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問答 » 麻黃枸杞皮膚病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麻黃枸杞皮膚病

發布時間: 2023-09-06 08:40:20

1. 蕁麻疹吃什麼中葯,要吃多久才能根治,

首先要知道得的是什麼類型的蕁麻疹,才好下葯。
(1)風熱型,多見於急性蕁麻疹。辨證為風熱襲表,肺衛失宣,治以辛涼透表,宣肺清熱,方以「荊防方」加減。
荊防方
【葯物組成】荊芥穗2錢,防風2錢,僵蠶2錢,金銀花4錢,牛蒡子3錢,丹皮3錢,紫背浮萍2錢,乾地黃3錢,薄荷1錢半,黃芩3錢,蟬蛻1錢半,生甘草2錢
【方劑功效】疏風解表,清熱止癢。
(2)風寒型,多見於寒冷性蕁麻疹。辨證為風寒束表,肺衛失宣,治以辛溫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黃方」加減。
麻黃方
【處方】麻黃3克,乾薑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蘚皮15克,丹參15克,陳皮9克,丹皮9克,僵蠶9克
【功能主治】辛開腠理,和血止癢。主氣血不足,衛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風邪內侵,肌膚失養。
(3)陰血不足,血虛受風型,多見於慢性蕁麻疹。辨證為陰血不足,風邪束表,治以滋陰養血,疏散風邪,方以當歸飲子加減;
(4)脾肺兩虛,風寒束表型,多見於慢性蕁麻疹。辨證為脾肺兩虛,衛氣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氣固表,方以玉屏風散合多皮飲加減。
再有:
慢性蕁麻疹中葯方劑
中葯方劑(一)
【辨證】脾失健運,復感風邪,郁於肌膚。
【治法】健脾除濕,疏風和血。
【方名】多皮飲。
【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蘚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乾薑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趙炳南方。
中葯方劑(二)
【辨證】氣血不足,衛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風邪內侵,肌膚失養。
【治法】辛開腠理,和血止癢。
【方名】麻黃方。
【組成】麻黃3克,乾薑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蘚皮15克,丹參15克,陳皮9克,丹皮9克,僵蠶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趙炳南方。
中葯方劑(三)
【辨證】脾虛兼風。
【治法】健脾利濕,祛風止癢。
【方名】蕁麻疹湯。
【組成】蒼術5克,白術30克,茯苓15克,荊芥15克,丹皮15克,防風9克,白蒺藜12克,僵蟲10克,川芎9克,丹參15克,黃芩10克,龍骨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屈舒信方。
中葯方劑(四)
【辨證】陰血不足,風淫濕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氣誘發。
【治法】養陰益血,以清理血分為主,佐以疏風利濕。
【方名】加減當歸飲。
【組成】當歸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烏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龍9克,路路通15克,地膚子12克,烏葯6克,荊芥6克,防風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俞長榮方。
中葯方劑(五)
【辨證】沐浴當風,邪客經絡,氣血阻痹,而致風疹纏綿。
【治法】疏風清熱,活血通經。
【方名】麻黃連翹小豆湯合胡煎方。
【組成】麻黃3克,連翹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烏9克,苦參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2. 麻黃,魯冰花,黑枸杞,野葛根,國老,混合在一起可以敷臉治雀斑

或許能起到些作用,但想要去除是不可能的,其實除
此方法,你也可以參與美太 櫻 子調里中,這樣去除的
更為徹底些,你的皮膚也會變白不少喲

3. 麻黃,發汗解表很強大

分享:赤腳說

麻黃,發汗解表最常用的中草葯,辛溫,微苦,歸肺經、膀胱經。

麻黃是一種草,叫麻黃草,沒有葉子,只有根和莖,主要在我國的東北和西北有種植。

我們常說的麻黃,指的是它的莖,麻黃根也是葯,但是作用剛好相反,麻黃根是斂汗的,麻黃是發汗的,大家千萬不要用錯了。

1. 麻黃的4大功效

麻黃有4個功效,大家了解一下,不要去記。

1.發汗解表 :所謂的發汗解表,就是把體表的汗發出來,體表的邪氣隨汗而解。麻黃為什麼可以發汗?要用到取象思維。

因為麻黃是中空的,就如同一個管道,管道的作用是什麼?一個字:通。麻黃能把皮膚毛孔的通道打通,所以,它能發汗。

2.散寒通滯 :所謂的散寒通滯,就是把瘀滯在體表嘩並的寒氣散出亂返跡去。麻黃為什麼可以散寒通滯?因為麻黃可以發汗啊,把汗發出去了,體表的寒氣也跟著出去了。因為麻黃偏溫,溫能散寒,麻黃散的主要是寒邪。

3.宣肺平喘 :所謂的宣肺平喘,就是把肺氣宣發起來,讓肺氣宣發肅降回到正常,就能平息咳喘了。麻黃為什麼可以宣肺呢?肺主皮毛啊,麻黃能把皮膚毛孔打開,也就相當於把肺氣宣發起來了,肺氣原來郁閉住了,用麻黃把肺氣宣發起來,肺氣宣降正常,就能平息咳喘了。

4.利水消腫 :所謂的利水消腫,通俗點說,就是消水腫。麻黃為什麼可以消水腫呢?皮膚毛孔是個通道,如果這個通道堵住了,寒氣出不去,水也出不去,水出不去就會堆積在皮下,形成水腫。麻黃可以打開皮膚毛孔,可以讓水從皮膚毛孔排出去,這就是麻黃消水腫的原理。

這4個功效,一個都不需要記,你只需要知道麻黃是發汗的,就足夠了。麻黃為什麼可以發汗?取類比象,你看到麻黃「中空」的形狀,你自然而然就想到管道的「通」,麻黃能把毛孔打通,所以麻黃能發汗。通什麼呢? 通汗、通寒、通氣、通水。

2. 麻黃怎麼用?

