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問答 » 古代皮膚病書籍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古代皮膚病書籍

發布時間: 2021-11-20 03:33:39

㈠ 古代有那些關於醫學方面的書籍

一、《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託名「神農」所作,實成書於漢代,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葯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葯理論精髓。

《神農本草經》記載了365種葯物的療效,多數真實可靠,至今仍是臨床常用葯;它提出了辨證用葯的思想,所論葯物適應病症能達170多種,對用葯劑量、時間等都有具體規定,這也對中葯學起到了奠基作用。

二、《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三、《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張仲景,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葯的理論基礎。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紙張尚未大量使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年代,這本書很可能寫在竹簡上。

四、《難經》

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又稱《八十一難》,是中醫現存較早的經典著作。關於《難經》的作者與成書年代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其成書不晚於東漢,內容可能與秦越人(扁鵲)有一定關系。

《難經》之「難」字,有「問難」或「疑難」之義。全書共八十一難,採用問答方式,探討和論述了中醫的一些理論問題,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機、營衛、腧穴、針刺、病證等方面。

五、《脈經》

脈學著作,西晉·王叔和撰於公元3世紀,10卷。集漢以前脈學之大成,選錄《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扁鵲、華佗等有關脈學之論說,闡析脈理、脈法,結合臨床實際,詳辨脈象及其主病。

《脈經》系我國現存較早的脈學專書,首次系統歸納了24種脈象,對其性狀作出具體描述,初步肯定了有關三部脈的定位診斷,為後世脈學發展奠定基礎,並有指導臨床實踐之意義。同時《脈經》還保存了大量古代中醫文獻資料。

六、《諸病源候論》

證候學專著。又名《諸病源候總論》、《巢氏病源》,50卷。隋巢元方等撰於大業六年(610年)。為我國第一部論述各種疾病病因、病機和證候之專著。

全書分67門、1720候。卷1~27論內科諸病;卷28~30論五官科諸病;卷31~36論外傷科諸病;卷37~44論婦產科諸病;卷45~50論小兒科疾病。此書繼《內經》、《難經》、仲景著作之後,使中醫理論更為豐富。於病因方面尤多創見,使中醫病因學說趨於系統、全面。

如對傳染性疾病之認識,就明確指出「感其乖戾之氣而發病」。又如山區多「癭」病乃其民「飲沙水」之故;嶺南「瘴氣」系「雜毒因暖而生」等等。亦明顯超出前人見解。於病理及病證方面之論述亦較精審,超越古人。

如消渴病每多發癰癤或水腫,這正是對糖尿病並發皮膚病及泌尿系統感染之最早描述。其對水腫一病,分述至詳。於婦科則經產帶下、妊娠、無子等類;外科則詳述癰疽疔腫諸瘡之理,證候及預防等;於創傷外科,則記載有難度較大之腸吻合及血管結扎術等。

在證候分類學上亦有較大發展,其別類分門系統而有條理,且徵引典籍甚富,如《漢書·藝文志》與《隋書·經籍志》所載近300種、5300多卷醫書賴此書而保存。為研究隋以前醫學成就重要文獻。

㈡ 古代醫書有治皮膚病的嗎,是什麼書

醫宗金鑒,外科正宗,外科全生集。

㈢ 本草綱目關於皮膚的記載

本草綱目中的記載:

1、 首先是皮膚蘚瘡的治療方法,處方就是川槿皮和肥皂。在原文中記載,如果線蟲不育,宜川槿皮熬的湯,使用肥皂去核以及內膜,浸湯,時時搽之。川槿皮能夠清熱利濕,解毒之葯是治療瘡癬的一個主要葯物。

2、 對於腳趾縫爛的治療方法,處方是化石,煅石膏和枯礬。原文是這樣記載的:腳趾縫爛,滑石一兩,石膏蛋半兩,枯白礬少許,研摻之(卷九滑石條引集簡方)。滑石清熱,滲濕,利竅,現代的葯理研究,有保護皮膚粘膜以及抗菌的作用。

3、 對於腳趾縫爛的第二個處方就是茶葉。如果腳丫濕爛,是用茶葉嚼爛之後敷到上面,很有效。茶葉可以利水去濕,解毒斂瘡,還有大量的鞣酸,可以起到收斂抑菌以及維生素b1樣的作用。

