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代五大醫學著作有哪些
1、《黃帝內經》(相傳為黃帝所作)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相傳為黃帝所作。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
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道家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黃帝內經成編於戰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秦漢有關天文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成為中國醫葯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2、《傷寒雜病論》 東漢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確立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規律,它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葯具備的經典著作,開創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先河;同時在制劑學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對後世也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歷代醫家無不尊張仲景為「醫聖」,故有「醫聖者,即醫中之堯舜也,榮膺此譽者,唯仲景先師。」
3、《神農本草經》 (相傳為神農氏所作)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葯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葯的第一次系統總結。
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葯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葯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葯葯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4、《本草綱目》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時珍(東璧)撰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此書採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加以變革。序例(卷1、2)相當於總論,述本草要籍與葯性理論。
卷1「歷代諸家本草」,介紹明以前主要本草41種。次輯錄明代以前有關葯物氣味陰陽、五味宜忌、標本陰陽、升降浮沉、補瀉、引經報使、各種用葯禁忌等論述,其中又以金元諸家之論居多。卷3~4為「百病主治葯」,沿用《證類本草》「諸病通用葯」舊例,以病原為綱羅列主治葯名及主要功效,相當於一部臨證用葯手冊。
5、《千金方》 唐 孫思邈
《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作者孫思邈,共30卷,是綜合性臨床醫著,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網路全書。唐朝孫思邈所著,約成書於永徽三年(652年)。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
《千金要方》總結了唐代以前醫學成就,奠定了宋代婦、兒科獨立的基礎;其治內科病提倡以"五臟六腑為綱,寒熱虛實為目",並開創了臟腑分類方劑的先河;針灸孔穴主治的論述,為針灸治療提供了准繩,對針灸取穴的准確性頗有幫助。
② 中國古代四大醫書,是哪四本書
公認的是:《黃帝內經》、扁鵲《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巨著,是中醫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辨證思想。
《難經》是中國古代醫學著作《黃帝八十一難經》的簡稱,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原題秦越人撰。《難經》書名的含義,有二種解釋:以難字作為問難,另以難字做為難易來解讀。難,讀音為「ㄋㄢˋ(nàn)」。《難經》是闡發《黃帝內經》的疑難和要旨的第一部書。後世將其列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全書所述以基礎理論為主,還分析了一些病證。其中一至二十二難為脈學,二十三至二十九難為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為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為針法。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理、營衛、俞穴,針刺等基礎理論,同時也列述了一些病證。該書以基礎理論為主,結合部分臨床醫學,在基礎理論中更以脈診、臟腑、經脈、俞穴為重點。其中1~22難論脈;23~29難論經絡;30~47難論臟腑;48~61難論病;62~68難論俞穴;69~81難論針法。書中對命門和三焦的學術見解以及所論七沖門(消化道的7個沖要部位)和八會(臟、腑、筋、髓、血、骨、脈、氣等精氣會合處)等名目,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該書還明確提出「傷寒有五」(包括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並對五臟之積,泄痢等病多有闡發,為後世醫家所重視。全書內容簡扼,辨析精微,在中醫學典籍中常與《內經》並提,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古典醫籍之一。有多種刊本和注釋本。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
