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問答 » 麻黃治療皮膚病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麻黃治療皮膚病

發布時間: 2023-09-07 17:16:51

① 麻黃有什麼功效

功效作用

麻黃,葯用來源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中麻黃或木賊麻黃的乾燥草質莖。產於遼寧、吉林、內蒙古等地。含有1%~2%的生物鹼,又含6%的兒茶鞣質和揮發油,麻黃鹼是強效的升壓成分,能同時升高使用者的舒張壓和收縮壓。具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
1.利尿
麻黃中含有大量的麻黃鹼,麻黃鹼有很強的利尿消腫功效,對食用水,鹽水,尿素水之後的動物都表現出很強的利尿作用,但是對食用酒精後的動物卻是相反的抑制排尿作用,因此,麻黃的利尿僅限於水分類,對酒精等有機成分類表現的是抑尿作用。
2.調節血壓
麻黃鹼是強效的升壓成分,能同時升高使用者的舒張壓和收縮壓,但是麻黃次鹼和揮發性的油卻表現出降血壓的作用,還能擴張血管,因此很多葯物製作時都添加了麻黃次鹼,來達到降壓的功效。
3.興奮神經
麻黃鹼對大腦,中腦及延腦,呼吸與循環中樞,均有興奮作用,內服麻黃制劑後,表現如下:①全身溫暖,心跳加快,末稍血管收縮,血壓升高。②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③緩解支氣管和胃腸痙攣。④有促進膀胱內括約肌緊張和痙攣作用。
4.鬆弛平滑肌
麻黃中的多種生物鹼都具有鬆弛平滑肌的作用,因此麻黃能治療一下疾病:1、治療哮喘:支氣管平滑肌的鬆弛,能擴張支氣管。2、緩解痛經:麻黃中的生物鹼能抑制人的子宮平滑肌,能緩解痛經。3、治療兒童遺尿症:增強膀胱括約肌麻黃能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約肌張力增加,排尿次數減少,因而能治療兒童遺尿症。
5.抗菌抗病毒
麻黃揮發油對流感病毒(亞州甲型AR8)有抑製作用,用揮發油給鼠作治療流感實驗,平均存活期顯著增加,平均肺損傷顯著減低,有一定治療效能。水煎劑和麻黃揮發油對多種細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對亞洲甲型流感病毒有抑製作用,對小鼠感染甲型流感病毒PR8株有治療作用。
6.抗過敏
麻黃的水提取物有抗過敏作用,麻黃有抑制致敏物質釋放的作用。麻杏石甘湯能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抑制致敏豚鼠腸管組胺的釋放,緩解腸管的運動。因而臨床使用麻杏石甘湯治療過敏性、變態反應性疾病有效。
7.抗腎衰
麻黃於浸膏能使腎衰大鼠血液中肌酐、尿素氮下降,血鈣上升。是由於抑制了肌酐和氧自由基的產生,從而明顯地抑制甲基胍的形成,從而改善了腎功能。
8.強心
麻黃中所含的麻黃鹼是一種強效的強心劑,其葯用作用和腎上腺素差不多,能促進心肌收縮,心輸出率增加,心率增快,使用過多時甚至或出現心率紊亂的現象。

蕁麻疹的中葯治療方法

蕁麻疹的治療並不是簡單靠一種葯物就可治癒的事,有時候中葯也能治療蕁麻疹,下面我馬上就告訴大家蕁麻疹的中葯偏方吧。

蕁麻疹的中葯偏方

驗方一

組成: 當歸20克 黃芪30克 艾葉10克 大棗10枚 香附15克 荊芥20克 麻黃10克 細辛5克 黃芩20克 陳皮20克 沙棘果25克 黨參25克

用法: 此為成人劑量,兒童酌減。日服3次,每次服葯量約200毫升左右。

功用: 養血,祛風,止癢。

主治: 蕁麻疹,丘疹性蕁麻疹,皮膚瘙癢症。

驗方二

組成: 麻黃 連翹 荊芥 僵蠶 桑白皮 赤小豆 生甘草

制用法: 各味葯物均予常規劑量,小兒一般用1/3~1/2成人量,麻黃生用,煎時後下,全葯先用水浸泡30分鍾,再煎煮30分鍾,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葯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主治: 丘疹性蕁麻疹。

