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狀況 » 新生兒長馬牙會引起皮膚黃嗎
擴展閱讀
飲食去除雀斑 2025-05-15 19:51:41
皰性濕疹 2025-05-15 19:42:15
汗皰疹結局 2025-05-15 19:38:01

新生兒長馬牙會引起皮膚黃嗎

發布時間: 2023-06-17 03:14:45

Ⅰ 有沒有聽說小寶寶長馬牙的,就是牙齦發黃,說是牙根癢,吃奶的時候咬的很疼

馬牙是指在新生兒上齶中線或者齒齦部位發生的由上皮細胞或粘液腺分泌物羈留形成的黃白色小顆粒,一般數周後可以自行消退,不需要處理。

Ⅱ 新生兒生理現象16個現象

新生兒生理現象16個現象

新生兒生理現象16個現象。孩子對於家長而言是最為寶貴的,家長對於新生兒的任務異常生理現象都不能忽略。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新生兒生理現象16個現象及相關內容。

新生兒生理現象16個現象1

1、「馬牙」不是病

「吉祥」媽生下他第5天就抱著他跑到醫院,哭著對醫生說:「我孩子牙床子化膿了」,醫生一邊安慰她一邊給予檢查,發現孩子上齶及牙齦上有幾個乳白色顆粒,如芝麻粒大俠,其餘未發現口腔粘膜有什麼異常,對她說:「你別著急,這不是化膿點,是」馬牙「也叫」上皮珠「。她睜大了驚奇的眼睛說:「是嗎」?「是的」。接著,醫生耐心地給她講解出現的原因是口腔上皮細胞堆積形成的,不疼、不癢、無任何不適。它的發生、發展及脫落過程是一個正常的生理代謝過程,不需要任何治療,隨著孩子吸吮母親乳的頭不斷摩擦中自動脫落而消失。

2、自然分娩小兒生後頭頂上可有「產痛」

兒科大夫去母嬰同室查房,剛進門,一位產婦就喊:「大夫,我孩子昨晚生的,怎麼今天頭頂上腫了一個大包?」大夫走過去摸摸孩子「先鋒頭」說:「這是產瘤,是分娩過程中產道擠壓造成的,你看摸起來軟的有囊性感,孩子不哭不鬧,說明不痛,過2~3天就會消失的,他臉上露出了笑容,說:「嚇得我早飯都沒吃好,原來是這么回事呀!」

3、生後幾天體重下降屬正常現象

一位小兒父親到醫院來向大夫咨詢,說孩子出生體重3000克,可今天已生後第5天了,體重未長還降到了2800克,孩子奶奶說他媽奶是「灰奶」,沒有營養,讓斷奶改牛奶喂養,可住院時醫生向我們宣傳母乳喂養好,到底應不應該斷奶?醫生通過詢問了解到媽媽的奶很足,孩子吃完奶後有滿足感,能安靜入睡,醫生告訴他兩點:(1):這叫生理體重下降,屬正常生理現象,是因為生後胎便及小便排出、滯留在胃內及口腔中羊水及粘液的吐出、胎脂的清除、通過呼吸及排汗後丟失水份、出生後最初幾天攝入量的不足造成的。10天左右可以恢復到出生時體重,以後體重會迅速增長。(2):媽媽奶很好,說什麼「灰奶」是沒有科學根據的,母乳才是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品,不要斷奶。

4、生後10天內可消失的黃疸不是「肝炎」

一位媽媽在電話里向醫生咨詢說:孩子出生後第4天皮膚發黃色了,是不是患了肝炎?醫生經過詳細詢問得知,孩子吃、喝、拉、撒、睡都很正常,告訴他說,如果10天內黃疸消失,就不是病態,更不適肝炎,叫「生理性黃疸」;它一般在生後第4~5天出現,一周左右消失,早產兒黃疸可持續到14天消失,產生原因(1):生後孩子體內紅細胞破壞增加,使血中間接膽紅素增加,使皮膚發黃。(2):新生兒肝臟發育不成熟,肝細胞產生的酶(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不足,不能有效的將間膽轉化為直膽而由膽道排泄,間膽在血中濃度增高,引起皮膚黃染。總之,生理性黃疸屬正常生理過程,不需要治療。

