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醫治皮膚病
中醫看皮膚病蠻好的啊,標本兼治,中葯毒副作用小不容易傷害皮膚,有什麼關回於中醫皮膚病答的問題可以去南京錦醫堂做個檢查,網上預約成功免掛號費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竹山路500-11號(竹山路地鐵站向南200米)
乘車路線:
1、地鐵:地鐵1號線南延線(往中國葯科大學方向), 在竹山路站下車(2號口出) ,向南200米。
2、公交:區23路、 區16路、區27路、區4路、義旺線在公安局站下,向南200米。
B. 中醫皮膚病有幾種
皮膚病的症狀分為自覺症狀和他覺症狀兩種。自覺症狀是指患者的主觀感覺如瘙癢等;他覺症狀是指醫生檢查所見的各種皮膚損害如皮膚丘疹、糜爛等,是診斷皮膚病的重要依據。
一、自覺症狀
(一) 瘙癢:是最常見的自覺症狀,癢的程度輕重不一,有陣發性和持續性,局限性和廣泛性。癢的發生機制一般認為:
1.由表皮內真皮淺層的游離感覺神經末稍,接受刺激通過側脊丘束傳至視丘和感覺中樞引起癢感。
2.與機體釋放某些化學物質如組織胺、激肽和蛋白酶等有關,尤其是蛋白酶起著重要的化學介質作用。它在表皮、血液、細菌及真菌中都有存在,創傷或某些原因可在組織中釋放活化,產生皮膚瘙癢。
瘙癢常見於濕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扁平苔蘚、外陰肛門部瘙癢等。
(二) 疼痛:有學者認為,痛覺和癢覺可能是同種神經傳導。當刺激程度小於痛閾時表現為癢感,大於痛閾時表現為疼痛。疼痛常見於急性感染性皮膚病,如癤、丹毒,病毒性皮膚病,如帶狀皰疹等。
二、他覺症狀
在皮膚表面所程現的各種症狀,稱為皮膚損害或皮損。原發性皮損是指首先出現的原始性損害;繼發性皮損是由原發性皮損經過搔抓、感染和治療等進一步產生損害或好轉的結果。認清主要皮損對皮膚病變的診斷和鑒別診斷頗有幫助。
(一) 原發性皮損
1.斑疹:僅指皮膚的顏色變異,既不隆起,也不凹陷,病理改變多在表皮和真皮淺層。色素增多的有黃褐斑、雀斑等;皮下出血形成的斑疹稱紫癜;紋身稱人工色斑;色素減少的有白癜風、白化病。
2.丘疹:是高出皮膚表面的堅實隆起,一般直徑不超過1厘米。可由炎症浸潤、代謝異常或皮膚變性所致。病理改變多在表皮或真皮上層。有的丘疹呈扁平圓狀如疣類、色素痣;有的為多角形如扁平苔蘚等。
3.水皰:為局限性高出皮膚表面、表皮內含有液體的損害,直徑在1厘米內的為小皰,大於1厘米的稱為大皰。水皰一般發生在表皮內。水皰常有細菌、病毒、疥蟲及變態反應引起,如接觸性皮炎、帶狀皰疹等,愈後不留瘢痕。
4.膿皰:大小、深淺與水皰類似,是含有膿液的皰,周圍帶有炎性紅暈。膿皰大多由於化膿性細菌感染所致,如膿皰瘡,毛囊炎和痤瘡等。
5.結節:是圓形或類圓形較硬的局限性突起,其位置較丘疹深,位於真皮或皮下組織,常為炎性浸潤或代謝產物聚積所致,其大小不一。如皮膚結核、結節性黃色瘤及腫瘤等。
6.囊腫:是真皮內或皮下組織的囊腔樣結節,可高出皮膚表面,呈圓形或橢圓形,觸之有彈性感。內容物可為液體,也可為半固體如腱鞘囊腫、皮脂腺囊腫等。
(二) 繼發性皮損
1.鱗屑:主要為角化脫落的上皮細胞。當皮膚炎症或其他損害時,可形成明顯的易察覺的鱗屑。鱗屑的大小、厚薄和多少因不同的皮膚病而異。花斑癬的鱗屑象糠秕狀;剝脫性皮炎的鱗屑宛如乾裂翹起的地皮;銀屑病的鱗屑白如雲母狀等。
2.痂皮:是水皰、膿皰以及糜爛面等,皮膚損害的漿液、膿液及血液和脫落壞死組織所致,它們乾涸後形成漿液痂、膿痂及血痂等。
3.糜爛:是水皰和淺在性膿皰破潰失去上皮所形成,表面潮紅、濕潤並有滲液,愈後不留瘢痕。
