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蛇」能治什麼病大神們幫幫忙
我國蛇類葯用的歷史十分悠久,《神農本草經》僅收蛇蛻1種,至《本草綱目》目錄列17種,加以附種及諸蛇,實有20多種。 蛇類的膽、脂肪、內臟、舌、皮、血及其生蛋,所蛻下的表皮等均有葯用價值,全身無廢物。 蛇膽:蛇膽是《本草》較早紀載的傳統中葯,最先見於《名醫別錄》,共收蚺蛇膽、蝮蛇膽兩種。中醫認為蛇膽具有行氣化痰、搜風祛濕、清肝明目、平肝熄風的功用,故可治療下列多種疾病。 呼吸系統方面:如同禽獸類的膽汁一樣,蛇膽對多種細菌引起的呼吸系統炎症咳嗽,都有良好的消炎止咳作用,用於急、慢性支氣管炎與百日咳。 運動系統方面:蛇膽與蛇肉一樣可治各種風濕痹痛。 眼科方面:對目赤腫痛、目暗目糊有顯效。 神經系統方面:可治小兒高熱驚風及老人中風後遺症半身不遂等。 其他方面:如皮膚熱毒、瘡腫瘙癢及痔瘡紅腫等,均有一定療效。 蛇蛻:蛇蛻又叫青龍衣,這是《本草》中有關蛇類葯用的最早記載,見《神農本草經》。蛇蛻有祛風、明目、解毒、殺蟲的功效,主要用治各種頑固性皮膚病,如疥瘡、頑癬、腫毒與帶狀皰疹等。內服每日5~10克,水煎服,外用適量。此外,蛇蛻的應用范圍還很多,如小兒驚風、喉痹、目翳、腰痛、痔漏、急性乳腺炎、絨毛膜上皮細胞癌等。民間用蛇蛻裝蛋內烤熟,食蛋可治淋巴結核。將蛇蛻燒炭存性後。可調麻油治中耳炎,調蛋清治燙傷。 蛇皮:蘇恭對蝮蛇皮有「燒灰療疔腫、惡瘡、骨疽」的記載。 蛇油:蛇體內富含脂肪,經煎熬加工可製成蛇油。《本草綱目拾遺》載有蟒油可治「漏瘡」。近代多用治凍傷、燙傷、皮膚皸裂、慢性濕疹等。還可用為各種葯誼的原料及工業用油。 蛇血:我國南方有些地區服鮮蛇血,治療關節痹痛及變形,並有升血作用。 蛇內臟:有人用來治療肺結核,不但病灶好轉,且營養狀況大大改進。 蛇蛋:《本草綱目》載烏梢蛇卵可以治「大風癩疾」。我國南方有以蛇蛋鹽漬後再用文火煮粥食的辦法,據稱可治赤白痢。 蛇舌:一些地區認為蛇舌的止痛效果特佳,浸酒服或吞服均可。 蛇毒:蛇毒是動物毒素中最強烈的一種,在人體內可以引起許多方面的損害。據稱,只要1毫克的銀環蛇毒進入人體,就能致人死亡。但如應用得當,蛇毒亦可作葯用,對各種疼痛、癌腫等有療效。
Ⅱ 蟒蛇的葯用價值
蟒蛇的葯用歷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但從蟒蛇的利用情況來看,除蟒蛇皮可作為二胡、手鼓等民族樂器製作必不可少的原料外,其他部位的價值尚未被開發利用。隨著對蟒蛇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工養殖蟒蛇的葯用價值將重新被人們認識和利用。
蟒蛇膽
蛇膽是我國具有悠久葯用歷史的名貴中葯材,蟒蛇膽入葯最早記載於南北朝 《名醫別錄》,在《本草綱 目》中也被收載於蛇膽項下。其中記載 「蚺蛇膽,味甘、苦、寒,有小毒。主心匿痛,下腹匿瘡,目腫痛。」
現代葯理研究發現,蛇膽汁中的牛磺膽酸(taurocholicacid,TCA)及牛磺去氧膽酸(taurodeoxycholicacid。TDcA) 具有止咳、祛痰、平喘的作用[5.6j。蟒蛇膽中除含有TCA及TDCA外,還含有蟒蛇科類動物特有成分蟒膽酸(pythochol—icacid,PCA)和牛磺蟒膽酸(tauropythocholate,TPCA)[。楊健等 通過葯理研究發現,牛磺蟒膽酸類物質也具有一定的止咳、祛痰、平喘作用。