在這部著作中,張仲景創造了三個世界第一:首次記載了人工呼吸、 葯物灌腸和膽道蛔蟲治療方法。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時光到了晉朝,《傷寒雜病論》命運中的第一個關鍵人物出 傷寒雜病論現了。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醫令在偶然的機會中見到了這本書。書已是斷簡殘章,王叔和讀著這本斷斷續續的奇書,興奮難耐。利用太醫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傷寒雜病論》的各種抄本,並最終找全了關於傷寒的部分,並加以整理,命名為《傷寒論》。《傷寒論》著論22篇,記述了397條治法,載方113首,總計5萬余字,但《傷寒雜病論》中雜病部分沒了蹤跡。王叔和的功勞,用清代名醫徐大椿的話說,就是「苟無叔和,焉有此書」。
王叔和與張仲景的淵源頗深,不但為他整理了醫書,還為我們留下了最早的關於張仲景的文字記載。王叔和在《脈經》序里說:「夫醫葯為用,性命所系。和鵲之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
之後,該書逐漸在民間流傳,並受到醫家推崇。南北朝名醫陶弘景曾說:「惟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可以想像,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讓人認識了它的著作者,並把著作者推向醫聖的崇高地位。
張仲景去世800年後的宋代,是《傷寒雜病論》煥發青春的一個朝代。宋仁宗時,一個名叫王洙的翰林學士在翰林院的書庫里發現了一本「蠹簡」,被蟲蛀了的竹簡,書名《金匱玉函要略方論》。這本書一部分內容與《傷寒論》相似,另一部分,是論述雜病的。後來,名醫林億、孫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訂《傷寒論》時,將之與《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對照,知為仲景所著,乃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於世,《金匱要略》共計25篇,載方262首。至此,《傷寒雜病論》命運中的幾個關鍵人物全部出場了。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國漢族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葯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葯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葯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葯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葯葯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葯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葯理論精髓。
規定了葯物的劑型
《本經·序錄》認為:「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主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葯性,不得違越。」此處一方面體現了在2000年前中葯劑型已有的成就,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葯物劑型工藝以及對哪些葯宜用哪種劑型的研究經驗,如消石「煉之如膏」,術「作煎餌」,茺蔚子「可作浴湯」(外用洗劑),葡萄「可作酒」,白芷「可作面脂」,牛角、牛膽「可入丸葯」,蝟皮「酒煮殺之」,露蜂房「火熬之良」,當歸治「金創煮飲之」,雷丸「作膏摩,除小兒百病」,蛇蛻「火熬之良」,貝子「燒用之良」等等。此處既講了葯物炮製加工方法,同時也說明了不同葯物在具體應用時要採用不同的劑型,才能更有效地發揮其治療效果。對現今中醫業醫者只採用湯葯成葯的現象具有很大的批判性的價值。
對葯物治病取效的客觀評價
《神農本草經·序錄》認為」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府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葯必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此處首先告誡人們,有病必須早治;其次強調了疾病的痊癒與否,不能完全依賴葯物的作用,主要是機體的防禦機能和在葯物干預下機體驅邪愈病的內在能力。
強調辨證施葯
