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狀況 » 新生兒喝母乳皮膚黃
擴展閱讀
高燒生皰疹 2025-05-08 23:35:23
帶張皰疹是怎麼引起的 2025-05-08 23:35:17
蕁麻疹葯三顆 2025-05-08 23:31:34

新生兒喝母乳皮膚黃

發布時間: 2023-07-06 23:45:24

⑴ 母乳引起黃疸的原因是什麼寶媽該怎麼改變呢

黃疸是很多寶寶出生後都會遇到的問題,很多寶媽不太懂母乳性黃疸是怎麼回事,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奶水出現了問題?從而責怪自己,還有的寶媽聽信謠言,乾脆就給孩子停了母乳,而完全改喂配方奶了。

事實上,關於母乳性黃疸的病因目前尚未清楚,寶媽不必急著自責,雖然該病預後良好,嚴重者才需要住院,但是為了順利推廣母乳喂養,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母乳性黃疸的原因是什麼

據了解,目前醫學上對造成母乳性黃疸的原因暫時還不是很清楚,但醫學研究專家們普遍認為,母乳性黃疸的出現,是因為寶寶在喝下母乳後,身體會分解母乳中的脂肪,從而產生脂肪酸,脂肪酸會抑止分解膽紅素的酸素,造成黃疸的持續,從而出現寶寶在母乳喂養期間膚色偏黃的情況。也有專家認為,母乳性黃疸是由於母親乳汁中含有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特別高,使膽紅素在寶寶的小腸中被重復吸收,於是,寶寶便出現了黃疸並持續不退。

母乳性黃疸的原因是什麼

支持以上兩種說法的專家,具體推測出以下三大原因: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母乳性黃疸患兒母親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母乳性黃疸患兒母親母乳中不飽和游離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對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產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於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結合的膽紅素再分解,小腸重吸收增加,至腸-肝循環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母乳性黃疸怎麼辦

1、光療:藍光能使血清膽紅素下降

對於已經確診的母乳性黃疸足月兒,如果血清膽紅素實在太高,超過220μmol/L的絕對峰值,可先通過光療把峰值降下來。

研究發現,波長425~475nm的藍光下能使血清膽紅素下降。經這種光線照射後,膽紅素會被轉化並通過尿和膽汁排出體外。將寶寶置於光箱前應用黑眼罩(紗布裹黑紙)遮蓋雙目,每小時改變一次體位以增加光照面積,並要注意給小兒補充水分以防脫水。一般應連續照24小時,或間隔照10小時,歇半天後再繼續照,療程為兩到三天。

而症狀不太嚴重的小兒,每天多曬曬太陽也可以退黃,因為陽光中也有藍光存在。但曬太陽時不能隔著玻璃,要暴露在日光下,如果溫度超過30℃,可考慮讓小兒裸體曬,讓皮膚盡情接觸日光中的藍光,但要注意遮住眼睛。

2、喂養:母乳喂養應少量多次

另外,是否應該減少甚至停止母乳喂養的問題呢?雖然停喂母乳後黃疸會明顯消退,但母乳為小嬰兒最理想的食品,還是不要隨便斷掉奶,也無需過早採取母乳和配方奶粉混合的喂養方法。除非血清膽紅素的值實在太高,才建議暫停母乳喂養三五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母乳性黃疸的知識,不妨到TOPKID在線兒童早教去看看。

在此期間,媽媽應用吸奶器將乳汁吸出,以保持乳汁的充分分泌,待小兒黃疸減輕後仍應繼續哺乳。此後,即使症狀出現反復,也不主張多次斷奶,但可適當考慮改變喂養方式,如:改用多次少量的母乳喂養法,並適當給孩子多喝點水。一般來說,隨著小兒的月齡增高,母乳性的黃疸可逐漸消退,且不會對嬰兒的健康發育造成大的影響。