加減: 若風盛癢劇,風團多,要酌加祛風葯如防風、鉤藤、蟬脫;若濕盛皰多且大,可酌加苡仁、車前子以加強利濕之效;若熱盛皮疹紅赤,可酌加梔子、黃芩以長清熱之能;若平素血虛,面白舌淡,脈濡細,可酌加當歸、生地、白芍、丹參以益其不足;若搔破皮膚,繼發感染而生膿瘡、糜爛,則本方宜去麻黃、僵蠶,加蒲公英、苡仁、敗醬草等,重在清熱解毒。

驗方三

組成: 路路通10~20克 烏梅6~10克 地龍6~10克 北防風6~10克 蟬衣3~6克 丹皮6~10克 甘草3~10克

功用: 疏風清熱,涼血活血,解毒通絡,透疹止癢。

主治: 過敏性皮膚病風熱型,症見皮損為丘疹、紅斑或風團,伴有輕度發熱、口渴、瘙癢等症,舌苔薄黃,脈象浮數。

加減: 血虛者加當歸;氣虛者加黨參、黃芪;有表證者加荊芥。

非驗方類:

荊芥6克,防風6克,大胡麻9克,威靈仙9克,何首烏9克,白蘚皮12克,水煎前服。

蕁麻疹的四大危害

一、可能誘發其他疾病

不清楚蕁麻疹嚴重性的患者應該感覺得到,蕁麻疹會引發其他的疾病,一般後期治療是很費勁復雜的。慢性蕁麻疹發病一般伴有消化道症狀,會引起惡心、嘔吐、腹瀉和腹痛胃腸道功能紊亂,伴發潰瘍性結腸炎等,其致病的主要原因是免疫功能紊亂。因此可以誘發內臟等病如自身免疫性甲亢,甚至還會導致細胞惡變。蕁麻疹孕婦患者還可以導致免疫性不育及流產。

二、危害人的生命

如果得了慢性的蕁麻疹,如發生在呼吸道的喉頭和支氣管處,它會導致反復發作的喉頭水腫,出現咽喉堵塞感,甚至氣促、胸悶、呼吸困難,伴有心慌、煩躁、惡心等,嚴重者呼吸困難至窒息,危及生命安全。

三、影響生活質量

慢性蕁麻疹若發病未及時治癒,可遷延長達數月甚至若干年,晨起或臨睡前瘙癢加重,影響人的正常生活和心理狀態。因此慢性蕁麻疹必須徹底除療,而不是像某些醫生說的那樣不需要治療,任其發展,最後導致嚴重的後果。

四、影響工作和休息

③ 麻黃與現代疾病治療

吳文博 河北省石家莊市中醫院

麻黃《神農本草經》

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中麻黃或木賊麻黃的草質莖。生用、蜜炙或搗絨用。【性能】 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功效】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拍卜消腫。發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麻黃乃肺經專葯,故治肺病多用之。張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

麻黃與現代疾病治療

1. 治療入冬屢患偏頭痛:

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治療風寒侵襲頭部,經脈郁滯, 又兼少陰陽虛,入冬屢患偏頭痛者,效果良好。(中國民間療法,2000,8(11):28)。

2. 治療老年皮膚瘙癢:

用麻黃6g,桂枝12g以及杏仁、甘草等葯物組成桂枝二麻黃一湯,隨證配伍,治療老年皮膚瘙癢,10天為1療程,有較好療效(山東中醫雜志,1999,18(12):567)。