《神農本草經·序錄》提出「療寒以熱葯,療熱以寒葯,飲食不消,以吐下葯,鬼疰蠱毒以毒葯,癰腫瘡瘍以瘡葯,風濕以風濕葯,各隨其所宜。」此語不但突出了辨證施治用葯的主旨,還提示在辨證施治用葯的前提下,務必要辨別疾病的性質(寒、熱)用葯,辨別病因而審因論治(如「飲食不消」、「風濕」),辨別病情輕重並根據病情輕重而施以用葯(如「鬼疰蠱毒」均為重危病證),還要辨別軀體病(如「癰腫瘡瘍」、「風濕症」)與內臟病(如「鬼疰蠱毒」)的差異而用葯。前者用「瘡葯」、「風濕葯」,後者用「毒葯」。若通覽書中365味葯物的功效和主治,還可以發現,書中根據內科疾病、婦科疾病、外科疾病、五官科疾病、皮膚病等等不同病種而施以不同葯物予以治療,這些內容都充分體現了辨證施治的用葯思想。
重視服葯時間與療效的關系
《神農本草經·序錄》認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葯;病在腹以下者,先服葯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這說明本書作者在認真總結前人用葯經驗的基礎上,認識到服葯時間與葯物療效之間的密切關系。
踐行「葯有陰陽」理論的價值
《內經》首先提出了「葯有陰陽」理論,《本經》對這一理論予以踐行。所謂「葯有陰陽」,其含義甚廣。若僅從植物葯與礦物葯分陰陽,礦物葯質地沉重而主降,屬性為陰,植物葯質地輕清而屬陽。若就植物葯而言,凡葯用其花、其葉、其枝者多屬陽,若用其根、其干者多為陰。如若對葯物深層的內涵以陰陽分,則「陽為氣,陰為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具體內容可詳見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本經·序例》所謂「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其本義是指人們可以品嘗到的葯物真實滋味以及其對人體氣血陰陽的作用。葯物真實滋味不止五種,由於受事物五行屬性歸類理論的影響,於是自古至今,將葯物之滋味統統納之於五味之中,並將澀味附之於酸,淡味附之於甘,以合葯物五味的五行屬性歸類。
葯物「有寒熱溫涼四氣」
《本經》所言葯物有「寒、熱、溫、涼四氣」。四氣,即四性,是葯物或食物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質,與人們味覺可感知的五味相對而言,四氣屬陽, 五味屬陰,也就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為氣,陰為味」之意。事物之陰陽屬性是可分的,「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故葯物寒熱溫涼之性還可再分陰陽。溫性、熱性為陽,涼性、寒性屬陰。熱甚於溫,寒甚於涼,其中只是程度的差異。溫熱葯有微溫、溫、熱、大熱的不同量級;寒涼葯有涼、微寒、寒、大寒的不同量級,如果在性質上沒有寒熱溫涼明顯的性質差異,於是就用「平」標定其性質。
③ 穿山甲的功效並沒有科學依據嗎
穿山甲被移出葯典,有的人就在猜測是不是穿山甲本身沒有醫用效果,才被移出葯典,現在可以明確的說明,不是的。如果穿山甲的功效沒有科學依據的話,穿山甲也不可能被寫進葯典。穿山甲的功效還是有科學依據的,只不過穿山甲的數量已經瀕危了,再大肆的進行葯用的話有滅絕的風險。
穿山甲的葯效並不是沒有依據,很多中醫典籍上都有記錄。穿山甲身上的價值是非常多的,雖然有權威的論文指出穿山甲上可能攜帶新冠病毒,但是穿山甲通經下乳的功效是在中醫典籍中有記載的。但是由於中醫典籍中的記載也只能是作為參考。中醫典籍由於比較古老,並且在古代沒有這么高的科學技術,醫術更是欠缺,所以這些典籍要斟酌著看,但是穿山甲通經下乳的葯效是不假的。
④ 全身起小紅點,且全身搔癢,求治療方法
應該是疥瘡!!!!!!!我得過的,最大特點就是晚上會特別厲害。內
不要亂治。
疥瘡的臨床容表現就是:首先是瘙癢,尤其是夜間入睡時更加劇烈,使得病人反復搔抓,繼而出現很多抓痕和血痂,日久有色素沉著及皮膚增厚。第二個特點是起小疙瘩及小水皰。在四肢軀乾和外陰常出現淡紅色或正常膚色的小疙瘩、小水皰,分布對稱。好發於手指縫間、手腕屈側、肘間、腋前、腰腹部、臀部、乳房下、外陰等皮膚較薄的部位,特別是手指縫間的小疙瘩、水皰損害具有特徵性的診斷意義。
老人常說:疥是一條龍,先在手中行,腰裡圍三圈,屁股上扎老營。這是通常情況,我的順序不太一樣,可是你的情況是全身,但是應該也是疥瘡,去醫院皮膚科看看,拿點硫磺洗液之類的葯,不過這東西特別頑固,要做好長期斗爭准備。
再問下,是不是浸泡在比較熱的水裡會更癢?是的話,那咱們就真的是病友了,合合
⑤ 成都民生醫院的專家介紹
夏邦志 主任醫師
原四川省人民醫院皮膚科專家,中國西南皮膚病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知名皮膚病專家、四川省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專委會委員。臨床工作30餘年,任職期間曾獲得10面致謝錦旗,多次在國家級刊物發表論文20餘篇,獲得10餘次皮膚病科技研究優秀論文獎。
樓有益 主任醫師
教授,中國知名皮膚病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原四川省皮膚性病新醫葯研究所所長,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主編《皮膚性病科常見病用葯指南》典籍,獲中國援外醫療隊國際醫師證書,研發2種國家准字型大小新葯。
楊仕平 副主任醫師
教授,原416醫院皮膚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成都市皮膚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四川省、成都市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成員。職務:我院學術委員會顧問 特需專家組專家 西南疑難皮膚病會診基地專家。
