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真菌感染皮膚病
真菌性皮膚病,亦稱皮膚真菌病,是指由病原真菌所引起的人類皮膚以及黏膜、內毛發和甲容等皮膚附屬器的一大類感染性疾病。皮膚癬菌是真菌性皮膚病的主要致病菌,有紅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疣狀毛癬菌、大小孢子菌等。此類疾病的共同特點是:發病率高、具有傳染性、易復發或再感染。特別不合理、不規范的治療會造成反復發作、反復治療,極大的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真菌喜歡溫暖潮濕,淺部真菌最適宜的溫度是22℃~28℃。當人體皮膚上有適合真菌生長繁殖的條件時,就容易發生癬病。如有些人容易出汗,皮膚容易潮濕,如不及時擦凈和保持乾燥,容易感染真菌而發生花斑癬等癬病;所穿褲子過緊過厚不透氣、長時間坐辦公室,容易患股癬等癬病;經常穿膠鞋、皮鞋、運動鞋,如透氣性差,腳部的濕度和溫度增高,若再加上皮膚不幹凈,就極易發生足癬等癬病。而且,身體上如果有了一種癬病,還會通過自身傳播而使其他部位也發生癬病。
⑵ [高分請教]有關微生物的綜述
微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nism簡稱microbe)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
一般地,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能引起人和動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源微生物有八大類:
1.真菌:引起皮膚病。深部組織上感染。
2放線菌:皮膚,傷口感染。
3螺旋體:皮膚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鉤端螺旋體病。
4細菌:皮膚病化膿,上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敗血壓症,急性傳染病等。
5立克次氏體:斑疹傷寒等。
6依原體: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腦炎,麻疹,愛滋病等。
8支原體:肺炎,尿路感染。
生物界的微生物達幾萬種,大多數對人類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環境下能引起感染稱條件致病菌。 能引起食品變質,腐敗,正因為它們分解自然界的物體,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質循環。
有些人誤將真菌當作細菌,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誤解。尤其以80年代以前未受過系統生物學教育者。
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資料顯示:傳染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據第一位。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斗爭的歷史。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新現和再現的微生物感染還是不斷發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機制並不清楚。大量的廣譜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了強大的選擇壓力,使許多菌株發生變異,導致耐葯性的產生,人類健康受到新的威脅。一些分節段的病毒之間可以通過重組或重配發生變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與前次導致感染的株型發生了變異,這種快速的變異給疫苗的設計和治療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而耐葯性結核桿菌的出現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結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圍內猖獗起來。
微生物千姿百態,有些是腐敗性的,即引起食品氣味和組織結構發生不良變化。當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們可用來生產如乳酪,麵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須通過顯微鏡放大約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細菌,1000個疊加在一起只有句號那麼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敗的牛奶中約有5千萬個細菌,或者講每誇脫牛奶中細菌總數約為50億。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有含有50 億個細菌。
微生物能夠致病,能夠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發霉腐爛,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了青黴素,這對醫葯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後來大量的抗生素從放線菌等的代謝產物中篩選出來。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還有一些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溫、低溫、高鹽、高鹼以及高輻射等普通生命體不能生存的環境,依然存在著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們發現的微生物已經很多,但實際上由於培養方式等技術手段的限制,人類現今發現的微生物還只佔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也相當奧秘。例如健康人腸道中即有大量細菌存在,稱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細菌種類高達上百種。在腸道環境中這些細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質甚至葯物的分解與吸收,菌群在這些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及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還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調,就會引起腹瀉。
隨著醫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人們對基因、遺傳物質等專業術語也日漸熟悉。人們認識到,是遺傳信息決定了生物體具有的生命特徵,包括外部形態以及從事的生命活動等等,而生物體的基因組正是這些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因此闡明生物體基因組攜帶的遺傳信息,將大大有助於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奧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體的變異規律、毒力和致病性,對於傳統微生物學來說是一場革命。
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代表的生物體基因組研究成為整個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權威性雜志《科學》曾將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評為世界重大科學進展之一。通過基因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遺傳機制,發現重要的功能基因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疫苗,開發新型抗病毒、抗細菌、真菌葯物,將對有效地控制新老傳染病的流行,促進醫療健康事業的迅速發展和壯大!
