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俄羅斯有多少人患有皮膚病
這種病在俄羅斯比較普遍,具體的統計數字可以到俄羅斯網站去搜尋,應該挺多的。給你一個建議, 想開門診的話,去莫斯科最好,因為那裡消費比較高,利潤比較大,人口密集度表較高。
祝你成功!!!
⑵ 中國有多少人得牛皮癬
牛皮癬是自身免疫性的疾病的,不過治療困難,比較頑固,多少人得真沒有統計。建議一定要規范治療,到專科聽取醫生的意見的,不要相信偏方什麼的,注意避免外界的刺激等等的。以上是對"中國有多少得牛皮癬的人"這個問題的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祝您健康!
⑶ 中國有多少人患有牛皮癬
1984年由中國醫學科學院牽頭進行銀屑病(俗稱牛皮癬)進行調查。涉及24省、市、自治區,53個調查點,調查人口總數6617917人,共計發現銀屑病患者11393。
由於統計的標准話,取樣5742066人,患者9582名,患病率0.167%,發病率0.123%,總數男性多於女性,但是15-19歲區間年齡女性多於男性,患者主要集中在青年及中年人群中。根據統計,北方患者要多於南方患者。調查統計報告中顯示我過發病率遠低於歐美各國(1-2%),但是我國人口基數大,當年可能發現銀屑病患者至少123萬。
而誘發銀屑病的因素主要有:遺傳因素、季節因素、其他環境感染等因素。春季初發率最高,冬春季節病情加重率最高,超過一半以上在夏季病情緩解。由於治療沒有特效葯,治療過程緩慢,也成為是世界性的難題。治療可通過葯物止癢抑菌,修復肌膚,控制飲食,減少復發,直至不復發。根據多年的發展,預計我國患病人數超過500萬。
⑷ 看皮膚科做檢測,ASST陽性和IgE陽性分別值什麼
【摘要】 目的 了解慢性蕁麻疹臨床表現與ASST的關系,探討ASST陽性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特點 方法 觀察與分析例慢性蕁麻疹患者的臨床表現特點,每例均進行ASST試驗,並與42名正常人對照。 結果 慢性蕁麻疹患者ASST陽性率58%,正常對照組ASST均為陰性;ASST陽性患者較陰性患者病程長,風團量、面積,易出現甲狀腺腫大。 結論 自身免疫性慢性蕁麻疹患者比非自身免疫性慢性蕁麻疹患者的臨床表現較為嚴重。 【關鍵詞】 蕁麻疹,慢性;自體血清皮膚試驗(ASST) 蕁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皮膚科的常見病,其病程長,病情輕重不,病因大多不明〔1〕,近年來發現部分CU患者皮內注射自體血清後局部可出現速發型紅斑風團反應,此即自體血清皮膚試驗(Autologous serum skin test,ASST)〔2〕,陽性提示血清中有功能性的循環自身抗體存在,ASST是臨床診斷自身免疫性慢性蕁麻疹的主要方法。本文通過觀察慢性蕁麻疹患者的臨床表現及進行ASST檢測,探討自身免疫性慢性蕁麻疹患者與非自身免疫性慢性蕁麻疹患者臨床表現的差別。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患者入選標准:(1)病程超過6wk;(2)反復起風團,持續時間多不超過24h;(3)每周發作不少於2次;(4)排除食物、葯物等明確過敏原;(5)排除物理性蕁麻疹(寒冷性、膽鹼能性、人工性蕁麻疹)及蕁麻疹性血管炎患者;(6)3d內未使用抗組胺葯物、類固醇激素葯物及免疫抑制葯物;(7)非異位性體質者;(8)年齡、性別不限;(9)同意完成本研究的一系列步驟。滿足以上標准者均可入選病例組,共10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58例,年齡范圍9~68歲,為本科門診病人。對照組42例,男性19例,女性23例,年齡范圍15~65歲,為本院健康體檢者。 1.2 實驗方法 1.2.1 自體血清皮膚試驗 對100例患者和42名對照者均進行,常規抽取外周靜脈血3ml,放入無菌乾燥管中,室溫靜置30min 24 00轉/min離心5min 。