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狀況 » 膽囊皮膚黃染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膽囊皮膚黃染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3-05-29 13:17:19

㈠ 膽囊炎全身皮膚發黃怎麼辦

,膽囊炎是不會引起皮膚發黃的,主要有右上腹部隱痛,腹脹,噯氣,惡心和厭油膩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狀,若是患有膽囊炎,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 在急性期患者應禁食,可靜脈補給各種營養,當能進食的時候,應禁食脂肪和刺激性食物,病情緩解後可給於低脂半流質或低脂少渣性食物,每日應少食多餐, 2 如果患者體重過重,應適當的減輕體重,3 要提高飲食中蛋白質的含量,這樣可以保持身體建康,增進食慾,促進膽囊收縮有利於膽囊的排空,4 忌用刺激性食物和酒類,
體內寒氣多,陰陽失調,膽囊收縮機能減弱,膽汁減少,食物不易消化吸收,出現便次多無序現象,膽往往是被忽視的地方,抽空到田間挖些樹榮苦菜,煮湯,加些紅糖,飯後半小時吃,產地江蘇灌南,配些紅糖,開紫花的樹榮苦菜,煮湯,加些紅糖,飯後半小時吃,產地江蘇灌南,平時食東西清淡些少油,少食生冷油辣之物

㈡ 黃膽是什麼

黃疸又稱黃膽,俗稱黃病,是一種由於血清中膽紅素升高致使皮膚、黏膜和鞏膜發黃的症狀和體征。某些肝臟病、膽囊病和血液病經常會引發黃疸的症狀。通常,血液的膽紅素濃度高於2-3mg/dL(34-51)時,這些部份便會出現肉眼可辨別的顏色。

大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後的一周內可能出現皮膚黃染,這是由於體內膽紅素沉積在皮膚 表面所致,醫學上稱之為新生坦慶雹兒黃疸。
發生原因
新生兒由於血液中的紅細胞過多,且這類紅細胞壽命短,易被破壞,造成膽紅素生成過多;另一方面,新生兒肝臟功能不成熟,使膽紅素代謝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兒在一段時間出現黃疸現象。
新生兒發生黃疸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如果是生理性黃疸,不需要特殊處理就可以自行消退。病理性黃疸是由於疾病所引起的,使膽紅素的代謝出現異常,它發生在新生兒的特定時期,使生理性黃疸明顯加重,並容易與生理性黃疸相混淆。病理性黃疸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黃疸可由細菌和其他病原體感染所致差譽,如病讓帆毒、梅毒螺旋體、弓形蟲等;非感染性黃疸有溶血性黃疸、膽道閉鎖和遺傳性疾病等。
除生理性和病理性黃疸外,還有一種新生兒黃疸稱為母乳性黃疸。其特點為:黃疸程度較生理性高,黃疸持續時間長,有的可持續三個月之久。但嬰兒一般情況良好,無引起黃疸的其他病因可發現。停喂母乳後3天,黃疸下降明顯。母乳性黃疸與腸道重吸收膽紅素有關。母乳性黃疸一般不會引起膽紅素腦病。但值得注意的是:要診斷母乳性黃疸必須首先排除病理性黃疸。

㈢ 什麼是黃疸

當皮膚或眼睛的鞏膜(即眼白)變成黃色時,醫生們形容鞏膜和皮膚黃染,稱為黃疸。正常人血清中膽紅素含量為1.7 ~ 17.1μmol/L,超過此值時,即可出現黃疸。根據黃疸的程度不同,可分為隱性黃疸和顯性黃疸。顯性黃疸的血膽紅素值超過34.2μmol/L,鞏膜由原來的白色變為黃色,很容易觀察到,因此醫生常通過觀察鞏膜的顏色來判斷有無黃疸,嚴重者皮膚呈現金黃色或暗黃色;如果血膽紅素值在17.1 ~ 34.2μmol/L,皮膚鞏膜不顯黃染,但血膽紅素超過正常范疇,稱為隱性黃疸,此時只能通過血化驗來證實。有些人在短期內進食大量水果,如橘子、胡蘿卜等,可出現皮膚變成黃色,但鞏膜不黃,血膽紅素值正常,不能診斷為黃疸。

就膽紅素的代謝過程而言,正常人血液中的紅細胞(紅血球)平均壽命為100 ~ 120 天,衰老的紅細胞必須從血液系統中排泄出去,其代謝過程首先是由單核_巨噬細胞破壞和降解衰老的紅細胞,使之釋放出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再轉化為血紅素→膽綠素→膽紅素,而膽紅素的代謝主要在肝臟進行,它先由肝細胞攝取,再與肝細胞的葡萄糖醛酸結合成為結合膽紅素,結合膽紅素被排泄到毛細膽管,構成膽汁的一部分,隨著膽汁排到十二指腸,在腸內細菌的作用下變成尿膽原,80% ~ 90% 的尿膽原在腸道接觸氧氣後氧化成尿膽素,亦可稱為糞膽素,隨著糞便排出體外,這是黃色大便的主要成分,另有10% ~ 20% 的尿膽原被腸道重新吸收,進入血流,由腎臟隨尿排出,通過正常排泄悄斗念使血中膽紅素不瀦留,不產生黃疸。有15% ~ 50% 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會出現黃疸。

就黃疸發生的原因來講是很復雜的,膽紅素代謝障礙涉及紅細胞本身壽命、肝臟代謝排泄過程等,須進一步檢查加以鑒別。根據不同的形成原因,大體上將黃疸分為三類: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及梗阻性黃疸。

(1)溶血性黃疸:主要特點是紅細胞破壞增加及紅細胞壽命縮短,導致肝細胞來不及結合膽紅素成為結合膽紅素,使血中未結合膽紅素增加,溶血性黃疸皮膚、鞏膜呈檸檬黃色,黃疸多不嚴重,伴貧血、脾大,主要病因為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夜間陣發性血紅蛋白尿等遺傳性疾病。