從分子水平上對微生物進行基因組研究為探索微生物個體以及群體間作用的奧秘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為了充分開發微生物(特別是細菌)資源,1994年美國發起了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計劃(MGP)。通過研究完整的基因組信息開發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僅能夠加深對微生物的致病機制、重要代謝和調控機制的認識,更能在此基礎上發展一系列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基因工程產品,包括:接種用的疫苗、治療用的新葯、診斷試劑和應用於工農業生產的各種酶制劑等等。通過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進新型菌株的構建和傳統菌株的改造,全面促進微生物工業時代的來臨。
工業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葯、冶金、采礦、石油、皮革、輕化工等多種行業。通過微生物發酵途徑生產抗生素、丁醇、維生素C以及一些風味食品的制備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參與皮革脫毛、冶金、採油采礦等生產過程,甚至直接作為洗衣粉等的添加劑;另外還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以作為天然的微生物殺蟲劑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通過對枯草芽孢桿菌的基因組研究,發現了一系列與抗生素及重要工業用酶的產生相關的基因。乳酸桿菌作為一種重要的微生態調節劑參與食品發酵過程,對其進行的基因組學研究將有利於找到關鍵的功能基因,然後對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適於工業化的生產過程。國內維生素C兩步發酵法生產過程中的關鍵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的基因組研究,將在基因組測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與維生素C生產相關的重要代謝功能基因,經基因工程改造,實現新的工程菌株的構建,簡化生產步驟,降低生產成本,繼而實現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對工業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不斷發現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謝過程和代謝產物生成相關的功能基因,並將其應用於生產以及傳統工業、工藝的改造,同時推動現代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
農業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認清致病機制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
據資料統計,全球每年因病害導致的農作物減產可高達20%,其中植物的細菌性病害最為嚴重。除了培植在遺傳上對病害有抗性的品種以及加強園藝管理外,似乎沒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積極開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組研究,認清其致病機制並由此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顯得十分緊迫。
經濟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國際上第一個發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還有一些在分類學、生理學和經濟價值上非常重要的農業微生物,例如:胡蘿卜歐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單胞菌以及我國正在開展的黃單胞菌的研究等正在進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剛剛測定完成。借鑒已經較為成熟的從人類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組學信息篩選治療性葯物的方案,可以嘗試性地應用到植物病原體上。特別像柑橘的致病菌這種需要昆蟲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種類,除了殺蟲劑能阻斷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過遺傳學研究找到毒力相關因子,尋找抗性靶位以發展更有效的控制對策。固氮菌全部遺傳信息的解析對於開發利用其固氮關鍵基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環境保護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找到關鍵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
在全面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濫用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也日益嚴重。面對全球環境的一再惡化,提倡環保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聲。而生物除污在環境污染治理中潛力巨大,微生物參與治理則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機物;還能處理工業廢水中的磷酸鹽、含硫廢氣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夠分解纖維素等物質,並促進資源的再生利用。對這些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謝過程的遺傳背景的前提下,有選擇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關鍵基因,將其在某一菌株中組合,構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時降解不同的環境污染物質,極大發揮其改善環境、排除污染的潛力。美國基因組研究所結合生物晶元方法對微生物進行了特殊條件下的表達譜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機物的關鍵基因,為開發及利用確定目標。
極端環境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深入認識生命本質應用潛力極大
在極端環境下能夠生長的微生物稱為極端微生物,又稱嗜極菌。嗜極菌對極端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極端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有助於從分子水平研究極限條件下微生物的適應性,加深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有一種嗜極菌,它能夠暴露於數千倍強度的輻射下仍能存活,而人類一個劑量強度就會死亡。該細菌的染色體在接受幾百萬拉德a射線後粉碎為數百個片段,但能在一天內將其恢復。研究其DNA修復機制對於發展在輻射污染區進行環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義。開發利用嗜極菌的極限特性可以突破當前生物技術領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術手段,使環境、能源、農業、健康、輕化工等領域的生物技術能力發生革命。來自極端微生物的極端酶,可在極端環境下行使功能,將極大地拓展酶的應用空間,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術加工過程的基礎,例如PCR技術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滌劑中的鹼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義。極端微生物的研究與應用將是取得現代生物技術優勢的重要途徑,其在新酶、新葯開發及環境整治方面應用潛力極大。
什麼是微生物
簡介: 到目前為止,綠色的地球是唯一為人類所認知的一塊生命的棲息地。在地球的陸地和海洋,與人類相依相存的是另一個繽紛多彩的生命世界。在這個目前對人類仍有太多未知的生命世界裡,除了我們熟知的動物、植物,還有一個神秘的群體。它們太微小了,以至用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楚 ...
