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問答 » 張志禮皮膚病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張志禮皮膚病

發布時間: 2021-03-02 02:25:39

『壹』 血熱血燥怎麼治療

體質因素內熱較重,也就是所講的「血熱」,最好是應用中葯治療,西葯不能解版決體質因素問題權。
血熱

病證名。亦稱血分熱。即血分有熱。症見吐衄、咳咯、溺血,午後發熱,女子月事先期而來,脈弦而數,法當涼血。小兒發熱證型之一。《幼科全書》:「血熱者,每日以午間發熱,遇夜則涼,此心熱也。輕則導赤散,重則四順飲治之。」
涼血的方法

l、飲食調養:

可多食雪梨、絲瓜、馬蹄、空心菜、白蘿卜、鮮藕、 鮮蘆筍、甲魚、螃蟹等、不宜進食酒、姜、辣椒等辛熱的食物。

食法舉例:①鮮蘆筍200克切段,瘦豬肉50克切片、加水適量,配以調料、 用文火煎30分鍾即可;②雪梨一個削皮去核、馬蹄5個去皮,鮮竹蔗一小節去皮劈開。將三者放入水中文火煎40分鍾即可。
2、簡易方葯:

生地、丹皮、鮮 藕節、白茅根、紫草、玄參等、各10克水煎服、每周2次。

3、生活起居:

不宜在烈日下曝曬、不宜劇烈運動;避免急躁、暴怒等情緒波動。保持充分的睡眠。

4、皮膚護理:

血熱者主要的美容問題是皮膚油膩潮紅、易生痤瘡等。應使用清爽、清潔皮膚的護月夫品。。

『貳』 濕疹是艾滋急性期症狀嗎

濕疹是濕疹,艾滋病是艾滋病,得了濕疹,當然比較慢性也很難治,是要心理內調適,一般皮容膚病都是長期心理壓抑和焦慮作為內因的,再加上體質飲食起居不適,故而發病。我給您介紹北京一代名醫趙炳南老中醫的處方,除濕止癢湯:赤苓皮15生白術10黃芩10梔子6澤瀉6茵陳6枳殼6生地12竹葉6生甘草10.此方可服一個月左右,對於慢性濕疹遷延不愈,可再用健脾潤膚湯治療:雲苓10蒼白術各10當歸10丹參10雞血藤15赤白苓各20生地15陳皮6可服2月。對於外治局部治療,紅斑丘疹無滲出者,外撲止癢粉、六一散;糜爛滲出者,以馬齒莧、龍葵水劑濕敷,然後植物油調祛濕散外用。(請見張志禮,趙炳南主編的《簡明中醫皮膚病學》)