5、新生兒乳腺腫脹屬生理現象

一位老奶奶抱著剛生下7天的孩子來看病,說孩子的乳房腫了,怕將來有「奶核」,按老家規矩給擠了擠,第2天就變紅了,孩子哭鬧一夜都未睡。醫生檢查時發現孩子兩側乳房紅腫像核桃那麼大,局部發熱,且因疼痛孩子哭鬧,給予診斷為乳腺炎,需要用抗菌素治療。產乳腺炎的原因是因擠壓乳房造成的。無論乳腺是否有腫脹都不要擠壓。

乳房在生後第4~5天出現輕度腫脹,還可有少許乳汁溢出,7~10天達高潮。是因為母親在妊娠後期體內雌激素(孕激素及催乳素)致使胎兒通過胎盤吸收了較多的激素所造成的乳腺一時性腫脹,無論男孩、女孩都可有屬於生理現象,2~3周即可消失,千萬不要擠壓,它的惡果就是患「乳腺炎」。

6、「新生兒紅斑」是正常的皮膚反應

龍龍媽媽打來電話,說孩子生後第7天,發現身上出疹子了,要求大夫出診。地段保健醫馬上到家中診視:發現孩子精神狀態很好,哭聲有力、吃奶有勁、體溫正常,只是在臉上及軀幹部皮膚有散在的紅斑,為鮮紅色,壓之褪色,斑與斑之間有正常皮膚。告訴龍龍媽,不必緊張,這不適什麼病理性的疹子,叫「新生兒紅斑」,因為新生兒皮膚柔嫩、表面的角化層發育不好,出生後,從宮內到外界受空氣、光、溫度等的刺激,皮膚就出現了這樣的紅斑,屬正常的皮膚反應,一般生後一周左右出現,2~3天自行消退,不需要任何治療。

7、青灰色「胎記」可以消失

母親觀察孩子是最細嫩的,毛毛媽為孩子身上有青斑而坐卧不安,怕是內臟疾病在皮膚上的反應,請來了同院的兒科劉大夫幫看看。劉大夫發現毛毛腰背部、骶部、臀部有青灰色、邊緣不規則、壓之不褪色的斑塊,最大的一塊有孩子手掌那麼大。「噢!」劉大夫說:「這不適什麼毛病,是色素斑,俗稱「胎記」,是由於皮膚深層局部堆積大量色素細胞所致,不需要特殊處理,隨孩子慢慢長大,多在5~6歲時消失。毛毛媽這才放下了心。

8、新生兒也有月經

王大夫正在值班,忽聽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先是一個青年男子跑進來,慌慌張張地說:「大夫,急診、我孩子屁股出血了」,隨後又進來了孩子媽媽、爺爺、奶奶,個個氣喘噓噓,媽媽把孩子放在床上,醫生放下一個沒有看完的病人跑到床前檢查孩子,這是一個生後一周左右的女嬰,大陰的唇、小陰的唇被殷紅的血覆蓋著、尿布上也沾上了一點,用棉簽輕輕的擦掉後,發現血是從陰道口流出的,量不多,未有繼續出的傾血,局部無傷口。來人不斷問:「有危險嗎?」「孩子為什麼出血?」大夫一邊安慰他們,一邊給他們講解:新生女嬰也有月經,只不過是「假月經」,一般生後5~8天出現陰道流出少許血液,1~2天就消失了,對身體無任何危害。眾人都鬆了一口氣,爸爸追問:「那是為什麼呀?「王大夫耐心地說:這是因為胎兒期受母親雌激素的影響,使女性嬰兒陰道上皮細胞增生,出生後,母體中斷供應雌激素,使陰道上皮脫落,出現陰道出血的現象,有的孩子明顯,有的不明顯,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需要任何處理。家長們臉上露出了笑容,一再感謝王大夫,並為剛才的焦急與魯莽感到抱歉。

