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問答 » 皮膚病治療法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皮膚病治療法

發布時間: 2023-09-04 01:01:50

1. 皮膚病怎麼治療

你好,皮膚科疾病包括,皮炎濕疹等多種皮膚疾病,要想治療的話。建議你要先查明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皮膚病,才更好進行治療。因此,一旦患了皮膚病,應由醫生明確診斷並憑處方用葯為妥,不要盲目用葯。

2. 皮膚病的治療方法是什麼,怎麼好得快

現在的來醫學認為皮膚疾自病一般是與機體的內部新陳代謝失調有一定的關系。所以如果先治皮膚病,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身體,比如多喝水,可以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皮膚的症狀一般會有所減輕。一般皮膚病的患者在確定病症是否是遺傳的傾向,要查看病人的家族史是不是有嚴重的皮膚病患者,一般遺傳性的皮膚疾病是比較難治的,但是也不應該喪失信心,應該接受治療,也是有減輕的可能性的。現在醫學的發展,完全可以對皮膚病進行正確的治療,一般可以採用多種的辦法,比如口服及外用葯,外洗的中葯,同時也包括物理治療手段,手術治療也可以解除很多疾病的痛苦。所以皮膚病的診治,建議到正規的醫院找臨床醫生進行明確的診斷及合理的治療。

3. 各種皮膚病的中葯外治法

一、皰疹

皰疹是由某些病毒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病初往往先有燒灼感,搔癢或疼痛,繼而出現紅斑、水皰,損害破裂後露出糜爛面,然後結痂,痂脫而愈。

臨床最常見的有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等。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熱皰」「蛇丹」等范疇,多由風熱毒邪阻於肺胃,或肝膽火旺,濕熱內蘊所致。

1 風熱襲表型

多見於單純皰疹,皮疹發於口鼻及生殖器周圍,皮膚灼熱刺癢,紅疹,水皰,皰液透明或混濁,數日後乾燥結痂。

方 1

組成:新鮮荷花瓣10張。

用法:將荷花瓣貼於患處,外用膠布固定日換4一5次,3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生蒲黃6克,黃連3克,冰片0.5克,麻油適量。

用法:先將黃連、冰片磨成細粉,再和入蒲黃,加入麻油調成糊狀,塗敷患處,1日2—3次,3日為1療程。

2 肝膽濕熱型

多見於帶狀皰疹。皰疹好發於顏面及胸脅,皮膚紅斑,水皰累累如串珠,局部灼熱疼痛。

方 1

組成:新鮮柿子5隻,冰片1克。

用法:將鮮柿子榨汁去渣,加入冰片溶化,取葯汁塗於患處,1日4~5次,3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雄黃6克,白礬3克,冰片1克。

用法:將雄黃、白礬、冰片和勻,磨成細粉,加入涼開水調成糊狀,塗敷患處,1日2次,3日為1個療程。

二、蕁麻疹

蕁麻疹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強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

臨床表現為大小不等風團樣損害,常驟然發生,瘙癢劇烈,迅速消退,不留痕跡。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癮疹」范疇,多由風邪外襲,營衛不和,或脾胃濕熱,郁於皮毛所致。

1 風熱外襲型

症見皮膚風團色紅,此起彼落,搔癢劇烈,遇熱或汗出易發,遇冷則減等。

方 1

組成:新鮮芝麻桿100克。

用法:將芝麻桿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洗擦患處,1日3~4次,3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豨簽草60克,地膚子15克,白礬9克。

用法:將豨簽草、地膚子、白礬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3—4次,3日為1療程。

2 脾胃濕熱型

症見皮膚風團鮮紅,狀如雲片,搔癢不已,伴有身重納呆,脘腹脹痛,大便秘結或泄瀉等。

方 1

組成:新鮮青蒿葉60克。

用法:將青蒿葉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3~4次,3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苦參30克,馬齒莧30克,白鮮皮30克,地膚子30克,明礬9克。

