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眼瞼皮膚病的病態體征
接觸性皮炎是眼瞼皮膚對某些致敏原所產生的過敏反應。可單獨發生,也可合並頭面部發生。
(一)病因:
1,常見的致敏物有抗生素溶液、磺胺類葯物、表面麻醉劑、阿托品、汞制劑等。
2化妝品過敏,也為常見的過敏原,如清潔液、染發劑、眼影粉、氣霧劑等。
3、塑料製品,如眼鏡架等。
(二)臨床表現
1、自覺症狀:病變部位有癢及燒灼感。
2、急性期眼瞼紅腫,皮膚起泡,伴有滲液,色微黃,質粘稠。
3、慢性期,滲液減少,紅腫減輕,皮膚表面變得粗糙,有痂皮及脫屑。
4、有時伴有瞼粘膜肥厚、充血、水腫。
(三)治療:
1、除去病因,立即中斷對致病原的接觸和使用。
2、急性期用生理鹽水或3%硼酸溶液冷濕敷。
3、局部應用皮質激素葯物如0.025%地塞米松及強地松眼膏。但不宜包紮。
4、全身服用維生素類葯物及抗組織胺葯物如撲爾敏等。重者可口服激素類葯物。
5、戴用深色平光鏡,減少光線刺激和症狀。 (一)病因:眼部帶狀皰疹是一種性質較為嚴重的瞼皮膚病,由三叉神經的半月神經節或某一分支受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正在接受放射治療或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容易發生本病。發病後終身免疫,很少復發。
(二)臨床表現
1、發病部位:常發生於三叉神經之第一支(眼支),分布在有發的頭皮、前額與上瞼的皮膚;有時也侵犯第二支,病變分布在下眼瞼,頰部及上唇。其特點為僅侵犯單側,止於眼前額的中線形成和顯的分界。帶狀皰疹性瞼皮炎
2、自覺症狀:發病初期,三叉神經的分布區有劇烈神經痛、怕光、流淚等。
(三)治療
1、卧床休息,吃易消化的食物。
2、局部塗1%龍膽紫,也可撒滑石粉。
3、疼痛劇烈時可給予鎮靜劑和鎮痛劑。
4、病情重者可給予肌注胎盤球蛋白、丙種球蛋白和維生素B12,以提高機體抵抗力。
5、應有恢復期全血或血清行肌肉注射,每次10毫升,可有顯效。
6、若並發角膜炎或虹膜睫狀體炎,局部應點0.1-0.2%皰疹凈(I、D、U)、散瞳及熱敷等。
7、必要時,可適當加用抗生素及皮質類因醇。
㈡ 泰迪因皮膚病引起導致眼角發炎紅腫
首先要清楚,皮膚病導致眼角發炎的原因,有兩個可能。第一:就是眼圈處也有真菌感染,治療方式同為皮膚病處理方式。第二:因為皮膚瘙癢,狗就會撓,撓破了脆弱皮膚,導致皮膚炎症感染,這可情況下,還是要吃點消炎葯。記住不要聽樓上的瞎說,不要用眼葯水,就用蒸餾水或者生理鹽水給他擦眼睛。也要杜絕他因為癢再次撓破其他皮膚。祝它早日康復!