9、這是「汗疹「,不是水痘

王大媽到醫院來請醫生,說小孫子剛出生第5天(出院1天)臉上出了「水痘」,大夫覺得奇怪,立刻隨王大媽去家中訪視,發現孩子額頭兩頰有數個小米粒大小的水疤,壁很薄,裡面有清徹透明的液體,孩子體溫正常,吃睡自如,告訴王大媽及孩子母親,這不是水痘,是「汗疹」,當外界溫度較高時,新生兒容易出汗,所形成的這種小水疤。維持數天後自行癟掉、脫皮而消失,不需要治療。

10、新生兒「脂溢性皮炎結痂」可以去掉

佳佳被媽媽抱著來看感冒,但大夫發現她頭皮上有很厚的灰黃色油膩狀痂皮及鱗屑,以頭頂及前額發際處為多,眉間及耳後也有。孩子倒沒有什麼感覺。佳佳媽說生後十幾天就出現了,越來越多、越厚,清水洗不掉。醫生告訴他這是「新生兒的脂溢性皮炎,為上皮細胞及油膩逐漸堆積而成的。可用植物油(花生油等食用油)燒個開,放涼後外敷於頭皮上及有結痂的地方,2~3個小時後結痂變軟,用手指輕輕的除去洗凈即可,孩子會感到很輕松,佳佳媽非常高興,說回家馬上去做。

11、新生兒脫發不是病

丟丟出生後頭發很好、很黑,現在5個月了,頭發反不如以前了,有的地方還脫發,一塊薄一塊厚的,丟丟媽非常著急,看了好幾個魚源醫生都說沒什麼關系,他還是不放心,又來這院看病,王大夫肯切的對她說:「這真不是病態,屬正常現象,俗稱「奶禿」,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頭發也會越長越好的,現在呼吸道傳染後很多,別為此再跑醫院了,對孩子不好。」丟丟媽非常感謝王大夫的關懷,所以後再不為此跑醫院了。(脫發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12、新生兒暫時性斜頸可以恢復

王大夫早晨查房發現一位生後3天的產婦在哭泣,問清原因是她發現孩子兩側面部不對稱,頭向右歪,懷疑自己生了個畸形孩子而難過。醫生仔細檢查小兒發現右側面部沒有左側飽滿,頭向右側歪斜,右頸部未及腫物,鎖管位置正常。安慰產婦說:「這是可以恢復的,並不是畸形,產生這種原因是孩子在宮內時頭部位置不正常壓迫所造成的,可以給孩子輕柔的按摩幫助恢復,一般一個月左右就可以恢復正常,這叫「暫時性斜頸」,產婦破啼為笑了。

13、新生兒粟粒疹是一過性皮疹

陽陽出生2天了,長的端端正正,一頭烏黑的頭發,出生體重八斤,非常討人喜歡,媽媽愛不釋手,只是對他臉上有許多小白點不放心,主任查房時,她再次提出了此問題,主任看到在孩子鼻尖上有許多密集的針尖大小的黃白色小點,略高出於皮膚,也有少數散在於面部,對陽陽媽說:「這不是什麼毛病,是粟粒疹,是由皮脂儲留引起的,7天左右就可以消失了,孩子沒有任何感覺。」陽陽媽這才一塊石頭落了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4、新生兒四肢抖動不是抽瘋

一位產婦抱著半個月的嬰兒來到門診,精神緊張的告訴大夫,孩子抽瘋,一天好幾次,當大夫問她怎麼個抽法時,她說:「孩子下頦及四肢有時不停的抖動,有時能持續好幾分鍾。」大夫將孩子包的被打開,就發現孩子兩條小腿翹起後不停的哆嗦抖動,哭時下巴頦也哆嗦,頻率還很快,媽媽緊張的說「又抽了,又抽了」,大夫對孩子做了全面的檢查,說:「這不是抽瘋,這是新生兒時期特有的一種無意識的運動,是因新生兒大腦發育不夠完善,對下級中樞的抑制能力較弱,常出現不自主和不協調的動作或睡眠時會因突然抖動而驚醒,家長不必擔心,這不是病態,是正常現象,慢慢可以隨孩子的增長而消失。