到目前為止,綠色的地球是唯一為人類所認知的一塊生命的棲息地。在地球的陸地和海洋,與人類相依相存的是另一個繽紛多彩的生命世界。在這個目前對人類仍有太多未知的生命世界裡,除了我們熟知的動物、植物,還有一個神秘的群體。它們太微小了,以至用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楚,它們的名字叫微生物。
下一個科學的定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是一些個體微小、構造簡單的低等生物。大多為單細胞,少數為多細胞,還包括一些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主要有古菌;屬於原核生物類的細菌、放線菌、藍細菌、枝原體、立克次氏體;屬於真核生物類的真菌、原生動物和顯微藻類。以上這些微生物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見。蘑菇和銀耳等食、葯用菌是個例外,盡管可用厘米表示它們的大小,但其本質是真菌,我們稱它們為大型真菌。而屬於非細胞生物類的病毒、類病毒和朊病毒(又稱朊粒)等則需藉助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
其實,微生物「出生」最早,地球誕生至今已有46億多年,最早的微生物35億年前就已出現在地球上,人類出現在地球上則只有幾百萬年的歷史。但微生物與人類"相識"甚晚,人類認識微生物只有短短的幾百年。1676年荷蘭人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到了細菌,從而揭示出一個過去從未有人知曉的微生物世界。
雖然我們用肉眼看不到單個的微生物細胞,但是當微生物大量繁殖在某種材料上形成一個大集團時,或是把微生物培養在某些基質上,我們就能看到它們了。我們把這一團由幾百萬個微生物細胞組成的集合體稱為菌落。例如腐敗的饅頭和麵包上長的毛,爛水果上的斑點,皮鞋上的霉點,皮膚上的蘚塊等就是許多微生物形成的菌落。
微生物雖小,但它們和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有些對人類有益,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夥伴;有些對人類有害,對人類生存構成了威脅;有的雖然和人類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但在生物圈的物質循環和能流中具有關鍵作用。
http://www.51sbo.com/article/2007/0910/article_5.html
⑶ 中華現代中醫學雜志的主要欄目
中醫葯、綜述與講座、學術探討、經典研究、實驗研究、葯學研究、證治集粹內、中西醫結合、病容例討論、臨床經驗、中葯園地、針灸推拿、中醫教學、名醫經驗、海外中醫、經方驗方、葯事管理、中醫骨傷、中醫婦產、不孕不育、皮膚病防治、老年病防治等。
⑷ 一擲千金:幫忙寫一篇綜述!
小朋友,莪不能回答你的問題啊
凡事都要自食其力,姐姐不是信口開河啊!
要聽姐姐忠言
⑸ 天皰瘡怎麼治療最快
天皰瘡的治療方抄法是:襲1.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用一些清熱解毒涼血利濕的葯物進行治療。2.可以局部塗抹一些消炎的葯膏進行治療。天皰瘡是一組非常嚴重的慢性復發性皮膚疾病,很有可能會出現皮膚搔癢和疼痛,一定要注意個人衛生,要穿純棉透氣性好的衣服,避免用手抓撓。天皰瘡的治療包括全身支持治療、全身葯物治療和局部治療。糖皮質激素制劑是治療天皰瘡的首選葯物,可與免疫抑制劑聯合使用,尤其對重症病例,可採用血漿置換療法。注重營養,補充優質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和電解質。加強護理,注意皮膚清潔衛生,防止感染
⑹ 皮膚乾燥缺少什麼維生素
補充些維他命E,VE的好處自己可以在網上查,我這里就不多說了。
另外,盡量不要版每天用沐浴液洗皮膚,就用權熱清水洗,你屬於極乾性皮膚,而這些沐浴液等都屬於鹼性,你只有越洗越干。
最好的辦法是有洗米水洗頭甚至洗澡,但這點作起來有點麻煩。所以每天除了堅持清水洗澡外,補充VE,用油性點的膚霜擦身體,工作不要太疲勞,盡早點睡早起,多喝水(牛奶等),慢慢的你會好起來的。
⑺ 跪求3000字以內的美容或醫學美容方面的綜述~~必重謝~~!