麻黃主要作用就是發汗,當然是在無汗的情況下來用,有汗說明毛孔是通的,就不要再用麻黃。

麻黃發汗,用來治表證。什麼叫表證?邪氣在體表,就是表證。比如,風寒束表就是表證,會用到麻黃;比如說皮膚病,蕁麻疹濕疹之類也是表證,也會用到麻黃。

記住一點就行: 麻黃發汗,主治表實證。

麻黃有2種經典的搭配:

一種是 麻黃+桂枝 相配,桂枝加強麻黃的解表作用,比如說麻黃湯,就是麻黃配桂枝。

另一個搭配是 麻黃配石膏 ,麻黃散表寒,石膏清肺熱,一散一清,治的是肺熱高燒,目的是把肺里的熱排出去。

3. 用麻黃需要注意哪些?

1.有惡寒怕冷的症狀,說明表實有寒,才考慮用麻黃。

2.無汗情況下,才用麻黃;有汗的情況,都不用麻黃。

3.麻黃有鼓舞陽世咐氣作用,現在的說法有興奮作用,參賽運動員禁用。

4.太虛的人,慎用麻黃。太虛的人就好比是一個癟的氣球,不能再放氣了,所以慎用麻黃。

5.麻黃發汗,麻黃根斂汗,一陰一陽效果相反,千萬不能用錯。

麻黃的發汗力很強,麻黃的用量宜小不宜大,一般都在 5g到10g 之間。如果是小孩子,用量更要減小,建議在 1g到3g 之間。

麻黃是個很強大的葯,但是是個管制葯,現在大部分葯店都買不到,這個不太好辦。

4. 瘙癢症有什麼金方

瘙癢症是指僅有瘙癢症狀,而無原發皮損的一種皮膚病。中醫稱之為風瘙癢。可發於任何季節、任何年齡,但更好發於老年人,更多見於冬季。臨床表現以皮膚瘙癢而無原發皮損為特徵,或瘙癢局限,如肛門、陰囊、女陰和小腿等,或逐漸擴展至身體大部或全身。瘙癢時發時止,夜間尤甚,影響睡眠,多伴抓痕、血痂或繼發感染。常反復發作。
(一)內治方【方一】四物湯【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當歸(酒浸炒)、川芎、白芍葯、熟乾地黃(酒灑蒸)各等份。
【功效】養血潤膚。
【製法】為粗末。
【用法】每服9克,水煎去渣,空腹食前熱服。
【方二】養血定風湯【來源】《外科證治全書》【組成】生地黃15克,當歸9克,赤芍、天門冬、麥門冬、生僵蠶各6克,鮮首烏15~21克,牡丹皮4.5~6克,川芎1.5克。
【功效】養血潤膚,滋陰生津。
【用法】水煎溫服,或為丸服。
【方三】養血潤膚飲【來源】《外科證治全書》【組成】生地黃、熟地黃、當歸、黃芪、天花粉、黃芩各9克,天門冬、麥門冬、桃仁各6克,升麻3克。
【功效】養血潤膚,滋陰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黃芪化毒湯【來源】《外科大成》【組成】生黃芪15克,連翹6克,防風、當歸、何首烏、白蒺藜各3克。
【功效】益氣養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地黃飲子【來源】《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組成】生地黃、熟地黃、當歸、玄參、牡丹皮、紅花、白蒺藜、首烏各9克,僵蠶、生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滋陰,熄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扶脾堅表湯【來源】《瘡瘍經驗錄》【組成】金銀花、黃芪、防風、桔梗、蒼術、白術、甘草、懷山葯、車前子各12克。
【功效】疏風清熱利濕。
【用法】水煎,每日1劑。
【方七】除濕飲【來源】《揣摩有得集》【組成】蒼術、白術、地骨皮、白鮮皮、白附子、五加皮、僵蠶、秦艽、連翹、白芷、羌活、防風、生甘草各3克,蟬蛻9克。
【功效】燥濕清熱,祛風止癢。
【用法】加生薑3片,水煎服每日1劑。
【方八】救割全生湯【來源】《石室秘錄》【組成】人參15克,當歸45克,荊芥5克。
【功效】益氣和血祛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九】荊防生地湯【來源】《不知醫必要》【組成】荊芥、防風各30克,赤芍、生地黃、金銀花各24克,甘草9克。
【功效】涼血疏風,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止癢永安湯一【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麻黃、薄荷、獨活、赤芍、桃仁、甘草、當歸尾各6克,白芷、蟬蛻、天麻、荊芥穗、僵蠶各9克,藏紅花(另沖服)4克。
【功效】祛風活血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一】止癢永安湯二【來源】《常見皮膚病中醫療法》【組成】麻黃、防風、荊芥、僵蠶、薄荷、蒼術、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甘草。
【功效】疏風活血,調和營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二】新消風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全蠍、僵蠶、牛蒡子各9克,薄荷、苦參、荊芥、防風各6克,生地黃15克,蟬衣4克,甘草3克。
【功效】祛風清熱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麻黃、大棗、生薑、甘草、僵蠶、蟬蛻各6克,連翹、杏仁、鉤藤各9克,赤小豆、桑白皮各15克。
【功效】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四】蒼柏飲【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蒼術、黃柏各6克,蒲公英、茵陳各15克,山梔子9克,苦參片、茯苓皮、地膚子各12克,生甘草3克。
【功效】清熱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五】止癢熄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生地黃30克,牡丹皮、赤芍、丹參、玄參、白鮮皮、刺蒺藜各9克,煅龍牡各10克,生甘草9克。
【功效】涼血滋陰,消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六】養血熄風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黃芪15克,當歸、白芍、紅花、玄參、荊芥、白蒺藜各9克,川芎、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滋陰,消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七】首烏七花湯【來源】《名醫奇方秘術》【組成】何首烏、生地黃、熟地黃、鉤藤、杭菊各10克,防風、凌霄花、槐花、紅花、玫瑰花、白扁豆花、雞冠花各6克。
【功效】養陰疏表,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八】麻桂各半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桂枝、杏仁各6克,麻黃3克,赤芍9克,生薑3克,大棗6克。
【功效】疏風散寒,調和營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九】二地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熟地黃、生地黃、赤芍葯、女貞子、枸杞子、玉竹、麥門冬、菟絲子、浮萍、防風、防己、枳殼各10克,當歸10~12克,川芎6~9克,生黃芪、何首烏、刺蒺藜、白鮮皮各15~30克。
