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狀況 » 手腳皮膚乾燥中醫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手腳皮膚乾燥中醫

發布時間: 2023-06-09 13:33:40

A. 皮膚乾燥起從中醫講是怎麼回事

「陽加於陰則為汗」,皮膚濕潤與汗液密切相關,也就是與人體陰陽密切相關。
肺合皮毛,故皮膚乾燥與肺氣的關系十分密切。
還有就是自身的工作環境,先天體制問題了。

B. 腳底皮膚乾燥怎麼辦

腳底皮膚乾燥可以通過按摩解決。

足部進行全方位的按摩:可改善血液循環,使毛細血管擴張,把堆積在人體足部的自由基盡快地通過尿液排出體外,使血液循環暢通,恢復足部健康。集純天然植物精油進行熏香、中葯泡腳、足底按摩三位一體,對足部乾燥、皸裂具有很好的療效。

每當秋冬季節乾燥的時候,很多人的腳底就會出現乾燥脫皮的情況。嚴重的時候還會出現開裂,走路都會受到影響。面對腳底乾燥脫皮這種情況,要多方面考慮,除了季節乾燥,也有可能是因為缺乏某種維生素引起的。

(2)手腳皮膚乾燥中醫擴展閱讀:

「寒從腳下生,人老腿先衰」,可見腳是人體早衰和發生病變的一個隱患。由於腳部長期受鞋襪的包裹,加之鞋的束縛,使腳部血液循環受到阻礙,血流不通暢,減少了汗液和皮下脂肪的分泌,因而導致足部逐漸變得乾燥,日積月累就會出現皸裂,甚至皮膚角質化。

腳生繭或發生腳墊,走起路來疼痛難忍、步履蹣跚,足底部敏感性變得較差,易於跌倒等。

中醫認為,腳部乾燥、乾裂主要是風寒血燥、肌膚失潤所致,治療的首要原則是養血、潤膚、除燥。當歸補血活血、能改善手腳冰涼的問題;桃仁中的油性物質能滲透到皮膚,起到滋潤、除燥的作用。兩種葯物與熱水結合時還會散發熱力,可作用到足部的毛細血管,改善末梢循環,保證腳部供血充足,可從根本上緩解腳乾的症狀。

用該方時,應注意腳部衛生,及時換洗襪子,穿舒適、透氣性好的鞋襪。此外,還可適當按摩穴位來健體。比如,按摩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四橫指處)能促進血液循環,使腳變得暖和起來;按承山穴(位於小腿後側正中間)能緩解腳酸、腳抽筋等症狀。

C. 手部皮膚很乾燥又粗糙怎麼辦

  1. 你好:首先,一是要經常注意保護皮膚,冬季外出或在室外工作,應穿戴厚暖的鞋襪回和手套。二是注意不要用答鹼性大的肥皂、汽油、洗衣膏、餐洗凈等洗手腳,冷天還應適當減少洗手腳的次數;洗手後擦一點油脂、脂護膚霜、甘油等潤滑皮膚。三是因工作需要必須接觸潮濕或有刺激性的物品時,應事先塗擦上蘚 春 霜,以保護皮膚。
    其次,飲食要豐富,應適量攝入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多飲水。尤其多吃些富含維生素A的食品,如韭菜、胡蘿卜、牛奶、小白菜、動物肝臟等。
    同時,每年秋冬季皮膚乾燥明顯的人,應該注意對皮膚的保濕保暖,並堅持用溫熱水洗澡、泡腳,之後一定要擦上蛤蜊油、甘油、白凡士林等油脂性的護膚品。此外,在勞動或運動後,應盡快擦乾汗液,避免皮膚直接暴露在空氣中,使皮膚失去水分,變得粗糙,甚至皸裂。

D. 中醫如何治療乾燥綜合征皮膚瘙癢

乾燥綜合症 乾燥綜合征有一項症狀表現為皮膚乾燥,此種乾燥會引起皮膚的瘙癢內,只要皮膚容只要在缺水、缺血的情況都會引起瘙癢,常見是肝腎氣血不足,當氣血虧損時皮膚得不到氣血的濡養,便會出現皮膚乾裂,嚴重時會有失眠、手足冰冷等症狀。 如上所述,陰、血不足的人,是氣血濡養不到皮膚而至癢的很厲害,若是「血虛生風」,舌質淡、面色白、脈弱,可考慮用當歸飲子來加味;若是「陰虛生風」,舌質紅、苔薄少或沒有舌苔,脈細弱的,可用玉竹、黃精、山茱萸、山葯、女貞子、早蓮草、白芍、當歸、大棗、枸杞、牡丹皮、茯苓等來養陰保濕。 若加上寒氣阻礙血液循環,脈象會呈細弱,皮膚甚至紅而光滑,有皸裂,冬天會特別怕冷,這是「血虛寒凝」,可考慮用溫經通絡散寒的當歸四逆湯加麥冬、天冬等治療。 而氣與血都虛的人,可用補氣補血的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來進補,改善血液循環,達到潤澤肌膚的效果;或平日可食用桂圓蓮子粥保養。

