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問答 » 經常患皮膚病如何用穴位治療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經常患皮膚病如何用穴位治療

發布時間: 2020-12-24 03:02:52

⑴ 耳穴放血適合各種皮膚病

不能。這個病,還是去看看西醫,要根據不同細菌感染情況,對症下葯才行。

⑵ 中醫治療皮膚病三針是指哪三個穴位

中醫治療皮膚病三大要穴

⑶ 治療皮膚病的五個重要穴位有哪些

指導意見:
你好,不要亂治療的,情況需要結合臨床醫生進一步檢查看看,建議去皮膚科看看,在醫生指導下用葯。

⑷ 廣東路地段醫院皮膚科 聽說有打穴位針治療皮膚病的 在哪看 醫生的名字有嗎

何燕主任http://blog.dqccc.com/s/article_5102110.html

⑸ 玫瑰糠疹怎麼治

玫瑰糠疹,是一種常見的急性發疹性皮膚病。本病好發於青壯年。屬中醫「風癬」范疇。【病因】多因內有血熱,復感風邪,熱毒凝結,郁於肌膚,閉塞腠理而發病;或汗出當風,汗衣濕溻肌膚所致。
【症狀】皮疹,色淡紅,表面有細碎鱗屑,且有輕重不同的癢感。
【療法】
取穴方一:大椎、肩胛崗、肺俞。
方法:用點刺放血法。用三棱針在所選穴位或穴位附近血絡點刺2-3下,使之出血。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玫瑰糠疹。
效果:屢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匯要》。亦可配合針後拔罐。
取穴方二:身柱、風門、肝俞、脾俞。
方法:用點刺放血法。每取3-4個穴(每次1側)交替使用。用三棱針在所選穴位或穴位附近血絡點刺2-3下,使之出血,針後或加拔罐10-15分鍾。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玫瑰糠疹。
效果:一般3-5個療程即可見效或痊癒。
附記:引自《外治匯要》。忌食辛辣、魚腥等食物。
取穴方三:大椎、身柱、肩胛崗。皮損在上肢肩背者配肩(骨+謬)、曲池;在腰以下者配腎俞;在臀股以下者配血海或委中。
方法:用刺血加拔火罐法。用三棱針點針後拔火罐15-20分鍾,以局部紅紫並出血0.5-1.0毫升(每穴)為度。同時可配合耳尖點刺放血。待皮疹大部消退,僅殘留少許皮損,則取主穴配合皮損局部圍刺加拔火罐。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主治:玫瑰糠疹。
效果:屢用效佳。
附記:高淥紋經驗。忌食辛辣、魚腥食物。
取穴方四:大椎、風門、肩(骨禺)、百蟲窩、委中。
方法:用點刺放血法。用三棱針在所選穴位和穴位附近血絡點刺,使之每穴出血數滴。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主治:玫瑰糠疹。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一般2-3個療程即可見效或痊癒。
附記:忌食辛辣魚腥食物,調情志、避風寒,有利於鞏固療效。病重者可配合中葯內服,有利於提高、鞏固療效。

⑹ 耳朵穴,位埋葯治皮膚病

對於牛皮癬來的治療廣大的患自者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流程,患者首先要去正規的醫院進行有效的診治,其次,要在專家的建議下選擇適合自己的病情的治療葯物。最後,牛皮癬患者自身也要適當的做好牛皮癬的日常的保健工作。
意見建議:牛皮癬是一種慢性病,牛皮癬患者首先要有長期用葯的准備。正確的治療葯物,首先要沒有任何副作用,其次正確的療效應該是停葯也沒有復發跡象。如果用葯6個月以上,不但葯效不理想,也會對身體產生副作用,或者短期內見效的速效葯物,絕對是含有激素類葯物,患者都要慎重選擇。

⑺ 拔罐哪些穴位可以治療各類皮膚疾病

單純皰疹

單純皰疹是由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經呼吸道、口腔、生殖器黏膜或破損皮膚進入人體。臨床表現為患處初感灼癢、緊張,數小時後出現紅斑,迅速變為粟粒至綠豆大小的簇集性水皰,皰破後露出糜爛面,數日後乾燥結痂,愈後可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或淺瘢痕。附近淋巴結腫大。本病好發於口角、唇緣、鼻孔周圍、口腔黏膜、扁桃體、生殖器部位及臀部、會陰等處。