蟒蛇膽在南北朝時期就用於皮膚風毒,婦人產後腹痛余疾。歷代本草記載,蟒蛇膽多用於目赤腫痛、內外翳障.xl,JD疳痢,痔瘡腫痛等症[2]。此外,賀廷超[。]提出,蟒蛇主治瘧疾,功在截瘧、殺蟲,此為漢本草所不載.是彝醫獨特的傳統經驗。關於蟒蛇膽入葯,有諸多驗方流傳至今。治療tJ,JL疳痢,以膽灌鼻中及下部 1[0];小兒急疳瘡,水調蚺蛇膽,傅之;t],JD疳痢贏瘦多睡。坐則閉目,食不下,用蚺蛇膽豆許2枚,煮通草汁研化,隨意飲之,並塗五心並部下。熊膽、硃砂、麝香、蚺蛇膽、炒蜣螂、瓜蒂各半兩,研為細粉.用豬膽汁和丸,綠豆大,每服3丸,先用桃柳湯浴兒,後用粥飲送下,治小兒五疳…]。治小兒發燒,膽汁沖開水服,1次用量 1/4羹匙 。用於齒匿宣露出膿血,用蚺蛇膽3錢,枯白礬 1錢.仁47枚(湯浸.去皮、尖。研),研勻,以布揩齦,嗍令血盡,日 三摻之,愈乃止[1。治療痔瘡腫痛.蚺蛇膽研,香油調塗.立效I蚺蛇膽豆許3枚,黃礬、白礬灰、蘆薈、麝香各 1錢,上葯細研為散,用於治療頭面身上生瘡.口齒生瘡和小兒急疳癢[ 。
蟒蛇膽在民間常有運用,人們在殺死蟒蛇後,取蟒蛇膽保存在5O (V/V)以上的白酒中,飲用蛇膽酒,用於治療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疾病。此外,兌過白酒的蟒蛇膽汁.經一定調配後,製成蟒蛇膽護膚水,噴於面部。對治療粉刺、痤瘡等具有顯著療效。
蟒蛇油
蟒蛇油又名蟒蛇脂、蟒蛇膏,取蟒蛇的脂肪加工而成。《名醫別錄》謂:「蟒蛇油,主皮膚風毒、婦人產後腹痛余疾」。《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對蟒蛇脂功效描述為 「蛇脂綿裹塞耳聾,亦傅腫痛,摩著物,皆透也」。
蛇油的主要化學成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對皮膚黏膜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和滲透性,易被皮膚吸收。蟒蛇油中除了含量高的油酸、棕櫚酸、亞油酸外,還含有 14種氨基酸和非皂化部分鯊烯[z]。蛇油治療凍瘡210例臨床研究表明,以混合蛇油為原料研製的蛇油凍瘡膏對凍瘡有很好的療效[1。蟒蛇油具有抗炎、抗菌等功效。用於漏瘡,取蟒油,銅鍋內熬熟,將黃醋入油內攪勻,油紙攤膏,貼患處十餘 日[1;治凍傷、燙傷、火傷,取蟒蛇腹中脂肪煉成油,加冰片少許,塗患處。
在民間有將蟒蛇油及其他蛇油作為護膚葯使用,用於治凍瘡、燙傷、皮膚皸裂、慢性濕疹及諸多無名腫毒、瘡癰癤腫。在海南蟒蛇養殖場,工人收集蟒蛇油通過初步處理後灌封於小瓶中,用於治療粉刺、凍傷、燙傷、火傷、蚊蟲叮咬、小兒疳 瘡膽熱等,均療效顯著,且不留疤痕。因此,以蟒蛇油為主要原料可開發製成治療皮膚疾病的外用葯品及各類護膚品等。
蟒蛇肉
蟒蛇肉在 《名醫別錄》就有記載,其味甘,性溫,有小毒。除手足風痛.殺三蟲,去死肌,皮膚風毒癘風,疥辟惡瘡。具 祛風活絡,殺蟲止癢功效,用於風痹.癱瘓,癘風,疥廨。惡瘡 。
傳統醫學記載,蟒蛇肉多用於除疳瘡,辟瘟疫瘴氣[1。用蚺蛇肉1斤,羌活 1兩,絹袋盛之,糯米二斗蒸熟,安曲於缸底,置蛇於曲上,乃下飯密蓋,待熟取酒,以蛇焙研和葯,其酒每隨量溫飲數杯,急疳蝕爛,蚺蛇肉作膾食之i狂犬嚙人,蛇脯為末,水服5分,日3服。治療狂犬咬傷,取蛇脯 1枚,炙,去頭,搗末,服五分匕,日三]
