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狀況 » 寶寶膽紅素代謝異常皮膚黃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寶寶膽紅素代謝異常皮膚黃

發布時間: 2023-05-24 14:24:39

1. 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主要是由於體內膽紅素沉積在皮膚表面,導致皮膚和鞏膜變成了黃色。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大多數為生理性的。足月兒一般在生後2-3天出現黃疸,4-5天達高峰,5-7天消退。

黃疸是什麼

醫學上把未滿月(出生28天內)寶寶出現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主要症狀為皮膚、黏膜、鞏膜發黃,寶寶食慾不振、不安躁動,體溫可能也會有所上升。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中一種很常見的疾病,臨床上約有85%的足月兒及絕大多數早產兒在出生後一周內出現黃疸。新生兒黃疸主要是因為新生兒的肝臟功能發育不完善,膽紅素代謝異常,血中的膽紅素濃度升高引起的一種疾病,具體又可以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聽音頻學孕育,知識從未如此有趣

長按二維碼分享到微信,在微信對話框中長按識別「快樂呱呱」小程序

家長須知的新生兒黃疸指數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對秘籍 如何正確給新生兒退黃?

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

新生兒總是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讓人防不勝防,其中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是什麼來的呢?

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是一組以非結合膽紅素升高為特徵的病症,1092年法國醫師Gilbert首先報告,為非溶血性、非結合性膽紅素血症所致的黃疸。先天性患者家族中有25%~50%的人有此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從嚴格的定義講,其特點為非溶血性,非結合性高膽紅素血症,而血清膽酸與其他肝功能指標正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為非溶血性、非結合性膽紅素血症所致的黃疸。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病因肝細胞膽紅素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力不足所致,主要表現症狀皮膚、鞏膜等組織黃染,尿和糞色澤改變等。

新生兒黃疸原因

當寶寶還是胎兒的時候,靠胎盤供應血和氧氣,脫離了母體,寶寶開始用自己的肺來呼吸,獲得氧氣,體內低氧的環境改變了,不再需要那麼多的紅細胞了,這時候膽紅素就產生了,並且可能過剩。多餘的膽紅素無法通過沒有發育成熟的酶系統來排出體外,跟著血液流動到寶寶的身體各處,反應到外部體征,就是寶寶的皮膚和鞏膜變成了黃色。這種現象就叫做新生兒黃疸。

1、膽紅素生成多

(1)紅細胞破壞多:胎寶寶在媽媽的子宮內處於低氧環境,紅細胞代償性增多,但壽命短,出生後血氧含量增高,過多的紅細胞被迅速破壞。

(2)血紅素加氧酶含量高:在生後7天內含量高,產生膽紅素的潛力大。

2、肝功能不成熟

(1)肝攝取膽紅素能力差:肝細胞內Y、Z蛋白含量不足,使肝對膽紅素攝取不足。

(2)肝結合膽紅素功能差:肝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含量低且活力不足,形成結合膽紅素的功能差。

(3)肝排泄膽紅素功能差:排泄結合膽紅素的功能差,易致膽汁淤積。

3、腸-肝循環特點:新生兒剛出生時腸道內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將進入腸道的膽紅素轉化為尿膽原(糞膽原)。

由於上述特點,新生兒攝取、結合、排泄膽紅素的能力明顯不及成人,且膽紅素產生多而排泄少,所以很容易出現黃疸。尤其寶寶在缺氧、胎糞排出延遲、喂養延遲、嘔吐、脫水、酸中毒、頭顱血腫等情況時,會加重黃疸。

新生兒黃疸怎麼辦 新生兒臍帶護理5招

黃疸的症狀

新生兒黃疸,即是未滿月(出生28天內)新生兒的黃疸。新生兒黃疸症狀主要表現為面頸部、軀干甚至全身都泛黃,通常2-3日後慢慢消退。新生兒黃疸又分為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這兩種黃疸的症狀又有所不同,主要表現為: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有下列特徵:

1、黃疸一般在生後2-3天開始出現。

2、黃疸逐漸加深,在第4-6天達高峰,以後逐漸減輕。

3、足月出生的新生兒,黃疸一般在生後2周消退,早產兒一般在生後3周消退。

4、黃疸程度一般不深,皮膚顏色呈淡黃色,黃疸常只限於面部和上半身,黃疸時孩子的一般情況良好,體溫正常,食慾正常,大小便的顏色正常,生長發育正常。

5、化驗血清膽紅素超過正常2mg/dl,但小於12mg/d1。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有下列特徵:

1、黃疸出現時間過早,於生後24小時內出現。

2、黃疸消退時間過晚,持續時間過長,超過正常的消退時間,或黃疸已經消退而又出現,或黃疸在高峰時間後漸退而又進行性加重。

3、黃疸程度過重,常波及全身,且皮膚黏膜明顯發黃。

4、檢查血清膽紅素時,膽紅素超過12mg/dl,或上升過快,每日上升超過5mg/dl。

5、除黃疸外,伴有其他異常情況,如精神疲累,少哭,少動,少吃或體溫不穩定等。

解讀新生兒溶血性黃疸 5招防治新生兒母乳性黃疸

新生兒黃疸正常值

足月出生寶寶的黃疸正常值與早產兒有所不同。通常,足月新生兒黃疸正常值是12.9毫克/100毫升,也就是100毫升的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低於12.9毫克。早產兒的黃疸正常值15毫克/100毫升血液,也就是100毫升的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低於15毫克。

當寶寶的黃疸值超過12.9mg/dl或新生兒黃疸指數上升過快時(每日上升超過5mh/dl),或黃疸持續時間過長,超過足月兒在14天內消退,早產兒在4周內消退這個時間,或者黃疸退而復現。就表示新生兒可能患了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的正常生理現象,是由於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多所致。新生兒出生後,開始自主呼吸,肺循環建立,有充分的氧氣供應後,體內過多的紅細胞開始被破壞,血紅蛋白被分解後產生大量未結合膽紅素,因為新生寶寶的肝酶尚未成熟,未結合膽紅素不能經肝臟代謝而排出體外,在體內越積越多,從而使皮膚、黏膜等組織黃染。隨著紅細胞破壞的減少和肝酶的成熟,未結合膽紅素逐漸被代謝並通過腸道和泌尿道排出體外,黃疸也逐漸減輕並消失。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是指新生寶寶出生後2-3天內出現皮膚、眼球黃染,4-6天達高峰,足月新生寶寶可以在兩周內消退,早產寶寶則需要3-4周消退。黃疸較輕的寶寶可局限在面部、頸部和軀干,顏色呈淺黃色,較重的可波及全身。除黃疸外,新生寶寶一般情況良好,吃奶、睡覺、大小便均正常。但也不是說所有的寶寶都一定會出現黃疸,一般足月寶寶有60%會有黃疸,早產寶寶有80%會出現黃疸。

新生兒黃疸怎麼辦

一般來說,大多數新生兒黃疸都不需要治療。但如果需要,新生兒黃疸治療有以下兩種方法:

1、光照療法

光照治療是一種通過熒光燈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的輔助療法。光照治療通常可以緩解新生兒黃疸,因為紫外光能把膽紅素轉變成一種更容易通過寶寶的尿液排出體外的東西。

2、換血療法

如果新生兒黃疸比較嚴重或經過光照療法後膽紅素水平仍持續升高,寶寶就需要進行換血療法。

3、其他療法

還可以採取其他措施來幫助寶寶減退新生兒黃疸。比如,確保寶寶能夠吃到足夠多的母乳或配方奶,這樣就能多排便。如果對寶寶的新生兒黃疸有任何疑問,一定要請教醫生,以確保媽媽選擇了正確的新生兒黃疸治療方法。

新生兒黃疸多久能退

新生兒黃疸多久能退?一般可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種,其起病時間和消退時間也不一。新生兒黃疸多久消除?一般來說,生理性黃疸病情不重,起病後一般在2周內即可消退;而病理性黃疸易反復發作,出生後2-3周仍持續不退或繼續加深。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在生後2-3天開始出現黃疸,4-5天後最明顯,7-14天自然消退,一般情況良好,無不良反應,稱「生理性黃疸」。早產兒由於肝功能更加不成熟,黃疸會出現得比較晚,大概在第3或者第4天,而且持續的時間會更長,早產兒黃疸可持續14天或者更久。

