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麼健脾胃
健脾胃食品
馬鈴薯(洋芋、土豆、山葯蛋) 味甘、性平。作用:補氣、健脾。宜於脾虛體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發芽的馬鈴薯芽與皮有毒,忌食。
紅薯(甘薯、地瓜、番薯)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益氣力、寬腸胃。宜於脾胃虛弱、形瘦乏力、納少泄瀉。多食易引起反酸燒心、胃腸道脹氣。
香菇 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氣,托痘疹。宜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倦怠乏力。屬於發物,麻疹和皮膚病、過敏性疾病忌食。
山葯 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作用:補氣健脾,養陰益肺,補腎固精。宜於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慢性泄瀉。濕盛和氣滯脹滿者忌食。
栗子 味甘、性溫,歸脾、胃、腎經。作用: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宜於脾虛食少,反胃,瀉泄。氣滯腹脹者忌食。
紅棗(大棗) 味甘、性溫,歸脾、胃經。作用:補益脾胃,養血安神。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疲乏無力。氣滯、濕熱和便秘者忌食。
雞肉 味甘、性溫,歸脾、胃經。作用:補中益氣,補精添髓。宜於脾胃虛弱,疲乏,納食不香,慢性泄瀉。實證、熱證、瘡瘍和痘疹後忌食。
兔肉 味甘、性涼。作用:補中益氣,涼血解毒。宜於脾虛食少,血熱便血,胃熱嘔吐反胃,腸燥便秘。虛寒、泄瀉者忌食。
豬肚(豬胃) 味甘、性溫。作用:補益脾胃。宜於虛弱、泄瀉,近代用於胃下垂和消化性潰瘍。
牛肚(牛百葉) 味甘、性溫。作用:益脾胃,補五臟。宜於病後氣虛,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羊肚(羊胃) 味甘、性溫。作用:補虛弱、益脾胃。宜於形體瘦弱、脾胃虛寒。
牛肉 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中氣下陷,慢性泄瀉。
桂魚 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益氣血。宜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虛寒證、寒濕證忌食。
泥鰍 味甘、性平,歸脾、肺經。作用:補中益氣,利水祛濕。宜於中氣不足、泄瀉、脫肛。
粳米(大米、硬米) 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宜於中氣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嘔吐、泄瀉。
秈米 味甘、性溫,歸肺、脾、心經。作用:補脾胃,養五臟。宜於脾虛濕盛腹瀉。熱證、濕熱證、陰虛證忌食。
糯米(江米) 味甘、性溫,歸脾、胃、肺經。作用,補中益氣,補肺斂汗。宜於脾虛腹瀉,近代用於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粘滯難化,食積證、氣滯證、濕證、脾虛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扁豆 味甘、性微溫,歸脾、胃經。作用,健脾化濕,清暑和中。宜於脾虛濕盛,食少便稀,暑濕吐瀉。氣滯腹脹者忌食。
豇豆 味甘、性平,歸脾、腎經。作用:健脾,補腎。宜於脾胃虛弱,腹瀉,嘔吐。氣滯證和便秘者忌食。
蜂蜜 味甘、性平,歸脾、肺、大腸經。作用:補脾緩急,潤肺止咳,潤腸通便。宜於脾胃虛弱胃痛,津虧腸燥便秘,近代用於消化性潰瘍。濕證、濕熱證、胃脹腹脹、嘔吐、便稀者忌食;不宜與蔥、萵苣同食。
❷ 中葯健脾祛濕
