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男性得性疾病後八大症狀圖片
男性得性疾病後八大症狀圖片
男性得性疾病後八大症狀圖片,提到性病,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這是一種生殖器官病症,但事實上,性病歸屬於一種皮膚病,在患者感染後可能礙於不好意思或是怕被歧視,而不及時就醫,那麼男性得性疾病後八大症狀圖片有哪些呢?
男性得性疾病後八大症狀圖片1
男性得性疾病後八大症狀
1.全身皮膚發疹
若全身出現淡紅色斑疹或暗紅色丘疹,不痛不癢,掌跖可並見,掌跖部的疹子周圍可見袖口樣脫屑,多考慮為Ⅱ期梅毒疹。
2.早起內褲有黃斑
男性早起發現內褲總是有黃色的分泌物,患者自覺尿道內不適、尿道口刺癢、燒灼感或刺疼,時輕時重。通常是感染了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典型表現。
3.外陰部贅生物
若在外陰或肛周處,尺猛配見多發性浸潤性、灰白色、扁平隆起性丘疹或結節,且潮濕易糜爛,伴有臭味,多考慮為扁陵指平濕疣;若在外陰或肛周處,見淡紅色或灰褐色,菜花狀或雞冠狀且有蒂的疣狀物,易出血,多考慮為尖銳濕疣;若在肛周或外陰部,見米粒大的半球形丘疹,中央有臍窩,表面有蠟樣光澤,頂端挑破可擠出乳酪樣物質,應考慮為傳染性軟疣。
4.包皮上長小水泡
是感染了生殖器皰疹的典型症狀。生殖器皰疹感染後男性外陰部先有灼熱感,旋即發生成群丘疹,可為一簇或多簇,繼之形成小水皰。
5.外陰部潰瘍
若為圓形潰瘍,軟骨樣硬,不痛,單發,多考慮為硬下疳(梅毒);若潰瘍柔軟,邊緣如鋸齒狀,較淺,伴有疼痛,多發伴有膿苔,多考慮為軟下疳;潰瘍若由簇集水皰演變而成,質軟且疼痛,多考慮為生殖器皰疹。
6.包皮紅腫、破潰、糜爛
男性包皮等生殖器部位出現紅腫、破潰、糜爛或流膿等症狀,常見於感染了生殖器皰疹、梅毒,危害甚大。
7.尿道口癢、尿道裡面癢
當患者感染了非淋、支原體衣原體後,常出現尿道口刺癢、尿道裡面瘙癢等不適症狀,同時伴有尿道口微紅、尿頻、尿不盡、尿痛、尿滴瀝等。
8.男性尿道口流膿
尿道口出現膿性分泌物要懷疑可能感染上淋病。24小時以後症狀加劇,分泌物由稀薄轉變為深黃色的膿液,出現尿頻、尿痛、排尿困難、行動不便等症狀,入晚男性丁丁常有痛性勃起。
男性得性疾病後八大症狀圖片2
男人得性疾病後並沒有明確統一的八大症狀,通常表現為外生殖器表皮的症狀,常見的有紅腫、潰瘍、贅生物等改變,以及尿道口分泌物增多等;多累及泌尿系統,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同時,不同的性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表現的具體症狀不同,存在個體性差異:
1、梅毒:
梅毒發展的不同時期所表現的症狀不同,初期表現為男性外生殖器的紅斑,迅速發展為丘疹,數天後變為硬結、潰瘍,表面有漿液性分泌物。隨病情發展,全身出現紅斑,特別是手足出現紅斑更為典型;紅斑會持續發展直至成為結節,結節潰瘍後分泌似樹膠狀分泌物,稱為樹膠腫;
2、艾滋病:
不以症狀作為診斷標准。在艾滋病期,由於機體免疫缺陷,導致多種致病菌可侵襲機體,可能造成多種嚴重的疾病。很普通的皮疹在艾滋病患者身上也會變得廣泛且嚴重,如帶狀皰疹、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等,嚴重者可表現為皮膚腫瘤,常見卡波西肉瘤;
3、尖銳濕疣:
多為生殖器及肛周的皮膚症狀,初起為小丘疹,逐漸增大為乳頭狀、菜花狀的疣體,呈白色、粉紅色或污灰色,易潰爛出血;
4、生殖器皰疹:
多為生殖器及肛周簇集或散在的小水皰,2-4天破潰、糜爛,形似潰瘍,結痂後可自愈,多伴隨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疼痛,也可伴隨發熱、乏力等全身症狀;
