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皮膚科醫生給我開了中葯治療痛經的裡面有紅花還說經期可以吃我吃了
治療痛經你去皮膚科?找關系去的吧?這是在拿你自身的健康在開玩笑!
㈡ 難道黃芪只有葯店材可以買嗎我買的只是沒有加工的原材料.
治療高血壓 降血什麼的 疏通血管吧
黃芪用於多汗而浮腫。《金匱要略》中黃芪芍葯桂枝苦酒湯的黃芪量最大,用5兩,主治「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風水,是全身性浮腫;汗出可沾衣,說明出汗的量比較多。《金匱要略》中配伍最簡單的黃芪方為防己黃芪湯,葯味共6味,主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外台秘要》則主治風水,「其人或頭汗出,……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可見也有出汗與浮腫。簡單地說,黃芪主治汗出而腫。
所謂汗出,以自汗為多見,即在未服用發汗葯,也未劇烈運動,氣溫室溫均屬正常的情況下,出汗量較多,並可伴有氣短乏力、惡風、頭暈、容易感冒等症狀,這個症狀群,中醫概括為「氣虛自汗」。出汗的程度比較嚴重,常常衣被盡濕,有的可以見到汗漬發黃,出汗以上半身為顯著。臨床上有的患者不以汗出為主訴,但通過問診,可以了解到患者平時汗出比較多,稍有體力活動,就容易出汗,或者皮膚比較濕潤。
民間治療自汗,常用黃芪紅棗湯:黃芪15-30g、紅棗15枚,煎湯,每日服2次。也可以使用中成葯黃芪口服液。《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張錫純治療滄州一女,年二十餘,胸脅滿悶,心悸,動則自汗,其家適有預購黃芪一包,遂煎服,服後果愈。產後多汗,有報道用黃芪30g、益母草30g,煎湯,日服2次。本人經驗,對於自汗而惡風者,可用桂枝湯加黃芪:黃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薑10g、紅棗10粒,水煎服。
所謂腫,主要為全身性的浮腫,但以下肢為明顯。由於體位的變化,早晨面部有浮腫,而下午則下肢浮腫。有些人雖無明顯的浮腫,但肌肉鬆軟,體型肥胖,猶如浮腫貌。由於浮腫,患者常常自覺身體沉重,活動不靈活,關節重痛。清代陸定圃《冷廬醫話》中記載:王某患腫脹病,自頂至踵,大便常閉,氣喘聲嘶,二便不通,生命垂危,求醫於海寧許珊林。許氏用生黃芪120g、糯米30g,煮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頻頻送服。葯後喘平便通,繼而全身腫消而愈。近代名醫範文虎先生治療一例產後浮腫,腹大如鼓,後漸及全身,按之軟,皮膚不起亮光。病人氣喘脈軟,十分危急。範文虎遵照以上方法,用生黃芪30g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淡食,5日其腫即消。據傳說1920年冬,胡適患糖尿病、慢性腎炎合並心臟病,全身水腫,協和醫院不治,後請中醫陸仲安,以大劑量黃芪(10兩,相全於300g左右)配黨參等而愈。這提示黃芪能退腫。
2 應用
(l)慢性腎病
現代名醫岳美中先生,在《冷廬醫話》黃芪粥治療浮腫經驗的啟發下,創制黃芪粥治療小兒慢性腎炎,收到良好效果。其處方為:生黃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雞內金末9g、金橘餅2枚、糯米30g。先以水600ml,煮黃芪20分鍾,撈去葯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鍾,再次入雞內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後嚼服金橘餅1枚。此方對慢性腎炎、腎孟腎炎殘余的浮腫,療效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其實,單用黃芪糯米煮粥也有效果。其做法是:黃芪30-120g,糯米30-50g,先煎黃芪,取汁,後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黃芪粥是中國傳統的葯粥,在宋代已經風行,蘇軾有詩「黃芪煮粥薦春盤」,可見蘇軾是食用過黃芪粥的。
民間還有用黃芪蒸鴨子治療腎病的。做法是:活鴨1隻(約1kg),黃芪60g,先將鴨子宰殺洗凈,放沸水中氽透撈出,肚中放入黃芪、生薑、蔥白,放入少量胡椒粉,並在腹中放少星水和酒,用棉線縫好,裝盆內蒸2小時。去黃芪,吃肉喝湯。一隻鴨可分3天吃。可作為慢性腎病的食療方(《大眾醫學》1999年第4期)。
臨床本人治療慢性腎病,常使用玉屏風散配合真武湯治療,堅持服用,有改善腎功能的效果。
(2)心腦血管疾病
①高血壓病:本人治療老年人高血壓伴有下肢浮腫者,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有較好的消除水腫以及降壓作用。防己黃芪湯是《金匱要略》方,本人經驗用量為:黃芪30g、白術12g、防己12g、甘草3g、生薑3片、紅棗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澤瀉20g,胸痛頭暈者,加川芎10g、丹參 12g。
②缺血性心臟病:黃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治療92例缺血性心臟病,並分別與心痛定和丹參片作對照,結果表明,黃芪組有較好的療效。不僅心絞痛等症狀明顯緩解,而且能改善心電圖、心阻抗圖等臨床多種客觀指標。