(2)肝細胞性黃疸:分為先天性黃疸和後天獲得性黃疸等兩類。

先天性黃疸由肝細胞先天性功能障礙所致,從新生兒或幼兒期發病,出現間歇性黃疸,如Dubin-Jouhnson 綜合征和Roter 綜合征等;後天獲得性黃疸是銷尺肝細胞性黃疸,多為病毒性肝炎或某些損傷肝細胞的葯物引起,使肝細胞結合膽紅素能力減退,使血膽紅素上升。

(3)梗阻性黃疸:由膽汁排泄障礙所致,分為肝外梗阻和肝內梗阻。肝內梗阻見於下列疾病:肝內膽管結石、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毛細膽管炎;肝外梗阻多見於膽總管結石、胰頭癌、壺腹部癌,梗阻使梗阻部位近端膽管壓力增高,膽囊擴張,膽紅素反流入血,血中結合膽紅素明啟困顯升高,黃疸程度較重,皮膚為暗黃或棕黃色,伴皮膚瘙癢、乏力、惡心等,大便為白陶土色。

㈣ 最近全身發黃怎麼回事,膽囊已經摘除2年了。我母親今年65歲,膽囊摘除2年了,今天發現全身發黃,臉色

凡出現皮膚黃染,在臨床上稱為黃疸。表現為鞏膜、黏膜、皮膚及其他組織被染成黃色。
【發病原因】
(一)發病原因
1.溶血性黃疸 凡引起紅細胞大量破壞而產生溶血疾病,都能引起溶血性黃疸。常見的有:
(1)先天性溶血性貧血:如地中海貧血(血紅蛋白病)、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
(2)後天性獲得性溶血性貧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遺傳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蠶豆病)、異型輸血後溶血、新生兒溶血、惡性瘧疾、伯氨奎林等葯物、蛇毒、毒蕈中毒、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等。
2.肝細胞性黃疸 各種肝臟疾病,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葯物性肝病、各型肝硬化、原發與繼發性肝癌、敗血症及鉤端螺旋體病等,都可因肝細胞發生彌漫損害而引起黃疸。
3.阻塞性黃疸(膽汁郁積性黃疸) 根據阻塞的部位可分為肝外膽管及肝內膽管阻塞兩類。
(1)引起肝外膽管阻塞的常見疾病,有膽總管結石、狹窄、炎性水腫、蛔蟲、腫瘤及先天性膽道閉鎖等;引起膽管外壓迫而導致膽總管阻塞的常見疾病或原因,有胰頭癌、胰頭增大的慢性胰腺炎、乏特壺腹癌、膽總管癌、肝癌以及肝門部或膽總管周圍腫大的淋巴結(癌腫轉移)等。
(2)肝內膽管阻塞又可分為肝內阻塞性膽汁郁積與肝內膽汁郁積。前者常見於肝內膽管泥沙樣結石、癌栓(多為肝癌)、華支睾吸蟲病等;後者常見於毛細膽管型病毒性肝炎、葯物性膽汁郁積症(如氯丙嗪、甲睾酮、口服避孕葯等)、細菌性膿毒血症、妊娠期復發性黃疸、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及少數心臟或腹部手術後等。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 指膽紅素的代謝有先天性的缺陷,發病多見於嬰、幼兒和青年,常有家族史。如在嬰幼兒時期未死亡而能存活下來者,其黃疸可反復出現,常在感冒或運動、感染、疲勞後誘發,患者一般健康狀況良好。這類黃疸臨床上較少見,有時易誤診為肝膽疾病。
【問題解析】
根據你在題中的描述,應該是肝外膽管阻塞性疾病,需要進一步檢查,排除一下膽總管結石、炎性水腫、膽道或胰腺腫瘤等情況。

㈤ 鞏膜黃染是什麼原因

鞏膜黃染多見於膽道阻塞、肝細胞損害或溶血性疾病,由於血液中膽紅素升高,致使皮膚黏膜變黃,早期或輕微時見於鞏膜,較明顯時才見於皮膚。那麼,鞏膜黃染是什麼原因?下面就由我告訴大家吧!

鞏膜黃染是什麼原因

1、黃疸。

2、胡蘿卜素增高。

3、長期服用含有黃色素的葯物。臨床表現即血中膽紅素增高而使鞏膜、皮膚、粘膜以及其他組織和體液出現黃染。 膽道阻塞、肝細胞損害或溶血性疾某些肝臟病、膽囊病和血液病經常會引發黃疸的症狀。通常血液的膽紅素濃度高於2-3mg/dL(34-51)時,這些部份便會出現肉眼可辨別的顏色病,血液中膽紅素升高。

鞏膜黃染預防

1、飲食有節,勿嗜酒,勿進食不潔之品及恣食辛熱肥甘之物。

2、黃疸病人應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暢勞逸結合,生活有序,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對預防疾病有很大的幫助,飲食宜清淡。

3、本病一旦發現,立即隔離治療,並對其食具、用具加以清毒,將其排泄物深埋或用漂白粉消毒。

4、經治療黃疸消退後,不宜馬上停葯,應根據病情繼續治療,以免復發。

鞏膜黃染的檢查

1、皮膚、鞏膜等組織的黃染,黃疸加深時消退時間過晚,持續時間過長,超過正常的消退時間,或黃疸已經消退而又出現,或黃疸在高峰時間後漸退而又進行性加重,尿、痰、淚液及汗液也被黃染,唾液一般不變色。

2、尿和糞的色澤改變檢查血清膽紅素時,膽紅素超過12mg/dl,或上升過快,每日上升超過5mg/dl。

3、消化道症狀,常有腹脹、腹痛、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泄或便秘等症狀。

4、膽鹽血症的表現,主要症狀有:皮膚瘙癢、心動過緩、腹脹、脂肪泄、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頭痛等。

鞏膜黃染的鑒別診斷

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的區別鑒別:

新生兒發生黃疸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盡管都表現為黃疸,但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通過以下的特點可以識別的。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一般不深,且有以下這些特點:

①黃疸一般在生後2-3天開始出現。

②黃疸逐漸加深,在第4-6天達高峰,以後逐漸減輕。

③足月出生的新生兒,黃疸一般在生後2周消退,早產兒一般在生後3周消退。

④黃疸程度一般不深,皮膚顏色呈淡黃色,黃疸常只限於面部和上半身,黃疸時孩子的一般情況良好,體溫正常,食慾正常,大小便的顏色正常,生長發育正常。

⑤化驗血清膽紅素超過正常2mg/dl,但小於12mg/d1。如果孩子的黃疸屬於這種情況,父母即不必擔心。

病理性黃疸是由於疾病所引起的,使膽紅素的代謝出現異常,它發生在新生兒的特定時期,使生理性黃疸明顯加重,並與生理性黃疸相混淆,給黃疸的診斷造成了困難。

但病理性黃疸有一些特徵與生理性黃疸不同:

①黃疸出現時間過早,於生後24小時內出現。

②黃疸消退時間過晚,持續時間過長,超過正常的消退時間,或黃疸已經消退而又出現,或黃疸在高峰時間後漸退而又進行性加重。

③黃疸程度過重,常波及全身,且皮膚黏膜明顯發黃。

④檢查血清膽紅素時,膽紅素超過12mg/dl,或上升過快,每日上升超過5mg/dl。

⑤除黃疸外,伴有其他異常情況。

因此,當孩子出現黃疸時,如有以上5個方面中的任何一項,就應該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視,這樣就能早期發現病理性黃疸以便及時治療。

㈥ 黃疸是什麼

黃疸又稱黃膽,俗稱黃病,是一種由於血清中膽紅素升高致使皮膚、黏膜和鞏膜發黃的症狀和體征。某些肝臟病、膽囊病和血液病經常會引發黃疸的症狀。通常,血液的膽紅素濃度高於2-3mg/dL(34-5 1)時,這些部份便會出現肉眼可辨別的顏色。基本症狀 1、皮膚、鞏膜等組織的黃染,黃疸加深時,尿、痰、淚液及汗液也被黃染,唾液一般不變色。 2、尿和糞的色澤改變。 3、消化道症狀,常有腹脹、腹痛、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泄或便秘等症狀。 4、膽鹽血症的表現,主要症狀有:皮膚瘙癢、心動過緩、腹脹、脂肪泄、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頭痛等。患者可以表現出食慾減退、惡心、厭油膩、疲乏無力、尿黃如茶、肝區疼痛、發熱、少數重型肝炎病例可見腹脹、少尿、出血傾向等症狀 引起黃疸的其它因素 (1)生理缺陷:(先天性代謝酶和紅細胞遺傳性缺陷)以及理化、生物及免疫因素導致的體內紅細胞破壞過多,發生貧血、溶血,使血內膽紅素原料過剩,均可造成肝前性黃疽。如 自身免疫性溶血 性貧血、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不穩定血紅蛋白病等等。 (2)由於結石和肝、膽、胰腫瘤以及其它炎症,致使膽道梗阻,膽汁不能排人小腸,就可造成肝後性黃疽。常見疾病包括:化膿性膽管炎、膽總管結石、胰頭癌、胰腺炎、膽管或膽囊癌。膽管結石:較多見於中年婦女,常有反復發作急性腹絞痛史,並放散至肩背部,黃疸與腹痛發作有關,呈間歇性。鹼性磷酸酶、膽固醇、γ-谷氨醯轉肽酶等增高,膽道造影可有結石顯影。胰、膽腫瘤:老年人多見。胰頭癌起病緩慢,總膽管癌隱匿發病,患者消瘦明顯,上、中腹區痛持續加重,黃疸呈進行性加深。鹼性磷酸酶、膽固醇及γ-谷氨醯轉肽酶增高。B超、CT及磁共振檢查可探及腫物、膽囊腫大或膽管擴大等可明確診斷。 (3)新生兒降生不久可因紅細胞大量破壞,肝細胞對膽紅素攝取障礙而出現生理性黃疸。還有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吉爾伯特病及二氏綜合症引起的黃疽和新生黴素引起的黃疸,都是肝細胞內膽紅素結合障礙、膽紅素代謝功能缺陷所造成。 (4)心臟疾病:嚴重心臟病患者心力衰竭時,肝臟長期淤血腫大,可以發生黃疸。 (5)葯物類損害:有服葯史,服用氯丙臻、消炎痛、苯巴比妥類、磺胺類、對氨水楊酸、卡巴胂等,可致中毒性肝炎。

㈦ 黃疸是什麼意思

「導讀」 「黃疸」這個詞對於很多人來說,比較陌生。黃疸是什麼意思?其實,黃疸(jaundice)是常見症狀與體征,其發生是由於膽紅素代謝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臨牀上表現為鞏膜、黏膜、皮膚及其他組織被染成黃色。黃疸是什麼引起的?患了黃疸應該怎樣治療?黃疸患者可以吃什麼?又不可以吃什麼?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媽媽網網路找到。 黃疸是什麼意思

「黃疸」這個詞從字面上來說不好理解,黃疸是什麼意思?媽媽網網路告訴你吧!

黃疸(jaundice)是常見症狀與體征,其發生是由於膽紅素代謝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臨牀上表現為鞏膜、黏膜、皮膚及其他組織被染成黃色。

因鞏膜含有較多的彈性硬蛋白(elastin),與膽紅素有較強的親和力,故黃疸患者鞏膜黃染常先於黏膜、皮膚而首先被察覺。正常血清總膽紅素濃度為1.7~17.1μmol/L,其中1min膽紅素(結合膽紅素)低於6.8μmol/L。當血清總膽紅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黃疸時,稱隱性黃疸或亞臨牀黃疸;當血漬總膽紅素濃度超過34.2μmol/L時,臨牀上即可發現黃疸,也稱為顯性黃疸。

引起黃疸的疾病甚多,但最多見於肝臟疾病、膽道疾病,其他如某些血液系統疾病、胰腺疾病、產科疾病、新生兒疾病(先天性黃疸)等也可出現黃疸。此外,黃疸還可見於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母乳哺養性嬰兒黃疸及甲狀腺功能低下所致的黃疸等;如在應用某些葯物後發生的黃疸,差中則稱之為葯物性黃疸。

黃疸是什麼引起的

黃疸,黃疸又稱黃膽,俗稱黃病,是一種由於血清中膽紅素升高致使皮膚、黏膜和鞏膜發黃的症狀和體征。那麼,黃疸是什麼引起的呢?

