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皮膚病常用中葯的作品目錄
上篇
第一章 皮膚病簡介
一、中醫皮膚科基本術語
二、中醫皮膚病簡介
第二章 皮膚病的病因病機
一、風
二、寒
三、濕
四、燥
五、熱
六、蟲
七、毒
八、瘀血
九、血虛風燥
十、肝腎不足
第三章 皮膚病常見症狀及辨證
一、自覺症狀及其辨證
二、他覺症狀及其辨證
三、皮膚病與八綱辨證
四、皮膚病與衛氣營血辨證
五、皮膚病與臟腑辨證
六、皮膚病與氣血津液辨證
第四章 皮膚病常用中醫治療方法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下篇
第一章 祛風葯
一、祛風止癢葯
牛蒡子
白芷
白鮮皮
地膚子
蒼耳子
刺蒺藜
浮萍
菊花
蟲包蛻
蔓荊子
蟬蛻
樟腦
薄荷
二、息風定驚葯
白僵蠶
地龍
珍珠
珍珠母
蜈蚣
三、祛風濕葯
川牛膝
五加皮
烏梢蛇
伸筋草
虎杖
細辛
威靈仙
獨活
透骨草
海風藤
海桐皮
桑枝
路路通
稀薟革
第二章 清熱葯
一、清熱解毒瀉火葯
大黃
大青葉
山慈菇
千里光
馬齒莧
石膏
白花蛇舌草
蘆薈
板藍根
金銀花
魚腥草
野菊花
蒲公英
二、清熱涼血葯
水牛角
白茅根
赤芍
牡丹皮
青黛
側柏葉
凌霄花
紫草
三、清熱燥濕葯
龍膽草
苦參
黃芩
黃連
黃柏
四、清熱利濕葯
赤小豆
青蒿
茵陳蒿
積雪草
滑石
五、清熱生津葯
天花粉
烏梅
生地黃
玄參
麥門冬
第三章 祛濕葯
白術
蒼術
澤瀉
……
第三章 祛濕葯
第四章 溫通葯
第五章 活血葯
第六章 補益葯
第七章 軟堅、化痰葯
第八章 止血葯
第九章 收斂燥濕、生肌收口葯
第十章 殺蟲攻毒葯
第十一章 皮膚刺激葯及蝕膚祛腐葯
第十二章 其他
附:中葯名漢語拼音索引
❷ 唐朝哪些醫書涉及皮膚科
唐朝的《千金方》涉及皮膚科。其中有治療足癬的方子。
穿山甲前兩足,燒存性,研細,入麝香、當門子少許,多少隨人斟酌。要服此葯,須去他事,至晚不可進飲食,接至深夜腹空時調服。坐卧隨意,及雞鴨,又一服,痛立止。過一二日,便能步履如常,極妙如神。主治寒濕腳氣(《千金方》)
《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方》(《千金方》為《備急千金要方》之簡稱,亦有人把《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稱為《千金方》的),又名《千金要方》。唐.孫思邈約撰成於永徽三年(652)。
《備急千金要方》自唐代到現代,中外翻刻版本有四十餘種,大致可分為兩類。原文本有未經北宋校正醫書局林億等校刊的版本,或經校刊者,均為30卷本。另有93卷本,系明代中期道教徒據早期《道藏》本及北宋校刊本等析編而成。現存較早版本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小丘山房喬世寧刻本;日本嘉永二年(1849)江戶醫學影宋本亦為佳本。1955年和1982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據江戶醫學本曾兩次出版影印本。第二類為詳注本和節選本。
此書30卷本內容,卷1為醫學總論,包括醫學倫理、本草、制葯等;卷2~4系婦科病;卷5為兒科病;卷6為七竅病;卷7~8論諸風腳氣;卷9~10為傷寒;卷11~20為臟腑病論;卷21論消渴淋閉諸症;卷22為瘡腫痛疽;卷23系痔漏;卷24論解毒並雜治;卷25為備急諸術;卷26~27系食治並養性;卷28平脈;卷29~30針灸孔穴主治,總計233門,含方論5300餘首,創分證列方的編寫體例。書中系統總結了唐代以前的醫學成就,取材廣泛,內容豐富,遍涉臨床各科及針灸、食療、葯物、預防、衛生保健等。該書有述有作,驗方經方兼備,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葯俱全的醫學巨著,是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後,我國醫學的又一次總結,被譽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臨床醫學網路全書。