(3)古代皮膚病書籍擴展閱讀:

成書背景

宋代以來,我國的葯物學有很大發展,尤其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頻繁,外來葯物不斷地增加,但均未載入本草書。李時珍認為有必要在以前本草書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和補充,所以撰寫了本草綱目。

李時珍是一個富有求實精神的醫葯家,為了完成修改本草書的艱巨任務,他幾乎走遍了湖北省、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的名川大山,行程不下萬里。同時,他又參閱了800多家書籍,經過3次修改稿,終於在61歲(公元1578年)的那年,編成了《本草綱目》。

後來又在他的學生、兒子、孫子的幫助下,使《本草綱目》更加完整,更加精美。《本草綱目》包含著李時珍將近30年的心血,記錄著李時珍飽嘗苦辛的艱難歷程。

㈣ 家傳醫書古代篆字黃色頁一套四本,主治各種皮膚病。已流傳了五代人。真正的古書。能值什麼價錢

你不給別人看圖,就這么說一下。別人怎麼評?不過按你所說,黃色的估計是竹紙,五代人大概是一百年,所以最多是個清末的醫書。幾百塊很不少了。

㈤ 請問皮膚病在古時候稱做什麼「疾」

總綱:瘍醫抄
按《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醫部》分門別類有:
《痘疹門》《疸門》《皮門》《癱痿門》《外科跌打金刃竹木破傷蟲獸傷門》《外科反花天泡楊梅門》《外科浸淫疥癬門》《外科癘瘍癜風門》《外科熱瘡痤痱湯火灸凍漆瘡門》《外科癭瘤疣痣門》《外科癰疽疔毒門》《外科游風丹毒斑疹門》《小兒瘡瘍門》等等

㈥ 關於皮膚病的書籍專業點的

你要是學醫的抄~我建議襲你從教材看起,都是常見病多發病,然後接觸圖譜,加深印象,同時要多臨床實踐,最後再去看那些大部頭的書,比較推薦趙辨主編的或者參與的書籍,目前來說是比較權威的書籍了
你要不是學醫的,建議你不要費那勁,首先你沒有醫學功底,只看病歷是不能看病的,其次不是得同一種病的病人表現都一樣,病例知識只是單一的成功或者失敗案例,對於學習作用不大,相反對於有功底有經驗的人可以印證自己的治療思路和拓寬自己的治療手段,LZ自己考慮吧~

㈦ 關於皮膚病的醫書

簡明中醫皮膚病學》趙炳南
《趙炳南學術經驗集》
《朱仁康學術經驗集》
《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張志禮
《徐宜厚學術經驗集》
《張作舟學術經驗集》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
《皮膚病中醫治療學》徐宜厚
《臨診一得集》
《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見皮膚病》天津長征醫院
《瘍科心得集》
《張志禮臨床經驗集》
《中醫皮科臨床經驗集》歐陽恆
《中醫外科心得》夏少農
《中西醫結合瘡瘍證治》
《龍振華經驗集》

㈧ 唐朝哪些醫書涉及皮膚科

唐朝的《千金方》涉及皮膚科。其中有治療足癬的方子。
穿山甲前兩足,燒存性,研細,入麝香、當門子少許,多少隨人斟酌。要服此葯,須去他事,至晚不可進飲食,接至深夜腹空時調服。坐卧隨意,及雞鴨,又一服,痛立止。過一二日,便能步履如常,極妙如神。主治寒濕腳氣(《千金方》)
《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方》(《千金方》為《備急千金要方》之簡稱,亦有人把《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稱為《千金方》的),又名《千金要方》。唐.孫思邈約撰成於永徽三年(652)。
《備急千金要方》自唐代到現代,中外翻刻版本有四十餘種,大致可分為兩類。原文本有未經北宋校正醫書局林億等校刊的版本,或經校刊者,均為30卷本。另有93卷本,系明代中期道教徒據早期《道藏》本及北宋校刊本等析編而成。現存較早版本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小丘山房喬世寧刻本;日本嘉永二年(1849)江戶醫學影宋本亦為佳本。1955年和1982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據江戶醫學本曾兩次出版影印本。第二類為詳注本和節選本。
此書30卷本內容,卷1為醫學總論,包括醫學倫理、本草、制葯等;卷2~4系婦科病;卷5為兒科病;卷6為七竅病;卷7~8論諸風腳氣;卷9~10為傷寒;卷11~20為臟腑病論;卷21論消渴淋閉諸症;卷22為瘡腫痛疽;卷23系痔漏;卷24論解毒並雜治;卷25為備急諸術;卷26~27系食治並養性;卷28平脈;卷29~30針灸孔穴主治,總計233門,含方論5300餘首,創分證列方的編寫體例。書中系統總結了唐代以前的醫學成就,取材廣泛,內容豐富,遍涉臨床各科及針灸、食療、葯物、預防、衛生保健等。該書有述有作,驗方經方兼備,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葯俱全的醫學巨著,是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後,我國醫學的又一次總結,被譽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臨床醫學網路全書。