取血清0.1ml在臂屈側作皮內注射,並以等量生理鹽水皮內注射作對照兩注射處至少相距5cm,30min後觀察結果。若血清注射處出現紅斑—風團反應,其直徑比對照大2mm以上即為陽性。 1.2.2 記錄100例CIU患者的臨床資料 包括性別、年齡、病程(月)及臨床表現.其中臨床表現包括皮膚瘙癢、風團數量和風團大小,甲狀腺腫大情況以及是否伴有發熱、關節痛、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並對臨床表現進行評分:皮膚瘙癢:0分為無癢感,1分為輕度瘙癢,2分為中度瘙癢,3分為重度瘙癢;風團數量:0分為無風團,1分為1~6,2分為7~12個,3分為>12個;風團大小:0分為無風團,1分為直徑<5mm,2分為6~15mm,3分為>15mm;甲狀腺大小情況:正常為看不到腫大也不能觸及,I度腫大為看不到腫大但能觸及,Ⅱ度腫大為可看到亦可觸及腫大,但不超過胸鎖乳突肌,Ⅲ度腫大為可看到亦可觸及且超過胸鎖乳突肌。 1.2.3 統計方法 採用SPSS10.0軟體,偏峰分布資料應用秩和檢驗,兩獨立樣本比率的比較用χ2檢驗,檢驗水準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 結果 2.1 病例組與對照組ASST陽性率 病例組100例中ASST陽性例數58例,ASST陽性率為58%,對照組42例ASST均為陰性。 2.2 慢性蕁麻疹病程與ASST的關系 患者病程分布的統計結果顯示,偏度系數=2.395,偏度系數的標准誤=0.241,峰度系數:6.443,峰度系數的標准誤=0.478。偏度系數與峰度系數均遠大於0,故可認為病程為呈具有尖削峰的正偏態分布(見圖1),故採用非參數檢驗。ASST陽性患者病程的中位數為17(月), ASST陰性患者病程的中位數為9(月), Manna-Whitney檢驗顯示,兩者病程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z=-2.010,P=0.044)。 圖1 病例組患者病程分布(略) 2.3 慢性蕁麻疹臨床表現與ASST的關系 2.3.1 皮膚瘙癢與ASST的關系 ASST陽性患者與陰性患者的皮膚瘙癢評分差別無統計學意義,Manna-Whitney檢驗z=-1.508,P=0.132(見表1)。 表1 皮膚瘙癢與ASST的關系(略) 2.3.2 風團數量與ASST的關系 ASST陽性患者與陰性患者的風團數量評分差別有統計學意義,Manna-Whitney檢驗Z=-2.484,P=0.013(見表2)。 表2 風團數量與ASST的關系(略) 2.3.3 風團大小與ASST的關系 ASST陽性患者與陰性患者的風團大小評分差別有統計學意義,Manna-Whitney檢驗z=-2.782,P=0.005(見表3)。 表3 風團大小與ASST的關系(略) 2.3.4 ASST與甲狀腺腫大的關系 ASST陽性患者甲狀腺腫大的發生率較ASST陰性患者為高(Pearson χ2=4.105,P=0.043,見表4)。 表4 病例組ASST與甲狀腺腫大的關系(略) 2.3.5 ASST與系統表現的關系 病例組100例中有3例出現發熱,7例出現關節痛,9例出現消化道症狀,其中部分病例同時出現以上2~3症狀。ASST陽性患者與陰性患者出現系統表現的發生率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earson χ2=0.029,P=0.865,見表5)。 慢性特發性蕁麻疹(ChronicIdiopathicUrticaria,CIU)是一種原因不明的頑固性、難治的皮膚病,占慢性蕁麻疹病例的80%~90%〔1〕。其診斷必須排除所有可能引發蕁麻疹的內在和外部因素,目前認為可能主要由變態反應和非變態反應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包括組胺、慢反應物質等化學介質的釋放以及精神抑鬱、情緒波動、氣候變化等。