㈢ 眼瞼皮膚病的病態分類
瞼皮膚小點狀出血可見於敗血症或出血性體質者,為全身性出血的部分表現,無特殊臨床意義,但因眼瞼皮下組織疏鬆,如有大片出血則有相當意義。這種出血多數是由於外傷所致,如直接打擊眼部,或間接傷及眼眶、鼻、鼻竇以及顱底骨折等。此外有時猛烈地咳嗽、嘔吐,或因胸部受機械性壓迫、老年動脈硬化患者,因劇烈勞動,或大便時用力過猛皆可發生。大面積出血沿著皮下疏鬆組織向周圍蔓延和滲透,甚至可越過鼻樑到對側眼瞼。眼眶及顱底骨折與眼瞼出血的位置有一定的解剖關系,也具一定的臨床意義。一般在眶頂處骨折時,血液沿提上瞼肌前行至上眼瞼;眶底處骨折時出血滲至下眼瞼;眶尖處骨折時,則血液沿外直肌前行,擴散至眼瞼外側。顱底骨折所引起的眼瞼出血常在受傷數日後才出現,血液沿顱底向前蔓延至鼻側球結膜下和下瞼組織內。據文獻記載顱底骨折有34%出現眼瞼出血。
治療:眼瞼出血的預後良好,經一周或數周後可自行吸收,不需治療。但初起時為使不繼續出血,或減少腫脹,可先行冷敷,出血停止後再作熱敷以促進出血的吸收。為預防感染,除非出血太多,形成血腫,而又吸收不良者,可酌情考慮穿刺放血。 眼瞼水腫極為常見,為局部或全身疾病的症狀之一。因為眼瞼皮膚鬆弛,皮下組織疏鬆,容易發生水腫。臨床上分炎性與非炎性水腫兩類。
1、炎性水腫表現為局部皮膚呈主動性充血,溫度升高,有時指觸知覺過敏、有硬結和壓痛處,甚至有劇烈疼痛。此種水腫常與眼瞼本身或瞼以外的急性炎症伴同發生,前者如內外瞼緣癤、瞼膿腫、龐炎、濕疹等,後者最常見於鼻竇急性炎症,以及眼球本身或眶內組織的炎性疾患。
2、非炎性水腫與炎性水腫相反,表現為眼瞼皮膚蒼白、發涼,水腫嚴重時皮膚平滑而堅實,水腫初消時眼瞼皮膚出現細小皺紋。藉此可確定疾病發展的情況。這種水腫的發生是因為局部血液或淋巴迴流發生阻滯,見於海綿竇血栓、眼眶深部腫瘤以及長期高度眼瞼痙攣等。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非炎性水腫,見於心臟病、腎病、貧血、營養不良、血管神經性水腫等,多與全身性水肺共同出現。
治療:應針對各種病因治療。 眼瞼濕疹為最常見的眼瞼病,多由於局部塗抹皮膚不能耐受的刺激性物質所致,例如香料粉、染發劑、絆創膏等。尤其是長期敷用某些眼科軟膏或溶液,尤以青黴素、阿托品和汞制劑為最常見。此外慢性淚囊炎、卡他性結膜炎,因分泌物和淚液的浸漬常使下瞼發生濕疹。過敏性體質的小兒,屢有濕疹發生。 眼瞼濕疹有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者為一種變態反應病,初起時瞼皮膚腫脹充血類似丹毒,繼則發生泡疹,泡疹破潰後留一粗糙面,覆以痂皮,如有續發感染則發生潰瘍,並可並發結膜炎和角膜浸潤。患者感極癢,羞明、流淚,血液中常有嗜伊紅白細胞增多。此時如能立即除去刺激源並加以適當治療,則炎性腫脹迅速消退,糜爛面結痂脫落,皮面微紅發亮,炎症完全消退後皮膚恢復正常。反之有的患者則反復發作,濕疹長期不愈,皮膚粗糙變厚,呈鱗屬祥濕疹的慢性經過,但也有最初即為慢性者。
