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荊州沙市皮膚科最好的醫院,在線等,答後滿意給20分
荊州市皮膚病醫院和沙市一醫院
你在長大工程學院,可以分別坐103路到安心橋路的皮膚病醫院下,坐4路車到江漢北路一醫院下.祝你身體健康!
② 請問奉賢塘外鎮上的皮膚病醫院具體地址是多少
奉賢區皮膚病防治所
地址:奉賢區奉城鎮塘外社區奉柘公路941號;奉賢區南橋鎮解放東路840號
電話:(021)52353960
你打電話去問下吧
③ 昌平區哪家醫院治療皮膚病好
北 京 安 達醫院治療皮 膚 病不 錯 我 去看 過
④ 長春市看皮膚病最好的醫院
長`春`膚`康`同`濟`醫`院0431灬8591灬4788
.
.
.
.
.
.
.
.
.
.
.
.
取,缺少計劃性,盲目性膨 ,資源枯竭的危險一天天的向人們逼近,隨之而來的環境惡化將是猛烈的,不知不覺的。如何保護環境,使退耕還林的偉大決策成為千家萬戶走上脫貧致富的康壯大道,成為人們共同關心的大事。
從五馬創辦葯物種植場的38年實踐中,充分證明了中草葯的種植是環境保護和農民致富的途徑之一,也是自然資源良性循環的最好形式。
一、引進中草葯種植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憗
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在他的《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學說,第一次用大量事實雄辯地證明了生物的適應性,以及在外部條件影響下野生動植物發生變異,經人類長期局部無意識和有計劃的選擇,使變異逐慚積累加強而成為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通過同一途徑又可獲得它們的新品種。
達爾文的發現正確地揭示了有機界發展的規律。也證明了中草葯人工栽培的可能性。
黃連是一種名貴短缺的中葯材。原產地在四川省石柱,那裡是冬暖春早,日照較少的氣候使黃連養成了喜冷怕熱的習性。而五馬葯場卻是冬寒春遲,但是由於山高林遠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域特點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那樣。黃連生長有它相對適應的一面喜冷涼並非越冷越好,怕酷熱也不是一點光照也不需。葯場經過對比考察研究和分析選擇了半山向陽,50度的沙質土壤,採用了搭棚遮蔭辦法,照應黃連喜冷涼怕酷熱的習性。又根據黃連生長的不同時期的需要,幼年期嬌嫩怕熱就減少光照增大陰度,中年期期枝葉繁茂,根莖快速生長,需要大量的光照進行光合作用,就疏棚增大光照到70-80度之間。又依據每年的四季變化及時調節光度,保證了黃連生長的良好態勢。在黃連生長的過程中,我們又發現它的根部不斷往地面上延伸,而葯用的主要部分是根,為了達到增產的目的,護根並促進其茁壯,便是田間管理的主要任務。為此通過實踐探索出往根部培土的一般規律,從生長的第三年起培土5分,第四年培土8分,第五年培土1寸。一至二年培土根會長的又細又長。如遇大雨沖涮根部,雨停後就要及時培土。
黃連試栽成功,可是一畝黃連要毀三畝林搭棚遮蔭的現實很使人耽心。我們聯想到杜仲也是一種名貴緊缺葯材,它的生長特性是春未夏初枝葉繁茂,恰好和黃連大量需要遮蔭相吻合,在杜仲蔭下間種黃連,以杜仲林代替搭棚試驗成功獲1987年甘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提高黃連產量和質量為葯場進一步研究的課題。我們從「砍倒老樹發新枝,生長更快」的現象中受到啟示,進行了大膽實驗,將4-5年的黃連採收80%的根株為商品,對保留的20%的根系切除毛根,再培上腐殖土,促使它迅速分櫱,把這種方法命為「黃連疏根續連法」,使畝產達到1207斤比原產地的畝產高出4倍以上,又獲得省科技成果二等獎。