【拔罐部位】

1上肢部:合谷。

2下肢部:三陰交。

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由鼻黏膜進入人體,侵犯外胚層結構及感覺神經系統的組織而發病。常有輕度發熱、倦怠、食慾不振等全身症狀。將要發疹的部位出現癢感、感覺過敏、灼熱及疼痛。經約1~3日局部發生紅斑,繼之出現簇集性粟粒至綠豆大小的丘皰疹,迅速變為一個或數個水皰群,數日後皰液破裂後表面乾燥結痂,留有暫時性淡紅色斑或色素沉著斑。附近淋巴結腫大。皮疹多發生於身體的一側,一般不超過體表正中線。常見於胸部、面部、頸部、腹部皮膚及眼、鼻、口腔黏膜及耳部。神經痛為本病的又一特徵。發疹同時伴有程度不同的疼痛。

【拔罐部位】

1頭部:太陽、陽白、下關、翳風、頰車、地倉。

2上肢部:曲池、外關、合谷。

3下肢部:血海、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

濕疹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皮膚炎症反應性疾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其基本特點是皮疹的多形性、對稱性,易反復發作,劇烈瘙癢。皮疹呈多形性,如紅斑、小丘疹、小水皰、丘皰疹、糜爛、滲出、結痂、皸裂、鱗屑、肥厚、苔蘚樣變、色素沉著、抓痕。這些皮損在某一時期以某種或某些皮損為主。急性期皮損可有紅斑、丘疹、水皰、丘皰疹、糜爛、滲出及結痂,病程較短。亞急性濕疹以小丘疹、鱗屑、結痂為主,偶有丘皰疹、小水皰。慢性濕疹皮損多表現為乾燥、鱗屑、肥厚、皸裂、苔蘚樣變,可見色素沉著或脫失。

【拔罐部位】

1背部:大椎、肺俞、脾俞。

2上肢部:曲池、內關、合谷。

3下肢部:足三里、三陰交。

接觸性皮炎

接觸性皮炎是皮膚接觸某些物質刺激後發生的炎症反應。當皮膚受到強酸、強鹼等刺激性較強的物質刺激後則在短時間內發病。輕者局部呈現淡紅至鮮紅斑片,輕度水腫,斑上有密集的針尖大紅丘疹;重者局部呈現腫脹明顯的紅斑,斑上有密布的丘疹、水皰,甚者出現大皰。當病變波及到或發生於眼瞼、口唇、包皮、陰囊等處則水腫明顯,皮膚光亮,表面紋理消失。患者常自述瘙癢,局部灼熱或脹痛,若去除接觸物,可痊癒。再接觸致敏物可再發病。

【拔罐部位】

1上肢部:尺澤、曲池、曲澤、合谷。

2下肢部:委中。

葯疹

葯物通過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徑進入人體後引起皮膚、黏膜反應稱為葯疹,又稱葯物皮炎。臨床表現有:①紅斑類葯疹,皮損以紅斑、紅斑丘疹為主。類似蕁麻疹樣、猩紅熱樣、麻疹樣或多形紅斑樣。②水皰類葯疹,皮損以水皰、大皰為主。兼見紅斑、斑丘疹、丘皰疹等。③皮炎類葯疹,用葯後加上光線照射,在皮膚裸露部位或其他處出現濕疹樣皮疹。④固定性葯疹,皮疹為圓形或橢圓形鮮紅斑或紫紅斑,大小不等,單個或多個,可發生於口唇與口角、龜頭、肛門、手背、足背、軀干、趾指間等處。