蛇肉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肉類,具有治療風濕、舒筋活絡、滋補身體、增進健康、延年益壽、增強免疫力等功效可供人們食用的蛇大約有2O多種,其中有毒蛇如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眼鏡王蛇以及各種海蛇和微毒的水蛇I無毒蛇有蟒蛇、王錦蛇、三索錦蛇、黑眉錦蛇、百花蛇、滑鼠 蛇、灰鼠蛇、烏梢蛇、赤鏈蛇等[1」。新鮮的蟒蛇肉中含肌酸、甲基胍、腺嘌呤、肌肽、7一丁酸甜菜鹼、腺嘌呤鹼、組氨酸、精氨酸、賴氨酸等[。遠在漢代的 《淮南子》及唐代的《酉陽雜俎》等書中都提到廣東、海南等省用蛇肉做佳餚之說。
蟒蛇的食用方法有煮食,浸酒,熬製成蟒蛇膏兌酒或蜂蜜食用,或焙乾研末等。在海南蟒蛇養殖場,工人將蟒蛇肉 熬製成蟒蛇膏,食用時兌酒或蜂蜜,每 日早晚服用。一位年逾七旬的老翁常年患風濕病,且有高血壓.在堅持服用蟒膏酒1個月後,風濕有明顯改善,血壓也趨於正常。提示蟒蛇膏可能具有降血壓功效,具體機制尚不明確。
蟒蛇血
在宰殺蟒蛇時獲得蟒蛇血,鮮品沖酒服用,能祛風除濕,主治風濕骨痛,手足麻木,對各類風濕病有獨到的療效。用鮮蟒蛇血沖酒服,每日1次,每次25ml,連服數次,能治療風濕骨痛,手足麻木[2。研究證明,蛇血不但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強身健體,促進人體細胞的活化及養顏美容的作用,還具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蟒蛇血產量較小,收集難度大,海南蟒蛇養殖基地的工人將宰殺蟒蛇時收集的蛇血兌於白酒中,供日常保健飲用。
蟒蛇皮
蟒蛇皮有獨特的構造特點及質量特性,用於製作二胡、手鼓等民族樂器,音質出色,性能穩定。是一種珍貴、稀有的樂器製作原料。僅用於二胡、手鼓等樂器的製作原料,蟒蛇皮的開發就有極為可觀的經濟利潤,這也是帶動蟒蛇人工養殖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動力。製作二胡後餘下的蟒蛇皮邊角料亦有深度開發的價值。蟒蛇皮能治疥癬,惡瘡,殺蟲,牙痛 ]。治療牙痛。將蟒蛇皮煨焦,研末,調茶油點患牙[1] 此外 .蟒蛇皮中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等成分,可以熬製成蟒蛇膠,開發成為相關美容護膚、抗衰老類產品。
蟒蛇蛻
蛇蛻,又名龍子衣、蛇符、龍子單衣、弓皮等.指蛇蛻下的皮膜。蛇蛻具有祛風濕,定驚,消腫,殺蟲,明目的功效。王彩芳[2用蛇蛻治療小兒風癇驚熱,咽喉腫痛,疥癬,疔瘡.目翳等症,有一定療效。鄭艷青等[2認為蛇蛻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流行性腮腺炎、麥粒腫、中耳炎、乳腺增生、濕疹、腦囊蟲病、皮膚感染性炎症、淋巴結核、腰腿痛等病症。
蟒蛇蛻用於治療瘧疾,取正發 日,以蛻皮塞病人兩耳,臨發又以手持少許,並服一合鹽、醋汁,令吐也I治蠱毒。辟惡,止嘔逆 ·治小兒驚悸,客忤,催生;治癘瘍,白癜風,煎汁傅,入葯並炙用I治小兒吐血,燒蛇蛻末,以乳汁調服I治d,Jh生諸瘡,燒末,和豬脂傅上I治諸腫失治,有膿,燒蛇蛻皮,水和,封腫上,即蟲出 。在海南當地。人們收集蟒蛇蛻,曬干,搗碎成粉末.並用蟒蛇油調敷.用於治療皮膚瘙癢、濕疹等皮膚病。葯用蛇蛻的來源不擇蛇種,多種蛇蛻均可入葯。蟒蛇體型大,生長快,蟒蛇蛻的產量比一般蛇蛻大,將是蛇蛻葯材的重要來源之一,可以供應全國蛇蛻市場的需要。