引進黃連在五馬葯場落戶繁衍,並逐年向鄰近的省、市、縣、村、社推廣,提供給他們一萬余公斤葯籽,800多萬株葯苗,培訓技術人員500多名,答復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群眾咨詢來信600餘封。使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受益,並使隴南地區成為全國三大黃連生產基地之一。事實勝於雄辯,只要創造出或利用大自然的有利條件,引種外地中葯村完全是可能的。葯場又引進種植了西洋人參、西紅花、洋地黃、浙貝母、山茱萸等54種。不僅栽培成功,而且產量和質量都比原產地有所提高。
外地名貴葯材引進種植成功,更驗證了生物和適應性及其規律。西部廣袤地區的農村有著葯物生長的良好植被、土壤、氣候等條件,大力推廣和種植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時由於引進的名貴中葯材市場價格看好,呈逐年上漲趨勢,繁榮市場
經濟。廣大農戶最易接受和形成共識,確實是農戶致富的門路。
二、野生中草葯變家植的廣闊前景及緊迫性
西部貧困山區由於發展緩慢,經濟滯後,生產條件簡陋,廣大民受傳統影響,「靠山吃山」的觀念根深蒂固。而外商對本地野生資源無計劃,盲目地收購。誘使百姓,「殺雞取蛋」式的採挖,致使中草葯資源和其他綠色資源瀕臨滅絕的厄運。因此大力開展野生中草葯的人工種植不僅僅是為農民開辟一條致富門路,更為長遠的是,關系著千秋大業挽救瀕臨物種,維護生態平衡,造福人類,還地球本來面目。
野生中草葯變家種前景十分廣闊,五馬葯物截止目前,已成功種植野生中葯材150多種。
象天麻這種名貴中葯材。自古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是「天生神麻」「天麻會走種下沒有」。葯場從1969年春天開始試種,連續三年都未成功。後來我們對於天麻生長的自然環境進行了實地考察,並走訪了千家萬戶向群眾請教,總結失敗的教訓,牢牢掌握住民間說的「青 樹底卧天麻」即砍了青 樹的樹樁旁邊易生天麻的蛛絲馬跡。於1971年7月試種成功,成活率達20%。正在這個時候日本科學家揭示了天麻與蜜環菌的共生關系,對葯場的實驗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於1975年獲得大面積的天麻無性繁殖成功。平均畝產比野生天麻增產5倍以上有的高達20倍左右。從實驗失敗到穩產高產共經歷了七年之久。時間是漫長的,工作是艱苦的,探索的足跡是沉重的。但也證明了一條真理,只要不怕失敗,勇於奮斗和努力規律是可以發現和掌握的。隨即向周圍省、市、縣、鄉、社推廣,包括技術轉讓,一時出現了種天麻熱,因種天麻成了專業戶,萬元戶者比比皆是,但又出現了新問題,天麻退化,塊莖形狀變細長。我們又看到這樣一情景,天麻在地面上有莖、花、果實。有了果實就一定會進行有性繁殖,於是我們在蜜環菌上進行接種天麻果實的實驗,果然成功。這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吧!有效地防止了天麻退化,保證了天麻種植的質量。1982年12月4日的《甘肅日報》上披露了這一消息。
豬苓也是一種奇缺的名貴中葯材。其功能為利尿滲濕,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腳氣,泄瀉、淋濁帶下,經中外醫葯專家的研究測定還有防癌、抗癌之作用。豬苓的生長也有神密難測的特點,從盤古開天到今是靠天然野生供給。因為它也和天 麻一樣深睡地下,地面不露蹤跡采葯者全憑經驗尋找。葯場從天麻和蜜環菌的共生關系中得到啟發,把蜜環菌和豬苓栽培在一起,經過多次實驗,選擇不同的地理條件,又取得豬苓人工種殖的有性繁殖的成功,每窯的產量高過野生的20倍以上獲省科學成果二等獎。