【功效】滋陰養血潤膚,疏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當熟養血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熟地黃、雞血藤、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荊芥、防風各9克,川芎、何首烏、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安神,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一】當黃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12~15克,熟地黃、黃芪、白蒺藜、川芎、荊芥、白芍葯各10~12克,何首烏30克,防風、甘草各6克。
【功效】益腎補肝,養血疏風,潤膚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濕熱重者加黃柏、黃芩、薏苡仁;風盛者加蟬蛻、白鮮皮。
【方二十二】首烏養血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12克,熟地黃、制何首烏、山葯各15克,生地黃、黃精、天門冬、麥門冬、防風各10克,蟬蛻、炙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祛風,滋陰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冬季瘙癢加重者加桂枝;夏季瘙癢加重者加玄參;瘙癢頑固者加全蠍。
【方二十三】皮膚瘙癢症專效方【來源】《中醫專病專效方》【組成】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白鮮皮、荊芥、生地黃、紫草、赤芍葯各9克,蟬蛻6克,甘草5克。
【功效】疏風清熱涼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血熱盛者加牡丹皮;病久血虛者加當歸、熟地黃。
【方二十四】消風散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生地黃、生石膏各15克,苦參、蒼術、胡麻仁、牛蒡子、知母各9克,荊芥、防風各12克,蟬蛻、甘草各6克。
【功效】清熱涼血,疏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五】潤膚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玄參、麥門冬、鉤藤、赤芍葯、牡丹皮、白鮮皮各10克,當歸、蟬蛻各6克,白蒺藜12克。
【功效】養陰潤燥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六】涼血消風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生地黃、生石膏、白茅根各30克,玄參、知母、牛蒡子、荊芥、防風各9克,白芍葯12克,金銀花15克,甘草6克,升麻3克。
【功效】涼血清熱,解毒祛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七】龍膽瀉肝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龍膽草、黃芩、炒山梔子、車前子、六一散、柴胡各9克,甘草、升麻各3克,防風、蟬蛻各6克。
【功效】清肝泄熱,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八】人參健脾湯【來源】中醫雜志,1983:(5)
【組成】黨參、黃芪各12克,土炒白術、陳皮、防風各10克,茯苓皮12~15克,荊芥、砂仁(後下)、炒枳殼、玫瑰花、甘草各6克,炒黃連1~5克,廣木香9克。
【功效】益氣健脾,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九】潤膚湯【來源】湖北中醫雜志,1991:(4)
【組成】紅棗20枚,綠豆100克,豬脂1匙,冰糖適量。
【功效】益氣健脾,祛風止癢。
【製法】水煮至綠豆開花。
【用法】分2次服,日1劑。
【方三十】全蠍止癢湯【來源】安徽臨床中醫雜志,1998:(5)
【組成】全蠍、皂刺各9克,蛇床子15克,生地黃、熟地黃、防風各30克,當歸、丹參、白鮮皮、白蒺藜、首烏各20克。
【功效】養血滋陰,熄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一】養血潤膚飲二【來源】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6)
【組成】黨參、黃芪、生地黃、熟地黃、麥門冬、當歸、赤芍、白芍、防風、浮萍各10克,丹參、雞血藤、苦參、地膚子各15克,夜交藤、刺蒺藜各30克。
【功效】養血潤膚,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二】天麻丸【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天麻、枳殼(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牛蒡子(微炒)、麥門冬(去心,焙)、羌活、秦艽各9克,防風、人參、羚羊角屑、犀角屑、黃芩各15克,烏蛇肉(酒浸,炙)、麻黃各30克,苦參3克。
【功效】祛風燥濕,涼血止癢。
【製法】搗篩為末,煉蜜和搗,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不計時服,溫漿下20丸。
【方三十三】枳殼羌活丸【來源】《聖濟總錄》【組成】羌活、枳實、人參各45克,防風、枳殼、芍葯、白茯苓、白芷各60克,細辛、當歸、生甘草各30克,牡丹皮75克,川芎90克。
【功效】益氣養血,活血祛風。
【製法】上葯搗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大彈子大。
【用法】每日服1丸。
(二)外治方【方一】防風浴湯【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防風、羊桃根、苦參各90克,蒴藋1升,石楠、秦艽、川升麻、茵芋、白蒺藜、蛇床子、白礬、枳殼各30克。
【功效】疏風止癢。
【製法】細銼,以水7斗,煎至5斗,去滓。
【用法】於暖室中洗浴。
【方二】蛇床子湯【來源】《老中醫經驗學術選編》【組成】蛇床子18克,艾葉9克,蒼術、黃柏、苦參各15克。
【功效】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薰洗局部,日3次。
【方三】止癢浴劑【來源】《皮膚科外用葯物手冊》【組成】枯礬、川椒各120克,朴硝500克,野菊花250克。
【功效】燥濕止癢。
【製法】加水15~20斤,煎煮3沸。
【用法】濾過乘熱洗浴,至微出汗為度,日1次。
【方四】粉身方【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川芎、藿香各60克,麻黃根、白芷各90克,藜蘆45克,雷丸150克。
【功效】疏風止癢。
【製法】搗羅為散,入英粉150克,相和勻。
【用法】粉身。
【方五】三黃洗劑【來源】《外傷科學》(廣州中醫學院)
【組成】大黃、黃柏、黃芩、苦參各等份。
【功效】燥濕止癢。
【製法】共為細末,上葯10~15克,入蒸餾水100毫升,醫用碳酸1毫升。
【用法】用時搖勻,棉簽蘸葯液搽患處,日4~5次。
【方六】香木水洗劑【來源】《中醫皮膚科診療學》【組成】木賊草、香附、地膚子各30克,細辛9克。
【功效】燥濕殺蟲,止癢。
【製法】研細末加水混勻。
【用法】用毛刷外塗患處。
【方七】蛇床子洗劑【來源】《張志禮皮膚病醫案選萃》【組成】威靈仙、蛇床子、當歸尾、土大黃、苦參各15克,縮砂殼9個、老蔥頭7個。
【功效】祛風止癢。
【製法】水煎2次,混合倒入浴盆。
【用法】坐浴,每次20分鍾,日1次。