中葯健脾祛濕的方法很多,但是在生活行之有效、方便使用的,當屬成葯治療和食療 中成葯治療: 1、木香順氣丸:行氣化濕,健脾和胃 2、附子理中丸:溫中健脾,脘腹冷痛,肢冷便溏 3、健脾丸:健脾開胃,食少便溏 4、參苓白術片:健脾益氣,體倦乏力,食少便溏 5、霍香正氣丸(水):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健脾祛濕食療: 1、白菜薏米粥 材料:小白菜500克,薏米60克。先將薏米煮成稀粥,再加入切好、洗凈的小白菜,煮二三沸,待白菜熟即成,不可久煮。 用法:食用時不加鹽或少加鹽,每日2次。 功能健脾祛濕,清熱利尿。適用於急性腎炎之浮腫少尿者。 2、健脾祛濕湯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黃草10克,豬胰(豬橫月利)300克,清水適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黃草、豬橫月利洗凈一同放進砂煲中,加適量清水煲開,然後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 3、和中化濕湯 材料:木棉花30克,雞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陳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雞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陳皮或砂仁洗凈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煲開,再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 4、清熱去濕湯 材料: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陳皮半個,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塊,將材料放入煲內,水滾轉慢火煲3小時即可。
❸ 我脾虛血熱,可以吃人參健脾丸跟皮膚病血毒丸嗎
你好,脾虛是一種中醫描述的體質特點,治療上可以應用中醫人參健脾丸等葯物調理看。如果有皮膚病的話,這種葯物可以在醫生指導下科學應用重慶華膚
❹ 健脾的食物有哪些
常見的九種:
1、地瓜
地瓜是補脾胃的食物之一,它具有補脾、寬腸胃、益氣力的功效,很適合身體瘦弱、容易乏力、脾虛的人吃,但是吃地瓜要注意適量,如果吃多了容易導致胃腸道脹氣,還會有反酸燒心的現象。
2、鯽魚
鯽魚有很好的健脾利濕作用,身體浮腫、容易口渴、食慾差、容易睏倦的人吃鯽魚可以健脾,緩解這些症狀。
3、山葯
中醫認為山葯味甘,歸脾胃經,具有健脾補氣、補腎固精、養陰養肺的功效,適合慢性腹瀉、便溏、脾虛等症患者食用,但是氣滯脹滿者和濕重者不宜食用。
4、土豆
土豆又稱馬鈴薯,中醫認為,土豆味甘,具有健脾、補氣的功效,經常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脾虛的人可以吃些土豆來調理,在挑選土豆的時候要注意,發芽的土豆一定不能吃,這樣的土豆是有毒的,吃下去會導致中毒。
5、香菇
香菇味道獨特,人們煲湯時常喜歡放些香菇來調味,中醫認為,香菇味甘,具有益氣的功效,能夠健脾胃,因此,脾胃虛弱的人可以吃香菇,但是香菇是發物,皮膚病患者慎食。
6、牛肉
牛肉也是健脾胃的食物,它蛋白質含量高,但是脂肪的含量卻比較少,除了能益脾胃,還能強筋骨、補氣血,身體虛弱的人可以多吃。
7、板栗
板栗在秋季成熟,可以生吃,可以煮熟吃,味道很好,中醫認為,栗子味甘,歸脾胃經,具有活血止血、補腎強筋、健脾養胃的功效,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的人適合吃,但是腹脹的人不能吃。
8、黃芪
黃芪是最好的補氣中葯,同時也具有養脾胃的功效,脾虛的人可以在煲湯時放些黃芪。
9、茯苓
「茯苓久服百病除」這是葯王孫思邈對茯苓的評價,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茯苓對身體十分有益。茯苓也具有健脾的功效,同時還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對治療脾虛腹瀉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❺ 皮膚病的原因
你好!你說的情況有點象黃水瘡啊。