針對眼底脂來肪凸出及眼底凹陷導致皺自紋產生的現象:
秘密激光眼底除脂術
輪廓矯正脂肪移植
皮膚分層彈力強化治療
印象診療
秘密輪廓術
輪廓矯正脂肪移植
印象診療
針對中顏面飽滿感下降臉部凹陷,以及下顏面輪廓線條逐漸變厚並下垂的現象:
針對面部皮膚變得褶皺且凹凸不平從而引起細微輪廓變形的現象
皮膚分層彈力強化治療=表層飽滿感再生注射+彈力注射+彈力激光
⑻ 誰能提供最新人畜共患病研究綜述(3000~5000字)
狂犬病又稱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內傳染病。狂犬病病毒容屬核糖核酸型彈狀病毒,通過唾液傳播,多見於狗,狼,貓等食肉動物。
急性傳染病,病原體是狂犬病毒,常見於狗、貓等家畜,人或其它家畜被患狂犬病的狗或貓咬傷時也能感染。家畜患狂犬病時,症狀是食慾不振,看見水就恐懼,狂叫,痙攣,碰到人畜或其他物體就咬,最後全身麻痹而死亡。人患狂犬病時,症狀是精神失常,惡心,流涎,看見水就恐怖,肌肉痙攣,呼吸困難,最後全身癱瘓而死亡。也叫恐水病。
⑼ 什麼方法可以最有效的治療結節性癢症
1.如果結節明顯、局限,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做冷凍治療。
2.如果較多或較平坦,僅以瘙癢為主,可外塗維A酸軟膏,每天兩次。
3.如果僅有深色的斑,瘙癢,可外塗中葯膏,如冰黃膚樂軟膏、丹皮酚軟膏等,不要長期抹激素葯,避免加重色素沉著。
4.一般不必吃葯。
祝你早日康復!
⑽ 關於鄭和渡美洲的綜述
(之一)鄭和發現美洲新證據 加拿大發現鄭和航海基地
2005年06月16日<人民網 >
鄭和最先發現美洲大陸考古工作有最新進展
昨晚,《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一書的作者、英國作家加文·孟席斯抵京出席該書中文版發行儀式。孟席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600年前鄭和最先發現美洲大陸的考古工作有了最新的進展,他們在加拿大臨北大西洋的一處半島上發現了鄭和船隊曾駐扎的基地。英國作家孟席斯到京,披露鄭和發現美洲最新證據
遺址墳墓中有漢字 遺址居民曾有黃種人特徵
昨天晚上剛剛抵京的記錄鄭和下西洋的英國作家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向記者表示,600年前鄭和最先發現美洲大陸的考古工作有了最新的進展,他們在加拿大臨北大西洋的一處半島上發現了鄭和船隊曾駐扎的基地。
遺址內留有佛教徒墳墓
孟席斯介紹說,這一處稱為新斯科舍的地區,在西經60度26分、北緯46度19分附近,在約面積50平方公里的范圍之內存在一個曾經繁榮海港的遺跡。半島上綿延著修築的城牆遺址,並且有水利工程設施存在,同時發現了大量佛教徒與回民的墳墓,墳墓中留存有中國的漢字。
遺址居民戴中國式耳環
這處區域幾百年來人跡罕至,離此地最近的居民也對這處遺跡的存在一無所知。孟席斯介紹說,1497年後最早一批到達這里的歐洲人曾描述說,這一地區是一個繁榮美麗的海港,部分土著居民具有東方黃種人的特徵,一些人使用奇特的象形文字,並且穿著帶有東方金絲花紋的服裝,帶著中國式的耳環。當地印第安人聲稱這些異族人是從海上乘著巨大的船隻而來,後來這些神秘的異族人又「回到了大洋的對岸」。
(之二)鄭和發現美洲?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侯楊方 2006-2-2
最近,一張購自上海古玩市場的地圖在國內外引起極大關注。英國《經濟學家》雜志近日公布了這張地圖,BBC等數十家權威英文媒體也先後發布了該消息。這張地圖已於今年1月16日在北京展出,網上也公布了照片,使得更多人有幸能夠目睹。
這不是一張普通的地圖,因為它不僅繪制了亞洲、歐洲、非洲、澳洲,甚至還有南極洲和美洲。根據這張地圖上的說明,此圖繪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是一張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天下諸番識貢圖》的復製品,名稱為《天下全輿總圖》,反映了天下諸番向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進貢的場景。地圖左上角有注文寫道:「凡未加紅圈者皆原圖所未命名者」,即圖上有紅圈者皆是原《天下諸番識貢圖》上的標注。
如果這張地圖的原本真是繪制於1418年,不言而喻,它將產生顛覆性的後果:好望角是由葡萄牙航海探險家迪亞士於1488年發現,澳洲是由荷蘭人於17世紀發現,南極大陸由美國人和英國人於1820年發現,美洲是由哥倫布於1492年發現。當然這些公認的發現反映的只是西方世界對其文明之外的探險與發現,由於真正第一個發現這些地方的人類並沒有留下文字記錄,更由於是西方人發現這些地區後,這些地區才開始真正成為全球化的一部分,因此這些西方人的第一次發現才具有重大歷史意義。但現在這張地圖的出現可能改變了一切,表明這些地區有可能在1418年之前就已被中國人發現,並記錄下來。
此前不久,英國皇家海軍退伍軍官孟席斯出版了著作《1421:中國發現世界年》,並成為暢銷書,他用3個證據「航海圖」、「歷史遺跡」、「當地人的DNA」證明中國人鄭和早在哥倫布之前發現了美洲。而這張地圖中有紅圈標注「一於永樂十三年隨正使太監馬三寶等往榜葛剌諸番,直抵忽魯謨(此處有一字模糊)等國開讀賞賜至永樂十六年回京」。鄭和原名正是馬三寶,號稱「三寶太監」。這張地圖的出現像是一個奇跡,成為對孟席斯理論最有力的支持——而他的理論此前已獲得不少中國學者認同。這張地圖表明,中國人不僅首先發現了好望角、美洲、澳洲甚至南極洲,而且也明確知道地球是球形,並且掌握了投影制圖方法——這種方法以前公認由16世紀末的歐洲傳教士傳入中國。
(之三)鄭和發現了美洲?
