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海有多深海底深處又會有什麼呢
世界上只有1.2%的海洋深於6000米。 其中,太平洋中西部馬里亞納群島東側的馬里亞納海溝是非常著名的海溝。 該塔從北向南延伸2850公里,其寬度只有70公里。 它切入海底,陡峭的懸崖幾乎站在牆上。 據估計,該溝渠已經形成了6000萬年。 1957年,蘇聯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一艘名為“ fichaz”的海洋勘探船對馬里亞納海溝進行了詳細的勘探,並於8月18日在海溝西南部發現了一個非常深的深淵 超聲波探測器。 它位於11 n°20.9´,142°11.5´e處,最大深度為11022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深的地方。所以說在海底的深處也是有生物的。
這種結果也會影響著我們未來的發展,畢竟海洋像天空一樣,我們研究太空當然也要研究海洋,這樣非常美麗和美妙,也是我們願意去研究的東西,當然在海洋的深處肯定也會有生物的存在,這種生物肯定也是生存能力比較強的,不然也不可能在海洋的深處存活下來。
2. 恐龍有多少種
迄今全世界發掘出來的恐龍化石(包括骨、牙齒、皮膚、卵、糞便、足跡等)有2000多個,經鑒定,恐龍共計2目7亞目57科350餘屬800餘種。
恐龍(英文名:Dinosaur) ,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如今僅存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鳥類屬於恐龍」的說法。
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厘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2)甘式皮膚科擴展閱讀:
名稱問題
「恐龍」一詞在西方指恐蜥(恐怖的蜥蜴),日本的古生物學家譯為「恐竜」,後來流行於中國。古希臘語蜥蜴(Saurosc),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類似蜥蜴的爬蟲。
東方譯名這種語境里的「龍」特指該希臘語蜥蜴家族,如主龍、暴龍、異齒龍、梁龍、霸王龍、翼龍、三角龍等。就像「壁虎」的虎字是轉用性質。
恐龍的發現
雖然恐龍化石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千萬年,但直到1 9世紀,人們才知道地球上曾經有這么奇特的動物存在過。第一個發現恐龍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爾的英國醫師,而創立「恐龍』』的這一名詞的是 英國古生物學家查德歐文。
3. 海邊的危險:殺人蟹真能殺人
殺人蟹不能殺人。「殺人蟹」通常指甘氏巨螯蟹(Macrocheira kaempferi)。這種已知世界上現存體型最大的甲殼類動物生活於深海底層。由於沒有游泳肢以及氣室或氣囊,甘氏巨螯蟹完全不具備游泳或浮水的能力,只能在海底以不快的速度爬行覓食。
其實,「甘氏巨螯蟹殺人」源於一個翻譯上的失誤。和許多蟹類動物一樣,甘氏巨螯蟹有食腐的習性,常在海底撿食各種動物的腐屍,所以它在英文中有一個俗名是「Dead Man Crab」。然而,「Dead Man Crab」在傳入中國時被人錯誤地翻譯為「殺人蟹」。
隨即又衍生出了一些子虛烏有的故事,這才使甘氏巨螯蟹無端背負上了殺人的「罪名」。實際上,甘氏巨螯蟹非但殺不了人,在其主要分布的日本海域還時常被當地漁民擒獲,淪為人類的食物或水族館的「階下囚」。
(3)甘式皮膚科擴展閱讀:
世界最大蜘蛛蟹:
世界上現存最大的蜘蛛蟹是生活在日本海域的甘氏巨螯蟹,它們也是現存節肢動物中個頭最大的。它們有長長的爪,最大的樣本腿展開後長4.2米、體長38厘米,重20公斤,壽命達100年。在日本的北太平洋發現、模樣可怕的甘氏巨螯蟹被捉來當食物,無庸置疑,這足夠供一大家人食用了。
博物學家查德·歌登在它的「日本日記」展示了一張照片:他把一隻死甘氏巨螯蟹的胸甲戴在頭上,手裡拿著尖頭蟹的兩只巨大的爪,爪比他的身高還高。
