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油劑,霜劑,軟膏劑有什麼不同
它們三者的區別如下:
1、成分不同
油劑:是以植物油(豆油、麻油、花生油、蓖麻油)或礦物油(液體石蠟)為溶劑混入不溶性葯粉(如氧化鋅、滑石粉、爐甘石粉、某些中葯葯粉等)製成的劑型。霜劑:是油與水混合振盪再加人乳化劑、葯物製成的半固體劑型,能夠使一種液體較穩定地分散於另一種液體中,所以兼具親脂性和親水性。軟膏劑:是用適宜的基質與葯物混合製成的一種均勻細膩的半固體外用劑型。
2、功效不同
油劑具有清潔保護、潤滑及消炎止痛的作用。霜劑具有潤滑不油膩、軟化痂皮、消炎、保護及止癢作用,但皮膚滲透性較差。軟膏劑具有保護、柔軟皮膚、防止乾裂、軟化痂皮、促進肉芽組織形成的作用,軟膏劑皮膚滲透性較強,但油膩性大,不易洗去,容易污染衣物。
3、用途不同
適宜慢性炎症性的皮膚損害。急性皮炎不宜使用軟膏,因軟膏中的油脂封閉於皮膚表面,使用後可使皮膚局部溫度升高、易於浸軟而使滲出增加,從而加重病情。各種亞急性(皮損略有滲液流水)、慢性皮炎都可使用。油劑主要適用於超低容量噴霧。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軟膏、霜劑用途不同
網路-油劑
2. 試述皮膚科外用葯應遵循哪些使用原則
皮膚科外用葯應遵循以下使用原則。(1)根據臨床特點選用適當劑型:急性炎症皮損,僅有潮紅、腫脹、斑丘疹而無糜爛時,選用粉劑或振盪劑,如氧化鋅粉或爐甘石洗劑。有水皰、糜爛、滲出時,則選用0.9%氯化鈉注射液、2%明礬液或3%硼酸溶液或1:2000醋酸鉛溶液作濕敷用。亞急性炎症皮損,可選用乳劑或糊劑如糖皮質激素乳劑或氧化鋅糊劑等。慢性炎症性皮損選用軟膏、糊劑或硬膏、塗膜劑。頑固性局限性皮損可用糖皮質激素作皮損內注射。如無皮疹而僅有瘙癢,可選用醑劑或酊劑如5%苯唑卡因、1%麝香草酚、糖皮質激素制劑等,也可選用乳劑或振盪劑。 (2)根據病因、病理病化和自覺症狀來選葯:如化膿性皮膚病,可選擇抗生素葯物,如2%莫匹羅星、0.5%~3%紅黴素、0.1%鹽酸小檗鹼(黃連素)等。真菌性皮膚病可選用抗真菌葯物,如2%~3%克霉唑、2%咪康唑、1%聯苯苄唑、1%特比萘芬、5%~10%水楊酸、2%酮康唑、6%~12%苯甲酸等。變態反應性疾病可選用抗過敏性葯物,如糖皮質激素或抗組胺葯,瘙癢者選用止癢葯。角化不全者選用角質促成葯,如5%~10%黑豆餾油、2%~5%煤焦油或糖餾油等。角化過度時選角質松解劑,如5%~10%水楊酸、10%雪鋇鋅、10%~20%尿素、5%~10%乳酸、0.01%~0.1%維A酸等。有滲出時應選用收斂劑如1:2000醋酸鉛溶液、2%明礬溶液等。 (3)熟悉和掌控葯物的禁忌證和葯物間的配伍禁忌:如洗劑不宜應用於毛發部位,它和乳劑皆不能應用於結痂、脫屑及濕潤的糜爛面。酊劑則禁用於急性炎症或滲出糜爛者。 (4)一般宜從低濃度、小面積開始試用,逐漸擴大面積、增加濃度,盡量避免刺激。用葯過程中如發現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葯或更換其他葯物。 (5)應仔細向病人說明用葯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3. 外用葯物治療原則及注意事項有哪些