用法:將苦參、馬齒莧、白鮮皮、地膚子、明礬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3~4次,3日為1療程。

附註:如風團遍及全身,可用上方葯液沐浴全身,1日2次。

三、痤瘡

痤瘡是一種毛囊與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發於青春期男女面部及胸背部,故又名青春痘。

臨床表現為面部、胸背部散在的毛囊性丘疹,部分頂部有小膿皰,破潰後可有色素沉著,或凹陷性疤痕。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肺風粉刺」范疇,多由肺經風熱或腸胃濕熱所致。

1 肺經風熱型

症見皮疹色紅或稍紅,局部瘙癢,或焮紅疼痛,多伴有顏面潮紅,口乾尿黃等。

方 1

組成:金銀花9克,野菊花9克,臘梅花9克,月季花9克,白芷9克,丹參9克,大黃9克。

用法:將金銀花、野菊花、臘梅花、月季花、白芷、丹參、大黃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2~3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蒼耳子20克,王不留行15克,白礬5克。

用法:先將蒼耳子、王不留行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再加入白礬溶化,趁熱熏洗患處,1日2~3次,7日為1療程。

2 脾胃濕熱型

症見皮疹紅腫疼痛,膿皰迭起,多伴有便秘溲赤,納呆腹脹等。

方 1

組成:大黃15克,硫黃15克,硼砂6克。

用法:將大黃、硫黃、硼砂,磨成細粉和勻,用茶水調成糊狀,塗敷患處日1換,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新鮮蘆薈60克。

用法:將鮮蘆薈搗爛取汁,塗擦患處,1日2~3次,7日為1療程。

方 3

組成:綠豆30克,白芷10克,麵粉30克,雞蛋1個。

用法:先將綠豆、白芷和勻,磨成細粉,再加入麵粉調勻,用雞蛋清調至糊狀,製成面膜,臨睡前敷貼患處,清晨洗去,7日為1療程。

四、銀屑病

銀屑病是一種與免疫功能異常有關的表皮生成障礙性疾病。

臨床表現為皮膚紅斑、丘疹、表面覆蓋銀白色鱗屑,界線分明等。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干癬」、「白疕」、「松皮癬」等范疇,多由血瘀風燥或血熱風燥所致。

1 血瘀風燥型

症見皮膚損害偏暗紅,鱗屑不厚,皮粗如牛皮樣,並有色素沉著,病程長,經年不愈等。

方 1

組成:硫黃10克,海螵蛸10克,雄黃6克,輕粉6克,冰片3克,凡士林200克。

用法:先將硫黃、海螵蛸、雄黃、輕粉、冰片和勻,磨成細粉,再加入凡士林調成糊狀,塗於患處,1日1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黑豆1000克。

用法:將黑豆放入鍋內,小火煎熬取油,冷卻後塗於患處,1日2~3次,7日為1療程。

2 血熱風燥型

症見皮膚潮紅,鱗屑不厚,剝去後有小出血點,皮疹發展迅速,搔癢不已,遇熱或心情煩躁時加劇等。

方 1

組成:杏仁60粒,豬油15克。

用法:先將杏仁去皮尖,搗爛如泥,再加入豬油調勻,塗於患處,1日1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苦參60克,鳳尾草60克,草河車60克。

用法:將苦參、鳳尾草、草河車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待溫後外洗患處日2次,7日為1療程。

五、脫發

脫發的種類頗多,常見的有斑禿、脂溢性脫發等,其發病原因有內分泌失調,精神創傷,血管機能紊亂,神經營養障礙,免疫功能異常及遺傳因素等。

臨床表現以頭發脫落為主。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油風」范疇,多由肝鬱血瘀或陰血虛弱,血不養發所致。

