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識別各種皮膚病
皮膚病有非常多的種類,常見的就有上百種,加上不被人們所了解的幾乎就有一千多種,不同的皮膚病的治療方法自然也會有所差別,因而,為了更加有效的治好皮膚病,就要學會鑒別皮膚病,找出誘發皮膚病的原因,做辯證的、有針對性的治療。
常見的皮膚病有銀屑病(牛皮癬)、白癜風、皰疹、酒渣鼻、膿皰瘡、化膿菌感染、疥瘡、疤痕、癬、魚鱗病、腋臭、青春痘、毛囊炎、斑禿、脫發、嬰兒尿布疹、雞眼、雀斑、汗皰疹、蟎蟲性皮炎、濕疹、蕁麻疹、灰指甲、硬皮病、皮膚瘙癢、脫毛、黃褐斑以及性傳播疾病有梅毒、尖銳濕疣、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
引起皮膚病的原因
(1)理化因素:壓力與摩擦、局部溫度變化過快、放射、光照、熱輻射、化學試劑等因素均可引起皮膚病發生。
(2)生物因素:昆蟲叮咬、接觸某些植物、寄生蟲與微生物感染均為常見致病因素.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各種病毒性皮膚病。
(3)食物與其他疾病:有些食物如蝦等易致過敏性疾病發生。內臟病變、局部感染、血液與淋巴循環障礙等可引起相關皮膚病,如糖尿病患者易患瘙癢症,局部感染引起傳染性濕疹樣皮炎,循環障礙可致紫紺、象皮腫等。
(4)遺傳:有些疾病有明顯的家族史,如魚鱗病、白化病等。
(5)神經精神因素:神經損傷可引起營養性潰瘍,壓力與緊張和斑禿、慢性單純性苔蘚等發病密切相關。
(6)代謝與內分泌因素:代謝障礙可引起皮膚澱粉樣變、黃色瘤等,CUSHING'S綜合征則易發生痤瘡、多毛等。
由於皮膚病在發病的時候常常會伴有瘙癢等症狀,不少患者就會不由自主的去抓撓、用熱水去燙患處,一些心急的患者甚至還會盲目的用葯,這樣非但不能治好皮膚病,還有可能會影響到疾病的轉歸使症狀加重,因而一旦患上了皮膚病就一定到專業的醫院去接受正規的治療。
B. 蕁麻疹的治療辯證葯方
麻疹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皮膚病,那麼蕁麻疹怎麼治療好呢?下面我帶你了解蕁麻疹的治療辯證葯方,希望對你有幫助!
蕁麻疹的治療辯證葯方
(1)風熱型:相當於急性蕁麻疹。皮疹色澤紅赤,受風加劇。皮膚灼熱、劇癢感,並覺手心發熱,心煩口渴。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清熱。方用疏風清熱飲、消風散加減:荊芥、防風、牛蒡子、苦參、蟬衣、石膏、知母、木通、銀花、連翹等。
(2)風寒型:相當於寒冷性蕁麻疹。皮疹淡紅或淡白,遇冷、遇水和吹風後症狀加重,得暖後減輕。自覺畏寒、惡風,冬重夏輕,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緩。治宜疏風散寒。方用麻黃湯或桂枝湯加減:麻黃、桂枝、白芍、羌活、赤芍、獨活、防風、荊芥、浮萍、炙草、生薑、白蘚皮等。
(3)脾胃濕熱型:相當於胃腸型蕁麻疹。皮疹多少不定,胃腸道症狀明顯,納差,脘腹疼痛,拒按或坐立不安,倦怠無力,大便秘結或溏薄。苔黃膩,脈滑數有力。治宜泄熱、利濕。方用除濕胃苓湯合茵陳湯加減:茯苓、蒼術、白術、厚朴、山梔、茵陳、防風、荊芥、香附、烏葯、枳殼、澤瀉、大黃、砂仁等。
(4)陰虛火旺型:多見於慢性蕁麻疹。皮疹多在午後或夜間發作,皮疹時隱時現,來去無常,經久不愈。神倦乏力,面色萎黃,頭暈目眩,口乾頰紅,手足心熱,舌紅苔光,脈數無力。治宜養血、滋陰、降火。葯用四物湯合青蒿鱉甲湯加減:當歸、生地、首烏、玄參、地骨皮、白芍、青蒿、龜板、鱉甲、勾藤、五加皮、白蘚皮、桑白皮等。
(5)沖任不調型:多見於女性,因月經紊亂而引起蕁麻疹。發疹有周期性,與月經有關,常有月經不調,經期超前或推後。經來腹痛,經色紫紅或有瘀塊。經來疹多,症狀加重;經清疹退,症狀消失。苔薄,舌有紫氣,脈弦數。治宜調理沖任。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紅花、丹參、當歸、赤芍、川芎、香附、木香、菟絲子、仙靈脾、巴戟天、防風、荊芥、甘草等。
(6)熱毒燔營型:多為感染或葯物引起的急性蕁麻疹或血清病型蕁麻疹。發病突然,皮疹廣泛,全身大塊狀,色絳紅,灼熱感,奇癢。伴有發熱、惡心、心煩不安,口渴喜飲,面紅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洪數。治宜清熱、涼血、解毒。方用清溫溫敗毒飲加減;黃連、黃芩、生石膏、知母、銀花、玄參、人中黃、蘆根、土茯苓、滑石、生草等。
蕁麻疹的單方驗方
