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問答 » 蘭州蜀草皮膚病醫院曹光明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蘭州蜀草皮膚病醫院曹光明

發布時間: 2021-11-11 22:47:37

㈠ 三國曹操傳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魏武帝。

出身
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三國志》記載曹操的遠祖是漢朝初期的相國曹參。他的父親曹嵩為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祖父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關於曹操的姓氏,有一說認為曹嵩本姓夏侯,後來因為成為曹騰的養子,於是改姓曹,所以夏侯氏很多人都與曹操同族;按照這種說法,夏侯敦和夏侯淵與曹操為堂兄弟。也有一說指曹嵩為曹騰堂兄弟之子,但此說則無法解釋夏侯氏與曹氏的親緣關系。對此有人提出因曹氏於夏侯氏皆為譙縣漢初功臣(曹參與夏侯嬰)之後的地方望族,彼此間可能本有相互聯姻的關系,從非與夏侯氏有直接血緣關系的曹氏也與曹操本人以表兄弟相稱來看,或者也可如此推論。但卻沒有明確考證的證據可為此說提供有力支持。

早年
曹操年少時就機警過人,並通權謀機變,但是他以俠義自任,行為放盪不羈,不規規矩矩地謀生做事,因此世人都認為曹操並沒什麼奇特之處。只有梁國的橋玄和南陽的何顒,認為曹操是非常之人。橋玄曾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可見橋玄對曹操抱有很高的期望。(曹操顯赫時,橋玄已經去世。202年曹操北征,路過橋玄之墓,下令用太牢禮祭祀橋玄,並且寫了悼文)當時曹操還默默無聞,橋玄建議曹操去結交當時的名士許劭,以提高名望。於是曹操就去拜訪許劭,結果被許劭接納,曹操才逐漸知名。相傳有一天曹操問起自已「是個什麼樣的人物」許劭便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據說曹操聽了之後,仰天大笑。

曹操早年就表現出對武藝的愛好。他身手矯健,曾經偷偷潛入中常侍張讓家,被張讓發覺後,能夠越牆逃出,全身而退。又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注釋《孫子兵法》的著作傳世。這些活動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基礎。

174年,曹操二十歲,通過察舉孝廉成為郎官。所謂郎官,名義上是當時朝廷從貴族大臣子弟中選拔出來,擔任宮廷宿衛的優秀人才,實際上是學習做官,熟悉朝廷事務和增加閱歷,一段時間之後才會依照情形授予正式的官職。因此,稍後曹操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洛陽北部尉是曹操入仕後的第一個行政職務。曹操上任之後,在官署門口放置了十多根五色棒。上任數月,宦官蹇碩的叔叔違禁夜行,被曹操依律棒殺。這使曹操得罪了宦官集團,可曹操是依法而行,這些人又無法中傷詆毀曹操,只好轉而稱贊他做得好,舉薦他去擔任地方官。177年,曹操被任命為頓丘令,第二年,即光和元年(西元178年),曹操因堂妹夫滁強侯宋奇被宦官誅殺,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曹操被免官後,在洛陽無事可做,便回到家鄉譙縣閑居下來。 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此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不料其事未濟反為閹黨所害。曹操上書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姦邪之徒滿朝,而忠良之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辭懇切,但沒有被漢靈帝採納。爾後,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但東漢朝政日益腐敗,曹操知道無法匡正,便不再進言。

創業
184年,黃巾軍起義,朝廷任命曹操為騎都尉,前往潁川鎮壓。由於鎮壓黃巾軍有功,升任濟南相,任職後罷免了貪污瀆職的高官將近八成,並嚴令禁止當時風行的宗教迷信。據說因為曹操當政素稱法令嚴明,濟南國的違法作亂之徒聽說曹操要來了,都紛紛潛逃到別的郡縣。又過了很久,曹操被任命為東郡太守,但是曹操沒有就任,而是稱病回鄉了。當時天下已開始大亂。先是發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聯合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地方豪強,謀劃廢黜靈帝的事件。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們,但被曹操拒絕;後來王芬事敗自殺。接著,又有西北金城郡(今蘭州)的邊章、韓遂殺死刺史和郡守,率兵十餘萬反叛朝廷。

這時,曹操被起用為典軍校尉。不巧的是,正好此時(189年)靈帝駕崩了,年幼的太子劉辯即位登基,太後臨朝聽政。大將軍何進想趁靈帝逝世、宦官失侍之機誅滅閹黨,但沒有取得太後的支持。於是何進便想召時任並州刺史的董卓進京,脅迫太後同意。不想此舉打草驚蛇,沒等董卓到京城,何進卻被宦官先下手謀殺了。189年十二月董卓入京,把漢少帝廢為弘農王,而立其弟陳留王為漢獻帝,後來又派人把弘農王母子毒死。於是,京城也陷入混亂。為了穩定局面,董卓想拉攏曹操,上表奏請曹操為驍騎校尉。但曹操沒有接受董卓給他的官職,而是更名改姓,潛逃出洛陽。

據傳曹操在回鄉途中路過成皋時,拜訪故友呂伯奢,因疑心呂伯奢的兒子圖謀殺害自己,便先下手把對方殺死。完事之後又悲傷地說:「寧叫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原文:「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故此前句為誤解,古語「寧」有「難道」之意;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而「毋」的意思並沒有「不準」、「不可」、「莫叫」的意思,只有「沒有」、「沒有人」的意思,而通句之中,並沒有「允許」、「可以」等意義的字眼,在文法中這些字眼是不可省略的,故此,通句的解釋應當為:「難道是我對不起人,沒有人對不起我嗎?」並由於當時曹操是「悲傷地說」,根據感情色彩,在人自認為鑄成大錯時,不可能說出如此自負大氣的話語的,故此,曹操原句解釋為「寧叫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是不正確的。此事各書記載不一,但大體情形相近。在《三國演義》中,這個情節被小說作者大肆渲染,並通過讓陳宮目擊的角度表達對曹操品性的懷疑。事實上,史書並未記載陳宮與曹操一起同行,只有殺害呂伯奢兒子的記載。

回到家鄉陳留之後,曹操散盡家財徵募義勇,率先揭竿起義,討伐董卓。次年(190年)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內太守王匡、兗州刺史劉岱、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地方勢力,一齊舉兵反董。群雄推舉袁紹為盟主。曹操則行使奮武將軍之職。但董卓軍勢力強盛,袁紹等都不敢先出兵。曹操認為董卓焚燒皇宮,劫持皇帝遷都長安,大失人心,正是與之作戰的好時機。於是獨自引兵西進,結果於天水遭董卓部將徐榮擊敗。曹操身中流箭,坐騎也傷重不起,後得曹洪出讓自己的坐騎,才死裡逃生。此時曹操自己所帶領的兵士不過五千人[3],而其他諸軍兵士十餘萬,卻每天只知飲酒作樂,不思進取。曹操為聯軍出謀劃策,但未被採用。曹操只好與夏侯敦一起前往揚州招募兵勇,但也並不順利。

局面僵持之時,聯軍內部卻發生了變故。先是劉岱殺死橋瑁,讓王肱當了東郡太守。接著袁紹和韓馥又考慮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但曹操表示他還是擁戴長安的獻帝,「諸君北面,我自西向」。從此,曹操就更加認為袁紹行事不正,為後來的官渡之戰埋下伏筆。而劉虞最後也不敢接受,此事遂不了了之。冊立新帝未成,袁紹卻趁機脅迫韓馥,奪取了冀州。191年曹操討伐入侵東郡的黑山軍,袁紹上表朝廷推舉曹操為東郡太守。192年四月,董卓被司徒王允和呂布所殺。

同年,青州的百萬黃巾大軍入侵兗州。兗州刺史劉岱不聽濟北相鮑信的勸阻,與黃巾軍接戰,結果被殺死。鮑信等便暗中使人到東郡迎接曹操,推舉他擔任兗州牧一職。後來與黃巾軍戰於壽張以東,歷經苦戰,鮑信戰死,終於大破敵軍。曹操一路追擊至濟北,最後逼降黃巾軍,收編降卒三十餘萬並男女百餘萬口,又從中選出精銳,號稱「青州兵」。到了這時,曹操作為一個地方勢力才漸成氣候。

來袁紹與荊州的劉表聯手,袁術則與幽州的公孫瓚、徐州的陶謙相結以抗。這時的曹操是袁紹麾下的將領,劉備、孫堅也分別屈身於公孫瓚與袁術之下,受其差遣調度的客將。正當曹操協助劉表,大破袁術於各地之際,陶謙卻趁機攻打兗州東部的泰山郡,導致曹操的父親曹嵩被殺。。針對這個事件,曹操於193年至194年間,二度討伐陶謙,並在徐州當地展開格殺勿論的大屠殺。《後漢書》對此事則描錄「男女數十萬人慘遭殺害,即便雞犬也不能倖免,泗水也因此堵塞不通。」曹操在此事件中表現出性格中的殘忍嗜殺,亦多為後世詬病。但另一方面據《三國志·程昱傳》所引裴注《魏書》的內容看,誅降卒在亂世,也是一件不得已的權宜做法,且合乎當時的戰時律法,同樣的故事可參看《三國志·武帝記》建安10年的一段記載。

194年至195年,曹操在兗州與呂布、張邈等交戰,雙方互有勝負,兗州之地也反復易主。曹操命荀彧、程昱堅守鄄城,並以此為根據地,終於擊破呂布,平定兗州。朝廷也於此時正式承認曹操的兗州牧地位。