治療:首先去除病因,停用刺激物。急性期有糜爛和水泡者局部採用2%硼酸溶液濕敷,達到清潔和收斂作用。糜爛消失或靜止後,則用滑石粉或氧化鋅粉劑撒在濕疹病灶上,使患部徐徐乾燥,已乾燥的濕疹可敷氧化鋅糊劑或用可的松軟膏,同時口服抗過敏葯物,如苯海拉明、撲爾敏或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有繼發感染者應並用抗菌素類葯物。慢性頑固性濕疹可局部作淺層放射治療。 眼瞼癤常發生在眉部附近處,多為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皮膚有輕微擦傷和體質衰弱者容易發生。病變過程是細菌引起毛囊口處發炎,然後沿毛發根部蔓延至深部而形成急性炎症性硬結節,結節處皮膚腫脹充血,數日後癤的頂部形成污穢黃綠色膿栓,瞼腫脹疼痛加劇,耳前淋巴結腫大,有的體溫升高。數日後膿栓表面穿破,膿栓和周圍壞死組織一起脫落,癤的頂部呈一深在的潰瘍面,此後病變進入修復階段,皮膚缺損處填充肉芽組織,病灶癒合結瘢。但癤腫的經過並非全都順利,有時可並發膿毒性靜脈炎,並沿靜脈到海綿竇形成海綿竇血 ,同時口服磺胺或肌肉注射青黴素,可以加速癤的治癒,有波動形成則應切開排膿,膿排出後應用抗菌素油膏塗敷潰瘍面。
治療:1.早期熱敷、理療。 2.局部切勿擠壓,為防炎症擴散。3.有波動感則採用平行瞼緣切開排膿,膿多時置入引流條,局部塗抗生素眼膏全身適當使用抗生素。 眼瞼膿腫多因外傷感染而起,也有繼眼眶骨膜炎和骨髓炎而起者。多見於患結核病的兒童,也可見於丹毒浸入深層時的患者。臨床上眼瞼明顯水腫充血,伴有球結膜水腫,耳前或頜下淋巴結腫大,全身反應
也較顯著。晚期膿腫有波動感,最後膿液穿破皮膚排出而癒合。但偶有感染蔓延至眼眶深部而引起嚴重顱內感染者。
治療:早期局部作熱敷及口服磺胺或肌肉注射抗菌素,可能使眼瞼紅腫消退。有波動或有黃色膿頭時則切開引流,注意切口應與瞼緣平行。 丹毒是由鏈球菌感染所致的皮膚和皮下組織的急性炎症。眼瞼丹毒多為面部或其他部位的丹毒蔓延而來,少為原發性者,常同時累及上下眼瞼。患部皮膚浮腫、緊張、質硬、表面光滑略隆起,呈鮮艷的紅色,病變向周圍蔓延,與健康皮膚界限清楚。眼瞼因腫脹而不能睜眼,病變部有劇烈疼痛及壓疼。耳前淋巴腺腫大。患者有寒戰和全身不適等症狀。嚴重者皮膚漸呈暗色,終則大部分變為壞疽,且往往蔓延至深部,甚至眼眶內形成膿性眶蜂窩組織炎、視神經炎、海綿竇血栓形成,以至發生腦膜炎而致命。但大多數患者,經適當治療,病變可於數日內消退。如治療不徹底,病程可延續數周之久。愈後無免疫力,遇到創傷或寒冷時,在原發病灶上還可以再發。屢次復發的結果,慢慢會變為象皮病。
治療:局部塗敷磺胺類油膏或10-20%的樟腦軟膏。口服磺胺類葯物,同時配合肌肉注射較大劑量抗菌素,效果較好。 眼瞼熱病性皰疹為病毒感染所致,常發生於熱性傳染病,特別是呼吸道感染,如流行性感冒、肺炎等。也可出現於發熱療法之後。眼瞼、鼻翼皮膚以及嘴唇微顯紅腫,簇生透明小水泡,數日後變於結痂,不留痕跡而愈。有時與角膜皰疹共同發生。發病時有刺癢和灼熱感。本病無免疫力,會復發。