新生兒母乳性黃疸: 黃疸開始時間為生後4-7天,持續2個月左右,以非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無臨床症狀。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 黃疸出現得早,生後24小時內即出黃疸。黃疸持久,出生2-3周後黃疸仍持續不退甚至加深,或減輕後又加深。黃疸程度重,呈金黃色或黃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較明顯的黃疸或血清膽紅素大於12-15毫克/公升。伴有貧血或大便顏色變淡者。有體溫不正常、食慾不佳、嘔吐等表現者。

如果是生理性黃疸是不需要治療的,如果是病理性黃疸的話主要的治療方式是照藍光,所以必須到醫院兒科就診後治療,並復測經皮測膽紅素了解治療效果。病理性黃疸不論何種原因,嚴重時均可引起核黃疸,其預後差,除可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外,嚴重的可引起死亡。

新生兒黃疸的護理

如何護理黃疸寶寶?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方法有以下6點:

1、判斷黃疸的程度。爸媽可以在自然光線下,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疸;軀幹部皮膚黃染,為中度黃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現黃染,為重度黃疸。

2、觀察大便顏色。如果大便成陶土色,應考慮病理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所致。如果黃疸程度較重、出現伴隨症狀或大便顏色異常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治療。

3、盡早使胎便盡早排出。因為胎便里含有很多膽紅素,如果胎便不排干凈,膽紅素就會經過新生兒特殊的肝腸循環重新吸收到血液里,使黃疸增高。

4、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小便過少不利於膽紅素的排泄。

5、在黃疽期間要注意給予足夠的糖水及熱力,並保護好肝臟。

6、如果黃疽出現過早或消失過遲,或黃疸程度過重,或逐漸減輕後又再加重,嬰兒精神不佳、吸奶少或拒奶等臨床症狀時,則屬病理性黃疸,應及時去醫院診治。

新生兒黃疸吃什麼葯

1、西葯

(1)葡萄糖及礆性溶液:葡萄糖可供給黃疸寶寶熱量,營養心、肝、腦等重要器官,減少代謝性酸中毒。

(2)血漿或白蛋白:供給與膽紅素聯結的白蛋白,可使游離的非結合膽紅素減少,預防膽紅素腦病。

(3)酶誘導劑:能誘導肝細胞滑面內質網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降低血清非結合膽紅素。

(4)腎上腺皮質激素:能阻止抗原與抗體反應,減少溶血;並有促進肝細胞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對膽紅素的結合能力。

2、中葯

(1)消黃利沖劑:茵陳9g,桅子3g,大黃3g,茅根10g,金錢草6g,茯苓6g。

(2)茵陳蒿湯:茵陳1.5g,梔子9g,制大黃3g,甘草1.5g。

(3)三黃湯:黃芩4.5g,黃連1.5g,制大黃3g。

病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出現的時間較早,出生後不到24小時即可出現,而且黃疸一旦出現之後,短期內寶寶皮膚的顏色會迅速加深,且持續時間較長,甚至寶寶會伴有貧血、體溫不正常、嗜睡、吸奶無力、嘔吐、大小便顏色異常、不吃奶甚至出現呻吟、尖聲哭叫。有些病理性黃疸,久延不退,或減退後又復加重,碰到這些情況,都要盡早到醫院診治。

新生兒黃疸預防

1、看父母血型。

媽媽是O型血,爸爸是A型血或者AB型血,新生兒出現黃疸的幾率偏高。這種新生兒黃疸就是溶血性黃疸。溶血性黃疸最常見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親血型為0、胎兒血型為A或B最多見。因此,父母血型是影響新生兒黃疸的主要因素。當然,爸媽也無須太過緊張,不是所有ABO系統血型不合的新生兒都會發生溶血。據報道新生兒ABO血型不合溶血的發病率為11.9%。

夫妻雙方如血型不合(尤其母親血型為O,父親血型為A、B或AB),或者母親RH血型呈陰性,需要定期做有關血清學和羊水檢查,並在嚴密監護下分娩,以防止新生兒溶血症的發生。

2、注意飲食。

懷孕期間,孕婦要注意飲食有節,忌生冷的食物,也不要吃太飽或者讓自己太餓,並忌煙酒和辛熱之品,以防損傷脾胃。

3、多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

如蘋果、獼猴桃、西紅柿等食物。

黃疸指數

在哺乳到了一定的時期就應該及時回奶,此時可以通過回奶湯回奶,那麼回奶湯的配方是什麼呢?