奉戴天子
195年,漢獻帝遷出長安,進駐安邑。次年,曹操聽從謀士荀彧的建議,打算迎接皇帝,派曹洪率兵西進。不過此時皇帝(或其掌權之臣)對曹操仍有疑慮。但曹操勢力強盛,數月之間又擊破了汝南、潁川的黃巾軍,朝廷乃封曹操為建德將軍。稍後不久,升任鎮東將軍,且進封為費亭侯。費亭侯曾是曹操祖父曹騰的爵號,可見朝廷已對曹操寄以厚望。同年秋,漢獻帝入駐洛陽。隨後曹操也進軍洛陽保衛京城,皇帝賜曹操節鉞,標志著曹操對中央朝政的實際控制,「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局面形成。洛陽經董卓破壞,已殘破不堪,董昭等勸曹操定都許。

兩個月後,東漢遷都許。皇帝任命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又封袁紹為太尉,袁紹恥居曹操之下,不肯接受。此時袁紹勢力比曹操強大,因此曹操堅持把大將軍一職讓給袁紹,自己只任司空,行使車騎將軍之職。

連年征戰使得民生凋敝,曹操在《蒿里行》中描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還發生過由於糧食極度缺乏,人吃人的情形。為發展經濟恢復民生,定都許昌之後,曹操採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實行屯田制。曹操因為奉戴天子,某種程度上促使漢朝「宗廟社稷制度」得以重建,這也吸引了許多擁護東漢朝廷的人才來歸附,加之曹操用人有術,不停地舉著天子旗號東征西討,實力越來越強。

197年征討張綉,張綉舉眾投降,之後因曹操納張濟之妻,張綉對這件事感到十分痛恨,於是襲擊曹操,曹操在長子曹昂與校尉典韋殿後下逃亡,但曹昂與典韋也陣亡。此後,曹操又兩次攻擊張綉,都沒有徹底擊破。後來張綉接受謀士賈詡的建議,向曹操投降,曹操才取得對荊州北部的控制,並消除了許都南面的威脅。198年曹操用荀攸、郭嘉的計策,開決泗、沂二河之水灌入下邳,最後生擒呂布、陳宮,把徐州納入勢力范圍。199年,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張楊舊部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范圍擴張到黃河以北。

到這時,曹操已經實際控制了黃河以南的兗州、豫州和徐州,並向南延伸到荊州北部,向北則進入河內。這時,袁紹也已兼並公孫瓚的勢力,占據黃河以北的青州、冀州、幽州和並州,軍隊十多萬人,正試圖發兵攻打許都。當時,很多曹軍將領都認為無法抵擋袁紹的進攻,曹操卻自信的說:「我了解袁紹的為人,志向遠大而智謀短淺,表面嚴厲而膽量微小,畏懼勝利而缺少威信,將領傲慢而政令不一,土地雖然廣大,糧草雖然豐足,正好作為送給我的禮物。」

南征北戰
主條目: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決戰。四月,曹操在白馬之戰中斬殺袁紹大將顏良、文丑,頂住了袁紹的猛烈攻勢。十月,正在戰事進入僵局之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向曹操獻策,偷襲袁紹的糧草囤積地烏巢。曹操採納許攸的意見,奇襲烏巢,焚燒了袁軍糧草輜重,扭轉了戰局。隨後,袁紹大敗,僅剩八百騎逃回北方。公元202年,袁紹病逝,其子袁譚、袁尚爭位,河北大亂,曹操趁勢進攻。最後,曹操在207年徹底消滅袁氏集團,統一中國北部。從204年起,曹操又把自己的據點北遷到了冀州鄴城,政令軍隊此後皆從此出,而漢獻帝的都城許昌則只留個別官吏,但正當壯年的漢獻帝十幾年間卻不敢違背其意志。

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被任命為丞相。七月,曹操親統大軍10餘萬南征荊州,企圖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八月,荊州牧劉表病亡,次子劉琮請降。九月,劉備在長坂坡被曹軍重創,不得不與孫權聯合。十二月,曹操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劉備和孫權聯軍(赤壁戰後,曹操逃亡北方。曾感嘆:「若郭奉孝在,我不會敗的這么慘!」)。曹操損失慘重,失去一舉統一天下的機會。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

加官晉爵
212年,董昭等人推舉曹操為「魏公」,荀彧以忠於漢室立場提出反對。曹操答應荀彧永不作魏公,但因此曹操對荀彧不悅。不久之後,曹操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打開食器,見器中空無一物,因此迫服毒自盡。(一說是曹操軍至濡須,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今安徽壽縣),因憂慮而死)。213年,曹操自封為「魏公」,其領地廣及魏郡、河東郡、河內郡等十個郡國,甚至遠遠超過西漢初年的劉姓王國,更加違背了「七國之亂」和推恩令後諸侯封地不得超過一郡的漢制。

215年,曹操進攻漢中,張魯投降。消滅張魯後,曹操快速地得到漢中,但劉備得悉曹操得漢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孫權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回師益州。曹操沒有接受劉曄的建議,未能趁劉備未站住腳跟之時攻蜀,便班師回朝,錯失了統一天下的機會。216年,曹操再自封「魏王」,自加九錫,217年設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並作泮宮。十月,再授賜十王冠、二綵帶,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他名義上雖仍為漢臣,實際上掌握等同於皇帝的權力和威勢,權傾朝野,漢獻帝形同手上傀儡隨意擺布。並任夏侯淵為征西將軍、曹仁為征南將軍,欲取荊蜀。

漢中之戰
217年,劉備大舉進攻漢中,漢中之戰爆發。孫權也偷襲合肥,由於形勢緊張,曹操便在九月親自到長安坐鎮,與劉備相峙一年。219年正月劉備親自領軍和黃忠分進合擊,大破夏侯淵。漢中為劉備攻佔,同年三月曹操親自揮軍欲奪回,一度還召集抽調鎮守北方的曹彰二十萬大軍增援,但都為劉備所敗,魏軍無功而返,劉備還派劉封、黃忠、趙雲等將攻擊曹軍。至五月曹操便撤退至長安,劉備攻下房陵,派劉封順沔水攻佔上庸。相傳曹操再度敗於劉備,此段心境為「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典故

襄樊之戰
219年七月,劉備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關羽大舉攻進襄陽,進一步圍困曹軍大將曹仁殘軍於樊城,曹操派大將於禁、龐德援救,適時漢水暴漲,淹沒於禁七軍,於禁向關羽投降,龐德則被關羽擒殺,關羽還另派遣軍隊包圍襄陽,一時威震華夏。當時曹操治下許多州郡的義軍早已受關羽遙控。

219年十月,曹操欲遷都避其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坐大。孫權果然覬覦荊州而自請襲擊關羽後方。曹操命人把孫權偷襲荊州的消息用箭射到關羽和樊城守將曹仁處,曹軍士氣大振,而關羽進退失據。此時,曹仁出城與援軍徐晃一同出擊,擊退關羽,解除了樊城之圍。不久之後,關羽被孫權擒殺,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到許昌。襄樊戰役結束。

曹操之死
建安二十四年冬,孫權上書稱臣,史書上說孫權「陳說天命」,就是勸曹操稱帝。曹操說:「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曹操把孫權來書給群臣觀看,此時陳群、夏侯敦、司馬懿等人都勸曹操登基。曹操卻不想廢漢自立,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昔日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稱臣於紂王,他的兒子周武王才滅商紂統一天下。有人認為這是曹操暗示要讓兒子曹丕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廿三庚子日(220年3月15日)薨逝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 謚曰武王。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葬高陵。

220年長子曹丕以魏篡漢,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他是魏國的奠基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等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後世評價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資治通鑒》引謀士荀彧、郭嘉對曹操的評價,說曹有十勝,即「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同時也揭示他年少志願:在天下太平後隱居故里,過這夏天打獵、冬天讀書的願望。但身居高位,仇家滿天下,已經不可能。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俗語「一說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貴神速)。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系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毛澤東對曹操持正面評價,他不僅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詩句,還在1954年公開贊揚曹操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中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那麼寫,戲里這么演,老百姓這么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曹操詩風
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梟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朴,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家庭

清代安順地戲面具曹操像養祖父
曹騰
父親
曹嵩
妻妾
曹操正妻及後宮可考者有十六位:

武宣皇後,就是卞氏,生有曹丕、曹植、曹彰、曹熊四子。
丁夫人,曹操原配正室夫人,因曹昂之死而與曹操反目,曹操曾欲迎回而不可得。
劉夫人,丁氏的侍女,隨丁氏陪嫁至曹家,後亦為曹操之愛妾,不久病亡,生有曹昂、曹鑠二子。
環夫人,曹操之妾,生有曹沖、曹據、曹宇三子。
杜夫人,曹操之妾,生有曹林、曹袞二子。
秦夫人,曹操之妾,生有曹琁、曹峻二子。
尹夫人,曹操之妾,生有曹矩一子。
王昭儀,曹操之妾,生有曹干一子。
孫姬,曹操之妾,生有曹上、曹彪、曹勤三子。
李姬,曹操之妾,生有曹乘、曹整、曹京三子。
周姬,曹操之妾,生有曹均一子。
劉姬,曹操之妾,生有曹棘一子。
宋姬,曹操之妾,生有曹徽一子。
趙姬,曹操之妾,生有曹茂一子。
來鶯兒,東漢洛陽之名妓,後愛上曹操的侍衛王圖。
陳妾
子女
曹操有二十五位兒子:

曹昂,曹操長子,年輕時曾舉孝廉,為張綉所殺,庶出,但是由曹操原配丁氏撫養長大。
曹丕,220年迫漢獻帝禪讓帝位,是為魏文帝。
曹彰,綽號黃須兒,為一勇將,曾大破代郡烏丸。223年封任城王。
曹植,擅長文學,曾作《洛神賦》。雖然得到曹操寵愛,但與其兄曹丕爭位失敗,從此在政治上無從施展抱負。225年立為陳王。
曹熊,早薨。
曹鑠,早薨,甥魏明帝曹睿後追封其為殤王。有子曹潛及孫曹偃,曹偃死後絕子嗣。
曹沖,為著名神童,未成年便夭折。
曹據,232年封為彭城王。
曹宇,232年封為燕王。
曹霖,232年封為沛王。
曹袞,232年封為中山王。臨終病重時魏明帝曹睿對其愛護備至,死後又獲厚葬。
曹玹,211年封為西鄉侯。
曹峻,232年封為陳留王。
曹矩,早薨。
曹干,232年封為趙王。
曹上,早薨。
曹彪,232年封為楚王。251年與太尉王凌謀反事泄,被賜死。
曹勤,早薨。
曹乘,早薨。
曹整,217年封為郿侯。
曹京,早薨。
曹均,217年封為樊侯。
曹棘,早薨。
曹徽,232年封為東平王。
曹茂,與曹操及曹丕不和。232年封為曲陽王。
曹操的7個女兒和記載她們的史書:

曹憲,漢獻帝貴人。(《後漢書.獻帝紀》)
曹節,漢獻帝皇後。(《後漢書.獻帝紀》)
曹華,漢獻帝貴人。(《後漢書.獻帝紀》)
安陽公主,名不詳,為荀惲之妻。(《魏志.荀彧傳》)
金鄉公主,名不詳,何晏之妻。(《魏志.曹真傳》引《魏末傳》)
清河長公主,名不詳,夏侯茂之妻。(《魏志.夏侯敦傳》引《魏略》)
臨汾公主,名不詳,疑為曹操女兒。(《魏志.司馬芝傳》)
後裔
曹霸,曹髦後人,唐玄宗時期畫家,能文善畫,官至左武衛將軍,杜甫作有《丹青引》及《觀曹將軍畫馬圖》二詩,表達對其畫藝的贊嘆。
族人
夏侯敦(?-220年):字元讓,有記載的活動期間約為189-220。初為奮武將軍司馬。建安12年(207年)封邑2500戶。官至大將軍,封高安鄉侯。死後謚為忠侯,其七子二孫皆為關內侯。青龍元年(233年)入太祖廟庭,配享祭祀。
夏侯淵(?-219年):字妙才,敦之族弟,有記載的活動期間為189-219。初為別部司馬、騎都尉。建安21年(216年)封邑800戶。官至征西將軍,封博昌亭侯。建安24年(219年)死於與劉備、黃忠的爭奪漢中的戰役。死後謚為愍侯。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廟庭,享祭祀。
曹仁(168-232年):字子孝,太祖堂弟,有記載的活動期間為187-232。初為別部司馬,行厲鋒校尉權。建安25年(220年)封邑3500戶,封陳侯。文帝年間官至大將軍。死後謚為忠侯。青龍元年(233年)入太祖廟庭,配享祭祀。
曹純(170-210年):字子和,曹仁弟弟,有記載的活動期間為196後-210。初為議郎。約建安12年(207年)封邑300戶,封高陵亭侯。死後謚為威侯。
曹洪(?-232年):字子廉,太祖堂弟,有記載的活動時間為189-232。初為鷹揚校尉。黃初年間,封邑2100戶。官至驃騎將軍,封樂城侯。死後謚為恭侯。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廟庭,享祭祀。
曹休(?-228年):字文烈,太祖族子,有記載的活動時間約為188-228。初為虎豹騎宿衛。黃初7年(226年)封邑2500戶。官至大司馬,封長平侯。死後謚為壯候。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廟庭,享祭祀。
曹真(?-231年):字子丹,太祖族子,有記載的活動時間189-231。初講虎豹騎。太和3年(229年)封邑2900戶。官至大司馬,封邵陵侯。死後謚號為元侯。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廟庭,享祭祀。