治療:塗以2%龍膽紫溶液或撒布滑石粉,以加速乾燥結痂。為防止感染切勿用手指或手帕揉擦局部。 眼瞼帶狀皰疹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眼瞼病,其特徵為三叉神經分布區域的全部或某一支皮膚發生伴看炎性的成簇皰疹。多發生於老人及體弱者。
本病按病因分為兩型:
①、流行型:乃半月神經節受病毒感染所致,多為單側性,不復發。
②、癥候型:系半月神經節本身或三叉神經的某一支以往曾受過病毒感染而伏下隱患,後來因其他疾病如外傷、感染、腫瘤等誘因的影響,隱患又活躍起來。這兩型實際沒有本質性區別,但後一型則多見於青年人,易復發。
病初起時三叉神經的分布區域發生劇烈神經痛,數日後該區的皮膚腫脹、潮紅,簇生無數透明小水泡,同時體溫升高,嚴重者伴有寒戰、惡心、嘔吐和全身不適。小水泡初則透明,繼則混濁化膿,終則乾燥結痂。痂下有潰瘍,遺留瘢痕,一生不退,每可藉此判斷其曾患過此病。皰疹分布的范圍,依三叉神經的受累分支而定,局限於一側絕不越過顏面中線(圖8—1)如三叉神經的第一支(眼支)受累,則皰疹分布在有發頭皮、前額與上瞼的皮膚。如果第二支(眶下神經)受累,則皰疹分布在下眼瞼和顏麵皮膚的區域內。第三支(下頜神經)很少受累,三個主支同時受累者則更屬罕見。
並發症此病最常發生於三叉神經第一支的額支,如果累及淚支和鼻睫狀支,則角膜知覺減退,表層發生小水泡或淺層角膜炎,也可發生虹膜睫狀體炎。此外鞏膜炎、眼肌麻痹常在皰疹消退後反復發生。
鑒別診斷本病與熱性皰疹的區別即在於前者愈後結瘢,而後者愈後不留痕跡。
治療:在皮膚損害處撒滑石粉或0.1-0.2%皰疹凈溶液作濕敷。內服水楊酸鈉、維生素B1,皮質類固醇及注射後葉垂體素,如疼痛劇烈可肌肉注射嗎啡。為增強抵抗力避免復發,可肌肉注射胎盤球蛋白或丙球蛋白和維生素B12。,局部加用散瞳及作熱敷等。 小兒接種牛痘時常發生本病。由於接種部位發癢,用手抓破膿皰,無意中把疫苗帶至眼瞼,也有醫務人員為別人進行接種牛痘過程中於折斷痘苗玻璃管時,不慎將牛痘苗濺到自己眼瞼上,造成感染。感染的眼瞼高度紅腫變硬,不能睜開,皮膚表面出現牛痘樣膿皰,以後形成大而圓的潰瘍。耳前淋巴結腫大,發熱和周身不適。少數病例合並牛痘苗性結膜炎或角膜炎。經過1-2周後,潰瘍逐漸痊癒,遺留瘢痕。
治療:與帶狀皰疹治療基本相同。 本病系炭疽桿菌感染所致。由患病的牲畜接種所引起,故本病患者多為牧畜、屠宰場及製革等工作者本病發病急,眼瞼發生蜂窩組織炎,高度紅腫,皮下有堅硬浸潤,在紅肺處皮膚上出現大小不同的水泡,其中充滿血樣內含物,切開水泡可見有深在的局部壞死,耳前和頜下淋巴結發炎腫大。患者有高熱或虛脫。嚴重者經2-3日可以死亡。
治療:肌肉注射大劑抗菌素如青黴素,口服磺胺等葯物。局部壞死病灶塗以抗炎油膏。患者應充分休息。 麻風系麻風桿菌所致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中國廣東、廣西、福建,江蘇、山東等省(區)偶可見到。眼瞼、眼球粘膜以及身體其他器官均可受累。眼瞼麻風感染占眼部麻風感染的絕大多數。臨床上麻風有三種主要類型,即瘤型、結核樣型及界線型。眼瞼上最多見的為瘤型。開始是眉毛脫落,瞼皮膚變厚,變厚處皮膚上隱約可見紅色邊緣的色素脫失斑塊,此後斑塊逐漸呈淺黃或黃褐色,繼之出現典型的結節,結節不太大,輪廓不十分清楚,互相融台成較大結節性浸潤,排列在前額、眉部及兩眉間。晚期則整個顏麵皮膚均增厚,鼻樑塌陷,耳唇肥大變形,構成酷似獅面形顏面。在瞼緣處的彌漫性細胞浸潤使瞼緣呈胼底樣肥厚,並有禿睫。由於眼輪匝肌麻痹而產生眼瞼閉合不全,發生暴露性角膜炎,因繼發感染可有前房積膿性角膜潰瘍,甚至全眼球膿炎而終至失明。