Ⅲ 蟒蛇油能治療什麼
建議: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亞油酸,它有防止血管硬化的作用。蛇油是一種既富有營養又利於保健的物質,但其腥味很濃,一般人不愛吃,多作外用葯,在國外,運動員喜愛蛇油較膏擦身。我國中醫或民間喜用蛇油治病保健。將冰片研成粉末,調入蛇油中敷患部,如凍瘡、燙傻、皮膚皸裂、慢性濕疹等,療效頗佳。
Ⅳ 關於蠎蛇的信息有哪些
蟒編輯[mǎng]
蟒,本義是巨蛇。又是蟒蛇、蟒科、蟒屬。蟒蛇,又稱琴蛇、蚺、梅花蛇,是世界上最大的較原始的蛇類。體長3—7m,重數十公斤。頭小,吻端扁平,通身被覆小鱗片,腹鱗窄,尾短。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雲南南部、福建、海南、香港、四川等地。屬於世界瀕危動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中文學名
蟒蛇
拉丁學名
Python molurus
別 稱
南蛇、琴蛇、蚺、巴蛇、大麻蛇、埋頭蛇、梅花蛇、金花大蟒、尾蟒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爬行綱
亞 綱
雙孔亞綱
目
有鱗目
亞 目
原蛇下目
科
蟒科
亞 科
蟒亞科
屬
蟒屬
種
蟒種
分布區域
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尼泊爾、印度、印度尼西亞等
目錄
1形態特徵
2生活習性
3生長繁殖
4棲息環境
5分布范圍
6人工養殖
7保護級別
8致危因素
9常見種類
10葯用價值
▪ 蟒蛇膽
▪ 蟒蛇油
▪ 蟒蛇肉
▪ 蟒蛇血
▪ 蟒蛇皮
▪ 蟒蛇蛻
1形態特徵編輯
蟒蛇為中國產最大的蛇,體長3—7m,重數十公斤。頭小,吻端扁平,通身被覆小鱗片,腹鱗窄,尾短,肛孔兩側有爪狀的角質物,為後肢痕跡,雄性更顯著。頭背有對稱的大鱗片,吻鱗及前兩枚上唇鱗具唇窩,尾下鱗大部為雙行。體背及體側有雲豹狀的大斑紋,頭背黑色,頂部有一條黃褐色斑,眼後下方有大黑斑,喉下黃白色。體鱗光滑,在頸部約56—64行,體中部64—71行,肛前40—44行,腹鱗250—262枚,尾下鱗63—70對。[1]
蟒蛇的主要特徵是體形粗大而長,是世界上最大的較原始的蛇類,具有腰帶和後肢的痕跡。在雄蛇的肛門附近具有後肢退化的明顯角質距,但雌蛇較為退化,很容易被忽略。另外,它有成對發達的肺,較高等的蛇類卻只有1個或1個退化肺。蟒蛇的體表花紋非常美麗,對稱排列成雲豹狀的大片花斑,斑邊周圍有黑色或白色斑點。體鱗光滑,背面呈淺黃、灰褐或棕褐色,體後部的斑塊很不規則。蟒蛇頭小呈黑色,眼背及眼下有一黑斑,喉下黃白色,腹鱗無明顯分化。尾短而粗,具有很強的纏繞性和攻擊性。[1]
2生活習性編輯
蟒蛇食性常以小麂、小野豬、兔、松鼠和家禽等為食;胃口大,一次可吞食與體重相等重或超過體重的動物。[2] 消化力強,除獵獲物的獸毛外,皆可消化,但飽食後可數月不食。[3]
蟒具有纏繞性,常用體後攀纏在樹桿上,也善於游泳。喜熱怕冷,最適宜溫度25—35℃,20℃時少活動,15℃時開始麻木狀態,如氣溫繼續下降到5—6℃即死亡;在強烈的陽光下曝曬過久亦死亡。[4] 蟒取食在25℃以上,冬眠期4—5個月,春季出蟄後,日出後開始活動。[5] 夏季高溫進常躲陰涼處,於夜間活動捕食。以突然襲擊咬住獵獲物,用身體緊緊纏住,使獵物體內心臟壓迫停止心跳、血液不能流動而死亡(蟒纏繞獵物是因為使獵物血液停止流動而死亡,它有這樣的能力,而不是普遍認為的窒息而死)。