5. 麻黃湯只用於外感,那就太「大材小用」了

麻黃湯在臨床上的運用

作者/范天福



麻黃湯方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原文方義論述,頗具精義,本文著重談談本方的臨床應用。

一、在內科疾病上的應用

麻黃湯在內科疾病,主要用於咳嗽、哮喘、外感病所致之 血證 、痹證、急性腎炎、水腫等。

歷代醫家治療咳喘多以此方為主。 以秋冬季外感風寒所致之咳喘伴有惡寒,吐稀白痰,胸悶者為宜。對於受寒風嗆之乾咳,效果尤著。曾治一老年男性患者,平素體健無病,某日於風雪中迎風步行數里,歸家後即覺惡寒、喉癢而咳,咳則欲吐,遇寒尤甚,舌苔薄白,脈浮緊,初服三拗湯三劑無效,後改用麻黃湯三劑,寒除咳止。

血證用麻黃湯者,主要適用於外感風寒之邪郁閉所致的鼻衄或吐血而表證仍在者。 筆者曾治一外感風寒鼻衄的中年女患,深秋上午於野外勞動,汗出當風脫衣,旋即頭痛惡寒,全身關節疼痛,發熱、無汗,自服西葯阿司匹林微汗出後,頭痛稍減,至午後頭痛加重,惡寒發熱轉甚,隨即鼻流血盅許,則諸證略減,後又流血兩次,量同前。

家人邀診,觀其脈證,顯然系外感風寒證,擬麻黃湯方。麻黃8克、桂枝6克、甘草3克、杏仁6克,囑麻黃先煮,去上沫,再下余葯煎服。服後約半時許,病人心煩欲去衣,目合不欲睜,頭痛面赤隨即又鼻流血,量較前為多,流血後頭痛面赤略減,但仍無汗,家人來訴服葯之狀。

因思,所現證候乃一派邪郁在表之象,由於感邪太甚,經初服麻黃湯及數次衄血不能盡解其邪,故囑其家人仍服前湯,葯後復被。服後半時許,汗出先從頭部始,繼則遍及周身,隨即諸證悉除。一般外感表證得衄後多自愈,如傷寒論中有「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的記載。但本案幾經衄血,雖病減但不愈,二次服麻黃湯才得汗而解,可見本案感受風寒外邪之重,腠理閉塞之甚。

麻黃湯還可用於痹證屬濕邪偏盛者,症見肢體重著麻木、疼痛、於陰雨天加重者 ,此證為濕邪留於肌膚,故服麻黃湯發汗解表,使水濕之邪從汗而解。濕痹應用本方宜暫不宜久,用量宜小不宜大,否則易致傷陽。又濕得陽則化,陽氣傷則不能溫化水濕,則濕邪不去而濕痹不除。