此外本地野生的鈕子七、竹節參、羽葉三七均有滋補強壯、散淤止痛,止血之功效,它們的總皂甙都比西洋參、人參高的多,據崔德先生著《西洋參專輯》記載:西洋參的總皂甙為7.06%,人參為4-7%而三七則為10,9%,鈕子七9.62%。竹節參13.66%。這三種葯材。我場均以野生家種成功。如果能開發利用將會發揮更大的醫葯效應。因為這三種葯材種植起來比起西洋參、人參來要容易的多。那麼其他草木或木本葯材種植更易家種成功。
綜上所棕在西部貧困山區廣泛開展中草葯種植是農業走向市場,農民脫貧的理想項目,應大力倡導,建議列為西部開發和實施十五計劃的項目之一。最近甘肅省省長宋照肅在講話中把發展中草葯的研究和種植作為甘肅開發的三大計劃之三,是頗有見地的,是結合西部農村實際的。
三、開展中草葯種植與環保之間關系
大力發展中草葯種植,首先為退耕還林的大政方針帶來新的希望。樹木和草同生於大地之上,中葯材就是樹和草中的絕大部分,所以發展中葯材實際上也就是退耕還林,保護環境還大自然本來面貌。況且林和草有互補作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我們葯場所創造的杜仲樹蔭下間作黃連就是一例,黃連在杜仲下生長五年後採收,這時的杜仲已長成直徑為5寸的高大喬木,繼續生長在適當的時機再收葯用部分。
根據我們對葯場周圍,幅射五十公里的山山嶺嶺的調查勘探,發現林下間作葯材的潛力很大的,如野生茯苓就生長在松樹林下,靈芝草就生長在青 樹下等,種葯可以使廣大農民脫貧,從全國范圍來講,糧食生產已基本過關,市場糧價呈下降趨勢,靠糧出售增加收入已相當困難,有計劃地帶領他們通過種植中草葯為他們走出困境提供了可能性。這種計劃如果能實施將可能性變成增收的可靠的保證。農民手中有了足夠數量的錢,退耕還林和環境保護才能落到實處。
現在國家實施西部開發計劃,花費巨額資金埋設地下石油管道、天然氣管道,從青海經甘肅到四川是解決能源,保證退耕還林,環境保護的實施。對於西部地區廣大農民來講,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誰都要吃飯穿衣,飯要用燃料煮熟,在用錢問題得不到解決的情況下,只有靠砍柴伐樹、鏟草解決,有了錢才有可能購買天然氣,住房也是同理。家家戶戶都去這樣做,退耕還林也難保證青山常在。自然環保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若要良性循環,就要構成這樣的模式:發展中草葯種植解決農民用錢問題,保證退耕還林戰略計劃落實,環境保護自然永續發展,反回來產生中草葯效應,在廣大群眾中轉變傳統意識為「靠山養山」形成青山常存,綠水長流的美麗環境和鳥語花香的四季風光。
從市場經濟的觀點看,人類生活的第一需要就是糧、油籽、棉。那麼第二需要莫過於醫葯了,而中草葯在醫葯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引起全世界人們的觀注和青睞。將會在世界醫葯市場上獨占鰲頭。朱總理在訪泰國時簽訂了發展中葯的協議書,可見其重要意義。
根據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中草葯大辭典》的統計被編入的植物葯4773味。這數字並不能囊括所有的中草葯,已經是個很寵大的數目了,可見我國的中草葯資源的豐厚繁多。加上傳統的中醫學。中葯學和針炙、氣功,成為世界醫葯寶庫中的璀璨明珠。無論生產、市場前景都是十分廣闊的。如能納入國家的十五計劃。形成中草葯生產、加工成產品(辦工廠)有人專門組織管理,銷售,指導科研一條龍。綠化了荒坡、荒山,還愁什麼退耕還林不能實現,環境保護得不到治理呢?