黃疸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機制而言可以分為五類:

1、膽紅素生成過多

這是由於紅細胞大量破壞(溶血)後,非結合膽紅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結合膽紅素運輸至肝臟,必然使肝臟(肝細胞)的負擔增加,當超過肝臟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與結合能力時,則引起血液中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此外,大量溶血導致的貧血,使肝細胞處在缺氧、缺血的狀態下,其攝取、結合非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必然會進一步降低,結果導致非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斗和濃度更為增高而出現黃疸。

2、肝細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細胞量減少

這是由於肝臟的肝酶功能低下,或者由於晚期肝硬化、或暴發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肝內殘存有功能的肝細胞量很少,不能攝取血液中的非結合膽紅素,導致非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濃度更為增高而出現黃疸。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也是由於這個原因。

3、肝細胞破壞結合膽紅素外溢

在肝炎病人中,由於肝細胞發生了廣泛性損害(變性、壞死),致使肝細胞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結合發生障礙,故血清中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而部分未受損的肝細胞仍能繼續攝取、結合非結合膽紅素,使其轉變為結合膽紅素,但其中一部分結合膽紅素未能排泌於毛細膽管中,而是經壞死的肝細胞間隙反流入肝淋巴液與血液中,導致血清中結合膽紅素濃度也增高而出現黃疸。這時病人轉氨酶多會升高。

4、肝內型膽汁郁積性黃疸

一部分病人是肝炎時因肝細胞變性、腫脹、匯管區炎性病變以及毛細膽管、小膽管內膽栓形成,使結合膽紅素的排泄受阻,結果造成結合膽紅素經小膽管溢出(小膽管內壓增高而發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與血液。還有一些病人是由於毛細膽管、小膽管本身的病變,小膽管內膽汁栓形成,或毛細膽管的結構異常,使結合膽紅素的排泄受阻,結果造成結合膽紅素經小膽管溢出(或小膽管內壓增高而發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與血液。也有些病人非全由膽管破裂等機械因素所致(如葯物所致的膽汁郁積),還可由於膽汁的分泌減少(分泌功能障礙)、毛細膽管的通透性增加、膽汁濃縮、淤滯而致流量減少,最終導致膽管內膽鹽沉積與膽栓的形成。

5、大膽管的梗阻引起的黃疸

肝內、肝外肝膽管、總肝管、膽總管及乏特壺腹等處的任何部位發生阻塞或膽汁郁積,則阻塞或郁積的上方膽管內壓力不斷增高,膽管不斷擴張,最終必然導致肝內小膽管或微細膽管、毛細膽管發生破裂,使結合膽紅素從破裂的膽管溢出,反流入血液中而發生黃疸。

黃疸有哪些症狀

黃疸是常見症狀與體征,其發生是由於膽紅素代謝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臨牀上表現為鞏膜、黏膜、皮膚及其他組織被染成黃色。患了黃疸會有哪些症狀空慶盯?請往下看吧!

1、發熱

黃疸伴發熱多見於急性膽管炎,同時還伴有畏寒。肝膿腫、敗血症、鉤端螺旋體病均有中等度發熱,甚至高熱;急性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時常先有發熱,而後才出現黃疸。

2、腹痛

黃疸伴上腹部劇烈絞痛或疼痛者,多見於膽道結石、膽道蛔蟲症或肝膿腫、原發性肝癌等。病毒性肝炎者多表現為右上腹持續性脹痛與鈍痛;肝膿腫或肝癌也可表現為上腹部或右上腹的隱痛或脹痛。

3、皮膚瘙癢

黃疸伴皮膚瘙癢者多見於肝內、外膽管梗阻(膽汁郁積)性黃疸,如膽總管結石、癌腫或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妊娠復發性黃疸等。部分肝細胞性黃疸者也可伴有皮膚瘙癢,而溶血性黃疸常無皮膚瘙癢。

4、尿、糞便的顏色

梗阻性黃疸時尿色深如濃茶,而糞便顏色可變淡,膽道完全阻塞時糞便似陶土色。溶血性黃疸者尿如醬油色,糞便顏色也加深;而肝細胞性黃疸時,尿色輕度加深,糞便色澤呈淺黃色。

5、食慾減退、上腹飽脹、惡心與嘔吐

病毒性肝炎者在黃疸出現前常伴有食慾減退、惡心、嘔吐、上腹飽脹等消化不良症狀,多數患者同時厭油膩食物。長期厭油膩食物或者進食油膩食物後誘發右上腹疼痛或絞痛發作者,多為慢性膽囊病變;老年黃疸患者伴食慾減退等消化不良症狀時應考慮系癌腫所致,且常伴有體重呈進行性減輕,甚至發生高度營養不良的表現。

6、消化道出血

黃疸伴有消化道出血時,多見於肝硬化、肝癌、膽總管癌、壺腹癌或重症肝炎等。

7、鞏膜及皮膚黃疸的色澤

根據黃疸的色澤可初步判斷黃疸的病因或種類。鞏膜皮膚黃疸呈檸檬色多提示為溶血性黃疸;呈淺黃色或金黃色時多提示為肝細胞性黃疸;呈暗黃色或黃綠色時多提示為梗阻性黃疸(梗阻時間愈長,黃疸呈黃綠色愈明顯)。

8、皮膚其他異常

如面部及暴露部位皮膚有色素沉著,同時有肝掌、蜘蛛痣或頸胸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腹壁靜脈顯露曲張等表現時,多提示為活動性肝炎、肝硬化或原發性肝癌。如皮膚有瘙癢抓痕、色素沉著及眼瞼黃瘤等表現時,多提示為梗阻性黃疸。溶血性黃疸患者一般皮膚色澤較蒼白。