回奶粥:原料:粳米100克,炒麥芽30克,枳殼6克,紅糖適量。製法:將粳米淘洗干凈,鍋置火上,放適量清水,加入炒麥芽、枳殼前煮、去渣,放入粳米煮粥,等粥熟時,加入紅糖攪拌溶化即可。

絲瓜鯽魚湯:活鯽魚500克,洗凈、背上剖十字花刀。兩面略煎後,烹黃酒,加清水、姜、蔥 等,小火燜燉20分鍾。絲瓜200克,洗凈切片,投入魚湯,旺火煮至湯呈乳白色後加鹽,3分鍾後即可起鍋即可。

黃疸病

黃疸病在新生兒中是比較常見的,有一定的症狀,那麼黃疸病的症狀是什麼呢?

黃疸伴發熱多見於急性膽管炎,同時還伴有畏寒。肝膿腫、敗血症、鉤端螺旋體病均有中等度發熱,甚至高熱;急性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時常先有發熱,而後才出現黃疸。

還有白眼球、皮膚、空腔粘膜等變為黃色是黃疸病最主要的症狀,另外還會出現尿液、汗液、淚液變黃,而大便顏色會變淺。在消化方面,黃疸病人還會出現腹痛、腹脹、厭食、全身乏力、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等。較嚴重的黃疸病,還會出現腹部疼痛、肝區疼痛等更為劇烈的症狀。

黃疸的治療方法

新生兒得黃疸的概率比較大,得了黃疸以後要及時治療,那麼黃疸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呢?

新生兒黃疸目前有四種治療方法。首選的是藍光治療,主要針對病理性黃疸進行治療。第二種方法是葯物治療,葯物治療包括微生態葯物治療、白蛋白治療、丙球治療、魯米那和尼可剎米治療等。第三種針對嚴重病例,如ABO溶血和Rh溶血,引起的嚴重貧血,甚至水腫、心衰的病例,在臨床上採用換血療法。

注意新生兒黃疸指數偏高,一般來說可以分為生理性偏高和病理性偏高,對於生理性偏高可以自己過一段時間痊癒,如果是病理性偏高就需要及時的就醫進行診治。

黃疸是什麼意思

黃疸通常表現為全身皮膚為黃色,所以由此得名,那麼什麼叫做黃疸呢?

黃疸就是人的皮膚,尤其是鞏膜出現了黃染,鞏膜外面的鞏膜開始時是白眼珠,如果變黃就是有黃疸,黃疸還表現在皮膚變黃、小便變黃,還有其它地方的一些黃染的就是黃疸。

黃疸是常見症狀與體征,其發生是由於膽紅素代謝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因鞏膜含有較多的彈性硬蛋白,與膽紅素有較強的親和力,故黃疸患者鞏膜黃染常先於黏膜、皮膚而首先被察覺。當血清總膽紅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黃疸時,稱隱性黃疸或亞臨床黃疸;當血清總膽紅素濃度超過34.2μmol/L時,臨床上即可發現黃疸,也稱為顯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多久能退完

母乳性黃疸是新生兒黃疸之一,那麼母乳性黃疸多久能退完,需要斷奶嗎?

一般母乳性黃疸在停止母乳喂養的72小時之後就會退至一半,而且這時候再繼續進行母乳喂養,是不會加重母乳性黃疸的,另外一方面如果要完全褪去母乳性黃疸,可能需要在停止母乳喂養後的1~2個月之後。

其實寶寶出現母乳性黃疸的情況,母親在哺乳寶寶期間就要注意個人的飲食習慣,不要吃辛辣油膩的食物,也不要服用葯物,同時要注意少量多次餵奶的原則,盡量保證寶寶有一定的大便次數,可以減少寶寶腸道對膽紅素的吸收,降低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

母乳性黃疸原因

黃疸的其中一種是母乳性黃疸,那麼患有母乳性黃疸原因有哪些呢?