3生長繁殖編輯
人工養殖條件下蟒蛇的繁殖習性與野外相似,雌蟒每次產卵為15—42枚,多數是42枚。可將性成熟個體,產出前的卵分為三
蟒蛇
期:第一期卵,直徑10毫米以下,卵數30—100枚以上,白色圓形;第二期卵,卵徑15—57毫米,卵呈圓形,黃色或淡紅色,卵數6—26枚,待次年成熟產出;第三期卵,當年可產出,卵長徑57—94毫米,短徑37—62毫米,重54—101克,已進入輸卵管,呈乳白色橢圓形。卵產出時胚胎已是器官形成期或已有幼蟒的雛形。養殖時可根據蟒蛇的性成熟者卵不同時期的發育程度,進行養殖產卵護理。養殖飼喂時,要根據其習性、食量投食。
蟒蛇繁殖期短,為每年4—6月。繁殖率高峰為4月下旬至5月下旬,卵生,雌性每次產卵8~32枚,其卵白色,重80克左右。雌蟒有蜷伏卵堆上的習性,此時不食,體內發熱,體溫較平時升高幾度,有利於卵的孵化。[6]
4棲息環境編輯
蟒蛇屬於樹棲性或水棲性蛇類,生活於熱帶及亞熱帶的森林中,或溪間附近的土山常綠闊葉林和石山常綠闊葉藤本灌叢區;氣候溫和濕潤,最低平均氣溫在9℃以上,野生動物豐富的場所,為蟒蛇的良好棲息環境。[7]
5分布范圍編輯
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福建等省(區)。廣西的南寧、百色、玉林、梧州、欽州等地區各
蟒
縣廣泛分布;柳州地區的忻城、融安、武宣、象州、金秀等縣;河池地區的宜山、都安、巴馬等縣;梧州地區的賀縣;桂林地區的平樂、陽朔、臨桂等縣均有。其中以南寧地區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百色地區次之。雲南紅河州的金平、屏邊、元陽等縣;文山州的富寧、馬關、西疇、文山、麻栗坡等縣都有分布。貴州的望謨、羅甸等縣也有分布。[1]
國外分布於緬甸、寮國、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1]
6人工養殖編輯
新引進的蟒蛇有一個熟悉、適應環境的過程。剛入場的蟒蛇對活雞、活兔、活鼠、鳥雀等完全拒食,此時不要急於強行人工填喂。對體質弱且日漸消瘦的蟒蛇,可在10—15天後採取人工填喂。體重在20—25千克的,每次可[8]
紅尾蚺
喂精牛肉1—1.5千克。填喂前,要先將瘦牛肉剔去筋骨和皮膜,然後切成小的條狀或塊狀,肉塊的具體大小應視蟒蛇形體大小而定。切好的肉塊需投入沸水鍋里滾一滾後撈出,可起到消毒去腥的作用。待肉塊完全涼透後,就可以用來填喂蟒蛇。強行填喂會使蟒蛇經受很大的刺激,故填喂前可將2—3個雞蛋塗抹於肉塊上,使其潤滑而順利吞下。大部分蟒蛇會在1周後自行取食。蟒蛇體大性惰,行動遲緩。大多情況下,它是處以靜止棲息的狀態中捕食獵物的。一旦獵物靠近時便用突然襲擊的方式咬住,並用身體將其纏繞致死,然後從獵物的頭部開始吞食。蟒蛇晝夜均有活動,但在飼養中大多見其夜間捕食,這可能與夜晚環境安靜有關。另外,蟒蛇嗜食鼠類和蛇類,飼養時不妨投其所好。它以此可以吞食與自身體重相當或超過自身體重的大型動物,如山羊、穿山甲、果子狸和家禽、家畜等,應盡量滿足供應,讓其早日適應新環境。蟒蛇喜熱怕冷,尤喜在濕熱交加的環境中生存。一般說來,活動期最適宜的溫度范圍是20—30℃,飼養最佳溫度是25—28℃;韓國相對濕度為50%—80%。若溫度過低,蟒蛇不願活動;溫度過高,又易造成死亡。因此,在盛夏季節來臨之前,要提前落實好遮陽設施,避免陽光直接暴曬。因蟒蛇有在樹蔭下盤成一團或橫躺在陰涼處靜止不動的習慣,所以要給予滿足。此外,蛇場、蛇窩的濕度不宜過大,否則會引起蟒蛇周身性水皰疹和局部皮膚潰爛,應加以預防;但也不能過於乾燥,使之不能正常蛻皮,影響正常的生長和增重。[8]