治療:除全身應用抗麻風葯外,還可試用磺胺衍化物及皮質類固醇。如有眼瞼閉合不全,可作瞼緣縫台或其他瞼成型術,以防止暴露性角膜炎。 眼瞼結核在臨床上有三種:尋常狼瘡、結核性潰瘍及瘰癧性潰瘍。
尋常狼瘡多由鼻及面部狼瘡蔓延至眼瞼,一般開始於兒童期,病程緩慢,無自覺症狀。本病的特徵為開始是粟粒或豌豆大的褐黃色半透明的蘋果漿樣軟性結節,邊界清楚,周圍繞以紅斑圓圈。以後結節慢慢向周圍擴展,破潰,形成淺在性潰瘍。其不規則的邊緣呈進行性侵蝕性變化,中央部分則有潰瘍與瘢痕交替出現。此種病變可以向周圍廣泛擴展侵蝕,造成組織殘缺不全,好象狼咬的一般,故有狼瘡之名。嚴重者雙側上下眼險均受累,形成嚴重的瘢痕性外翻,發生暴露性角膜炎,導至失明。
結核性潰瘍很少發生在眼瞼,如有則多位於瞼緣。初發時呈極小結節,類似瞼板腺囊腫,也易與瞼板腺癌相混淆。結節逐漸演變成為淺性輪廓不齊的疼痛性潰瘍,潰瘍底部凹陷不平,呈顆粒狀,有少量膿液覆蓋,愈後遺留大量瘢痕,引起瞼外翻。瘰癧性潰瘍此種原發性病灶多在眶骨或篩竇處,而後在皮膚面出現波動性紫紅色腫塊,腫塊破潰形成潰瘍,潰瘍底處成為與深部病灶相通的竇道,不斷有膿液排出。潰瘍可向周圍擴展,最後形成瘢痕性外翻。
治療:在採用全身抗結核葯物的同時,給予維生素和鈣制劑,其中維生素D#2效果較佳。局部用2-3%硼酸或白降汞軟膏保護潰瘍面,也可酌情施行適量x線放射治療。 本病原因不明,它的特點是在疾病進展時期,皮膚上出現木板樣硬度改變。臨床上分彌漫性及局限性兩型。
彌漫型者多侵犯顏面、眼瞼及頸部,身體他處皮膚也廣泛受累。先是眼瞼水腫,腫脹的皮膚呈正常色或呈紫紅色,繼之皮膚結締組織肥厚,與皮下組織間不能推動,硬如板,瞼及鼻唇溝均消失,面部無表情,酷似面具。眼瞼收縮以致閉合不全而有大泡性角膜炎。患者有全身不適及神經痛。最終皮膚萎縮變薄呈舊蠟色,脂肪組織和肌肉也可萎縮,因此皮膚直接貼近骨頭,患者形如活干屍狀。
局限型者病灶只限於皮膚的一定部位。常見者為條帶狀病灶,起子前額經兩眉弓至頰部,有時直達下頜,也可發生在身體的其他部位,呈局限性斑片狀病灶。最初病灶為淡綜色或紫色,隨著硬化程度的增加,逐漸變成灰白色調,終於硬化而不能推動。
治療:無特效療法,可試用2%水楊酸軟膏塗抹,透熱以及內分泌療法包括皮質類固醇治療。眼局部可用油膏保護角膜。 本病多發生於青年期,常累及雙眼上瞼,下瞼罕見。發病緩慢,開始時兩眼上瞼水腫、微紅,類似血管神經性水腫。數日後浮腫即消退,常不引起患者的重視。以後反復發作導致皮膚萎縮變薄,色暗紅,多皺褶,弛緩下垂,遮蓋瞼緣或睫毛。病情繼續發展,使眶隔及提上瞼肌肌腱止端彈性減弱,發生淚腺及眶內脂肪脫垂。部分患者上唇粘膜有類似改變,形成所謂「雙唇」。也有發現臀部皮膚有同樣改變者。