英國最大的殺人蟹:
英國發現的這只巨螯蟹綽號為「卡拉貝茲拉」,伯明翰英國國家海洋生物中心的工作人員稱「卡拉貝茲拉」的蟹體只有一個籃球那麼大,但兩螯展開的跨度卻是3.5米,幾乎和一輛車一樣長了。它是被太平洋邊上一名漁民發現之後送到英國的。
「卡拉貝茲拉」目前是英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巨螯蟹,並且仍在繼續生長。
4. 大海到底有多深
大海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海洋平均水深約3795米。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變化。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占海洋面積的89%。
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它的水份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很少。
(4)甘式皮膚科擴展閱讀
海水溫度:海水溫度是反映海水冷熱狀況的一個物理量。世界海洋的水溫變化一般在-2℃-30℃之間,其中年平均水溫超過20℃的區域占整個海洋面積的一半以上。海水溫度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變化和不規則的變化,它主要取決於海洋熱收支狀況及其時間變化。
一般來說,影響海洋表層水溫的因素有潮汐、太陽輻射、沿岸地形、氣象、洋流等。經直接觀測表明:海水溫度日變化很小,變化水深范圍從0-30米處,而年變化可到達水深350米左右處。
5. 恐龍的種類有哪些分別叫什麼名字有什麼特徵
1、建設氣龍。是一種小型的原始食肉性恐龍,體長4米,重約130-140公斤。其主要特點是頭大而輕穎,側扁尖銳的牙齒呈匕首狀,頸子短,後肢強壯有力,趾端長有尖銳的利爪,善於兩足快速奔跑,捕食其他動物,是大山鋪恐龍動物群中可怖的捕獵者。
2、甘氏四川龍。四川龍(學名Szechuanosaurus)是一屬中華盜龍科恐龍。它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亞洲。它的外表有點像小型的異特龍,體重約100-150公斤,身長約8米。
3、石油克拉瑪依龍。是獸腳亞目、肉食龍次亞目、異特龍科、克拉瑪依龍的一個種。肉食性,體長約6米,生活在白堊紀早期,主要分布在中國,化石發現於新疆的鄂爾多斯盆地,材料是一些頜骨的碎片。克拉瑪依龍是白堊紀早期一種大型的食肉類恐龍。
4、暴龍科。是一個廣泛稱謂,是指那些頭部巨大,前肢短小的食肉動物。也是地球上最後的食肉性恐龍之一。暴龍科所有成員除了分布的地域、年代、個頭大小等些許不同外,都具有相同特徵,其中最大的是雷克斯暴龍。
5、馳龍科。是群類似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它們是群體型中至小型的肉食性恐龍,繁盛於白堊紀。在非正式的用法里,它們通常被稱為「盜龍(Raptor)」。
(5)甘式皮膚科擴展閱讀:
主要區別:
恐龍與其它爬行動物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們的站立姿態和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態,其四肢構建在其軀體的正下方位置。
大部分的蜥臀目恐龍都具有往前突出的恥骨,而鳥臀目恐龍的每根恥骨都向後傾斜。除臀部結構不同外,兩類恐龍在生活及行為特徵上也不同。蜥臀目恐龍包括以四肢行走的草食性蜥腳類恐龍,以及幾乎用兩肢行走的肉食性獸腳類恐龍。
蜥腳形類主要生活在晚三疊世至白堊紀,它們絕大多數都是大型的素食恐龍。頭小,脖子長,尾巴長,牙齒成小匙狀。
蜥腳亞目的著名代表有產於我國四川、甘肅晚侏羅紀由19節頸椎組成的脖子長度約等於體長的一半的馬門溪龍,世界上已知體形最大的陸地動物——易碎雙腔龍。
