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果小寶寶破傷風了,都有哪些現象出現呢
破傷風是由人的皮膚外傷菌毒入侵而致,菌毒入嬰兒的臍部亦稱臍風,通稱破傷風,是外科常見病之一。 破傷風以人類居多,亦可在牲畜身上發生。疾病初發時傷口乾燥、塌陷、不紅、不腫、不疼,之後發熱、發冷、頭疼、項直、全身痙攣、驚痛、抽搐、昏睡、口吐白沫、口噤(緊牙骨)、舌僵,嚴重時角弓反張,不省人事,故此病難以醫治,目前在世界范圍內仍是極大難題。我侯氏祖傳療法其實早已將此頑疾徹底解決,而且無一失手,故世界頑疾的解決之道在我中華醫葯,我真切的呼籲這能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將我中華醫葯瑰寶發揚光大,為解決更多病人的病痛之苦貢獻出我的綿薄之力! 治療此種疾病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 首先應採用外敷療: 因病人口噤,舌頭僵硬,昏睡,嚴重時身體角弓反張,不省人事,多數被醫院判為死刑的,在這種情況下,病人無有意識,不能配合醫生進行治療,故病人不能內服中西葯物,若強行灌服病人葯物,會致葯液嗆入肺內,釀成肺炎,構成並發症,會給病人帶來痛苦和生命危險。為此,必須外治外敷,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二) 在疾病初發時,用解表發汗中葯予以表邪 疾病初發時,菌毒尚在肌肉表層而未入體內臟腑時,可用解表發汗中葯予以表邪。解表葯就是發汗解散肌體表層之邪毒的葯物,它的主要作用,是使病人出汗因而達到排除表層邪毒之目的。 解表葯多具有辛辣味。辛能發散,故適用於邪在肌表必須外散,而以汗解之症。《內經》雲:「其在皮者,汗而發之」,正是指出了它的適用范圍。解表葯的具體應用如有惡寒、發熱、頭痛、項強、身疼、無汗、脈浮、抽搐等表症者,破傷風症尤其適用。 《葯品儀化》:「凡一切邪之症,大都發汗逐邪,疏通關節,蓋風寒濕之氣,感於通暢。」治療破傷風的諸味中葯,都是辛、溫、通竅、未主發散,可謂良葯。此葯分男左女右分別敷在內關穴位上,適當扎緊,讓病人躺在床上多蓋被子發汗,40分鍾至一小時方可出汗。一副葯可敷二十四小時,這樣大汗小汗時時不斷,隨著菌毒伴汗而出,疾病可去大半。接著第二次敷葯,二十四小時後菌毒隨汗排盡,疾病神奇痊癒。 (三) 治療此疾,採用以毒攻毒的法則 明代中醫張景岳雲:「葯以治病,以毒為能,所謂毒葯,是以氣味有偏也。氣味偏者,葯餌之屬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氣。其為故也,正以人為病,病在陰陽偏勝耳。」大體上是把攻病癒疾的葯物稱為有毒,有的葯物服後多有強烈的醫療作用,所以在醫療中有時採用「以毒攻毒」的法則,我治療破傷風的幾味中葯,大都各有偏性,都有毒。所以,破傷之疾,我之中葯療法,亦屬此類。 (四)治療此疾,一定要按男左女右,將膏狀葯物敷在內關穴位上 此葯不入口不內服,必須外敷,不能敷在傷口上,必須敷在內關穴位上,並適當扎緊。因為,通過所配製的膏狀葯物,刺激有關穴位,通過的經絡的傳導,可以使作用達到有關部位而治療疾病。經絡是「內聯臟腑,外絡肢節」運行氣血於全身的通路,是內臟與體表連結的通路,疾病是經經絡傳入臟腑,是外邪由表入里的途徑。臟腑有病,同樣也可憑經絡道路反映到體表肢體。後來人們發現的有效穴叫做「經外奇穴」,它對某此疾病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內關穴即在此例。刺激內關穴位可治療心、胃、神經、胸部方面的疾病,可促使破傷風患者增強心、肺、胃之功能,促使神志清醒,緩解驚痛、昏睡,增強排毒功效,提高體力免疫力,達到治癒此病的良好效果。 (五) 選用治療葯物的原則 選用治療葯物的原則是:療效要高,毒性要低,價廉易得。一方面,根據病人的情況各當地條件,選用效果好,毒性低,而且以廉價易得的葯物,同時也應避免無原則的濫用葯物。濫用葯物不僅會增強病人的負擔,且會造成一定的浪費,也往往會產生耐葯性及葯物中毒。另外,一些確實有效的土特產葯材,我們也盡量採用。 (六) 用葯注意的事項 1. 應是外治外敷,而不是內治口服; 2. 二十四小時外敷一次,共敷兩次。一定敷在內關穴位上,而不是敷在傷口上; 3. 注意用葯劑量,應根據葯典劑量用葯; 4. 對破傷風患者,應按年齡、性別和身體強弱、個體差異,適量用葯; (七) 做好破傷風患者的護理工作 破傷風患者一般病情較重,嚴重時發熱、發冷、頭痛、項直、全身痙攣、驚痛、抽搐、昏睡、口噤,最後角弓反張,不省人事,故患者親屬應加強護理:患者敷葯後應加蓋棉被注意發汗,敷葯後一小時開始出汗,由小汗珠到大汗珠,汗流滿面。發汗前後堅持緊閉門窗,防止晾汗,大汗正出,如若晾汗,汗水中斷續出,會加重病情,必死無疑。第一次敷葯後會大汗淋漓,濕透被子,但第二次敷葯後,汗出得較少,這是正常現象。患者漸漸醒來後,感到口渴、飢餓,要水喝,要飯吃,可給予水喝,亦可給些稀飯吃,待身體逐漸恢復後,方可吃些較硬食物。出汗時,若發現患者咳嗽有痰時,可用吸痰器等方法將痰吸出。若不及時處理會造成患者窒息死亡。為此,萬萬不可粗心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