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問答 » 李秀敏皮膚科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李秀敏皮膚科

發布時間: 2021-10-24 04:38:34

❶ 班主任名言名句經典摘抄

教師應該以父母的情感對待學生。 - 王鳳琴
我可以看到學生每天都有新的問題,新的想法,新的人際關系,然後感受生命再生的快樂! - 馬玲玲
5,多一點希望,多一點關心,多一點滿足,多一點收獲。 - 吳楠楠
6,老師的幸福存在於學生的進步中! - 張祥蘭
7.表達對學生的關心和善意,它可以產生比任何禮物更多的效果,並且比任何禮物對學生更有實際的好處! - 劉莘
8,願意為螞蟻的生命買單,開啟學生的心! - 梁雪梅
這條路走了出來,歷史是人們寫的。這個人的每一個動作都在寫自己的歷史! - 李秀敏
10,科學和教育讓每個人都重新煥發活力! - 江國珍
11,教學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和做法是不可分割的。 - 王鳳銀
12.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思想是老師們較大的幸福。 - 薛玉霞
13,只有奮斗才能迎接生活的挑戰! - 劉德琪
14.寬容的精神是萬物中最偉大的。 - 李智
15.教育以愛為基礎。 - 賈淑玲
16.負責責怪他人並原諒他人。 - 余淑芬
17.斗爭不僅是為了成功,也是為了讓我們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 - 李鵬飛
18,愛是較好的老師。我願意用愛播下春天的種子,用愛澆灌強壯的幼苗,用愛收獲金色的希望! - 朱海霞
19.讓愛的陽光照耀在每個孩子的心中! - 崔延金
20.和學生們一起,我感到非常高興! - 張文霞
21,只有努力,才能見效! - 寇連梅

❷ 皮膚問題:大腿部皮膚奇癢

根據你描述的情況應該是股癬,不要再用皮炎平!會加重本病!去醫院皮膚科確內診一下,這是常見容病,不要再拖啦
根據我的分析你患股選癬的可能性最大,濕疹和癬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治濕疹的葯會加重癬的發展,如果沒時間去醫院的話,建議你買達克寧或必伏軟膏試試,平時可以外用撲粉保持局部乾燥