15、睾丸鞘昧積液大部分可以消失

李博士因事業關系結婚較晚,38歲才生一兒子,非常寶貴,生後第28天,突然來院說孩子睾丸腫了,眼淚隨著流了下來。大夫一邊安慰她一邊檢查孩子,發現右側睾丸較左側大,表皮發亮,摸起來質軟有囊性感,做個造光試驗陽性。診斷為「鞘昧積液」,李博士嚇一跳說:「那還能好嗎?有沒有危險啊!」大夫馬上告訴他:「不要緊,睾丸鞘昧內滲出液並不太多,可以慢慢吸收,不需要治療,您的'孩子也無任何不適感覺,您就放心吧!」李博士鬆了口氣,面部露出了笑容,向大夫道謝後走了。

16、斑狀血管瘤可以消退

一位患糖尿病的母親,產前進行了糖尿病的系統治療,產中經歷了一定風險,生下一個漂亮的小女兒,非常高興,美中不足的是孩子前額額中央,左上眼皮內眥部、後頸部三處有大小不等的紅色斑,壓之退色,這位媽媽可真著急了,真怕將來影響孩子的美觀,找了幾個大夫看還不放心,又找了主任,主任說:「您孩子的紅斑叫「斑狀血管瘤」,幾個月後就可以逐漸消失,不會終身存在,將來您的女兒還會是一個美麗的姑娘。」媽媽哈哈地笑了。

新生兒生理現象16個現象2

新生兒生理發育9大特徵全面

1、不停地睡覺

新生兒沒有晝夜之分,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經常是小肚子一餓就會哭起來。等吃完奶、換好尿布,馬上又會接著睡,每天就是如此反復生活。

2、體重增加迅速

新生兒剛出生時體重約為3000克,身高約50厘米。過三四天後,體重會稍微有所減輕,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一周後,體重會恢復到原來狀態,這以後,新生兒的體重會以平均每天30-40克的速度增長。

3、有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體內的紅細胞、白細胞均比較高,黃疸也較普遍。

4、容易溢奶

新生兒的食道下部括約肌鬆弛,容易溢奶,並且消化功能不完善,如提早喂澱粉(米、面)類食物可能會引起消化不良。

5、呼吸數、脈搏數高於成人2倍

剛出生的新生兒的呼吸運動較淺表,呼吸頻率較快,呼吸不規則,呼吸以膈肌為主。新生兒由於是腹式呼吸,所以,在測量新生兒的呼吸數時,要把手輕輕放在新生兒的小肚子上,數肚子上下運動的次數。測量脈搏則要把手貼在新生兒手腕的動脈部位。

6、體溫高

新生兒的體溫比成人高,常在37攝氏度左右。吃奶後和哭後就更高。新生兒自己還不能適當地調節體溫,所以,父母要注意,不能讓他太熱也不要讓他太冷,要將室溫保持在20攝氏度左右。當新生兒的體溫在37。 5C以上或36C以下時,就是生病了。

7、大便多樣

新生兒出生後,馬上就會排出發黑的胎便,但慢慢就會正常了。大便次數和形狀因新生兒的不同而有各種各樣,不用擔心。大便顏色有綠色或金黃色,撒尿的次數也各不相同。不論是哪種樣子,只要新生兒吃奶吃得好、睡覺睡得好就沒問題。

8、頭大、心跳快

與四肢相比新生兒的頭要相對大些,但因為他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全、神經鞘沒有完全形成,觸動身體的某一處,全身都會抖動。這時,新生兒的心臟速度可達到每分鍾120 ——140次,常可聽到雜音,以後會逐漸減慢。

9、脫皮

幾乎所有的新生兒都有脫皮的現象,這是因為新生兒皮膚最上層的角質層發育不完全,容易脫落。此外,新生兒連接表皮和真皮的基底膜並不發達,使表皮和真皮的連接不夠緊密,造成表皮脫落的機會增多。

這種脫皮現象全身部位都有可能出現,但以四肢、耳後較為明顯,只要於洗澡時自然脫落即可,無需特別的保護措施或強行撕下。注意:若出現脫皮合並紅腫或水泡等其他症狀,則需要就診。