7保護級別編輯
1988年12月1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頒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定為一級保護動物。[1]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易危[1]
瀕危等級:瀕危[1]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1]
8致危因素編輯
①蟒蛇常在夜間進入村莊,獵獲家禽,家畜,有時也入河中獵食魚類,飽食後未立即返回隱蔽所時,常被人捕捉。
②在國內,蟒蛇已成為外貿收購站的收購對象,長期以來,對蟒蛇採取濫捕,不分季節和大小,任意收購和捕殺,導致數量大減。
③有些產地森林的開伐,致使蟒蛇的棲息環境范圍縮小。
④產地的耍蛇人以蛇營利,長期使蛇脫離野生環境,影響其繁衍增生。因上述種種原因,蟒蛇數量日趨減少,處於瀕危狀態。
9常見種類編輯
名稱
拉丁學名
亞馬遜森蚺 Eunectes murinus
網紋蟒 Reticulated python
緬甸蟒 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非洲岩蟒 Python sebae
紫晶蟒 Morelia amethystina
印度蟒 Python molurus
泰坦蟒 Titanoboacerrejonesis
紅尾蚺 Boa constrictor ssp
黃水蚺 Eunectes notaeus
地毯蟒 Morelia spilota
血蟒 Python curtus
球蟒 Pythonregius
黃金蟒 Patteraless
10葯用價值編輯
蟒蛇膽
蛇膽是中國具有悠久葯用歷史的名貴中葯材,蟒蛇膽入葯最早記載於南北朝《名醫別錄》 ,在《本草綱目》中也被收載於蛇膽項下。其中記載「蚺蛇膽,味甘、苦、寒,有小毒。主心匿痛,下腹匿瘡,目腫痛 。」[9]
現代葯理研究發現, 蛇膽汁中的牛磺膽酸(taurocholicacid,TCA)及牛磺去氧膽酸(taurodeoxycholic acid,TDCA)具有止咳、祛痰、平喘的作用。蟒蛇膽中除含有TCA及TDCA外,還含有蟒蛇科類動物特有成分蟒膽酸(pythochol—icacid,PCA)和牛磺蟒膽酸(tauropythocholate,TPCA)。楊健等通過葯理研究發現 ,牛磺蟒膽酸類物質也具有一定的止咳、祛痰、平喘作用 。[9]
蟒蛇油
蟒蛇油又名蟒蛇脂、蟒蛇膏,取蟒蛇的脂肪加工而成。《名醫別錄》謂 :「蟒蛇油,主皮膚風毒、婦人產後腹 痛余疾」。《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對蟒蛇脂功效描述為「蛇脂綿裹塞耳聾,亦傅腫痛,摩著物,皆透也」。[9]