㈡ 急求!!魏晉南北朝包括西蜀、東吳和十六國嗎

1992年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成果可觀。9月,在陝西師大舉行了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
第四屆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百餘位中外學者就本時期的民族關系、思想文化等問題進行
討論,提交論文90餘篇。出版的專著有陳長琦《兩晉南朝政治史稿》(河南大學出版社)、余鵬飛《三國經濟史》(河南大學出版社)、杜士鐸主編《北魏史》(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論文集有南陽諸葛亮研究會編輯的《諸葛亮躬耕地新探》(社會科學出版社)。此外,見諸報刊的學術論文數量達200餘篇,覆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社會經濟、軍事戰爭、思想文化、社會生活、民族等領域。現就將學術論文的研究情況做一簡述:
一、政治史研究
田余慶《孫吳建國的道路》(《歷史研究》1992年第1期)從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入手,指出三國之中,東吳建國最晚的原因在於孫氏起自孤微,在江東沒有強大勢力,孫策是袁術舊部,江東大族對袁術舊恨甚深,因此對孫策霸有江東難以接受。孫氏兄弟經歷了憑借淮泗武力打擊吳會英豪,仰仗張昭、周瑜籠絡外來人士,才保全了江東統治,繼而採取對會稽虞、魏等族既使用、又防制,並借重顧雍、陸遜疏通與江東大族的關系,廣泛吸收江東人士參政的過程,完成了孫吳政權江東地域化的進程,才終於建國。在此過程中,江東大族也經歷了敵視、觀望、嘗試合作和竭誠結合的轉變。該文還進一步分析了東晉建國比東吳順利的原因,指出,在民族矛盾尖銳之際,司馬氏的名份地位具有很大的優勢,晉末僑姓土族的從政能力及社會威望又遠高於孫氏兄弟最初依賴的淮泗集團,所以江東大族沒有理由也無力抗拒,只有臣服。吳鉒鉒《豪門政治在南方的移植——王導的「憒憒之政」》(《福建師大學報》1992年第2期)認為,王導「綏靖南北,清靜為政」的治國方針,實際上是西晉豪門政治——「憒憒之政」的延續,東晉之國不能僅歸功於王導的「憒憒之政」,廣大人民群眾在民族矛盾的驅使下的一致支持以及祖逖、桓溫、陶侃、謝玄等才智之士的努力也當在其中。何德章《北魏國號與正統問題》(《歷史研究》1992年第3期)一文揭示了漢族士人從以晉室為正統到以拓跋魏為正統,對少數民族政權則經歷了由歧視到認同,由不合作到積極參與的過程。與此同時,拓跋政權自登國元年至天興元年的12年間,在國號上也始終存在「代」、「魏」之爭,最終才定國號為「魏」;其都城建築模仿鄴城、儀定五行從曹魏土德都是為了表明自己是曹魏法統的繼承者。其後,拓跋燾統治時期的改革,又使北魏向漢族傳統王朝邁進了一步,孝文帝的全面漢化政策,終於把北魏改造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漢族政權,北魏政權也隨之被漢族人士完全接受,視為正統。張金龍《高肇專權與北魏宣武帝統治時期集團內部矛盾》(《蘭州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認為,高肇專權對宣武帝一朝政局有重要影響,是君主信任和高肇具有專職宰相權力的結果,是孝文帝改革後漢族官僚的力量首次超過鮮卑貴族、尤其是宗室貴族力量的反映。對國家政令的決策和執行沒有多大消極影響,主要是影響了統治集團力量的變化。
薛軍力《州的地方化與曹魏時期中央與地方關系》(《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3期)一文,以刺史地方化為突破口,研究了曹魏時期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兩漢以來,州刺史只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監察官;東漢末才演化為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地方大員;曹魏時,刺史掌一州大權,對穩定地方統治起有重要作用。為強化對地方的控制,曹魏重視刺史人選,並輔以各種監察措施,約束刺史權力過於膨脹,基本上達到了目的。田昌五、馬志冰《論十六國時代塢堡壘壁組織的構成》(《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2期)指出,往昔認為塢堡壘壁是以宗族鄉黨為基礎,塢堡主是由東漢至魏晉地方大族中孕育出來的看法值得商討。指出十六國時期的塢堡組織有少數民族和漢族居民兩種,後者又分流民或乞活與當地居民兩種。少數民族塢堡大多以部落組織形式為基礎,其中匈奴胡人與氐、羌的部落組織形式又有不同。漢族塢堡主要由流民建立,塢堡主有流民、乞活帥,還有一些地方大族,身份相當復雜,當時的北中國可分為三個地區:匈奴胡人為主的並州地區,氐羌為主的關隴地區,民族關系比較復雜的關東地區。受各自塢堡組織的影響,這些地區的社會結構也不同程度地發生了一些變化。
政治制度研究主要包括封爵、監察和考課等。高敏《孫吳封爵制的創始年代略考》(《許
昌師專學報》1992年第2期)一文考證了孫吳的封爵制,認為這一制度開始於建安二十四年末及建安二十五年之間,在孫權稱吳王、改元黃武時正式確立;孫權稱帝、改元黃龍元年時達到高潮。它的創立與奉邑制的停止在時間上前後相繼,反映了其間的內在聯系。李小滄
《曹魏時期監察徹度的形成與特徵》(《南開學報》1992年第3期)指出,曹魏監察制度旨在改革兩漢舊制,加強吏治。它的形成可分為曹魏草創、曹丕定製兩個階段,具有四方面特徵:御史台成為獨立機構;監察系統呈多重結構;皇帝保留、控制部分監察權;中央與地方的上下控制失調。該制度表明皇權相對衰落、權臣權力膨脹。余世明《東魏、北齊的監察制度》(《貴州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認為,東魏、北齊的監察制度確立的「寺署台案」制衡機制,起到整頓吏治、肅清弊端、澄清吏治的積極作用,較前代趨於完善、健全,開唐代「三司推事」制之先河。但受「家國一體」封建意識影響,使這一制度成為統治集團權力紛爭的工具。楊普羅《北魏官吏考課制度述略》(《甘肅社會科學》1992年第4期)認為,北魏官吏的考課始於道武帝時期,完善於孝文帝改革時期,到北魏末期漸於廢弛。按程序考課分為內考、外考兩種,由尚書主持。考第劃分嚴格,一般據此賞罰官吏。
二、社會經濟史研究
土地制度方面,蔣福亞《東晉南朝的大土地所有制》(《江海學刊》1992年第2期)、《東晉南朝的佔山護澤》(《中國經濟史研究》1992年第4期)兩篇文章頗有新意,前文不同意目前較為流行的土地買賣是東晉南朝時期大土地所有制形成、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的觀點。認為在當時,靠購買土地不可能形成大地產,佔山護澤、憑恃私人武裝或權勢侵凌百姓、巧取豪奪才是同一時期大土地所有制發展的主要渠道,土地買賣充其量只是補充手段。後文指出,佔山護澤是在生產力進一步提高,人口大幅度增長,開辟山林川澤有利可圖的產物,東晉南朝正具備了這些條件。三吳地區所以成為此時佔山護澤最瘋狂的地區,是由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政治及階級斗爭的形勢、僑姓與吳姓士族的力量對比等因素決定的。東晉南朝的佔山護澤,可以大明年間的佔山法劃分為兩個階段。佔山法旨在限制,積極性是提出了墾辟的要求,此時掠奪自然富源是佔山護澤的主流,故不能過高估價其對南方經濟開發的作用。「占」、「請」、「求」等名義是將山林川澤據為己有的代名詞,「借」則只是擁有使用權。佔山護澤是否違法,太守擁有裁決權。
區域經濟研究,有萬繩楠《江東僑郡縣的建立與經濟的開發》(《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3期)、許輝《論六朝時期長江流域經濟的整體開發》(《江海學刊》1992年第4期)、陳長琦《六朝廣東發展的考古觀察》(《廣東社會科學》1992年第3期)等。萬文在對西起蕪湖、東至無錫的僑郡僑戶進行數量分析的基礎上,指出僑民對開發淮南、建康、南東海、晉陵等地區功不可沒,以至內地一些地區也受其影響。作者還就「土斷」提出新釋:正其鄉土與斷其白籍。許文則以長江流域的巴蜀、江漢、三吳三個經濟區為視角,對其歷史沿革和發展狀況進行論述。指出六朝時期的長江流域在經濟開發上具有范圍不斷擴大並向縱深發展,並且開始形成一個整體的特點。陳文力主糾正視六朝廣東為落後地區的觀點。作者運用考古材料,分別考察了農業經濟、手工業生產以及海外交往,進而論證除手工業與中原和江東地區有差距外,其它兩方面的發展均不遜色,這一發展得益於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另外,還有黎虎的《北魏前期的狩獵經濟》(《歷史研究》1992年第1期)。該文認為拓跋魏的社會經濟呈現遞進性:早期拓跋部的經濟是畜牧——狩獵經濟;北魏建立後,狩獵經濟與農業、畜牧業經濟並存,但已退居次要地位;孝文帝以後,狩獵經濟基本消失於社會生活中。
陳海新《論西晉末期汾涑地區的居民與經濟》(《山西師大學報》1992午第2期)和陸慶夫《十六國時期五涼地區的人口遷徙》(《蘭州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均就人口流動與經濟的關系發表看法。陳文以西晉末期的汾涑地區為例,指出這一地區的農業人口大量流亡,以畜牧業經濟為主的匈奴、羌、氐等少數民族進入,使居民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經濟生活也從原來的農業區變為半農半牧區。陸文則以五涼地區的人口流動為研究對象,提出內地流民和塞北民族的遷入,不僅促進了這一地區的經濟開發,對五涼文化的繁榮和民族融合也起到作用。
絲路貿易方面,張榮芳《論漢晉時期樓蘭(鄯善)王國的絲路貿易》(《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1期)根據佉盧文書等文獻資料,考證漢晉時期的鄯善王國扼絲路南道咽喉。其與中原王朝的貿易得到雙方政府的鼓勵。從事貿易的人成份復雜,既有往來使者、自由商人,也有管轄西域的政府官員。貿易以實物交換為主,貨幣交換為輔。錢伯泉《從〈高昌內藏奏得稱價錢帳〉看麹氏王朝時期絲綢之路的商人和商品》(《西北史地》1992年第3期)主要依據吐魯番出土的四件有關價錢的文書,對絲路中段的貿易狀況進行概述:從事國際貿易的商人有粟特九姓胡商、西來的漢商、西域各國各族的商人,其中男女均有;金銀、香料、生絲等西方名貴特產為主要貨物,貿易多為中轉型,波斯銀幣為通用貨幣;各國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和規章制度;經濟收入歸王家。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自然災害較秦漢、隋唐都為嚴重。李丙寅《略論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環境保護》(《史學月刊》1992年第1期)對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進行分析:受長期戰亂的影響,國家分裂,即使建立了虞衡等環保機構、頒布了環境保護的法令,卻很難執行。文章也同時肯定這一時期在農業生態習性的考察、利用,對物種遺傳變異的認識上均比前代有所提高,水利設施也有所增加。
三、軍事戰爭史
軍事制度方面,薛軍力《魏晉時期都督制的建立與職能轉變》(《天津師大學報》1992年第4期)意在闡釋於漢魏之交建立的都督制,在維護西晉統一時起到一定作用;但與此同時,都督的職能已發生變化,到八王之亂前,都督已基本擺脫中央控制,成為凌駕地方各州之上的地方割據力量。高敏《西晉時期兵戶制考略》(《歷史研究》1992年第6期)指出,西晉兵戶制源於曹魏士家制,所以具有典型世兵制的一切特徵。但是兵戶休假制度、家屬從軍大致開始實行於魏末晉初。在連年戰爭、世家大族對兵戶的強占等影響下,兵戶制發生嚴重危機,西晉政府乃採取逼良、募兵、發奴隸僮客為兵的措施補充兵源,才使兵戶製得以維持。作者另一篇論文《十六國前秦、後秦時期的「護軍」制》(《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2期)認為在前秦和後秦,「護軍」制既是軍職名稱,也是地方長官名稱。護軍兼有軍、政兩權,擁有實際領地,是為統治少數民族而設置的機構,貫徹胡漢分治的原則。
吳蜀荊州之爭是三國時期的重要事件。其中的曲直是非,至今莫衷一是。朱紹候《「借
荊州」淺議》(《許昌師專學報》1992年第5期)和張兆凱《論吳蜀荊州之爭》(《求索》1992
年第5期)二文,均對荊州為吳國疆域這一觀點提出異議。朱文認為,荊州原來就不是吳國的疆域,所以劉備「借荊州」之說不能成立,但劉備又確曾向孫權借過荊州幾郡。張文則進一步分析了吳蜀荊州之爭對當時魏、蜀、吳三家的影響:吳國雖然取得勝利,但並非真正的贏家。蜀國受到打擊後,力量削弱,使三國鼎立的局面消失,為曹魏滅蜀、平吳、統一中國提供便利。譚良嘯《論三國初期的荊州爭奪戰》(《成都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通過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形勢以及荊州自身的地理位置,說明荊州之爭,吳勝蜀敗,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就具體戰例進行探討的有關治中《論曹操平定關隴的奠基戰役——潼關之戰》(《西北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和楊德炳《失街亭斬馬謖與蜀軍的戰鬥力》(《武漢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關文認為,關隴之戰對曹魏和西蜀政局有重要影響:曹操平定關隴,進而統一北方,加強了曹魏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使蜀國的北伐屢屢受挫,並且為司馬氏統一全國,滅蜀創造條件。楊文認為,馬謖「違亮節度」、「依阻南山,不據下城」等並非街亭兵敗的真正原因,蜀軍素質不高、戰鬥力不強,才是街亭兵敗及這次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即使馬謖有罪,也只應承擔一半,罪不致死;諸葛亮本人亦應承擔一半責任。諸葛亮斬馬謖是出於當時政治及形勢的需要,因此不能把他視為「明法」的楷模。
關於赤壁古戰場今地的討論仍在繼續。朱靖華《黃州赤壁與古戰場地理環境吻合》(《中國地名》1992年第2期)和王琳祥《赤壁戰地辨析——與萬繩楠先生商榷》(《安徽師大學報》1992年第4期)兩篇文章都認為,武昌赤壁說和蒲圻赤壁說都不能成立,而位於今長江南岸的黃州才是古赤壁戰地。
四、思想文化史研究
宗教方面。楊輝坤《漢晉之際佛教發展的思想基礎》(《四川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指出,佛教作為一種外來宗教,傳入中國後,對中國的傳統思想採取兼容並包的態度。既調和傳統儒學,也融進當時流行的玄學,逐步成為中國化的佛教。藍勇《魏晉南北朝隋唐佛教傳播與「西南絲路」》(《西南師大學報》1992年第2期)考證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的路線之一,就是由位於我國西南邊疆雲貴川地區的西南絲綢之路進入內陸,再向四周播散。鄭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宣佛小說》(《文史哲》1992年第2期),認為當時佛教題材的小說創作與宣揚佛教、回擊反佛派的攻擊有關。創作的成功與失敗為後世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奠定基礎,並且提供了經驗教訓。
關於玄學問題的研究,張運華《荊州之學與魏晉玄學》(《湘潭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通過荊州之學的形成、特點的闡述,對比了玄學的領袖人物王弼的治學內容、特點,提出荊州之學是魏晉玄學的重要淵源的觀點。楊珍生、劉龍伏《玄學人生與世俗人生——魏晉與文藝復興時期人生觀比較》(《江漢論壇》1992年第10期)運用比較方法,得出魏晉時期的玄學人生,是一種消極處世的人生觀,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世俗人生觀是努力進取,追逐功利的人生觀的結論。吳代芳《個體意識的崛起和社會諸矛盾的演變》(《大慶師專學報》1992年第3期)一文,對魏晉時期的人們性格進行透析:試圖打破傳統禮教的束縛,追求思想解放,充分認識自我的個體意識迅速崛起,並成為當時人們性格的主旋律。孔定芳《論東晉南朝文化精神對儒家理想的叛離:兼論東晉南朝的文化特色》(《華中師大學報》1992年第1期)認為,東晉南朝的文化精神已與儒家思想尊奉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截然不同。這一時期的人看重個體,輕視功利;適意自然,淡泊塵世,有較強烈的幻滅意識。這種文化取向為後世文化思想的發展增添了新的生機。
五、社會生活史研究
社會風氣方面,郝春文《論東晉南朝時期的佛教結社》(《歷史研究》1992年第1期)認為,佛教迅速向世俗社會滲透的途徑之一就是佛教結社。文章考察了單純從事造像、造塔等一次性活動的結社,和在造像之外從事其它佛教結社的這兩種結社,指出佛教結社已非單純的宗教活動,它受當時政治形勢、經濟發展的影響,與統治者的好惡密切相關。這時的「社」、「邑」有別,佛教的中國化尚未完成,還無力改造中國傳統的社會團體。謝寶富《兩晉南朝隱土成因及其他》(《安慶師專學報》1992年第3期)認為,兩晉士人消極遁世,隱居山林的現象與當時社會環境有關。西晉隱士主要是為了逃避戰禍。隱居之後消極待命,寄神陰陽五行之術以占卜未來;東晉南朝的隱土則多受社會風氣熏陶,他們隱居之後主要從事研習經書等活動,帶有弘揚文化的性質。王永平《論東晉上流社會的享樂風尚》(《社會科學戰線》1992年第3期)指出,東晉統治階層以門閥制度做庇護傘,土地與財富的集中為經濟後盾,大肆縱情享樂,造成極壞的社會影響。奢侈性消費急劇膨脹,破壞了社會經濟的正常進行。士族階層喪失治國能力,封建政府的行政效能下降。文章還指出,這種享樂之風是對儒家思想謹奉的克己主義的強烈沖擊。
婚姻方面,施光明《從〈魏書〉所記鮮卑拓跋部婚姻關系研究》(《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3期)認為鮮卑拓跋部的婚姻分兩個時期:北魏前期,拓跋貴族的婚配范圍限於本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後期則多為漢族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拓跋鮮卑的封建化。楊銘《氐族的姓氏與婚姻》(《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指出,氐族盛行的族內婚,在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浪潮中受到沖擊,並走向瓦解。其婚姻形態轉向族外婚,逐漸與漢、羌等族通婚。此外,王大良《從北魏刁遵墓誌看南北朝世族婚姻》(《北朝研究》1992年第2期)從研究個案入手,發現渤海刁氏家族的婚姻對象主要是當時的北方世家大族。由此說明婚姻已成為世族之間維持、保護世襲特權的工具,成為政治交易,經濟聯衡的紐帶。
六、人物研究
李憑《北魏道武帝早年經歷考》(《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1期)主要考證了道武帝早年(6~15歲)的活動。前秦滅代後,道武帝年僅6歲,隨同祖父什翼犍被執送長安。後又被貶至蜀地,輾轉長安、中山等地。其間耳濡目染漢族先進文化和各民族的交往,為以後拓跋社會的封建化和漢化打下良好的基礎。陳偉強《從劉宋王朝和謝氏家族的關系看謝靈運的玫治悲劇》(《北京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認為,劉宋政權與謝氏家族的矛盾以及謝靈運政治對抗,導致了他悲劇性的命運,成為政治漩渦的犧牲品。此外,還有孔毅《論正紿名七傅嘏》(《許昌師專學報》1992年第3期)、張德鵬《曹操的政治性格略記》(《江漢論壇》1992年第11期)等文章,在此就不一一介紹。