5、淋病:
尿道口紅腫,有大量黃色膿性分泌物。男性感染性疾病後,易累及後尿道,出現終末血尿、血精等,以及前列腺炎、精囊炎等;
6、非淋菌性尿道炎:
臨床表現與淋病相似,但程度較輕,常見尿道刺癢、刺痛、燒灼感、可見尿道口紅腫,分泌物量少,呈漿液性,晨起時分泌物可結痂堵住尿道口。知汪
以上並非全部性疾病,建議患者在出現生殖器症狀或有不潔性行為後,及時前往醫院檢查,明確病因後積極治療。
男性得性疾病後八大症狀圖片3
判斷性病的簡單方法
一次性的癢: 偶爾有點癢,或者只是內褲不健康,這種要注意觀察,注意到底是衣物問題還是皮膚問題。
如果丁丁和蛋蛋反復瘙癢: 瘙癢且分泌物異常,丁丁摸到明顯的腫物,而且還有異味,那就要趕緊看醫生了。
小便或性生活時疼痛: 尿痛或性生活疼痛持續超過2天,可能是性病的`徵兆,小便疼痛還可能是炎症,可到院進行檢查,確診炎症後再對症治療。
得了性病怎麼辦?
要消除因患性病而帶來的內心壓力。性病患者因感染了性病,內心往往產生了種種壓力。這種壓力影響了正常的工作、生活。因此,一旦患了性病要正確看待,不要恐懼,一定要早期診斷治療,以免造成家庭內部感染。
要去正規醫院就診,不能去找江湖醫生看病。有些患者往往患了性病後,不敢去正規醫院看病,而去江湖醫生那裡看。由於江湖醫生的醫技水平差,錯誤的語言導向等給病人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治療結束後,在短時間內性生活應帶套套。
治療期間禁止飲酒和吃刺激性的食品。
發現感染性病後或在治療期間,避免因直接方式或間接方式進一步傳播擴散性病。
❷ 南京東大皮膚病研究所看白癜風能治癒嗎是不是真的能看好
白癜風能治癒。
白癜風作為世界八大疑難雜症之一,常常困擾著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由於白癜風復雜的病因和反復發作的特性,臨床上有不少久治不愈的白癜風患者,所以導致人們誤認為白癜風根本無法治癒。
其實往往導致不少患者存在誤解的根本原因在於沒有進行系統的針對性治療而引起的,只有針對患者的發病原因,從根本上徹底解決白癜風的病因,白癜風治癒還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截止到目前為止,在我院經過治療的患者其康復率可高達85%以上,足以證明白癜風治癒完全可以實現。
對於剛剛發病的白癜風患者來說,及時有效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隨著白癜風患者的不斷增多,有不少醫院紛紛打出白癜風治癒的噱頭來吸引患者前來就診。
根據對白癜風治療的經驗發現,正確的白癜風治療方法是針對患者的發病原因,進行全方位治療和調理,既能幫助患者一次性解決白癜風病因,同時對於預防白癜風復發有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這才是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法。
(2)八大皮膚病擴展閱讀:
白癜風作為世界八大疑難雜症之一,常常困擾著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由於白癜風復雜的病因和反復發作的特性,臨床上有不少久治不愈的白癜風患者,所以導致人們誤認為白癜風根本無法治癒。其實往往導致不少患者存在誤解的根本原因在於沒有進行系統的針對性治療而引起的,只有針對患者的發病原因,從根本上徹底解決白癜風的病因,白癜風治癒還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❸ 如何防止皮膚過敏