獸腳類生活在晚三疊世至白堊紀。它們大多為肉食性,兩足行走,趾端長有銳利的爪子,頭部很發達,為最聰明的一類。嘴裡長著匕首或小刀一樣的利齒,暴龍是著名代表,其餘如異特龍、南方巨獸龍、棘龍等也頗具名氣。
參考資料:
網路--恐龍
6. 被核桃樹上的蟲子咬了怎樣快速消除疼痛
被核桃樹上的蟲子咬了,患處處有奇癢疼痛,可塗以清涼油等止癢葯止痛。對蜈蚣咬傷者,可用雄黃、明礬等量研成粉末,涼水沖和後塗在患處。
對於蜂咬傷,應先用膠布粘除帶有毒囊的蜂刺,或用鑷子拔除,但鉗除要避免弄破毒囊,然後在被蜇處用稀釋的雙氧水搽洗,最後將裝有冰塊的塑料袋敷在局部紅腫處,以減少人體對毒素的吸收。值得注意的是,在嬰幼兒使用上述帶有刺激性止癢葯膏時,切勿誤入眼睛,以防止產生意外。蟲咬傷患者還可服一點抗過敏葯物,如撲爾敏等,有皮膚感染者,應用抗菌素治療。對蜂蜇後的中毒反應,應及時送醫院搶救。
蜂螫傷:可用弱鹼性溶液如3%氨水、肥皂水等外敷,以中和酸性中毒,也可用紅花油、風油精、花露水等外搽局部。黃蜂螫傷可用弱酸性溶液如醋中和,用小針挑拔或紗布擦拭,取出蜂刺。局部症狀較重者,也以火罐拔毒和局部封閉療法,並予止痛劑。全身症狀較重者宜速到醫院診療。對蜂群螫傷或傷口已有化膿跡象者宜加用抗菌素。
(6)甘式皮膚科擴展閱讀:
在戶外活動時,常會被昆蟲咬傷,如果能掌握一些必要的處理方法,可避免不良後果。
1、一般叮咬:只表現局部紅腫疼痛,多無全身症狀,數小時後即自行消退。若被蜂群螫傷時,可出現如頭暈、惡心、嘔吐等,嚴重者可出現休克、昏迷或死亡,有時可發生血紅蛋白尿,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過敏病人則易出現蕁麻疹、水腫、哮喘或過敏性休克。
快速應對:用大拇指的指甲或是質地較硬的卡片輕刮皮膚把刺去掉。千萬不要用手指或鑷子去捏刺。刺拔出後,用肥皂或清水清洗的傷口,然後用冰袋敷在腫起皮膚上,有助於減輕疼痛。或者可用弱鹼性溶液如3%氨水、肥皂水等外敷,以中和酸性中毒,也可用紅花油、風油精、花露水等外搽局部。黃蜂螫傷可用弱酸性溶液如醋〕中和,用小針挑拔或紗布擦拭,取出蜂刺。局部症狀較重者,也以火罐拔毒和局部封閉療法,並予止痛劑。全身症狀較重者宜速到醫院診療。對蜂群螫傷或傷口已有化膿跡象者宜加用抗菌素。
2、被螞蟻咬被螞蟻傷害後,的皮膚會出現很小的紅色小鼓包,有疼痛感。快速應對:用冰袋冷敷半小時,可減輕疼痛感。然後塗上盧甘氏液,有清毒、止癢的作用。
3、被蜘蛛咬被蜘蛛咬過的地方會留下暗紅色的印記,有腫塊並伴有劇烈的疼痛感。如被一種叫揭皮花蜘蛛咬過,則會留下充滿液體的水皰、發紅,並有刺痛感。
快速應對:被一般蜘蛛咬過,只需在局部用肥皂水清洗,然後敷上冰袋;如果懷疑被毒蜘蛛咬了,就要立即去醫院治療。
4、被毛毛蟲蟄 蟄傷的局部出現小腫塊,又疼又癢。較常見的是刺毛蟲即洋辣子叮傷,它分泌的斑蝥素能刺激皮膚,使皮膚出現痛癢、丘疹等過敏反應。
快速應對:用肥皂或清水清洗咬傷的局部,擦乾後塗上些清涼油,可暫時緩解痛癢的感,被它叮傷後,要先檢查皮膚上有沒有蟲毛,如果沾有蟲毛,就剪一塊氧化鋅膠布貼在患處,然後再揭掉膠布,以撥去蟲毛,再塗上氟水或清涼油。另外,在楊樹、榆樹下嬉戲,也可受到桑毛蟲的侵害,它的毒毛也很容易沾在皮膚上。處理的辦法基本與刺毛蟲相同。
5、蜈蚣咬傷:蜈蚣咬傷後,局部表現有急性炎症和痛、癢,有的可見頭痛、發熱、眩暈、惡心、嘔吐,甚至譫語、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狀。
快速應對:蜈蚣咬傷後,應立即用弱鹼性溶液(如肥皂水、淡石灰水等)洗滌傷口和冷敷,或用等量雄黃、枯礬研末以濃茶或燒酒調勻敷傷口,亦可用魚腥草、蒲公英搗爛外敷。有全身症狀者宜速到醫院治療。
7. 溧陽哪裡有消痤丸賣
煤建路 有個甘氏皮膚科 我以前在那裡用過葯 所謂的消痤丸 就是清熱解毒和調內分泌的 {葯名我記不清了 好像也是這】 葯店沒有這葯的話你可以去看看好多人都去她那裡看皮膚的·········
8. 一萬米深的海底到底是什麼樣的,裡面有什麼生物
探索海洋比探索太空要難多了,海洋的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里,佔了地球表面積的71%,可以說,人類對海底的探索只有不到5%,剩下的95%都是未知世界。
下面我帶你們一起往下潛,來看看海底一萬年米到底有什麼?