急性腎炎水腫和慢性腎炎急性發作水腫較甚者,亦可用麻黃湯治療。 此病多系風寒外襲,肺氣不宣,肺的通調功能失司,不能下輸膀胱,水濕溢於肌膚所致。症見眼瞼浮腫,繼則遍及全身,小便不利,惡寒,無汗,舌苔薄,脈浮者,於麻黃湯中加桑白皮治療,本方消腫較速。

二、在兒科疾病中的應用

麻黃湯在兒科疾患方面主要用於發熱,喘咳,風疹等。

歷代醫家治小兒發熱喘咳多用麻黃湯。 如唐代陳仕良治小兒傷寒發熱,四肢煩痛,於麻黃湯中加大黃、芍葯治之。明代萬全用本方治小兒因寒邪入肺所致的喘咳。《類聚方廣義》則用麻黃湯原方治療新生兒發熱鼻塞不能吮乳者。麻黃湯還可用於小兒肺炎屬風寒閉肺,症見喘咳,發熱不高或不發熱,無汗,憋氣,痰稀白者,用本方疏風散寒,宣肺平喘。

由於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屬「稚陰稚陽」之體,在用本方時宜量輕、小劑,中病即止,否則傷正,不可不慎。

三、在婦科疾病上的應用

麻黃湯多用於經期或產後外感 ,如雲岐子治婦人傷寒,症見脈浮緊,頭痛發熱,惡寒無汗,恐有熱入血室者,用麻黃湯加生地黃治療。麻黃湯合四物湯即麻黃四物湯,用於婦女經期或產後風寒之邪外侵,症見發熱,惡寒,無汗等表證者。

陸淵雷引日人淺田宗伯的一個醫案,案中雲:一婦臨產破漿後,振寒,腰痛如折,脈浮數而肌熱,不能分娩,前醫給予破血劑,淺田氏認為臨產脈多數,不能以數脈為熱,屬外感寒邪,給予麻黃湯加附子,溫復令發汗,須臾,腰痛稍寬,而兼腹脹,遂產一子。

由於婦女在生理上有經、孕、產等不同於男子,這就使婦女的臟腑氣血的功能活動有其特殊規律,多患血虧,前人有「血汗同源」之說。因此,在用麻黃湯時宜考慮及此,勿損傷陰血。

四、在其他各科疾病的應用

麻黃湯不僅用於內、婦、兒科疾病,並對傳染病、眼、皮膚、鼻等科疾患亦在常選之列。 如近代眼科醫生陳達夫用麻黃湯治「目暴病太陽,白珠血絲作淡紅色,涕清如水,淚涌如泉,畏光甚,無眵,兩眉頭痛者。」陳氏以為上述諸證是由於寒邪傷肺,邪阻太陽所致,故用麻黃湯散寒發汗,宣肺,解太陽、肺經之邪。

皮膚病中常見的蕁麻疹,在中醫稱為㾦㿔,多由外感風寒或血虛受風所致。 風寒所致者其㾦㿔皮疹遇冷加重,得熱則輕,可於麻黃湯加徐長卿以祛風解毒,煎湯熏洗出汗或內服均可。

本方用後 肌腠 疏鬆,易招致風寒之邪復入,故熏洗後應避風,待全身汗退,皮膚已干,休息片刻方可到戶外活動。 血虛受風者其皮疹反復發作且奇癢難忍,且多見於午後及晚間,治療本證宜麻黃湯加首烏、當歸以養血祛風。

麻黃湯加徐長卿、桔梗,還可用於慢性鼻炎屬風寒犯肺者,症見易患感冒,鼻流清涕,鼻炎日久不愈,宜用上方熏鼻或內服均有效。

在傳染病中應用本方較廣者為麻疹 ,若麻疹初期,發熱,疹出不齊,大多為風寒所襲,腠理閉塞,可用麻黃湯加蟬蛻、升麻疏散風寒,透疹解毒。

綜上所述,可見麻黃湯歷來為治療外感病的常用方,經過臨床實踐證明它不僅治療外感疾患,還可廣泛的用於其他科疾病。隨著人們對古方認識的加深,在臨床實踐中,逐步積累經驗,發揚提高,使它發揮應有的作用。