1 斑禿

症見突然脫發,脫發區可呈圓形或橢圓形,甚至全部頭發脫落,脫發處皮膚光滑。

方 1

組成:新鮮毛薑30克。

用法:將毛薑切片,拭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艾葉6克,菊花6克,薄荷6克,防風6克,蒿本6克,藿香6克,甘松6克,蔓荊子6克,荊芥6克。

用法:將艾葉、菊花、薄荷、防風、蒿本、藿香、甘松、蔓荊子、荊芥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2~3次,7日為1療程。

方 3

組成:斑蚝1克,紅花10克,川芎10克,酒精500毫升。

用法:將斑蚝、紅花、川芎放入酒精內浸泡7日後,拭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

2 脂溢性脫發

症見脫發於前發際及兩端,逐漸稀疏,脫發處有細軟毛發,頭發皮脂溢出,伴有瘙癢。

方 1

組成:新鮮側柏葉500克。

用法:將側柏葉搗爛取汁,拭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新鮮覆盆子500克。

用法:將覆盆子搗爛取汁,拭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

六、疣

疣為生在皮膚淺表的小贅生物,體小如粟米,或大如黃豆,呈顆粒狀,散在或簇集成群,發病部位不同,疣狀不一,較常見的有尋常疣、扁平疣、傳染性軟疣、跖疣等。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疣子」、「疣目」等范疇,多由風熱之邪搏於肌膚,或肝虛血燥,氣血凝滯肌膚所致。

1 尋常疣

症見疣子米粒樣至黃豆大小,表面粗糙不平,形如花蕊,觸之堅硬,色呈灰黃或污褐色,常單發,亦可多發。

方 1

組成:鴉膽子15粒。

用法:將鴉膽子去殼取仁,搗爛如泥,塗敷疣體上,外用紗布包紮,每3~4日換葯1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大蒜1枚。

用法:先用無菌剪剪破疣的頭部,以見血為好,再將大蒜搗爛如泥,塗敷疣體上,外用紗布包紮,每3~4日換葯1次,7日為1療程。

2 扁平疣

症見疣子粟米至高粱米大小,呈散在性分布或密集,疣體表面光滑,觸之較硬,偶有微癢。

方 1

組成:新鮮雞內金3張。

用法:用雞內金拭擦疣體,1日3~4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馬齒莧30克,蒼術9克,蜂房9克,白芷9克,細辛9克,蛇床子12克,苦參15克,陳皮15克。

用法:將馬齒莧、蒼術、蜂房、白芷、細辛、蛇床子、苦參、陳皮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1~2次,7日為1療程。

3 傳染性軟疣

症見軀干、四肢、肩胛處發出粟米大半球狀丘疹,數目多少不定,並逐漸增大至豌豆大,擠破後可見豆渣樣物。

方 1

組成:地膚子30克,白礬15克。

用法:先將地膚子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再加入白礬溶化,趁熱熏洗患處一日2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板蘭根30克,紫草15克,香附15克,桃仁9克。

用法:將板蘭根、紫草、香附、桃仁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1~2次,7日為1療程。

七、癬

癬是致病皮膚絲狀性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根據其發病部位,可分為頭癬、體癬、股癬、手足癬、甲癬、花斑癬。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禿瘡」、「鵝掌風」、「腳濕氣」等范疇,多由外感濕熱之毒,或濕熱傷燥傷血,皮膚失養所致。

1 頭癬

症見頭皮出現單個或多個圓形、或不規則的大片灰白色鱗屑斑,邊緣清楚,自覺瘙癢等。

方 1

組成:新鮮苦楝子250克,棉仔油250毫升。

用法:先將苦楝子加碎,再加入棉仔油煎熬至枯,去渣取油,塗擦患處,1日3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雄黃30克,豬膽1個。