可悲可怕的是中草葯也是和其他環境資源遭受污染破壞一樣,而面臨滅頂之災。一是中草葯市場非常混亂,從收購、採挖都是採取一次性滅絕的掠奪方式,假定某種中葯材市場緊俏,該葯材幾乎就要滅絕,其中繁殖旺盛者要恢復至少得十年。生命力相對脆弱者就此終止生命,永遠從地球中消失。將來僅存在於文獻記載中。如金釵石斛,又名金耳環(土名)有滋陰養胃清熱生津之功能。60年代外地客商進入產區連根採挖,再加之森林採伐了原始生態,以後再沒發現。娑羅子別名索羅果,高大喬木樹齡可達千年以上樹形、花、葉都 具有觀賞價值。果實入葯有甘、溫、理氣止痛之功用。60年代隴南年產量80_100噸,而在1999年,總產量下降到1000斤左右,由於價格高出核桃10多倍,採摘的人們往往伐倒大樹而得果實,面臨滅絕危險。再如珠兒參,養陰清火生津功能勝過西洋參,而因無人研究培植處於自生自滅狀態。還有多種不再一一贅述。挽救瀕臨中葯材只有發展人工家植,在西部貧困山區欲採用高科技手段,時機還不成熟。
關於保護國家珍稀動物,國家早已採取了保護措施,對於珍稀木本植物也有相應的若干規定,而對於草本類就很少提及了,自然不包括瀕臨滅絕的中草葯及中草葯資源。筆者認為這是關系人類命運的大事。中草葯的作用不僅僅是治病了病,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已應用到其他領域中去。在市面上已經出現了中草葯牙膏駐顏養生的各種面友、各種香皂、化妝品等,人們對於中草葯的認識和不斷發現也是無窮無盡的,可以說每一味中草葯就是一座綠色工廠所生產的人們需要的各種產品,是人力所不能及的。是人為的任何企業所不能替代的。(二)是缺乏管理和研究,現有的葯場屬於國家辦的尚少,集體辦的大部分都因人員更換而倒閉,原有種植成功的葯材幾乎被采盡挖絕,中草葯的種植也並非人們想像那麼容易,從我們實驗中如羌活、桃兒七、天麻的有性繁育等都有種籽發芽,接種困難等問題,需要研究的課題實在太多,也需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處理探究。對於中葯市場的管理也只能在大量栽種有了足夠數量的葯源之後,自然就納入合乎良性發展的渠道。種葯的群眾也會由自發行動漸進為自覺行動,(三)是葯場的工作人員的地位、待遇、權利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如五馬葯場38年無人過問,一旦有了高效益:每年純收入在 60多萬元之後,有人開始害紅眼病了,千方百計擠走原工作人員,換上新手之後毀滅性掏盡挖絕。現在的葯場不過是一片荒山禿嶺,使實驗中斷,科研成果化為泡影。
如何開展中草葯種植,就我們葯場38年的實踐經驗提出以下幾條建議可供參考。(一)轉變觀念承認存在決定意識這一宇宙規律:中葯市場的混亂,農民特別是西部地區的農民,大多數還處在貧困狀態之中,這是客觀存在,對這一問題的看法要立足於實地,這就需要進行卓有成效的論證與考察。這些地方形成的虛報浮誇作風往往不可信。有了這樣一個立足點回過頭來看中草葯的種植的偉大意義和價值的份量不在其他事業之下。農民的經濟基礎發生改變之後,環保意識自然增強,所產生的效應來促進環境保護。
(二)把中草葯的種植和研究,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中之重來看待,這是對十五計劃相對而言,也許經過十五計劃的具體實施之後,環境保護已經成了廣大農民的共識只有另作他論了。