㈢ 曹操活了多少年

曹操活了66歲。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㈣ 朱氏家譜字輩

我是四川的,我爸是開字輩,我是益字輩,下一輩是清
四川蒼溪朱氏字輩:仕代永昌六朝克仁義禮」。
四川達縣朱氏字輩:文志仕良德學尚貴元有光明方正思應禮義仁興天開庭惠」。
四川自貢榮縣朱氏字輩:光宗永正國安世秀元文廷仕朝天子榮興登有明」。
四川自貢榮縣朱氏字輩:照世英明敬良有金朝廷上賓福昭光烈地澤長珍西和永得錦章孔興」。
四川朱秀一支字輩:彥文世中國三一登(成)正永天元開啟大占宏興佑爾仕子昌顯光明孝友昭人瑞詩書隱道根誠心遵古訓克念振家聲廣澤符河海高應秉日星修身能造福皓月滿乾坤」。
四川資中朱氏字輩:登台興朋世琪宗曾文正光遠開志萬派原能和聯為付壽康」。
四川通江朱氏字輩:文曰如有仕兆以學繼習廉等希雲景孟秀紹光賢」。
四川朱氏一支字輩:化尤聖朝龍先祖增光德賢大太子新曹元家有慶萬代永發興」。
四川朱氏一支字輩:必惟天仲志漢以勝朝隆先祖增光德賢達代嗣興家邦揚顯烈」。
四川朱氏一支字輩:昈儀光守陵全雋古文令甫振絢森松熹在仁謙瑜碧洞啟玉滔托仉俊榮崇富貴朝欽仰賢良堂例班蔚起人才盛聯登科甲攀慶余圖比門壽樂祝南山撫宜」。
四川、江、浙朱氏通譜字輩:「發福成海從仕克友尚成文化朝邦世代書香慶永錫始蒙紀述耀金章」。
四川、福建汀州朱氏字輩:玉秉正中世代興隆輝星化雨永紹華宗極培根本修竹茂松鴻大光耀家國登崇」。

㈤ 曹操的主要事跡 快!!!!!!!!!!!!!!

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據兗州,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份,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 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㈥ 歷史上你心目中的偶像是誰

譚嗣同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 - 1898年9月28日),男,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廖天一閣主等。漢族 ,湖南長沙瀏陽人,清末巡撫譚繼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俠,長於劍術。著名維新人物。在北京北半截胡同41號是他在朝為官時的故居,也是在這里被清政府逮捕.1898年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並稱「戊戌六君子」。

後人將其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其候刑時,據說曾題詩「望門投趾思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而據史學家黃彰健考證,後兩句應為「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我自……」兩句是由康有為和梁啟超所改。

他的父親譚繼詢曾任清政府戶部郎中、甘肅道台、湖北巡撫等職。生母徐氏出身貧寒,作風勤樸,督促譚嗣同刻苦學習。10歲時,嗣同拜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為師。在歐陽中鵠的影響下,他對王夫之的思想發生了興趣,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他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文章寫得很有才華。他對傳統的時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課本上寫下「豈有此理」幾個字。他仰慕那些鋤強濟弱的草莽英雄,曾與當時北京的一個「義俠」王五結交,二人成為生死不渝的摯友。1877年,在瀏陽,他又師塗啟先,系統學習中國的典籍,開始接觸算學、格致等自然科學。此後又到蘭州,在他父親的道署中讀書。1884年,他離家出走,游歷直隸(今河北)、甘肅、新疆、陝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浙江、山東、山西等省,觀察風土,結交名士。勞動人民反封建斗爭精神的濡染,開闊了他的視野,使他的思想富於斗爭性。1888年,他在著名學者劉人熙的指導下開始認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華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時又廣為搜羅和閱讀當時介紹西方科學、史地、政治的書籍,豐富自己。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妥協退讓,中國戰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1895年5月2日,康有為聯合在京參加會試的1000多名舉人上書清政府,要求拒和、遷都、變法。深重的民族災難,焦灼著譚嗣同的心,他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義憤填膺,堅決反對簽訂和約,對清政府「竟忍以四百兆人民之身家性命一舉而棄之」的妥協行徑極為憤慨。在變法思潮的影響下,開始「詳考數十年之世變,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計。他感到「大化之所趨,風氣之所溺,非守文因舊所能挽回者」,必須對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實行改革,才能救亡圖存。1897年夏秋間,寫成重要著作《仁學》,它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他認為物質性的「以太」是世界萬物存在的基礎,世界萬物處於不斷運動變化之中,而變化的根源在於事物的「好惡攻取」、「異同生克」。他把「以太」的精神表現規定為「仁」,而「仁」的內容是「通」,「通之象為平等」,「仁――通――平等」是萬物的發展法則,是不可抗拒的規律。他在這部著作中,憤怒地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所造成的「慘禍烈毒」和三綱五常對人性的摧殘壓抑。指出,封建綱常禮義完全是那些獨夫民賊用作統治的工具,特別是君臣一倫,更是「黑暗否塞、無復人理」。因此,對於那些昏暴的專制君主,不僅可以不為其盡忠死節,而且可以「人人得而戮之」。1898年初,接受了傾向維新的湖南巡撫陳寶箴的邀請,回到湖南協助舉辦新政。他首先加強了時務學堂中維新派力量。自己擔任了分教習,又安排唐才常任中文教習,協助任總教習的梁啟超,在教學中大力宣傳變法革新理論,「所言皆當時一派之民權論,又多言清代故實,臚舉失敗」。孔子改制、平等、民權等學說由此而乘風揚波,日益恢張。他還把《明夷待訪錄》、《揚州十日記》等含有民族主義意識的書籍發給學生,向他們灌輸革命意識,使時務學堂真正成了培養維新志士的機構。1898年3月,他又與唐才常等人創建了維新團體南學會。南學會以聯合南方各省維新力量,講求愛國之理和救亡之法為宗旨,「演說萬國大勢及政學原理」。為了加強變法理論的宣傳,他還創辦了《湘報》,作為南學會的機關報,由他任主筆。由於對湖南新政的盡力,使他以「新政人才」而聞名。光緒「詔定國是」後不久,就有人向光緒推薦譚嗣同,光緒同意召見。8月21日,他抵北京。9月5日,光緒下詔授給他和林旭、劉光弟、楊銳四品卿銜,參預新政。次日,光緒又召見他,表示自己是願意變法的,只是太後和守舊大臣阻撓而無可奈何,並說:「汝等所欲變者,俱可隨意奏來,我必依從。即我有過失,汝等當面責我,我必速改。」光緒變法的決心和對維新派的信賴使譚嗣同非常感動,覺得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已經在握。他參政時,維新派與頑固派的斗爭已是劍拔弩張。慈禧等人早有密謀,要在10月底光緒去天津閱兵時發動兵變,廢黜光緒,一舉撲滅新政。9月18日,譚嗣同夜訪袁世凱,要袁帶兵入京,除掉頑固派。袁世凱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榮祿,然後率兵入京。袁世凱於20日晚趕回天津,向榮祿告密,榮祿密報西太後。21日,西太後發動政變。慈禧連發諭旨,捉拿維新派。他聽到政變消息後並不驚慌,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多方活動,籌謀營救光緒。但措手不及,計劃均告落空。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後一次反抗。譚嗣同把自己的書信、文稿交給梁啟超,要他東渡日本避難,並慷慨地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日本使館曾派人與他聯系,表示可以為他提供「保護」,他毅然回絕,並對來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在獄中,意態從容,鎮定自若,寫下了這樣一首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9月28日,他與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義於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當他們被殺時,刑場上觀看者上萬人。他神色不變,臨終時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現了一位愛國志士捨身報國的英雄氣概。1899年,他的遺骸運回原籍,葬在湖南瀏陽城外石山下。墓前華表上對聯寫道:亘古不磨,片石蒼茫立天地;一巒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濤。其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㈦ 曹操是哪個朝代的人