❸ 皮膚科古代叫什麼名字
皮膚科古代叫瘡科名字。根據查詢公開信息顯示,皮膚科古代叫瘡科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二·白鮮》,為諸黃風痹要葯,世醫止施之瘡科淺矣。
❹ 古籍中的神經性皮炎簡介
神經性皮炎為病症名。是以陣發性皮膚瘙癢和皮膚苔癬化為主症的慢性皮膚炎症。屬祖國醫學「頑癬」范疇。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與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過程平衡失調有關。
神經性皮炎(neurodermatitis)是一種局限性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又叫慢性單純苔蘚。中醫學稱之為「牛皮蘚」、「攝領瘡」,因其好發於頸部,狀如牛領之皮,厚而且堅而得名。如《外科正宗》說:「牛皮癬,如牛領之皮,頑硬須堅,抓之如朽木。」臨床特點為皮膚苔蘚化,肥厚粗糙,瘙癢劇烈,病程緩慢,反復發作,常數年不愈,愈後易復發。多發生於頸、肘、骶等部位,以皮膚瘙癢、苔蘚化為特徵。根據皮損范圍大小,臨床上可分為局限型和泛發型兩種類型。本病常呈慢性,易於反復發作,多見於青壯年。其病因可能與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平衡失調有關。現代西醫學治療一般採用鎮靜或抗組織胺葯、x線照射及封閉療法等,但多不能根治。
神經性皮炎在中醫學中稱為「干癬」、「牛皮癬」、「攝領瘡」等,又因其頑固易發而稱之為「頑癬」。《諸病源候論》曰:「攝領瘡,如癬之類,生於頸上,癢痛,衣領拂著即劇,雲是衣領揩所作,故名攝領瘡。」《外科正宗·頑癬》也說:「牛皮癬如牛項之皮,頑硬且堅,抓之如朽木。」「皆屬風濕凝聚生瘡,久則瘙癢如癬,不治則沿漫項背。」歷代醫家臨床上多用涼血清熱疏風、養血潤燥、健脾滲濕等法為主,並配合外治。一些醫籍,如《儒門事親》、《本草綱目拾遺》等還有用針灸方法治療頑癬的記載。
現代中醫治療神經性皮炎的報道,始見於50年代中期,最初的文獻多是用針灸療法和外治法960年代,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採用內服配合外治的方法比較普遍;針灸治療則以皮膚針的應用報道較多。70年代,一些新的穴位 *** 療法,如頭針、穴位注射、水灌療法等,中葯局部注射也用於治療本病,使臨床療效有所提高。自80年代以來,除了在臨床上獲得較大進展外,還開展了有關神經性皮炎防治的實驗研究。如對神經性皮炎患者的腦電圖檢查顯示,此類患者大多數表現為界限性異常和輕度異常腦電圖,異常率為62.2%,遠高於正常人對照組的異常率(27.4%)。有人通過對神經性皮炎的病因學療法進行探索,認為精神因素在發病原因中佔主導地位,因此對此病患者做說服教育以及避免再 *** ,可能是治療本病的關鍵之一。對一組神經性皮炎病人進行針灸治療前後的血漿亮氨酸腦啡呔樣物質(LEKIS)含量測定,發現針灸治療後血漿中LEKIS比針灸前有明顯增高(P<0.01),而用葯物治療的患者血漿中LEKIS無明顯變化。據統計,目前用中醫中葯方法治療神經性皮炎的臨床療效一般在90%左右。
詳見網路詞條:神經性皮炎 [ 最後修訂於2015/6/24 14:49:28 共9009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
❺ 請問哪個網站有提供較全的中醫書免費電子版下載
中醫醫案書籍【圖文版】電子書免費下載.zip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h9a-ErorpoxkHBYaldaN0Q
中醫醫案的價值中醫醫案在中醫葯學術發展的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醫醫案對中醫理論的不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❻ 中國皮膚病秘方全書的內容介紹