每逢氣候轉換、溫差懸殊大或溫熱潮濕之季節,許多女性常會發生皮膚過敏的現象。由於種種環境因素,空氣中散布的細菌孢子和花粉等致敏物質便會大量釋放出幾乎遍布人體所有組織的化合物——組織胺,引起鼻塞、打噴嚏、流涕、喉嚨發癢、眼皮腫脹等現象。致使某些女性,會出現全身皮膚奇癢、起疹塊和鱗屑、脫皮,面部紅白不一、斑駁陸離等過敏症。
過敏症是一種文明病。醫學上把過敏(變應性)分為4種不同的種類,並以羅馬數字I至IV來命名。其中最常見的是I型和IV型。I型有時也被稱為「特應性」或者「速發型變應性」。例如,人體在被昆蟲蜇傷後幾秒鍾就會作出反應,動物毛發過敏和花粉過敏在幾分鍾內就有反應,食物過敏的時間則在30分鍾以內。與此相反,IV型過敏的反應則要慢得多,症狀要在一天或者幾天之後才會出現。例如裝飾物過敏和許多類型的職業過敏等。因此,人們把其稱為「遲發型變應性」。
對於皮膚過敏,臨床多採用抗組織胺類葯物治療。其雖能抑制組織胺釋放量,但作用也很有限,對許多過敏症狀不起效用,而且還有副作用。有些抗組織胺劑會令人昏昏欲睡和頭腦遲鈍。過敏症研究專家認為,最有效措施是尋找出過敏誘發因子,避免再接觸這種物質。但要在2萬種不同的誘發因子中准確地找到致病的因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為檢測一種物質的致敏反應,醫生需要做各種不同的皮膚測試,費時費事。更因為許多致敏物質是不可以完全避免的,比如葯物和昆蟲等防不勝防。所以,過敏性皮膚的人慾擁有完美的皮膚,主要應從日常精心呵護肌膚做起,設法降低皮膚的致敏性,隨著日月的推移,人近中年後發病率會逐漸降低。必要時可採用脫敏治療法。具體講:
一是做好皮膚日常護理。皮膚過敏症患者多知道化妝品不能亂用,許多化妝品是致敏原之一。因此,有些過敏症患者就停用了化妝品。這種做法是消極的,恰當地使用化妝品和必要的皮膚護理,可以增強皮膚對致敏原的抵抗力。過敏症患者可惜助美容院的正規皮膚測試,判斷了解自己的皮膚狀況,找出皮膚問題的原因,對症選擇合適的化妝品。也可選用抗過敏精華素導人,然後做消除敏感的面膜,以降低皮膚對外界的直接反應,強健敏感的細胞膜,以調節和減輕皮膚的敏感,增強皮膚的抵抗力。在氣溫偏暖季節,過敏症患者常以為外界氣溫較暖,皮脂腺分泌功能旺盛,而放棄對皮膚的保養,以防皮膚過敏。或是過多地使用面奶及去脂力強的潔膚用品。這容易破壞皮脂膜而降低皮膚抵抗力,引發皮膚過敏。許多人皮膚過敏後,又停止了護理保養,致使皮膚水分不足,容易起皺,導致惡性循環。因此,無論寒暑春秋,過敏症患者都要十分小心護理皮膚,除了保持每天3次溫水洗臉外,還要用些特效療膚水、療膚霜、爽膚、潤膚,持之以恆。另應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必不可少的運動鍛煉,並保持心情舒暢。
二是採用飲食調理脫敏法。過敏症患者要注意飲食營養的均衡,少食用油膩、甜食及刺激性食物、煙、酒等。某些食物也是致敏原,要注意加以辨別。多吃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可以增強機體兔疫能力。過敏症患者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抗過敏功能的食物,加強皮膚的防禦能力。根據營養學家的研究,洋蔥和大蒜等含有抗炎化合物,可防過敏症的發病。另有多種蔬菜和水果亦可抵抗過敏症,其中椰菜和柑橘功效特別顯著。因為其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而維生素c正是天然抗組織胺劑,若每天從飲食中攝取1oo0毫克,就足以防止過敏症的出現。過敏性體質的人血液中游離氨基酸比健康人少,若能增加血液中的游離氨基酸,過敏症的發病率將大大降低。豆漿中這種物質含量最豐富,過敏性體質者最好每天喝些豆漿。
三是採用脫敏治療法。對某些症狀嚴重的患者,可求助於醫學手段,改變過敏性體質。醫生在這種療法中要用化學方法改變患者血清,使其稀釋。向皮下注射改變了的致敏原和乳類、花粉等物質製成的抗原浸液,並逐漸增加致敏原的濃度,以調整人體免疫系統,使過敏者體內產生對過敏物質的抵抗力,從而有效地防止過敏。這種療法對I型過敏患者較為適合。