⑵ 新生兒黃疸值很高跟母乳有關系嗎母乳這幾天是黃色的

隨著母乳喂養率的提高,保健人員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新生兒黃疸時間延長了,不但滿月時黃疸不退,甚者可達數月。可以慶幸的是,這種因母乳喂養引起的黃疸一般僅為輕、中度,很少引發核黃疸。為什麼喂母乳會造成黃疸呢?現代醫學認為有兩種原因: (1)膽紅素的肝—腸循環增加,致使未結合的膽紅素在腸道內的吸收增加。 ...(2)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較牛奶中多且活性強,使腸道未結合膽紅素吸收增加,引起黃疸。見到這種黃疸,你可以: (1)停喂母乳48小時,觀察孩子皮膚黃染程度。如果減輕,你可以繼續喂母乳,因為再次黃疸比以前輕;(2)還可將母乳吸出來後,在裝有56℃水的容器中加熱15分鍾——當酶被破壞後,未結合膽紅素吸收減少,必然可減輕黃疸。 母乳性黃疸的孩子一般情況好,肝功能正常,不影響生長發育,不用停喂母乳。要知道母乳喂養的好處遠遠高於皮膚黃疸這一缺點。有的保健醫生或臨床醫生一見到孩子有黃疸就讓停喂母乳,這是不對的;還有的醫生上來就讓母親停喂母乳3~5天,這樣做不利於保持母乳量,也是不合適的。 極少數母乳性黃疸的孩子屬於重度。這時應停喂母乳,改用配方奶並及時用葯物和藍光治療。 附:還有一種黃疸叫病理性黃疸:往往出生24小時之內黃疸很早就已經顯現;黃染程度重,不僅是皮膚黃,白眼珠黃,就連尿和眼淚都是黃的;化驗血膽紅素&rt;12毫克/分升;黃疸時間長,可達2~3周;黃疸消退後又復現等都提醒我們要及時到醫院就診。當血紅素&rt;20毫克/分升時往往又會導致核黃疸——膽紅素腦病。該病引起的腦損害是不可逆的,即便僥幸活下來也會留有後遺症,主要是智力落後、運動障礙。

⑶ 新生兒皮膚黃

新生兒皮膚黃

新生兒皮膚黃,新生兒出生以後一般情況下皮膚都是白里透紅的膚色,但是有很多家長會發現在出生後的幾天,自己的寶寶皮膚開始變黃,甚至是越來越黃,下面來看看新生兒皮膚黃

新生兒皮膚黃1

導致新生兒的皮膚發黃是新生兒黃疸造成的,新生兒黃疸屬於一種生理性的現象,這是因為孩子身體當中的膽紅素累積表現出來的症狀。

當孩子出現了新生兒黃疸的情況時,可以適當的服用一些退黃的葯品,幾天之後,孩子皮膚發黃的現象就會消退好轉,皮膚也會變得粉嫩起來。但除了生理性原因會導致孩子皮膚發黃之外,還有一些病理性的原因,也會導致孩子的皮膚發黃。

比如孩子感染上了乙型肝炎病毒,就會導致病理性黃疸的產生,此時一定要及時給孩子進行救治。如果新生兒得了先天性膽道閉鎖,也會導致孩子出現皮膚發黃的情況

這屬於阻塞性黃疸,因為先天性的膽道閉鎖是孩子身體的膽紅素排泄出現障礙,導致過多的膽紅素累積在身體當中,出現皮膚發黃的`症狀

先天性膽道閉鎖也非常的嚴重,需要及早給孩子進行醫治。除了這兩種病理性原因之外,微生物感染巨細胞病毒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也都會引發孩子皮膚發黃。

其實導致孩子皮膚發黃的原因也還有很多,比如,孩子得了新生兒溶血病,也會導致孩子的皮膚發黃。需要進行詳細的檢查,才能夠確定孩子皮膚發黃的具體原因。

新生兒皮膚黃2

寶寶出生後,原本白里透紅的膚色可能在新生兒期的某天變黃,這就是新生兒黃疸。它是由於體內膽紅素累積引起的。正常情況下,因為新生兒出生後建立呼吸,血氧濃度提高,過多的紅細胞就被破壞