中國皮膚病秘方全書匯集了中醫皮膚科方劑、方法之精華,共搜集了古今名家和民間秘方、秘法約3000餘首。系統地介紹了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病的古今臨床效方、驗方、單方、偏方。既有內服外用方,又有非葯物的針灸治療,還有食療方。是一部較為完善和實用的中醫皮膚病臨床用書。可供從事中西醫皮膚病、性病及美容專業的臨床、教學、科研工作者參考和借鑒,亦可供廣大中醫愛好者學習使用。
❼ 中醫古典書籍有哪些
中醫古典書籍首先,「內經」、「傷寒」、「金匱」、「難經」、「神農本草經」
「中藏經」,到底是不是華佗所著還有待考證,但它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卻是事實。這本書篇幅不大,只有上、中、下三卷。有趣的地方,在下以為有三點:首先是談了許多「四時變化對人體的影響」,這是「天人合一」觀念非常好的體現;其次是這本書對於臟腑辨證談論多且細;第三這本書中有大量非常有名的方劑。
「敖氏傷寒金鏡錄」,舌診入門。
「人身通考」,身體各部分名稱在中醫體系中究竟指什麼,代表什麼,有何內涵,非常有趣。
這類中醫古典書籍像 古籍閣 或者 醫書網 是你意想不到的非常巨大的中醫古籍資料庫,都是電子版的中醫古籍資料
「運氣辯與臨證錄」,關於運氣學說的臨床應用,應該有很多人都感興趣吧。
「灸繩」,周楣聲老先生的著作,研習灸法必讀。周老先生的「針灸穴名釋義」也很有趣。
「中國刺血療法大全」,研習刺血療法必讀,業界良心,純正干貨。
「黃帝內經太素」和張介賓的「類經」。
這兩本書都是將「內經」的內容,進行重新分類整理的。「分類整理」中的學問甚大,如何能夠既「分得開」又「不割裂文意」,實在是需要功力。而且這兩本書可以當作「內經」學習參考,以便了解原文。若沒記錯的話,現在能看到的「黃帝內經太素」的版本是從日本影印回來的舊抄本,缺某些篇章。還請諸位考證考證。
「針灸甲乙經」,這本書亦是對於「內經」的分類整理,而且自這本書之後,才算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針灸學。此書還有一個重要意義,便是摘錄了部分「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的內容,這本書現在已佚,但我們可以通過「甲乙經」來了解它。
「千金方」,葯王孫思邈所著,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叫做「備急千金要方」,
「醫林掇英」,名醫柯雪帆的所著小說一本,寓教於樂,有益身心。
「本經疏證」、「本草問答」,了解葯性的難得好書。
「增訂偽葯條辨」,如題所言,如何辨別葯物真偽,非常有趣,可以做睡前讀物。
「輔行訣臟腑用葯法要」,寫在最後,往往是最重要的。熟悉「傷寒」的諸位都知道,醫聖曾提到一本重要的參考文獻「湯液經法」,此書已佚,但「輔行訣」中摘錄了大量「湯液經法」的內容。這本書的篇幅不大,反復研讀,收獲頗深。個人認為,這還是一本學習五行理論的好書。不過,最有趣的是,學習了它之後,你就可以嘗試真正的「食療」了。
其它中醫古典書籍目錄:
國醫大師驗案良方合輯(7冊)
叢桂亭醫事小言(1—7卷)
痘科鍵刪正補注(1-6卷)
中國醫著系列叢書(全6冊)
斷毒論(上下卷)
泰西熱病論(6卷)
多疾匯箋(上中下卷)
古今名醫類案(1-12卷)
醫方類聚(全11冊)
東垣十書(1-20卷)
痘科鍵私衡(6卷)
醫書六種(12卷)
五方醫話合集(5冊)
訂正東醫寶鑒(25卷)
名中醫醫案醫論(15冊)
中醫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急救選方(2卷)
婦人良方(8卷)
辨醫斷(上下卷)
明清名醫全書大成(全30冊)
格致余論疏鈔(8卷)
赤水玄珠(1-51卷)
活幼心法附說(上下卷)
名老中醫方葯心得叢書(5冊)
續易簡方論(1-4卷)
經方名師 經方臨床運用(2冊)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21冊)