用法:將雄黃與豬膽汁調勻至糊狀,塗擦患處,1日3次,7日為1療程。

2 體癬

症見面、頸、軀干及四肢有成群的針頭大小的紅色丘疹或丘皰疹,繼而擴展為古錢幣形紅斑,邊緣清楚,自覺瘙癢。

方 1

組成:生地榆50克,苦楝子50克,川槿皮100克,斑蚝1.5克,白酒1000毫升。

用法:將地榆、苦楝子、川槿皮、斑蚝放入白酒內,密封30天備用。用時取葯酒塗擦患處,1日3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新鮮蛇含草60克,明礬15克。

用法:將蛇含草、明礬和勻,搗爛如泥,敷於患處,1日1換,7日為1療程。

3 股癬

症見腹股溝內側、會陰、肛門周圍等處出現古錢幣大小的紅斑、丘疹、丘皰疹,自覺瘙癢等。

方 1

組成:花椒15克,蔥白頭50克。

用法:將花椒、蔥白頭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2~3次,3日為I療程。

方 2

組成:黃連30克,蛇床子30克,礬石30克。

用法:將黃連、蛇床子、礬石和勻,磨成細粉,裝入紗布口袋內,撲擦患處,1日2—3次,3日為1療程。

附註:本方適用於股癬分泌物增多者。

4 手足癬

症見手足皮膚出現小水皰,瘙癢,破潰後出現脫屑,或伴有潮紅,甚則融合成脫屑性斑片等。

方 1

組成:鮮鵝掌皮10張。

用法:將鵝掌皮焙乾,磨成細粉,加水調成糊狀,塗敷患處,1日1換,3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五倍子10克,冰片0.1克,茶油適量。

用法:先將五倍子、冰片和勻,磨成細粉,再加入茶油調成糊狀,塗敷患處,1日1換,3日為1療程。

5 甲癬

症見指趾甲的遠端或側緣失去光澤,甲板增厚,高低不平,呈灰褐色或污穢色等。

方 1

組成:生大蒜頭50克,糯米飯1團。

用法:將大蒜頭去皮,加入糯米飯和勻,搗爛如泥,塗敷甲上,1日1換,7日為1療程。

附註:本方在夏季伏天使用,效果更好。

方 2

組成:新鮮鳳仙花1棵,明礬9克。

用法:先將鳳仙花切碎,再加入明礬和勻,搗爛如泥,塗敷甲上,1日1換,7日為1療程。

6 花斑癬

症見胸、背、腋等多汗處出現斑點狀色素減退斑,形如花斑。俗稱汗斑。

方 1

組成:陳醋250毫升。

用法:將陳醋放入鍋內,小火煎熬至粘稠狀,塗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新鮮黃瓜1條,硼砂30克。

用法:將黃瓜切開,蘸硼砂塗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

4. 皮膚病的中醫治療方法

皮膚病的中醫治療方法,要以「望」、「聞」、「問」、「切」四診參合進行准確辨證,然後對症下葯。在辨證中所收集到的資料,結合各種不同形態的皮膚損害,靈活的運用各種治療方法,才能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中醫對於皮膚病的方法主要分為內治和外治,本文介紹一些皮膚病的中醫內治方法。

1.疏風散寒法:主要用於風寒侵入人體,郁結在皮膚腠理之間導致的皮膚病變,多見於急性的皮膚病,如寒性蕁麻疹、冬天皮膚瘙癢症、遇冷復發的過敏體質。

2.疏風清熱法:用於外感風熱之邪客於皮膚導致的皮膚病變,也是多見於急性皮膚病,如熱性蕁麻疹、玫瑰糠疹。

風寒和風熱導致的皮膚病,可以是與感冒的症狀同時出現的,也可能是感冒之後才出現的皮膚病,還有可能是沒有發生感冒症狀,外邪潛入身體隱藏著,等時機成熟了才爆發出皮膚病。

3.清熱利濕法:用於外感濕熱,如:常居潮濕地,或沾染了雨露霧氣等濕邪。也可以用於濕熱內蘊,自己體內生出的濕邪,以及濕熱下注導致的皮膚性病,如:膿皰瘡、濕疹、帶狀皰疹、生殖器皰疹、軟下疳等。