(1)荊芥12g、防風9g、蟬脫9g、烏梅9g、五味子9g、丹參9g,每日1劑,煎水沖服。
(2)紫草、刺藜蒺、苦參、土茯苓各15g,風熱患者加銀花、連翹、梔子、丹皮、薄荷、蟬蛻等。風熱夾濕者加白蘚皮、地膚子、茯苓皮。久病血虛者加四物湯或當歸、黃芪等,每日1劑,煎水口服。
(3)蒼耳子15g、刺蝟皮9g、桑葉9g、白蘚皮9g、丹皮9g、地膚子15g、甘草6g煎服,每日1劑。
(4)茯苓皮20g、陳皮、大腹皮15g、桑白皮9g、生薑6g煎水口服。並按風熱、風寒、胃腸濕熱3型加減。
(5)麻黃9g、蟬衣9g、川連4g、生甘草 3g、當歸9g、生熟地各12g,赤芍9g、川芎 10g、尤對慢性蕁麻疹有較好療效。
蕁麻疹的類型
1、膽鹼能性蕁麻疹
多發生於青年期,在遇熱(熱飲、熱水浴)、情緒激動和運動後發生。皮疹的特點為1~3毫米大小的小風團,四面有紅暈,多在軀干及四肢近端,倦瘙癢。有些病人伴有消化道症狀,如腹痛、腹瀉等。
2、日光性蕁麻疹
主要現象為皮膚暴露於日光數秒至數分鍾後,局部迅速發生瘙癢、紅斑及風團、血管性水腫,持續1~2小時。以女士多發。
3、壓迫性蕁麻疹
皮膚在受到較重和較持久壓迫4~6小時後發生,受壓局部發生彌漫性境界不清的水腫性疼痛斑塊,累及皮膚及皮膚組織。易發生於掌、跖和臀部,通常持續8~12小時。有時可伴畏寒、頭痛關節痛、全身不適等。發作機理與激肽有關。
4、血清病性蕁麻疹
是由於葯物(青黴素、痢特靈等)、疫苗或異體血引起。皮損以風團尤其是多環形風團最通常,還可有中毒性紅斑、結節性紅斑樣現象。
5、慢性蕁麻疹
發作起因不明,病程長且治療困難,是一種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皮膚病症。其發作起因可能是對熱過敏、冷過敏、或對葯物過敏、食品過敏、花粉過敏、酒精過敏或潛藏在食品中的過敏原如:食品色素、防腐劑、和自然的式樣酸鹽等引起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發生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
6、人工性蕁麻疹
用手搔抓或用鈍器劃過皮膚後,沿劃痕發生條狀隆起,伴有瘙癢,不久消退。可單獨發生或與蕁麻疹伴發。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常無明顯的發作起因,也可由葯物(特殊是青黴素)引起。也有以為與皮膚肥大細胞存在某種功能異常有關。
7、寒冷性蕁麻疹
發作與冷刺激有關。患者受冷後,如皮膚浸入冷水中、接觸冷空氣或冰塊等,局部皮膚出現水腫和風團,臨床上分為遺傳性和獲得性兩種。
C. 玫瑰糠疹怎麼治療好 中醫辨證治療方法
首頁 » 保健養生 » 正文
玫瑰糠疹怎麼治療好 中醫辨證治療方法
2018-07-04 17:41:38 313瀏覽
玫瑰糠疹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炎症性自限性皮膚病,多發於春、秋季節,發病年齡大多在10~40歲,女性略多於男性,無明顯種族差異。本病具有自限性,極少復發,少數遷延至半年以上甚至數年之久。玫瑰糠疹的發病原因不明,有人認為與病毒、細菌或寄生蟲的感染有關。皮損特徵為淡紅色或黃紅色、淡黃褐色斑片,呈圓形或橢圓形,上覆糠狀鱗屑,其分布長軸與皮紋方向一致,皮損的分布以軀幹部和四肢近端為主,呈對稱性,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
本病中醫學相當於國家標準的「風熱瘡」,屬於「風癬」、「血疳瘡」、「母子瘡」等范疇。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為外感風熱之邪,客於肌膚,致使腠理閉塞,營血失和,或因風熱之邪,郁於肌膚,日久化燥,肌膚失養而發病。
【必備名方】
1.九味祛風飲加減:生地黃30克,金銀花15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炒牛蒡子10克,升麻5克,白茅根30克,牡丹皮12克,甘草9克。水煎服。皮疹至下腹及大腿內側者,加炒杜仲15克,桑寄生15克;皮疹至腋窩及脅肋區者,加柴胡9克,青蒿10克;瘙癢感重者,加鉤藤10克,苦參9克。
2.涼血疏風飲加減:生地黃12克,當歸12克,赤芍12克,紫草10克,荊芥10克,蟬蛻6克,防風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大青葉15克,苦參10克,甘草6克。水煎服。風熱甚、有惡寒發熱及明確的感染病史者,加連翹10克;癢甚者,加白鮮皮10克,白蒺藜10克;病程遷延者,加丹參10克,雞血藤20克。