『叄』 瘙癢症有什麼金方

瘙癢症是指僅有瘙癢症狀,而無原發皮損的一種皮膚病。中醫稱之為風瘙癢。可發於任何季節、任何年齡,但更好發於老年人,更多見於冬季。臨床表現以皮膚瘙癢而無原發皮損為特徵,或瘙癢局限,如肛門、陰囊、女陰和小腿等,或逐漸擴展至身體大部或全身。瘙癢時發時止,夜間尤甚,影響睡眠,多伴抓痕、血痂或繼發感染。常反復發作。
(一)內治方【方一】四物湯【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當歸(酒浸炒)、川芎、白芍葯、熟乾地黃(酒灑蒸)各等份。
【功效】養血潤膚。
【製法】為粗末。
【用法】每服9克,水煎去渣,空腹食前熱服。
【方二】養血定風湯【來源】《外科證治全書》【組成】生地黃15克,當歸9克,赤芍、天門冬、麥門冬、生僵蠶各6克,鮮首烏15~21克,牡丹皮4.5~6克,川芎1.5克。
【功效】養血潤膚,滋陰生津。
【用法】水煎溫服,或為丸服。
【方三】養血潤膚飲【來源】《外科證治全書》【組成】生地黃、熟地黃、當歸、黃芪、天花粉、黃芩各9克,天門冬、麥門冬、桃仁各6克,升麻3克。
【功效】養血潤膚,滋陰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黃芪化毒湯【來源】《外科大成》【組成】生黃芪15克,連翹6克,防風、當歸、何首烏、白蒺藜各3克。
【功效】益氣養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地黃飲子【來源】《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組成】生地黃、熟地黃、當歸、玄參、牡丹皮、紅花、白蒺藜、首烏各9克,僵蠶、生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滋陰,熄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扶脾堅表湯【來源】《瘡瘍經驗錄》【組成】金銀花、黃芪、防風、桔梗、蒼術、白術、甘草、懷山葯、車前子各12克。
【功效】疏風清熱利濕。
【用法】水煎,每日1劑。
【方七】除濕飲【來源】《揣摩有得集》【組成】蒼術、白術、地骨皮、白鮮皮、白附子、五加皮、僵蠶、秦艽、連翹、白芷、羌活、防風、生甘草各3克,蟬蛻9克。
【功效】燥濕清熱,祛風止癢。
【用法】加生薑3片,水煎服每日1劑。
【方八】救割全生湯【來源】《石室秘錄》【組成】人參15克,當歸45克,荊芥5克。
【功效】益氣和血祛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九】荊防生地湯【來源】《不知醫必要》【組成】荊芥、防風各30克,赤芍、生地黃、金銀花各24克,甘草9克。
【功效】涼血疏風,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止癢永安湯一【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麻黃、薄荷、獨活、赤芍、桃仁、甘草、當歸尾各6克,白芷、蟬蛻、天麻、荊芥穗、僵蠶各9克,藏紅花(另沖服)4克。
【功效】祛風活血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一】止癢永安湯二【來源】《常見皮膚病中醫療法》【組成】麻黃、防風、荊芥、僵蠶、薄荷、蒼術、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甘草。
【功效】疏風活血,調和營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二】新消風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全蠍、僵蠶、牛蒡子各9克,薄荷、苦參、荊芥、防風各6克,生地黃15克,蟬衣4克,甘草3克。
【功效】祛風清熱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麻黃、大棗、生薑、甘草、僵蠶、蟬蛻各6克,連翹、杏仁、鉤藤各9克,赤小豆、桑白皮各15克。
【功效】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四】蒼柏飲【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蒼術、黃柏各6克,蒲公英、茵陳各15克,山梔子9克,苦參片、茯苓皮、地膚子各12克,生甘草3克。
【功效】清熱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五】止癢熄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生地黃30克,牡丹皮、赤芍、丹參、玄參、白鮮皮、刺蒺藜各9克,煅龍牡各10克,生甘草9克。
【功效】涼血滋陰,消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六】養血熄風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黃芪15克,當歸、白芍、紅花、玄參、荊芥、白蒺藜各9克,川芎、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滋陰,消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七】首烏七花湯【來源】《名醫奇方秘術》【組成】何首烏、生地黃、熟地黃、鉤藤、杭菊各10克,防風、凌霄花、槐花、紅花、玫瑰花、白扁豆花、雞冠花各6克。
【功效】養陰疏表,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八】麻桂各半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桂枝、杏仁各6克,麻黃3克,赤芍9克,生薑3克,大棗6克。
【功效】疏風散寒,調和營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九】二地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熟地黃、生地黃、赤芍葯、女貞子、枸杞子、玉竹、麥門冬、菟絲子、浮萍、防風、防己、枳殼各10克,當歸10~12克,川芎6~9克,生黃芪、何首烏、刺蒺藜、白鮮皮各15~30克。
【功效】滋陰養血潤膚,疏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當熟養血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熟地黃、雞血藤、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荊芥、防風各9克,川芎、何首烏、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安神,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一】當黃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12~15克,熟地黃、黃芪、白蒺藜、川芎、荊芥、白芍葯各10~12克,何首烏30克,防風、甘草各6克。