引起母乳性黃疸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母乳中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較高,膽紅素在寶寶腸道內重吸收引起的,也與母乳不足,喂養不當有關系。母乳性黃疸一般在兩周內消退,如果兩周後黃疸不消退,就要停食母乳,如果寶寶出現了精神不振、嗜睡、吃奶困難,甚至抽搐等症狀時,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診,平時要注意寶寶皮膚的護理,防止破損或感染。

因此在哺乳期和妊娠期應注意飲食有節,不要過食生冷,也不要過飢過飽,盡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注意休息。還有孩子出生以後要盡早開奶。

寶寶檢查黃疸

給寶寶檢查黃疸是有一定的注意事項的,那麼怎麼給寶寶檢查黃疸呢?

檢查寶寶的黃疸有兩種方法:經皮測膽紅素,使用特殊的儀器進行測量,但是會受皮膚厚度、膚色、年齡等因素影響,會有誤差,常作為檢測膽紅素變化的一種方法。抽靜脈血進行檢查,這種檢查最准確,在發現寶寶出現黃疸後,如果經皮測膽紅素明顯升高,建議進行抽血化驗。或者在光療結束後進行抽血化驗,評估治療效果。醫生會根據寶寶情況給家長最合適的建議。

其實寶寶出現黃疸的情況,作為家長不用過多的擔心。首先分析一下,寶寶到底是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如果寶寶是生理性黃疸,家長可以讓寶寶保持清淡的飲食,多喝一些溫開水。同時保持寶寶身上的干凈、清潔,一般情況下寶寶7~10天就可以痊癒。如果寶寶是病理性黃疸,那麼家長就需要注意。首先要找出病因,知道寶寶黃疸具體的症狀,然後再對症治療,尋求醫生的幫助,正常情況下也可以痊癒。

新生兒黃疸檢查

新生兒黃疸是常見的新生兒疾病來的,那麼新生兒黃疸檢查項目是什麼呢?

新生兒黃疸檢查項目主要是血清總膽紅素濃度,當血清總膽紅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黃疸時,稱亞臨床黃疸或隱性黃疸;當血清總膽紅素濃度超過34.2μmol/L時,臨床上即可發現黃疸,也稱為顯性黃疸。

新生兒黃疸發病時間延長,沒能得到科學規范的治療,可引起高膽紅素腦病,非常容易誘發後遺症,如引起腦癱,癲癇,或者是出現肢體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以及聽力功能障礙。新生兒黃疸分別有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發病初期會表現為皮膚黏膜,鞏膜出現黃染的症狀,同時可伴有易激惹,煩躁不安,拒乳等症狀表現。

2. 新生兒出現黃疸怎麼辦要怎麼退黃和緩解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家庭都很高興新生兒的到來。但是孩子有黃疸的話,會讓父母擔心。醫學上,美漫月(出生後28天內)新生兒黃疸被稱為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期、膽紅素代謝異常導致血液中膽紅素水平升高,以皮膚粘膜、鞏膜黃炎為特徵的疾病。

事實上,大部分嬰兒出生後會經歷不同輕重的黃疸,這在臨床上很常見。但是父母們希望黃疸快點平息,放下這顆懸著的心。那新生兒黃疸怎麼迅速消退呢?

新生兒黃疸怎麼退得快?

1.治療新生兒黃疸,常用照明療法,目前國內使用最多的是藍光調查。首先將新生兒躺在光治療箱中,眼睛用黑色眼罩保護,以免視網膜受損,會陰、肛門用尿布覆蓋,其餘暴露。第二,用單面或雙面照明持續2 ~ 48個小時,通過連續或間歇性照射的方法,如果膽紅素下降到7毫克/升以下,就可以停止治療。此外,這種方法比較普遍,方法也比較簡單。

2.根據黃疸的原因和程度來決定治療方案(如微生物劑、中成葯、血漿置換等),這種治療方法需要經過專業醫生的指導才能有規律地治療。葯物治療對黃疸有一定作用,但有些葯物會產生腹瀉等副作用。新生兒服葯後出現腹瀉症狀,黃疸不好轉,應停止服葯。