4.潰瘍:是深達真皮和皮下組織的局限性組織缺損。潰瘍的大小、形狀及深淺,隨病因和病情發展而異。表面可有漿液、膿液和壞死組織,或有痂皮覆蓋,邊緣常不規則。燒燙傷、皮膚結核、三期梅毒、化膿性皮膚病、小腿靜脈嚴重曲張及皮膚癌均可導致潰瘍發生。
5.瘢痕:深層組織缺損後,在組織修復中,由新生結締組織代替原有失去的皮膚組織,稱為瘢痕。分增生性(肥厚性)瘢痕和凹陷性(萎縮性)瘢痕,前者較硬而高出皮面,後者較正常皮膚稍凹下,表皮薄而柔軟。瘢痕表面無正常皮紋,也無附屬器。
6.苔蘚樣變:有些慢性瘙癢性皮膚病,由於長期刺激、磨擦、搔抓等,可使皮膚增厚、粗糙,皮膚紋理加深增寬,形成多角形片狀扁平丘疹,稱為苔蘚樣病變,如神經性皮炎。
上述皮膚損害,不是孤立的,經常是先後或同時存在,有時由一種皮損演變為另一種損害。
C. 關於皮膚病的醫書
簡明中醫皮膚病學》趙炳南
《趙炳南學術經驗集》
《朱仁康學術經驗集》
《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張志禮
《徐宜厚學術經驗集》
《張作舟學術經驗集》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
《皮膚病中醫治療學》徐宜厚
《臨診一得集》
《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見皮膚病》天津長征醫院
《瘍科心得集》
《張志禮臨床經驗集》
《中醫皮科臨床經驗集》歐陽恆
《中醫外科心得》夏少農
《中西醫結合瘡瘍證治》
《龍振華經驗集》
D. 皮膚病常用中葯的內容簡介
全書分為來上篇和下篇兩自部分。上篇首先對皮膚病作了簡介,闡述了皮膚病的病因病機、常見症狀及辨證、常用中醫治療方法。下篇精選了皮膚科常用中葯160餘種,參考古今文獻關於葯物在皮膚病治療中的應用論述,並結合編者的臨床經驗,對葯物的葯性、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應用配伍、主要葯理作用等進行了重新歸納和總結,附列了一些治療皮膚病的古今單方、復方,介紹了這些葯物在皮膚科應用的新進展,可為讀者運用中醫葯治療皮膚病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料。書末附有中葯名漢語拼音索引。
本書內容與皮膚科疾病密切相關,力求准確反映葯物在皮膚病治療中的應用特色,適合基層醫生、中醫皮膚科醫生及性病防治工作者參閱。
E. 常見皮膚病中西醫病名對照
蜘蛛瘡俗稱帶狀皰疹,又名「纏腰火丹」、「蛇串瘡」、「纏腰龍」,指皮膚上出專現成簇水皰,痛如屬火燎,狀如蜘蛛者。其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種皮膚病。發病最初期,患者會出現輕度發熱、感覺疲勞、局部淋巴結腫大疼痛、發病部位皮膚感覺過度敏感或有陣發性神經痛等症狀。隨後會出現局部皮膚潮紅,出現沿神經分布、排列成帶狀的粟米至黃豆大小的丘疹,丘疹很快轉變為水皰、大皰或血皰,逐漸增多,融合成片。同時疼痛逐漸劇烈,表現為持續性燒灼感,針刺刀割狀痛,晝夜不息。2至4周後大部分病人會好轉。
西安孔雪娟院長專治這個病,她的葯方已獲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還可支持省、市、異地醫保以及居民醫保。
F. 中醫對皮膚病的認識
中醫皮膚科都比較槪括,有的中醫一病可分屬西醫所稱的若干病。如濕毒痬,包括西醫的中毒性紅斑與葯物過敏性皮膚疾患。
G. 洛陽有名的皮膚病老中醫有哪些
道北嶽村有個王大夫看中醫很好。他是中醫世家出身,你到岳村一問都知道,原來他版父親都在這,權他們家在岳村好多年了。你到岳村一問都知道
中州路(王城公園南門)洛陽中州皮膚病醫院5樓李大夫,80多歲了,原市二院老中醫,看的很好!