近年來國外報道有30%CIU患者自體血清皮膚實驗(ASST)陽性,CIU患者血清中存在抗高親和力IgE受體FcεR1)的自身抗體或抗IgE自身抗體及抗甲狀腺抗體等,提示與自身免疫有關〔2〕。國內木其日等通過研究證實CIU患者ASST陽性率30%,與國外報道一致,也支持這一觀點〔3〕。有人採用血漿置換、環孢菌素A、丙種球蛋白注射等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4〕,為CIU自身免疫機制提供了一定依據。正常情況下,體內兩種輔助T細胞(Th1和Th2)之間處於一種平衡狀態,相互約束,相互消長。機體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可導致Th1反應減弱,同時Th2反應相對增強,Th2分泌的細胞因子主要與B細胞、肥大細胞、嗜酸粒細胞的增殖、分化和激活有關,並對IgE的產生具有選擇性促進作用,機體易於發生過敏和變態反應性疾病。 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是一種新型卡介菌提取物,它含有多糖、核酸等多種具有免疫活性的物質,是一種新型免疫調節劑。Shirakawa等通過對日本約1000名12~13歲兒童變應性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該類疾病的發病與結核菌素反應(PPD)呈顯著負相關,卡介苗(BCG)接種後PPD反應呈陽性的兒童與陰性兒童相比,變應性疾病的緩解明顯增多。據此提出BCG誘導Th亞群向Th1轉化,從而抑制Th2反應,以期達到控制變應性疾病的目的〔5〕。INF-γ是Th2細胞活性的強大抑制劑,實驗證明卡介菌多糖核酸可以促進外周血單核細胞(PMBC)產生INF-γ,可以通過逆轉Th1/Th2的細胞因子失衡,即產生以INF-γ為主的Th1型細胞因子,從而起到抑制IgE的作用〔6〕。Herz等在動物實驗中發現,BCG接種可以減少嗜酸粒細胞的浸潤,誘導INF-γ增加〔7〕。 筆者應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聯合鹽酸西替利嗪治療慢性特發性蕁麻疹4周後有效率達90.9%,明顯好於單獨應用鹽酸西替利嗪。觀察時發現隨著用葯時間的延長治癒率亦明顯增加,因此應用BCG-PSN治療時要掌握用葯時間,不宜過早停葯。在觀察中出現的不適症狀亦是抗組胺類葯常見的副作用。該葯臨床療效可靠,應用安全。另外我見意你去大醫院看看.做一下血系列.查一下病員在做 IgE陽性 慢性特發性蕁麻疹(ChronicIdiopathicUrticaria,CIU)是一種原因不明的頑固性、難治的皮膚病,占慢性蕁麻疹病例的80%~90%〔1〕。其診斷必須排除所有可能引發蕁麻疹的內在和外部因素,目前認為可能主要由變態反應和非變態反應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包括組胺、慢反應物質等化學介質的釋放以及精神抑鬱、情緒波動、氣候變化等。近年來國外報道有30%CIU患者自體血清皮膚實驗(ASST)陽性,CIU患者血清中存在抗高親和力IgE受體FcεR1)的自身抗體或抗IgE自身抗體及抗甲狀腺抗體等,提示與自身免疫有關〔2〕。國內木其日等通過研究證實CIU患者ASST陽性率30%,與國外報道一致,也支持這一觀點〔3〕。有人採用血漿置換、環孢菌素A、丙種球蛋白注射等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4〕,為CIU自身免疫機制提供了一定依據。正常情況下,體內兩種輔助T細胞(Th1和Th2)之間處於一種平衡狀態,相互約束,相互消長。機體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可導致Th1反應減弱,同時Th2反應相對增強,Th2分泌的細胞因子主要與B細胞、肥大細胞、嗜酸粒細胞的增殖、分化和激活有關,並對IgE的產生具有選擇性促進作用,機體易於發生過敏和變態反應性疾病。 