3.四物消風飲加減:生地黃20克,當歸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防風10克,荊芥10克,地膚子10克,白鮮皮10克,紫草10克,土茯苓20克,苦參20克,薄荷10克,蟬蛻10克,梔子10克。水煎服。胃腸積熱者,加生大黃6克,枳殼10克,厚朴10克;伴有發熱者,加金銀花15克,連翹10克,大青葉10克;濕濁較重者,加蒼術10克,黃柏9克。
4.涼血散風湯加減:茜草15克,紫草15克,生地黃15克,生槐花10克,墨
D. 皮膚瘙癢老不好中醫1個養血解毒方,幫你辨證調理,擺脫瘙癢
隨著年齡的增長,作為人體最大器官的皮膚也逐漸衰老,在60歲以上的人群中,皮膚瘙癢是這一類人群的高發病,據統計,老年性皮膚瘙癢症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瘙癢性疾病,發生率高達40.7%,該病已成為困擾老年人最常見的問題之一。
而且,這是一種全身性的瘙癢病,患者全身各處均可發病,不同人瘙癢程度不盡相同,但多數人自覺劇烈瘙癢,尤其是夜晚時瘙癢更甚,影響日常的睡眠。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出現皮膚瘙癢時,自認為是不衛生引起的,常常每天清洗,結果越洗越癢,越癢越抓撓,形成惡性循環。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一定要注意,這提示著身體 健康 出現問題了。
關於皮膚瘙癢的論述,在祖國醫學中有較為詳盡的經驗積累,《黃帝內經》曰:「虛邪之熱也……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指出體虛感受外邪是導致皮膚瘙癢的重要原因。
而歷代醫家更有「風盛則癢,無風不作癢」一說,認為瘙癢的發生多與感受風邪有關。曾有學者收集從1988年至2019年關於皮膚瘙癢的中醫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也發現,在瘙癢致病因素中,以「風」最為多見。
中醫認為,風邪是自然界六淫邪氣之一(其他五種邪氣分別為寒、暑、濕、燥、熱),風邪具有向上、發散的特點,屬於陽邪,而風邪致病,首先傷表衛,客於肌膚則為瘙癢,故此瘙癢性皮膚病的病位也都是在體表。正如《內經》所記載:「風邪客於肌中,則肌虛,真氣發散,又夾寒搏皮膚,外發腠理,開毫毛,淫氣妄行,則為癢也。」
這是自然界的風邪侵襲人體,停留於人體體表,從而引起的皮膚瘙癢,而風邪容易夾雜其他的邪氣,如《臨證指南醫案》所講:「蓋六氣之中,惟風能全兼五氣。」比如風夾寒、濕、熱等邪氣,導致病因復雜多變,這也是很多患者瘙癢頑固、難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在瘙癢性皮膚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除了外風之外,還有內風致病,尤其是在慢性瘙癢性皮膚病中,更與內風的關系密切,而引起皮膚瘙癢的內風常見有血虛、血燥、血瘀、血熱、熱勝化火,其中,在老年群體中,以肝血虧虛為主。
這一點,在《外科證治全書》中也有記載:「癢風……肝家血虛,燥熱生風。」老年人肝血虧虛,一則無以涵養肝體,致肝風內動;二為血不足,以致血不養膚,該證型的患者常表現為皮膚乾燥、皮屑較多、全身瘙癢,多在夜間加重,難以忍受,並可引起失眠和精神不振等症。
《諸病源候論》曰:「風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與血氣相搏,而俱往來,在於皮膚之間。」指出了在該病中,風與血的關系,因此,在止癢治療中,多遵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原則。
對於外感風邪所致的瘙癢,主要用疏風止癢法,臨床常用如荊芥、防風、白芷、蟬蛻等解表祛風葯治療。而對於內風則以養血平肝熄風為治本。
當歸飲子是常用的治療血虛風燥證所致瘙癢的方劑。該方出自《重訂嚴氏濟生方》,方中當歸為補血聖葯,和營養血以治其本,為方中君葯。生地、白芍、何首烏集滋陰養血為一體,加益氣養血之黃芪,四葯為臣,助當歸治血之力。荊芥、防風透散開泄,疏風解表,合白蒺藜共奏祛風止癢之效,川芎行氣活血,四葯共為佐葯。甘草調和諸葯為使。縱觀全方,養血滋陰而不留邪,疏風散邪而不傷正,補中有散,標本兼固,對血虛風燥之瘙癢療效確切。