加上新生兒肝臟不成熟,容易導致膽紅素濃度增高,這就是生理性黃疸。它一般發生在足月新生兒出生後的2~14天左右,早產兒可延長至生後21天。但在有些病理情況下,也會出現黃疸,即病理性黃疸。

常見的病理性黃疸有以下幾種:

1、新生兒溶血病,它是因為母子血型不合所致;

2、各種病原微生物感染,如巨細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3、先天性膽道閉鎖也導致膽紅素排泄障礙(阻塞性黃疸)。

此外,因為母乳中含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它能導致膽紅素的腸—肝循環增加,所以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可因這種原因出現黃疸,稱為母乳性黃疸。

嬰兒臉色發黃一般情況下是疾病的表現,但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卻是由於特殊的生理特點引起的,而非病理狀態。其產生的機理主要是由於紅細胞破壞增多(胎兒在子宮內處於低氧環境

因此紅細胞生成過多,出生後相對過剩)和新生兒肝臟尚未發育成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有限。大部分新生兒在生後2~3天會出現黃疸,4~6天達到高峰

足月兒10~14天消退,早產兒2~3周消退,在此期間小兒除黃疸外一般情況良好,食慾佳,無其它異常情況,生理性黃疸不需要治療,預後良好。

新生兒黃疸如果有以下特點之一則要考慮為病理性黃疸:

1、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

2、黃疸程度深;

3、黃疸進展快,即在一天內加深很多;

4、黃疸持續時間長或黃疸消退後又出現;病理性黃疸是疾病的表現,要及時治療。

新生兒皮膚黃3

新生兒黃疸(別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胎黃)是指新生兒期(自胎兒娩出臍帶結扎至生後28天),由於膽紅素(胎齡12周時,羊水中已有膽紅素。)

在體內積聚而導致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徵的病症,60%-80%的新生寶寶在出生後2到5天內會出現皮膚發黃的現象,是種正常現象。本病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區分

生理性黃疸的特點:

1、在生後2~3天起出現並逐漸加深,在第4~6天為高峰,第2周開始黃疸逐漸減輕。

2、黃疸有一定限度,其顏色不會呈金黃色。黃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軀幹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無明顯的黃疸。若抽血測定膽紅素,足月兒在黃疸高峰期不超過12毫克/分升,早產兒不超過15毫克/分升。

3、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在第2周末基本上消退,早產兒黃疸一般在第3周內消退。

4、小兒體溫正常,食慾好,體重漸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病理性黃疸的特點:

1、黃疸出現過早:足月兒在生後24小時以內,早產兒在48小時以內出現黃疸;

2、黃疸程度較重:血清膽紅素超過同日齡正常兒平均值,或每日上升超過85.5μmol/L(5mg/dl);

3、黃疸進展快,即在一天內加深很多;

4、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兒超過2周以上,早產兒超過3周)或黃疸消退後又出現;

5、黃疸伴有其它臨床症狀,或血清結合膽紅素大於25.7μmol/L(1.5mg/dl)。

⑷ 新生兒25天了 臉上還有一些黃 母乳媽媽不能吃哪些食物

辛辣刺激的生冷的都不要吃,冷的吃了寶寶容易拉稀,辛辣刺激的吃了容易上火,甚至出疹子,寶寶還會對一些事物過敏,這個因人而異,媽媽平時要多注意觀察,一般吃了過敏的食物就出疹子. 1、 有可能抑制乳汁分泌的食物:如韭菜、麥乳精、人參等食物; 2、 產後飲食宜清淡,不要吃那些刺激性的物品,包括:辛辣的調味料、辣椒、過量的酒、咖啡等。可少量食用胡椒、醋; 3、 母乳喂養新生兒期間,媽媽最好不要吃辛辣、魚、蝦等食物,以免加重濕疹,特別是父母有過敏史的嬰兒。