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是一種新型卡介菌提取物,它含有多糖、核酸等多種具有免疫活性的物質,是一種新型免疫調節劑。Shirakawa等通過對日本約1000名12~13歲兒童變應性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該類疾病的發病與結核菌素反應(PPD)呈顯著負相關,卡介苗(BCG)接種後PPD反應呈陽性的兒童與陰性兒童相比,變應性疾病的緩解明顯增多。據此提出BCG誘導Th亞群向Th1轉化,從而抑制Th2反應,以期達到控制變應性疾病的目的〔5〕。INF-γ是Th2細胞活性的強大抑制劑,實驗證明卡介菌多糖核酸可以促進外周血單核細胞(PMBC)產生INF-γ,可以通過逆轉Th1/Th2的細胞因子失衡,即產生以INF-γ為主的Th1型細胞因子,從而起到抑制IgE的作用〔6〕。Herz等在動物實驗中發現,BCG接種可以減少嗜酸粒細胞的浸潤,誘導INF-γ增加〔7〕。 筆者應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聯合鹽酸西替利嗪治療慢性特發性蕁麻疹4周後有效率達90.9%,明顯好於單獨應用鹽酸西替利嗪。觀察時發現隨著用葯時間的延長治癒率亦明顯增加,因此應用BCG-PSN治療時要掌握用葯時間,不宜過早停葯。在觀察中出現的不適症狀亦是抗組胺類葯常見的副作用。該葯臨床療效可靠,應用安全。另外我見意你去大醫院看看.做一下血系列.查一下病員在做
⑸ 是什麼皮膚病
皮膚病是發生在皮膚和皮膚附屬器官疾病的總稱。皮膚是人體的大器官,皮膚病的種類不但繁多,多種內臟發生的疾病也可以在皮膚上有表現。
盡管如此,在皮膚病發病初期症狀不明顯的情況下,很多患者並不會覺得自己已經患上皮膚病,從而造成疾病的延誤治療。又或者在醫院選擇治療的時候往往容易掛錯科室造成越治越嚴重的情況,那麼,哪些疾病是屬於皮膚病呢?
據皮膚病數據統計顯示:皮膚病分為28類,1016種病,常見的有13類,最常見的有6類。
1.病毒性皮膚病
帶狀皰疹
常見的有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疣(尋常疣、跖疣、扁平疣、傳染性軟疣、尖銳濕疣)、水痘、風疹、手足口病。
2.細菌性皮膚病
膿皰病
常見的有膿皰病、毛囊炎、癤、癰、蜂窩織炎、丹毒及麻風。
3.真菌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頭癬、體股癬、手足癬、甲真菌病、花斑糠疹、馬拉色菌毛囊炎。
4.動物引起的皮膚病
蟎蟲皮炎
如疥瘡、蟎皮炎、隱翅蟲皮炎、虱病、蟲螯傷或咬傷。
5.性傳播皮膚病
尖銳濕疣
如梅毒、淋病及尖銳濕疣。
6.過敏性與自身免疫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接觸性皮炎、濕疹、蕁麻疹;變應性皮膚血管炎、葯物性皮炎、過敏性休克等。
7.物理性皮膚病
雞眼
常見的有日光性皮膚病、夏季皮炎、痱子、凍瘡、雞眼、手足皸裂、壓瘡。
8.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
瘙癢症
常見的有瘙癢症、神經性皮炎及寄生蟲妄想症。
9.紅斑丘疹鱗屑性皮膚病
銀屑病
常見的有銀屑病、單純糠疹、玫瑰糠疹、扁平苔蘚、紅皮病。
10.結締組織疾病
紅斑狼瘡
常見的有紅斑狼瘡、硬皮病、乾燥綜合征及皮肌炎。
11.大皰性皮膚病
天皰疹
常見的有天皰疹、大皰性類天皰疹。
12.色素障礙性皮膚病
白癜風
常見的有黃褐斑、白癜風、紋身、雀斑、色素痣、咖啡斑、雀斑樣痣、瑞爾黑變病、口周黑子、太田痣、色素性毛表皮痣、泛發黑子病、顏面-頸部毛毛囊性紅斑黑變痣、色素性玫瑰糠疹、斑痣、先天性色素痣、褶皺部網狀色素異常、蒙古斑、無色素痣、離心性後天性白斑、遺傳性對稱性色素異常症、貧血痣等。