9、肝臟腫大

病毒性肝炎、急性膽道感染時,肝臟呈輕度或中等腫大,質地軟,表面光滑,常有壓痛;肝臟輕度腫大、質地較硬、邊緣不整齊或表面有小結節感多見於早期肝硬化(晚期肝硬化者其肝臟多呈變硬縮小表現);肝臟明顯腫大或呈進行性腫大、質地堅硬、表面凹凸不平、有結節感時,多提示為原發性肝癌。

10、脾臟腫大

黃疸伴脾臟腫大時,多見於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硬化、肝癌、溶血性貧血以及敗血症、鉤端螺旋體等疾病。

11、膽囊腫大

黃疸伴膽囊腫大時,多提示膽總管下端有梗阻存在,多見於膽總管癌、胰頭癌、壺腹部癌,或肝門部有腫大的淋巴結或腫塊壓迫膽總管。所觸及的膽囊其特點是表面較平滑,無明顯壓痛,可移動,這種膽囊腫大常稱為Courvoisier征。而在膽囊癌或者膽囊內巨大結石時,腫大的膽囊常表現為堅硬而不規則,且多有壓痛。

12、腹水

黃疸伴有腹水時,多考慮為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晚期或系肝癌,或者胰頭癌、壺腹癌等發生腹膜轉移等。

黃疸怎樣治療

黃疸不是一個獨立疾病,而是許多疾病的一種症狀和體征,是肝功能不全的一種重要的病理變化,尤其多見於肝臟、膽系,其他如某些血液系統疾病、胰腺疾病、產科疾病、新生兒疾病(先天性黃疸)等也可出現黃疸。患了黃疸應怎樣治療?答案馬上揭曉!

1、如考慮黃疸系溶血所致,則應積極消除引起溶血的病因。溶血嚴重者可適當輸血治療。

2、若黃疸系肝細胞變性、壞死所致者,應積極進行護肝治療,但由於多種護肝葯的療效並不確切,故只需選用1~2種,而不應使用過多的護肝葯,否則還會加重肝臟的生理負擔;如系中毒性肝炎所致,則可應用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以加速肝細胞的解毒功能。甘利欣、門冬氨酸鉀鎂等葯物是目前常用的減輕黃疸的葯物。某些中葯如苦參或苦黃等葯物均有消炎、利膽及降黃作用,可酌情使用。

3、如已明確肝外梗阻性黃疸系因膽道結石所致,則應及時行十二指腸鏡下 *** 肌切開取石術或行外科手術治療;如系癌性梗阻或膽管外新生物壓迫所致者,應早期行手術治療。無手術治療適應證時,為減輕症狀,可行十二指腸鏡下放置鼻膽管引流,或經十二指腸 *** 放置引流管、或經皮肝內擴張膽管穿刺置入導管引流膽汁術。

4、肝內膽汁淤積的治療,除可應用強地松或強地松龍或苯巴比妥、熊去氧膽酸等葯物治療外,如療效不理想,還可選用或加用。

(1)S-腺苷蛋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e):商品名為思美泰。SAMe是一種含硫氨基酸衍生物,在肝細胞的轉甲基化中起重要作用。膜磷脂SAMe依賴性甲基化可恢復肝臟膜結構的流動性和Na-K-ATP酶的活性,從而有利於加快膽汁酸的轉運與排泄。由於肝病時內源性SAMe合成減少,因此補充外源性SAMe對肝內膽汁淤積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其常用劑量為1600mg,有口服和靜脈滴注兩種劑型。

(2)免疫抑制葯

黃疸DIY食譜

精明細心的媽媽不僅會去正規的醫院治療,還會在家裡自己動手做美味可口的菜餚來進行食療。下面媽媽網網路就為你推薦幾款可以輔助治療黃疸的菜式吧!

1、雞骨草煲紅棗

雞骨草60克,紅棗8枚,水煎代茶飲。適用於陽黃、急黃。

2、溪黃草煲豬肝

溪黃草60克,豬肝50克,水煎服。適用於陽黃、急黃。

3、丹參靈芝煲田雞

丹參30克,靈芝15克,田雞(青蛙)250克。將田雞去皮洗凈同煲湯,鹽調味飲湯食肉。適用於陰黃。

黃疸忌吃什麼

黃疸不是一個獨立疾病,而是許多疾病的一種症狀和體征,是肝功能不全的一種重要的病理變化,尤其多見於肝臟、膽系,其他如某些血液系統疾病、胰腺疾病、產科疾病、新生兒疾病(先天性黃疸)等也可出現黃疸。有些食物會與對應的疾病相沖,吃了會加重病情。那麼黃疸患者不可以吃什麼?

1、忌食辣叔、榨菜、大蒜、肉桂、丁香、茴香、蔥、韭、生薑等辛辣之品。

2、忌食糯米、大棗、荔枝等黏糯滋膩之物;

3、忌食馬鈴薯、豆瓣等易致脹氣的食物;

4、忌食動物油、肥肉、狗肉、海魚、蝦子、以及黃芪、紫河車、黃精等補益之品。

5、陰黃之人還應忌食螃蟹、螺螄、蚌肉、柿於、香蕉、蒓菜、生地瓜、生菜瓜、苦瓜等生冷性涼食物。

㈧ 醫學上皮膚粘膜黃染是什麼

醫學上皮膚粘膜黃染是一種症狀的描述,主要表現為全身皮膚和鞏膜的發黃。誘因主要有黃疸、胡蘿卜素增高、長期服用含有黃色素的葯物。

特徵如下:

1、黃疸引發者特點:黃疸首先出現於鞏膜,硬齶後部及軟齶黏膜上,隨著血中膽紅素濃度的繼續增高,黏膜黃染更明顯時,才會出現皮膚黃染。鞏膜黃染是連續的,近角鞏膜緣處黃染輕,黃色淡,遠角鞏膜緣處黃染重,黃色深。

2、胡蘿卜素增高引發:黃染首先出現於手掌,足底,前額以及鼻部皮膚。一般不出現鞏膜和口腔黏膜黃染。血中膽紅不高,停止食用含胡蘿卜素的蔬菜或果汁後,皮膚黃染逐漸消退。