南方周末 2005-08-04
□本報記者 張英 □實習生 鍾宏傑
你相信這樣的說法嗎?———「早於哥倫布70年,中國人發現美洲大陸,並繪制了世界海圖;在麥哲倫的100年前,中國人已經完成了環游地球的壯舉,鄭和是世界環球第一人;比庫克船長早350年,中國人已經發現了澳洲和南極洲,領先歐洲人300年解決了經度測量的問題。」
在一本描寫鄭和下西洋的《1421∶中國發現世界》的書里,英國海軍退休軍官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根據自己十幾年對鄭和船隊的研究考證,得出了上述結論。
在上海,孟席斯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孟席斯首次公布自己的研究發現———中國人最早繪制了世界海圖、鄭和船隊先於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鄭和是世界環球航行第一人。 孟席斯所有的猜想起緣於明尼蘇達大學圖書館收藏的一張航海地圖。「這張地圖繪制於1424年,上面有威尼斯制圖學家祖阿尼·匹茲加諾(Zuane Pizzigano)的簽名。地圖描繪了歐洲和非洲的一部分。奇特的是除了畫出大陸,地圖上還畫了處於西大西洋深處的四個島嶼,標出的名稱分別是Satanazes、Antilia、Saya和Ymana。我的興趣被完全激發起來了。地圖上標識了一些當時歐洲人沒到過的地方,根據我們已經接受的歷史知識,歐洲人在70年後才去那兒探險。我在地圖收藏室和檔案館中查了幾個月的海圖和文獻之後,我確信Satanazes和Antilia事實上就是加勒比群島中的波多黎各和瓜德魯普島。」
孟席斯稱,這份地圖的年代是無可懷疑的。他認為,這暗示了在哥倫布到達加勒比海前大約70年有人精確地考察過了這些島嶼。
除了匹茲加諾地圖外,孟席斯還發現,1459年的法莫拉地圖上已經明確地標出了好望角,澳洲出現在1452年讓·羅茨繪制的海圖上。「當哥倫布從歐洲出發,尋找傳說中『遍地黃金』的東方時,他在出發前就已經看過標有美洲大陸的地圖。他知道他能夠『發現』新大陸。」
接著,孟席斯又在威尼斯見到繪制於1459年的一幅顯示印度洋和南部非洲的平面球形地圖。這張地圖上已經標明了南部非洲的好望角,而好望角直到1497年才被達·伽馬「發現」。在那張平面圖上還用中世紀腓尼基語標注說,1420年曾有人繞過好望角航行至貝爾德島角,旁邊還畫著一艘中國大帆船。
接下來,孟席斯又在日本的龍谷大學里找到一幅《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這張地圖印在絲綢上,內容除了中國和朝鮮、日本等國家外,還涉及到非洲的東海岸、南海岸、西海岸。「這張地圖如此精確,毫無疑問,它是曾繞過好望角航行過的人繪制的。因為歐洲人直至60年後才到達南部非洲。」
在古代的地圖上,孟席斯的發現越來越多。「我驚奇地發現,在歐洲人發現之前100年,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亞和安第斯山脈就已經被標識在地圖上了;在歐洲人到達那兒之前大約400年,南極洲就已經准確地畫在地圖上了;另一幅海圖標識了非洲東海岸地區,而且還非常准確地標著經度,此後3個世紀歐洲人尚不能完全掌握這樣的技術;還有一幅地圖標明了澳大利亞,早於庫克船長的發現有300年;另外一些海圖標明了加勒比海、格陵蘭島、北極、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岸線。遠在歐洲人到達之前,這些地方就以驚人的准確度繪在海圖上了。」