13.皮膚附屬器疾病
酒渣鼻
常見的有痤瘡、酒渣鼻、脂溢性皮炎、斑禿、禿發、多汗症及臭汗症。
14.遺傳性皮膚病
魚鱗病
常見的有魚鱗病、毛周角化病、毛發苔蘚、遺傳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皰瘡。
15.營養與代謝障礙性皮膚病
腸病性肢端皮炎
常見的有維生素缺乏症(蟾皮病、核黃素缺乏病、煙酸缺乏症)、腸病性肢端皮炎、黃瘤病。
16.皮膚腫瘤
惡性黑素瘤
癌前期皮膚病,如日光性角化病、黏膜白斑;惡性皮膚腫瘤,如鮑恩病(皮膚原位癌)、濕疹樣癌、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蕈樣肉芽腫、惡性黑素瘤。
⑹ 為什麼皮膚病與情緒有關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的精神狀態好壞與皮膚休戚相關。情緒緊張、焦燥、煩惱、憤怒、沖動、憂郁、恐懼等因素都可能引起人的皮膚、毛發損傷。醫學專家指出,皮膚會說話,下垂的嘴巴透露出疏離和不信任;糾纏的眉心傳達了你的焦慮和慌亂;黑黑的眼圈泄露疲乏;點點的色斑和痤瘡則揭露了情緒和睡眠的不足。有醫學專家隨機取樣研究了200例牛皮癬患者,發現其中有50%的具有強迫症性格,16%的人有焦慮及恐怖傾向;另有人研究了90例變應性濕疹患者,發現有77例在發疹前有過煩惱等生活事件;而147次發作中,起因,加劇和復發都與情緒變化有關。臨床醫學發現,其它常見皮膚病如神經性皮炎、痤瘡、酒糟鼻、脂溢性皮炎、慢性蕁麻疹等,也大多是在情緒緊張、煩惱、憂郁之後發病的。另外,情緒劇變也是引起禿發的重要因素,醫學上稱之為心因性禿發,發作前往往有精神抑鬱,求欲不滿或其它心理因素影響。因此,醫學專家已把排除消極精神因素,調動積極精神因素,穩定人的情緒作為治療皮膚病的有效心理療法。最後,專家提醒,皮膚不好不要總認為與營養、年齡等因素有關,應該適當考慮是否是受到了不良情緒的影響。如果你正被某種不良的精神心理因素所困擾,則要盡快咨詢心理醫生,請求醫生的幫助,以維持身心健康,擁有健康、美麗的皮膚。
⑺ 皮膚病咨詢
一、避免環境、食品污染對人體的損害
人口的迅速增長與工業的快速發展,使生態環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各種污染物給人類的健康造成了一定影響。但治理好環境需社會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它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對於每個人,特別是皮膚病易感人群,則應採取一些有效的自我防護措施,避免或減少有害物對機體的損傷。
1、減少有害物的接觸:盡量減少接觸化工原料、油漆塗料、重金屬鹽類有害物,經常性接觸的工作人員,要作好勞動防護措施。房屋裝修要按國家規定標准選材,裝修完工後最好通風三個月以上再居住,入住後也要保持經常性通風,有條件應做環保監測。
2、減少自呼吸道吸入的有害物:不在馬路或煙霧大的場所做劇烈運動,如跑步、練功等活動。
3、減少有害食物的攝入:蔬菜水果食前要反復以凈水沖洗,如時間允許,洗後再以凈水浸泡15~30分鍾,再沖洗食用,以減少農葯等有害殘留物。兒童食用水果應洗後削皮,不食用重金屬鹽超標食品,如用鉛容器加工的爆米花類。
4、減少紫外光的輻射:長時間暴露在強光下應採取防曬措施,經我們臨床中觀察,旅遊、海浴後不但發病者多,而且皮損更趨頑固,難以治癒。長時間戶外活動應盡量避免陽光的直射,可遮掩或塗防曬霜。
二、糾正偏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合理膳食與營養平衡
注重飲食營養,制定科學的膳食食譜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本病的預防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據臨床觀察,有兩種患兒較難治癒:一是偏食造成機體營養不良的弱瘦兒;二是過量攝食魚、肉、蛋和甜食而不吃蔬菜的肥胖兒。