3、服用葯物者:黃染首先出現於皮膚,嚴重者也可出現於鞏膜,鞏膜黃染的特點是角鞏膜緣處黃染重,黃色深,離角鞏膜緣越遠,黃染越輕,黃色越淡。



(8)膽囊皮膚黃染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皮膚黃有可能是休息不夠和營養方面上的不足。與電腦的輻射也有關,如果你每天都是面對著電腦皮膚也會容易變得乾燥和變黃,電腦屏幕是產生靜電的,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微小的細塵向你的臉上撲過來。在吃的方面上要注意有美白嫩膚的蔬菜水果。

晚上休息時要徹底的清潔皮膚,晚上搽些保溫霜,也可以多做些皮膚保養和做些面膜,這樣皮膚可能會慢慢的變得白嫩。皮膚黃有其根源。有些是不良的生活習慣造成的,有些可能是器質性問題。據臨床研究,80%皮膚問題都與肝、脾、腎功能失調有關。

如:肝直接影響血脈,肝火旺或肝氣郁結便易形成氣血不通,影響面部的血液循環,皮膚自然暗淡無光;脾主消化、吸收,若脾虛,吸收食物中的養分及轉化能量便受影響。

㈨ 急性膽囊炎,鞏膜皮膚黃染,保守治療,效果不好,怎麼辦

急性膽囊炎是由於飲食不當或病原體感染後引起了人體的膽囊部位的炎症反應,常出現了明顯的膽囊部位的疼痛、腹脹、惡心、厭食、消化不良等,嚴重是引起了鞏膜皮膚黃染的。如果保守治療效果不理想,就需去醫院的外科就診,需採用手術切除膽囊治療,都可以逐漸痊癒的。

㈩ 出現黃疸可能是哪些原因

分類: 醫療健康
問題描述:

我只知道肝的血液循環系統出了問題會引起黃疸~具體原因是什麼?還有那些可能哪?

解析:

人的紅細胞的壽命一般為120天。紅細胞死亡後變成間接膽紅素(I-Bil),經肝臟轉化為直接膽紅素(D-Bil),組成膽汁,排入膽道,最後經大便排出。間接膽紅素與直接膽紅素之和就是總膽紅素(T-Bil)。上述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障礙,均可使人發生黃疸。如果紅細胞破壞過多,產生的間接膽紅素過多,肝臟不能完全把它轉化為直接膽紅素,可以發生溶血性黃疸;當肝細胞發生病變時,或者因膽紅素不能正常地轉化成膽汁,或者因肝細胞腫脹,使肝內的膽管受壓,排泄膽汁受阻,使血中的膽紅素升高,這時就發生了肝細胞性黃疸;一旦肝外的膽道系統發生腫瘤或出現結石,將膽道阻塞,膽汁不能順利排泄,而發生阻塞性黃疸。肝炎患者的黃疸一般為肝細胞性黃疸,也就是說直接膽紅素與間接膽紅素均升高,而淤膽型肝炎的患者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

總膽紅素的正常值為1.71-17.1μmol/L(1-10mg/L),直接膽紅素的正常值為1.71-7μmol/L(1-4mg/L)。

肝炎時為什麼會發生黃疸?

在膽紅素(膽汁成分)的代謝過程中,肝細胞承擔著重要任務。首先是衰老紅細胞分解形成的間接膽紅素隨血液循環運到肝細胞表面時,肝細胞膜微絨毛將其攝取,進入肝細胞內,與Y、Z蛋白固定結合後送至光面內質網中,靠其中葡萄醛酸基移換酶的催化作用,使間接膽紅素與葡萄糖醛酸結合成直接膽紅素(色素I、II混合物);在內質網、高爾基氏體、溶酶體等參與下直接膽紅素排泄到毛細膽管中去。可見肝細胞具有攝取、結合、排泄膽紅素的功能。

當患肝炎時,肝細胞成為各種病毒侵襲的靶子和復制繁殖的基地,在機體免疫的參與下,肝臟大量細胞功能減退,受損壞死,致部分直接、間接膽紅素返流入血。血液中增高的膽紅素( 34.2umol/L)把眼鞏膜和全身皮膚染黃,形成黃疸。

有黃疸就是肝炎嗎?

有黃疸不一定就是肝炎。因為:

(1)某些原因(先天性代謝酶和紅細胞遺傳性缺陷)以及理化、生物及免疫因素所致的體內紅細胞破壞過多,貧血、溶血,使血內間接膽紅素過剩,造成肝前性黃疸。

(2)由於結石和肝、膽、胰腫瘤以及炎症,致使膽道梗阻,膽汁不能排入小腸,就可造成肝後性黃疸。

(3)新生兒降生不久可因紅細胞大量破壞,而肝臟酶系統發育未完全成熟,肝細胞對膽紅素攝取能力不足,而出現生理性黃疸。還有先天性非溶血性吉爾伯特(Gilbert)氏病引起的黃疸和新生黴素引起的黃疸,都是肝細胞內膽紅素結合障礙所造成。另外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敗血症、肺炎及傷寒等,在少數情況下也可出現黃疸。嚴重心臟病患者心衰時,肝臟長期淤血腫大,可以發生黃疸。各種原因造成的肝細胞損害,均可引起肝性黃疸。

由此可見,只要是血中間接膽紅素或直接膽紅素的濃度增高,都可以發生黃疸,肝炎僅是肝性黃疸的原因之一。遇到黃疸患者,應根據具體情況,結合體征、實驗室檢查、肝活體組織檢查、B超及CT等理化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找出黃疸的原因,千萬不要一見黃疸就武斷地診斷為肝炎。

無黃疸就不是肝炎嗎?

