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河南商丘虞城王氏起源
聞集鄉王小堤王氏系琅琊王氏虞城分支。周靈王之子姬晉因直諫被貶為庶民,其子宗敬任司徒,家為王室。後世子孫以王為姓。從宗敬下傳至十五丗為王翦。王翦與其子王賁孫王離,三代皆為秦國大將、秦滅六國之功臣。秦末王離與項羽在巨鹿激戰,敗後去向不明。其子王元王威避戰亂遷山東琅琊郡。琅琊王氏因此得名。王威後徙太原,開創一支太原王氏。後又衍生一支三槐王氏。琅琊王氏家族興起於秦漢,輝煌於魏晉南北朝,可謂將相之家書法名門。西晉末年,永嘉之亂,王墩王導兩人帶領琅琊王氏舉家南遷,衣冠南渡,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琅琊王氏家族進入鼎盛時期、世人稱「王與司馬共天下」。後世子孫分布於黃山周圍幾百餘里。宋元之後又紛紛外遷,開創了眾多琅琊王氏分支。
該支王氏祖籍江南徽州歙縣,一世祖王通,兄弟五人,勇善騎射,協防元寇,立為一寨,名為寨子王家。洪武年間,一世祖王聚隨燕王北征,師捷軍功,賜予銀牌,仗前護衛,曾駐扎於營盤。營盤因此得名。燕王登基,大功告成,辭官後定居夏邑西三十餘里王小堤(今屬虞城聞集)。三世祖兄弟八人,後世子孫興旺發達,事業輝煌,分居於虞城、夏邑、永城、商丘、周口、單縣以及河北滄州等處,人口達數萬之眾。祖陵始建於洪武年間,先祠建於同治年間。
該支王氏字輩排行(從十八世始):明朝勛業盛 安徽世澤昌長 勤儉守祖訓 千秋繼書香 承先延永緒 道統傳家昌 恭敬恩禮儀 光昭萬代良。
該支王氏四門遷居夏邑及山東單縣,五門遷居河北滄州,六門遷居夏邑。其他分支分居村莊——長門:王小堤、小李集、周閣、李雙廟、高檯子王莊、王竹園、王梨園、王雙樓、王安、前王樓、黃溝涯、劉店姚樓、馬樓、盧營以及梁園區北劉庄、睢陽區沙崗大王樓等處;
二門:塔坡王莊、余樓、李樓、賈庄、袁庄、王口、商檯子王莊、雙廟王莊;
七門:王雙樓、王梨園、王小樓、王小寨、孟庄、殷庄、高庄戶、前後王口、聞集、諸庄、范庄,界溝東南盧庄、站集南小王樓、司樓以及梁園區南園、夏邑濟陽小王樓;
八門:前後王樓、小王樓、殷庄、王安、小侯北袁庄以及永城霍庄、王崗樓等地。
琅琊王氏家訓: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惕之至也;臨財莫過於讓。此五者,立身之本也。
族人王貫三(1821—1856),名福印,孟庄人,清末,太平天國起義,王貫三率眾歃血為盟,響應起義。太平天國李開芳攻佔歸德府,王貫三及其弟王藩、好友周廣禮、宋喜元、司喜等樹立義旗,殺富濟貧,討伐滿清,王貫三為總目。咸豐三年,王貫三率部數千人與北伐軍曾立昌部積極配合,所向披靡。咸豐四年,王貫三克夏邑縣城,殺知縣徐本立及清兵五百餘。五年正月,與桑樹德部會師,為捻軍之主力。同年八月十五,捻軍推行五旗軍制,王貫三為捻軍總先鋒兼黑棋總目。咸豐六年八月十二,王貫三率部在亳州十八里鋪與清軍袁家三部決斗陣亡。民謠曰:西北死了王貫三,捻軍塌了半邊天。
王貫三的母親郭氏,外號「老捻盤」,王貫三弟兄統稱其「媽媽」,被曾格林沁部殺害。
❷ 百家姓之柘城王姓起源
王姓的來源很復雜(1)出自媯姓,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後,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滅商後,虞舜的後代媯滿被封於陳,至陳完在齊國任官後,改為田氏。秦滅齊後,齊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為王姓。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漢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源出東周畢公之後。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任晉國司徒,受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秦滅魏後,後裔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做官,被封於蘭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後,故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3)出自子姓,為商朝王子比干之後;(4)歷史上的外族姓氏,如王氏高麗(今朝鮮)的開國君主王建,西魏王頻氏之祖王雄,鉗耳氏之祖王季等。(5)王者之子孫多號王氏,常以為姓。(6)賜姓,如漢代燕王丹的玄孫嘉,王莽時被賜姓王;(7)冒姓,如隋代王世充本姓支氏,五代 王保義、原名劉去非,皆冒姓王氏,(8)歷史原因,為避仇、逃命而改姓王氏等等。