❹ 黴菌感染的八大面向
如果說冬天代表性的皮膚病,是冬季癢,那夏天代表性的模旅皮膚病,應該就是黴菌感染了!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終年濕度都高,夏季加上高溫,一整個 潮濕悶熱 呈現蒸籠狀態,就是 黴菌最喜歡的環境 。
黴菌在皮膚上的表現非常多樣,致病菌種不同、部位不同、甚至曾經經歷過的治療不同,都會讓黴菌感染改變它的樣貌。
我來簡單介紹一下,皮膚黴菌感染的八大面向。
面向一體癬
皮膚病常用"癬"這個字,來描述黴菌感染,所以看到"癬",通常都是指黴菌,當然也有例外,像是 干癬、牛皮癬,就跟黴菌無關 。
體癬好發在 身體穿最多衣服的地方 ,像是 胯旦皮凳下 (閩南語的該邊)、 大腿內側 、 *** 周圍、 *** 下緣 等等部位,體癬的外觀有個共同的特色,就是會形成 一圈一圈的環狀病灶 ,同時外緣比內側紅、脫屑厲害,所以遠遠看,很像一條蟲蟲圍在病灶周圍。
然而,很多皮膚病,都會有類似環狀的變化,並不一定環狀的皮疹就是黴菌。
體癬大多會有癢癢、刺刺的感覺,所以患者很容易注意到身上長了癬;體癬很好治療,外用抗黴菌制劑、口服抗黴菌葯,大約兩周內病灶就會明顯緩解。
然而,門診常常見到患者來的時候,都已經宣稱他們擦握仿過"癬葯"卻不見好轉,這通常是因為這些患者,往往自行買葯,用了復合性的葯膏,一條葯膏同時可以抗黴菌、抗細菌、抗濕疹,最後就是不論黴菌、細菌、濕疹,通通治不好!
因此皮膚病,正確診斷、精準用葯很重要,如果沒有確定診斷就自行擦葯,擦的葯膏也不清楚成分,擦擦停停越弄越復雜,往往會讓病灶失去原來的樣貌,甚至讓醫師誤判,到最後延誤治療,反而得不償失。
面向二變色糠疹
一樣是好發在身體的黴菌,變色糠疹光聽名字就知道,跟普通的體癬很不一樣;不單單只是致病的黴菌種類不同,呈現出來的外觀不同,治療方式也不同。
變色糠疹感染在身體上,就是俗稱的 汗斑 ,一樣是因為悶熱、潮濕,讓黴菌增生,只是這種黴菌,會讓色素脫失,導致被感染的部位,呈現出紅、白、咖啡等等不同的顏色,也因此它有另外一個別名:花斑癬,就是因為看起來花花的、顏色很多變。
變色糠疹通常沒有症狀,往往是家人、朋友看到患者身上紅一塊、白一塊的,才會發現它;一旦發現,患者往往很驚慌,為甚麼呢?因為它跟另一個皮膚病長的很像: 白斑 。
看起來都是白白的,但是白斑是屬於自體免疫的疾病、汗斑則是黴菌感染。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通常可以憑外觀以及分布的部位就區分出白斑與汗斑,兩者的治療方法南轅北轍,所以正確診斷,才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汗斑不難治療, 口服抗黴菌葯、外用抗黴菌葯約兩周到四周左右,通常黴菌就已經清除 ;然而,皮膚上面的色素不均,卻會持續存在,需要一直等到皮膚自然更新、新皮取代舊皮以後,這些紅一塊、白一塊的皮膚色塊,才會逐漸淡化。
在投葯之後,更重要的昰改善生活環境,不要讓身體長時間處在汗濕、悶熱的情況下,才能真正跟汗斑說掰掰。
面向三香港腳
黴菌感染當中最有名的,非香港腳莫屬 了,雖然叫香港腳,但是沒去過香港也會得到,黴菌感染到腳,就是俗稱的香港腳,比較正式的名字,叫做 足癬 。
跟上面的體癬不同,香港腳通常分成兩種型態,一種會容易濕濕爛爛的,甚至會起水泡,好發在腳趾頭縫隙中;另一種則是乾乾的脫皮,整隻腳都可能會有,甚至會蔓延到腳背、小腿。
[可是我不會癢耶!真的昰香港腳嗎?]常常患者在聽到自己有香港腳時,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個。
其實香港腳不一定會癢,腳上會癢的皮膚病也不一定是香港腳;要確定腳上的病灶到底是甚麼,光用看的往往不夠,要加上病史輔助診斷,有時候還需要看看指甲有沒有變化、甚至照一下光、做一下顯微鏡檢才能確診。