蛇油的主要化學成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對皮膚黏膜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和滲透性,易被皮膚吸收。蟒蛇油中除了含量高的油酸、棕櫚酸、亞油酸外,還含有14種氨基酸和非皂化部分鯊烯。[9]
蟒蛇肉
蟒蛇肉在《名醫別錄》就有記載,其味甘,性溫,有小毒。除手足風痛,殺三蟲,去死肌,皮膚風毒癘風,疥癬惡瘡。具祛風活絡,殺蟲止癢功效,用於風痹,癱瘓,癘風,疥廨,惡瘡。[9]
蟒蛇血
研究證明,蛇血不但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強身健體,促進人體細胞的活化及養顏美容的作用,還具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9]
蟒蛇皮
蟒蛇皮有獨特的構造特點及質量特性,用於製作二胡、手鼓等民族樂器,音質出色,性能穩定。是一種珍貴、稀有的樂器製作原料。僅用於二胡、手鼓等樂器的製作原料,蟒蛇皮的開發就有極為可觀的經濟利潤,這也是帶動蟒蛇人工養殖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動力。[9]
蟒蛇蛻
蛇蛻,又名龍子衣、蛇符、龍子單衣、弓皮等。指蛇蛻下的皮膜。蛇蛻具有祛風濕,定驚,消腫,殺蟲,明 目的功效。王彩芳用蛇蛻治療小兒風癇驚熱,咽喉腫痛,疥癬,疔瘡,目翳等症,有一定療效。鄭艷青等認為蛇蛻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流行性腮腺炎、麥粒腫、中耳炎、乳腺增生、濕疹、腦囊蟲病、皮膚感染性炎症、淋巴結核、腰腿痛等病症 。[9]
Ⅳ 蟒蛇油能治療什麼
蟒蛇油 蟒蛇油又名蟒蛇脂、 蟒蛇膏 ,取蟒蛇的脂肪加工而成。 《名醫別錄》 謂:「蟒蛇油 ,主皮膚風毒、 婦人產後腹痛余疾」。 《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對蟒蛇脂功效描述為「蛇脂綿裹塞耳 聾 ,亦傅腫痛 ,摩著物 ,皆透也」。 蛇油的主要化學成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 ,對 皮膚黏膜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和滲透性 ,易被皮膚吸收 。 蟒蛇油中除了含量高的油酸、 棕櫚酸、 亞油酸外 ,還含有 14 種氨基酸和非皂化部分鯊烯 。 蛇油治療凍瘡 210 例臨床研究表明 ,以混合蛇油為原料 研製的蛇油凍瘡膏對凍瘡有很好的療效 。蟒蛇油具有抗炎、 抗菌等功效。用於漏瘡 ,取蟒油 ,銅鍋內熬熟 ,將黃醋入 油內攪勻 ,油紙攤膏 ,貼患處十餘日 ;治凍傷、 燙傷、 火傷 , 取蟒蛇腹中脂肪煉成油 ,加冰片少許 ,塗患處 。 在民間有將蟒蛇油及其他蛇油作為護膚葯使用 ,用於治 凍瘡、 燙傷、 皮膚皸裂、 慢性濕疹及諸多無名腫毒、 瘡癰癤腫。 在海南蟒蛇養殖場 ,工人收集蟒蛇油通過初步處理後灌封於 小瓶中 ,用於治療粉刺、 凍傷、 燙傷、 火傷、 蚊蟲叮咬、 小兒疳 瘡膽熱等 ,均療效顯著 ,且不留疤痕。因此 ,以蟒蛇油為主要 原料可開發製成治療皮膚疾病的外用葯品及各類護膚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