❸ 班主任名人名言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王翠榮

3、教師要以父母般的情感對待學生。——王鳳琴

4、我為我能看著學生天天有新的問題、新的想法、新的人際關系,進而感受生命再生的喜悅!——馬玲玲

5、多一點希望,多一點關懷,多一點滿足,多一點收獲。——吳楠楠

6、教師的快樂存在於學生的進步之中!——張香蘭

7、對學生表示關心和善意,比任何禮物都能產生更多的效果,比任何禮物對學生都有更多的實際利益!——劉莘

8、願付平生螻蟻力,啟開莘莘學子心!——梁雪梅

9、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李秀敏

10、科教興國人人有責!——蔣國震

11、身教最可貴,知行不可分。——王鳳銀

12、贏得學生內心的尊敬和思念,是教師最大的幸福。——薛玉霞

13、只有拼搏才能夠迎接人生的各種挑戰!——劉德啟

14、寬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李志

15、教育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之上的。——賈淑玲

❹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的理事成員

會 長 楊開忠 北京大學副 會 長 郝壽義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現任理事長 孫久文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侯任理事長 魏後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
副理事長
樊傑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高新才蘭州大學金祥榮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李國平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梁 琦 中山大學產業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石敏俊 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研究中心肖金成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張建清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趙昌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趙作權 中國科學院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成金華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殷存毅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台灣研究所趙曉雷 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劉秉鐮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鄧 翔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王桂新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人口研究所韓增林 遼寧師范大學秘書長
沈體雁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常務理事( 68名,按姓氏拼音排序)1 安虎森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2 安 實 哈爾濱工業大學3 白國慶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4 白永秀 陝西永秀經濟管理研究院5 陳 銳 中國科學院北京城市運行與發展研究中心6 陳建軍 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7 成金華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8 蔡滿堂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9 鄧宏兵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區域經濟與投資環境研究中心10鄧 翔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11豆建民 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12樊 傑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13方創琳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14馮長春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15高國力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 16高新才 蘭州大學17郭愛君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18韓增林 遼寧師范大學 19郝壽義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20賀燦飛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21侯水平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2黃志亮 重慶工商大學23江曼琦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24姜四清 國家發改委東北振興司 25金祥榮 浙江大學玉泉校區經濟學院26李 偉 北京榮邦瑞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27李誠固 東北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院 28李國平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 29梁 琦 中山大學產業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 30梁進社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遙感學院31林木西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32劉安國 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33劉秉鐮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34劉耀林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35陸 軍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36呂 斌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37欒貴勤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38羅雲兵 泛華集團城市發展研究院 39馬 波 青島大學旅遊學院40倪鵬飛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41歐曉理 國家發展改革委西部司42秦尊文 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43沈滿洪浙江理工大學44沈體雁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45沈正平 徐州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46石敏俊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研究中心47宋玉祥 東北師范大學中國東北研究院48孫久文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經濟研究所49王桂新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人口研究所 50魏後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51吳殿廷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遙感學院 52肖金成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 53薛 領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54楊開忠 北京大學 55楊蔭凱 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56姚 飛 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57殷存毅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台灣研究所58曾 剛 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59張 強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學院60張建清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 61張可雲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62張召堂 河北滄州臨港化工產業園區管委會63趙 弘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64趙昌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65趙景華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66趙儒煜 吉林大學區域經濟所 67趙曉雷 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 68趙作權 中國科學院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69周金堂 江西省教育廳
理事
1 安海忠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2安虎森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3 安樹偉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4 安 實 哈爾濱工業大學5白 彥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6 白國慶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7 白泉涌 民建北京市西城經濟委員會8 白永秀 陝西永秀經濟管理研究院9 鮑曙明 密西根大學中國信息研究中心10蔡滿堂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 11曹 華 雲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12陳 璟 交通部規劃設計研究院 13陳 耀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14陳 斐 南昌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5陳建軍 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16陳俊偉 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17陳良文 天津濱海新區科委高新技術處 18陳秋玲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19陳銳 中國科學院北京城市運行與發展研究中心 20陳志剛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21成金華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2仇方道 江蘇師范大學淮海發展研究院23戴勁松 湖北支點雜志24鄧 翔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25鄧宏兵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區域經濟與投資環境研究中心26董鎖成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27豆建民 上海財經大學統計與管理學院 28竇文章 北京大學戰略研究所29杜鳳蓮 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30樊 傑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31方創琳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32封志明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33馮長春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34傅春 南昌大學中部經濟經濟中心35高國力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 36高建民 中共河北省委省直機關工委37高啟傑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38高新才 蘭州大學39葛建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40耿慶匯 青島大學旅遊學院41谷國鋒 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42穀人旭 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43郭愛君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 44郭清根 河南師范大學管理學院 45韓增林 遼寧師范大學 46郝壽義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47何鳳君 