長期偏食,必然導致機體營養攝入不足或比例失調。我們日常所用食物達數十種至數百種,不同食物所含營養素的種類有較大差別,如米、面富含澱粉;大豆富含植物蛋白;動物性食品含動物蛋白及脂肪;蔬菜水果含果糖、纖維素和多種維生素;B族維生素在米麥外層中含量最高;西紅柿、甘橘等酸類水果維生素C含量較多;各類食物雖然均含有不等量微量元素,但以菌類、乾菜及黑色食物含量較高(詳參閱附錄二)。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養成一日三餐規律性飲食習慣和食物種類的科學搭配,保證人體所需各類營養物質的攝入,滿足人體各種生理功能的需求,這是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自然形成的科學飲食習慣。如果長期打亂正常的飲食規律,會引起消化功能減弱、食慾減退,甚至發生消化道疾病。
近年來,小食品、飲料花樣繁多,有的食品中還夾帶有兒童玩具,對兒童有較大的誘惑力。一些家長不懂食品衛生,嬌寵孩子,為達到孩子的心理滿足,長期給孩子亂用小食品、飲料,久而久之,便使孩子養成了偏食的習慣。據我院2000年7月至12月統計,患兒發病率的63%有嗜好小食品、飲料及偏食情況。所以務必啟發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孩子的生活即要細心照顧,又要嚴格要求,不能嬌寵任其購買零食,為孩子制定膳食食譜,做到粗細搭配,主副食結構合理。有些家長對飲食營養重視不夠,卻給孩子濫用滋補保健品,認為孩子偏食、少食及厭食造成營養攝入不足以保健品補充代替,這是不正確的做法,任何保健品也不能替代食品營養,按科學食譜用餐,養成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才能保證機體充足的營養供應。
三、加強自身休養,保持樂觀情緒
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會經常遇到一些坎坷和不愉快的事情,給心理和精神上造成壓力,如不及時進行化解,即會造成機體生理功能紊亂而導致許多疾病的發生。據美國生理學家愛爾馬研究分析,人在生氣時會分泌一種毒素,使自體中毒而發生許多疾病,如過敏、腫瘤及某些皮膚病等。祖國醫學在兩千多年前就初步形成了病因學的理論,將病因大致分為外感與內傷兩大類,外感即六淫(風、寒、暑(熱)濕、燥、火),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為內傷。指出人的情緒變化與健康密切相關,情感的異常反應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剋制異常的情感反應,提高自己對環境的應變能力。坎坷與磨難常與人生相伴,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總是要承受各種各樣的困難,甚至是災難的考驗。有些人雖然心理承受力很強,但偶遇惡性事件的突然打擊,特別是奸佞小人的殘酷迫害,會給心理上造成難以承受的壓力。怎樣及時化解壓力,保持身心健康,減少疾病的發生?首先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樹立為事業而奮斗,為社會做奉獻的無私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就能消除私慾(私慾是邪惡之源,任其惡性膨脹,即毒害著別人,也毒害著自己,最終使自己陷入痛苦與煩惱中不能自拔),以平和的心態應變環境的變化,通過主觀努力將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加強自身素質的休養,努力處理好家庭與社會、親友與同志的關系,減少嫉妒和猜疑,避免人間爭斗,養成良好道德素質。與人為善、助人為樂,遇事先為他人著想,便能萬事看開,將一切煩惱拋之九霄,活的開心,活的舒心。保持心理平衡,方能維持生理平衡,才能預防疾病的發生,永葆人生的健康。