治療:為了美容可行手術切除,但手術不能制止復發。
㈣ 皮膚病雞眼為什麼被稱為雞眼
雞眼不算是皮膚病,兔是腳和手上長身上不會長的。
㈤ 什麼是雞眼(一種皮膚病)
雞眼多見於足掌和趾側,是由於局部長期受壓、摩擦或刺入異物等,使皮膚角質層增生並侵入真皮而形成。雞眼像一個小小的圓錐,尖端向內長,壓迫真皮的末稍神經,走路時使人疼痛不適。
芹菜葉治雞眼 芹菜葉洗凈,捏成一小把,在雞眼處塗擦,至葉汁擦乾時為止。每日3~4次,一周雞眼即被吸收,患腳完好如初。
清涼油治雞眼 每天數次將清涼油塗在雞眼上,再用點燃的香煙去熏烤,讓清涼油溶滲進雞眼內。治療一段時間,雞眼自然脫落,不留痕跡。
萬年青葉治雞眼 先將患處用淡鹽溫開水泡,小刀削去老皮,然後取萬年青葉適量,洗凈,搗爛敷患處,紗布包紮,膠布固定,2日一換,3次愈。
蔥片治雞眼 將有雞眼的腳用水洗凈,取老蔥一根,在近須的部位切薄片,把蔥片貼在雞眼上,再用膠布固定,24小時換蔥片一次,至雞眼脫落。
蘿雐治雞眼 蘿雐,亦稱婆婆針線包。莖葉內含有豐富的乳白色漿汁。取新鮮蘿雐藤或葉莖折斷的乳白色液塗於雞眼上,每日1次,5~10次可使雞眼乾枯脫落。
蕎面治雞眼 蕎面30克,荸薺一個(搗爛),加水和勻,敷雞眼處,用布包紮好,有用此方者在一二日內連根齊落。
韭菜治雞眼 取韭菜(連莖根)少許,洗凈,切碎,塗患部。一天一次。10天左右見效。還可將生薑片置患處,隔日雞眼可自行脫落。
半夏治雞眼 取半夏5克,研細末,將患處溫水泡軟,颳去角化層,敷上葯粉,膠布固定。5天後去葯,大多可愈,不復發。
蓖麻子治雞眼 取1~2粒蓖麻子,在火上燒烤,變酥時揉去外皮,將白色種仁捏破趁熱敷在患處,外用膠布嚴封四周。過兩天後打開膠布,用刮鬍刀片輕輕地將上面角質刮掉,當剝下最後一層時,可見皮膚層粉紅色而不出血,有一圓形淺凹時,再在上面貼一小塊膠布。三四天後,皮膚長好,膠布脫落即愈。
烏梅治雞眼 用熱水浸泡雞眼部位,用小刀除去表面角質層,用棉簽蘸烏梅液搽於雞眼部,待晾乾後再塗1~2次,每日3~4次。烏梅液製法:烏梅60克,食鹽20克,食醋60毫升。共置於約200毫升的磨口瓶中,振搖,放置48小時後備用。
雞眼是由長期摩擦和受壓引起的圓錐形角質層增厚,有角質中心核,尖端深入皮內,基底露於外面。多見於青年人,好發於足底及足趾,如果雞眼尖端壓迫神經末梢,則行走時感覺疼痛。 治療: 治療時可在醫院進行激光燒灼。如各種方法均治療無效,則可行雞眼挖除術。 預防: 預防雞眼首先要矯正足畸形,穿著寬松、大小合適的鞋,減少局部摩擦和壓迫。
別名 病理 概述 雞眼是足跖或足趾因長期被擠壓或摩擦而發生的圓錐形雞眼狀的角質增生物。 流行特徵 發病機制 治療 宜先用熱水將患處泡軟,削去表面角質層後,保護周圍、露出雞眼,然後外敷各種強角質剝脫劑,如市售雞眼膏,15%柳酸乳酸雷鎖辛軟膏。0.3%維甲酸軟膏,10%硝酸銀液等,每隔數天重復一次,直到將尖端挖出為止。雞眼若無感染,可用挖除術去除,方法多用尖頭手術刀沿角質肥厚邊緣處作環形切口,以有齒鑷子夾住,在透明帶上層,進行剝離,將雞眼挖出。挖出後立即行走不痛,至少可2個月不痛和不發。