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艾灸用於散寒和止血的治療,要注意哪些問題
《靈樞·官能》雲:“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艾灸療法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治療方法,用來防病治病深受病人的喜受。但在治療過程中,針灸從業人員和患者常常暴露於艾燃燒所釋放的煙霧里,吸入較高濃度的煙霧。
參考文獻:
[1] Hui Rong Liu,Li Qi,Lu Yi Wu,Xiao Peng Ma,et a1.Efects of moxibustion on dynorphin and endomorphin in rats with chronic viscera1 hyperalgesia[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0,28,16(32):4079—4083.
[2] 周次利,吳煥淦,馬曉芃,等.艾化學成分生物學作用及安全性探討. 中國針灸學會,2009.04
[3] 蘭蕾,張國山,石佳,等. 艾煙的應用和不良反應研究進展. 中華中醫葯學刊,2012,30(1):48-51.
[4] 陳華德,張麗敏.不同濃度艾煙對正常大鼠肺、腦組織血管內皮細胞的影響. 中國針灸學會,2011,09
[5] 蘭蕾,常小榮,譚靜,等.艾煙的急性毒理試驗.光明中醫,2011,26(10):
[6] 劉靜穩.艾灸溫通療法結合運動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 實用中醫葯雜志,20018,34(1):102-103.
[7] 黃暢,蔣潔,劉鈞天,等.艾灸及艾煙對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症模型小鼠的影響. 中華中醫葯雜志,2016,31(8):3220-3223.
[8] 楊佳,趙百孝,韓麗,等.不同濃度艾煙長期干預對大鼠血清vWF及ox-LDL表達的影響,世界中醫葯,2013,8(8):859-861.
[9] 劉丁丁,楊志新.艾煙安全性效應的現代研究進展.中國針灸,2016,36(7):781-783.
【不葯不葯】簡介此博士哥哥葯學出身,卻也立志做一名優秀的營養師,人帥不帥不知道,但內容一定很帥!
B. 血熱吃什麼食物能好
涼血的食物有: 鴨肉、赤豆、荸薺、冬瓜、鮮藕、薺菜、蓮子、茄子、大棗、薏米、生地黃、茯苓、山葯、鮮魚、鮮茅根等。 飲食方面,應多吃清涼滋潤的食物,如蓮藕有清熱涼血的作用,最適合血熱的人食用,無論涼拌、榨汁、清炒都可以,此外雪梨、苦瓜、苦菜、絲瓜、鮮蘆筍、綠豆、冬瓜、黑芝麻、螃蟹、鴨肉也是涼血的食物,平時應多食用。要少吃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性溫燥烈的食物,火鍋要戒,酒也要戒。希望可以幫到你!
C. 血熱!有輕微皮膚病,手腳心熱,有單方么
血熱證 (中醫)