【拔罐部位】

1上肢部:尺澤、曲澤、內關、曲池、合谷。

2下肢部:血海、三陰交、足三里。

蕁麻疹

蕁麻疹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強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任何季節均可發病。皮損常突然發生,先有皮膚瘙癢,隨即起風團,呈鮮紅色或蒼白色或皮膚色,風團大小不一,形態多樣,為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此起彼伏,皮損可隨瘙癢而增多,融合成大片。累及胃腸道者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全身症狀可有發熱。

【拔罐部位】

1頸背部:風府、大椎、膈俞。

2上肢部:曲池、合谷。

3下肢部:血海、足三里。

銀屑病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容易復發的慢性皮膚病。本病的損害,初期時為點滴狀棕紅色斑點或斑丘疹,表皮覆蓋著多層銀白色鱗屑,以後逐漸擴展,邊界清楚。損害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尤以四肢伸側、肘膝關節、頭皮和骶骨部位為常見。

【拔罐部位】

1背部:肺俞、肝俞、腎俞。

2上肢部:曲池、內關、神門。

3下肢部:血海、三陰交、足三里、飛揚。

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是一種以好發於軀干、四肢近端,疹色紫紅,略起白屑為特徵的皮膚病。由於其皮損多呈玫瑰紅色,其上鱗屑如糠似秕,故稱為玫瑰糠疹。本病為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約為全部皮膚病的31%。全年均可發生,但以春秋季節為多見。發病年齡相當廣泛,多在10~40歲。

【拔罐部位】

1頸背部:風池、大椎、肺俞。

2上肢部:曲池、合谷。

3下肢部:血海。

魚鱗病

該病為遺傳性角化障礙性疾病,由軀干、四肢有魚鱗狀鱗屑而得名。出生不久即可發病,有家族史及明顯遺傳性。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患者出生時症狀往往不顯著,生後數月,手背及四肢伸側出現皮損,漸漸波及軀干、四肢屈側,頭皮可有輕度鱗屑,腋下及臀裂常不波及。

【拔罐部位】

1背部:脾俞、腎俞。

2腹部:中脘、關元。

3上肢部:曲池。

4下肢部:足三里、三陰交。

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又稱慢性單純性苔蘚,是以陣發性皮膚瘙癢和皮膚苔蘚化為特徵的慢性皮膚病。多見於青年和成年人。初發時,僅有瘙癢感,由於搔抓及摩擦,皮膚逐漸出現粟粒至綠豆大小的扁平丘疹,圓形或多角形,堅硬而有光澤,呈淡紅色或正常皮色,散在分布。

【拔罐部位】

1頸背部:風池、天柱、肺俞。

2上肢部:曲池。

3下肢部:血海、委中、足三里。

皮膚瘙癢症

皮膚瘙癢症是指皮膚無原發性損害,只有瘙癢及因瘙癢而引起的繼發性損害的一種皮膚病。好發於老年及成年人,多見於冬季。可分為全身性和局限性兩類。

【拔罐部位】

1背部:腎俞。

2腹部:關元。

3上肢部:曲池、合谷。

4下肢部:陰廉、陰包、血海、足三里、委中、承山。

痤瘡

痤瘡是一種毛囊與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因其初起損害多有粉刺,所以本病又稱為粉刺。本病為常見病多發病,總發病率占人口的20%~24%,尤其好發於青春期男女,有30%~50%的青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痤瘡。一般男性的比例略高於女性,病程長久,發病緩慢,30歲以後病情逐漸減輕或自愈。痤瘡以面、上胸、背部等處的粉刺、丘疹、膿皰等皮損為主要症狀。

【拔罐部位】

1頭頸部:風池。

2背部: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

3上肢部:曲池。

4下肢部:足三里、豐隆、內庭、厲兌、陰陵泉、三陰交。

酒渣鼻

酒渣鼻是一種以鼻部發紅,上起丘疹、膿皰及毛細血管擴張,形似酒渣為特徵的皮膚病。由於本病皮損常呈玫瑰紅色,且形類痤瘡,故又有玫瑰痤瘡之名。酒渣鼻以鼻面部出現紅斑、丘疹、膿皰、日久生有鼻贅為主要症狀。