外用葯物治療原跡兆則:
(1)劑型選擇:根據姿悶租臨床病程分期及皮損部位和特點選擇劑型。急性炎症性皮損,僅有潮紅、腫脹、斑丘疹而無糜爛時,選用粉劑或洗劑;有水皰、糜爛、滲出時選用濕敷;亞急性炎症性皮損,可選用油劑、糊劑或乳劑;慢性炎症性皮損選用軟膏、糊劑或硬膏;如無皮疹(或有抓痕等繼發損害)僅有瘙癢,選用醑劑或酊劑,也可選用乳劑、洗劑。
(2)葯物選擇:根據病因、病理變化和自覺症狀等選擇葯物。對化膿性皮膚病,可選擇抗菌葯物;對真菌性皮膚病,可選用抗真菌葯物;如為變態反應性疾病,可選用抗過敏葯物;角化不全時可選用角質促成劑;角化亢進時,選用角質松解劑;有滲出時應選用收斂劑等。
使用外用葯注意事項:
(1)注意外用葯的使用方法,可根據皮損的性質和治療需要,採取不同的用葯方法。如皮損淺在或葯物的透入性強時,則可局部塗搽;如罩轎果苔蘚樣變明顯,須促進葯物深達時,外用軟膏後可加塑料薄膜封包。
(2)對皮膚敏感性強的患者,要選擇溫和無刺激性的葯物,或先用低濃度,再逐步提高濃度。採用新葯或易致敏葯物時,可先試用於較小面積,如無不良反應再大面積使用。
(3)囑咐患者與醫生密切配合,要詳細說明使用葯物的方法,如用葯次數、部位、用量和方法等,如有反應須停葯來診。
(4)注意禁忌證,刺激性強的葯物勿用於皮膚薄嫩處,高濃度水楊酸及芥子氣軟膏等不可應用於乳房下部、外陰及面部等處,幼兒也不可應用。
4. 皮膚科的葯物使用
相同的葯物,有不同的劑型,如溶液、糊劑、粉劑、洗劑、軟膏乳劑和酊劑等。不專同的劑型,有不同的作用和適屬應症,故應根據皮膚病不同病期的症狀和皮損特點,正確選用。
一般急性期局部紅腫、水皰、糜爛時,多選用溶液濕敷,可起到消炎作用;有滲液者,先用溶液濕敷,後用油劑。皮損處於亞急性期時,紅腫減輕,滲液減少,可酌情選用糊劑、粉劑和洗劑,以發揮其消炎、止癢、收斂的作用。慢性期皮損增厚,呈苔蘚樣變時,多用軟膏和乳劑,它們穿透力強,作用持久,且有潤滑作用。還應注意:即使同一葯物,同一劑型,也可因濃度不同而作用各異。如3%水楊酸有軟化和溶解角質作用,20%以上的水楊酸則是一種腐蝕劑。 選用葯物時,還應考慮年齡、性別、患病部位與患者體質等。如老幼患者應選低濃度葯物;孕產婦使用外用葯時,應顧及對胎兒、乳兒的影響;面部、乳房、外陰處不可用濃度高或刺激性強的葯物,兒童、婦女更應慎用;手掌、足底部等可用高濃度的葯物;皮膚敏感者,先用低濃度,後用高濃度。對新葯或易致敏葯物,先小面積用,如無反應,再根據需要逐漸提高濃度及擴大使用面積。
此外,一旦發現紅斑樣或濕疹樣皮疹,且有瘙癢、頭痛等過敏反應,就應立即停葯,並去醫院診治。
5. 治療皮膚外用葯物有哪些分類
治療皮膚外用葯物很多,從劑型上分類大致有:溶液劑、軟膏劑、油劑、霜劑、洗劑、糊劑、酊劑和外用散劑等。從葯物作用分類有:清潔葯、保護葯、止癢葯、收斂葯、角質溶解葯、角質增生葯、消毒抗菌葯等。
6. 治皮膚病的外用葯介紹
在醫學上,皮膚病是有關皮膚的疾病,窮是很多篇皮膚病使用一些外用葯就能治癒的了。下面我帶你了解治皮膚病的外用葯,希望對你有幫助!