【功效】益腎補肝,養血疏風,潤膚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濕熱重者加黃柏、黃芩、薏苡仁;風盛者加蟬蛻、白鮮皮。
【方二十二】首烏養血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12克,熟地黃、制何首烏、山葯各15克,生地黃、黃精、天門冬、麥門冬、防風各10克,蟬蛻、炙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祛風,滋陰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冬季瘙癢加重者加桂枝;夏季瘙癢加重者加玄參;瘙癢頑固者加全蠍。
【方二十三】皮膚瘙癢症專效方【來源】《中醫專病專效方》【組成】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白鮮皮、荊芥、生地黃、紫草、赤芍葯各9克,蟬蛻6克,甘草5克。
【功效】疏風清熱涼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血熱盛者加牡丹皮;病久血虛者加當歸、熟地黃。
【方二十四】消風散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生地黃、生石膏各15克,苦參、蒼術、胡麻仁、牛蒡子、知母各9克,荊芥、防風各12克,蟬蛻、甘草各6克。
【功效】清熱涼血,疏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五】潤膚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玄參、麥門冬、鉤藤、赤芍葯、牡丹皮、白鮮皮各10克,當歸、蟬蛻各6克,白蒺藜12克。
【功效】養陰潤燥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六】涼血消風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生地黃、生石膏、白茅根各30克,玄參、知母、牛蒡子、荊芥、防風各9克,白芍葯12克,金銀花15克,甘草6克,升麻3克。
【功效】涼血清熱,解毒祛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七】龍膽瀉肝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龍膽草、黃芩、炒山梔子、車前子、六一散、柴胡各9克,甘草、升麻各3克,防風、蟬蛻各6克。
【功效】清肝泄熱,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八】人參健脾湯【來源】中醫雜志,1983:(5)
【組成】黨參、黃芪各12克,土炒白術、陳皮、防風各10克,茯苓皮12~15克,荊芥、砂仁(後下)、炒枳殼、玫瑰花、甘草各6克,炒黃連1~5克,廣木香9克。
【功效】益氣健脾,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九】潤膚湯【來源】湖北中醫雜志,1991:(4)
【組成】紅棗20枚,綠豆100克,豬脂1匙,冰糖適量。
【功效】益氣健脾,祛風止癢。
【製法】水煮至綠豆開花。
【用法】分2次服,日1劑。
【方三十】全蠍止癢湯【來源】安徽臨床中醫雜志,1998:(5)
【組成】全蠍、皂刺各9克,蛇床子15克,生地黃、熟地黃、防風各30克,當歸、丹參、白鮮皮、白蒺藜、首烏各20克。
【功效】養血滋陰,熄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一】養血潤膚飲二【來源】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6)
【組成】黨參、黃芪、生地黃、熟地黃、麥門冬、當歸、赤芍、白芍、防風、浮萍各10克,丹參、雞血藤、苦參、地膚子各15克,夜交藤、刺蒺藜各30克。
【功效】養血潤膚,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二】天麻丸【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天麻、枳殼(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牛蒡子(微炒)、麥門冬(去心,焙)、羌活、秦艽各9克,防風、人參、羚羊角屑、犀角屑、黃芩各15克,烏蛇肉(酒浸,炙)、麻黃各30克,苦參3克。
【功效】祛風燥濕,涼血止癢。
【製法】搗篩為末,煉蜜和搗,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不計時服,溫漿下20丸。
【方三十三】枳殼羌活丸【來源】《聖濟總錄》【組成】羌活、枳實、人參各45克,防風、枳殼、芍葯、白茯苓、白芷各60克,細辛、當歸、生甘草各30克,牡丹皮75克,川芎90克。
【功效】益氣養血,活血祛風。
【製法】上葯搗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大彈子大。
【用法】每日服1丸。
(二)外治方【方一】防風浴湯【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防風、羊桃根、苦參各90克,蒴藋1升,石楠、秦艽、川升麻、茵芋、白蒺藜、蛇床子、白礬、枳殼各30克。
【功效】疏風止癢。
【製法】細銼,以水7斗,煎至5斗,去滓。
【用法】於暖室中洗浴。
【方二】蛇床子湯【來源】《老中醫經驗學術選編》【組成】蛇床子18克,艾葉9克,蒼術、黃柏、苦參各15克。
【功效】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薰洗局部,日3次。
【方三】止癢浴劑【來源】《皮膚科外用葯物手冊》【組成】枯礬、川椒各120克,朴硝500克,野菊花250克。
【功效】燥濕止癢。
【製法】加水15~20斤,煎煮3沸。
【用法】濾過乘熱洗浴,至微出汗為度,日1次。
【方四】粉身方【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川芎、藿香各60克,麻黃根、白芷各90克,藜蘆45克,雷丸150克。
【功效】疏風止癢。
【製法】搗羅為散,入英粉150克,相和勻。
【用法】粉身。
【方五】三黃洗劑【來源】《外傷科學》(廣州中醫學院)
【組成】大黃、黃柏、黃芩、苦參各等份。
【功效】燥濕止癢。
【製法】共為細末,上葯10~15克,入蒸餾水100毫升,醫用碳酸1毫升。
【用法】用時搖勻,棉簽蘸葯液搽患處,日4~5次。
【方六】香木水洗劑【來源】《中醫皮膚科診療學》【組成】木賊草、香附、地膚子各30克,細辛9克。
【功效】燥濕殺蟲,止癢。
【製法】研細末加水混勻。
【用法】用毛刷外塗患處。
【方七】蛇床子洗劑【來源】《張志禮皮膚病醫案選萃》【組成】威靈仙、蛇床子、當歸尾、土大黃、苦參各15克,縮砂殼9個、老蔥頭7個。
【功效】祛風止癢。
【製法】水煎2次,混合倒入浴盆。
【用法】坐浴,每次20分鍾,日1次。