病因精義(8卷)
遠西醫方名物考(45卷)
紅杏秘錄(上下卷)
保嬰須知(上下卷)
中醫治驗經驗合輯(42冊)
溫病學專著(6冊)
薛氏四十二種(1-29卷)
醫方集解(1-6卷)
產科探頷圖訣(2卷)
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粹叢書(6冊)
和蘭醫話(上下卷)
當代中醫皮膚科臨床家叢書(13冊)
湖湘名醫典籍精華(8冊)
外科精義(2卷)
葛氏方(上中下卷)
中葯成方制劑(全20冊)
中國醫學大成-曹炳章(50冊)
療治茶談(10卷)
格致余論諺解(1-7卷)
名醫遺珍系列叢書(4冊)
泰西外科全功(3卷)
古方條理(上下卷)
病家須知(又名病家意得草)(1-8卷)
七新葯(上中下卷)
醫經溯洄集和語鈔(1-10卷)
痧脹玉衡書(1-5卷)
解體發蒙(5卷)
麻疹輯要方(2卷)
觀聚方要補(2卷)
產科新論(3卷)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7冊)
醫學至要抄(上下卷)
醫道二千年眼目編(1-13卷)
名家方選(一二三卷)
唐王燾先生外台秘要方(40卷)
三部六病醫學流派叢書(全5冊)
增補萬病回春(8卷)
方輿輗(17卷)
胡希恕電子書全集(39冊)
醫余(上中下卷)
濟生三方(上中下卷)
備急八葯新論(1-3卷)
瘡症備考方(1-3卷)
中國醫術名家精華叢書(全4卷)(掃描版)
黃鍾錄(上下卷)
張氏醫通(1-4卷)
和蘭醫事問答(2卷)
續易簡方論後集(1-5卷)
霉瘡約言(一二卷)
本草醫方合編(1-6卷)
眼科錦囊(6卷)
中國名醫驗方匯編(9冊)
朋百氏葯論(一二卷)
女科筌蹄(2卷)
刪補葯方(4卷)
華氏日用新方(上中下卷)
醫方紀原(上中下卷)
貝原先生《養生論》(1-5卷)
近代中醫珍本集(12冊)
醫方精要系列叢書(全10冊)(高清版)
醫家醫案匯總(99冊)
續眼科錦囊(上下卷)
家方秘笈仙鼎方(上中下卷)
古書醫言(1-4卷)
產寶(上下卷)
碥石集(十五位名中醫經驗傳薪)(8冊)
秘傳大人小兒衛生論(2卷)
活人心法(2卷)
醫便(3卷)
日用食鑒(上中下卷)
頓醫抄(1-21卷)
產科指南(一二卷)
腳氣鉤要(一二卷)
現代著名老中醫名著重刊叢書(70冊)
小青囊(10卷)
醫斷(2卷本)
第五版中醫院校教材(26冊)
現代臨床醫學進展叢書
蕉窗方意解(2卷)
經驗醫療手引草(1-7卷)
外科新書(2卷)
醫方考繩愆(1-7卷)
病因精義(10卷)
辨證錄(1-14卷)
一本堂行余醫言(1-22卷)
醫經六書(全3冊)
中國古今醫案類編(15冊)
當代名醫臨證精華(8冊)
醫經解惑論(上中下卷)
醫籍考(1-80卷)
當代名醫典型醫案集(8冊)
醫方大成論鈔(1-5卷)
巢氏諸病源候論(1-10卷)
當代中醫世家經驗輯要(10冊)
保赤全書(上下卷)
顏德馨臨床醫學叢書(全8冊)
內科秘錄(14卷)
達生錄(1-2卷)
常見病中西醫最新診療叢書(25冊)
達生圖說(3卷)
護痘錦囊(上下卷)
古方便覽(2卷)
醫方大成論和語抄(8卷)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全112冊)
產育全書(5卷)
保嬰全書(1-20卷)
上池秘錄(5卷)
國醫大師臨床經驗實錄叢書(全12冊)
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20冊)
方技雜志(3卷)
瘍科秘錄(10卷)
增補古方葯品考(1-5卷)
霉癘新書(2卷)
增廣醫方口訣集(上中下卷)
古方翼(1-5卷)
痘學真傳(4卷)
跟中醫大師學臨床系列叢書(7冊)
集驗良方(1-6卷)
刪補眾方規矩(1-4卷)
廣惠濟急方(上中下卷)
瘟疫方論(上下卷)
古今名醫臨證金鑒(30冊)
病名匯解(1-7卷)
西醫方選(2卷)
青囊瑣探(上下卷)
醫方啟蒙(一二卷)
普救類方(10卷 )
辨惑論(一二卷)
產科發蒙(4卷)
產論翼(一二卷)
醫范提綱(3卷)
醫林蒙求(上中下三卷)
病家須知(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