⑸ 生過寶寶母乳期媽媽皮膚黃黃的什麼原因

多數新生兒在出生後二、三天內會出現皮膚和粘膜黃染,輕重程度不一,一般在一周內達到高峰,出生後第七天逐漸開始消退,第十天退盡,早產兒要遲些。這種現象醫學上稱「生理性黃疸」。 產生生理性黃疸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紅細胞被破壞,胎兒在母體內是通過胎盤間接吸收氧氣的,因此必須有較多的紅細胞攜氧才能滿足生理的需要。出生後,新生兒改換肺呼吸直接獲得氧氣,不再需要過多的紅細胞,多餘的紅細胞就被破壞,使得血液中積累過多的膽紅素。二是新生兒機能不鍵全,不能把過多的膽紅素分解。 這樣新生兒的血液中就積累了較多的膽紅素,就表現出黃疸。生理性黃疸不需要治療,如果黃疸過深,出現過早或消退過遲,或伴有其他異常情況,就必須找醫生檢查,以發現是否有病理性黃疸。

⑹ 母乳性黃疸的原因症狀及預防知識

母乳性黃疸的原因症狀及預防知識

母乳性黃疸的原因症狀及預防知識,母乳性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症狀,當出現母乳性黃疸作為父母們肯定是非常的擔心的,下面我整理了有關母乳性黃疸的原因症狀及預防知識,需要了解的來看看吧。

母乳性黃疸的原因症狀及預防知識1

母乳性黃疸的原因

其發生的原因目前認為主要是因為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循環增加有關,由於母乳本身造成,推測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

母乳性黃疸患兒媽媽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

母乳性黃疸患兒媽媽母乳中不飽和游離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對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產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於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結合的膽紅素再分解,小腸重吸收增加,至腸-肝循環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母乳性黃疸症狀

1、黃疸不消退。在生理性黃疸期間,即出生後2天-2周發生,但不隨生理性黃疸的消失而消失。

2、黃疸程度。以輕、中度為主,重度少見,以未結合膽紅素升高多見。

3、一般情況好。嬰兒除黃疸外完全健康,吃奶好、大小便正常、體重增長滿意、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陰性。

4、停母乳後黃疸迅速消退。停母乳48-72h後黃疸明顯減輕,膽紅素迅速下降為原水平的50%左右,重新哺乳,血清膽紅素將在1-2天內回升,然後持續一段時間後緩慢下降。不停母乳膽紅素也會自行降至正常。

5、營養發育良好,體重增加,大小便正常,大便顏色正常。

6、肝、脾不大。

7、肝功能正常,無貧血。

8、黃疸一般在出生後4-5天出現,逐漸加重,升高的膽紅素可持續10天左右,然後黃疸漸漸減輕,3-12周恢復正常水平。

如何判斷母乳性黃疸

1、母乳所導致的黃疸一般在生後4-5天出現皮膚、粘膜黃染,無其他異常,黃疸逐漸加重,生後10-15天中未結合膽紅素可達171-513μmol/l(10-30mg/dl)。如果繼續哺乳,升高的膽紅素可持續4-10天,然後緩慢下降,3-12周恢復正常水平,黃疸完全消退。如果停止哺乳,在48小時內血清膽紅素可明顯下降。

2、新生兒在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減退後又加重,停止母乳喂養後48小時,膽紅素下降50%,則可確定診斷。

3、如再恢復母乳喂養,膽紅素又升高17-51umol/l(1-3mg/dl),但不會達到原來的高水平(yiQIg。cN)。

4、在肝功能正常條件下需要與溶血、感染引起的黃疸相鑒別。

目前尚缺乏特殊實驗室檢測手段來確診母乳性黃疸,只能先將各種引起新生兒黃疸的病因如母嬰ABO血型不合、敗血症、窒息、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半乳糖血症及遺傳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缺乏症等少見病進行逐一排除後,才能作出母乳性黃疸的臨床診斷。

母乳性黃疸如何預防

增加新生兒早早期乳汁攝入量,可使新生兒體內熱量增多,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能促進腸蠕動,使胎糞盡早排凈。減少膽紅素腸肝循環,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從而降低了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患病率。並可使新生兒及時獲得營養豐富的'初乳。對健康新生兒的母乳黃疸要嚴密監測和加強隨訪尤對生後2-3天即出院回家的母乳黃疸新生兒需建立必要的隨訪,以便早干預防止腦損害。