『肆』 我血熱怎麼辦

血熱是熱毒侵入血分,跑到血液裡面去了,常發生在熱帶地區,或者是在非常熱的環境中工作,或者是在炎熱的季節,曝曬過度,或者是出汗過度,沒有補充水分,久渴,失水,或者吃炒的、油炸等燥熱性的食物,或者是服用一些興奮劑,都可能導致血熱。
血熱的症狀是血液熱了之後,到處亂竄。每個人都曾經有過血熱的經驗,只是不太記得而已。每到了夏天,曬過太陽之後,血液在體內亂竄,弄得你坐立難安。你通常會說,好熱喔。仔細的去感覺一下,就可以發現,皮膚由內而外有一點刺刺的感覺,那是熱血妄行。有些人的微血管比較脆弱,就在皮下出現一點一點的小紅點。那就是脾經對血管的調節不好,當熱血竄到末稍的時候,血管就擋不住血液,以致血液就滲出來一點。看上去,就是皮膚有斑疹。
在血熱的情形下,即使是靜脈流出來的血液,也是鮮紅色的。不像平常靜脈的血液比較暗紅。早期,西洋有一位醫生陪著工人搭船通過赤道,要到南非去工作。那時候的船艙沒有冷氣設備,通過赤道時,很多工人病倒。當時的治療方式就是把靜脈割開來放血,讓血液流一點掉,症狀就改善很多。那就是血熱造成的。當時,他把靜脈一割開來,看到血色鮮紅,嚇了一大跳,以為割到了動脈。後來,他從這裡面想到了物理學上有關熱力學的一條定理,就是能量的轉換,熱能會轉換成身體的內能。從而得到物理學上一個認知。
還有心煩不安。這時候一定很煩燥,坐立不安,一下子起來走走,一下子又坐下來。舌絳,這時候的舌頭是很紅的。再嚴重一點,就會譫狂,就是講話不經過大腦,亂講一通。再更嚴重一點,就會昏迷,不醒人事。
我在前面講過,身體的操作都是非線性的,當血熱的時候,非線性現象就會很厲害。厲害到某一種程度,身體就會失控,各個器官會失去彼此之間應有的節奏和協調,也就很容易昏迷。
脈數,是血脈跳得很快。因為要加速散熱,必需要加速循環。透過表皮來散熱,也透過呼吸來散熱。
血的病大概有以上所講的三種,第一種是血虛,造血功能不足,對身體的滋養、濡養的功能也就不好。第二種是血瘀,通道不順暢所造成的。第三種是血熱,環境的溫度太高,以致熱毒入侵血液裡面。

血熱根本無法治癒,只是看自己平時保養的好不好.發血熱的時候,可以吃中葯,也可以買中成葯,<皮膚病血毒丸>兩瓶,一天吃兩次,是大清熱的葯,再買十滴水擦患處,在生病期間不可以吃辣椒,不可以抽煙,多吃清熱解毒的蔬菜,多喝綠茶. 一般半個月就好了.也不會每年都發.快到夏天的時候,煮薄荷冰糖水喝.會有一點預防作用
回答者: huacailin - 狀元 十四級

『伍』 中醫治療手汗症能夠痊癒嗎

1.《醫述》
「脾胃濕蒸旁達四肢,則手足多汗。」
熱者 二陳湯加川連、白芍
冷者 理中湯加烏梅
弱者 十全大補湯去川芎加五味子

2. 張志禮《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
脾胃濕熱,蘊蒸肌膚
先天不足,陽氣偏虛
腠理不固,津液外滲

3. 李伯鑒《皮膚科證治概要》
(1)過食肥甘厚味、辛辣炙 ,導致濕熱蘊蒸脾胃,旁溢四肢
皮膚浸漬發白,伴口臭,喜冷飲,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脾胃濕熱
調理脾胃,清熱除濕
芩連平胃散化裁
黃芩10黃連10蒼術10厚朴10熟川軍10(後)生石膏30(先)炙草10枳實10
(2)寒凝氣滯,脈絡瘀阻,榮衛失和,衛外不固  伴四肢不溫,冷汗外溢,膚色青紫,舌青紫,脈細澀
寒凝氣滯,脈絡瘀阻
通經散寒,活血通脈
當歸四逆湯化裁
當歸15桂枝10細辛6木通3赤芍10炙草10丹參15炙山甲10大棗10枚
(3)情志失調,心氣內虛,收斂失司  精神緊張加劇,伴心悸多夢,少氣懶言  舌淡
脈細弱
  心氣不足
脈失收束  
養心益氣
收斂汗液  柏子養心丸、生脈散化裁
黨參10柏子仁10麥冬10五味子10棗仁10生龍、牡各30(先)遠志10當歸12石菖蒲10茯神10

『陸』 怎麼治療血熱

中醫認為,如果體內陽氣過盛,火氣很大,血液過熱則血行加速,脈搏跳動變疾,甚至內會傷害脈絡、耗損陰容氣。
血熱的最好方法就是「涼血滋陰」:生地16克丹參16克川鬱金16克熟地16克白芍15克麥冬10克天冬19克旱蓮草16克丹皮16克熬水喝
平時可以用生地16克丹皮16克金銀華16克泡茶喝
食療方法:中醫認為,蓮藕有清熱涼血的作用,無論涼拌、榨汁、清炒都可以,此外雪梨、苦瓜、苦菜、絲瓜、黑木耳,鮮蘆筍、螃蟹、鴨肉也是涼血之物。
中葯滋補:一般多喝點菊花水就可以了,必要時可加點丹皮一起泡水,西瓜皮、綠豆湯,也可用涼血葯物,如生地10克、丹皮6克、白茅根6克、芍葯6克,煎水喝。

『柒』 關於皮膚病的醫書

簡明中醫皮膚病學》趙炳南
《趙炳南學術經驗集》
《朱仁康學術經驗集》
《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張志禮
《徐宜厚學術經驗集》
《張作舟學術經驗集》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
《皮膚病中醫治療學》徐宜厚
《臨診一得集》
《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見皮膚病》天津長征醫院
《瘍科心得集》
《張志禮臨床經驗集》
《中醫皮科臨床經驗集》歐陽恆
《中醫外科心得》夏少農
《中西醫結合瘡瘍證治》
《龍振華經驗集》