黃水瘡,又稱膿皰瘡,滴膿瘡、天皰瘡,是一種發於皮膚、有傳染性的化膿性皮膚病。西醫認為,黃水瘡是一種最常見的化膿球菌傳染性皮膚病,接觸傳染。預防黃水瘡,首先應注意皮膚的清潔衛生,盡量避免損傷;其次,可適當補充維生素A、B、C,必要時給予丙種球蛋白注射,以增強其免疫力。除了不和病人肌膚接觸外,環境要明亮、乾燥、清潔。
《外科正宗·黃水瘡》雲:「黃水瘡於頭面耳項忽生黃泡,破流脂水,頃刻沿開,多生痛癢。」其特點是顏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出現膿皰、膿痂:多發於夏秋季節,好發於兒重,有接觸傳染和自體接種,易在托兒所,幼兒園或家庭中傳播流行。
[病因病機]
夏秋季節,氣候炎熱,濕熱交蒸,暑濕熱海客於肌膚.以至氣機不暢、汗液疏泄障礙,濕熱毒邪壅遏,熏蒸肌膚而成;若小兒機體虛弱,肌膚嬌嫩,腠理不固,汗多濕重,調護不當,暑濕毒邪侵襲,更易導致本病的發生。反復發作者,濕熱邪毒久羈,可致脾虛失運。
[診斷]
好發於頭面、四肢等暴露部位,也可蔓延全身。
皮損初起為散在性紅斑或丘疹,很快變為水皰,形如米粒至黃豆大小,迅速化膿混濁變為膿皰,周圍繞以輕度紅暈,膿皰開始豐滿緊張,數小時或1—2天後膿液沉積,形成半月狀積膿現象,此時,皰壁薄而鬆弛,易於破裂,破後露出濕潤而潮紅的糜爛瘡面,流出黃水,乾燥後形成黃色膿痂,然後痂皮逐漸脫落而愈,愈後不留疤痕。若膿液流溢他處,可引起新的膿皰。
自覺有不同程度的瘙癢,一般無全身症狀,但皮損廣泛而嚴重者,可伴有發熱、畏寒及全身不適等症狀。常可引起附近饕核腫痛,易並發腎炎、敗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病程長短不定,少數可延至數月。
[鑒別診斷]
一、水痘多見於冬春季,發病前常有發熱、全身不適等症狀,皮損為綠豆至黃豆大小、形態較一致的水皰,向心性分布,化膿與膿痂輕微,索侵及粘膜。
二、,膿窩瘡常因虱病、疥瘡、濕疹、蟲咬性皮炎等染毒而成,膿皰壁較厚,破後凹陷成窩,結成厚痂。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一)暑濕熱蘊膿皰密集,色黃,周圍繞以紅暈,糜爛面鮮紅;伴有口乾,便干,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濡滑數。,
辨證分析:夏令暑濕熱邪熏蒸,蘊結於肌膚,故見膿皰密集,色黃,周圍繞以紅暈,糜爛面鮮紅;暑為陽邪,傷津耗液,則口乾,便干,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濡滑數為暑濕熱蘊之象。
治法:清暑利濕解毒。
方葯:清暑湯加減。熱重煩躁者,加黃連、山梔等以清熱除煩;大便於結者,加生大黃以褐偷既取?/p>
(二)脾虛濕蘊膿皰稀疏,色淡白或淡黃,糜爛面淡紅;伴有食納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膩,脈濡細。
辨證分析:脾虛失運,濕熱內生,熏蒸肌膚,故見膿皰稀疏,色淡白或淡黃,糜爛面淡紅;脾虛失運,則食納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膩,脈濡細,為脾虛濕蘊之象。
治法:健脾滲濕。
方葯:參苓白術散加減。食滯不化者,加檳榔、焦三仙以化氣行滯。
二、外治法
(—)膿液多者,選用馬齒莧、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等適量煎水濕敷或外洗。
(二)膿液少者,用三黃洗劑加入5%九一丹混合搖勻外搽,每天3—4次。
(三)局部糜爛者,先用明礬溶液洗去膿痂,再將冰硼散撤於患處。
(四)膿痂厚者,選用青黛、黃柏、蒼術研細末,植物油調勻外塗。
[預防與調攝]
1.講究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
2.有痱子或瘙癢性皮膚病,應避免搔抓,及時治療。
3.嬰兒室、托兒所及幼兒園如發現本病患兒應立即隔離,並對居住環境進行消毒。
[結語]
黃水瘡相當於西醫的膿皰瘡。其特點是顏面、四肢等暴露部位的膿皰、膿痴。多見於兒童,好發於夏秋季,可並發腎炎及敗血症,應與水痘、膿窩瘡相鑒別。暑濕熱蘊證,治宜清暑利濕解毒,方用清暑湯加減;脾虛濕蘊證,治宜健脾滲濕,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
祝你父親早日康復!