上文已用大量篇幅論述種植中草葯對環保的作用和意義,其內涵不僅如此,在百姓中牢固的樹立環保意識,僅僅依靠口頭說教則遠遠不夠。要使他們心靈震動,產生環保激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只要為他們提供一定的基礎條件,以後的發展他們是會盡力的,忠誠的,會產生創造性的奇跡的。如何創造基礎條件,除了必要的資金投入之外,還要有人管理、組織、指導,同時科研工作也要相繼跟上去,才能保證種植中草葯的事業不斷向前發展,不斷創新,保證質量。從我們38年的實踐中深切領悟到,只有科研工作不斷有新成果,新創造才能使中草葯種植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建立中草葯種植和探索的科研機構"科學是第一生產力",要發展種植和研究中草葯必須有配套的科研機構。據我們所知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的省市、自治區尚少。據2001年報刊分類目錄中統計554種醫葯葯學雜志中只有一種是中草葯雜志。可見其薄弱程度,因此建議在西部地區各省、市、自治區成立相應的中草葯科研機構。從事葯理、葯學和攻關高難度的中草葯栽培技術,如蟲草、天麻的有性繁殖以及南葯北調,東葯西移,野生家植中的果實發芽難,生長緩慢等問題,還有一些亟待研究和發現可以利用的野生中葯材。
(四)首先辦好一批示範葯場,作為帶動和推廣的基地,為周圍群眾提供葯籽、苗、科研成果的推廣,另一方面種植中草葯創造市場價值,並把科研創新大力開展起來,為永續發展提供可靠保證。
邊種葯邊進行研究是可行的辦法,但是必須和中草葯的科研部門保持密切聯系和配合,一方面提供最為可靠的實踐數據,另一方面溶入高科技成果,二都是互為補充,構成不斷發展的框架,所產生的效應是十分可觀的,永久性的。
(五)要有適當的資金投入和政策傾斜,保證啟動。當然必須在決策者的心目中,要把此項事業當成系統工程看待,不能低估其作用,這是利國(環保)利民的大事。
(六)開展中草葯種植,還必須創造銷售環境,葯生產出來必須成為商品才有經濟效益,除了整頓中草葯市場之外,還必須考慮就地消化的問題。如果千家萬戶都種植起來,一般市場的吞吐量是難以適應產地需要的。就需要開辦加工,甚至生產成品的工廠即發展中葯材工業。不僅解決了葯材的銷售,還能為地方財政增加稅收,安排下崗人員。
總之對於中草葯的種植,有理論指導,引進和野生變家植都有可靠性,必要性;有經驗可鑒,葯場38年的種葯實踐;有技術指導;葯場已為臨近縣市村社培養了一大批技術人員。更為重要的是有國家開發西部的機遇。確實是一項富民、環保、退耕還
⑤ 北京京城皮膚科醫院在哪
北京市朝陽區德勝門外北沙灘科薈路雙泉堡甲4號
⑥ 貼面膜一段時間後臉上長了好多汗毛,黑黑的。要去看醫生嗎是看皮膚科怎麼說。
最難忘的一件事 平生最令我難忘的一件事,就是偷吃五色小辣椒了,那四色辣椒的滋味,真是難以形容,令人難忘。 在我家樓下有一個小菜圓,那裡是何爺爺的樂園,他每天都會去那,給他種的蔬菜澆水。在這個菜園里,有白菜、羅卜和辣椒。最引起我主意的就是辣椒了。何爺爺種的不是一般的辣椒,是四色小辣椒。四色小辣椒是一種能變色的小辣椒,在每個季節變一種色,春天是綠色、夏天是黃色、秋天是紫色、冬天是紅色。 一天我在樓下散步,當時正是秋天的一個星期六的早晨。我走到這個菜園時,看見裡面的小辣椒,紫紫的,看起來很好吃。心想:著么紫的小辣椒難道還會辣嗎?肯定能好吃,心中便有了一種想法,摘一個嘗一嘗,反正也沒人知道。 我見四周沒人,便跑了過去。用手一拽,邊摘了下來。我想得了一件寶貝似的,向家跑去。到了家,見沒人,才放了心。然後,把用水洗過的辣椒放進嘴裡嚼,不嚼不要緊,一嚼可壞了。頓時,舌頭、喉嘍就像要噴火一樣,辣的我說不出話來。我跑到水龍頭前大口大口的喝起水來。這才好點,沒想到這四色小辣椒比別的辣椒辣上十倍。 這就是我最難忘的一件事了。 