『捌』 喝桂枝湯可以治療手汗症嗎如題 謝謝了

手汗症是手部出汗過多,一般都會伴有腳汗過多的現象,尤其在夏季天氣悶熱,毛孔開張,手汗往往更嚴重,有些人甚至一年四季都會覺得手汗不斷,甚至脫皮,嚴重影響工作及心情,而手汗症的嚴重程度和情緒也密切相關,一旦遇到壓力、或緊張時便心跳加快,接著手汗就會如泉水般滴落下來,中醫治療強調辯證論治,手汗症依個人體質的不同,各有不同的治療方法。 對症下葯 依照體質治療 上海市岳陽醫院(三級甲等醫院)醫師表示,手汗發生的原因,依中醫的理論可分成氣血虛、濕暖與陰虛三種情況,要確認手汗的型態,一定要經過合格中醫師的診斷。以下湯葯為每次份量,每星期喝2至3次。 氣血虛 症狀 平日面色較蒼白、食慾較差、情緒不寧、記憶力差、失眠、多夢等。婦女還會有經量過少或流不乾凈等問題。 治療 桂枝、白芍各3錢,龍眼肉5錢,先用兩碗半的水煮滾後,放入桂枝與白芍小火煮20分鍾,然後將葯材取出,再放入龍眼肉悶3分鍾後飲用。 濕暖 症狀 因體內濕暖過重,不僅手足多汗,頭部也多汗,兼有小便黃,便秘或腹瀉,易腹脹、大便較軟味臭、口乾,午後手汗較嚴重。 治療 茯苓5錢、豬苓3錢、茵陳2錢,用3碗水煮滾後,將葯材放滲入滲出小火煮25分鍾,去渣後飲用。 陰虛 症狀 手腳心比較暖、心煩易怒、口乾舌燥、易盜汗。 治療 麥冬5錢、西洋參3錢、柏子仁2錢、紅棗3粒,用3碗水煮滾後,放滲透葯材小火煮20分鍾後,飲用湯汁。 我覺得你可以把這個葯方帶著,去觀中醫,跟醫生討論一下,因為目前也不知道是哪一種情況。 基本上,中葯食療的方法,比起開刀安全太多了,開刀的話目前是不可逆的,開完之後你想後悔 都沒有辦法,開刀的後遺症多達30種,很多人開刀後比之前有手汗更想死,千萬不要開刀!! 一)專病專方 1.止汗飲 適用於局限性多汗證。葯用煅龍骨、煅牡蠣、大棗各30g,黃芪25g,黨參、白芍各20g,桂枝、五味子、生薑各lOg,炙甘草5g。治療25例,臨床治癒(症狀消失,1年內未復發者)21例,顯效(症狀消失,1年內又復發者)3例,有效(症狀明顯減輕者)l例。(李志文,張會芸.止汗飲治療局限性多汗症25例。湖北中醫雜志,1996<3>:44) 2.桂枝加龍牡湯 治療陰陽兩虛,陰損及陽,營衛失和所致汗出。以桂枝湯和陰陽,調營衛;龍骨人心,牡蠣入腎,使心腎交通,陽固陰守。並以為處方中桂枝與白芍的比例以1:2為最佳,若比例相同或桂枝劑量超過白芍,則止汗效果差。(施鴻瑞.桂枝加龍牡湯治汗出症.上海中醫葯雜志,1992<9>:21) 胡義保認為小兒睡眠多汗為陰陽,營衛失調,衛不固表,營衛失和所致,故選用桂枝加龍牡湯調和營衛,調和陰陽,治療56例,其中15例選用常規治療(谷維素、vitB1、vitB2、谷氨酸等),無效後再改用桂枝加龍牡湯。常規組治療好轉2例,無效13例,而桂枝加龍牡湯組痊癒38例,好轉ll例,無效5例,兩組療效有顯著性差異。(胡義保.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小兒睡眠多汗症.河南中醫,1991<5>:26) 3.補陽還五湯 益氣活血,用於治療氣虛血瘀之汗證。方中黃芪用至30g,必要時可加至60~80g,配桃仁、紅花、川芎、柴胡、龍骨、牡蠣,對於久治不愈之汗證頑疾有效。治療7例,均獲滿足療效。(趙梅.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汗證.江蘇中醫,1993(12):38) 4.新加龍萸止汗湯 俞豪民擬本方用於治療風濕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心肌炎、心律不齊引起的全身性大汗症。方選生龍牡各30~60g,山萸肉30~60g,何首烏30g,酸棗仁20g,黃芪20g,金櫻子20g,烏梅15g。治療後顯效,一般服2~3劑即可見效。(俞豪民.新加龍萸止汗湯治療心臟病大汗症.中醫雜志,1988<2>:58) 5.豬蹄甲湯 用於治療衛氣不固,陰不內守之自汗證,不論輕重症均有療效。方中黃芪、黨參、浮小麥、牡蠣、五味子、熟地黃、山茱萸、豬蹄甲。治療25例,痊癒20例,另5例自汗明顯減少,常在服葯後2~3劑顯效,治癒率達80%。(陸曦,黃炳軍.豬蹄甲湯治療25例療效看察.福建中醫葯,1989(6):24) 6.九味湯 本方散脾胃積暖,清心肝之火,用於治療小兒汗證,表現為寐則汗出,醒後汗止,出汗部位為枕、胸、頸、背部,前胸至乳線,背後至肩胛骨,汗出淋漓,面黃,頭發稀直,眼瞼發灰,面部三角區發黃,口唇周發灰,手足心熱,睡卧露睛,苔薄白或薄黃,口渴喜冷飲,便干者。葯用:桑葉、玄參、麥冬、白芍、當回各10g,烏梅6g,五味子3g,天花粉10g,甘草6g共治療50例,結果顯效32例,有效17例,無效1例。(張小平.九味湯治療小兒汗證50例.遼寧中醫雜志,1992<9>:31) (二)單昧中葯 1.仙鶴草 丁福保用仙鶴草治療盜汗療效確切,用量隨證增減,一般每劑需用30~50g,大棗5~15枚;重症者仙鶴草用至90g,大棗用至30枚,方能取效。(龐國明,閻國傑,范思行.仙鶴草的臨床新用研究概況.中醫葯信息,1991<5>:22) 李聖平等以仙鶴草為主,採取配伍治療各種頑固性汗證:仙鶴草配炙白術療自汗,配柴丹參醫盜汗,配藿膽治頭汗,配北黃芪止半身汗。