㈨ 中國古代四大醫書,是哪四本書

公認的是:《黃帝內經》、扁鵲《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巨著,是中醫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辨證思想。

《難經》是中國古代醫學著作《黃帝八十一難經》的簡稱,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原題秦越人撰。《難經》書名的含義,有二種解釋:以難字作為問難,另以難字做為難易來解讀。難,讀音為「ㄋㄢˋ(nàn)」。《難經》是闡發《黃帝內經》的疑難和要旨的第一部書。後世將其列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全書所述以基礎理論為主,還分析了一些病證。其中一至二十二難為脈學,二十三至二十九難為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為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為針法。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理、營衛、俞穴,針刺等基礎理論,同時也列述了一些病證。該書以基礎理論為主,結合部分臨床醫學,在基礎理論中更以脈診、臟腑、經脈、俞穴為重點。其中1~22難論脈;23~29難論經絡;30~47難論臟腑;48~61難論病;62~68難論俞穴;69~81難論針法。書中對命門和三焦的學術見解以及所論七沖門(消化道的7個沖要部位)和八會(臟、腑、筋、髓、血、骨、脈、氣等精氣會合處)等名目,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該書還明確提出「傷寒有五」(包括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並對五臟之積,泄痢等病多有闡發,為後世醫家所重視。全書內容簡扼,辨析精微,在中醫學典籍中常與《內經》並提,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古典醫籍之一。有多種刊本和注釋本。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
在這部著作中,張仲景創造了三個世界第一:首次記載了人工呼吸、 葯物灌腸和膽道蛔蟲治療方法。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時光到了晉朝,《傷寒雜病論》命運中的第一個關鍵人物出 傷寒雜病論現了。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醫令在偶然的機會中見到了這本書。書已是斷簡殘章,王叔和讀著這本斷斷續續的奇書,興奮難耐。利用太醫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傷寒雜病論》的各種抄本,並最終找全了關於傷寒的部分,並加以整理,命名為《傷寒論》。《傷寒論》著論22篇,記述了397條治法,載方113首,總計5萬余字,但《傷寒雜病論》中雜病部分沒了蹤跡。王叔和的功勞,用清代名醫徐大椿的話說,就是「苟無叔和,焉有此書」。
王叔和與張仲景的淵源頗深,不但為他整理了醫書,還為我們留下了最早的關於張仲景的文字記載。王叔和在《脈經》序里說:「夫醫葯為用,性命所系。和鵲之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
之後,該書逐漸在民間流傳,並受到醫家推崇。南北朝名醫陶弘景曾說:「惟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可以想像,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讓人認識了它的著作者,並把著作者推向醫聖的崇高地位。
張仲景去世800年後的宋代,是《傷寒雜病論》煥發青春的一個朝代。宋仁宗時,一個名叫王洙的翰林學士在翰林院的書庫里發現了一本「蠹簡」,被蟲蛀了的竹簡,書名《金匱玉函要略方論》。這本書一部分內容與《傷寒論》相似,另一部分,是論述雜病的。後來,名醫林億、孫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訂《傷寒論》時,將之與《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對照,知為仲景所著,乃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於世,《金匱要略》共計25篇,載方262首。至此,《傷寒雜病論》命運中的幾個關鍵人物全部出場了。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國漢族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葯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葯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葯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葯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葯葯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葯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葯理論精髓。