需要注意的是,人到老年,氣血漸虛,腸胃功能減退,如果出現反復皮膚瘙癢,不建議自行用葯,以防用葯不慎,損傷脾胃影響其運化功能。另外,治病的關鍵在於尋找病因,去除誘因,若遷延難愈,需要進一步做相關的檢查,排除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引起的皮膚瘙癢。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過點擊我頭像進行私信。
E. 中醫怎樣從表、里辨證論治
表、里是指病位的深淺,如皮膚、肌肉、經絡等為表,五臟六腑屬里。
表證外邪侵犯體表,表現為怕冷,發熱,有汗或無汗,頭痛,鼻塞,四肢關節酸痛,舌苔薄白,脈浮等,即為表證。治療宜用汗法或宣透法。
根據外邪性質及機體強弱不同,常把表證分為表寒與表熱。
表寒證:怕冷重,發熱輕,無汗或少汗,舌不紅,口不渴,脈浮緊。治療宜辛溫解表。
表熱證:發熱重,怕冷輕,舌紅,脈浮數。治療宜辛涼解表。
注意:肺合皮毛,外邪侵犯體表,易同時犯肺,故外感初起常見鼻塞、咳嗽等症狀。治療時注意宣肺;皮膚病(瘡瘍、腫毒、癬類)雖也在表,但屬外科範圍,中醫稱為「外證」,應與表證相區別;在治療原則上,表證兼有里證者,或先解表,然後治里,或表裡同治。體虛或老年有表證者,宜在解表之中注意扶正。
里證表示病變部位在五臟六腑。凡病邪由表入里,累及臟腑,或某種病因直接引起臟腑發病者,均屬里證。
注意:里證有寒、熱、虛、實之分,辨證時必須首先分明。
里證的症狀是五臟六腑病變的反映,里證究竟表現在哪一具體肺腑,尚需結合臟腑證進行診斷,以便指導治療。
半表半里證病邪已離開表,尚未入里而在表裡之間,出現寒熱往來(一陣冷、一陣熱)、胸脅滿悶、心煩欲嘔或口苦咽干、目眩、脈弦等症狀者,為半表半里證。治療宜用和解法。
F. 為什麼中醫說皮膚癢,毛都和肺有關肺主皮毛。是不是皮膚病都和肺有關
肺出問題,一般會出現靜脈及毛細血管淤血,最明顯表現為皮膚瘙癢,水腫等症狀。
G. 皮膚有疙瘩,如何辯證是什麼病教你如何區分濕疹、蕁麻疹
濕疹、蕁麻疹是皮膚病中的多發病、常見病。其發病形態為多形性、彌漫性紅斑丘疹,分布對稱,急性者有滲出,慢性者則有浸潤肥厚。病程不規則,常反復發作,瘙癢劇烈。目前是各種過敏原增多的季節,尤其是蕁麻疹、皮炎濕疹特別容易復發。
濕疹、蕁麻疹的區別
1、濕疹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表皮宴正輪炎症,濕疹臨床上分為:
1)急性濕疹
發病急,病程短,以頭面、四肢和外陰部好發,多對稱分布。在病程發展中,紅斑、丘疹、水皰、膿皰、糜爛、結痂等各型皮疹可循序出現,但常有2~3種皮疹並存或在某一階段以某型皮疹為主。常因劇烈瘙癢而經常搔抓,使病情加重。
2)亞急性濕疹
急性濕疹炎症、症狀減輕後,皮疹以丘疹、鱗屑、結痂為主,但搔抓後仍出現糜爛。
3)慢性濕疹
多因急性、亞急性濕疹反復發作演變而成,亦可開始即呈現慢性炎症。患處皮膚浸潤增厚,變成暗紅色及色素沉著。持久不愈時,皮損紋變粗大,表現乾燥而易發生皸裂。晌信常見於小腿、手、足、肘窩、外陰、肛門等處。
2、 蕁麻疹
蕁麻疹是由於皮膚黏膜小血管反應性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產生的一種局限性水腫,主要是紅色風團以及丘疹。而且還類似過敏反應,發作迅速,避開誘因後很快好轉。
3、 兩者的不同之處
1)發病的時間不同
蕁麻疹屬於急發性發病,而濕疹的症狀具有持續性。蕁麻疹患者一旦接觸過敏原後皮膚就會過敏,迅速出現皮疹,但在24小時內會自行消退,接著又在患處出現新的皮疹,又消退,病情反復。而濕疹的皮疹持續時間長,經久不愈還會有脫屑的情況。
2)病因不同
雖然同屬皮膚疾病,但蕁麻疹的誘因有很多,其中一種過敏原就能引起發病,接觸後皮膚和黏膜小血管擴張和滲透性增強情況下,出現水腫。而濕疹是多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種皮膚炎症。
3)症狀表現不同
蕁麻疹患者皮膚上出現大小不一、不規則的、紅色或白色的風團或丘疹,有暫時性的癢感。而濕疹與皮炎的症狀相似,發病部清塌位對稱分布,有劇烈的癢感,皮損處可能會出現丘疹、丘皰疹、小水皰、滲液、糜爛、結痂、苔蘚化、脫屑的現象,皮膚症狀比蕁麻疹典型。
4)引發的並發症不同
蕁麻疹由於發病急速,如果在胃腸道發病,則會引起腹痛、嘔吐、惡心等症狀,如果在呼吸道發病,則可引發呼吸困難、喉頭水腫窒息等症狀,嚴重時還可能會出現休克。但濕疹症狀相對單一,就表現在皮膚上,幾乎沒有並發症。
H. 受風旮瘩怎麼治
風疙瘩就是蕁麻疹,俗稱風團,風疹團,風疙瘩,風疹塊.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中葯方劑1辨證:脾失健運,復感風邪,郁於肌膚。