(李聖平,余韻星.仙鶴草專題筆談.中醫雜志,1992<9>:5) 2.附子 鍾新山認為陰盛於內,陽浮於外,迫津外泄之盜汗,可用附片引火回原,治療肺結核盜汗,以鹽附片12g,肉桂、五味子各5g,山萸肉10g,生黃芪20g,服葯1劑,盜汗即止。(鍾新山.附子可治盜汗.中醫雜志,1992<11>:6) 3.桑葉 呂振卿認為盜汗為虛火內熾、迫津外泄、傷陰化燥導致虛陽偏亢,而桑葉益陰可配陽,調以米飲甘平和中,助桑葉益陰潤燥之力,且焙乾為末,以焦香益胃,使風熄而火靜,虛陽內潛,汗孔自合。(呂振卿,盧視平.桑葉止虛汗逶邪汗辨析.中醫雜志,1988<8>:639) 4.麻黃根 以麻黃根與椒目等分為末,每服3g,日服2次。(陳貴廷,楊思澍.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北京: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1991.820) 5.干葛 以白礬、干葛等分,每次用60g煎湯洗手腳,治療手汗和足汗。(陳貴廷,楊思澍.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北京: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1991.820) 【自發性多汗症的辨證論治研究】 張聿青將自汗分為3型: 濕熱蘊郁、迫津外泄型:葯用滑石、茯苓、澤瀉、豬苓、薏苡仁、萆薢、通草、黃芩、陳皮、半夏、沉香、小麥、枇杷葉、地骨皮、桂枝,使濕熱除而汗自止; 膽腑痰熱型:以溫膽湯加減; 氣虛濕蒸型:葯用參須、白術、茯苓、豬苓、澤瀉、枳實、陳皮、藿香、豆蔻健脾除濕。(楊雨禾.張聿青治汗案探析.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3(2):5) 柴可群等從濕、瘀、痰三方面入行論治: 濕邪不化、汗出於眠者,如濕邪在表,方用三仁湯加減以宣暢氣機,祛濕清暖;濕邪在里,治宜健脾利濕,方選五苓散、苓桂術甘湯之類加減;濕邪化暖,濕暖蘊蒸,則以清暖化濕之茵陳五苓湯、導赤散之類加減。 血瘀脈阻、津液外溢者,或氣虛血瘀者,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以益氣活血,化瘀通絡;陽虛瘀阻,治宜溫陽行滯,化瘀通絡,方擬參附湯合血府逐瘀湯;陰虛血瘀則以一貫煎合血府逐瘀湯加減,可滋陰活血化瘀。 水運留滯,津液走泄,對於氣郁化火,煉液成痰者,以溫膽湯化痰清熱;而痰濕內聚,脾失健痰涎者,則治以燥濕化痰,理氣和中,方用二陳湯加減。 柴可群,王德玉.濕、瘀、痰與汗證.中醫雜志,1995(11>:667) 張振輝通過對23例半身汗出患者的分析,將之分為5型: 陽明熱盛型:治宜清瀉陽明邪暖,經證以白虎湯加減,腑證以承氣湯加減,經腑合病證宜白虎承氣湯加減; 肝經郁暖型:治以滋陰清熱,養血舒肝,方選丹梔逍遙散加減; 陰虛內熱型:以六味地黃丸加減,滋陰清暖; 氣血兩虛型:擬益氣養營,助陽固衛法,以八珍、十全大補湯加減; 陽氣虧虛型:方選桂附理中湯加昧以溫陽益氣。其中治癒21例,有效2例。(張振輝.半身汗出的辨證治療.中醫雜志,1993<2>:740) 【自發性多汗症的病因病機研究】 中醫學認為自汗多屬氣虛不固,盜汗則屬陰虛內暖,但後世醫家不拘於此說法。 徐善元以為自汗非皆陽虛,亦有陰虛者,陰虛自汗可由肺腎兩虛或肝陰不足而肝陽偏亢所致。(徐善元.陰虛自汗、陽虛盜汗辨.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3(6):8) 馬居里等結合臨床實踐,認為盜汗並非皆陰虛,氣虛失攝、陽虛失固、濕暖熏蒸、血分暖盛、濕邪內阻、暖邪鬱蒸及脾腎虧虛、氣陰兩虛等均可致盜汗。(馬居里,嚴慧芳.盜汗並非皆陰虛.陝西中醫函授,1994(1):1) 現代醫家多認為本病的病機應責之於濕、痰、瘀方面。 柴可群結合汗的生理,認為汗證由濕邪侵襲,致氣機郁滯,失於宣洩而成,濕邪若在表,則衛陽被困,氣化失利,營衛失調,營在里,三焦被濕所困,營衛受阻,而濕邪日久化熱,均可見汗出增多;血瘀也可致汗,血瘀致氣血運行失調,津液散布失常,拒衛於外,開合失司則見多汗,肺、腎、脾三臟氣化功能障礙,影響津液正常敷布與排泄而成痰,痰濁又可影響營衛之氣正常運行,衛外失固,津液外泄則為汗證。(柴可群,王德玉.濕、瘀、痰與汗證.中醫雜志,1995(11):667) 李輔仁老中醫認為瘀血痰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可致多汗。(劉毅.李輔仁救治醫案.中醫雜志,1993<5>:275) 胡明燦將本病的病位責之於脾、肺,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病及肺,開合不利,則衛表失固而汗多如漬。(胡明燦.變法治驗舉隅.中醫雜志,1992(6):38) 李鴻祥老中醫認為自汗病位在腎,由於腎氣虧虛,津液輸布失常而汗出不止。(張曉春.李鴻祥益腎利水法治自汗.