新生兒生理現象16個現象3

容易誤判的新生兒生理現象

1、胎脂:初生時,足月的孩子身上皮膚覆蓋一層白色皮脂,這種胎脂有保護皮膚的作用,生後會逐漸自然脫落消失,不需要特意去清洗,更不能用硬物去刮除,以免損傷皮膚。

2、皮脂腺增生:受母體性激素的影響,新生兒的前額、鼻子、上唇、面頰等處可見增生的皮脂腺,多於生後數周內逐漸縮小並消退。不能去擠壓,否則容易誘發感染。

3、粟粒疹:為皮膚表面白色的小囊腫,直徑1-2毫米,內含多層角化物質,多見於顏面部,各年齡段都可出現,但新生兒更常見,大多可以自行消退,不需處理,大孩子如果持續不消退可以讓醫生挑破排出內容物。

4、馬牙或板牙:性質和粟粒疹類似,只是位於牙齦或上齶中央,大多可以自行脫落,不需特殊處理。民間有「挑馬牙」的習俗,容易導致感染,要鄙棄陋習。

5、蒙古斑:新生寶寶在軀干、臀部、四肢有些青色斑,好發於東方人,為特殊色素細胞沉著所致,大多數在一歲以內會逐漸漸退。在國外有被誤認為家庭暴力導致的淤青。

6、新生兒毳毛:新生兒出生時全身有許多毛,背部較明顯,稱為毳毛,會逐漸自然脫落,有的地方習俗要刮毳毛稱為刮「豬毛風」,同樣容易孩子的皮膚毛囊受損,導致感染,甚至引起敗血症發生危險。

7、螳螂嘴:新生兒兩側頰部有隆起的脂肪墊,有利於吸吮乳汁,也不可挑破以免引起感染。

Ⅲ 新生兒出馬牙怎麼回事

在新生兒的牙床上,有時會發現有一些凸起的黃白色的小斑點,俗稱「馬牙」。這是胚胎發育過程中一種上皮細胞堆集而成的角化上皮珠,屬於正常現象,醫學上稱為「上皮細胞珠」,不需治療,在數周內可自行消退。 千萬不要用布擦拭或用針挑,或用不經消毒的布擦,以免引起感染導致潰瘍性口腔炎或頜骨骨髓炎。因為孩子的口腔粘膜十分柔嫩,血管豐富,唾液腺的功能發育尚未成熟,口腔粘膜較乾燥易受損傷,細菌很容易從破損的粘膜侵入,而發生口腔炎,甚至引起敗血症。如遇到個別長得比較大,並有發癢、發脹者,應該去醫院請醫生處理。 新生兒長馬牙一般不伴有任何症狀,以後逐漸吸收而消失。但有時上皮珠較大不易被吸收,則小兒即出現搖頭煩躁,咬奶頭,甚至拒食等現象。這是由於局部發脹、發癢所致。

Ⅳ 寶寶長馬牙了怎麼辦為什麼會長馬牙正常嗎

馬牙是口腔上顎中線和齒齦部位黃白色、米粒大小的顆粒,是由上皮細胞堆積或粘液腺分泌物積留所形成的,是新生兒期常見的特殊生理現象,數周後可自行消退,無需特殊處理。 「馬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胎兒在6周時,就形成了牙的原始組織,叫牙板,而牙胚則是在牙板上形成的,以後牙胚脫離牙板生長牙齒,斷離的牙板被吸收而消失,有時這些斷離的牙板形成一些上皮細胞團,其中央角化成上皮珠,有些上皮珠長期留在頜骨內,有的被排出而出現在牙床黏膜上,即為「馬牙」,馬牙一般沒有不適感,個別嬰兒可出現愛搖頭、煩躁、咬奶頭,甚至拒食,這是由於局部發癢、發脹等不適感引起的,一般不需做任何處理,隨牙齒的生長發育,「馬牙」或被吸收或自動脫落。 「馬牙」切忌用未消毒的物品去處理,曾經有一位老奶奶看孫子長了「馬牙」,用布蘸水去擦,結果擦破造成口腔糜爛,高燒不退,後經醫院搶救才轉危為安,媽媽們切勿重蹈覆轍,尤其要說服家中老人正確對待「馬牙」問題。 在新生兒牙齦邊緣或上顎上,常可見到一些黃白色芝麻大小的疙瘩。這是由於上皮細胞堆積或由於粘液腺瀦留腫脹而引起的,俗稱「馬牙」,屬正常現象,幾個星期或數月內會自然消失。 有不少家長不了解這些,有的用針挑,用布蘸鹽水或淘米水擦破馬牙,這些做法都是不科學的,容易引致細菌感染甚至產生敗血症。