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7)蘭州蜀草皮膚病醫院曹光明擴展閱讀:

漢時期選拔官吏,被選用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質,也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

曹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210年到217年,他先後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

㈧ 顏良和關羽到底誰厲害

實文醜比顏良厲害得多、文丑與關羽交手前先與張遼徐晃交戰、張遼被文丑擊成重傷、徐晃保護著張遼一起敗走、徐晃和張遼一起單挑文丑、文丑擊退二將、並且當時文丑軍正在已山崩之勢潰敗、文丑沒有逃而是擊退二將、此乃大將之風、英雄之膽。而與關羽交手一合便心怯足見關羽之猛 、當時文丑與關羽交手一合便策馬回退。有兩種說法:1.文丑自知不擋關羽之猛、想要逃跑、2。文丑自知不能速戰擊退關羽或者不能戰勝關羽、想要用拖刀計、關羽的赤兔乃神駒、文丑的劣馬哪裡跑得過、所以被關羽追上、一刀斬。而顏良之死、是關羽突破顏良萬軍防線、顏良見關羽殺來、被關羽之猛嚇得不知所措、而不是被關羽突襲所殺、只能怪顏良膽識沒有文丑高、文丑見自軍以山崩之勢潰敗都沒有退縮、並且擊敗張遼徐晃二將、還與關羽交手、雖說被關羽擊殺、但值得尊敬、顏良見關羽殺來、本來有足夠時間准備迎戰、(試想、關羽突破防線也要一段時間、何況是萬軍之防線、)顏良有了准備還被關羽斬殺、只能說明關羽的神勇無敵。再說徐晃、關羽與他有交情、所以與他戰為平手必然關羽放水、因為徐晃和張遼一起都沒打贏的文丑被關羽斬殺、這點便能說明、而張遼與關羽戰平是因為那是張遼武藝有了很大進步、張遼正處於輝煌時期、與關羽戰能為平手、(此張遼非昨日張遼、以前張遼在呂布帳下、出戰全由呂布包了、所以張遼武藝沒有受到什麼磨練、後來歸降曹操後便受之重任、經常征戰、)徐晃與關羽戰平也有這些因素、徐晃早年在車騎將軍楊奉手下並未與什麼高手交手、很少打仗、後來歸降曹操也是受到重用、武藝大增。總之、三國沒有最強、只有更強、武藝都是練出來的、環境、年齡、人物關系、都會影響單挑結果、而且、武器之間還有相剋的。所以有時候單挑會很不公平的。樓主、希望這些能幫到你、

㈨ 朱氏家族一支字輩

朱氏字輩排行

字輩排行:新編朱氏統一字輩:紫閣書弘文博學富經綸陽光照寰宇雲高錦長春世家建奇秀國泰運昌隆澤惠祿榮祚廣益啟明侯萬載慶豐碩克成功永存古訓勤守繼雄豪振乾坤流暉煥玉彩新景展鴻圖芳名標青史德業傳千秋」。
朱明王朝嗣系字輩:
江蘇南京太子朱標一系字輩:「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陝西西安秦王朱樉一系字輩:「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敦」;
山西太原晉王朱棡一系字輩:「濟美鍾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咸景慕述學繼前修典禮崇三恪彝倫敘九疇官儀原在漢世德尚思周」;
北京燕王朱棣一系字輩:「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河南開封周王朱橚一系字輩:「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潤昭格廣登庸家傳洪德遠國慶鳳鳴春紀事常行孝欽宗永保仁」;
湖北武漢楚王朱楨一系字輩:「孟季均榮顯英華蘊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山東青州齊王朱榑一系字輩:「賢能長可慶睿智實堪宗養性期淵雅寅思復會通」;
山東兗州魯王朱檀一系字輩:「肇泰陽當健觀頤壽以弘振舉希兼達康莊遇本寧明歷福能德山來洞有仙實遠一發選化成萬里天」;
四川成都蜀王朱椿一系字輩:「悅友申賓讓承宣奉至平懋進深滋益端居務穆清」;
湖北荊州湘王朱柏一系字輩:「久鎮開方岳揚威謹禮儀剛毅循超卓權衡素自持」;
山西大同代王朱桂一系字輩:「遜仕成聰俊充廷鼐鼎彝傳貽連秀郁炳燿壯洪基」;
甘肅蘭州肅王朱楧一系字輩:「瞻祿貢真弼縉紳識烈忠曦暉躋當運凱諫處恆隆」;
湖北荊州遼王朱植一系字輩:「貴豪恩寵致憲術儼尊儒雲仍祺保合操翰麗龍輿」;
寧夏銀川慶王朱橢一系字輩:「秩邃寘台鼒倪伸帥倬奇適完因巨衎騭眷發需毗」;
江西南昌寧王朱權一系字輩:「磐奠覲宸拱多謀統議中總添支庶闊作哲向親衷」;
甘肅岷縣岷王朱楩一系字輩:「徽音膺彥譽定干企禋雍崇禮原諮訪寬鎔喜賁從」;
湖南長沙陳王朱橞一系字輩:「賦質僖雄敞叢興闡福昌篤諧恂懌豫擴霽昱禎祥」;
甘肅平涼韓王朱松一系字輩:「沖范徵偕旭融謨朗璟逵亶韶愉灝慥令緒價蕃維」;
山西長治沈王朱模一系字輩:「佶幼詮勛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江西南昌安王朱楹一系字輩:「斐序斌廷賞凝覃浚祉襄恢嚴顓輯矩縝密廓程綱」;
河南南陽唐王朱檉一系字輩:「瓊芝彌宇宙碩器聿琳琚啟齡蒙頌體嘉歷協銘圖」;
湖北安陸郢王朱棟一系字輩:「偉聞參望奭箴誨洎皋夔麒麟餘積兆奎穎曄璇璣」;
河南洛陽伊王朱欙一系字輩:「顒勉諟訏典褒珂采鳳琛應疇頒胄選昆玉冠泉金」;
廣西桂林靖江王朱守謙一系字輩:「贊佐相規約經邦任履亨若依純一行遠得襲芳名」。
朱熹一系字輩:「一代鴻儒宗名哲萬世賢聲定顯揚詩書禮邦永繼長德澤乃可菏天祥百忍敦厚遵古訓千秋懿行秉格言家盛宏烈振坤乾奇英獻景福綿延」。
朱茶元一系字輩:「勝用昭伏克伯兮然林日汝之世其文國必如真士志孟洪泰一以於時正良元仲思吾繼可懋邦宗永景維若啟懷崇方鼎有華國彥達述弘徽」。
紫陽朱氏一支字輩:「殿衍宗德允錫為光汝其茂覺怡順斯仰敬承立達育化元英安懷致信世保治平」。
紫陽朱氏一支字輩:「芳紹先儒道延來世永振人文為家之式詩書澤遠禮樂源長祖功宗德孫子其昌」。
廣西紫陽朱氏一支字輩:「洪興司泰日欽仕存文珍宗德運名榮上國安遠澤長承祖基業奕世其昌。」