二、 難忘的一天 在我記憶的沙灘,有許多金色的小貝殼。今天,我就選擇其中最美的一隻呈現給你。 記得那見事發生在去年的春天裡。當老師告訴我們明天要去春遊時,我興奮地整夜合不上眼,直到凌晨才迷迷糊糊地入睡。早上,我睜開眼睛,發現以經7:05分了,怎麼辦呢?還有15分鍾就要開車了!我一骨碌跳起來,洗漱完畢後,抓起書包就向外沖。 當我來到馬路邊,正巧一輛計程車從前面開來。我忙伸出手,攔下了它。一拉開車門,就跳上車,對司機說:「快,師專附小!」他笑著說「貪睡蟲,快遲到了吧!行,我開快點。」說著,一踩油門,車子飛快地向前賓士。可老天爺總是與我過不去。一到路口,就是紅燈。我好不容易到了學校。車還沒停穩,我就跳下車,跑進了學校的大門。 當我來到教室,看見同學們都背著書包,這才想起包忘在車上了。我忙飛奔到大樓窗邊探頭一瞧,計程車已經掉頭開走了。「啊!我的午飯,我的水果,我的飲料全沒了!」我不禁哇哇大哭起來。 正在這時,一陣嘶啞的聲音傳入我的耳中:「方苑清,方苑清!」我忙擦乾眼淚一看,啊!原來是傳達室的老爺爺。他手中拎著的書包正是我遺忘的。我喜出望外地一把將它緊緊地抱在懷中。老爺爺摸著我的小腦袋,說:「小馬虎,若不是好心的司機,你可要餓肚子啦!」 如今,我一看見計程車從眼前駛過,就忍不住朝里望望,好心的司機你在哪兒? 三、 記一件難忘的事 年的教學生涯中最刻骨銘心的就是那堂課,至今回想起來,一切依然是那樣清晰…… 那節課,我正准備講評單元試卷上的作文,這次記事作文,多數同學寫得不錯,可我總覺得他們寫出來的缺乏一種內在的情感,比較滿意的只有梅芳同學寫的那一篇。她作文的題材源於「三·八」婦女節,那一天,在我的提議下,我班的女同學紛紛拿出自己的零花錢,買了水果,還特意做了一束鮮花,把愛心送給梅芳的媽媽,和這位患病多年的好媽媽共度一個快樂的節日。這一天對她們母女倆來說是那樣意外、難忘。第二天,母親還捨不得把「3月8日」的日歷撕去,她十分珍惜這份不同尋常的關愛。 文章娓娓而來,句句話語都是那麼感人。我決定把它當作本次的範文,引導孩子們寫作時往真實方面寫,課上,我對他們說:「老師對大家的作文,感覺還滿意,其中一篇老師特喜歡,因為小作者取材於生活實際,寫得十分真實,咱們就一起來欣賞欣賞,怎麼樣?」孩子們都樂了,於是我深情地念起了「3月8日,對我來說太意外了,我始終忘不了那一天。」一聽到這句,好多同學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梅芳,顯然他們已意識到了一些,不過仍繼續認真地傾聽,教室里顯得十分安靜,我也念得更來勁,當我念完後,正想誇誇梅芳時,無意間發現她正用小手擦拭淚珠,她感動得落淚了,那一瞬間,我的眼睛也濕潤了,同情與憐憫油然而升,眼前似乎又浮現起上次家訪的那一幕——一位瘦弱的母親,臉色蒼白,坐在輪椅上,正吃力地掃著地板。再想想,這么多年這位乖巧的孩子享受不到和其他夥伴一樣快樂的童年,我們淚水不禁奪眶而出,喉嚨似乎被卡住似的,獃獃地站定在講台上。同學們見了都傻了,知情的同學也流淚了,教室里靜得出奇,只聽見她哽咽的聲音。沉住了一會兒,我走到她身邊,幫她擦去腮邊的淚水,安慰她說:「孩子,別難過,你看這么多年,媽媽都堅強地挺過來了,沒事的,再說還有老師和同學在關心、支持你,你應該高興才對啊」!同學們也紛紛表示在以後的日子裡會更加關愛她的。望著一雙雙熱情、純真的眼睛,我欣慰地說:「是的,老師相信只要我們攜起手來,多給梅芳一點愛,她一定更深刻的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大夥聽了,都點點頭會心地笑了…… 這堂課結束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是啊,作為教師,除了教給孩子知識外,更應該懂得在孩子心間,撤播愛的種子,讓他們懂得同情他人的苦處,理解別人的難處,並學會給別人一點關愛。