3. 剛出生的嬰兒全身發黃,這是不是黃疸呢應該如何改善

嬰兒黃疸一般有病理性黃疸和生理性黃疸之分。什么叫嬰兒黃疸呢?主要是因為總膽紅素代謝異常,造成血液中膽紅素偏高,進而發生在新生兒皮膚,粘膜及鞏膜新生兒黃疸為基本特徵的一種症狀。嬰兒黃疸分成病理性和生理性。病理性黃疸一般是不需要治療的,一段時間後會自主消退。生理嬰兒黃疸一般在出生後2~3天產生,4~7天做到最大值,8~10天左右的時長消散。

一般嬰兒黃疸生理佔多數,病理性黃疸,多曬太陽,多飲水,多喂母乳(多拉多尿),服用益生菌就可以消散。若黃疸指數比較高,且新生嬰兒發生總想睡覺,厭奶期,體重下降等,就需要立即醫治,生理性黃疸必須葯品及藍光治療。如果是黃疸嚴重的小寶寶,醫生會叫留院觀察烤燈去新生兒黃疸。輕微的,康復前醫生會查驗好,能夠康復的才能給小寶寶康復,醫生會做好出院後去黃疸的葯讓你,照用就可以了,從康復的十五天里需要注意小寶寶的新生兒黃疸狀況,7~14天是高鋒期,因此無須焦慮不安,若有擔憂可去醫院體檢。

4. 寶寶出現黃疸這個問題要怎麼處理啊

寶寶剛出生,新媽媽欣喜不已,一家人正處於歡樂氛圍中,卻被突然告知,寶寶患了新生兒黃疸。這是怎麼回事?

一、新生兒黃疸是怎麼回事?

未滿月的嬰兒發生的黃疸現象,稱為新生兒黃疸。黃疸是因膽紅素代謝異常,導致膽紅素水平升高,使皮膚、粘膜和鞏膜顯現黃色。在臨床上,把新生兒黃疸又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嬰兒出生兩天後,皮膚和眼球會發黃,這時雖然有黃疸的症狀,但寶寶沒有其他異常,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一周後會自行消退。如果是早產,生理性黃疸的症狀會出現得比較早,時間也會持續較久,但最長也不會超過4周。

病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多數是由重症感染、新生兒肝炎或其他代謝疾病引起,它會在生理性黃疸後出現,除了皮膚和粘膜變黃之外,還會伴隨一些其他症狀,如精神不濟、哭聲無力或不吃奶等,這時應盡快去醫院檢查。

二、新生兒黃疸的危害

新生兒如果出現輕度黃疸,並不會給孩子帶來嚴重後果,但如果情況比碼銀殲較嚴重,那就可能引起核黃疸。核黃疸不僅會使神經系統受損,嚴重的還會危及性命。

黃疸初起時,嬰兒會表現出嗜睡、吸奶無力的症狀,如治療不及時,隨後就會出現呻吟、抽搐、尖叫甚至呼吸衰竭等嚴重症狀。

三、新生兒黃疸怎麼預防和護理

1. 嬰兒身體發黃多因孕婦遭受濕熱所致,所以妊娠期間,孕婦要注意孕期衛生,飲食有度,不要吃過冷的食物,進食要適量,不可過飽過飢。

2. 如果曾經生育過胎黃的嬰兒,再次妊娠時應提前做好預防,如有必要可以服用中葯來避免。

3. 寶寶出生後,新媽媽要密切關注黃疸的出現和消退時間、吃奶和大便情況以及精神狀況,如出現異常,及時就醫治療。

4. 注意保護嬰兒的皮膚、臀部和臍部,防止破損感染。

四、嬰兒出現輕度黃疸怎麼辦?