寧夏大學農學院48何艷玲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49賀燦飛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50侯水平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51黃志亮 重慶工商大學52江曼琦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53姜四清 國家發改委東北振興司 54姜 玲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55焦華富 安徽師范大學國土資源與旅遊學院56金祥榮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57雷 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 58李 偉 北京榮邦瑞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59李誠固 東北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院 60李國平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 61李平原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62李天籽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63李文亮 國務院參事室中國國學中心 64李秀敏 東北師范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 65梁 琦中山大學產業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66梁進社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遙感科學學院 67梁雙陸 雲南大學雲南發展研究院68劉 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國製造業發展研究院69劉安國 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70劉秉鐮 南開大學71劉傳江 武漢大學經濟研究所72劉廣珠 青島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73劉曙光 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74劉耀林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75劉雲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76劉澤宇 兩岸經合(北京)文化交流中心77欒貴勤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78陸 軍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79陸根堯 浙江理工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80陸傑華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81路 征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82林木西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83呂 斌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84呂拉昌 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城市創新與發展研究中心85羅雲兵 泛華集團城市發展研究院 86駱玲 西南交大四川省產業經濟發展研究院87馬 波 青島大學旅遊學院88馬曉冬 江蘇師范大學科技處89毛艷華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90倪鵬飛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 91歐曉理 國家發展改革委西部開發司92潘中藝 中國五礦集團93彭澤賢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政法學院 94祁述裕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95秦尊文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96任建蘭 山東師范大學人口資源與環境學院 97任宗哲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98沈滿洪 浙江理工大學99沈體雁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100沈正平 徐州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101石敏俊 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研究中心 102宋玉祥 東北師范大學中國東北研究院103孫才志 遼寧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104孫久文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經濟研究所105孫鐵山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106覃成林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 107譚善勇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管理系 108田艷平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信息學院109田 莉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110王廣州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所 111王桂新 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 112王海平 河北建設集團113王家庭 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 114王金營 河北大學經濟學院 115王 磊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 116王曉鋒 吉林大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研究所 117王興平 東南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所 118王學峰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城市和區域發展研究中心119王學軍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120王燕祥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 121王業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 122韋海鳴廣西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123韋文英 中共中央編譯局中國現實問題研究中心 124魏後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125溫鋒華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126文余源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 127翁 瑾 復旦大學旅遊學系128吳 浙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129吳必虎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130吳傳清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131吳殿廷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遙感學院 132吳巧生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133吳玉鳴華東理工大學空間經濟發展研究中心134武曉慶 天津濱海綜合發展研究院 135象偉寧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城市化生態過程與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136肖金成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137熊國保 東華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138徐 鴻 東華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139徐殿龍 新華社經濟參考報140徐菊鳳 北京聯合大學旅遊發展研究院141徐築燕 貴州財經學院資源與環境管理學院142許 峰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旅遊管理系143許立勇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144薛 領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145薛德升 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146楊軍 山西大學147楊毅貴州六盤水市商務糧食局148楊開忠北京大學149楊明洪四川大學社會發展與西部開發研究院150楊樹旺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區域經濟與投資環境研究中心151楊蔭凱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152葉興岳 美國肯特州立大學計算社會科學實驗室153葉一劍 鳳凰網城市與旅遊頻道154葉裕民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155易可君 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 156殷存毅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台灣研究所157虞義華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158姚飛 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59原 新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160曾 剛 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161曾道智 日本東北大學162張波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163張 璞 內蒙古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學術院164張 強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學院165張雁 光明日報理論部166張春曉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 167張貴祥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 168張合林 鄭州大學商學院鄭州大學城鄉一體化發展研究中心169張宏岩 青海大學財經學院170張建清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 171張軍濤 東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172張可雲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173張滿銀 北京科技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174張明之 南京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175張學良 上海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176張耀軍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所 177張占倉 河南省科學院 178張召堂 河北滄州臨港化工產業園區管委會179趙 弘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180趙 堅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城鎮化研究中心181趙昌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182趙景華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183趙儒煜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184趙曉雷 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 185趙作權 中國科學院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186趙德啟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187鄭長德 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188周 江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189周金堂江西省教育廳190周麗敏中國經營報191周文興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192朱春奎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 193朱 舜江蘇師范大學中俄學院 194朱顯平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 195祝爾娟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學院 196左 停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