臟腑火熱熾盛,熱迫血分所表現的證候。臨床以血液妄行,發熱,甚者則神昏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多因煩勞,恣食辛熱,惱怒傷肝,房事過度等因素引起。血之運行,有其常道,臟腑火熱,內迫血分,絡脈受傷 ,血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血熱證以出血和熱象為主要特徵。肺絡傷則咳血,胃絡傷則吐血,膀胱絡傷則尿血,大腸絡傷則便血;體表出血可見鼻衄、齒衄、舌衄,肌衄等。婦女月經前期,經量過多也是血熱的表現。伴見心煩,面赤,口渴喜冷飲,舌紅,脈弦數有力等熱象見證。血分火熱熾盛,有內傷外感之別,以上論述的為內傷雜病中所見的血熱證,外感病熱入血分,見衛氣營血辨證。血熱證治宜清熱涼血,方如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
血熱妄行:頭發突然成片脫落,頭皮油膩光亮,屑多瘙癢,日久發漸稀疏,皮膚出現瘀點或瘀斑,斑色鮮紅,或伴有流鼻血、牙齦出血、吐血、便血、尿血,或並見心煩、口渴、便秘、小便黃赤,或有發熱,或見腹痛,舌質多紅,苔薄黃,脈弦數。
如果沒有以上症狀就不是血熱。
要保證睡眠質量,不要熬夜,注意清淡飲食,調整心態。
血熱宜喝苦丁茶。
鮮榨青瓜汁30毫升每日早晚服用一次,連續服七天為一療程。(註:鮮榨青瓜汁不可加密糖或鹽類調味品)
中成葯:大補陰丸。丹梔逍遙丸。
白茅根適量代茶飲。
原料:
雞冠花40克,雞蛋1隻,白糖適量。
製作:
將雞冠花加水兩碗,煎至一碗,去渣,將雞蛋去殼攪勻燒開,加入白糖適量即可。
清熱涼血止血。
(1)茅根水燉豬皮:豬皮250克,白茅根30克,冰糖適量。將豬皮去毛洗凈,加入煎好的白茅根水燉至稠粘,再入冰糖拌勻,分五次服,每日1~2次。
(2)紫草大棗湯:紫草10~15克,大棗30克。加適量水煎服,吃棗喝湯。
(3)水牛角茅根湯:水牛角20~30克,白茅根12克,白糖適量。水煎服。
(4)藕節大棗煎:藕節250克,大棗500克。將藕節洗凈,加水適量煎至稠,再放入大棗,煎至熟。揀去藕節,吃大棗,可分次服食。
(5)藕節蕎麥葉湯:藕節2個,蕎麥葉50克,水煎服。
(6)旱蓮草燉黃魚鰾:黃花魚鰾100克,旱蓮草30克(布包)。用慢火燉至魚鰾全部溶化。去渣。分4次服,每天2次。
多吃西紅柿、黃瓜、水果,千萬不要吃荔枝、杏、李子等。平時要注意多喝開水。
服用一點杞菊地黃丸,該葯治療五心煩熱效果好。
血熱
病證名。亦稱血分熱。即血分有熱。症見吐衄、咳咯、溺血,午後發熱,女子月事先期而來,脈弦而數,法當涼血。小兒發熱證型之一。《幼科全書》:「血熱者,每日以午間發熱,遇夜則涼,此心熱也。輕則導赤散,重則四順飲治之。」
血熱風燥型、血熱風盛證,本證由於機體蘊熱偏盛,時值青壯年,血氣方剛之際,或因性情急燥,心緒煩擾(精神因素,心火內生;或因恣食魚腥、辛辣之品,傷及脾胃,郁而化熱;或復感風熱邪氣,均可致使血熱內盛,熱盛生風化燥,外發肌膚,出現紅斑,丘疹為主症的證候。相當於西醫銀屑病的進行期。
臨床表現:
初發或復發病不久。皮疹發展迅速,呈點滴狀、錢幣狀或混合狀。常見丘疹、斑丘疹、大小不等的斑片,潮紅、鮮紅或深紅色。散布於體表各處或幾處,以軀干、四肢多見,亦可先從頭面開始,逐漸發展至全身。新皮疹不斷出現,表面覆有銀白色鱗屑,乾燥易脫落,剝刮後有點狀出血。可有同形反應;伴瘙癢、心煩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質紅赤,苔薄黃或根部黃厚,脈弦滑或滑數。
血熱治疔法則:涼血化斑、清熱解毒。
方劑舉例:克銀一方、涼血瀉火消風湯、白疤一號方、消銀一湯、牛角地黃湯、生地涼血方等。常用葯物:生地、赤芍、丹皮、丹參、紫草、白茅根、黃芩·黃連、生石膏、知母、板藍根、大青葉、忍冬藤、北豆根、苦參、草河車、白鮮皮等。
▲張志禮治法:清熱涼血活血,方葯涼血活血湯,白瘧一號加減:生槐花、白茅根、生地、雞血藤各50g,紫草根、赤芍、丹參各25g,水煎服,每日1劑,重者每日可服一劑半,方中生槐花、白茅根、生地清熱涼血;赤芍、紫草根、丹參、雞血藤涼血活血養血;風盛癢甚者,可加白鮮皮50g、刺吉力50g、防風15g、秦艽25g、烏梢蛇10g等;若夾雜濕邪,舌苔白膩,皮損浸潤較深者,可選加苡仁米50g、茵陳50g、土茯苓50g、防己25g、澤瀉20g,大便燥結者可加大黃15g、梔子15g,因咽炎、扁桃體炎誘發者加板藍根、大青葉、連翹元參。舌質較暗或舌有紫斑、皮疹深紅者,可加紅花15g(芷紅花5g)熱過盛者可加用清血散5-10g沖服(清血散方:生石膏100g、木香、元參、滑石、升麻各100g,製法:上葯煎汁,取皮硝1斤,合拌後陰干,研成細面,備用,服法:每次服5-10g每日2-3次)。
外用方劑:初期多用無刺激性的清熱潤膚葯膏外敷,後期則與血燥型相同。
常用有:①香蠟膏:香油200g、黃蠟50g,調勻外用。
②普連膏:大黃粉10g、黃芩粉1·0g,凡士林80g,調勻外用,每日塗擦1-2次。
③清涼膏:主要成份有當歸、紫草、大黃。
④洗療:取楮桃葉半斤,側柏葉半斤,加水10斤,煮沸20分鍾後,涼溫至30-35°C洗疔,亦可放入澡盆浸浴,但水溫不可太高,每周2-3次。但對於急性進行期患者或皮膚潮紅面積大、有趨向紅皮症之可能者,不可進行浸浴。功能:楮桃葉甘涼無毒,具有祛風除濕、清熱殺蟲、潤膚止癢,泡浴後一般感到輕松,瘙癢減輕,皮屑脫落,泡浴後外用葯膏·更能發揮其外用葯效能。
▲張佩芳 治療治法:涼血瀉火,祛風潤燥,方用自擬涼血瀉火消風湯加減:生地309,赤芍、丹皮、元參各12g,生石(先煎)30g,知母、板藍根各9g,凈蟬衣、生大黃各5g,白蒺藜15g,天花粉12g。
▲張曼華 治療治宜清熱涼血活血,選用涼血活血湯、化斑湯、犀角地黃湯或白疤一號加減。加減:①風盛瘙癢加白鮮皮、刺蒺藜、防風;②夾濕加生苡仁、茵陳、車前子或用除濕胃苓湯;③便結加大黃、梔子;④咽喉扁桃體炎加大青葉、板藍根、元參、連召等。
▲陳榕治療①槐花湯加味:生槐花、生地、土茯苓、生石膏各30g,紫草、升麻各99,癢甚,加蒼耳子15g,
地膚子9g。②土茯苓、茵陳各30g,生槐米、生地、白鮮皮、蒼術各15g,苦參、黃柏、生山梔、生甘草各9g。③細生地、蒼耳子各15g,桑葉、苦參、蛇床子、烏梢蛇各9g,菊花、丹皮各6g,赤芍、白鮮皮各10g。
▲張國山 方用清瘟敗毒飲加減。葯用:生地、銀花、草河車、白鮮皮、土茯苓、威靈仙、生石膏各30g,赤芍189,黃苓、連翹丹皮、防風、羌活各15g,