4.清熱解毒法:用於熱毒壅滯所致的皮膚病,如癤、癰、軟下疳、梅毒、帶狀皰疹等等熱毒盛的皮膚病。

5.清熱涼血法:用於血熱蘊毒,或是熱入血分導致的皮膚疾病。如過敏性紫癜、紅皮病、變應性皮膚血管炎。

很多皮膚病患者都需在清熱的基礎上加上利濕、解毒、涼血這些方法,幾乎都是結合一起使用的。以紅斑、膿皰、糜爛、滲出等皮損症狀多清熱之法。

6.溫陽散寒法:適合用於陰寒之邪進入肌表,或是脾胃虛寒導致的皮膚病變。但是這兩種情況不一樣,外界陰寒邪侵表的大多是在經絡肌肉皮膚,如凍瘡,局部皮膚蒼白、紫紺、潮紅等顏色交替表化,治法以:溫經散寒。脾胃虛寒導致的皮膚病如,寒性蕁麻疹、白癜風、吃冷的就過敏人群、治法以:溫中散寒。

7.溫補腎陽法:用於腎陽不足導致的皮膚病。患者伴有畏寒怕冷,穿再多的衣服也冷的現象,腰背、手腳長年冰涼。如,硬皮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銀屑病。

8.補肝益腎法:用於肝腎不足所致的皮膚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白癜風、銀屑病,紅皮病、硬皮病。

凡是頑固的疑難皮膚病,都是多個臟腑一起發生了病變,並非治療單一臟腑,在治療的時候大多都是數個臟腑一起治,幾種治療大法合為一體。

9.益氣補血法:用於病人久耗傷、素體氣血不足的皮膚病。如慢性皮膚病、老年瘙癢症。以及皮膚乾燥、脫屑、皸裂等症狀

10.養血潤燥法:用於血虛風燥或陰虛血燥所導致的皮膚病,如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以及皮膚乾燥、脫屑、皸裂等症狀。

益氣補血,養血潤燥這兩種方法在臨床時候也是經常融合一起的,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治療效果,來縮短治療過程。