本文摘自《吉林中醫葯》,1981年第1期,作者/范天福。

6. 慢性蕁麻疹怎麼治

怎麼樣才能治好慢性蕁麻疹?
其實這個需要自己增強自身抵抗力,蕁麻疹是自身免疫力下降造成洞臘的,打針吃西葯很難才好,你應該多多詢問一下中醫,然後就是生活要有規律,晚上在十一點之前必須睡覺,這樣調節身體的免疫力,我現在就好了很多了,多吃中葯,像枸杞、紅棗、當歸、麥冬,這四味葯可以用來泡水喝,只要身體好錠,這個就沒有太大問題了
慢性蕁麻疹怎麼才能徹底治好
建議:您好!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於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 局限性水腫反映,嚴重的患者可以出現腹痛、腹瀉、喉頭水腫等症狀。中醫認為是由於血虛風燥,胃腸溼熱等原因引起。蕁麻疹是一種有多種原因引起的全身變態反應性過敏性的疾病。由於機體免疫力低下或機體功能失調紊亂,由於自身體內有存在相應的抗體.當受到外界誘因 *** 後,體內發生Ⅳ型變態反應,導致全身出現過敏表現。治療建議:蕁麻疹從中醫上講就是血虛風燥、胃腸溼熱等原因引起,您可以用中葯進行調理性治療,逐漸清除體內的燥、熱。雖然沒有西葯見效快,但是療效穩固,副作用較小。盡可能找到疾病的發病或發展加重的原因,盡可能的去除。急性期治療可以用抗組胺類、鈣劑、嚴重的患者可以短期服用皮質激素類葯物。慢性蕁麻疹患者建議從中醫疏風清熱止癢、清脾化溼、祛風止癢調和氣血等方面辯證治療。注意事項:1. 保持生活規律,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適應寒熱變化。2. 避免強烈抓搔患部,不嫌顫豎用熱水燙洗,不濫用 *** 強烈的外用葯物。3. 積極尋找和去除病因,治療慢性病,調整胃腸功能,驅除腸道寄生蟲。4. 忌海鮮發物,不吃辛辣 *** 性食物,不飲酒。保持清淡飲食,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建議:1.盡可能去除或避免一切可疑原因;2.急性發作期可以內服抗組胺葯物,有全身症狀者可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對症治療;3、日常生活中注意少吃辛辣 *** 性食物.
慢性蕁麻疹能治癒嗎?
不能完全治癒,因為慢性病都是人體免疫力某方面的缺陷導致的,包括慢性蕁麻疹。

但是提高人體自身的免疫力後,慢性蕁麻疹的症狀可以逐漸減少,慢性蕁麻疹復發的頻率會逐步降低。

我也是慢性蕁麻疹患者(怕溼氣寒氣型的),堅持慢跑,保持生活環境清爽,自最嚴重的那年到現在已經5年多,頭3年會復發,但是症狀逐年減輕,復發次數也逐年減少。

頭一年,一次蕁麻疹爆發了就是1個多月後才會稍微能好點,最初的明顯徵兆是雙耳後面會起很多一串串的小水泡,隨即全身就會不時的起片狀或者帶狀的水腫,此起彼伏的,到處都是 痛+癢+紅腫,期間還真不能吃魚芹大,蝦,牛奶,牛肉,雞蛋等動物高蛋白,很痛苦,溼熱型水果也不能吃(例如荔枝,芒果,榴槤等),否則即使消沉下去了,一碰以上東西就會東山再起,如雨後春筍,勢不可擋(真的很可怕的!)。即稍微不注意就又卷土重來(例如晚上雨後上街散步),吃不好也睡不好,惡性循環;曾看過很多家正規或私人醫院、診所,中,西,中西醫結合都試過了,幾乎都不管用,後來堅持慢跑(主要是出汗,起到加速新陳代謝,排毒的作用),堅持生活環境保持清爽(主要是卧室,定期清潔床鋪被套枕巾,還有用敏感肌膚適用的沐浴露勤洗澡)。

第二年雖然還是復發,但是全身的紅,腫,痛癢都沒第一年嚴重了;還是堅持鍛煉+注意清潔保暖,感覺沒有第一年嚴重,但是還是沒有再去吃過魚,蝦,牛奶,牛肉,雞蛋等動物高蛋白,和溼熱型溫補型水果(例如荔枝,芒果,榴槤等)。

第三年症狀就更明顯減輕了,因為已經知道若一不對勁(即2隻耳朵背後開始痕癢,就更加註意飲食,鍛煉及休息)。

第四年有所逆轉,症狀更輕的同時(最嚴重時也只是耳後癢及身上起一個個癢的硬的紅點,略比蚊子咬的大些,一個星期後會消退),我開始吃動物高蛋白食品,但是控制自己吃的分量,一次只吃一種,例如吃了魚,就不再吃蝦/牛肉/雞蛋/牛奶/牛肉/荔枝/芒果/榴槤等,有時隔天偶爾會覺得耳朵後面有點癢,就趕緊忌口。

第五年,我還很注意,目前暫未見覆發。

希望我手打的字跡 + 分享5年堅持的經驗,能給你一點點的借鑒作用。祝你早日找到適合自己的減輕慢性蕁麻疹的方法。:)