將近一億人口的王氏除了著名的琅玡氏,山西太原王氏,名相輩出的三槐王氏,還有山東昌樂的北海王氏、山東郡城的東海王氏、山東巨野的高平王氏,陝西的京兆王氏、甘肅天水的天水王氏、山東東平的東平王氏,山東滕州的山陽王氏,河南新蔡的新蔡王氏、河北省定縣的中山王氏、河北省行唐縣章武王氏,山東掖縣的東萊王氏,四川的廣漢王氏,陝西的金城王氏、山西的河東王氏、湖南的長沙王氏以及江蘇的六合王氏,河南的南郡王氏等等亦是名望家族。有的書籍記錄,王氏著名望族全國多達三十八望,比二十一望多出十七望來,可見王氏在全國分布之廣,家族之興盛,名人將相的功績,教育、著述、書畫、藝術等,對社會影響者是不可低估的。
王姓從史傳上可知,中華王姓大多是「王者之後」,即為帝王的後代。東周時期,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言進諫而被貶為庶人,由貴族的忠心為國,而造貶為平民百姓,一口冤恨之氣在胸,不久即鬱郁而終。其子宗敬一家便以「王「為氏了。到了秦漢時期,太子晉的後裔在社會進展的新形式下形成姓與氏合一的文化背景,由「王」氏轉化為「王」姓。除太原王姓之外,周文王、周考王的後裔,在改朝換代後或出逃流亡,或奪爵失國,為了讓後世子孫牢記他們的高貴的出身,於是也以王為姓。此外,帝王賜姓,少數民族在漢化過程中改王姓,也是王姓由來的途徑。在山東的十幾支王姓中,有幾支是在元朝由蒙古人改姓王而流傳至今。
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晉,乃周靈王太子,名晉,字子喬,約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549年,本姓姬。
史載太子晉「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十五歲以太子身份輔佐朝政,靈王重之,諸侯從之。時晉平公使師曠見太子晉,師曠問以君子之德,太子晉侃侃而答曰:「如舜的為人,仁德配於天道,雖固守其崗位,卻處處為天下人著想,使遠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幫助而受他的仁政。仁而合於天道。此謂之天。如禹的為人,聖勞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為本,取予之間,必合於正道,是謂之聖。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無比謙恭,服事於殷商。既擁有擁戴的群眾,而反失其身,為暴紂囚禁,不動干戈,此謂之仁。又如武王,義殺暴紂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謂之義」。師曠稱善不已。
靈王二十二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濫,將毀及王宮,靈王決定以壅堵洪。太子晉進諫曰:「不可。曾聽自古為民之長者,不墮高山,不填湖澤,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約之道。」並提出聚土、疏川、障澤、陂塘等方法,來疏導洪水。同時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鯀和周室歷史指出靈王所為「無過亂人之門」,「皆亡王之為也」。
太子晉的直諫,觸怒了靈王,被廢為庶人,由是鬱郁不樂,未及三年而薨。師曠朝見太子晉時,見太子色赤,不壽。太子晉說:「我再三年之後,將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訃報的使者就到了晉國。
因太子晉能預卜生死,後人便說他成了神仙。《列仙傳》記載,太子晉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間,道士浮丘生引上嵩山,三十年後見到恆良,太子晉說:「可告我家,七月七日會我於緱氏山麓」。其時,果然身乘白鶴立於山巔,可望而不可達,數日方去。
