用其它避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