因為從肝炎的病原學、流行病學、病理學以及臨床多方面觀察,有黃或無黃只是症狀不同,其本質仍是肝炎。

肝炎有無傳染性並非由黃疸的有無和輕重來決定,而是與有無病毒血症的存在和病毒是否正在復制、血和肝臟內復制指標是否明顯有關。以乙型肝炎病毒為例,只要乙肝病毒的復制指標e抗原(HBeAg)、去氧核糖核酸聚全酶(DNAP)及乙肝病毒去氧核糖核酸(HBVDNA)等陽性持續存在,不管臨床上是黃疸型,還是無黃疸型,它們對易感者的傳染性是完全一樣的。實驗證明,乙肝表面抗原有e抗原雙陽性的血清稀釋到千萬分之一時仍有傳染性。這說明只要e抗原陽性,不論有黃無黃,都有傳染性。

從臨床表現看,無黃疸型與黃疸型肝炎基本相似。只是無黃疸型肝炎發病隱襲,症狀輕微,經過緩慢,這是因為患者免疫應答相對輕,所致肝細胞損傷程度及廣度比黃疸型較輕微。

為什麼有些黃疸病人尿黃而大便變白?

正常人血中膽紅素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游離膽紅素,幾乎沒有結合膽紅素。因為在肝內生成的結合膽紅素,直接從膽道排入腸腔不會返流入血。正常人的尿中有少量尿膽素原和尿膽原,這是來自腸道中的糞膽素原和尿膽素原重吸收入血後有一部分體循環,經腎從尿排出體外。尿中無游離的膽紅素,因為游離的膽紅素不能通過腎小球濾過從尿中排出,也無結合膽紅素,因為在正常人血中無結合膽紅素所以尿中也就無此物質。當患阻塞性黃疸及肝細胞性黃疸時血中結合膽紅素增高,經腎從尿中排出,使尿液呈深咖啡色。

正常人糞便中有糞膽素原和糞膽素。因為排入腸道內的膽紅素經過還原和氧化變成糞膽素原和糞膽素,大部分從糞便排出使糞便形成黃顏色。當有某些病因使膽汁不能排入腸道時,如膽道梗阻及肝細胞病變時,腸道內則沒有膽紅素可變成糞膽素原及糞膽素,這時大便就成了灰白色。

黃疸可見於哪些疾病?

黃疸是指皮膚與粘膜因膽紅素沉著而致的黃染。發生黃疸時,血清膽紅素含量常在34.2μmol/L(2mg)以上。

黃疸首先需要與服用大劑量阿的平及胡蘿卜素等引起的皮膚黃染相區別。後二者的黃染多為單純皮膚發黃而無鞏膜黃染,血清膽紅素亦不增高。此外,黃疸還應和老年人的球結膜下脂肪積聚相區別,後者黃染在內眥部較為明顯,球結膜多有凹凸不平的斑塊狀分布。

黃疸系一症狀,常見於以下疾病。

(1)傳染病:常見者有病毒性肝炎、壞死後性肝硬變、傷寒病、敗血症(合並細菌性肝膿腫) 以及鉤端螺旋體病、肝結核等。其中以病毒性肝炎、壞死後性肝硬變最為多見。

(2)肝膽和胰腺疾患:如肝臟或膽管的腫瘤、膽囊及膽管炎症或結石,以及胰頭癌等。由於壓迫或阻塞膽管,影響膽汁向腸道的排泄而發生黃疸。如果膽管完全阻塞,大便可變成灰白色。

(3)中毒性肝炎:肝臟能處理來自胃腸道的毒物、毒素和葯物,將之轉變為無毒的物質排出體外。在處理毒物或毒素的過程中,可以引起肝臟的損害而引起中毒性肝炎。常見引起肝臟損害的毒物、葯物有磷、砷、四氯化碳、氯苯(六六六)以及乙醚、氯仿、巴比妥酸鹽類、氯丙嗪等。

(4)嚴重的心臟病和慢性心力衰竭:由於全身血液循環障礙,使肝臟淤血腫大或發生了肝硬變,尤其發生肺栓塞時,易發生黃疸。

(5)溶血性黃疸:因某種原因例如錯輸血型不合的血液以及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等引起溶血時,由於紅細胞破壞過多而發生黃疸。

(6)對膽紅素有先天性代謝缺陷:慢性特發性黃疸、幼年間歇性黃疸。

上述疾病中,臨床上以前兩項最為多見。

什麼是陰黃和陽黃,與膽色素代謝有什麼關系?

中醫學在《內經》中對黃疸已有初步認識。《素問·平人氣象論》中指出:「目黃者,曰黃疸。」黃疸的分類,在《金匱要略》中分為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黑疸五種。以後又有二十八候,九疸三十六黃的分類。說明前人通過實踐,對黃疸這一症狀的觀察和描述是非常細致的。元代《衛生寶鑒》根據本症的性質,概括為陽症和陰症兩大類,就是現代所說的「陽黃」與「陰黃」。此種辨證,對黃疸的鑒別診斷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正常血漿中的膽紅素(主要是間接膽紅素),含量極微,約在1.0mg%以下(黃疸指數在6個單位以下)。如超過2.0mg%(黃疸指數在15個單位以上),則鞏膜、粘膜、皮膚出現黃染,稱為黃疸。根據血中膽紅素增加的質的不同(以間接膽紅素為主還是以直接膽紅素為主),可從發病機理上將黃疸分為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和阻塞性黃疸三種。臨床上對這三種黃疸加以鑒別,可有助於治療。

從中醫學對黃疸的病機、色澤、病程和治則來看,「陽黃」似應屬於以間接膽紅素增高為主的黃疸(包括溶血性和肝細胞性黃疸),而「陰黃」則屬於以直接膽紅素增高為主的黃疸(如阻塞性黃疸)。

中醫學認為黃疸的發生均與「濕」有關。《金匱要略》說:「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並根據濕的來源,分為「濕從熱化」和「濕從寒化」。前者發為「陽黃」,後者發為「陰黃」 。