治皮膚病的外用葯
溶液:
常用的溶液有4%的硼酸溶液,1:(5000~10000)高錳酸鉀溶液,0.1%的利凡諾溶液等。這些溶液大多是用來濕敷的。皮膚病的濕敷,主要是冷敷,其目的是通過冷敷使有滲出液的創面滲液減輕,保持創面清潔。
正確的濕敷 方法 是:使用比創面略大的消毒紗布4-6層(也可使用普通消毒口罩),浸透上述濕敷溶液,略擰干,以不滴水為度,放在創面上。根據創面滲液情況,每隔15-30分鍾更換紗布1次。要保持紗布清潔和潮濕。濕敷的主要目的是使創面上的滲液全部被紗布吸收,再加上不斷冷敷,使皮下擴張的毛細血管收縮,新的滲液減少,達到清潔創面的目的。
這種方法主要適用於急性濕疹、皮炎、Ⅱ度燙傷後水皰潰破的滲液面,但大面積濕敷要考慮到葯物吸收中毒的可能性,冬天使用要謹防感冒。
洗劑:
所謂洗劑就是水和粉的混合制劑,儲存時水在上層,粉劑沉澱在瓶底。皮膚科常用的洗劑是爐甘石洗劑、硫磺洗劑等。使用時必須注意先搖勻,再用毛筆或棉簽塗用。它的作用,除了消炎、殺菌、止癢外,主要是通過洗劑外用後蒸發水分降低皮膚溫度,以達到治療作用。所以,塗用洗劑的次數,每天必須達到3次以上,這樣才能使局部溫度不斷降低。在有毛發部位使用時其可能和毛發粘在一起,不宜應用。
醑劑:
是一種葯物溶解於酒精中的制劑,常用的有止癢醑劑、癬葯水等。這類葯物塗用後,由於酒精蒸發較快,再加上酒精製劑中含有止癢、脫皮的葯物,可達到治療作用。
由於葯物有一定刺激性,所以面部、黏膜部位及嬰幼兒不宜應用,特別是癬葯水,由於有強烈的刺激、脫皮作用,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冷霜制劑:
是皮膚科最常用的一種制劑,由於它外觀細膩、潔白,像化妝品,所以很受患者歡迎。常用的冷霜制劑,除了加有止癢葯物的止癢霜劑(如必舒膏)、防止皮膚水分蒸發的尿素霜(治裂膏)外,最常見的就是各類皮質類固醇激素霜劑(如膚輕松、地塞米松、去炎松、膚樂霜等)。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激素冷霜制劑的應用造成一些不良反應,如過度使用激素外用制劑,可以造成局部皮膚萎縮、多毛、毛細血管擴張以及色素沉著,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煩惱。如果長期、大面積地使用激素外用制劑,也可由此造成皮質類固醇激素吸收而引起的庫欣綜合征(如肥胖、滿月臉、血壓增高、糖尿病等),所以最好還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一般情況下,每日使用兩次即可。
軟膏:
它的基礎成分是羊毛脂、凡士林,由於軟膏比較油膩,已逐步被冷霜制劑所取代,但塗用軟膏後,能使皮膚軟化,葯物易深入吸收,對某些角化、慢性皮膚病(如斑塊型銀屑及重度皸裂等),其效果要優於冷霜制劑,常用的軟膏有復方苯甲酸軟膏、硫磺軟膏等。
硬膏、塗膜制劑:
這是新近改良的外用葯制劑,它是把葯物加入膠布或薄膜制劑中,使用後薄膜將皮膚與外界空氣隔絕,便於葯物吸收,避免了因衣服摩擦而使葯物損失的弊端。常用的制劑有膚疾寧、氫化可的松塗膜等。但部分患者使用硬膏制劑可發生膠布過敏。含有皮質類固醇的制劑比其他制劑更易於吸收,但要注意因吸收過量而引起的副作用。