是誰去過了這些地方,把它們描繪在海圖里的?孟席斯為了解答自己心中的疑問,自費走訪了120多個國家,參觀了900多個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尋訪古代的紀念碑、城堡和海港,深入海岬、珊瑚礁、偏僻的海灘和海島……
「我的結論是中國人在1421年到1423年間就繪制了世界地圖,完成了全球航行(編者按:鄭和船隊於1421年第六次下西洋),他們到達了除南極以外的所有地方。幾十年後他們的大部分記錄被毀掉,並且放棄了全球遠洋航行。但是中國人的知識通過葡萄牙人,通過參加了中國人遠航的義大利旅行家尼可洛·達·孔蒂傳播給了西方早期的地圖製作者。」
證據:公雞和玉米
對自己的研究發現,孟席斯非常自信。孟席斯在《1421∶中國發現世界》里說,完成這次環球航行並發現美洲、澳洲、非洲及南極的,是鄭和下屬的洪保船隊、周滿船隊、周聞船隊和楊慶船隊,而非鄭和本人。為了證實自己的說法,孟席斯在書里公布了自己的發現和證據。除地圖外,他的證據還包括沉船、植物、動物。
孟席斯以小說化的筆法描寫他的發現過程。在秘魯停留的某一個早晨,一陣雞鳴打破了孟席斯的睡夢。「我馬上意識到,這些雞不是歐洲雞。歐洲的雞叫起來是『咕-咕-咕』的聲音,而這種雞的叫聲是『咯-咯-咯』。」孟席斯在馬來西亞生活過一段時間,他回想起當地的雞叫聲是「咯-咯-咯」,和秘魯的雞一樣。
亞洲雞和歐洲雞的雞冠、羽毛、腳爪和叫聲都不一樣,下的蛋也不一樣。公元1500年,美洲大陸上已經滿地可見亞洲雞。一直以來,人們認為是哥倫布的船隊將它們帶到那裡。孟席斯卻認為,鄭和的船隊早在1421年到1423年間就到過美洲,是他們把亞洲雞帶到了新大陸。
「這些雞不是歐洲人帶去美洲的,因為第一批歐洲人在抵達新大陸的時候發現了它們。」麥哲倫也曾經記述他在美洲得到了很多雞,「用一個魚鉤或一把小刀就換了當地人6隻雞,甚至擔心當地人是在騙我。」這些雞與歐洲雞明顯不同。在一本出版於1430年的中國書籍《異域圖志》上,記載了一些中國人在他們的航行中見到的一些奇怪的動物。比如印度的大象、非洲長頸鹿,以及美洲的豹子。比如有一種長著狗頭的動物與在皮里·雷斯圖上畫著的大樹獺很相似,並有文字說明,說他們是在從中國往西航行了兩年才發現這種動物的。大樹獺是南美洲獨一無二的動物,在300年前滅絕。
玉米也被認為是鄭和發現美洲的一個證據。「原產於美洲的玉米,在鄭和航海之前一直不為中國所知。中國的記載說,鄭和將軍帶回了一些『有著特別大穗的穀物』。中國人習慣於吃一種穗的大小和大麥相似的稻米。這種有著『特別大』穗的穀物只能是玉米。葡萄牙人在印尼、菲律賓和中國都發現了玉米,在菲律賓西南的海底發現的一艘建於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的平底船上,還發現了一種南美洲特有的用來磨玉米的工具。」
在書里,孟席斯列出了一串「跟隨鄭和漂洋過海在異地紮根」的動植物,包括豬、狗、馬、香蕉、大米、棉花、山葯、椰子等等。同樣作為證據的還有人類的疾病。「美洲印第安人的DNA和他們的疾病同中國人以及東亞人十分一致。」在巴西馬托·格羅索(Mato Grosso)發現的印第安人的一種皮膚病,巴拉圭倫瓜(Lengua)的印第安人的十二指腸病,秘魯和墨西哥的蛔蟲,據說都和中國人的疾病近似。「不少資料顯示,印度洋、非洲、北美洲和大西洋海岸、澳大利亞等地,第一批歐洲探險者都記述了中國人或亞洲人存在的情況;而且,我對不少人和物進行了DNA分析,發現美洲、澳大利亞等地的土著人同中國人有特殊的關聯。」
考察了120多個國家,幾乎耗盡畢生積蓄的孟席斯,最後得出了一個令他自己也吃驚的結論:「當時只有一個國傢具備這樣的財力、科學知識、船隻和航海經驗,能夠開展如此宏偉壯麗的發現之旅———那就是中國。許多文獻都表明,中國人繪制了最早的航海圖,中國人對當時的世界似乎更了解。」
孟席斯是騙子?