3. 治療凍瘡:遲蘆

麻黃、附子、細辛各25g,大黃、生薑各15g,桂枝10g,製成酊劑,用棉簽蘸葯塗在患處(新中醫,1999,31(10):36)。

4. 治療耳鳴:

取其宣肺透表,利尿開竅之功,重用單味麻黃10 30g,治療肺氣郁閉,清濁升降失司,清陽之氣不能上注於清竅之耳,濁氣反升,蒙蔽耳竅,而產生的耳鳴(中國民間療法,1999,7(1):30)。

5. 治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用麻黃、益母草、桔梗、生甘草的提取濃縮液,製成鼾靜通口服液,治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能改善換氣,有止咳、化痰、消炎之功(河南中醫,2001,20(1):59)。

6. 治療過敏性鼻炎

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襲旦穗療過敏性鼻炎20例,服葯後,45min開始顯效,效果可持續3 4小時(國醫論壇,1998,13(2):44)。

7. 治療竇性心動過緩-

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用於治療竇性心動過緩、

8. 還可以呃逆、上消化道出血、腎衰、腰扭傷、坐骨神經痛、雷諾氏病、感染性化膿性炎症、慢性咽炎、牙痛等。

④ 麻黃有什麼作用

麻黃的主要功用有四:1.
發汗散寒;2.
宣肺平喘;3.
行水消腫;4.
散陰疽,消症結。由於臨床上最常用為辛溫發汗葯,
所以一般都歸在發散風寒葯中。
麻黃除了辛溫發汗、解表散寒以外,並有明顯的宣肺平喘作用。凡是風寒外侵、毛竅束閉而致肺氣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都可用麻黃治療。即使是表證已解,但仍喘咳的,還可以繼續用麻黃治療,這時可改用炙麻黃。生麻黃發汗解表的效力大,炙麻黃發汗力小而平喘止咳的效果較好。用麻黃治療喘咳,最好配上杏仁。麻黃宣通肺氣以平喘止咳,杏仁降氣化痰以平喘止咳,麻黃性剛烈,杏仁性柔潤,二葯合用,可以增強平喘止咳的效果,所以臨床上有「麻黃以杏仁為臂助」的說法。喘咳的病人,如出現肺熱的證侯(痰黃稠、喉燥咽干、口鼻氣熱、遇熱則喘咳加重、苔黃、脈數等),則需加入生石膏,或黃芩、知母等,以清肺熱而平喘。常用的方劑如麻杏石甘湯、定喘湯等,可資參考。
麻黃除了解表平喘之外,還可以用它行水消腫。主要用於上半身水腫明顯的,或頭面四肢水腫或急性水腫兼有表證的治療。麻黃可以溫宣肺氣、開發腠理、助上焦水氣宣化而達到行水消腫的作用。用麻黃治水腫,可能出現以下情況:水從汗解而消腫;?小便增多而消腫;?大便水瀉而消腫;?身有微汗出而小便明顯增多而水腫消退。這與「肺主皮毛、肺布津液下輸膀胱、肺與大腸相表裡,水腫病其本在腎,其標在肺」等理論有關。近些年來,根據這些經驗,用越婢加術湯(麻黃、生石膏、蒼術、甘草、生薑、大棗)加減,治療腎炎病的水腫,也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⑤ 麻黃是一種中葯,具體有什麼功效

麻黃性溫,而且辛散、苦,歸肺、膀胱經,功效與作用具體如下:

1、可以開腠理、透毛孔、散風寒,臨床上多用於外感風寒、全身的疼痛、惡寒、無汗,發熱、頭痛;

2、宣肺平喘,可以宣暢肺氣,溫散肺寒,所以可以多用於風寒的感冒,風寒的咳嗽或哮喘等;