治法:健脾除濕,疏風和血。
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蘚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乾薑皮6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中葯方劑2
辨證:氣血不足,衛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風邪內侵,肌膚失養。
治法:辛開腠理,和血止癢。
組成:麻黃3克,乾薑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蘚皮15克,丹參15克,陳皮9克,丹皮9克,僵蠶9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中葯方劑3辨證:脾虛兼風。
治法:健脾利濕,祛風止癢。
組成:蒼術5克,白術30克,茯苓15克,荊芥15克,丹皮15克,防風9克,白蒺藜12克,僵蟲10克,川芎9克,丹參15克,黃芩10克,龍骨15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中葯方劑4
辨證:陰血不足,風淫濕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氣誘發。
治法:養陰益血,以清理血分為主,佐以疏風利濕。
組成:當歸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烏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龍9克,路路通15克,地膚子12克,烏葯6克,荊芥6克,防風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風疙瘩就是蕁麻疹,俗稱風團,風疹團,風疙瘩,風疹塊.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中葯方劑1辨證:脾失健運,復感風邪,郁於肌膚。
治法:健脾除濕,疏風和血。
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蘚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乾薑皮6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中葯方劑2
辨證:氣血不足,衛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風邪內侵,肌膚失養。
治法:辛開腠理,和血止癢。
組成:麻黃3克,乾薑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蘚皮15克,丹參15克,陳皮9克,丹皮9克,僵蠶9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中葯方劑3辨證:脾虛兼風。
治法:健脾利濕,祛風止癢。
組成:蒼術5克,白術30克,茯苓15克,荊芥15克,丹皮15克,防風9克,白蒺藜12克,僵蟲10克,川芎9克,丹參15克,黃芩10克,龍骨15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中葯方劑4
辨證:陰血不足,風淫濕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氣誘發。
治法:養陰益血,以清理血分為主,佐以疏風利濕。
組成:當歸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烏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龍9克,路路通15克,地膚子12克,烏葯6克,荊芥6克,防風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中葯方劑5
辨證:沐浴當風,邪客經絡,氣血阻痹,而致風疹纏綿。
治法:疏風清熱,活血通經。
組成:麻黃3克,連翹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烏9克,苦參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