太子晉卒後不久,靈王駕崩,太子晉的弟弟貴嗣位,是為景王。太子晉的兒子宗敬後來仕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請老致仕,避居太原。時人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成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晉為系姓始祖。
唐武則天登封改元,封禪嵩岳時封太子晉為仙太子,別為立廟。聖歷二年(699年)再幸,立制御書《升仙太子碑》。現河南偃師縣緱氏山升仙太子廟,亦稱仙君觀。
兩千多年來,太子晉成了正義的象徵。屈原在《遠游》詩中表達了他對太子晉的景慕「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李白亦寫道,「吾愛王子喬,得道伊洛濱。」新加坡當代學者王秀南先生禮贊道:
年少冊立,輔政英明,諸侯懾服,萬方狄聽,為因谷洛,
水利民生,極諫堵塞,有違君命,竟遭父王,貶作庶民,
裔遷太原,王家頻稱,因以王姓,代出群英,簪纓相繼,
為國干城,本支百世,獨負盛名,欽水思源,我祖德馨。
太原世系
太子晉公年十七而卒。周靈王駕崩,其弟貴繼位,是為景王。晉公長子宗敬仕周為司徒。其時諸侯爭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國事已不可為,遂上表致仕,避亂於晉陽(一說居河東城都鄉唐版里)。世人以之為王者之後,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是為太原王氏之始祖,後人並尊晉公為王氏「系姓始祖」。
宗敬死後,葬於晉陽城北五里,其墓地稱「司徒冢」。宗敬的後裔,瓜瓞綿綿,人才輩出,成為太原之著姓。其後子孫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為王氏之總號。
十八世孫翦公及其子賁、孫離,祖孫三代,俱為秦之名將,翦公為大將軍,賁公封典武侯,離公稱武陵侯。秦兼並六國、一統天下之時,翦公北征燕國,東平楚地,南下百越,攻無不克,戰功顯赫。始皇論功行賞,翦公與大將蒙恬共執牛耳,王姓與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駕崩,二世胡亥繼位,矯詔賜公子扶蘇死,又奪蒙恬兵權,遂令離公為大將軍。二世胡作非為,橫征暴斂,民不聊生,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項羽起兵響應。離公率軍與項羽戰於巨鹿,離公兵敗自殉。其長子元為避戰亂,遷往山東琅琊,是為「王氏琅琊祖」。
離公次子威仍居晉陽,兩漢時,曾為揚州刺史,其子孫亦散居各地。九世孫霸公又重返故里,徒居太原。霸公生於東漢,屢聘不仕,隱居讀書。霸公二子,長曰殷,東漢中山太守,食邑祁縣,其後裔稱祁縣分支。次子咸,隨父居晉陽,其後裔晉陽分支。殷四世孫述,生三子:隗、懋、允。允公,東漢獻帝時居官司徒,董卓篡權亂政,允公與呂布誅殺之。懋公,東漢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孫光,北魏並州刺史。光子冏,北魏度支尚書、護烏丸校尉,其裔孫稱烏丸王氏。
霸之後裔瓊,字世珍,北魏鎮東將軍,有四子;遵業、廣業、延業、季和,號「四房王氏」。
❸ 200年前,1817年河南省開封市(今商丘市)睢縣屬於什麼地方這里的王氏從哪裡遷來的我姓王
明朝時候豫東平原大部分被殺光,此地居民大部分都是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來的。
❹ 河南商丘寧陵王氏家譜
商丘名吃 商丘除了在豫菜方面繼承傳統外,地方的特色小吃也是值得稱道的。
歸德府的專水激饃,夏邑冉家的屬五香糟魚,歸德名菜蝦子燒素等都是遠近聞名的名菜。虞城賈寨的豆腐乾,景家麻花等是當地很有特色的名吃。 「鐵鍋蛋」 冉家五香糟魚 許家湯圓 蝦子燒。
❺ 急求王氏家譜,由於家譜遺失,輩份無法再敘,望排行的爺們告之一下,我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的
我是柘城胡襄的,我只知道我上面是:?、曉、振、耀、占、,下面依次是詩、書、傳、家、遠!我是「詩」字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