四川蒼溪朱氏字輩:仕代永昌六朝克仁義禮」。
四川達縣朱氏字輩:文志仕良德學尚貴元有光明方正思應禮義仁興天開庭惠」。
四川自貢榮縣朱氏字輩:光宗永正國安世秀元文廷仕朝天子榮興登有明」。
四川自貢榮縣朱氏字輩:照世英明敬良有金朝廷上賓福昭光烈地澤長珍西和永得錦章孔興」。
四川朱秀一支字輩:彥文世中國三一登(成)正永天元開啟大占宏興佑爾仕子昌顯光明孝友昭人瑞詩書隱道根誠心遵古訓克念振家聲廣澤符河海高應秉日星修身能造福皓月滿乾坤」。
四川資中朱氏字輩:登台興朋世琪宗曾文正光遠開志萬派原能和聯為付壽康」。
四川通江朱氏字輩:文曰如有仕兆以學繼習廉等希雲景孟秀紹光賢」。
四川朱氏一支字輩:化尤聖朝龍先祖增光德賢大太子新曹元家有慶萬代永發興」。
四川朱氏一支字輩:必惟天仲志漢以勝朝隆先祖增光德賢達代嗣興家邦揚顯烈」。
四川朱氏一支字輩:昈儀光守陵全雋古文令甫振絢森松熹在仁謙瑜碧洞啟玉滔托仉俊榮崇富貴朝欽仰賢良堂例班蔚起人才盛聯登科甲攀慶余圖比門壽樂祝南山撫宜」。
四川、江、浙朱氏通譜字輩:「發福成海從仕克友尚成文化朝邦世代書香慶永錫始蒙紀述耀金章」。
四川、福建汀州朱氏字輩:玉秉正中世代興隆輝星化雨永紹華宗極培根本修竹茂松鴻大光耀家國登崇」。
福建福州朱氏字輩:忠成立本在於民」。
福建福州琅岐朱氏字輩:始(君)能(仁)彥(子)善(德)必(孔)有(孟)亨(仲)宗(季)元(克)明(世)居(永)士(昌)方(天)星(道)利(則)用(爾)振(忠)基(良)成(孝)立(友)本(宜)在(生)於(賢)民(孫)先(哲)前(人)積(興)累(創)歷(伊)代(敘)神(周)通(祥)紀(分)懷(支)以(蕃)頌(衍)吉(傳)旦(繼)是(丞)逢(嘗)尊(題)賢(名)尚(聯)理(迭)受(欽)訓(賜)宜(彌)聰(彰)」。
福建福州永泰朱氏字輩:
長房派:文世仰朝瑞爾汝起公卿(侯)伯(曰)聖(長)賢(木)傳(金)道(春)發(炳)家禮岳振」;
二房派:文玉天一貞世景子宗德紹時自(順)茂(忠)天(良)必壽其昌盛」;
三房派:安應孔尚公實汝子公日永在上招玉瑞慶利興旺」;
二、三房新合派:勤學俊耀祖財貴建榮華詩書存萬卷功大福生懷智慧能致富善勇義興來」。
福建晉江朱氏字輩:聯步趨朝端簪纓奕世新祖宗傳太白」。
安徽六安朱氏字輩:元木振成大永西久盛昌」。
安徽無為朱氏字輩:永世吉昌天能在曉道雨為良」。
安徽太湖柘林朱氏字輩:「千壽伯守仲仕文延萬紹正啟貴思東光華慶有耀詩書承先德忠信定興祥家盛多賢達聲名傅世芳」。
安徽蕭縣朱氏字輩:光裕兆經濟紹述延存良慎修德業茂禮懷益思長」。
安徽廬江朱氏字輩:家幫世芳業守元良成來其紹」。
安徽長豐朱氏字輩:在廷世永茂文克紀道廣為民學化良金書佩邦本」。
安徽壽縣朱氏字輩:錦忠良玉德寶士樹熏宏安樂拜家順顯印道影龍」。
安徽濉溪朱氏字輩:兆茂金士傳明印清」。
安徽當塗朱氏字輩:天開萬大昌承宗應世美」。
安徽淮南朱氏字輩:茂廷慶永守玉兆良才」。
安徽肥東朱氏字輩:平德宗正家邦遠應傳道文明開科繁榮」。
安徽涇川朱氏字輩:「雲華輝玉鏡琴瑟蘊和聲澗采頻繁秀庭鍾蘭蕙榮天子本賢明文武慶安平一宗成大譜永世仕光榮人才應會昌有德發其祥保定徵元吉傅家益引長」。
安徽宿州朱氏字輩:廷叢有克學懷敬廣道清永安樂吉慶家邦保太平書經開昌運長春天地同傳之百世遠萬古一朝星」。
江西朱氏一支字輩:「盱南廿十一都里」。
江西盱南朱氏字輩:「昈儀光守陵全雋古文令甫振絢森松熹在仁謙瑜碧洞啟玉滔托仉俊榮崇富貴朝欽仰賢良國旌隆考亭垂統緒道學衍宗風世第培原厚各門紫氣先」。
江西贛州朱氏字輩:「英賢日挺生欽戰青和處」。
江西穆湖朱氏字輩:「叔德思仲服孟若玉以時應正日振 猷」。
江西南昌朱氏字輩:「穆肇興邦泰際珍家光茂承先啟後昌明永敦孝友志傳忠良詩書立身華國文章」。
江西九江朱氏字輩:「景慶星慧……」
江西高安朱氏字輩:「世德永維新承宣思繼起」。
江西撫宜仙鄉朱氏字輩:「昈儀光守陵全雋古文令甫振絢森松熹在仁謙瑜碧洞啟玉滔托仉俊榮燦茂林生桂馥秀苑發奇蘭祮祥呈藹瑞美徹自昌蕃豪傑揚梓里作述著邦鄉」。
湖南漢壽朱氏字輩:「勝用昭伏克伯兮然林日汝之世其文國必如真士志孟宏大一以於時正良元仲思吾繼可懋邦宗永景維若啟懷崇方鼎有華光彥達述前徽」。
湖南湘鄉朱氏字輩:「孔孟重堯舜永廣萬年興國禎祥瑞朝廷定太平忠孝郭先訓詩書啟後昆繼承綱紀立遠大振乾坤」。
湖南湘中大石朱氏字輩:
原派:「大誠宗有慶萬子得奇方福壽廣文庭元昌正與繼太原圭彥士夢應世希公必惟天仲志漢以勝朝隆」;
道文派:「先祖增光德賢達代嗣興家邦揚顯烈宇宙樂昇平」;
琇裴派:「所性炳前徽相期務歸極人道允欽崇鑒觀昭上際」;
增派:「凌雲展偉業華夏溢馨香忠義貫日月砥柱溯贛江」。
湖南桃川朱氏字輩:「翠處天光加國繼楚良達世啟文明學篤維邦開景運紹宗孔聖直真傳」。
湖南保靖清水朱氏字輩:「國正天興順嘉風德澤長益統山河秀萬世保安康」。
湖南衡陽朱氏字輩:「玉鼎定成仁厚祖宗守徳永遠世代興隆時盛日光明鴻章華國庭英才啟泰運績學振先聲禮義傳家本忠良錫祚榮豐盈登大有黼鈸佐昇平前烈繼述善阜基程式增」。
湖南懷化朱氏字輩:「宗道世代永」。
湖南澧縣朱氏字輩:「道德傳萬代」。
湖南湘鄉朱氏字輩:「定顯耀庭志承先啟後芳」。
湖南望城朱氏字輩:「簪纓世系先祖是皇蒸黨勿替百代榮光詩書垂訓俎豆馨香箕裘永振華國文章成伯文章永遠啟良經綸邦國正直平康紹謨法典仁積德陽克復敬恕明健行芳」。
湖南衡陽朱氏字輩:「慎均義禮良顯表文萬國應廷一世永昌興忠孝傳先澤詩書裕後昆祖宗恩惠長盛德振朝綱肅雍昭信達道學遠垂芳」。
湖南邵陽新邵朱氏字輩:「俊南源世應添志景文廷學孟大吉昌永正乾坤久芳訓開先德」。
湖南湘鄉朱氏字輩:「大衡慶忠明良忠孝思楊永世賢德昌盛勢佐名光定顯耀庭志承先啟後芳」。
湖北隨州朱氏字輩:「綉□一言鼎師朝□之俊祖德本綿長家聲思丕振久大規模定流傳萬世盛華國有文章經濟從先聖」。
湖北咸寧朱氏字輩:「辛貴孜友伯仲朝興天文顯相民良喜啟宗傳萬代福定隆昌久恩榮廣大長」。
湖北仙桃朱氏字輩:「天一世孔眉門光地傳道受學忠厚常成」。
湖北陽新朱氏字輩:「會克美必中純槐耀豐錫」。
湖北丹江口朱氏字輩:「國正天義太永遠傳忠譜」。
湖北朱熹後裔朱氏字輩:「時逢家本立良德繼榮長」。
湖北宜昌朱氏字輩:「天興積善必昌」。
湖北朱氏一支字輩:「長盛毓賢英寬厚怡安善廉能仲品行」。
湖北恩施朱氏字輩:「正光一國天地人和安邦林太永定康寅吉慶嚴佳松柏長青」。
湖北鄖西朱氏字輩:「官斈光明蘭文」。
湖北武漢朱氏字輩:「正誠培大德福康壽保安康」。
湖北咸寧朱氏字輩:「朱子傳方考亭(廷)」。
湖北大冶金牛朱氏字輩:「信昌文邦習朱學仕成名正大光先德詩書作世珍」。
湖北鶴峰朱氏字輩:「真昌定興國朝聖景宗台」。
湖北恩施朱氏字輩:「祖德元遠繼義永昌仕傳仁厚明政家邦」。
湖北天門朱氏字輩:「資廷惟人宗之一本時有萬邦建大樹駿顯忠遂良品登金玉材毓棟梁家咸積善代必余慶朴守田宅秀升朝堂緣崇孝義永世其昌胤睿賡發勵志圖強科教興國報答炎黃」。
湖北武漢朱氏字輩:「世子傳家功名賢達夢林瑞兆永享俠昌」。
湖北丹江口朱氏字輩:「國正天義太永遠傳忠譜」。
湖北襄樊朱氏字輩:「榮華富貴久萬」。
湖北仙桃朱氏字輩:「萬士承先志永克福壽康」。
湖北黃陂朱氏字輩:「學希賢哲德」。
湖北襄樊朱氏字輩:「楚守正自安」。
河南新鄉封丘朱氏字輩:「東歧建振宏」。
河南洛陽孟津朱氏字輩:「寶善少先志」。
河南信陽朱氏字輩:「德慶繼恩運」。