規定了葯物的劑型
《本經·序錄》認為:「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主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葯性,不得違越。」此處一方面體現了在2000年前中葯劑型已有的成就,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葯物劑型工藝以及對哪些葯宜用哪種劑型的研究經驗,如消石「煉之如膏」,術「作煎餌」,茺蔚子「可作浴湯」(外用洗劑),葡萄「可作酒」,白芷「可作面脂」,牛角、牛膽「可入丸葯」,蝟皮「酒煮殺之」,露蜂房「火熬之良」,當歸治「金創煮飲之」,雷丸「作膏摩,除小兒百病」,蛇蛻「火熬之良」,貝子「燒用之良」等等。此處既講了葯物炮製加工方法,同時也說明了不同葯物在具體應用時要採用不同的劑型,才能更有效地發揮其治療效果。對現今中醫業醫者只採用湯葯成葯的現象具有很大的批判性的價值。
對葯物治病取效的客觀評價
《神農本草經·序錄》認為」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府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葯必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此處首先告誡人們,有病必須早治;其次強調了疾病的痊癒與否,不能完全依賴葯物的作用,主要是機體的防禦機能和在葯物干預下機體驅邪愈病的內在能力。
強調辨證施葯
《神農本草經·序錄》提出「療寒以熱葯,療熱以寒葯,飲食不消,以吐下葯,鬼疰蠱毒以毒葯,癰腫瘡瘍以瘡葯,風濕以風濕葯,各隨其所宜。」此語不但突出了辨證施治用葯的主旨,還提示在辨證施治用葯的前提下,務必要辨別疾病的性質(寒、熱)用葯,辨別病因而審因論治(如「飲食不消」、「風濕」),辨別病情輕重並根據病情輕重而施以用葯(如「鬼疰蠱毒」均為重危病證),還要辨別軀體病(如「癰腫瘡瘍」、「風濕症」)與內臟病(如「鬼疰蠱毒」)的差異而用葯。前者用「瘡葯」、「風濕葯」,後者用「毒葯」。若通覽書中365味葯物的功效和主治,還可以發現,書中根據內科疾病、婦科疾病、外科疾病、五官科疾病、皮膚病等等不同病種而施以不同葯物予以治療,這些內容都充分體現了辨證施治的用葯思想。
重視服葯時間與療效的關系
《神農本草經·序錄》認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葯;病在腹以下者,先服葯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這說明本書作者在認真總結前人用葯經驗的基礎上,認識到服葯時間與葯物療效之間的密切關系。
踐行「葯有陰陽」理論的價值
《內經》首先提出了「葯有陰陽」理論,《本經》對這一理論予以踐行。所謂「葯有陰陽」,其含義甚廣。若僅從植物葯與礦物葯分陰陽,礦物葯質地沉重而主降,屬性為陰,植物葯質地輕清而屬陽。若就植物葯而言,凡葯用其花、其葉、其枝者多屬陽,若用其根、其干者多為陰。如若對葯物深層的內涵以陰陽分,則「陽為氣,陰為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具體內容可詳見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本經·序例》所謂「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其本義是指人們可以品嘗到的葯物真實滋味以及其對人體氣血陰陽的作用。葯物真實滋味不止五種,由於受事物五行屬性歸類理論的影響,於是自古至今,將葯物之滋味統統納之於五味之中,並將澀味附之於酸,淡味附之於甘,以合葯物五味的五行屬性歸類。
葯物「有寒熱溫涼四氣」
《本經》所言葯物有「寒、熱、溫、涼四氣」。四氣,即四性,是葯物或食物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質,與人們味覺可感知的五味相對而言,四氣屬陽, 五味屬陰,也就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為氣,陰為味」之意。事物之陰陽屬性是可分的,「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故葯物寒熱溫涼之性還可再分陰陽。溫性、熱性為陽,涼性、寒性屬陰。熱甚於溫,寒甚於涼,其中只是程度的差異。溫熱葯有微溫、溫、熱、大熱的不同量級;寒涼葯有涼、微寒、寒、大寒的不同量級,如果在性質上沒有寒熱溫涼明顯的性質差異,於是就用「平」標定其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