❺ 李秀敏的科研成果

(一)學術論文
2001年以來:
1.李秀敏:我國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與利用外資的對策研究,《2000年中國博士後學術大會論文集》,2001年2月。
2.李秀敏:論我校世界經濟地理課的多媒體教學,《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01年增刊。
3.李秀敏:世界經濟地理教學與改革,《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
4.李秀敏、劉麗琴,入世後吉林省農產品市場的變化趨勢及其對策研究,《經濟地理》,2002年6期。(重點刊物;CSSCI)
5.李秀敏:東北地區農業協調發展研究,《「中國東北論壇」2001——跨世紀的中國東北經濟》,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6.李秀敏、劉麗琴,「增長三角」的形成發展機制探討,《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2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城市經濟、區域經濟》,2003年3期。(重點刊物)
7.李秀敏:論「區域經濟學」課程內容的調整,《吉林教育》,2004年第3期。
8.Li Xiumin, Research on Establishing International Intermodal System in Tumen River Area (the Comprehensive Report), Establishing an Intermodal Transport System in Tumen Region, UNDP Projec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May 2004.
9.李秀敏:論「區域經濟學」課程內容的調整,《東北師大學報》,2005年教育教學專刊。
10.李秀敏、徐海玲:中國貿易流量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2005中國留美經濟學會(CES)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6月。
11.Li Xiumin, Du Yashu, Zhang Lili, Study on the Method of Regional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in China, China-USA Bussiness Review,Jul.2005.
12.Li Xiumin, Xu Hailing, Li Min, Study of Human Capital Structure and Narrowing the Disparity Problem of Area in Our Country,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ctober 2005.(國際三大檢索之一ISTP的收錄源)
13.李秀敏、李淑艷、杜亞書:東北老工業基地新型工業化的路徑選擇及對策研究,《「中國東北論壇」 2004—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研究》。
14.李秀敏、朱艷艷:論日本郵政民營化改革,《當代經濟研究》,2005年第12期。(重點刊物;CSSCI)
15.Li Xiumin, Research on Establishing International Intermodal System in Tumen River Area, UNDP Project Activity Report, Korea Maritime Institut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July 2005.
16.李秀敏、孟昭榮:沿邊開放與沿邊開放城市經濟增長的實證檢驗,《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第1期。(重點刊物)
17.李秀敏、吳曉青:圖們江地區空間結構演進機制及調控對策研究,《地理科學》,2006年第1期。(重點刊物)
18.李秀敏、安燁:科學測算我國地區間的實際差距,光明日報理論版,2006年2月21日。(國家級)
19.劉麗琴、李秀敏:吉林省生態農業發展的區域模式研究,《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增刊。
20.吳曉青、李秀敏,增長三角的理論與實踐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理論探討》(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1.Hailing, Li Xiumin, Li Min, The Positive Research of Human Capital Structure and the Disparity Problem of Area in Our Country, Chinese Bussiness Review,Jul.2005.
22.Li Shuyan, Li Xiumin, The Positive Research on the Tendency of In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Forcasting,China-USA Bussiness Review,Aug.2005. (國際三大檢索之一ISTP的收錄源)
23.Yashu, Zhang Lili, Li Xiumin,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o the Correction Result of Regional Disparity Calculation in China,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ctober 2005.
24.李敏、李秀敏:就業量決定模型的建立及對東北的實證研究——考慮技術因素和制度因素的聯合影響,《「中國東北論壇」 2004—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25.劉麗琴、李秀敏:論邊境縣域經濟優勢產業的選擇,《經濟問題探索》,2005年第8期。
26.劉麗琴、李秀敏:論邊境地區優勢產業選擇,《世界地理研究》2005年第2期。(重點刊物)
27.安燁、李秀敏:東北地區工業所有制結構調整的障礙分析及對策,《財經問題研究》,2005年第9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城市經濟、區域經濟》,2005年12期。(重點刊物;CSSCI)
會議論文:
1.李秀敏、徐海玲:中國對外貿易引力模型與出口區位選擇:基於面板數據的分析,入選「東亞產業發展與全球貿易格局變化國際研討會」,並做大會發言,2005年11月。
2.李秀敏、徐海玲:中國對外貿易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入選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年會,並做大會發言,2005年11月。
3.李秀敏、杜亞書、張麗莉:我國地區購買力平價對地區差距測算結果的修正, 入選2005年中國經濟學年會,並在區域經濟學分會場發言,2005年12月。
2001年之前:
1. 袁樹人、李秀敏,試論圖們江陸橋樞紐共同體特點、模式及其演進展望,《世界地理研究》,2000年1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世界地理》,2000年3期。(重點刊物)
2. 余昺雕、李秀敏,面向21世紀東亞經濟共同體的前景分析,《東北亞論壇》,2000年2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世界經濟》,2000年7期。(重點刊物;CSSCI)
3. 左世紅、李秀敏,圖們江地區開發進程預測與模式選擇,《山東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4期。
4. 李秀敏,蒙古的經濟發展與東北亞經濟合作,《世界地理研究》,2000年3期。(重點刊物)
5. 袁樹人、李秀敏、楊曉慧,中國圖們江地區大宗貨物輸出及其流向研究,INAS REPORT,1999年2期。
6. 李秀敏、陳才,東北亞經濟區與我國東北國際河流的合作開發和協調管理,《地理學報》,1999年增刊。
7. 李秀敏,日本對外直接投資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世界地理研究》,1998年2期。(學科二)
8. 李秀敏、袁樹人、楊曉慧,圖們江地區大宗貨流及其流向研究,《東北亞論壇》,1998年2期。
9. 李秀敏,圖們江地區空間開發模式研究,《圖們江通海航行與對外開放研究文集》,1998年1月。
10.李秀敏,東北亞新大陸橋的建設與蒙古的經濟發展,《圖們江通海航行與對外開放研究文集》,1998年1月。
11. 李秀敏,淺談世界經濟地理課程改革,《世界地理研究》,1997年1期。(學科二)
12. 李秀敏:吉林省對蒙貿易潛力分析,《圖們江通海航行與對外開放研究文集》,1995年10月。
13. 李秀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資源配置問題的幾點思考,《資源環境與持續發展戰略》,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年8月。
14. 王士君、李秀敏:中國東部內陸中心城市郊區城市化趨勢分析—以長春為例,《人文地理》,1995年2期。(學科二)
15. 王榮成、李秀敏:俄羅斯遠東地區經濟發展現狀與圖們江地區開發,《外國問題研究》,1995年1期。
16. 李秀敏:中國東北資金供需格局,《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年增刊。
17. 李秀敏:蒙古國對外經濟貿易的基本特徵,《世界地理研究》,1995年1期。(學科二)
18. 王士君、李秀敏: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的基本特點,《人文地理》,1993年3期。(學科二)
19. 李秀敏、高莎麗:大海參崴自由經濟區規劃與圖們江地區規劃的銜接,《人文地理》,1993年2期。
20. 李秀敏:戈爾巴喬夫時代蘇聯由擴張到收縮的對外政策,《外國問題研究》,1992年2期。
21. 牛國弼、李秀敏、馮玉芝:對開辟阿爾山中蒙地方貿易口岸,建設中蒙蘇第二條國際聯運線合理性的探討,《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1991年6期。
22. 李秀敏、馮玉芝:吉林省對外經貿戰略新議,《經濟縱橫》,1991年6期。李秀敏:蘇聯的經濟特區,《外國問題研究》,1991年3期。
23. 張達明、牛國弼、李秀敏、馮玉芝:中蘇、中蒙經貿新途徑,《外國問題研究》,1991年1期。
24. 王士君、李秀敏:小城鎮發展在縣域城鎮體系規劃中的幾個問題,《東北三省城市規劃優秀論文集》,1991年1月。
25. 李秀敏:東北經濟區城市化發展水平研究,《城鎮經濟研究》,1987年5期。
(二)著作
1. 張曙霄、李秀敏:《國際貿易理論·政策·措施》,中國經濟出版社,北京,2001年。
2. 李秀敏參編:《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1年。
3. 丁四保、王榮成、李秀敏、劉力、趙偉:《區域經濟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年。
4. 余昺雕、李秀敏、王厚雙、王秋蘭:《中外增長三角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長春,2004年。
5. 袁樹人、……、李秀敏等:《吉林省網路全書》(上、下),編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6. 楊青山、高莎麗、李秀敏:《蒙古國地理》,專著,東北師大出版社,1994年。
7. 丁四保、王力、……、李秀敏等:《內陸邊境地區對外開放的區域模式研究》,專著,東北師大出版社,1994年。
8. 李樹藩、張宗諤、……、李秀敏等:《世界通覽》,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