⑻ 皮膚病的研究背景
皮膚病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慢性病,尤其統計發現,約2-3%的人群會患上牛皮癬這種由免疫反應介導的炎症性皮膚病,給病人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極大的困擾。有研究證明,牛皮癬與抗原特異性的T淋巴細胞有關,但是參與其中的抗原並不為人所知。
⑼ 哪種皮膚病
們將糖尿病患者發生的皮膚病統稱為「糖尿病性皮膚病」,包括許多種疾病,可以分為三大類: >>糖尿病並發症一類是由於糖尿病患者體內產生的異常中間代謝產物引起的皮膚病,如皮膚感染、皮膚瘙癢、皮膚黃瘤等。這些疾病的發生和糖尿病產生的高糖血症以及高脂血症有直接關系,當糖尿病得到控制後這些病變隨之緩解。第二類與糖尿病的慢性退行性變有關,如糖尿病性皮病、紅斑與壞死、糖尿病性皮膚大皰、硬化性水腫、糖尿病性神經疾病等,這類疾病的發病機制為糖尿病引起微小血管病變,造成皮膚血供減少,伴同血管疾病的真皮結締組織受損和其他附屬器受損。這類疾病的發生過程很緩慢,治療起來也很困難。第三類是伴發於糖尿病但與代謝障礙或退行性病無關的皮膚病,如糖尿病性類脂漸進性壞死、環狀肉芽腫、白癜風等,這些疾病在患有糖尿病的人中更加常見,它們與糖尿病發病機制之間的關系至今仍然不完全清楚。皮膚感染 糖尿病患者發生皮膚感染非常常見,甚至有不少患者是在醫院看皮膚感染時被查出患有糖尿病的。發生皮膚感染的因素很復雜,糖尿病患者更容易發生皮膚感染與他們身體內各組織中長期維持高濃度的葡萄糖以及代謝產物,使得白細胞數目下降、趨化性減弱及吞噬與殺滅病原體能力減弱有關。引起皮膚感染的病原體種類包括真菌、細菌、病毒等等。有資料表明,2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由於患有細菌感染引起的化膿性皮膚病而得以診斷。此外,從活動性糖尿病患者的鼻前庭分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概率明顯高於非糖尿病患者或病情得到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受感染的患者在皮膚上發生癤、癰、麥粒腫、多發且病情頑固的毛囊炎等,較嚴重者由於細菌進入皮膚深層組織而發生球菌性膿皮病、丹毒、蜂窩織炎,這類患者若糖尿病病情不能得到良好控制,感染則很難治癒。若在發生肢端血管炎症或神經損害處繼發感染則很危險。北京協和醫院曾經在1983年分析了504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表現,結果發現其中289人患有皮膚真菌感染,占糖尿病患者的57.3%,居糖尿病引起皮膚病各種疾病的首位,而且顯著高於正常人的發病率。患者可以發生足癬、甲癬、手癬、外陰念珠菌病、體癬與花斑癬,病情頑固、皮損廣泛,治癒後容易復發。引起感染最常見的真菌是紅色毛癬菌。皮膚真菌病的發生原因與糖尿病患者皮膚免疫力低下有關。這就是為什麼有經驗的醫生常常要求患有頑固性毛囊炎、體股癬的患者做血尿常規和肝腎功能化驗檢查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療皮膚感染的同時需要積極控製糖尿病,只有在糖尿病得到良好控制之後,繼發的皮膚感染才容易被控制且不容易復發。皮膚感染時需要選擇敏感的抗生素,還需要根據病灶部位細菌培養結果選擇敏感的抗生素。治療糖尿病患者合並面積廣泛的皮膚癬菌病和甲真菌病時,除了外用抗真菌葯物之外,經常需要口服抗真菌葯物,如依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等。患者需要經常清洗皮膚、保持皮膚清潔、衛生,這也是預防皮膚感染的重要措施。