從而在學生之間架起愛的彩橋,讓他們永遠在愛的藍天下暢快呼吸、快樂翱翔吧! 「青青! 青青回過頭去,夕陽的光正迎面照來,金色的,暖暖的。夕陽的影子里站著一個個子高高的人,揮著手。 也許是個女孩子吧,青青5歲時就得了白內障,她看不清楚。夕陽的光把那個模糊的人影也染上了金色。 那個人影跑了過來,馬尾辮在腦後甩來甩去嗯,是個女孩子。 「嗨!你好,我叫蘇詠憶,是新轉來的,一起上樓吧!」 青青沖她微微一笑,算是歡迎。自從眼睛害了病以後,她就不愛說話了,有什麼好說的呢?自己這個樣子。 兩個人一起走到樓上,這座樓里住了不少從外地來美術學院學習的學生,青青和詠憶也是美院的學員。 青青的眼睛很大很大,卻沒有神,看上去好憂郁,青青本來就很憂郁的,但一想到美院還允許自己這種人在這里學習,青青也覺得很滿足了。 早上起來,青青聽到同屋的梁天新敲了敲窗戶,嘟囔著:「好大的雪呀。」 青青也忍不住嘆了一口氣,從這座樓到美院只有一條小道,坑坑窪窪的很不平,一到下雪天,青青眼睛不管用,常常是走著走著就摔了個跟頭,衣服也弄得濕漉漉的。即使這樣,青青也堅決不讓別人來扶她,她覺得那樣更丟人她不想接受別人的憐憫。 一旁的詠憶關心地問:「青青,怎麼了,不高興嗎?」 車很快就到了目的地,青青和詠憶找了個僻靜的地方,坐了下來。 青青今天特別興奮:「有你這個朋友,我真是太快樂了。詠憶,我看不見周圍有多美,可我感覺到春天來了。」 「哦,怎麼感覺?」 「我聽見小草鑽出了地面,我聽見河水化開了冰雪,我還聽見小蟲子在身邊嗡嗡地叫呢。」 「我真佩服你,青青。你的眼睛看不清又是怎樣畫出來的呢。」 「用心去畫呀。其實我也看不清自己畫的怎樣,可我還是喜歡畫,我的感覺告訴我,我畫得很棒。」 詠憶不再說話,她突然有了一種悲哀,青青本該和她們一樣有明亮的眼睛,本該和她們一樣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本該是個多麼多麼優秀的女孩…… 寫生回來後,美院舉辦了一次展覽,又評出了一些優秀作品,青青的畫竟然獲了一等獎。 青青實在無法相信,奇怪呀,詠憶的畫一直是全校畫得最好的,怎麼會落選?難道是沒參加? 她去問詠憶,詠憶一笑,說:「怎麼沒參加?我們一起畫的,我也交上去了嘛。你畫的確實比我好,要相信自己才對呀。」 詠憶看見青青的臉上浮現出幸福的微笑,她也笑了——為了鼓舞青青的信心,她主動找到評委,放棄了一等獎。 青青和詠憶認識快一年的時候,詠憶突然告訴青青自己要離開這里。 詠憶是在夕陽里與青青分手的,金色的陽光暖暖地照在兩個女孩身上,青青無語。 「青青,答應我今後不管怎樣,你都要記住:你是一個不比別人差的女孩。」 青青點了點頭:「詠憶,我真希望有一天能親眼看見你的模樣。」 「會的!一定會的!」詠憶拍了拍青青的肩膀,向夕陽里走去。青青的眼裡只留下了一個背景,一個金色的,陽光一樣的背影。青青伸出手去,想抓住它,但手裡只有暖暖的陽光。青青聽到自己空盪盪的心裡有一個聲音在嘆息。 青青搖搖頭,她穿好衣服,獨自走出門去。一路上小心翼翼地挪到了美院,竟然一個跟頭也沒摔青青好高興,她好久沒這么高興了。 吃完晚飯,青青在桌邊坐了下來,感覺有人拍了她一下,她回過頭去,「詠憶,是你嗎?」 「真棒!一下子就認出我來了。」詠憶的聲音甜甜的,透出孩子般的快樂。 「我好像很容易就能認出你來呢,大概是因為第一次見到你時,你是在陽光中向我走來的。」 「是嗎?那我們很有緣分呀。交個朋友吧!」詠憶握住青青的手,「以後,有什麼心事就和我說好嗎?」 青青早就想找個人來說悄悄話了,她告訴詠憶:「每次下雪我都會摔跟頭,今天一個也沒摔,真奇怪。」 詠憶笑了:「不奇怪。