方法1:母乳喂養

母乳喂養不足,嬰兒排便少,胎便中的膽紅素就容易積聚體內,形成黃疸。所以新媽媽要盡早喂母乳。

此外,如果母乳中缺乏一種酶而影響膽紅素的代謝,也會導致新生兒黃疸,這時就需要暫停母乳,改為奶粉喂養後再觀察情況。

方法2、多曬太陽

曬太陽可以補維生素D,但很多人不知道太陽中的藍光和綠光還能減輕黃疸症狀。

但是在曬太遲沖陽的過程中一定要對寶寶的眼睛和生殖器官做好防護措施,一次時間也不宜太長,一天2個小搏滲時即可。

要注意的是,以上的方法只適合生理性黃疸和輕度病理性黃疸,如果嬰兒的黃疸較為嚴重,那就需要應該遵醫囑選擇更適合的治療方法了。

5. 新生兒的臉色特別黃,是黃疸還是肝有問題

新生兒臉黃一般都是嬰兒黃疸導致的。可以去醫院門診經肌膚精確測量一下黃疸指數。還可以抽血查一下血常規檢查和肝臟功能,看一下肝臟功能里邊總膽紅素是否太高了。嬰兒黃疸都是常見疾病,一般是新生嬰兒肝臟代謝總膽紅素的能力不夠造成的,還可以由感柒或是溶血症造成。

剛出生的新生兒臉黃就需要考慮到是新生兒黃疸,約百分之八十的剛出生的寶寶,出生後3天左右都是會出現黃疸,血中總膽紅素超出85umol/L的過程中就體現為肉眼可見的皮膚黃。這時需要注意的是,小寶寶的黃疸是生理性黃疸或是病理性黃疸。假如發生下列狀況就需要考慮到生理性黃疸,要積極治療,許多的情況下要行藍光照射。

6. 新生兒得黃疸的原因

新生兒得黃疸的原因

新生兒得黃疸的原因,相信很多朋友應該都知道,在新生兒出生後一周內,是很容易得黃疸的。一般來說,新生兒得黃疸都是不嚴重的,所以不需要治療。下面我為大家分享新生兒得黃疸的原因,感興趣的朋友趕緊來了解一下吧。

新生兒得黃疸的原因1

一、新生兒得黃疸的原因

當寶寶還是胎兒的時候,靠胎盤供應血和氧氣,脫離了母體,寶寶開始用自己的`肺來呼吸,獲得氧氣,體內低氧的環境改變了,不再需要那麼多的紅細胞了,這時候膽紅素就產生了,並且可能過剩。多餘的膽紅素無法通過沒有發育成熟的酶系統來排出體外,跟著血液流動到寶寶的身體各處,反應到外部體征,就是寶寶的皮膚和鞏膜變成了黃色。這種現象就叫做新生兒黃疸。

1、膽紅素生成多

(1)紅細胞破壞多 :胎寶寶在媽媽的子宮內處於低氧環境,紅細胞代償性增多,但壽命短,出生後血氧含量增高,過多的紅細胞被迅速破壞。

(2)血紅素加氧酶含量高: 在生後7天內含量高,產生膽紅素的潛力大。

2、肝功能不成熟

(1)肝攝取膽紅素能力差: 肝細胞內Y、Z蛋白含量不足,使肝對膽紅素攝取不足。

(2)肝結合膽紅素功能差 :肝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含量低且活力不足,形成結合膽紅素的功能差。

(3)肝排泄膽紅素功能差: 排泄結合膽紅素的功能差,易致膽汁淤積。

3、腸-肝循環特點: 新生兒剛出生時腸道內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將進入腸道的膽紅素轉化為尿膽原(糞膽原)。

由於上述特點,新生兒攝取、結合、排泄膽紅素的能力明顯不及成人,且膽紅素產生多而排泄少,所以很容易出現黃疸。尤其寶寶在缺氧、胎糞排出延遲、喂養延遲、嘔吐、脫水、酸中毒、頭顱血腫等情況時,會加重黃疸。

新生兒得黃疸的原因2

一、新生兒得黃疸的原因

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不少出生不久的寶寶,皮膚和白眼球發黃,這是因為寶寶們患上了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是因為寶寶體內膽紅素代謝出現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的發黃現象。

紅膽素是血液中紅血球老化後經代謝而產生的一種廢物,這種廢物最後會經過肝臟排出體外,但當這種廢物產生過多或無法排出時,就會在體內堆積,從而導致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並出現上述發黃現象。