「陽黃」為從熱化,與脾、胃、肝、膽有關,如功能失常,可導致內濕的生成。熱為陽邪盛,正邪相搏而發病快,似屬病毒性肝炎急性期。由於肝細胞發炎,不能攝取血中的間接膽紅素加以處理使其變成直接膽紅素,加之肝細胞內溶酶體釋出β-葡萄糖醛酸酶,使已結合的膽紅素可部分重新分解成間接膽紅素返回血中,使血中間接膽紅素增高,如超過2.0mg% ,則鞏膜、皮膚黃染。由於間接膽紅素較難通過毛細血管壁,此時透過表皮組織觀察皮膚色澤鮮黃如桔色,似屬於中醫學所說的「陽黃」類,治療原則以清熱解毒利濕為主。如常用的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其中茵陳含葉酸,對於肝有好處,茵陳主要增加膽汁分泌,有退黃作用;梔子有利膽作用,可降血中膽紅素;大黃有促進腸蠕動,不利糞(尿)膽素原的重吸收,而減少肝腸循環。

「陰黃」為濕從寒化。所謂「寒」為機體功能代謝活動過度減退所造成,使濕盛陽微,寒濕郁滯脾胃,陽氣不振,膽液不循常道而外溢。發病慢,病程長,似屬阻塞性黃疸。由於經肝臟處理的直接膽紅素不能經膽道排入腸腔而返流入血,此時血中以直接膽紅素增高為主。直接膽紅素易透過毛細血管壁,初期組織黃染較深,為「陽黃」。隨著病程延長,血中直接膽紅素持續增高,黃疸進行性加深,在組織中的膽紅素可被氧化成膽綠素,皮膚色澤晦暗,則屬於中醫學所說的「陰黃」。治療原則以健脾和胃,溫化寒濕為主;若脾虛血虧,則健脾補益氣血。

可見,中醫學所描述的「陰黃」與「陽黃」分類,從病機、臨床表現到治療等均非常詳細。此處從黃疸發生以間接膽紅素增高為主還是以直接膽紅素高為主,以及造成黃疸的原因,與「陰黃」和「陽黃」作一聯系,以助進一步研究。但必須指出,「陰黃」與「陽黃」是病變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表現,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黃疸是怎麼回事,什麼情況下會出現黃疸?

臨床上把皮膚、鞏膜和小便黃染稱為「黃疸」,這是由於血液中的膽紅素(包括間接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含量增多引起的。因為膽紅素的顏色是黃的,所以會出現黃疸。那麼,什麼情況下血中膽紅素會增多呢?首先讓我們復習一下膽紅素在人體內的正常代謝過程:人體血液中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為120天,它們衰老死亡後,其所含的血紅蛋白就會變成間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被肝臟攝取,加工後就變成直接膽紅素;直接膽紅素由肝臟經膽管做為膽汁的重要組成部分排至膽囊,進食時再由膽囊排至小腸,幫助食物消化吸收;進入大腸後形成尿膽原、尿膽素而排出體外。尿膽素呈黃色,因此大便亦發黃。大腸中的部分尿膽原可被吸收到血液中(稱為腸-肝循環),由尿中排出。故在正常下,尿中也有尿膽原、尿膽素。因此 ①如果紅細胞破壞太多,血中的間接膽紅素就會增加,從而引起「溶血性黃疸」。②如果肝臟有病,不能攝取、加工間接膽紅素,則間接膽紅素也會增加;且肝臟有病時,在肝內已經形成的直接膽紅素不能排至膽道,則會逆流到血液中,使血液中的直接膽紅素增多,發生「肝細胞性黃疸」。③如果膽道有梗阻,直接膽紅素排不到腸道中,血中的直接膽紅素也會增加,引起「阻塞性黃疸」。

臨床上遇到一個黃疸病人,首先要弄清病人是否有黃疸,再判斷黃疸的程度如何,進一步明確黃疸的性質,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檢測血清中膽紅素的含量。當膽紅素含量超過正常值時,表明有黃疸存在,血中膽紅素含量越高,就表明黃疸越重。

黃疸有哪幾種類型,各有何特點?

根據發病機理,黃疸可分為以下三個類型。

(1)溶血性黃疸:由於紅細胞在短時間內大量破壞,釋放的膽紅素大大超過肝細胞的處理能力而出現黃疸。血清中膽紅素的增高以間接膽紅素為主。如新生兒黃疸、惡性瘧疾或因輸血不當引起的黃疸,都屬於這一類。後者可有寒戰、發熱、頭痛、肌肉酸痛、惡心嘔吐等症狀,尿呈醬油色,有血紅蛋白尿,但尿中無膽紅素。

(2)肝細胞性黃疸:由於肝細胞廣泛損害,處理膽紅素的能力下降,結果造成間接膽紅素在血中堆積;同時由於膽汁排泄受阻,致使血流中直接膽紅素也增加。由於血中間接、直接膽紅素均增加,尿中膽紅素、尿膽原也都增加。肝炎、肝硬化引起的黃疸屬於這類。

(3)阻塞性黃疸:膽汁排泄發生梗阻(可因肝內或肝外病變所致,常見為膽道梗阻),膽中的直接膽紅素反流入血而出現黃疸。在臨床上可檢測到血清中直接膽紅素含量增加,尿中膽紅素陽性而尿膽原卻減少或消失。由於膽紅素等膽類物質在體內瀦留,可引起皮膚瘙癢與心動過緩。膽石症、腫瘤等壓迫膽道導致的黃疸屬於這類。

為什麼肝炎患者出現黃疸時皮膚、鞏膜和小便發黃而唾液卻不發黃呢?

肝炎患者血清膽紅素超過34.2μmol/L(2mg/100ml),就可使皮膚、粘膜出現黃疸。臨床上黃疸首先出現於眼結膜及鞏膜,其次是口腔的硬軟齶和粘膜。膽紅素是一種黃染的色素,需要和蛋白質結合才能較持久地使體液、組織和臟器染黃。由於膽紅素和含彈性硬蛋白的組織結合最緊密,因此鞏膜、血管、韌帶、瞼板和皮膚等一旦被染黃,消退較緩慢。而唾液、腦脊液由於含蛋白量極少,膽紅素與蛋白結合的量也極少,所以黃疸病人的唾液和腦脊液能夠保持原有的顏色而不被染黃。小便發黃是由於部分膽紅素要經過腎臟排泄而隨小便排出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