③腦血管意外:近代寧波名醫範文虎擅長應用此方治療中風偏癱,黃芪常用60-120g。他說:「中風一症.有屬火、屬風、屬痰諸說,依法治之常不效。此乃氣虛之極,脈絡瘀滯為多,獨王清任補陽還五湯可信。黃芪可增至四兩,連服數十劑無妨」。補陽還五湯為清代名醫王清任的經驗方,其組成為:黃芪60g、當歸10g、川芎10g、赤芍葯15g、桃仁10g、紅花6g、地龍10g。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大便乾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現代用於治療腦梗塞、腦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較好療效。
(3)糖尿病
對糖尿病伴有浮腫、面色黃者,本人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等。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潰瘍或深部血栓者,則用生黃芪60g,配合葛根30g,懷牛膝30g、石斛30g、赤芍30g、丹參20g等。
(4)腫瘤化療放療以及手術後
患者出現貧血、浮腫,食慾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應用黃芪的指征。臨床常用黃芪建中湯、十全大補湯等。本人曾治療1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症狀為多汗、惡風,發高熱,用黃芪60g、肉桂10g,配合真武湯,服葯1周後,出汗惡風顯著減少,治療1年,病情穩定,幾乎未出現發熱。十全大補湯是常用的腫瘤後的體力增強劑,日本應用比較普遍。其組成為:黃芪15g、肉桂3g、人參5g、白術10g、茯苓12g、甘草3g、當歸6g、川芎6g、熟地12g、白芍10g,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中國傳統有丸劑和膏劑,日本有顆粒劑,主要是便於久服。
(5)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風散:黃芪15g、白術12g、防風10g。主治氣虛自汗,容易感冒者。過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經常用。方中可加用生薑3片、紅棗10粒。
(6)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腰椎病、頸椎病、貧血等,可見關節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組成:黃芪30g、桂枝10g、白芍葯15g、生薑3片、紅棗12枚。此方不可用甘草。當年範文虎治療醫家沈某之媳病肢體酸麻,曾服桂枝湯加味治療未效,范氏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原方,2劑即效。桂枝湯與黃芪桂枝五物湯僅甘草、黃芪之差異,一味葯的區別,效果竟然大不一樣(見《魏長春臨證經驗集》)。
(7)經久不愈的潰瘍
黃芪是傳統瘡葯,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適用於「久敗瘡」,即潰瘍久不癒合的化膿性感染。其表現為膿水清稀,創面平塌、全身狀況差。現代中醫外科名醫趙炳南先生有黃芪膏一方,用黃芪濃煎成膏,加入等量蜂蜜,混均勻後備用。
上消化道潰瘍,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可用黃芪建中湯。組成:黃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薑3片,紅棗12枚,麥芽糖適量沖服。多適用於病情呈慢性化,有輕度貧血,自汗盜汗,喜歡吃甜食,舌質暗淡者。如體型消瘦者,黃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則會導致腹脹和食慾減退。
3 參考
(l)使用黃芪應當注意患者的體型:黃芪體質--面色黃白或黃紅隱隱,或黃暗,都缺乏光澤。浮腫貌,目無光彩。肌肉鬆軟,腹壁軟弱無力,猶如棉花枕頭,按之無抵抗感以及痛脹感。筆者稱之為「黃芪腹」。平時易於出汗,畏風,遇風冷易於過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後溏。易於浮腫,特別是足腫,手足易麻木。舌質淡胖,舌苔潤。
(2)中老年人應用黃芪的機會較多:缺乏運動,營養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導致肌肉鬆軟,腹部尤為明顯,腹肌萎縮而脂肪堆積,並可伴有水腫等。這種人即《金匱要略》所謂的「骨弱肌膚盛」的「尊容人」。中老年中這種體型尤為多見。因此黃芪應用於中老年較多。
(3)黃芪須多服久服方能見效:《傷寒》不用黃芪,《金匱》罕見四逆,可見黃芪是內傷雜病的用葯。岳美中先生經驗,「黃芪之於神經系統疾患之癱瘓麻木消削肌肉等確有效,且大症必須從數錢至數兩,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效」。黃芪以10-30g為常用范圍,大劑量可達120g甚至更多。本人曾見家鄉皮膚科老中醫孫老先生黃芪用至500g。但用量過大可以導致胸悶腹脹,食慾減退,並可出現頭昏潮熱等。尤其是肌肉堅緊,大便秘結者少用或慎用。多汗而發熱、咽喉紅痛者,不宜使用。
(4)張仲景用黃芪有一個劑量段:黃芪大量治療水氣、黃汗、浮腫(5兩),中量治療風痹、身體不仁(3兩),小量治療虛勞不足(1兩半)。現代應用可以根據張仲景的用葯經驗適當變化。如用於治療浮腫,量可達60-100g,治療半身不遂,骨質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用於上消化道潰瘍,可用15-30g。
(5)黃芪證的脈象沒有特異性。防己黃芪湯用於脈浮,黃芪芍葯桂枝苦酒湯則主治脈沉,所以,使用黃芪不論脈浮脈沉,關鍵是看體型和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