我常常遇到家人、朋友傳一張照片,就問我這是不是香港腳,我都這樣回答他們:
[先讓我擲筊一下,我才知道答案。]就是因為光看一個角度、一張照片,昰很難做到正確診斷的。
治療香港腳,也充滿了考驗,倒不昰長在腳上的黴菌很難殺,而昰患者往往擦葯會失去耐心。
很常見的治療失敗的原因就是:癢了才擦、不癢不擦,然而黴菌始終都在,未曾離去;整隻腳都脫皮的足癬,往往需要不間斷的擦葯二到三個月才能清除黴菌;一旦合並指甲也感染到黴菌的患者,通常需要口服抗黴菌葯一起治療才能見效。
香港腳不難治療, 難的昰持之以恆的擦葯,以及維持乾爽通風的足部環境 。
(為什麼香港腳總是不會好?醫師告訴您)
面向四頭癬
頭癬就是頭皮長黴菌,頭皮之所以特別,在於頭皮上面有頭發,所以頭癬不只頭皮有變化,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掉頭發。
頭癬的表現很多樣,可以很極端的紅、腫、化膿,也可以只有輕微的脫屑及掉發,這都跟引起頭癬的致病菌不同有關。
發生在兒童身上的頭癬,比較常由寵物身上傳染得來,來自動物的黴菌,會引起較強的發炎現象,因此常見到小朋友頭上掉頭發的地方腫了一包,上面遍布著小膿皰,有時候還會流湯流水,這是典型動物來源頭癬的表現。
皮膚科醫師中,喜歡欣賞世界名畫的人很多,其中又以臉部特徵明顯的人物畫最受青睞,因為皮膚科醫師們可以從畫中的蛛絲馬跡,猜出主人翁本身有的皮膚疾病。
頭癬當中,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來自民間的臭頭皇帝朱元璋,他小時候因為家境貧寒,衛生環境很差,自己描述自己的皮膚很癢、頭發掉落,雖然沒有實際照片可供佐證,但是我想,舉臭頭皇帝的例子來描述頭癬,大家一定會印象深刻。
頭癬不只好發在兒童身上,成年人也會發生,而且好發在中年女性。不同於兒童的頭癬,發在成年人的頭癬,通常症狀很輕微,往往只有輕微的頭皮屑、局部頭發斷裂、落發,癢或是痛的症狀都不明顯。
診斷成年人的頭癬,對皮膚科醫師來說,也是一大挑戰,通常需要皮膚鏡、顯微鏡佐證,才能確定診斷。
頭癬很好治療,口服葯四周到六周左右,病灶就會清除,頭發也會長回來,除非是發炎反應太強的頭癬,不然治療後通常不會留下疤痕。
面向五毛囊炎
我常常跟患者這樣說:長在臉上的叫青春痘,長在身上的叫毛囊炎,這樣大部分的患者就可以明白毛囊炎是甚麼東西;然而,這個說法有個例外,當今天致病菌不是細菌,而是黴菌時,就不全然一樣了。
容易引起毛囊炎的黴菌,就跟變色糠疹(汗斑)的致病黴菌一樣,是屬於正常皮膚就會有的共生菌,當環境合適、悶熱潮濕時,黴菌才會鑽進毛囊里,造成毛囊發炎。
門診上常見造成黴菌性毛囊炎的原因,其實都跟之前 不當用葯有關 。因此在診斷黴菌性毛囊炎之前,我通常都會問患者一句話:
[你之前擦過甚麼葯?]
如果患者曾經用過止癢葯、濕疹葯、蚊蟲咬的葯、隔壁大媽拿給他擦的葯,那診斷幾乎可以確定。
假如患者真的沒有擦過其他的葯,但是近期內曾經吃過類固醇,或接受免疫抑制療法,那黴菌伺機性感染的機會也很高。
假如上述都沒有,光看皮疹的形狀、位置,其實老練的皮膚科醫師,也能區分的出黴菌性與細菌性毛囊炎的差別。
黴菌性的毛囊炎治療不難,口服、外用抗黴菌葯物約兩周到四周的時間,症狀就可以緩解。
面向六灰指甲
黴菌除了感染頭發之外,指甲也會有黴菌感染,指甲感染黴菌,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灰指甲。
不要以為灰指甲一定要是灰色的才是黴菌感染,灰指甲其實是指, 指甲因為黴菌感染,而產生變厚、變形、變色、脫屑、粗糙 ,所以看起來可以黃黃的、白白的、綠綠的,不一定是灰灰的。
灰指甲根據被侵犯的指甲位置、面積,可以簡單分成四大類,正確診斷的灰指甲,接受治療後,痊癒的比例很高。
然而門診卻常常聽到患者說:我已經治療灰指甲好幾個月了,指甲卻還是一樣,這是為什麼呢?