目前人們對海底深處的認識遠不及對太空的認知程度,如果科技水平提升了,人們能夠乘坐潛水器在萬米之下的海底暢游,那時的一定能發現更多令人大吃一驚的生物,這可不亞於對宇宙的探索呢!
9. 歷史上黃姓名人
黃歇:見《史記》。
黃霸:見《漢書》。
黃憲:見《後漢書》。
黃香:見《後漢書》。
黃瓊:見《後漢書》。
黃琬:見《後漢書》。
黃蓋:見《三國志吳書》。
黃忠:見《三國志蜀書》。
黃權:見《三國志蜀書》。
黃泓:見《晉書》。
黃回:見《宋書》。
黃法抃:見《陳書》。
黃巢:見《舊唐書》及《新唐書》。
黃宗羲:明清之際傑出思想家、史學家。所著《明儒學案》、《宋元學案》為中國歷史上系統的哲學思想專著,開辟了清代史學研究的風氣,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黃 慎:清代畫家。善畫人物,兼工花鳥、山水。為"揚州八怪"之一。
黃庭堅:北宋文學家。其詩與蘇軾並稱"蘇黃",開創了江西詩派。也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
黃道婆:元初女紡織家。在海南島居住了三十多年,學習了黎族民間的紡織技術並加以改進和發明,晚年反歸故里,傳授紡織技術。
黃飛鴻:黃飛鴻(1847-1924),南海西樵祿舟村人,他是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五歲從父習武,盡得家傳功夫。後遇鐵橋三之愛徒林福成授其鐵線拳、飛砣絕技,並在宋輝鏜處學得無影腳,武藝日臻精進,稍後,飛鴻隨父於廣州樂善山房設館授徒。一生中,曾先後被提督吳全美、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等聘為軍中技擊教練。相傳其平生絕技有雙飛砣、子母刀、羅漢袍、無影腳、鐵線拳、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和瑤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諸勢,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號。 1924年8月,廣州商團總長陳廉伯在廣州發動武裝暴亂,黃飛鴻與其繼室莫桂蘭苦心經營數十年的寶芝林連同劉永福寫給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毀於戰火。黃飛鴻經不起沉重打擊,憂郁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終年77歲。弟子鄧秀瓊為他
料理後事,葬於白雲山麓。
黃興:辛亥革命著名領導人之一。
黃繼光: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為戰斗勝利用胸口堵住敵人機槍眼壯烈犧牲。
黃元申:飾演霍元甲而出名,後出家。
黃金輝:新加坡前總統
黃月英
10. 全身都是紅點而且有毒水是什麼咬的