麻黃主要成分含生物鹼類,如麻黃鹼、偽麻黃鹼、去甲麻黃鹼,還有揮發油等。現代葯理研究表明,麻黃主要有解熱、發汗、止咳平喘、鎮痛、抗炎、利尿,還有興奮心臟和升高血壓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因為麻黃發汗、宣肺力強,所以如果是表虛自汗、陰虛盜汗患者,以及肺、腎兩虛的咳喘患者,應當慎重使用。同時因為它能夠興奮中樞神經、收縮血管、升高血壓,所以高血壓、青光眼患者慎用,運動員也要慎重使用。

⑥ 麻黃,發汗解表很強大

分享:赤腳說

麻黃,發汗解表最常用的中草葯,辛溫,微苦,歸肺經、膀胱經。

麻黃是一種草,叫麻黃草,沒有葉子,只有根和莖,主要在我國的東北和西北有種植。

我們常說的麻黃,指的是它的莖,麻黃根也是葯,但是作用剛好相反,麻黃根是斂汗的,麻黃是發汗的,大家千萬不要用錯了。

1. 麻黃的4大功效

麻黃有4個功效,大家了解一下,不要去記。

1.發汗解表 :所謂的發汗解表,就是把體表的汗發出來,體表的邪氣隨汗而解。麻黃為什麼可以發汗?要用到取象思維。

因為麻黃是中空的,就如同一個管道,管道的作用是什麼?一個字:通。麻黃能把皮膚毛孔的通道打通,所以,它能發汗。

2.散寒通滯 :所謂的散寒通滯,就是把瘀滯在體表嘩並的寒氣散出亂返跡去。麻黃為什麼可以散寒通滯?因為麻黃可以發汗啊,把汗發出去了,體表的寒氣也跟著出去了。因為麻黃偏溫,溫能散寒,麻黃散的主要是寒邪。

3.宣肺平喘 :所謂的宣肺平喘,就是把肺氣宣發起來,讓肺氣宣發肅降回到正常,就能平息咳喘了。麻黃為什麼可以宣肺呢?肺主皮毛啊,麻黃能把皮膚毛孔打開,也就相當於把肺氣宣發起來了,肺氣原來郁閉住了,用麻黃把肺氣宣發起來,肺氣宣降正常,就能平息咳喘了。

4.利水消腫 :所謂的利水消腫,通俗點說,就是消水腫。麻黃為什麼可以消水腫呢?皮膚毛孔是個通道,如果這個通道堵住了,寒氣出不去,水也出不去,水出不去就會堆積在皮下,形成水腫。麻黃可以打開皮膚毛孔,可以讓水從皮膚毛孔排出去,這就是麻黃消水腫的原理。

這4個功效,一個都不需要記,你只需要知道麻黃是發汗的,就足夠了。麻黃為什麼可以發汗?取類比象,你看到麻黃「中空」的形狀,你自然而然就想到管道的「通」,麻黃能把毛孔打通,所以麻黃能發汗。通什麼呢? 通汗、通寒、通氣、通水。

2. 麻黃怎麼用?

麻黃主要作用就是發汗,當然是在無汗的情況下來用,有汗說明毛孔是通的,就不要再用麻黃。

麻黃發汗,用來治表證。什麼叫表證?邪氣在體表,就是表證。比如,風寒束表就是表證,會用到麻黃;比如說皮膚病,蕁麻疹濕疹之類也是表證,也會用到麻黃。

記住一點就行: 麻黃發汗,主治表實證。

麻黃有2種經典的搭配:

一種是 麻黃+桂枝 相配,桂枝加強麻黃的解表作用,比如說麻黃湯,就是麻黃配桂枝。

另一個搭配是 麻黃配石膏 ,麻黃散表寒,石膏清肺熱,一散一清,治的是肺熱高燒,目的是把肺里的熱排出去。

3. 用麻黃需要注意哪些?