北京中醫,1993<6>:10) 胡臻認為盜汗病位在腎,心火獨亢,心腎不交,可迫津外溢致盜汗,腎氣虛而陽火衰,水火不和則盜汗不止;腎虛不化,氣化不利,開合失司亦可使津液外溢而成盜汗。(胡臻.盜汗治腎心得.浙江中醫雜志,1989<12>:542) 【自發性多汗症的病因病理】 一、西醫病因病理 人體全身體表除了黏膜以外,均有汗腺的分布,汗腺主要受交感神經節後纖維支配。面部發汗受交感神經頸上神經節所支配,而上、下肢及軀乾的發汗受頸下神經節、胸節及腰節的支配,而發汗的高級中樞在大腦皮質、丘腦下部、延腦及脊髓。自發性多汗症為非生理狀態下的出汗異常增多,病因多數不明。神經系統的某些器質性疾病,如丘腦、內囊、紋狀體,腦乾等部位出現 可以用外洗法,是我們這一個老中醫的方子。 組成:葛根30克,王不留行30克,白礬15克,地膚子30。 用法:煎湯外洗,二日一劑,每日洗5-6次。 小孩子出手汗我倒沒怎麼注重,但成年人出手汗的挺多,通過觀察,這類型的人多數情緒容易緊張,用養肝陰,瀉心火的辦法有一定療效。你觀察一下這孩子的體質等情況。 可以針刺背部腧穴治療。 干葛洗方:干葛120g,明礬15g 製作:加水1000-1500g,煮沸15-20min. 功用:祛濕,止汗收斂。 主治:手足多汗症及腋部多汗症。 用法:待溫後浸泡手足。 《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可以取表虛有汗,用黃芪、防風、五味子加浮小麥、牡蠣施治。 我從小手汗也多,多是冷汗。曾看中醫示陽虛不能攝陰液,故以附櫃之類。小有改善。此小孩單述手汗,未明意氣消沉暖等徵候特徵,請提供。 試試針內關 謝謝von_suzy12 戰友,小朋友出汗是熱的,請問該如何施治呢? 請教linlin123486戰友,恕小蝦無知,何謂針內關? 微握拳針 得氣酸麻下去後 可重覆彎伸手指的動作 (動針) 如果沒有其他的不適應,就讓他出吧 白礬洗可以減輕這種症狀,但是到了中老年會得干手證,得不償失啊 謝謝von_suzy12和linlin123486戰友,請問有成功的病例嗎? 老師的經驗 參考看觀 另本版有一篇文章可參考 "道少齋淺說中醫系列講座" 不知道中醫的治療效果如何啊?問題是能不能根治啊?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哪?我知道西醫的胸腔鏡可以根治.不知道哪樣更好些? 西醫的胸腔鏡容易發生代償性出汗等副作用,所以覺得還是中醫調理更安全些 謝謝各位老師指教!謝謝JIER.我用三氯化鋁的酒精溶液外塗治療,效果顯著,塗兩次,可以3-4周不出汗,但再塗時,發現皮膚過敏嚴重,出現大批紅點還搔癢,不能再塗,請指點!謝謝! 還是應該辨證,是脾虛,還是肝膽濕暖。樓主要說出其它症狀,飲食睡眠二便。 汗涼者理中湯,汗暖者桂枝加芍葯加葛根湯 剛見到一例手汗證舌淡苔薄白根厚,脈弱.我給開了六君子湯,我覺得應該是脾氣為約,散精不力,水液失於常道. 但傷寒冷中有多處說到,手足戢然汗出.不知有何啟發. doctorzhang1982 wrote: 不知道中醫的治療效果如何啊?問題是能不能根治啊?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哪?我知道西醫的胸腔鏡可以根治.不知道哪樣更好些? 中醫完全可以根治此病,五液中汗為心之液,可灸心經郗穴陰郗,溫和灸每次30分鍾,2~3次即可治癒 1.《醫述》 「脾胃濕蒸旁達四肢,則手足多汗。」 熱者 二陳湯加川連、白芍 冷者 理中湯加烏梅 弱者 十全大補湯去川芎加五味子 2. 張志禮《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 脾胃濕暖,蘊蒸肌膚 先天不足,陽氣偏虛 腠理不固,津液外滲 3. 李伯鑒《皮膚科證治概要》 (1)過食肥甘厚味、辛辣炙 ,導致濕熱蘊蒸脾胃,旁溢四肢 皮膚浸漬發白,伴口臭,喜心灰意冷飲,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脾胃濕暖 調理脾胃,清暖除濕 芩連平胃散化裁 黃芩10黃連10蒼術10厚朴10熟川軍10(後)生石膏30(先)炙草10枳實10 (2)寒凝氣滯,脈絡瘀阻,榮衛失和,衛外不固 伴四肢不溫,心灰意冷汗外溢,膚色青紫,舌青紫,脈細澀 嚴寒凝氣滯,脈絡瘀阻 通經散寒冷,活血通脈 當歸四逆湯化裁 當回15桂枝10細辛6木通3赤芍10炙草10丹參15炙山甲10大棗10枚 (3)情志失調,心氣內虛,收斂失司 精神緊張加劇,伴心悸多夢,少氣懶言 舌淡 脈細弱 心氣不足 脈失收束 養心益氣 收斂汗液 柏子養心丸、生脈散化裁 黨參10柏子仁10麥冬10五味子10棗仁10生龍、牡各30(先)遠志10當歸12石菖蒲10茯神10 臨床中醫 wrote: 成年人出手汗的挺多,通過觀察,這類型的人多數情緒容易緊張...... 確實如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對這種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有一定效果。如果覺得偏暖,可倍白芍加黃芩。