11.疏肝理氣法:用於肝氣郁結所致的皮膚病,如黃褐斑、帶狀皰疹、神經性皮炎等。 患有頑固性皮膚病的患者,一般都要結合此法治療,散開內心抑鬱,才能徹底治療疾病。

12.健脾化濕:用於脾虛濕阻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天皰瘡。

13.搜風止癢法:用於風邪郁久,伏於經絡肌肉,久治不愈的皮膚病,如神經性皮炎、蕁麻症、過敏體質、老年皮膚瘙癢症。

14.活血化瘀法:用於氣滯血瘀所致的皮膚病,如盤狀紅斑狼瘡、變應性皮膚血管炎、結節性紅斑等。大多皮膚病患者皆有夾瘀的現象,中醫在治療皮膚病的時候,此法用的較廣。

5. 皮膚病怎麼治主要的治療方法如下

1、皮膚病治療使用最多的是外用葯。如果外用葯選擇或使用不當,往往無效,甚至使病情加重。
2、皮膚病外用葯選擇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相同的葯物有不同的劑型,如溶液、糊劑、粉劑、霜劑、洗劑、軟膏、酊劑和乳劑等。不同的劑型,有不同的作用和適應證,故應根據不同病期的臨床症狀和皮損特點,正確選用不同劑型的外用葯。
3、一般急性期局部紅腫、水皰、糜爛時,多選用溶液濕敷,可起到消炎、散熱作用;有滲液者,先用溶液濕敷,後用油劑。
4、皮損處於亞急性期時,紅腫減輕,滲液減少,可酌情選用糊劑、粉劑和洗劑,可發揮消炎、止癢、收斂、保護作用。
5、慢性期皮損增厚,呈苔蘚樣變時,可選用乳膏、軟膏、硬膏等。
6、皮膚病用葯時間和次數也要注意。葯水和洗劑,容易揮發而降低療效,用葯次數相對要多,一般每3個小時搽1次;酊劑、軟膏作用持久,每天早晚各用1次即可。濕敷方法也要得當。用葯前,除了清洗患部外,對於痂皮,應先消毒並用食物油軟化後拭去。皮損處若見直徑大於半厘米的水皰,要以消毒空針筒抽出內容物,保留皰壁。有毛發部位用葯前,應先剃去毛發,然後再上葯。
7、選用葯物還應考慮年齡、性別、患病部位與患者體質等。如老幼患者應選低濃度葯物;孕產婦使用外用葯時,應顧及對胎兒、乳兒的影響;面部、乳房、外陰處不可用濃度高或刺激性強的葯物,兒童、婦女更應慎用;手掌、足底部等可用高濃度的葯物;皮膚敏感者,先用低濃度,後用高濃度。對新葯或易致敏葯物,先小面積用,如無反應,再根據需要逐漸提高濃度及擴大使用面積。
8、物理治療也是皮膚病常用的治療方法。常用的物理療法有:電療法、光療法、微波療法、冷凍療法、激光、水療法、放射療法。

6. 皮膚病不可用熱水燙,有哪些治療方法呢

皮膚病是很多人都會得的一種疾病,有的人得了皮膚病之後,為了能夠減輕因為皮膚病帶來的瘙癢和疼痛,會用熱水燙自己得病的地方。熱水燙雖然能夠解決一時的瘙癢,但是之後可能會讓病情更加的嚴重。所以得了皮膚病之後,醫生是非常不建議使用熱水燙的。其實皮膚病的治療方法有很多,得了皮膚病的人一定不要偏聽偏信一些偏方,要到正規的醫療機構去接受治療。那麼關於皮膚病不可用熱水燙,有哪些治療方法呢?以下是我的看法:

三、希望大家都能夠身體健康

生病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的困擾和麻煩的,所以不管是大病還是小病,都希望疾病都能夠遠離我們每一個人。也希望大家能夠合理飲食,適當運動,保持愉快的心情,保持身體健康。