河南朱氏一支字輩:「世德光明永遠」。
河南淮陽朱氏字輩:「修慶芳嶺增榮前耀錦英」。
河南洛陽朱氏字輩:「宗正學尊書喜」。
河南開封朱氏字輩:「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潤昭恪廣登庸家傳洪德遠國慶風鳴春紀事常行孝」。
河南鄧州朱氏字輩:「正大光明立學皆周傳承先志以德啟來」。
河南潢川朱氏字輩:「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
廣東朱氏一支字輩:「道沖國應大顯君文光榮萬世有家庭永兆元作福本全茂敬德可承天曰汝秉忠振」。
廣東朱氏一支字輩:「道沖國應大上振朝儒德正家永承明紹祖澤洪福本全茂敬德可承天曰汝秉忠振」。
廣東雲浮朱氏字輩:「瓊應諱國文淳維家朝秀聯光拔達慶初忠樹偉永啟建」。
廣東遂溪朱氏字輩:「顏勝天元昌名德維振國家賢」。
廣東高明、廣西桂平朱氏字輩:「元(健春)永保太和江祖業克明俊德振家聲(升)」。
廣東揭陽朱氏字輩:「乾坤初奠日物類所由興好生不遺小百千萬念仁國家仕子道文章必可期英主若遇此古今自終伊萬載慶豐碩克成功永存古訓勤守繼雄豪振乾坤流暉煥玉彩新景展鴻圖芳名標青史德業傳千秋」。
廣東饒平朱氏一支字輩:「賢才開利錦學而永加傳」。
廣東饒平朱氏一支字輩:「利發武威邦內靖英才宰輔秉忠貞」。
廣東廣州朱氏字輩:「明儒業以訓世傳家誠正修齋徽國清芬貽澤遠仰祖謨之承先啟後名賢忠義岳山光大肇基弘」。
廣東饒海山朱氏字輩:「家邦必全永奕世祿進加智慧文英偉泰達發萬春紹宗開明德仁義振乾坤寬宏福瑞集和睦啟國聞」。
廣西柳州朱氏字輩:「萬秀開仕文永安子德光遠志發祥興巨業維其蘭桂振家聲」。
廣西桂林朱氏字輩:「贊佐相規約經邦任履亨若依純一行遠得襲芳名繼志宜從本敦修貴尚賢振家招廣盛寶善乃長延」。
廣西梧州朱氏字輩:「啟澤宏先緒貽謀肇毗基詩書承後值永世興光熙」。
江蘇金陵朱氏字輩:「耀雲廷日國慎家肇啟朝岳方慶德」。
江蘇建陽朱氏字輩:「世應國雲德明律敬滋松浩棠潮朴勛紹仁貽榮聖」。
江蘇沛縣朱氏字輩:「尊祖敬宗敦本廣信守正學文」。
江蘇沛縣朱氏字輩:「敦本廣信守正學文」。
江蘇淮泗朱氏字輩:「維德克修芳慶同養世昌群儉守業一志遵先光前啟厚永樂榮宗」。
江蘇泰州興化朱氏字輩:「方瑞元寶紅光滿天」。
江蘇靖江朱氏字輩:「常春金秀華國文章」。
江蘇太湖朱氏字輩:「必克起家聲詩書從先進」。
江蘇沛縣朱氏字輩:「卿臣世秉克元才有德自廣香道修緒成」。
江蘇鎮江朱氏字輩:「維鳴高廣榮華登爵立本發達百祿世統萬福由同」。
江蘇無錫太湖朱氏字輩:「士可希嘉善承宗必克昌有人宏世德永以應邦祥明達成才大和平履福長傳家惟道學華國乃文章」。
江蘇沛縣朱氏字輩:「英恆廣思耿洋茂」。
江蘇蘇州邗江朱氏字輩:「尚世長應祥成家慶祝」。
江蘇洲上朱氏字輩:「萬天大志受廣文廷伯秀再生之惠永承宗繼世昌必希賢俊德用紹祖先傅玉海崇儒重金上待詔宣」。
江蘇響水朱氏字輩:「美長守冬」。
江蘇淮安朱氏字輩:「宗士崇延趙明啟友」。
江蘇連雲港朱氏字輩:「幸福傳家道德」。
江蘇宿遷朱氏字輩:「保(寶)士宏正學德筆名」。
江蘇徐州豐縣朱氏字輩:「敦本廣信守正學文」。
江蘇泰州興化朱氏字輩:「林榮方元遠流長久」。
江蘇南京朱氏字輩:「序長應金福」。
江蘇東台朱氏字輩:「堯天舜日家慶國恩芬芳其澤殆而子孫」。
江蘇江都朱氏字輩:「如克為加發保爾錫九長」。
江蘇江都朱氏字輩:「順國恩家子」。
江蘇徐州銅山朱氏字輩:「從考友忠信承修大光明秀雅仁廉敬志尚功道恆德才賢立業家富萬春榮奉獻繼世長華幫永昌盛」。
山東鄒縣朱氏字輩:「建大學以明得聖道有傳」。
山東萊蕪朱氏字輩:「覺本玉茂爾司應叢下」。
山東高密朱氏字輩:「思學錫中寶錦海震乾坤孔孟顏回道瑞雪兆豐年」。
山東泰安寧陽朱氏字輩:「元兆建方中開明祥廣興」。
山東鄒城朱氏字輩:「寧明麗福長德」。
山東泰安岱嶽區、新泰朱氏字輩:「廷養在記傳業立德紹元衍慶曾昌敬誠庚本心正」。
山東青島平度朱氏字輩:「成英化有(守)連從倫思文宗明洪永元天長國興禎祥」。
山東新泰天寶朱氏字輩:「希汝相會增欽法樹耀培」。
山東東阿朱氏字輩:「明成士傳忠厚良發英(永)行」。
山東鄒城朱氏字輩:「勝德傳世長康莊玉本寧」。
山東臨沂朱氏字輩:「立仁義禮智信富貴盛吉祥」。
山東濰坊臨朐朱氏字輩:「大光西(錫)樹元」。
山東菏澤朱氏字輩:「興昌以道仰華唐」。
山東單縣朱氏字輩:「庚陽逢盛世洪德啟瑞坤忠福仁志勇」。
山東昌樂朱氏字輩:「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山東濟寧嘉祥朱氏字輩:「振興自大清」。
山東平陰朱氏字輩:「學正名成世傳忠厚良法永行」。
山東臨沂莒南朱氏字輩:「時世崇孔孟文家昌光國意」。
山東臨沂河東朱氏字輩:「應苛從之繼克希堯舜世時(登)崇孔孟文家昌光國義聯秉學懷步開啟慶恩宏貴培德乃大寶錫鳳自鳴」。
山東高密朱氏字輩:「思學錫中寶錦海震乾坤孔孟顏回道瑞雪兆豐年」。
山東即墨朱氏字輩:「辛敬念敦本肇」。
山東濟寧微山朱氏字輩:「敬蹲本廣信守正學文傳」。
重慶江北朱氏字輩:「學永登國政長佐顯德昌洪文開景運音才啟輝光」。
重慶朱氏一支字輩:「傳家有定矩繼續永山河」。
重慶銅梁安居朱氏字輩:「國正天興順官清民自安溪賢生瑞草子孝父心寬」。
重慶墊江朱氏字輩:「碧世宗應文(文)昌汝大顯朝庭宗維隆孝友傳家遠」。
河北孟村朱氏字輩:「學國民燕青春」。
河北正定朱氏字輩:「光增永興恆河義勝文武傳家煥發正定」。
河北樂亭朱氏字輩:「有文萬洪天傳世廣興佳慶乃昌玉民延國福維兆震雲祥」。
台灣高雄朱氏字輩:「昈儀光守陵全雋古文令甫振絢森松熹在仁謙瑜碧洞啟玉滔托仉俊榮燦茂林生桂馥秀苑發奇蘭祮祥呈藹瑞美徹自昌蕃豪傑揚梓里作述著邦鄉」。
台灣宜南二邑朱氏字輩:「彥吾日尚清禮義長家聲彥成彰祖德江右顯奇英詩書貽後習衣冠耀千秋近臣功業建高士性情真中孝傅前烈竹帛繼簪纓至斯宏福大利真旋元享」。
雲南宣威朱氏字輩:「均銓法楨煜坤鍾洛樹烈增銘唐淳柄先誠華相福學昌信守肖配策俊恵萬有祥」。
雲南朱氏一支字輩:「南先東正少文秉開朝興金玉恩哲玄安幫萬世春」。
廣西凌雲朱氏字輩:「奇子芝洪秀文章元」。
陝西漢陰朱氏字輩:「尚榮明朝開國大典」。
青海海東朱氏字輩:「永集錦廣統中文」。
山西棗強朱氏字輩:「世震在本元玉慶光照傳」。
甘肅合水朱氏字輩:「福子學應建成」。
遼寧朱氏一支字輩:「廷永德萬連洪希廣福昌」。
上海朱氏一支字輩:「鉉國岳承德銘之朝文增錫澄樹耀培」。
朱氏一支字輩:「沛國家聲遠考廷世澤長文章傳彥義孝友煥龍光安徽合肥長豐」。
朱氏一支字輩:「敦本廣信守正學文」。
朱氏一支字輩:「應可蕘舜世時崇孔孟文家昌廣國義連岳學懷步貴裴德乃大」。
朱氏一支字輩:「仕茂廷慶永守玉兆良才」。
朱氏一支字輩:「希汝相會增欽法樹耀培」。
朱氏一支字輩:「天廷啟友萬學加傳正如幫建」。
朱氏一支字輩:「正大光明亮日月照乾坤」。
朱氏一支字輩:「勝用昭伏克伯兮然林日汝之世其文國必如真士志孟宏大一以於時正良元仲思吾繼可懋邦宗永景維若啟懷崇方鼎有華光彥達述前徽」。
朱氏一支字輩:「希汝相會增欽法樹耀培」。
朱氏一支字輩:「大衡慶忠明良忠孝思楊永世賢德昌盛勢佐名光」。
朱氏一支字輩:「傳家有定矩繼續永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