1.有惡寒怕冷的症狀,說明表實有寒,才考慮用麻黃。

2.無汗情況下,才用麻黃;有汗的情況,都不用麻黃。

3.麻黃有鼓舞陽世咐氣作用,現在的說法有興奮作用,參賽運動員禁用。

4.太虛的人,慎用麻黃。太虛的人就好比是一個癟的氣球,不能再放氣了,所以慎用麻黃。

5.麻黃發汗,麻黃根斂汗,一陰一陽效果相反,千萬不能用錯。

麻黃的發汗力很強,麻黃的用量宜小不宜大,一般都在 5g到10g 之間。如果是小孩子,用量更要減小,建議在 1g到3g 之間。

麻黃是個很強大的葯,但是是個管制葯,現在大部分葯店都買不到,這個不太好辦。

⑦ 治療小兒蕁麻疹偏方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很多家長為自己的孩子得了蕁麻疹苦惱,一時間找不到治療的方法,到處尋找方法。這里就來介紹一下 治療小兒蕁麻疹偏方

治療小兒蕁麻疹偏方

偏方一

組成:當歸20克 黃芪30克 艾葉10克 大棗10枚 香附15克 荊芥20克 麻黃10克 細辛5克 黃芩20克 陳皮20克 沙棘果25克 黨參25克

用法:此為成人劑量,兒童酌減。日服3次,每次服葯量約200毫升左右。

功用:養血,祛風,止癢。

主治:蕁麻疹,丘疹性蕁麻疹,皮膚瘙癢症。

偏方二

組成:麻黃 連翹 荊芥 僵蠶 桑白皮 赤小豆 生甘草

用法:各味葯物均予常規劑量,小兒一般用1/3~1/2成人量,麻黃生用,煎時後下,全葯先用水浸泡30分鍾,再煎煮30分鍾,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葯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主治:丘疹性蕁麻疹。

加減:若風盛癢劇,風團多,要酌加祛風葯如防風、鉤藤、蟬脫;若濕盛皰多且大,可酌加苡仁、車前子以加強利濕之效;若熱盛皮疹紅赤,可酌加梔子、黃芩以長清熱之能;若平素血虛,面白舌淡,脈濡細,可酌加當歸、生地、白芍、丹參以益其不足;若搔破皮膚,繼發感染而生膿瘡、糜爛,則本方宜去麻黃、僵蠶,加蒲公英、苡仁、敗醬草等,重在清熱解毒。

偏方三

組成:路路通10~20克 烏梅6~10克 地龍6~10克 北防風6~10克 蟬衣3~6克 丹皮6~10克 甘草3~10克

功用:疏風清熱,涼血活血,解毒通絡,透疹止癢。

主治:過敏性皮膚病風熱型,症見皮損為丘疹、紅斑或風團,伴有輕度發熱、口渴、瘙癢等症,舌苔薄黃,脈象浮數。

加減:血虛者加當歸;氣虛者加黨參、黃芪;有表證者加荊芥。

偏方四

組成:蛇床子50克,地夫子50克,苦參100克,白蘚皮50克,蟲蛻20克,荊芥50克,薄荷30克。

用法:水煎2次,合為一處,洗澡。如病變范圍不大、或是症狀較輕,用量可酌減。

主治:各種皮膚搔癢、濕疹、蕁麻疹及過敏等。

偏方五

組成:韭草150克,甘草10克。

用法:韭菜洗凈切段與甘草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棄渣取汁。每日2次,每次1劑。

主治:行氣理血。主治風寒型蕁麻疹,遇寒尤劇者。

小兒蕁麻疹的護理

1、孩子得了麻疹如無並發症應在家中隔離。隔離時間為5天,有並發症者需延長至10天。

2、卧床休息至疹子消退、症狀消失。為了使病兒休息好,應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休養環境。居室要安靜、空氣要新鮮濕潤,經常要開窗通風,但要避免穿堂風,不要讓冷風直接吹到病兒身上,要避免強烈光線刺激病兒的眼睛,窗戶拉上窗簾,燈泡用燈罩罩住。給病兒穿衣蓋被要適當,穿蓋過多,捂得全身是汗,見風反而容易感冒著涼,而引起肺炎。