❻ 東北師范大學有哪些知名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我是東師經濟學院的16級學生,現在大三了,是一名考研黨。所謂這個時代人人都要懂點經濟學,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首先推薦的是我們經院院長李秀敏教授的宏觀經濟學。

李秀敏教授

東師還有很多的很有風格的老師以及很有內涵的課程,總有適合自己的,希望大家能夠發掘到自己喜歡的老師喜歡的課。

❼ 李秀敏的工作經歷

1988.7-1990.12 東北師范大學抄蘇聯研究所 助教
1990.12-1992.10 東北師范大學蘇聯研究所 講師
1992.10-2002.6 東北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 講師、副教授
1999.10-2004.6 吉林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 博士後
2002.6-2004.3 東北師范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 副教授、教授
2004-東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❽ 有哪些祝孩子考出好成績的名言警句

  1. 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王翠榮

  2. 教師要以父母般的情感對待學生。——王鳳琴

  3. 我為我能看著學生天天有新的問題、新的想法、新的人際關系,進而感受生命再生的喜悅!——馬玲玲

  4. 多一點希望,多一點關懷,多一點滿足,多一點收獲。——吳楠楠

  5. 教師的快樂存在於學生的進步之中!——張香蘭

  6. 對學生表示關心和善意,比任何禮物都能產生更多的效果,比任何禮物對學生都有更多的實際利益!——劉莘

  7. 願付平生螻蟻力,啟開莘莘學子心!——梁雪梅

  8.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李秀敏

  9. 科教興國人人有責!——蔣國震

  10. 身教最可貴,知行不可分。——王鳳銀

  11. 贏得學生內心的尊敬和思念,是教師最大的幸福。——薛玉霞

  12. 只有拼搏才能夠迎接人生的各種挑戰!——劉德啟

  13. 寬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李志

  14. 教育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之上的。——賈淑玲

  15. 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於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