北豆根10g,甘草6g。
▲陳桂芝施治宜涼血清熱熄風解毒,葯用,白茅根、生槐花、生地各30g,紫草、生地榆、雞血藤、白蒺藜、板藍根各15g,當歸、雙花、連召各12g,赤芍、陳皮各9g,甘草6g。加減:大便乾燥加生軍,遍身瘙癢無度加海桐皮、蜈蚣、蛇蛻以熄風止癢,久服苦寒之劑引起脾虛者加白術、佛
手。外用解毒膏(處方:青黛15g,黃柏30g,煅石膏3009g,黃凡士
林1500g調成膏)。
▲ 金起風施治:宜涼血消斑,清熱解毒,用消銀一湯:水牛角粉15~3g生地、板藍根、蠶休、公英、土茯苓各30g,赤芍、丹皮各15g,白鮮皮25g,苦參10g,生甘草6g。
▲曲志申治療治宜清熱涼血,活血治癬湯主之(菊花、當歸、生地、白芍、苦參、蟬蛻、丹皮、白鮮皮水煎服,若熱盛者加生槐花、膽草、紫草、梔子、黃苓、黃連,大便秘結者加大黃、元明粉,血瘀者加桃仁、紅花,口渴者加花粉、麥冬)。
▲ 邵康蔚治以涼血消風。葯用:土茯苓30g,白鮮皮、威靈仙、銀花、丹皮、白蒺藜、紫草、生槐花、生側柏葉、灸甘草各10g。
▲侯文廉涼血活血湯加減,葯用:生地、赤芍、丹皮、白茅根、紫草、蚤休、苦參、白鮮皮、山豆根、板藍根十天青葉等。
▲王根基治以清熱涼血為主,佐以活血祛風之品,方用牛角地黃湯,葯用:牛角50g,生地黃50g,大青葉25g,烏梢蛇15g,丹參20g,防風15g。加減:①風盛加威靈仙、白蒺藜、蟬衣、秦艽、獨活;②濕盛加地膚子、苦參、木通、土茯苓;③熱盛加梔子、山豆根、虎杖、槐花、紫草根;④睡眠欠佳加夜交藤、生龍牡;⑤癢甚加海桐皮、白鮮皮、皂刺。
▲劉升翔 治以清熱涼血、祛風解毒,方用槐花湯加減,葯用龍骨、牡蠣各30g(先煎)、槐花、紫草各15g,生地、土茯苓、金銀花各20g,生石膏30g丹皮、甘草各10g。
D. 血熱怎麼治療
中醫治療血熱一般都是使用一些涼血的葯物,像生地,丹皮,赤芍等,但是血熱只是一種表象,中醫一般通過體質的辯證,找出引起的血熱的原因.中醫認為心主血脈的,如果心火亢盛的話,導致了血熱的話,可以用一些泄心火的葯物,但是臨床上心火旺的另一方面就是腎陰不足,因為中醫講腎石主水的,心主火的,如果腎水不能上濟心火的話,就會出現了心腎不交的症狀,也就是腎陰虧虛於下,心火旺盛於上,這種類型的病人表現容易煩躁,舌尖紅,容易長口腔潰瘍,發熱,盜汗,小便黃等所以這種類型的治療是泄心火,補腎陰,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也可以用竹葉,生地燉甲魚,洗干凈竹葉,用紗布包住了竹葉,生地,甲魚放入鍋中,大概煮到快熟的時候加入調料,可以隔天吃一次,吃3次,還有一種簡單的就是用百合15克,生地15克,煮雞蛋加入冰糖就行,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脾胃郁熱,因為中醫講脾胃是主四肢的,手蛻皮跟脾胃有關,還有就是胃之經脈循行於面部,脾胃預熱通過經脈上傳於面部所以也可能會出現了面部的烘熱,這種類型的病人主要是表現出容易餓,口渴,喝水多,大便容易干結等,這種可以用石膏20克,綠豆適量煮水喝,放入冰糖和5克佛手,也可以用石斛10克,茯苓15克,小麥適量煮水,放入冰糖.這種情況跟體質有關,所以很難說能不能徹底治好,但是控制症狀應該不難.謝謝