在2004年7月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台(PBS)的特別節目中,孟席斯曾經在專家的「圍攻」中數次承認自己可能存在「誤讀」,但是他堅持認為自己的結論是對的。
「一個退役的潛水艇船長,怎麼能夠發現許多偉大的學者都沒有發現的秘密呢?雖然我只是一個業余的歷史研究者,但我也有著別人沒有的優勢:我在皇家海軍掌握了天文導航術和航海方面的系統知識,我對古代的地圖、航海圖非常了解,我有豐富的航海經驗,我不僅去圖書館,還實地探察。另外,我不墨守成規,沒有權威壓著我的思路。這些成了我打開這個秘密的鑰匙。」
孟席斯嘲笑那些批評他的人,包括中國的學者,只會查書,不會看地圖。「一個航海的外行,不管他在其他領域多麼有成就,當他在看一幅地圖或是海圖的時候,只能看到許許多多的輪廓線。一位有經驗的航海家,在看同樣的地圖時,可以推理出更多線索:第一次繪制此圖的制圖學家航行到了哪兒,是以什麼方向航行的,航速是快還是慢,距離陸地有多遠,他掌握經緯度知識的情況如何,甚至白天還是夜晚都可以看出來。地圖包含的重要信息大家都看得見,但卻從許多傑出的中國歷史學家眼前溜掉。他們並不缺乏作為歷史學家的勤奮,而僅僅是因為他們缺乏關於天文導航術和世界海洋的知識。」
在近3年的時間里,孟席斯曾幾度來華,搜集鄭和的歷史資料,並實地考察鄭和的印跡。在與中國歷史學者對話時,面對中國學者們的質疑和不信任的眼光,孟席斯感到了深深的痛苦。在孟席斯的預料中,中國的學者對待他的態度應該與西方學者有所不同。
「你們為什麼不相信我呢?我已經公布了幾千個證據和發現。和其他的版本不同,為了和中國讀者進行溝通,在中國大陸出版的書里,我特別增加了近100頁的內容。我希望這些新發現的材料能夠為中國的研究者所用,一起來參與研究鄭和下西洋這段偉大的歷史。」
目前,孟席斯的研究發現還在繼續。今年5月,孟席斯在北京公布,加拿大最北部發現了一些白色的建築物遺址,在離岸邊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孟席斯去了現場,他認為這是鄭和營地的遺址。
(之四)孟席斯被指認錯地名 鄭和版世界地圖遭質疑http://tech.163.com 2006-03-29 來源: 東方早報(上海)
上周四,北京律師劉鋼公布了其收藏的《天下全輿總圖》樣本紙片碳-14年代檢測結果,並與英美相關研究者一起,答復了部分來自學界的疑問。里斯本中葡關系研究中心研究員金國平昨天致電上海東方早報記者強調,該檢測並不能論證「鄭和發現世界」說,而一些媒體過於草率的報道可能影響中國的學術形象。
金國平認為,直接使用「鄭和地圖」的稱謂是對公眾的誤導,因為該鑒定報告只對送檢的紙片負責,並不說明紙片來自劉鋼所藏《天下全輿總圖》,更不能證明其是至今尚未發現的1418年《天下諸番識貢圖》的仿繪本,或與鄭和有關。
湯普森演講有邏輯漏洞
在檢測結果發布當天的演講中,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博士貢納·湯普森比較了中西方地圖,認為《天下諸番識貢圖》當時已在世界范圍內具備了相當的權威性,甚至成為歐洲地圖的參考。他說,1500年之前,歐洲繪制的地圖將非洲描繪得很扭曲,到了1502年葡萄牙的「密用標注圖(Padrao)」中,非洲就有了大致正確的形象,它很接近《天下全輿總圖》,而且都犯了同一個錯誤———「長脖子」。而當後來的西方資料早已修正這一錯誤,這份中國繪制於18世紀的地圖繼續犯錯的唯一理由就是,它的確是更早的《天下諸番識貢圖》的仿繪本。
我國海圖研究專家、原海軍測繪研究所制圖室主任朱鑒秋指出了該推斷中的邏輯錯誤———首先預設《天下諸番識貢圖》存在的真實性。他說,可以確證的事實是:利瑪竇來華之前,西方地圖中對中國海岸線的描繪都是不準確的。而直到崇禎十七年(即1644年),中國刊出的世界地圖中對非洲的描繪依然沒有《天下全輿總圖》中的進步。
據金國平介紹,在鄭和航海之前的三個世紀,阿拉伯人已畫出了從賴比瑞亞半島大西洋沿岸到中國大陸沿岸的幾乎全部航線情況,所謂的「長脖子」非洲早在1154和1351年的阿拉伯地圖上就已出現。認為只有鄭和的船隊才有能力進行遠洋航行,並繪制最早的世界地圖,在學術上是站不住腳的。