灰指甲雖然是目前最常見的指甲病變,然而會讓指甲變色、變形的病,卻不只灰指甲一種;正確診斷需要皮膚科醫師協助,有必要的話,顯微鏡檢、指甲切片,都是輔助診斷的利器。
(灰指甲長什麼樣子?該如何治療?)
面向七孢子絲菌病
接下來這兩個面向,可以說是皮膚黴菌感染的大魔王,當黴菌感染從表皮、真皮、一路侵犯到皮下組織時,就會形成一顆硬硬的皮下腫塊,通常會合並有痛、或是壓痛的症狀。
孢子絲菌病的發生原因,通常是因為手指、腳趾有小外傷,或是被植物刺傷、劃傷,讓黴菌藉此侵入皮膚,因此常接觸到植物的工作,像是 農夫、園藝工作者 ,比較容易得到孢子絲菌病。
當黴菌入侵皮下組織時,我們的免疫細胞也會攻擊入侵的黴菌,免疫細胞包圍黴菌,形成一顆皮下肉芽腫;然而,當患者的免疫力不足以清除這些黴菌時,黴菌就會像士兵攻佔堡壘一樣,一路沿著淋巴打上來,所以皮膚上就看到一顆一顆的皮下腫塊,從肢體末端,慢慢往軀乾的方向移行。
孢子絲菌病不難診斷,難的是確認肇事的黴菌菌種是哪一種,如果幸運的話,可以培養出黴菌,做葯物敏感性測試,就可以找到最有效的抗黴菌葯物來治癒它, 孢子絲菌病通常需要長達數個月的治療 。
面向八足菌腫
如果說孢子絲菌病是皮膚黴菌感染的大魔王,那足菌腫可以說是帝王暴龍等級的大魔王了。
當黴菌侵犯不只局限在皮膚,一路延伸到皮下組織、肌肉、骨骼、關節,就會形成足菌腫。
足菌腫通常發生在熱帶或是亞熱帶地區,衛生條件很差,常常赤腳走路的地區;最常發生在腳,可以看到原本正常的腳,因為感染的關系,整個腫脹、變形、化膿。
不同於其他的皮膚黴菌感染,只要吃葯、打針,就可以痊癒;足菌腫通常需要手術清創,甚至需要截肢,才能清除黴菌、保全患者的性命。
黴菌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無所不在,麵包放久了會發霉,就是黴菌在作怪;我們愛吃的香菇、金針菇,嚴格說來也是黴菌的一種。
在日常生活中要杜絕黴菌,幾乎不太可能,但是我們可以營造出,對黴菌不友善的環境,讓黴菌不要在皮膚上面落地生根。
夏天到了,一定會悶熱、一定會出汗,請穿著吸汗、寬松的衣物,一旦汗濕了,不要怕麻煩,可以的話,清水沖洗一下,或是用濕毛巾擦拭汗濕的部位,之後再換上乾爽的衣物,就是最好預防黴菌的方法 。
參考文獻
Tinea capitis in *** s in southern Taiwan. Int J Dermatol, 30(8):572-5. 1991
❺ 哪些微生物對人類有害!
能引起人和動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源微生物,有八大類:
1.真菌:引起皮膚病。深部組織上感染。
2放線菌:皮膚,傷口感染。
3螺旋體:皮膚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鉤端螺旋體病。
4細菌:皮膚病化膿,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敗血壓症,急性傳染病等。
5立克次氏體:斑疹傷寒等。
6衣原體: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腦炎,麻疹,艾滋病等。
8支原體:肺炎,尿路感染。
生物界的微生物達幾萬種,大多數對人類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環境下能引起感染稱條件致病菌。 能引起食品變質,腐敗,正因為它們分解自然界的物體,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質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