E. 秋冬皮膚易乾燥 透過中醫調理可改善

隨著天氣逐漸轉涼,包括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干癬等患者,出現皮膚干癢、脫屑、毛囊發炎等症狀的機率恐會提升;其實,透過中醫調理的方式,也能達到舒緩皮膚干癢症狀態兄的功效。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曾印正指出,以傳統中醫而言,皮膚出現乾燥等現象,就稱為秋燥傷肺,而這里的肺就是指呼吸道、皮膚以及毛發等;主要是因此季節,會導致體內猛褲水分逐漸流失,促使皮膚或呼吸道黏膜乾燥,這時患者就會出現口唇偏干、鼻乾燥,甚至流鼻血、皮膚乾燥等症狀,若又嗜食 *** 性等食物,恐使症狀加劇。 醫師曾印正進一步說明,除了飲食上應多采以蒸、煮等清淡亨調方式,也可多食用像是百合、白木耳、山葯、秋葵、水梨等富含膠質且具有潤肺益氣功效的食物枝閉簡,並隨時補充水分,若是家中有開空調的習慣,則可在室內擺放水盆,減少空氣乾燥的情況。 另外,也應避免過度清潔皮膚,否則若是人體自行分泌的皮脂層減少時,皮膚恐會更為乾燥;曾印正提醒,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若發現皮膚出現異狀,且遲遲仍未改善,則建議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才能避免症狀加劇。 訂閱【健康愛樂活】影音頻道,閱讀健康知識更輕松 加入【】,天天關注您健康!LINE@ ID:@ : /supply/article/12344/秋冬皮膚易乾燥透過中醫調理可改善 關鍵字:脂漏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 干癢,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 中醫部, 曾印正

F. 手腳特別乾燥是什麼原因

手足乾燥的原因有很多,周圍神經疾病可導致肢體末稍皮膚營養缺乏,引起皮膚皸裂,乾燥,同時還常伴有感覺異常。建議可以在主食中多吃大籮卜、葫籮卜、紅薯、玉米、窩瓜一類的,特別是煮熟葫籮卜當主食多吃,把腸道清理好,再就是每餐有粥和湯,,皮膚就不會乾燥。是最好最綠色的補充水份保養皮膚的方法。

G. 解除秋季燥熱型皮膚病,身干瘙癢、手足脫皮乾裂,用二個中醫古方

我國每年從處暑後自北而南,陸續進入秋季,秋季天氣降雨減少,地上乾燥涼爽,植物葉落枯萎、

人受自然影響,皮膚乾裂,身癢發枯,鼻干口苦,便秘腸燥等等。差別是2020年是庚子年,金運太過,陽明在泉,燥氣流行,秋分後進入庚子年五之氣,主氣與往年一樣是陽明燥,但客氣是少陽相火,風火就燥,故秋分後兩個月氣候特點是燥多風熱。如人素體陰血不足,更易發上述之病症。書不盡言,今只針對因秋季燥熱,身干瘙癢、手足脫皮乾裂兩病,給大家分享兩個,本人用之多年,臨床效果很好的中醫古方!

皮膚瘙癢,多見於婦女,年老體弱,陰血不足之人,多見全身頭癢發脫,皮膚乾燥瘙癢,抓之脫屑,嚴重者有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多伴有口乾喜飲,便秘如羊矢,而無原發性皮損。已排除惡性腫瘤等內臟器質性疾病者。明代醫家陳實功《外科正宗》有消風清燥湯,葯用川芎,當歸,赤芍,生地,防風,黃芩,黃連,天花粉,蟬蛻,苦參,靈仙,甘草:方中用四物湯加天花粉養陰活血潤燥,甘草、黃連,黃芩清君相之火,防風,靈仙,蟬蛻,苦參祛風止癢,血熱加丹皮、血虛加阿膠,陰虛加沙參,玄參,便秘加麻仁、杏仁,煩躁加梔子,薄荷……。

秋季皮炎,常見手掌、足跖部位皮膚乾燥瘙癢、粗糙脫皮,皸裂出血,局部疼痛,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明朝。虞摶《醫學正傳》制生血潤膚飲生津、養血、潤膚。治燥證。皮膚拆裂,手足枯燥,搔之血出。葯用當歸(酒洗)、生地黃、熟地黃(酒洗)、黃耆(蜜炙),天門冬,麥門冬(去心),五味子,黃芩(酒洗),栝樓仁,桃仁泥,酒紅花,升麻、天花粉,諸葯生津、養血、潤膚。大便結燥,加麻仁、郁李仁。

《東醫寶鑒》記載「生血潤膚飲,治燥證,皮膚拆裂,於足爪甲枯燥,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子仲兄懷德處土,年四十五,平生體瘦弱血少,值庚子年歲金太過,至秋深燥金用事,久晴不雨,得燥證:皮膚折裂,手足枯燥,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十指甲厚,服此方數十貼,其病如脫。後治十數人皆驗。

今年9月22日是什麼節?節後怎麼 養生 ?節後病選用什麼中成葯?