❻ 男生可以喝四物湯皮膚不好是不是和脾有關怎樣才能更好的健脾,參苓白術丸有效果嗎
問題分析:
四物湯屬於補血的中葯,男生也可以喝的。皮膚不好,和貧血,熬夜,內分泌失調等原因有關,必要時,請到醫院檢查一下
意見建議:
中醫認為皮膚和脾胃有關,但是單純的健脾胃,不一定就能使皮膚好。參苓白術散屬於治療胃腸道功能紊亂的葯物,不要盲目用葯,在當地醫生的指導下應用
❼ 有哪些食物是有健脾作用的
這些食物都是達到健脾的作用: 馬鈴薯(洋芋、土豆、山葯蛋) 味甘、性平。作用:補氣、健脾。宜於脾虛體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發芽的馬鈴薯芽與皮有毒,忌食。 紅薯(甘薯、地瓜、番薯)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益氣力、寬腸胃。宜於脾胃虛弱、形瘦乏力、納少泄瀉。多食易引起反酸燒心、胃腸道脹氣。 香菇 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氣,托痘疹。宜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倦怠乏力。屬於發物,麻疹和皮膚病、過敏性疾病忌食。 山葯 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作用:補氣健脾,養陰益肺,補腎固精。宜於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慢性泄瀉。濕盛和氣滯脹滿者忌食。 栗子 味甘、性溫,歸脾、胃、腎經。作用: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宜於脾虛食少,反胃,瀉泄。氣滯腹脹者忌食。 紅棗(大棗) 味甘、性溫,歸脾、胃經。作用:補益脾胃,養血安神。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疲乏無力。氣滯、濕熱和便秘者忌食。 雞肉 味甘、性溫,歸脾、胃經。作用:補中益氣,補精添髓。宜於脾胃虛弱,疲乏,納食不香,慢性泄瀉。實證、熱證、瘡瘍和痘疹後忌食。 兔肉 味甘、性涼。作用:補中益氣,涼血解毒。宜於脾虛食少,血熱便血,胃熱嘔吐反胃,腸燥便秘。虛寒、泄瀉者忌食
❽ 哪些食物可以健脾
1、五穀雜糧類
粳米:又名大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壯氣力,強肌肉之功。用於脾虛煩悶,泄瀉,消瘦,下痢。
黃豆:味甘,性平。有健脾寬中,潤燥之功。用於疳積瘦弱,腹脹瀉痢等症。
蕎麥:味甘,性涼。有消積下氣,健脾除濕之功。用於胃腸積滯,腹脹滿,及脾虛而有濕熱的腹瀉、痢疾。
2、肉蛋類
豬肚:味甘,性溫。有補虛損,健脾胃之效。用於虛勞瘦弱,胃疼痛,胃下垂,小兒疳積等。
豬脾:味甘,性平。能健運脾胃。用於脾胃氣虛引起的食慾不振,神疲乏力,腹脹,便溏之症。
牛肚:味甘,性平。有補脾胃,助消化,益氣血之功效。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消化不良,氣血不足的體質虛弱。
(8)健脾與皮膚病擴展閱讀:
脾胃養護原則
1、飲食無節
暴飲暴食、飢飽不定、進餐不定時等飲食規律失常現象。
2、飲食偏頗
當然這類不僅僅指偏食,還包括寒熱失宜、過食肥甘厚味、飲食五味偏嗜及飲酒無度等。
3、飲食不潔
主要指不講究食材的衛生,及飲食習慣的衛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