『玖』 血熱吃什麼食物

清血熱方

--------------------------------------------------------------------------------

代表方劑清營湯和犀角地黃湯

清營湯

犀角 生地黃 麥冬 玄參 丹參 竹葉心 銀花 黃連 連翹

主治:溫熱病,熱邪入血引起的身熱夜甚,心煩失眠,或有譫語,或口渴,或發斑疹,舌絳而干,脈細數等。

功用:養陰清熱,解毒透疹。

犀角地黃湯

犀角 生地黃 丹皮 赤芍

主治:血熱妄行引起的吐血,尿血,便血,斑疹顏色紫黑,或蓄血發狂,便色黑等。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犀角大青湯

犀角 大青葉 梔子 淡豆豉

主治:熱毒入血引起的高熱神昏,斑疹顏色紫黑,舌絳起刺等。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透疹。

什麼美食可以治療血熱呢?

具有潤腸通便涼血的涼性蔬菜和水果類食品,如香蕉、梨子、柿餅、綠豆、絲瓜、全麥類等
每天喝菊花茶或綠茶,約2500毫升,清肺涼血的同時使體內血液呈弱鹼性
通菜屬涼血的蔬菜涼血的食物,像綠葉蔬菜、冬瓜、西瓜等清淡的食物;

血熱是中醫詞彙。
中醫認為與表氣虛,體內熱氣不得宣散有關,所以應注意防風保曖。飲食上應少吃辛辣刺激和魚腥食物,保持心情的舒暢。癢時可服用維C銀翹。如效果不好,可服用連翹敗毒丸。

要少吃花生、紅豆、紅糖、紅肉(牛肉、羊肉)
多吃豆腐、玉米、波菜、魚和鴨肉(有溫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