孟席斯學術能力遭質疑
金國平進一步質疑了孟席斯過於「業余」的中國古代地圖鑒別能力。據他介紹,自己曾於2004年在里斯本科技大學與孟席斯就相關論題正面交鋒。當時孟席斯指著《西南海夷圖》幻燈中的一些漢字說,這是中國史料中關於南極的詳細記載。但事實上它們都是南洋的地名。孟席斯解釋說信息來自翻譯。
金國平認為,孟席斯這次借用倫敦海洋博物館發布劉鋼地圖的新聞和其2003年自費租用倫敦皇家地理學會禮堂發布「找到鄭和船隊最早發現美洲的證據」的信息,同屬給公眾製造信息權威性錯覺的「炒作」。從貢納·湯普森已經在網上預售以該地圖為題材的新書———《秘密的1418年地圖》來看,湯普森支持劉鋼的立場更多出於商業考慮,而孟席斯則不僅僅出於商業動機。現有報道披露,他在擔任英國皇家海軍潛艇艇長期間,因1969年撞壞美國核潛艇的責任而被解職,1996年又因與人的商業糾紛被英國高等法院裁決判定「誣告」罪,這可能使他在心底對自己的國家和整個西方文明抱有不滿。對正在崛起的中國在發現世界歷史上貢獻的主觀想像,既支持了這一心理動機,也有助於其作品《1421:中國發現世界》的銷售。
朱鑒秋表示,目前最理想的揭示真相的辦法是:劉鋼向該研究領域專家公開出示地圖,避免因為暗箱操作引起的猜疑。
(之五)雲南支持英國「業余學者」學說:鄭和是發現美洲大陸第一人
07/14/2005/10:15 華夏經緯網
鄭和是發現美洲大陸第一人!――2001年,英國海軍退役軍官加文.孟席斯此言一出,舉世皆驚。最近,雲南特地召開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再次對孟席斯的理論予以支持,孟席斯也在這次大會拿出了新證據。
孟席斯之前並非沒有理論提出鄭和可能比哥倫布更早發現美洲,但孟的理論比那些沒有根據的猜想前進了一大步。最近在雲南召開的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孟席斯的助手代表因病缺席的孟席斯再次重申了「鄭和是發現美洲大陸第一人」的觀點,同時,他展示了「證據」:3個月前剛剛發現的世界航海總圖很可能出自鄭和之手。這份世界航海總圖出版遠在歐洲人到達新大陸之前,其描述范圍海區面積達到2億多平方海里,所涉及海岸線長達100萬英里……從北到南,由厄瓜多到南極半島的范圍,需要整個龐大艦隊才能勝任,當時世界上有此能力者只有中國――15世紀中國經濟實力和科學技術領先世界,有能力到達美洲、繪制航海圖,而鄭和遺留的航海圖中就有類似記錄。
最重要的一個證據來自DNA,許多當時鄭和所經之處的美洲當地居民都有中國人的DNA,並有一些中國人的聚居地。
「第一批達到新大陸的歐洲人已經發現中國聚居區,因此,第一個到達新大陸的不可能是歐洲人,而是中國人。」孟席斯斷言。
雲南省鄭和研究會秘書長何明認為,孟席斯的理論盡管尚待考訂,但他是第一個否定歐洲中心說的西方學者,他的研究方式不像中國學者重在探詢典籍故紙,而是重視實地的踏勘、考察,並綜合運用各種學科的經驗和手段。「在我們不能證偽的前提下,首先應該支持這樣的苦心研究和大膽論斷,它對鄭和研究有著不可低估的價值。」何明說。
2001年,英國海軍退役軍官孟席斯以「票友」身份自費開始鄭和研究,他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宣布了驚人觀點:鄭和是發現美洲大陸的第一人,比哥倫布早87年。這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強烈反響。昆明曾經召開第二屆鄭和研究國際會議,邀請孟席斯做專題報告,對其理論予以支持;孟席斯理論的提出建立在令人震驚和嘆服的廣泛調查基礎之上,多年來尋訪120個國家,查閱了900多個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收集了大量資料,運用考古學、生物學、人類學、遺傳學等眾多學科對鄭和航海進行了深入研究。(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