【拔罐部位】

1頭面部:印堂、迎香、承漿、絲竹空、顴髎。

2上肢部:支溝、養老、列缺、合谷。

3下肢部:血海、三陰交、足三里、內庭。

雀斑

雀斑是一種以鼻面部發生褐色斑點為特徵的皮膚病。因其色如同雀卵上的斑點,故名。多有家族病史,一般始發於學齡期,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多,至青春期以後可達頂峰。女性多於男性。雀斑以鼻面部生有褐色斑點為主要症狀,常發生於暴露部位,如鼻面、頸、手背、肩背上方等處對稱分布。

【拔罐部位】

1頸背部:風池、肺俞、腎俞。

2下肢部:血海、陰陵泉、足三里。

黃褐斑

黃褐斑是一種以面部發生黃褐斑片為特徵的皮膚病。由於妊娠婦女及肝病患者常有黃褐斑,故又有妊娠斑、肝斑之稱。因為黃褐斑的形狀常似蝴蝶,所以又名為蝴蝶斑。本病為常見病、多發病,好發生於青壯年,女性多於男性,二者之比為3∶1~4∶1。妊娠3~5個月的婦女尤為多見。臨床表現皮損為淡褐色、深褐色或黑褐色斑片。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腎俞。

2腹部:中脘。

3下肢部:足三里、三陰交、太溪。

白癜風

白癜風是一種以皮膚上出現後天性色素脫失斑為特徵的疾病。皮損可發生在任何部位,但以指背、腕、前臂、面、頸、生殖器附近為多,皮損色素脫失處呈乳白色。白斑面積可大可小,大者可泛及全身。一般可以分為炎症型、神經型和自體免疫型3種類型。

【拔罐部位】

1頸背部:風池、肺俞。

2腹部:中脘。

3上肢部:曲池。

4下肢部:血海、三陰交。

⑻ 耳朵的穴位和皮膚病有關系嗎

耳朵的穴位和皮膚病有關系 全息醫學認為,耳朵可被視為「縮小了的人體身形」,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體各部分與耳朵通過經絡有著密切的聯系,而耳朵上分布了許多的穴位。耳穴國際標准化方案確定標准耳朵為七十九個穴位,通過耳穴能診治許多疾病。下面給你介紹耳穴相關的內容:
常用耳穴
耳廓表面解剖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規律

--常用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具有調整全身多個系統功能的穴位

1 耳廓表面解剖
為了便於掌握耳針穴位的部位,必須熟悉耳廓解剖名稱
耳輪:耳廓最外緣的捲曲部分;其深入至耳腔內的橫行突起部分叫"耳輪腳";耳輪後上方稍突起處叫"耳輪結節";耳輪與耳垂的交界處叫"耳輪尾"。
對耳輪:在耳輪的內側,與耳輪相對的隆起部,又叫對耳輪體;其上方有兩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叫"對耳輪上腳",向下分叉的一支叫"對耳輪下腳"。
三角窩:對耳輪上腳和下腳之間的三角形凹窩。
耳舟:耳輪與對耳輪之間冊溝,又稱舟狀窩。
耳屏:指耳廓前面瓣狀突起部,又叫耳珠。
屏上切跡:耳屏上緣與耳輪腳之間的凹陷。
對耳屏:對耳輪下方與耳屏相對的隆起部。
屏間切跡:耳屏與對耳屏之間的凹陷。
屏輪切跡:對耳屏與對耳輪之間的稍凹陷。
耳垂:耳廓最下部,無軟骨的皮垂。
耳甲艇:耳輪腳以上的耳腔部分。
耳甲腔:耳輪腳以下的耳腔部分。
外耳道開口:在耳甲腔內的孔竅。
2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規律
人體發生疾病時,常會在耳廓的相應部位出現"陽性反應"點,如壓痛、變形、變色、水皰、結節、丘疹、凹陷、脫屑、電阻降低等,這些反應點就是耳針防治疾病的刺激點,又稱耳穴。
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規律,一般來說耳廓好象一個倒置的胎兒,頭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規律是:與頭面部相應的穴位在耳垂鄰近;與上肢相應的穴位在耳舟;與軀乾和下肢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和對耳輪上、下腳;與骨臟相應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在耳輪腳周圍環形排列。
耳穴分布規律表
身 體 部 位 耳 穴 分 布 區 域
頭 面 部 耳 垂 或附近
上 肢 耳 舟
下 肢 對耳輪上下腳
軀 干 對 耳 輪
胸 腔 臟 器 耳 甲 腔
腹 腔 臟 器 耳 甲 艇
盆 腔 臟 器 三 角 窩
消 化 道 耳輪腳周圍環形排列
常用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身體部位 耳穴分布 穴名 定位 主治