2016.08.27:中醫說溼邪是萬病起源,所以祛溼是去除蕁麻疹的根源。而如果脾胃有問題,則溼氣是最容易有外侵入體內的。我現在早上堅持喝小米粥(養脾胃的),有時會薏米赤小豆粥,現在狀態還不錯。
慢性蕁麻疹怎樣治療?
皮膚病專家介紹:蕁麻疹是一種比較常見皮膚疾病。且非常頑固。蕁麻疹是由各種因素致使皮膚粘膜血管發生暫時性炎性充血與大量液體滲出。造成局部水腫性的損害。其迅速發生與消退,有劇癢。可有發燒,腹痛,腹瀉或其他全身症狀。想要徹底治療的話。不僅要從治療下手。其預防和護理也是很重要的。專家為您介紹蕁麻疹的妥善治療方法,走出蕁麻疹的治療弊端。那麼,臨床上傳統慢蕁麻疹治療方法有:1.葯物治療;寒冷性蕁麻疹,熱性蕁麻疹,頑固性蕁麻疹這三種使用的葯物有區分。2.腎上腺皮質激素:對於急性嚴重或頑固的病例,如過敏性休克、血清病性蕁麻疹、壓力性蕁麻疹等可用此法。便此種方法一般不宜長期應用。3.抗生素:由感染引起者可選用適當的抗生素,尤其對胃腸道有明顯或隱伏性感染而引起的蕁麻疹。4.擬交感神經葯:此種蕁麻疹治療方法主要用於嚴重的急性蕁麻疹。5.降低血管壁通透性的葯物:如維生素C、維生素P、鈣劑。常與抗組胺葯同用。6.組胺球蛋白:是促使體內產生抗組胺抗體的葯物,對慢性蕁麻疹尤其對機械性和寒冷性蕁麻疹效果較好。蕁麻疹誘因復雜易復發,傳統治療弊端大蕁麻疹如用傳統的控制的方法治療,如激素類,抗組胺類,消炎類葯物治療,一時見輕,但過一段病情又會加重,這樣反復形成惡性循環。蕁麻疹患者在發作的同時,伴有皮膚瘙癢、乾燥、脫皮、發紅、刺痛等症狀,在常規的治療過程中,人體過多的吸收了西葯中的毒素和激素,這些毒素不但對皮膚造成損害同時也會加重皮膚對過敏原的過敏。而且由於毒素的滲透性和依附性,常規的葯物或產品很難將其排出體外。治療各類慢性蕁麻疹--「中葯熏蒸療法」專家團隊自主創立了「中葯熏蒸療法」治慢性蕁麻疹,從慢性蕁麻疹病因、病程長,易復發等特點入手。運用純中葯內在調理,結合中葯熏蒸系統治療,將中葯物理作用於慢性蕁麻疹病灶,產生抗過敏源體,改變過敏體質,調節機體免疫力,恢復生理機能,臨床上沒有發生反復發作現象。專家推薦「中葯熏蒸療法」的優勢:1、快速高效:針對患者不同過敏源,採用個性化治療方案,結合皮膚整艙熏蒸治療系統,將中葯物理作用於慢性蕁麻疹病灶,可快速產生抗過敏源體;2、療效顯著:將中葯物理作用於慢性蕁麻疹病灶,可徹底改變過敏體質,有效調節機體免疫力恢復,恢復自然生理機能,避免長時間口服西葯激素及外用膏劑所導致的毒副作用;3、防止復發:輔以中葯內調外治,加強病灶營養,提高自身免疫力,保持機體自然生理機能動態平衡,恢復皮膚自我養護功能,徹底解決復發難題。以上就是關於「」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幫到您!
慢性蕁麻疹得了怎麼治啊?
蕁麻疹又叫風團塊或風蛋和風皰,是由於對某種因素如食物,葯品,寒冷 *** 等過敏所致。 在皮膚上突然發生界限清楚,高出皮膚,紅色或白色的團塊,奇癢,搔抓後可出現條狀風團。 草葯:百部5錢,白酒2兩,樟腦5分,浸泡24小時後外搽。 1,風寒型:皮疹蒼白,遇冷或風吹則劇,得暖則愈,苔薄白:桂枝1.5錢,麻黃1.5錢,赤芍3錢,制川烏1錢,姜皮1錢,炙甘草1錢,紅棗5枚,青蔥5根,羌活1.5錢,獨活1.5錢。水煎服。每日一劑。 2,風熱型:皮疹色赤,遇熱則劇,脈浮數,苔薄黃,舌質紅荊芥1.5錢,防風1.5錢,蒼術1.5錢,山梔1.5錢,蟬衣1.5錢,苦參4錢,薏苡仁4錢,黃芩2錢,生甘草1錢。水煎服,每日一劑。 3 ,氣血兩虛型:皮疹反復發作,延續數月至數年,勞累增劇,神疲乏力,脈濡細,苔薄舌質淡:熟地3錢,當歸3錢,川芎2錢,白芍2錢,黃芪3錢,首烏4錢,茯苓皮4錢 ,水煎服,每日一劑。 看你的好像就是一般性的皮膚過敏啊,你可以去醫院打一針抗過敏的針,可能就會好了。

滿意請採納
慢性蕁麻疹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
蕁麻疹(Urticaria)俗稱風團,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由各種因素致使皮膚粘膜血管發生暫時性炎性充血與大量液體滲出。造成局部水腫性的損害。其迅速發生與消退、有劇癢。可有發燒、腹痛、腹瀉或其他全身症狀。可分為急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與丘疹狀蕁麻疹等。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在接觸過敏原的時候,會在身體不特定的部位,冒出一塊塊形狀、大小不一的紅色斑塊,這些產生斑塊的部位,會發生發癢的情形,如果沒有停止接觸赤敏原並加以治療,出疹發癢的情形就會加劇。

蕁麻疹分類搐蕁麻疹症狀:

1、兒童蕁麻疹

蕁麻疹不僅是成人的多發病,也是兒童的多發病、常見病。兒童蕁麻疹的特點是:多是過敏反應所致,其常見多發的可疑病因首先是食物,其次是感染。因年齡不同,飲食種類不同引起蕁麻疹的原因各異,如嬰兒以母乳、牛奶、奶製品喂養為主,可引發蕁麻疹的原因多與牛奶及奶製品的添加劑。