若再發可再挖,一般1-2次,個別5-6次均可痊癒。上述挖出法可結合外敷法合並治療。 預防 應穿合適而柔軟的靴鞋,或以有孔的小片海綿墊保護局部避免受壓。 臨床表現 雞眼為嵌入皮內的圓錐形角質栓,一般自針頭到黃豆大或更大,表面光滑與皮面平或稍隆起,呈淡黃或深黃色,半透明。圓錐的尖端伸入皮內,呈楔狀,底面扁平露於皮外,若用力將其表面的角質物削去,在中央可見一堅硬的針狀角質栓塞,外周有一圈透明的淡黃色環,呈雞眼狀。大多為1-2個,偶有多發者,一般不易自愈,若去除致病因素。也能自然消失。雞眼有硬軟之分。硬雞眼好發於足底以及小趾外側,趾背等骨突出或易受壓摩擦處,圓或卵圓形。表面扁平,質硬,呈淡黃色,其尖端可深達其皮的乳頭層,在站立或行走時,往往因壓迫乳頭層的感覺神經末稍而引起劇痛,致走路艱難。軟雞眼多發生於相鄰區兩趾之間的一趾,由於潮濕而被浸軟,因而變為灰白色,且有惡臭。 診斷 好發於經常摩擦及受壓部位,如足底或趾間,損害為豆大或更大,微黃色的圓錐形角質栓,基底向外,略高蟲皮膚表面,尖端呈楔形,嵌入真皮部,行走時有疼痛感,發生在趾間的雞眼常浸潰變軟,需與跖疣相鑒別;跖疣散發於足底各處,不限於受壓部位,可不僅一個,為黃豆大小角質增厚,用力削去表面角化層,可露出表皮棘突及真皮乳頭上端的斷面和與真皮乳頭血管滲出的微量血液凝成的小黑點的角質軟蕊,其外有角質環。跖疣的發生是因為病毒感染。 鑒別診斷 並發症 病因 好發於經常行走或長久站立的人中,往往與職業有關。其重要的誘發因素與局部的摩擦和外壓,如穿不適的靴鞋,腳被長期刺激和摩擦,故往往兩足同時發病,且多見於較消瘦的青壯年中。常與慢性角化脫屑型足癬伴發。
蠐螬可治雞眼
先挑破老白皮,把蠐螬(金龜子的幼蟲,在不同地區有的叫地蠶、土蠶、核桃蟲等)
打爛,有膠布貼於患處即可。
㈥ 常見的眼瞼皮膚病有哪些
1、眼瞼水腫。
2、眼瞼出血。
3、接觸性皮炎。
4、眼瞼丹毒。
5、眼瞼膿腫。
6、眼瞼炭疽。
7、病毒性眼瞼感染。
㈦ 常見的眼瞼皮膚病有哪些
您好,眼瞼病是發生於眼瞼部位的疾病,為全身疾病的一部分或為局部疾病,版發病部位在皮膚、瞼腺、睫毛、權肌肉等,包括眼瞼的炎症、外傷、腫瘤,以及眼瞼的內、外翻,上瞼下垂,眼瞼先天性畸形等。
一、麥粒腫
病因: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二、霰粒腫
病因:多見於青少年,常為單個發生,也可新舊幾個交替出現或同時存在;
三、瞼緣炎
1、鱗屑性瞼緣炎:
病因:
(1)瞼板腺分泌旺盛,皮脂溢出,合並輕度的感染如卵園皮屑芽胞菌,能將脂質物分解成為有刺激性的脂肪酸。
(2)屈光不正,視疲勞,營養不良或劣質化妝品的刺激亦為常見誘因。
潰瘍性瞼緣炎:
病因:由金黃色葡萄菌所致的睫毛毛囊及其附屬腺體的慢性或亞急性化膿性炎症。
3、眥部瞼緣炎
病因:為莫一阿氏(Morax-Azenfeld)雙桿菌感染所致,亦可能與核黃素缺乏有關。
四、倒睫
病因:疤痕牽拉:如沙眼,瞼緣炎、瞼腺炎、瞼外傷等;
五、瞼內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