李秀芬 副主任醫師
畢業於河北醫科大學中醫系,從事皮膚專科和性病專科臨床、科研工作三十餘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各種頑固性皮膚病、性傳播疾病以及婦科疾病有獨特的見解和有效的治療方法。擅於運用中西醫結合、內調外治、標本兼治等方法治療銀屑病、痤瘡、皮炎濕疹以及性病。在省級以上核心醫學刊物上發表皮膚性病科醫學論文二十餘篇。
劉中本 副主任醫師
白癜風、銀屑病資深專家,知名皮膚性病專家,從事皮膚病性病工作近30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診治經驗。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關於白癜風、銀屑病、皮膚病性病論文並多次獲獎。由他及其專家組主創的新療法治療反復性銀屑病、白癜風效果顯著,對我國皮膚頑固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劉志全 副主任醫師
畢業於成都中醫學院,從事皮膚病臨床診療工作20多年,具有較深厚的皮膚病理論知識,對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常見性、多發性疑難性皮膚病、性病等有很深的研究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在白癜風、銀屑病的診治方面有較深厚的造詣,部分達到國內先進水品。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一套獨特的診療方法。曾在《中華皮膚科雜志》《中國美容醫學雜志》等權威雜志發表論文數十篇 。
夏小靈 副主任醫師
原四川皮膚性病防治所研究員,曾在多家國家級重點皮膚病醫院進行臨床學習、研究皮膚病中西結合治療多年,掌握各皮膚病治療技巧,對臨床工作具有獨特、豐富的經驗;多次在國家級刊物發表學術著作,連續兩次獲得西南疑難皮膚病科技研究獎,是中國首批中西結合治療皮膚病學術研究者之一。
⑥ 斑禿怎麼引起的
斑禿的形成原因,目前比較明確,一般認為是由於免疫系統功能紊亂導致毛囊陷版入「休眠」權而發病。遺傳基因,壓力大,休息不好為其誘發或加重因素。其症狀也比較典型,表現為
頭皮上的片狀脫發,表面光滑,不痛不癢,多在不知不覺中發生,常因為理發或者被家人所發現,故民間也稱為「鬼剃頭」。注意這種片狀脫發會擴大,或者多處融合成片,甚至頭發全部
說落等。早期小片狀脫發,可以外塗生薑以幫
助恢復。而超過一個月未愈,或者大面積發
作,病情加重者,則需要去皮膚科規范診治
⑦ 葯妝的中葯葯妝
根據中國傳統中醫理論,皮膚和人體衰老的直接原因是五臟的衰退和失衡。中國傳統中醫理論有關保持健康的中心思想是維持陰陽之間的動態平衡,尤其五臟內的平衡。中醫典籍認為,五臟的功能既相生又相剋。從現代生物學的角度看,則必須維持多種不同器官、酶和細胞活動之間相互作用的動態平衡。
皮膚衰老是由內部和外部因素引起的一種復雜的生理現象。許多科學家曾提出各種理論,希望能解釋這一自然現象,並找到延緩衰老的方法。對於中草葯的抗衰老作用,科學家提出以下幾種主要的作用機制: 延緩細胞老化 黃芪和人參的提取物可以延長細胞的壽命,包括人體皮膚的成纖維細胞。
2.清除自由基
自由基包括超氧化物和羥基自由基,其氧化能力很強,會導致皮膚和機體老化。實驗表明,許多中葯材都具有較強的抗氧化劑作用。五味子和三七提取物能有效抑制脂質過氧化以及丙二醛的產生。提取物中的類黃酮可以提高細胞中抗氧化酶的生物活性,可以促進SOD 和GSH- PX 酶的合成,從而減少脂質過氧化。
另外,丹參含有丹參酸乙和丹酚酸C 活性物,是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劑,同時還能抑制脂質過氧化和血小板的聚集。
3.修復膠原
膠原是最為豐富的人體蛋白質,占蛋白質總量的25%,是真皮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補溶性蛋白,主要存在於皮膚、牙齒、骨骼和腱等部位。隨著年齡的增長,膠原對物理應激的反應能力會逐漸下降,因為羥脯氨酸是皮膚膠原中最為重要和穩定的氨基酸,它的相對含量能間接反映皮膚中的膠原含量,同時反映出真皮的老化程度。
研究表明,許多傳統中草葯不僅可以清除自由基,還具有膠原修復能力。茯苓提取物可以提高羥脯氨酸的含量,抑制膠原蛋白分子的交聯;黃精和枸杞子的配方能有效提高羥脯氨酸的含量,促進成纖維細胞的繁殖;丹參含有的丹參酸乙和丹酚酸C 活性物,可以提高SOD 的活性,增加羥脯氨酸的含量,改善皮膚的彈性。
4.免疫調節
皮膚的表皮部分是抵禦抗原入侵的天然防線,表皮的最外層是角質層,下面是脂質雙層。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免疫功能的響應都會下降。當免疫系統運轉不正常時,會對膠原和彈性蛋白造成負面影響,延緩傷口的癒合。
在中草葯中,五味子提取物能提高巨噬細胞的活性,同時增強SOD 的作用;三七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皂苷,它不僅具有較強的自由基清除能力,還可以調節皮膚的免疫力。另外,菟絲子提取物通過增加白介素- 2 的合成,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力。
5.促進皮膚微循環
皮膚的微循環有助於高效地為皮膚提供營養物質,支持細胞代謝,並調節體溫,這對皮膚護理和延緩皮膚衰老都十分重要。
丹參提取物可以改善皮膚毛細血管的血液循環;當歸和白芨提取物由於含有類黃酮,不僅是強有力的抗氧化劑,還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從而延緩皮膚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