隨著年齡增大,嬰幼兒開始增加輔食,這時雞蛋、肉鬆、魚松、果汁、蔬菜、水果都可成為過敏的原因。學齡前期及學齡期兒童,往往喜歡吃零食,零食種類及正餐食品較多,因此食物過敏的機會增多,諸如果仁、魚類、蟹、蝦、花生、蛋、草莓、蘋果、李子、柑橘、各種冷飲、飲料、巧克力等都有可能成為過敏原因。

2-7歲的小兒缺乏自治能力,到室外、野外、樹叢及傍晚的路燈下,往往易被蟲咬,或與花粉、粉塵、蟎及寵物如貓和狗的皮毛等接觸,它們均易成為過敏的原因。兒童期及幼兒期的小兒抵抗力偏低,容易患各種感染,因此化膿性扁桃腺炎、咽炎、腸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一年四季均可成為蕁麻疹的誘發因素。年長兒、青少年開始對葯物尤其對青黴素容易過敏引發蕁麻疹。

兒童蕁麻疹由葯物、冷、熱日曬、精神緊張等誘發,及全身性疾病伴發的蕁麻疹遠比成人少。

從病程看,兒童蕁麻疹多為急性蕁麻疹,但是隨著年齡增大,兒童及青少年過敏性溼疹和哮喘加重,或服葯物,(如青黴素類、磺胺類葯物),引發的蕁麻疹,可逐漸由急性蕁麻疹轉變為慢性蕁麻疹,成人則慢性蕁麻疹、葯物所致蕁麻疹較兒童多。

2、膽鹼能性蕁麻疹

多發生於青年期,在遇熱(熱飲、熱水浴)、情緒激動和運動後出現。皮疹的特點為1~3毫米大小的小風團,周圍有紅暈,多在軀干及四肢近端,倦瘙癢。有些患者伴有消化道症狀,如腹痛、腹瀉等。

3、慢性蕁麻疹

是一種常找不到病因的疾病,患者常不定時地在身上、臉上或四肢發出一塊塊紅腫且很癢的皮疹塊,常常越抓越癢,越抓越腫。發作次數從每天數次到數天一次不等。

4、寒冷性蕁麻疹

獲得性寒冷性蕁麻疹:為物理性蕁麻疹中最常見,可見於任何年齡突然發病。皮膚在暴露於冷風、冷水等後,數分鍾內局部出現瘙癢性水腫和風團,可持續30~60分鍾,保暖後緩解。

遺傳性寒冷性蕁麻疹:屬顯性遺傳,女性多見。嬰兒期發病,持續終生。於受冷後數小時出現泛發性風團,有燒灼感,不癢,可持續48小時。同時伴畏寒、發熱、頭痛、關節痛和折細胞增多等。

5、丘疹性蕁麻疹

丘疹性蕁麻疹是一種好發於嬰兒及兒童的瘙癢性皮膚病。皮損常為圓形或梭形之風疹塊樣損害,頂端可有針頭到豆大之水皰,散在或成簇分布。好發於四肢伸側,軀干及臀部。一般經過數天到1周余皮損可自行消退,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斑。皮損常亦可陸續分批出現,持續一段時間。本病瘙癢劇烈,可因反復搔抓而引起膿皮病等。

本病的病因比較復雜,多數認為與昆蟲叮咬有關,如跳蚤、蝨、蟎、蠓、臭蟲及蚊等。

6、急性蕁麻疹

急性蕁麻疹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滲透性增加的局限性水腫反應。在蕁麻......
怎樣治療慢性蕁麻疹最徹底?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常找不到病因的疾病,患者常不定時地在身上、臉上或四肢發出一塊塊紅腫且很癢的皮疹塊,常常越抓越癢,越抓越腫。發作次數從每天數次到數天一次不等。專家建議患者們採用中醫中葯治療慢性蕁麻疹,不僅避免了西葯的毒副作用還起到了真正的標本兼治的特效。第一、風熱型,多見於急性等麻疹。發病急,風團色紅,灼熱劇癢,兼見發熱、惡寒、咽喉腫痛、心煩口渴、胸悶腹痛、惡心欲吐,脈浮數,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辨證屬風熱襲表,肺衛失宣。治以辛涼解表,疏風清熱。第二、風寒型,多見於寒冷性蕁麻疹。皮疹色淡紅粉白,遇冷加重。症狀不多或有無汗頭身痛,口不渴。舌體胖舌質淡苔白,脈浮緊。證屬風寒束表,肺衛失宣。治宜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疏風止癢。第三、陰血不足,血虛受風型 皮疹反復發作,遷延日久,午後或夜間加劇,心煩易怒,口乾不思飲,手足心熱,舌紅少苔或舌質淡,脈沉細。證屬明血不足,風邪束表。治宜滋陰養血,疏散風邪。第四、心脾兩虛型 患者素體虛弱,面色眈白,口唇質淡,失眠多夢,健忘怔忡,心悸盜汗,常入夜起病,汗後發疹,皮疹色淡而癢。多見於精神型蕁麻疹或人工蕁麻疹。證屬心脾兩虛,衛氣不固。治宜養血安神,益氣固表。常使多年頑症得以康復。貴陽皮膚病專科醫院診療中心·關心您的皮膚健康·您身邊的私人皮膚顧問【馬上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