1、媽媽在懷孕期間注意飲食衛生,忌酒和辛熱之品,不可濫用葯物。

2、寶寶出生後,宜密切觀察皮膚黃疸情況,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

3、增加新生寶寶早期乳汁攝入量,可使新生兒體內熱量增多,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能促進腸蠕動,使胎糞盡早排凈。減少膽紅素腸肝循環,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從而降低了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患病率。

母乳性黃疸的原因症狀及預防知識2

母乳性黃疸症狀

從皮膚的變化上能大概能推斷出小寶寶是否得了黃疸,原本皮膚是比較白嫩的,不過一段時間後皮膚會發黃,正常的話這種現象會消退,這是生理性黃疸所致所以不用擔心。但喂寶寶吃母乳後,生理性的黃疸一直沒有減退的,而且2天內不餵奶的話,黃疸又慢慢消退,有可能表明寶寶得的是母乳性黃疸。

其實出現母乳性黃疸一般不會對寶寶造成較多的傷害,得了母乳性黃疸之後要及時停止餵奶,黃疸會在2-4內減弱,一個星期之後母乳性黃疸的症狀基本能完全消退。得了母乳性黃疸,寶寶的大小便也是正常的,也會出現體重增長的情況,肝功能正常,HBsAG為陰性。

停止喂母乳後,黃疸會明顯減輕,膽紅素也會下降為原來的50%左右。但要是重新餵奶的話,血清膽紅素又會回升,當然也只是持續一段時間後就會慢慢降低。寶寶出現黃疸的時候,膽紅素是會升高的,當黃疸退去後,膽紅素會在3個禮拜後逐漸回復到正常的水平。

但是如果寶寶的膽紅素一直居高不下的話,母乳性黃疸也是可能會發展成為另一種疾病,也就是核黃疸,這種情況可不太妙,因為寶寶有可能會耳聾、發育遲緩。

母乳性黃疸的原因

小寶寶出生後自然是要依靠母乳過日子的,但是有些小寶寶卻不能愉快的喝奶奶,因為喝了奶奶之後會得母乳性黃疸。母乳性黃疸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皮膚會黃黃的,而且會持續一段時間。其實小寶寶剛出生是會得生理性黃疸的,皮膚會黃黃的,但是過一段時間就會好。

但是得了母乳性黃疸,自然小臉蛋可能還是黃黃的,如果不暫停母乳,或者採取緩解措施的話,膽紅素會固定在一個數值,一直發展下去可真是一條道走到黑,寶寶也是會有危險的。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母乳性黃疸呢,小傢伙連奶奶都不能喝了,真的令娘親難過憂傷。

其實造成母乳性黃疸的原因目前還不是十分明確,主要認為這種黃疸和寶寶體內膽紅素代謝的腸-肝循環增加有關。下面是幾個推測的原因。

1、要是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這種物質就會抑制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從而令寶寶喝奶奶後得母乳性黃疸。

2、母乳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這樣會也會抑制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

3、母乳中的β葡萄醛酸苷酶活性高,會令膽紅素分解,小腸又會重新吸收膽紅素,這樣就會導致肝-腸循環增加。

母乳性黃疸能喂母乳嗎

一些小寶寶喝了母乳就會得母乳性黃疸,皮膚會一直黃黃的,還能不能愉快餵奶了呢?要是判斷出寶寶得了母乳性黃疸,就要立馬停止餵奶呢。而且要停2-3天呢,2天內不能喂母乳,等到膽紅素下降到正常水平的時候,才能繼續喂母乳。

如果寶寶的黃疸比較輕的話,是可以繼續喝母乳的,重的話自然是不能喂母乳啦,可以喝一些配方奶。寶寶出生後2-3是會出現生理性黃疸的,一般在4-6天後消退,而母乳性黃疸可能會緊跟著生理性黃疸之後發生,可能會在7-14天出現母乳性黃疸。寶媽要記住這幾個數字,要及時發現寶寶不正常的黃疸。