頭面五官

眼 耳垂5區的中央 青光眼、近視、麥粒腫等
齒1 垂1區的外下角 拔牙 牙痛
齒2 耳垂4區的中央 拔牙 牙痛
上頜 耳垂3區中央 上牙痛、下頜關節痛
下頜 耳垂3區上部橫線之中點 下牙痛、下頜關節痛
面頰 耳垂5、6區交界線周圍 三叉神經痛、口眼歪料、痤瘡
內耳 耳垂6區中央稍上方 耳鳴、耳聾、中耳炎、目源性眩暈
扁桃體 耳垂8區中央 扁桃體炎
外鼻 耳屏外側面的中央 鼻病、鼻炎、鼻癤等
內鼻 耳屏內側面的下1/2處 鼻炎、上頜竇炎、感冒
咽喉 耳屏內側面的上1/2處 咽喉腫痛
目1 屏間切跡前下 青光眼、近視、麥粒腫
目2 屏間切跡後下 青光眼、近視、麥粒腫
外耳 屏上切跡微前凹陷中 耳鳴、耳聾、眩暈
對 耳 屏
額 對耳屏外側面的前下方 前頭痛、眩暈、失眠
枕 對耳屏外側面的後上方 後頭痛、失眠、昏厥、皮膚病
顳 額穴與枕穴連線的中點 偏頭痛

軀干

對耳輪

脊椎 對耳輪的耳腔緣
(頸椎、胸椎、腰骶椎) (以直腸下段同水平與肩關 節同水平分界線將脊椎分為 三段,自下而上分別為 下1/3為頸椎 中1/3為胸椎 下1/3為腰骶椎) 相應部位疾病
胸 對耳輪上,與屏上切跡同水平 胸脅痛、乳腺炎
腹 對耳輪上,與對耳輪下腳同水平 腹空疾病、消化婦科病

上肢

耳舟
鎖骨 與輪屏切跡同水平線處 相應部位疼痛、肩周炎
肩關節 在肩與屏輪切跡平線之間 肩周炎
肩 與屏上切跡同水平 肩周炎
肘 在腕穴與肩穴之間 肘痛
腕 平耳輪、結節突起處的耳舟部 腕痛
指 耳舟的頂部、耳輪結節上方 手指麻木疼痛

下肢
對 耳 輪 上 腳
臀 對耳輪下腳處1/2處 從骨神經痛
坐骨 對耳輪下腳內1/2處 從骨神經痛
膝 對耳輪上腳的起始部與 對耳輪下腳上緣同水平 膝痛
踝 對耳輪上腳的內上角 踝痛
趾 對耳輪上腳角的外上角 足趾麻木疼痛

胸 腔 臟 器
耳 甲 腔 心 耳甲腔正中 心血管系統疾病,中暑、急驚風
肺 心穴的上、下、外三面 呼吸系統疾病、皮膚病
氣管 在口與心穴之間 咳嗽、哮喘
三焦 屏間穴的上方 便秘、浮腫

消化道

耳輪角周圍 口 外耳道口的上緣和後緣 口腔炎、面癱
食道 耳輪腳下方內2/3處 惡心、嘔吐、吞咽困難
賁門 耳輪腳下方外1/3處 惡心、嘔吐、賁門痙攣
胃 耳輪腳消失處 胃病
十二指腸 耳輪腳上方外1/3處 十二指腸潰瘍、幽門痙攣、膽疾
小腸 耳輪腳上方中1/3處 消化不良、心悸
大腸 耳輪腳上方內1/3處 痢疾、腹瀉、便秘
耳輪角 闌尾 在大小腸穴之間 闌尾炎、腹瀉
直腸下端 與大腸穴同水平的耳輪處 便秘、泄瀉、脫肛、痔疾
腹 腔 臟 器