H. 有沒有好點的看皮膚病的老中醫,請說
上饒有個叫徐遠震的老中醫挺厲害的,不過老爺子年齡大了每天接診不了那麼多人,他有兩個女兒也都很厲害,記得有個叫徐紹萍的
I. 皮膚病常用中葯的作品目錄
上篇
第一章 皮膚病簡介
一、中醫皮膚科基本術語
二、中醫皮膚病簡介
第二章 皮膚病的病因病機
一、風
二、寒
三、濕
四、燥
五、熱
六、蟲
七、毒
八、瘀血
九、血虛風燥
十、肝腎不足
第三章 皮膚病常見症狀及辨證
一、自覺症狀及其辨證
二、他覺症狀及其辨證
三、皮膚病與八綱辨證
四、皮膚病與衛氣營血辨證
五、皮膚病與臟腑辨證
六、皮膚病與氣血津液辨證
第四章 皮膚病常用中醫治療方法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下篇
第一章 祛風葯
一、祛風止癢葯
牛蒡子
白芷
白鮮皮
地膚子
蒼耳子
刺蒺藜
浮萍
菊花
蟲包蛻
蔓荊子
蟬蛻
樟腦
薄荷
二、息風定驚葯
白僵蠶
地龍
珍珠
珍珠母
蜈蚣
三、祛風濕葯
川牛膝
五加皮
烏梢蛇
伸筋草
虎杖
細辛
威靈仙
獨活
透骨草
海風藤
海桐皮
桑枝
路路通
稀薟革
第二章 清熱葯
一、清熱解毒瀉火葯
大黃
大青葉
山慈菇
千里光
馬齒莧
石膏
白花蛇舌草
蘆薈
板藍根
金銀花
魚腥草
野菊花
蒲公英
二、清熱涼血葯
水牛角
白茅根
赤芍
牡丹皮
青黛
側柏葉
凌霄花
紫草
三、清熱燥濕葯
龍膽草
苦參
黃芩
黃連
黃柏
四、清熱利濕葯
赤小豆
青蒿
茵陳蒿
積雪草
滑石
五、清熱生津葯
天花粉
烏梅
生地黃
玄參
麥門冬
第三章 祛濕葯
白術
蒼術
澤瀉
……
第三章 祛濕葯
第四章 溫通葯
第五章 活血葯
第六章 補益葯
第七章 軟堅、化痰葯
第八章 止血葯
第九章 收斂燥濕、生肌收口葯
第十章 殺蟲攻毒葯
第十一章 皮膚刺激葯及蝕膚祛腐葯
第十二章 其他
附:中葯名漢語拼音索引
J. 那位給我推薦一下,中醫治療皮膚病類的書籍
《趙炳南臨床經驗集》趙炳南是現代著名老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