同時,由於糖尿病患者皮膚容易發生感染,一旦遇到昆蟲叮咬、皮膚瘙癢時切不可搔抓或擠壓,以免細菌乘虛而入引起感染。皮膚瘙癢 皮膚瘙癢常常是糖尿病的起病症狀之一,可以是全身泛發性瘙癢,也可以是局限性瘙癢,後者尤其多發生在外陰部位。在統計的504例糖尿病患者中,皮膚瘙癢症發生率僅次於皮膚真菌感染,佔37.7%。皮膚瘙癢最常發生的部位是患者的腰背部和下肢,經常表現為頑固持久的瘙癢和皮膚乾燥,由於搔抓引起皮膚抓痕、結痂和脫屑等,嚴重者還可以在抓破部位發生皮膚感染。因此,醫生經常要求患有皮膚瘙癢而原因不明確的患者做血尿常規和肝腎功能檢查,幫助查找原因。如果明確了皮膚瘙癢是由糖尿病引起的,治療的關鍵在於控制原發病,一般情況下糖尿病得到良好控制後皮膚瘙癢症狀會隨之緩解。此外,由於患者經常出現皮膚乾燥,需要經常使用具有潤膚作用的護膚品,同時在瘙癢的局部外用具有止癢作用的乳膏以減輕症狀,必要時可以在臨睡前服用一些具有鎮靜作用的經典抗組胺葯物(如撲爾敏等)減輕瘙癢、促進睡眠。患有皮膚瘙癢的特別需要注意盡可能做到不要搔抓患處,不使用濃鹽水、辣椒水、熱水等燙洗患處止癢,否則會使皮膚炎症加重而引起更加劇烈的瘙癢,也有可能損傷皮膚引起繼發細菌感染。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⑽ 狗狗皮膚病如何治療
犬真菌性皮膚病是指由各種致病性真菌侵染體表皮膚、被毛、爪等處而引起的一類疾病。本病通常由犬小孢子菌、石膏狀小孢子菌和須毛癬菌所引起。俗稱皮霉病或皮膚絲狀菌病。該病主要通過動物接觸傳播,其他皮膚病如蟎病、膿皮病等也可繼發。擁擠、潮濕以及衛生條件差將加劇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根據真菌在毛發上寄生的情況,有寄生於毛內和毛外的區別。
輕度感染時,病犬皮膚呈環形的鱗屑斑,病灶內殘留被破壞的毛根,此時往往不引起犬主和飼養人員的重視。嚴重感染時,病犬癢覺明顯,病犬皮膚大面積脫毛,局部或全身皮膚發紅並覆蓋厚厚的痂皮,稍加梳刷即有大量被毛脫落或斷落。有些病犬發生丘疹、水泡和皮屑,並發生毛囊炎和毛囊周圍炎,嚴重者可發生潰瘍,久治不愈。病變出現於顏面部、眼、耳、口、肛門周圍,嚴重者波及全身大部,病程長者在腰背部發生色素沉著。病犬瘙癢不安、貧血,逐漸消瘦,生長發育停止。如因蟎病、濕疹或皮炎並發真菌感染時,表現劇烈瘙癢、嚴重脫毛等變化,除表現真菌性皮膚病變化外,還具有其他病原所致相應皮膚病的特點。犬小孢子菌為人、犬共患,當人接觸病犬或其毛、皮屑、用具等後,立即感到身體接觸部位瘙癢,並有紅丘疹、水泡。輕者,可無須治療,靠機體免疫的增強,幾日內自愈;重者可形成圓形癬斑,且久治難愈。
診斷時根據症狀,並配合病原體檢查。取患犬毛、皮屑用伍德氏燈檢查,如有真菌存在則發出黃綠色熒光。也可將被檢材料置玻片上,滴加2滴乳酸石炭酸棉藍染色液,加蓋片,靜置染色5~10分鍾後鏡檢。此時,真菌被染成藍色,其孢子緊密而無規則地排列在毛干周圍,好似1個管套鑲嵌在被毛外面。有時真菌侵入毛囊內,整個毛根破壞,呈高粱穗狀。
防治時,發現病犬應及時隔離治療。病犬舍及用具可用熱的(50℃)5%石炭酸溶液消毒,或用熱的(60℃)5%克遼林消毒。病犬可用灰黃黴素25~50毫克/千克,內服,1天1次,連服3~5周,直到痊癒為止。如用癬蟎凈888針劑皮下注射,0.05~0.1毫升/5千克,7~10天1次,連用3~4次,效果最好。患部選用下列葯物塗擦。
(1)10%水楊酸酒精或油膏。每天或隔天外用塗擦。
(2)水楊酸6.0、苯甲酸12.0、碳酸2.0、敵百蟲5.0、凡士林100,混合外用塗擦。
(3)水楊酸50.0、魚石脂50.0、硫磺400.0、凡士林600.0,混合製成軟膏。用時先將痂皮清除,再以肥皂水洗凈,然後每隔3天塗葯1次,一般4次可愈。
根據作者經驗,查明病因後,先用癬蟎凈887浴液按1∶200稀釋後洗浴全身,3天1次;局部塗擦癬蟎凈886擦劑,1天2次,再配合使用888癬蟎凈注射液,經2~3周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