Ⅳ 新生兒長馬牙怎麼辦

不好好吃奶和馬牙沒關系,只是家長覺得癢罷了,馬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需要任何處理,慢慢的就會消失的。 大多數嬰兒在出生後4--6周時,口腔上齶中線兩側和齒齦邊緣出現一些黃白色的小點,很象是長出來的牙齒,俗稱「馬牙」或「板牙」,醫學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由上皮細胞堆積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是病,「馬牙」不影響嬰兒吃奶和乳牙的發育,它在出生後的數月內會逐漸脫落,有的嬰兒因營養不良,「馬牙」不能及時脫落,這也沒多大妨礙,不需要醫治。 用針挑,用布蘸鹽水或淘米水擦破馬牙,這些做法都是不科學的,因為新生兒口腔粘膜很嬌嫩,粘膜下血管豐富,而全身抵抗力極低,如果用針挑破或用布擦掉「馬牙」以後,會引起粘膜損傷很可能使細菌 從破損處侵入,引起炎症。口腔炎症不僅使孩子受罪,而且 局部繁殖的細菌會進入血液循環中,嚴重的可能引起新生 兒敗血症。

Ⅵ 嬰兒馬牙是怎麼回事

新媽媽們可能會遇到一種情況,看見寶寶出牙了,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又消失了。其實這是嬰兒馬牙,這篇文章我們就來簡單說一下這個問題。 我家寶寶滿月後的某一天,給寶寶把尿的時候寶寶不讓,所以張嘴大哭,這時候我突然看見寶寶的下牙床上有幾個小白點,我以為寶寶出牙了,但是這么早出牙可能是很小的,於是問老人,老人說是馬牙。說馬牙要用黑布蘸香油或者蘸鹽水來擦,還有的人說要用淘米水擦,有的人還說要挑破。那麼,這些說法正確嗎?到底什麼是嬰兒馬牙呢? 嬰兒馬牙其實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一般是寶寶出生後第四周到第六周的時候,在寶寶的牙床上出現,像白色的小珠子,看不清楚就會以為是剛剛萌出的小牙,或者說,像小馬駒剛剛萌出的小牙齒,所以我們把它稱作馬牙。其實,馬牙是因為寶寶太小,發育不夠完善,使得細胞不能完全脫落所導致的。老人說的那些處理馬牙的方法是不正確的,新生兒的皮膚非常嬌嫩,一旦用布擦就會導致口腔皮膚破損,使細菌和病毒從空腔處破損的皮膚進入身體,導致新生兒發生感染,嚴重的還會導致新生兒敗血症。而挑破馬牙的方法更不可取!其實,嬰兒馬牙並不是什麼疾病,不會影響嬰兒的生長發育,也不會影響嬰兒吃奶,更不會影響嬰兒的牙齒發育,一般在嬰兒出生後幾個月就會自然消失,並不需要特別的治療。我家寶寶的馬牙是在寶寶百天前後消失的,現在寶寶已經萌出一顆小牙了。所以,新媽媽們不用擔心,也不需要對馬牙做什麼處理,老人過去的做法是不科學的,千萬不要效仿。如果有什麼疑問,最好請教醫生,不要擅自解決,因為一旦你的解決方法不科學,可能會導致新生兒感染細菌和病毒,對新生兒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害,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 關於嬰兒馬牙,我們就說這么多,給新媽媽們作為參考吧,希望對新媽媽們能夠有所幫助。編輯推薦:孕婦拉肚子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