2020年秋分後,庚子五之氣易發什麼病?辨證施治要點是什麼?

#大家 健康 超能團#@大家 健康

H. 喝很多水還是口乾眼乾皮膚干應對乾燥中醫有妙招

應對冬天皮膚乾燥,除了喝水和使用護膚品,其實還可 以通過調理脾胃、注意飲食等,內調外養的方式給身體補水。

佛山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劉繼洪主任醫師表示 ,在中醫看來,人體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整體,出現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缺水的症狀,通常也與臟腑功能息息相關。脾胃功能正常,氣血旺盛,人體才能有充足的水分;脾胃功能失常,津液生化不足,就會導致人體缺水。

所以,補水不忘先健脾,可適當吃些當歸、茯苓一類的中葯。此外,冬季缺水的典型症狀是皮膚乾燥。而滋養肌膚,還要注意潤肺。可以多吃些羅漢果、杏仁一類潤肺的食物。

除了健脾和潤肺,補水還要注意固腎。中醫認為,腎主水,水液由肺輸布全身,滋養人體後,又集聚於腎。

因此,補水除了補充水分,將水液正常輸布於人體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強化腎陽的氣化作用,才能留駐水分。山葯既能補肺脾之氣,又益肺腎之陰,在冬季可以多吃些山葯以達到固腎補水的效果。

應對不同部位乾燥有妙招

01.皮膚乾燥

中醫學認為「肺主皮毛」。 「皮毛」為一身之表,包括汗腺、皮膚與毛發等組織,有分泌汗液、潤澤皮膚、調節呼吸和抵禦外邪之功能,是人體抵抗外邪的屏障。肺通過其宣發作用能將衛氣和氣血津液輸送到全身,溫養肌腠皮毛,以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可見皮毛的功能是受肺氣支配的,所以說「肺主皮毛」(《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皮毛者,肺之合」(《素問·咳論》),「肺主一身之皮毛」(《素問·痿論》)。

針對皮膚乾燥的情況,首先要潤肺,可以多吃梨。 《本草綱目》 記載,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它葯用能治風熱、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毒。適合秋冬季節食用。

除了潤肺之外,還可以多吃些含膠原蛋白的食物,如豬腳、牛筋、魚皮等。另外,沐浴時還不要過度搓身。

02.眼睛干澀

眼乾也是很多人在冬季容易遇到的情況。為了潤目,可適當吃些枸杞子,它是補益肝腎精血的最佳食品之一。平時還要注意多熱敷眼睛,用60 左右的熱毛巾敷眼睛,每次20-30分鍾,可濕潤眼表,活血、通脈、明目,對於緩解視疲勞狀態的效果很不錯。

03.口乾

冬季缺水也容易導致口乾、鼻乾等。為此,可多喝點植物茶,如喝茶時可加入山楂、烏梅、麥冬等。

04.手足乾裂

針對手足乾裂,可以試試抹蜜油的方法。中醫認為,香油和蜂蜜是潤燥護膚的上乘之品,將這兩種液體混合,塗抹在手足上,然後包上保鮮膜,持續10分鍾。

那麼,秋冬季節可以喝點什麼「有滋有味」的植物茶呢?佛山市中醫院營養科主任潘永主任中醫師有推薦:

無花果3-5枚,冰糖少許,加開水沖泡。具有補脾益胃,潤肺利咽,潤腸通便的功效。

麥冬5-8枚浸泡後去心,加開水沖泡。可養陰生津,潤肺止咳(清養肺胃之陰多去心用,滋陰清心多連心用)。

雪梨1個削皮切成小塊、冰糖適量、陳皮6克、清水500毫升,燒開後轉小火煮40-50分鍾。有養陰潤燥,宣肺止咳的功效。

I. 皮膚乾燥中醫怎麼調理

建議補充維生素A,外擦尿素乳膏。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胡蘿卜、奶油、白薯、魚肝油、綠葉素及豬肝等。注意多喝水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J. 皮膚乾燥中醫看是什麼問題

你好,秋冬季節,人體的皮脂、水分分泌會逐漸減少,皮膚明顯變得乾燥,稱為乾性皮膚,尤其是中老年人因水分大量減少,皮膚表層會顯得更粗燥。<br><br>指導意見,可在醫生指導下內服四物湯、當歸飲等中葯湯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