螞蟻咬傷的處理: 1、 螞蟻唾液為酸性,可外塗肥皂水或3%-10%的氨水、5%-10%碳酸氫鈉溶液。 2、 局部紅腫、疼痛、應給以局部注射2%普魯卡因:全身加用抗生素以防繼而發感染。 3、 全身症狀明顯者,可服蛇葯。 一旦發生了蟲咬傷 ,切忌搔抓,不可用熱水燙洗,可先用膠布或膠紙反復多次粘去皮疹處的毒毛,及時用肥皂水或鹼性水溶液沖洗局部,以中和毒素。局部外抹爐甘石洗劑。切不可使用刺激性較大的花露水、清涼油、姜、大蒜、牙膏等,因其可能引起接觸性皮炎,加劇病情。嚴重者可到正規醫院就診,醫生會給予適合的抗組胺葯或皮質類固醇葯物。 常見的昆蟲致病方式有五種,一是將毒汁或血液注入人體,如蚊、跳蚤、虱、臭蟲等;二是利用毒刺傷人,如蜂、蟻、蜈蚣等;三是以蟲體表面的毒毛或刺毛引起皮炎,如松毛蟲、桑毛蟲、茶毛蟲等;四是釋放蟲體內的毒素或蟲體擊碎後引起皮炎,如隱翅蟲;五是寄生於人體,引起皮膚的變態反應,如疥蟎,蠅蛆等。 在戶外活動時,常會被昆蟲咬傷,如果能掌握一些必要的處理方法,可避免不良後果。 1、一般叮咬:只表現局部紅腫疼痛,多無全身症狀,數小時後即自行消退。若被蜂群螫傷時,可出現如頭暈、惡心、嘔吐等,嚴重者可出現休克、昏迷或死亡,有時可發生血紅蛋白尿,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過敏病人則易出現蕁麻疹、水腫、哮喘或過敏性休克。 快速應對:用大拇指的指甲或是質地較硬的卡片輕刮皮膚把刺去掉。千萬不要用手指或鑷子去捏刺。刺拔出後,用肥皂或清水清洗的傷口,然後用冰袋敷在腫起皮膚上,有助於減輕疼痛。 或者可用弱鹼性溶液如3%氨水、肥皂水等外敷,以中和酸性中毒,也可用紅花油、風油精、花露水等外搽局部。黃蜂螫傷可用弱酸性溶液如醋〕中和,用小針挑拔或紗布擦拭,取出蜂刺。局部症狀較重者,也以火罐拔毒和局部封閉療法,並予止痛劑。全身症狀較重者宜速到醫院診療。對蜂群螫傷或傷口已有化膿跡象者宜加用抗菌素. 2、被螞蟻咬 被螞蟻傷害後,的皮膚會出現很小的紅色小鼓包,有疼痛感。 快速應對:用冰袋冷敷半小時,可減輕疼痛感。然後塗上盧甘氏液,有清毒、止癢的作用。 3、被蜘蛛咬 被蜘蛛咬過的地方會留下暗紅色的印記,有腫塊並伴有劇烈的疼痛感。如被一種叫揭皮花蜘蛛咬過,則會留下充滿液體的水皰、發紅,並有刺痛感。 快速應對:被一般蜘蛛咬過,只需在局部用肥皂水清洗,然後敷上冰袋;如果懷疑被毒蜘蛛咬了,就要立即去醫院治療。 蟲咬傷4、被毛毛蟲蟄 蟄傷的局部出現小腫塊,又疼又癢。較常見的是刺毛蟲即洋辣子叮傷,它分泌的斑蝥素能刺激皮膚,使皮膚出現痛癢、丘疹等過敏反應。 快速應對:用肥皂或清水清洗咬傷的局部,擦乾後塗上些清涼油,可暫時緩解痛癢的感,被它叮傷後,要先檢查皮膚上有沒有蟲毛,如果沾有蟲毛,就剪一塊氧化鋅膠布貼在患處,然後再揭掉膠布,以撥去蟲毛,再塗上氟水或清涼油。另外,在楊樹、榆樹下嬉戲,也可受到桑毛蟲的侵害,它的毒毛也很容易沾在皮膚上。處理的辦法基本與刺毛蟲相同。 5、蜈蚣咬傷:蜈蚣咬傷後,局部表現有急性炎症和痛、癢,有的可見頭痛、發熱、眩暈、惡心、嘔吐,甚至譫語、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狀。 快速應對:蜈蚣咬傷後,應立即用弱鹼性溶液(如肥皂水、淡石灰水等)洗滌傷口和冷敷,或用等量雄黃、枯礬研末以濃茶或燒酒調勻敷傷口,亦可用魚腥草、蒲公英搗爛外敷。有全身症狀者宜速到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