這說明你的眼睛有好轉了,你還能認出我呢。我媽媽是醫生,她說過像你這樣的病會慢慢好轉的。」 「真的嗎?」 「當然了!病好了,你可以畫更美的畫!」 青青甜甜地笑了。 盡管青青一開始並不十分相信自己的病能好轉,但整個冬天下了好幾場雪,青青真的一個跟頭也沒摔。 北方的春天姍姍地來了,樹開始發芽了。美院組織學生到野外去寫生,包了幾輛中巴。 中巴包的少,學生又多,車上很擠,蘇詠憶和梁天新先上的車,也只有一個座位。梁天新正要去招呼青青來坐,被詠憶一把拉住:「天新,別對青青說,我們站著,而讓她坐著。」 「好的。」梁天新找到青青,「那邊有好幾個座位,一起去坐吧。」 青青問了一句:「詠憶呢?」 梁天新笑了:「詠憶詠憶,你一刻也離不開詠憶。」 青青隨梁天新來到詠憶那裡,坐了下來,突然感覺到了什麼:「詠憶,不是有好幾個座位嗎?你怎麼不坐?」 「哦,哦。」詠憶怕青青發覺,半蹲了下來,裝作坐在青青旁邊。 車上的人投來了異樣的目光,很瞧不起青青的樣子。詠憶有點不高興,她招呼道:「天新,你不是帶小提琴來了嗎?讓青青給我們拉一段吧。」 「你怎麼知道我會拉琴?」青青驚訝地問詠憶。 「我看過你拉琴的照片呀!」 青青微微笑著,接過琴來,輕輕地拉起了《梁祝》,琴聲悠揚,像長了翅膀。車上的人都有些驚訝,沒想到這個盲女孩拉得這樣一手好琴,禁不住鼓起掌來。 青青覺得自己真像是做夢,青青以前做過好多次這樣的夢,夢見人們給自己鼓掌,然而這一次是真的。 又到了冬天,又下起了雪,青青再也不怕下雪了,她輕輕快快地又走上了那條小路。 然而沒走幾步,青青突然重重地摔倒了。她獃獃地坐在地上,不知所措。她感覺不到身上有沒有痛,也感覺不到雪冷不冷,她只覺得心裡有說不出的難受。 後面的梁天新追上來,扶起了青青,青青不停地問,像問梁天新,也像問自己:「我怎麼又跌倒了?怎麼又跌倒了?」 梁天新忍不住了:「青青,詠憶一直讓我不要告訴你。去年整整一冬天,為了不讓你摔倒,不管雪有多大,風有多猛,詠憶總在你去美院之前,把這條路掃得乾乾凈凈,一次也沒間斷過……」 青青靜靜地站在雪地里,淚水,隨雪花紛紛落下。 我當小老師 在學校,我是個普通平凡的學生,可是在家裡,我卻改頭換面,搖身一變成了大名鼎鼎的小老師。 今天是星期天,小小課堂又開辦了。這節課講的是奧數題。我的兩位獨門弟子——爸爸和媽媽,早已拿著作業本,搬著板凳,規規矩矩地坐在桌子旁邊。我呢?則夾著書本和教案(習題答案),晃晃悠悠地進了教室——陽台。 「咳,咳!」我清了清嗓子喊道,「上課!起立!」。「老師好!」兩位學生齊聲回答。本老師的教學風格是「廢話少說,快速講課」,所以,我直接在黑板——門上飛快地抄著習題。剛開始教室里鴉雀無聲,可是不一會兒,我的兩位弟子和天下所有學生一樣,開始交頭接耳、小聲嘀咕了。和天下所有老師一樣,我生氣了,丟下粉筆,阻止說話。課堂又恢復了平靜。終於抄好習題了,兩位學生開始埋頭做題。還不錯,不到五分鍾作業便交上來了,我當堂批改。爸爸作業工整,全部正確,我握著紅筆在爸爸的本上滿心歡喜地打了個「優」。「耶!」爸爸高興地尖叫起來。媽媽緊張地站在旁邊,我在媽媽的本上毫不留情地畫了個「良」。「我怎麼錯了?!」媽媽還想為自己爭辯。我便仔細地給她分析講解這道題。媽媽終於明白了。接著是一道簡單的計算題,可結果是:媽媽呆愣著不會算,爸爸因為運算過程錯了,而只得了個「良」。我氣得真是捶胸頓足,可生氣也不是辦法呀。我只好把題講了一遍,讓他們比較「一般演算法」和「簡便演算法」哪個省事。兩人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這題是讓運用簡便演算法的。 今天我可算體會到了老師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