耳 甲 艇 腎 對耳輪下腳的下緣、小腸穴 直上方 生殖、泌尿、婦科疾病 腰痛、耳鳴、失眠、眩暈
膀胱 對耳輪下腳的下緣、大腸穴直 膀胱疾病、尿閉、遺尿
輸尿管 直上方 在膀胱與腎穴之間 輸尿管結石酸痛

耳甲腔 胰(膽) 在肝腎穴之間 左耳為胰,右耳為膽 胰腺炎、糖尿病 膽道疾病、偏頭痛
肝 胃、十二指腸穴的後方 肝穴下方、耳甲腔的外上方 肝鬱脅痛、眼病、月經不調 消化不良、胃痛脹、崩漏等
盆 腔 三角 窩 子宮(精宮) 三角窩耳輪內側緣的中點 女子:月經不調、帶下、分腔炎
男子:遺精、陽萎

具有調整全身多個系統功能的穴位
穴名 部位 主治
神門 在三角窩的1/3處,對耳輪上下腳交叉之前 失眠、多夢、煩躁、眩暈、咳嗽、哮喘、蕁麻疹、炎症。
交感(下腳端) 在對耳輪下腳端與耳輪內側交界處。 消化、循環系統功能失調、哮喘、急驚風、痛經等。
腎上腺(下屏尖) 在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 低血壓、昏厥、無脈症;呼吸系疾患:感冒、咳嗽、哮喘;中暑、瘧疾、乳腺炎。
腦點(緣中) 在對耳屏尖與輪屏切跡間的中點 遺尿、崩漏、急驚風。
皮質下(腦) 在對耳屏的內側面 失眠、多夢、疼痛性病症、智能發育不全、哮喘、眩暈、耳鳴
內分泌(屏間) 在屏間切跡內耳甲腔底部 生殖系統功能失調,更年期綜合征,皮膚病等
升壓點 在屏間切跡下方 低血壓、虛脫
降壓溝 在耳廓背部,由內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凹溝處 高血壓
上耳根 在耳根的最上緣 頭痛、腹痛、哮喘
上耳背 在耳背上方的軟骨隆起處 皮膚病、頭痛、坐骨神經痛、腰痛
中耳背 在上耳背與下耳背之間最高處 皮膚病、背痛、腹脹、腹瀉、消化不良
下耳背 在耳背下方的軟骨隆起處 皮膚病、背痛、咳嗽、氣喘
耳迷根 在耳廓背與乳突交界處(相當於耳輪腳同水平)的耳根部 胃痛、膽道蛔蟲症、腹瀉、氣喘、鼻塞
下耳根 耳垂與面頰相交的下緣。 頭痛、牙痛、咽喉痛、哮喘
耳尖 將耳輪向耳屏對折時,耳廓上尖端處 發熱、高血壓、目赤腫痛、麥粒腫
輪1-6 自耳輪結節下緣至耳垂正中下緣分成五等分,共6點,自上而下依次為輪1、輪2、輪3、輪4、輪5、輪6 發熱、扁桃體炎、高血壓

⑼ 用針刺耳朵那個穴位放血治療皮膚病

span對於牛皮癬的治療廣大的患者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流程,患者首先要去正規的醫院進專行有效的屬診治,其次,要在專家的建議下選擇適合自己的病情的治療葯物。最後,牛皮癬患者自身也要適當的做好牛皮癬的日常的保健工作。/span
span牛皮癬是一種慢性病,牛皮癬患者首先要有長期用葯的准備。正確的治療葯物,首先要沒有任何副作用,其次正確的療效應該是停葯也沒有復發跡象。如果用葯6個月以上,不但葯效不理想,也會對身體產生副作用,或者短期內見效的速效葯物,絕對是含有激素類葯物,患者都要慎重選擇。/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