關於皮膚病不可用熱水燙,有哪些治療方法呢?以上是我的看法,你的看法是什麼?歡迎留言交流。

7. 中醫治療皮膚病有哪些方法

皮膚病的范圍很廣,種類繁多。但是在臨床治療中,是有一定的規律的,歸納起來,其治療方法有十五種: 1、養血祛風法:適用於體內血虛生風、同時伴有陰血不足表現的皮膚病,如乾燥的、鱗屑較多的皮膚病(魚鱗病、靜止期和消退期銀屑病等)。可用桂枝當歸湯加減(玉竹、黑芝麻各15克,首烏、當歸、白芍、秦艽、大棗各10克,炙甘草、桂枝各5克)煎服。 2、固表祛風法:適用於表虛感受風邪所致的皮膚病,如慢性過敏性皮膚病(慢性蕁麻疹等),病人常有怕風症狀,多數有慢性反復發作的病史。可用玉屏風散加味(北芪、當歸、甘草各30克,白術、防風各15克)煎服。 3、解表祛風法:適用於感受風邪的表實症的急性過敏性皮膚病(如急性蕁麻疹、急性皮炎等)。可用如消風散加減(荊芥後下、防風、當歸、苦參、蒼術、胡麻仁、牛蒡子、知母、木通各10克,生地15克,甘草5克,石膏先煎30克,蟬脫3克)煎服。 4、溫經散寒法:適用於感受外界寒邪、經絡血脈凝滯不通所致的皮膚病,如有急性皮膚血液迴圈障礙的皮膚病(凍瘡等)。可用當歸四逆湯加減(當歸、桂枝、白芍、木通、大棗各10克,細辛、灸甘草各3克)煎服。 5、助陽散寒法:適用於機體陽氣不足、臟腑機能減退、經絡血脈凝滯不通所致的皮膚病(如硬皮病等)。可用陽和湯加減(熟地30克,白芥子6克,麻黃、炙甘草、肉桂各3克,炮姜炭1.5克,鹿角膠熔化9克)煎服。 6、利濕清暑法:適用於感受暑邪而挾濕所致的皮膚病,如夏令性皮膚病(夏令皮炎等)。可用青蒿苡仁湯加減(青蒿、藿香、佩蘭、地骨皮、黃柏各10克,大青葉、公英、苦參、銀花各15克,生苡仁30克)煎服。 7、解毒清暑法:適用於夏令化膿性皮膚病(如癤腫、膿皰瘡等)。可用如清暑湯加減(連翹、花粉、滑石,銀花各12克,赤芍、車前子、澤瀉各9克,甘草3克)煎服。 8、清熱利濕法:適用於感受濕邪、郁濕化熱所致的皮膚病,常表現滲液較多者(如急性濕疹、接觸性皮炎等)。可用萆薢滲濕湯加減(生苡仁、滑石各30克,萆薢、茯苓各12克,黃柏、丹皮、澤瀉各9克,通草6克)煎服。 9、健脾利濕法:適用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滯所致的皮膚病,病人常有脾虛症狀(如嬰兒濕疹的體虛者、兒童慢性蕁麻疹等)。可用健脾滲濕湯加減(黨參、茯苓、澤瀉各12克,白術、大棗各9克,扁豆,苡仁各15克,淮山葯24克、陳皮、桔梗各5克)煎服。 10、養血潤燥法:適用於由血虛生風化燥的皮膚病,如乾燥性瘙癢性皮膚病(皮膚瘙癢症等),病人常有陰虛症狀。可用如地黃飲加減(熟地30克,生地、首烏各15克,當歸、丹皮、玄參、蒺藜各10克,僵蠶、甘草各5克,紅花3克)煎服。 11、生津潤燥法:適用於津液不足所致的皮膚病,如慢性瘙癢性皮膚病(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等)。可用潤膚湯加減(玄參、麥冬、鉤藤、赤芍、丹皮、白蘚皮各10克)煎服。 12、解毒瀉火法:適用於感受火熱毒邪所致的皮膚病,如急性化膿性皮膚病(全身症狀較重的膿皰瘡、癤腫等)。可用如五味消毒飲(銀花30克,野菊、公英、地丁各15克,青天葵10克)煎服。 13、涼血瀉火法:適用於內臟之火太過所致的皮膚病,常有血熱症狀,如急性有紅腫熱痛的皮膚病(漆性皮炎等),多表現為紅斑比較廣泛,全身症狀比較嚴重。可用生地銀花湯加減(生地30克,銀花25克,玄參、地丁、大青葉各15克,當歸、竹葉,赤芍各10克,蟬蛻3克)煎服。 14、祛瘀法:涼血祛瘀法適用於血熱壅滯、瘀血停留所致的皮膚病,多表現有紅斑、結節等,如毛細血管擴張性、紅斑性、組織肥厚的皮膚病(酒渣鼻、進行期銀屑病等)。可用涼血四物湯加減(生地25克,當歸、赤芍,黃芩,茯苓、紅花各10克,川[芎、陳皮、甘草、生薑各5克]煎服。 15、活血祛瘀法:適用於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瘀血停留所致的皮膚病,如結節性、疼痛性皮膚病(結節性紅斑、脂膜炎等)。可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15克,赤芍12克,桃仁、紅花各9克,當歸、川芎各6克)煎服。

8. 求皮膚病治療方法

你好:
根據你對皮膚病的描述,大概診斷為蕁麻疹,建議你可到正規醫院檢查後治版療,找出真正的權病因後來治療好你的皮膚病,蕁麻疹治療的關鍵是調節身體的免疫系統,從而治好蕁麻疹疾病,對自己疾病還有不清楚可再次提問,希望能幫你解決問題,讓你早點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