停止喂母乳後黃疸消退,就可以繼續喂母乳了,就算是接下來又會出現輕度黃疸,也不用停母乳的呢,特俗情況的話要到醫院求助哦。在不餵奶的幾天內,媽咪可以用吸奶器將母乳吸出來哦,保證乳汁分泌很重要。

母乳性黃疸要怎樣預防

小寶寶出生喝奶都不能愉快愉快的話,只能怪媽咪了。上面也提到如果母乳中含有脂肪酸或者其它物質,那麼哺乳後,是有可能令寶寶出現母乳性黃疸的,所以媽咪在孕期的飲食要嚴格控制好的,街頭小吃還是不要碰了,更加不能喝酒或者吃太多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飲食要健康,而且不要隨便吃葯呢。

母乳性黃疸一般是會在寶寶出生後7-14天里發生,生理性黃疸過去之後,一些小寶寶可能就會接著有得母乳性黃疸,所以寶媽要計算好時間,及時發現小寶寶不正常的表現哦。其實准媽早點開奶,寶寶喝了初乳之後,還能增加體內的熱量呢,這樣一來就能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就能減少膽紅素腸肝的循環了哦,血清膽紅素水平降低了還能避免寶寶得病理性的黃疸呢。

其實引起母乳性黃疸的病因並不是十分的明確,所以也沒有特別正確的方法能避免寶寶得母乳性黃疸。只要孕期飲食作息都規律,合理膳食,准媽身體健康,小寶寶的體質也會更好的,自然就少病少痛了。

母乳性黃疸會不會反復

可能家長們最憂傷的就是到底母乳性黃疸會不會反復了,黃疸一直不退,膽紅素的水平也不會下降,就算母乳性黃疸並不會給小寶寶帶來傷害,但要是一直反復的話娘親想想也是感覺憂傷的。其實母乳性黃疸是有可能會反復的哦,但不用擔心。

寶寶得母乳性黃疸停止哺乳後,3-5天黃疸是會消退的呢,不過不餵奶喂配方奶媽咪看著也是心疼,也是要重新餵奶的,只是重新餵奶之後黃疸又會出現,當然也不用操心,繼續喂母乳也是OK的,過了一段時間母乳性黃疸也會消退的。

而且母乳性黃疸預後良好哦,不會出現特別大的問題,所以家長們不要太多擔心,就算母乳想黃疸持續時間有些長,但也是正常的,不必到處看醫生呢,以免交叉感染。而且母乳性黃疸並不會給小寶寶帶來太大的危害,不過黃疸要是一直沒消退,膽紅素水平過高的話,這種情況是要及時向醫生反映。

⑺ 兩月寶寶吃母乳皮膚發黃

寶寶皮膚發黃不是因為吃母乳,而是新生兒寶寶正常都會有或輕微或嚴重的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黃疸的家庭護理

1.注意寶寶大便的顏色

要注意寶寶大便的顏色,如果是肝臟膽道發生問題,大便會變白,但不是突然變白,而是愈來愈淡,如果再加上身體突然又黃起來,就必須看醫生。這是因為在正常的情況下,肝臟處理好的膽紅素會經由膽管到腸道後排泄,糞便因此帶有顏色,但當膽道閉鎖,膽紅素堆積在肝臟無法排出,則會造成肝臟受損,這時必須在寶寶兩個月內時進行手術,才使膽道暢通或另外造新的膽道來改善。

2.勤喂母乳

為了讓寶寶盡快退黃,媽媽要勤喂寶寶母乳,使胎便盡早排出。因為胎便里含有很多膽紅素,如果胎便不排干凈,膽紅素就會經過新生兒特殊的肝腸循環重新吸收到血液里,使黃疸增高。母乳不足的情況下,建議讓孩子多吸吮,或添配方奶粉,因為如果不能給孩子提供足夠的能量和蛋白質,飢餓會影響肝酶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導致血膽紅素升高。寶寶多吃多排,可以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阻斷膽紅素的重吸收。

3.觀察寶寶日常生活

只要覺得寶寶看起來愈來愈黃,精神及胃口都不好,或者體溫不穩、嗜睡、容易尖聲哭鬧等狀況,都要去醫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