一旦皮膚出現輕微乾燥、瘙癢、紅疹等症狀,一定要及時治療,不能抱以僥幸心理,以免貽誤病情。千萬不要濫用葯膏,很多葯膏都含有激素,使用不當容易加重症狀,增加治療難度。最好選擇不含激素、刺激性小、安全性高的產品,避免對脆弱的肌膚造成二次傷害。
皮膚病形成的因素1、理化因素
壓力與摩擦、局部溫度變化過快、放射、光照、熱輻射、化學試劑等因素均可引起皮膚病發生。有些因素可加重皮膚病。如過度搔抓繼發感染;熱水燙、肥皂水洗、用葯不當加重濕疹病變;曝曬可加重光敏性疾病。
2、生物因素
昆蟲叮咬、接觸某些植物、寄生蟲與微生物感染均為常見致病因素,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各種病毒性皮膚病。
3、食物與其他疾病
有些食物如蝦等易致過敏性疾病發生。內臟病變、局部感染、血液與淋巴循環障礙等可引起相關皮膚病,如糖尿病患者易患瘙癢症,局部感染引起傳染性濕疹樣皮炎,循環障礙可致紫紺、橡皮腫等。
4、遺傳
有些疾病有明顯的家族史,如魚鱗病、白化病等。
5、神經精神因素
神經損傷可引起營養性潰瘍;壓力與緊張和斑禿、慢性單純性苔蘚等發病密切相關。
6、代謝與內分泌因素
代謝障礙可引起皮膚澱粉樣變、黃色瘤等,Cushing′s綜合征則易發生痤瘡、多毛等。
>>>下一頁更多精彩“皮膚病的相關知識”7. 誰能幫我找一下「外用劑型」的定義
常用的皮膚病外用葯有以下幾種:
一、溶液:
常用的溶液有4%硼酸溶液、高錳酸鉀溶液、0.1%利凡諾凡溶液等。使用這些溶液的目的,大多是作為濕敷。皮膚病的濕敷,主要又是一種冷敷,其目的是通過冷敷使有滲出液的創面、滲液減輕、創面清潔。這種情況主要適用於急性濕疹、皮炎、二度燙傷後皰潰破的滲液面,但大面積濕敷要考慮到葯物吸收中毒的可能性,冬天使用要慎防感冒。
正確的濕敷方法是:使用比創面略大的消毒紗布4~6層(普通消毒口罩也可代用),浸透上述濕敷溶液,略擰干,以不滴水為度,放在創面上,根據創面滲液情況,平均每隔15分鍾到30分鍾更換紗布一次,要保持紗布清潔和潮濕,濕敷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紗布的吸附作用,使創面上的滲液,全部被紗布吸收,再加上不斷冷敷,使皮下擴張的毛細管收縮,新的滲液減少,達到創面清潔的目的。
二、洗劑:
它是由水和粉的混合制劑,水在上層,粉劑沉澱在瓶底。皮膚科常用的洗劑是爐甘石洗劑、硫磺洗劑等。
使用時必須注意先搖均勻,後用毛筆或棉簽塗用,它的葯理作用除了洗劑中所加的消炎、殺菌、止癢葯作用外,主要是通過洗劑外用後,蒸發水分,降低皮膚溫度,以達到治療作用。所以塗用洗劑的次數,每天必須十次以上,這樣才能使局部溫度不斷降低。但在有毛發生長部位,由於它可能和毛發粘在一起,所以不適宜應用。
三、醑劑:
它是一種葯物溶解於酒精中的制劑,常用的有止癢醑劑、癬葯水等。這類葯物塗抹後,由於酒精蒸發較快,再加上酒精製劑中含有止癢、脫皮的葯物,便可達到治療作用。由於葯物有一定刺激性,所以面部、粘膜部位及嬰幼兒不宜應用,特別是癬葯水,由於它具有強烈的刺激、脫皮作用,所以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四、冷霜制劑:
是皮膚科最常用的一種制劑,由於它外觀細膩、潔白,像化妝品,所以很受患者歡迎。常用的冷霜制劑,除了加有止癢葯物的止癢霜劑(如必舒膏)、防止皮膚水分蒸發的尿素霜(治裂膏)外,最常見的就是各類皮質類固醇類激素霜劑(如膚輕松、地塞米松、去炎松、膚樂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由於激素冷霜制劑的廣泛應用,造成一些不良反應,如過度的使用激素外用制劑,往往可以造成局部皮膚萎縮、多毛、毛細管擴張,以及色素沉著,而給病人帶來不必要的煩惱;如果長期、大面積地使用激素外用制劑,也可由此而造成皮質類固醇激素吸收而引起的滿月臉、血壓增高、糖尿等症狀,所以最好還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一般情況下,每日使用兩次即可。
五、軟膏:
它的主要成分是羊毛脂、凡士林,由於軟膏比較油膩,已逐步為冷霜制劑所取代,但它塗用後,能使皮膚軟化,葯物易於深入吸收,對某些角化、慢性皮膚病(如斑塊型銀屑並重度皸裂等)其效果要優於冷霜制劑,常用的軟膏如復方苯甲酸軟膏、硫磺軟膏、芥子氣軟膏等。
六、硬膏、塗膜制劑:
這是近年來改良的外用葯制劑,它是把葯物加入膠布或薄膜制劑中,塗用後薄膜與外界空氣隔絕,便於葯物吸收,避免了因衣服摩擦而使葯物損失的弊端。常用的制劑如膚疾寧、紫桂治裂膏、氫可塗膜、療膚膜等。但硬膏制劑,對部分患者可以發生膠布過敏,當然含有皮質類固醇的制劑比其它制劑更易於吸收,但要注意因吸收過量而引起的副作用。(來源:健康網)
編輯 陽光
-----------如果按《葯劑學》劑型分類,以上六種是主要的六個劑型。
外用劑型是指選用相宜的基質與葯物,採用適宜的工藝過程與製法,製成專供外用的半固體或近似固體的一類制劑。此類制劑廣泛應用於皮膚科與外科等。有的對皮膚起保護作用,有的對皮膚或粘膜起局部治療作用,也有的透過皮膚或粘膜起全身治療作用。
8. 簡述皮膚外用葯物的治療原則。
皮膚外用葯物治療原則如下。
(1)正確使用葯物:根據病因病理變化和自覺症狀等選擇葯物。化膿性皮膚病宜選抗菌葯物,真菌性皮膚病選抗真菌葯物,變態反應疾病選用糖皮質激素或抗組胺葯等。
(2)正確選用劑型:根據臨床症狀及皮損特點選擇劑型:①急性炎症性皮損,僅有紅斑、丘疹而無滲液,可選用粉劑或洗劑;炎症較重,有糜爛,滲出較多時,宜用溶液濕敷;有糜爛滲出不多時用糊劑。②急性炎症性皮損滲出不多者,宜用糊劑或油劑;如無糜爛,宜用乳劑或糊劑。③慢性炎症性皮損,可選用乳劑、軟膏、硬膏、酊劑、塗膜劑等。④單純瘙癢無皮損者,可選用乳劑、酊劑等。
(3)注意事項:①詢問過敏史;②詳細告知用法;③應根據患者性別、年齡、病損部位而有所不同;④刺激性強的葯物不宜用於嬰幼兒,面部和褶皺處;⑤外用葯物濃度應由低至高,並需常變更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