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見皮膚病的特效中葯方法
1.小兒特應性皮炎,皮疹以屈側為甚,有滲液,瘙癢:
炒萊菔子10 防風6 白術6 炒麥芽10 炒谷芽10 太子參10 板藍根10 蟬蛻3 荊芥6辛夷5 陳皮6 湘曲6 黃芩3 款冬花5 黃芪10 銀花10茯苓5 甘草3
2.面部痤瘡,丘疹,丘膿皰疹,油多:
山楂15 炒萊菔10 炒麥芽10 炒谷芽10 魚腥草10 赤芍10 浙貝母10 蒲公英10玄參10 天花粉10 天葵子10
3.面部脂溢性皮炎,油膩,有鱗屑,微瘙癢:
山楂15 炒萊菔10 湘曲10 連翹10 天葵子10 知母10 銀花10款冬花10 辛夷花5 生槐花10 生石膏15 炙枇葉10 桑白皮10
4.面部痤瘡,皮疹以結節,囊腫,觸之硬:
山楂15 炒萊菔10 白芥子10 莪術10 紫蘇子10當歸10 赤芍10 天花粉10 浙貝母10 玄參10 魚腥草10 蒼術10 連翹10
5.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皮疹已消退,以神經痛為主:
太子參15 川楝子10 延胡索10 乳香10沒葯10 鬱金10 炒萊菔10 山楂15 木香6湘曲10 雞血藤10 甘草5
6 白癜風處方,增色湯:
百部10 白果6 百合6 黑螞蟻10 玄參10 黑豆10 黑芝麻10 黑木耳10 制首烏15 女貞子10 旱蓮草10 白芷10 自然銅10 覆盆子10 補骨脂10 車前子10 靈芝10 熟地黃10
7.疥瘡外洗方:
黃柏25 苦參30 白癬皮15 地膚子15 花椒15 明礬15 蒼耳子15 千里光30 蛇床子15 百部20
8.基本外洗方,多適用於手足癬,汗皰疹,脂溢性皮炎等:
丁香6 細辛6 側柏葉15 皂角刺15 皂莢15 千里光15 透骨草15
9.夏季皮炎,以紅斑,丘疹為主,天氣炎熱劇癢:
藿香10 佩蘭10荊芥10 防風10 生地黃15 梔子10 黃連3 黃芩10 生石膏15板藍根15銀花10 滑石10甘草5
10.脂溢性脫發及斑禿,以心腎不交證為主及無家族遺傳病史效果最佳:
黃連3 蓮子心3 梔子10 車前子10 覆盆子10 枸杞子10 女貞子10 菟絲子10 桑椹子10制首烏15 蒲公英10 黃芪15 羌活10 天麻10 木瓜10 防風10
2. 乳香和沒葯治什麼病 - 百度
1.《本草衍義》:沒葯,大概通滯血,打撲損疼痛,皆以酒化服。血滯則氣壅凝,氣壅凝則經絡滿急,經絡滿急,故痛且腫。凡打撲著肌肉須腫脹者,經絡傷,氣血不行,壅凝,故如是。
2.《醫學入門》:東垣雲,沒葯在治瘡散血之科。此葯推陳致新,故能破宿血,消腫止痛,為瘡家奇葯也。
3.《本草綱目》:乳香活血,沒葯散血,皆能止痛消腫,生肌,故二葯每每相兼而用。
4.《本草經疏》:《本草經》,沒葯味苦平無毒。然平應作辛,氣應微寒。凡惡瘡痔漏,皆因血熱瘀滯而成,外受金刃及杖傷作瘡,亦皆血肉受病。血肉傷則瘀而發熱作痛,此葯苦能泄,辛能散,寒能除熱。水屬陰,血亦屬陰,以類相從,故能入血分,散瘀血,治血熱諸瘡及卒然下血證也。肝經血熱,則目為亦痛、膚翳,散肝經之血熱,則目病除矣。
5.《葯性論》:主打撲損,心腹血瘀,傷折跌損,筋骨瘀痛,金刃所損,痛不可忍,皆以酒投飲之。
6.《海葯本草》:主折傷馬墜,推陳置新,能生好血,研爛,以熱酒調服。墮胎.心腹俱痛及野雞漏痔、產後血氣痛,並宜丸、散中服。
7.《日華子本草》:破症結宿血,消腫毒。
8.《開寶本草》:主破血止痛。療杖瘡、諸惡瘡、痔漏卒下血、目中翳暈痛膚赤。
9.王好古:治心膽虛,肝血不足。
10.《本草綱目》:散血消腫,定痛生肌。
11.《本草述》:久服舒筋膜,通血脈,固齒牙,長須發。
沒葯配乳香:活血散瘀,行氣舒筋;配穿山甲: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沒葯配血竭:活血散瘀、止痛;
沒葯配雄黃:消腫生肌,燥濕解毒。
沒葯----葯性:苦;性平。歸經:肝;脾;心;腎經。主治:胸腹瘀痛;痛經;經閉;症瘕;跌打損傷;癰腫瘡瘍;腸癰;目赤腫痛。
乳香----葯性:辛苦,溫,微毒。歸經:入足太陰、手少陰,兼入足厥陰經。主治:調氣活血,定痛,追毒。治氣血凝滯、心腹疼痛,癰瘡腫毒,跌打損傷,痛經,產後瘀血刺痛。
乳香與沒葯區別:皆能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但乳香辛香,以行氣活血為主長於止痛;沒葯苦泄,以活血散瘀為要,長於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