E. 血熱的人吃什麼好
頭發的色素顆粒中含有銅和鐵的混合物,當黑色頭發含鎳量增多時,頭發就會變成灰白色;金黃色的頭發中含有鈦;赤褐色的頭發中含有鉬;棕紅色的頭發中除含有銅外,還含有鈦。由此可見,微量元素與頭發的顏色有密切關系。為了防止少白頭的過早出現,在飲食上應注意多攝入還鐵和銅的食物。含鐵多的食物有動物肝、蛋類、黑木耳、海帶、大豆、芝麻醬等;含銅多的食物有動物肝、腎、蝦蟹類、硬果類、杏鋪乾和干豆類等。要注意B族維生素的攝入。醫學家現已確認,缺乏維生素B1、B2、B6也是造成少白頭的一個重要原因。應增加這類食物的攝入,如谷類、豆類、乾果類、動物肝、心、腎、奶類、蛋類和葉蔬菜等。還要注意多攝入富含酪氨酸的食物。黑色素的形成過程,是由酪氨酸霉氧化酪氨酸而成的。也就是說,黑色素形成的基礎是酪氨酸,酪氨酸缺乏也會造成少白頭。因此,應多攝入含酪氨酸豐富的食物,如雞肉、瘦牛肉、瘦豬肉、兔肉、魚及硬果類食物等。
此外,經常吃一些有益於養發烏發的食物,增加合成黑色素的原料。中醫認為「發為血之餘」,「腎主骨,其滑在發」,主張多吃養血補腎的食品以烏發潤發。
F. 一發熱就全身發癢全身紅還帶小紅點、退了熱就沒有了是怎麼回事怎麼辦
這是血熱引起的,中醫認為,如果體內陽氣過盛,火氣很大,血液過熱則血行加速,脈搏跳動變疾,甚至會傷害脈絡、耗損陰氣。 血熱的最好方法就是「涼血」。 食療方法:中醫認為,蓮藕有清熱涼血的作用,無論涼拌、榨汁、清炒都可以,此外雪梨、苦瓜、苦菜、絲瓜、鮮蘆筍、螃蟹、鴨肉也是涼血之物。 中葯滋補:一般多喝點菊花水就可以了,必要時可加點丹皮一起泡水,西瓜皮、綠豆湯,也可用涼血葯物,如生地10克、丹皮6克、白茅根6克、芍葯6克,煎水喝。 多吃西紅柿、黃瓜、水果,千萬不要吃荔枝、杏、李子等。平時要注意多喝開水。 服用一點杞菊地黃丸,該葯治療五心煩熱效果好。 血熱 病證名。亦稱血分熱。即血分有熱。症見吐衄、咳咯、溺血,午後發熱,女子月事先期而來,脈弦而數,法當涼血。小兒發熱證型之一。《幼科全書》:「血熱者,每日以午間發熱,遇夜則涼,此心熱也。輕則導赤散,重則四順飲治之。」 血熱風燥型、血熱風盛證,本證由於機體蘊熱偏盛,時值青壯年,血氣方剛之際,或因性情急燥,心緒煩擾(精神因素,心火內生;或因恣食魚腥、辛辣之品,傷及脾胃,郁而化熱;或復感風熱邪氣,均可致使血熱內盛,熱盛生風化燥,外發肌膚,出現紅斑,丘疹為主症的證候。相當於西醫銀屑病的進行期。 臨床表現: 初發或復發病不久。皮疹發展迅速,呈點滴狀、錢幣狀或混合狀。常見丘疹、斑丘疹、大小不等的斑片,潮紅、鮮紅或深紅色。散布於體表各處或幾處,以軀干、四肢多見,亦可先從頭面開始,逐漸發展至全身。新皮疹不斷出現,表面覆有銀白色鱗屑,乾燥易脫落,剝刮後有點狀出血。可有同形反應;伴瘙癢、心煩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質紅赤,苔薄黃或根部黃厚,脈弦滑或滑數。 血熱治疔法則:涼血化斑、清熱解毒。 方劑舉例:克銀一方、涼血瀉火消風湯、白疤一號方、消銀一湯、牛角地黃湯、生地涼血方等。常用葯物:生地、赤芍、丹皮、丹參、紫草、白茅根、黃芩·黃連、生石膏、知母、板藍根、大青葉、忍冬藤、北豆根、苦參、草河車、白鮮皮等。 ▲張志禮治法:清熱涼血活血,方葯涼血活血湯,白瘧一號加減:生槐花、白茅根、生地、雞血藤各50g,紫草根、赤芍、丹參各25g,水煎服,每日1劑,重者每日可服一劑半,方中生槐花、白茅根、生地清熱涼血;赤芍、紫草根、丹參、雞血藤涼血活血養血;風盛癢甚者,可加白鮮皮50g、刺吉力50g、防風15g、秦艽25g、烏梢蛇10g等;若夾雜濕邪,舌苔白膩,皮損浸潤較深者,可選加苡仁米50g、茵陳50g、土茯苓50g、防己25g、澤瀉20g,大便燥結者可加大黃15g、梔子15g,因咽炎、扁桃體炎誘發者加板藍根、大青葉、連翹元參。舌質較暗或舌有紫斑、皮疹深紅者,可加紅花15g(芷紅花5g)熱過盛者可加用清血散5-10g沖服(清血散方:生石膏100g、木香、元參、滑石、升麻各100g,製法:上葯煎汁,取皮硝1斤,合拌後陰干,研成細面,備用,服法:每次服5-10g每日2-3次)。 外用方劑:初期多用無刺激性的清熱潤膚葯膏外敷,後期則與血燥型相同。 常用有:①香蠟膏:香油200g、黃蠟50g,調勻外用。 ②普連膏:大黃粉10g、黃芩粉1·0g,凡士林80g,調勻外用,每日塗擦1-2次。 ③清涼膏:主要成份有當歸、紫草、大黃。 ④洗療:取楮桃葉半斤,側柏葉半斤,加水10斤,煮沸20分鍾後,涼溫至30-35°C洗疔,亦可放入澡盆浸浴,但水溫不可太高,每周2-3次。但對於急性進行期患者或皮膚潮紅面積大、有趨向紅皮症之可能者,不可進行浸浴。功能:楮桃葉甘涼無毒,具有祛風除濕、清熱殺蟲、潤膚止癢,泡浴後一般感到輕松,瘙癢減輕,皮屑脫落,泡浴後外用葯膏·更能發揮其外用葯效能。 ▲張佩芳 治療治法:涼血瀉火,祛風潤燥,方用自擬涼血瀉火消風湯加減:生地309,赤芍、丹皮、元參各12g,生石(先煎)30g,知母、板藍根各9g,凈蟬衣、生大黃各5g,白蒺藜15g,天花粉12g。 ▲張曼華 治療治宜清熱涼血活血,選用涼血活血湯、化斑湯、犀角地黃湯或白疤一號加減。加減:①風盛瘙癢加白鮮皮、刺蒺藜、防風;②夾濕加生苡仁、茵陳、車前子或用除濕胃苓湯;③便結加大黃、梔子;④咽喉扁桃體炎加大青葉、板藍根、元參、連召等。 ▲陳榕治療①槐花湯加味:生槐花、生地、土茯苓、生石膏各30g,紫草、升麻各99,癢甚,加蒼耳子15g, 地膚子9g。②土茯苓、茵陳各30g,生槐米、生地、白鮮皮、蒼術各15g,苦參、黃柏、生山梔、生甘草各9g。③細生地、蒼耳子各15g,桑葉、苦參、蛇床子、烏梢蛇各9g,菊花、丹皮各6g,赤芍、白鮮皮各10g。 ▲張國山 方用清瘟敗毒飲加減。葯用:生地、銀花、草河車、白鮮皮、土茯苓、威靈仙、生石膏各30g,赤芍189,黃苓、連翹丹皮、防風、羌活各15g, 北豆根10g,甘草6g。 ▲陳桂芝施治宜涼血清熱熄風解毒,葯用,白茅根、生槐花、生地各30g,紫草、生地榆、雞血藤、白蒺藜、板藍根各15g,當歸、雙花、連召各12g,赤芍、陳皮各9g,甘草6g。加減:大便乾燥加生軍,遍身瘙癢無度加海桐皮、蜈蚣、蛇蛻以熄風止癢,久服苦寒之劑引起脾虛者加白術、佛 手。外用解毒膏(處方:青黛15g,黃柏30g,煅石膏3009g,黃凡士 林1500g調成膏)。 ▲ 金起風施治:宜涼血消斑,清熱解毒,用消銀一湯:水牛角粉15~3g生地、板藍根、蠶休、公英、土茯苓各30g,赤芍、丹皮各15g,白鮮皮25g,苦參10g,生甘草6g。 ▲曲志申治療治宜清熱涼血,活血治癬湯主之(菊花、當歸、生地、白芍、苦參、蟬蛻、丹皮、白鮮皮水煎服,若熱盛者加生槐花、膽草、紫草、梔子、黃苓、黃連,大便秘結者加大黃、元明粉,血瘀者加桃仁、紅花,口渴者加花粉、麥冬)。 ▲ 邵康蔚治以涼血消風。葯用:土茯苓30g,白鮮皮、威靈仙、銀花、丹皮、白蒺藜、紫草、生槐花、生側柏葉、灸甘草各10g。 ▲侯文廉涼血活血湯加減,葯用:生地、赤芍、丹皮、白茅根、紫草、蚤休、苦參、白鮮皮、山豆根、板藍根十天青葉等。 ▲王根基治以清熱涼血為主,佐以活血祛風之品,方用牛角地黃湯,葯用:牛角50g,生地黃50g,大青葉25g,烏梢蛇15g,丹參20g,防風15g。加減:①風盛加威靈仙、白蒺藜、蟬衣、秦艽、獨活;②濕盛加地膚子、苦參、木通、土茯苓;③熱盛加梔子、山豆根、虎杖、槐花、紫草根;④睡眠欠佳加夜交藤、生龍牡;⑤癢甚加海桐皮、白鮮皮、皂刺。 ▲劉升翔 治以清熱涼血、祛風解毒,方用槐花湯加減,葯用龍骨、牡蠣各30g(先煎)、槐花、紫草各15g,生地、土茯苓、金銀花各20g,生石膏30g丹皮、甘草各10g。
G. 身體熱,臉上火暗紅,皮膚乾燥,平時水也喝的不少啊,該怎麼辦
從你描述的症狀來看,像是血熱,血稠的表現。
但是建議去正規醫院找個好些的中醫內看看,神醫也不容可能僅僅通過幾句話的描述就對症下葯。身體健康不能馬虎,不適的時候還是要去醫院的,僅僅通過網路可不成,萬一貽誤病情就麻煩了。
H. 血熱吃什麼食物
清血熱方
--------------------------------------------------------------------------------
代表方劑清營湯和犀角地黃湯
清營湯
犀角 生地黃 麥冬 玄參 丹參 竹葉心 銀花 黃連 連翹
主治:溫熱病,熱邪入血引起的身熱夜甚,心煩失眠,或有譫語,或口渴,或發斑疹,舌絳而干,脈細數等。
功用:養陰清熱,解毒透疹。
犀角地黃湯
犀角 生地黃 丹皮 赤芍
主治:血熱妄行引起的吐血,尿血,便血,斑疹顏色紫黑,或蓄血發狂,便色黑等。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犀角大青湯
犀角 大青葉 梔子 淡豆豉
主治:熱毒入血引起的高熱神昏,斑疹顏色紫黑,舌絳起刺等。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透疹。
什麼美食可以治療血熱呢?
具有潤腸通便涼血的涼性蔬菜和水果類食品,如香蕉、梨子、柿餅、綠豆、絲瓜、全麥類等
每天喝菊花茶或綠茶,約2500毫升,清肺涼血的同時使體內血液呈弱鹼性
通菜屬涼血的蔬菜涼血的食物,像綠葉蔬菜、冬瓜、西瓜等清淡的食物;
血熱是中醫詞彙。
中醫認為與表氣虛,體內熱氣不得宣散有關,所以應注意防風保曖。飲食上應少吃辛辣刺激和魚腥食物,保持心情的舒暢。癢時可服用維C銀翹。如效果不好,可服用連翹敗毒丸。
要少吃花生、紅豆、紅糖、紅肉(牛肉、羊肉)
多吃豆腐、玉米、波菜、魚和鴨肉(有溫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