3、食物給以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多喝水或熱湯,這樣不但有利於將身體內的毒素排出,利於退熱,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使皮疹容易發透。疹子消退,進入恢復期,及時添加營養豐富的食物。除生冷油膩的食物外,不需忌口。

4、注意病兒的皮膚、眼睛、口腔、鼻腔的清潔。麻疹病毒侵入人體後,不但使皮膚出疹子,同時還使眼結膜、口腔、鼻腔粘膜產生分泌物,這些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如不及時清洗,分泌物長時間地刺激皮膚粘膜,使這些部位的抵抗力下降,給病毒繼續入侵和其他致病菌的生長繁殖創造了條件。因此,做好病兒皮膚粘膜的清潔衛生是十分重要的。

5、高熱的護理。麻疹病兒如果沒有並發症,發熱不超過39℃,不必採用退熱措施,發熱在39℃以上的,需採取一些退熱措施,如按醫生的指導吃少量阿斯匹林,忌冷敷及酒精浴。

6、注意觀察病情,及早發現並發症。麻疹的並發症多而且比較嚴重。常見的並發症有肺炎、喉炎、心肌炎及腦炎等。

精彩推薦:

新生兒大便

新生兒黃疸怎麼辦

濕疹最佳治療方法

新生兒哭鬧不睡覺

母乳喂養多久最好

⑧ 受風旮瘩怎麼治

疙瘩就是蕁麻疹,俗稱風團,風疹團,風疙瘩,風疹塊.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中葯方劑1辨證:脾失健運,復感風邪,郁於肌膚。
治法:健脾除濕,疏風和血。
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蘚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乾薑皮6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中葯方劑2
辨證:氣血不足,衛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風邪內侵,肌膚失養。
治法:辛開腠理,和血止癢。
組成:麻黃3克,乾薑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蘚皮15克,丹參15克,陳皮9克,丹皮9克,僵蠶9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中葯方劑3辨證:脾虛兼風。
治法:健脾利濕,祛風止癢。
組成:蒼術5克,白術30克,茯苓15克,荊芥15克,丹皮15克,防風9克,白蒺藜12克,僵蟲10克,川芎9克,丹參15克,黃芩10克,龍骨15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中葯方劑4
辨證:陰血不足,風淫濕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氣誘發。
治法:養陰益血,以清理血分為主,佐以疏風利濕。
組成:當歸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烏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龍9克,路路通15克,地膚子12克,烏葯6克,荊芥6克,防風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風疙瘩就是蕁麻疹,俗稱風團,風疹團,風疙瘩,風疹塊.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中葯方劑1辨證:脾失健運,復感風邪,郁於肌膚。
治法:健脾除濕,疏風和血。
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蘚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乾薑皮6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中葯方劑2
辨證:氣血不足,衛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風邪內侵,肌膚失養。
治法:辛開腠理,和血止癢。
組成:麻黃3克,乾薑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蘚皮15克,丹參15克,陳皮9克,丹皮9克,僵蠶9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中葯方劑3辨證:脾虛兼風。
治法:健脾利濕,祛風止癢。
組成:蒼術5克,白術30克,茯苓15克,荊芥15克,丹皮15克,防風9克,白蒺藜12克,僵蟲10克,川芎9克,丹參15克,黃芩10克,龍骨15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中葯方劑4
辨證:陰血不足,風淫濕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氣誘發。
治法:養陰益血,以清理血分為主,佐以疏風利濕。
組成:當歸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烏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龍9克,路路通15克,地膚子12克,烏葯6克,荊芥6克,防風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中葯方劑5
辨證:沐浴當風,邪客經絡,氣血阻痹,而致風疹纏綿。
治法:疏風清熱,活血通經。
組成:麻黃3克,連翹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烏9克,苦參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