新生兒黃疸在新生兒群體當中發病率較高,家長也不需要為此感到焦慮,新生兒黃疸是可以治好的,家長需要配合醫生,積極採取治療措施,日常注意做好護理,疾病才能早日痊癒。

二、新生兒黃疸指數

新生兒在出生後不久,一般都會染上黃疸,這是因為在未出生前,所有的新陳代謝都是由媽媽幫著完成,等一旦脫離母體,就需要自己排除體內的產生的廢物,特別是需要把一種叫做膽紅素的廢棄物排出體外,如果膽紅素在體內積累過多或根本無法排出體外就會引起黃疸,所以膽紅素和黃疸有密切的關系,黃疸的指數就代表著膽紅素的濃度,如果膽紅素的濃度在10mg/dl,那麼,就代表黃疸指數為10。

7. 新生兒黃疸

什麼是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發生膽紅素代謝紊亂,致使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升高,進而使皮膚、粘膜、眼球等處出現異常黃色的現象,稱為新生兒黃疸。據統計,6成的足月兒和8成的早產兒都會發生黃疸現象,前者通常在1周內發病,後者多發於出生胡24小時內。新生兒黃疸主要純晌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兩大類。

新生兒黃疸的原因

生理性黃疸

這是新生兒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特有現象。一方面,胎兒在母體為滿足自身對氧氣的需求擁有許多不成熟的紅細胞。出生後,這些紅細胞會逐步破裂,將大量膽紅素釋放到血液中去,使得血液中膽紅素含量遠高於正常值。另一方面,新生兒的肝臟還不那麼健全,不能代謝如此多的膽紅素。這就造成了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

1.母乳性黃疸

母乳中含有可以抑制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的孕二醇,這就降低了人體對膽紅素的代謝能力,從而發生黃疸現象。其特點是:生理性黃疸在達到峰值後,新生兒繼續出現黃疸現象並有加重趨勢,哺乳後尤其加重,停止哺乳後黃疸現象有所減輕,但恢復哺乳後依舊加重。此種黃疸不會引起新生兒身體不適,也不會影響其食慾,故對新生兒健康並無大礙,可用牛奶或奶粉代替母乳喂養,待病情有所好轉後再給嬰兒旅褲扮食用母乳。

2.溶血性黃疸

此類黃疸是由親子血型不同而產生,以ABO溶血最為常見,發病率大於10%。親子兩代血型,與患病幾率和嚴重性的關系,如下表:

母親血型 O型 A型 B型 嬰兒血型 A或B型 B或AB型 A或AB型 溶血性黃疸幾率 較高 較低 較低 病情嚴重性 較為嚴重 較為輕微 較為輕微

該類黃疸一般在新生後一天內發生症狀,隨時間推移,病情日趨嚴重。

4.感染性黃疸

此病症是因為肝細胞被細菌或病毒所感染,代謝能力下降所致。其中,病毒感染大多發生於子宮內,以巨細胞病毒和乙肝病毒最為多見,細菌感染則容易產生敗血症黃疸。此種黃疸的特點是持久不退,或退後有發,周而復始。

5.阻塞性黃疸

一般情況下,如果新生兒膽道出現了畸形發育,如膽道阻塞等,則會出現該型黃疸。其主要表現:出生1-2周後(有的新生兒會達到3-4周)出現相關症狀,且病情逐步加重,甚至大便也變黃,或出現類似陶土樣的白色。通過B超,可以發現並確認病情。

6.葯物性黃疸

若是新生兒使用VK3、VK34,或新生黴素等葯物,均有引發該病的可能性。

7.其他

某些遺傳病可能是誘發因素。比如紅細胞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陷,球形紅細胞增多,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

新生兒黃疸的症狀

1.生理性黃疸:首發於面部和脖子,然後蔓延到身體其他部位。通常在出生2至3天時出現,4至5天時可達到頂峰,約1周後大多可自行消退。症狀較為嚴重的新生兒,黃染部位遍布全身,甚至嘔吐物也呈現黃色,時間可持續至少1周,但大小便顏色正常,也無貧血和肝脾腫脹等現象。從發生幾率上看,早產兒發生生理性黃疸拆灶的幾率高於正常新生兒,其程度也較為嚴重。

2.溶血性黃疸:往往伴隨有貧血和水腫現象,新生兒的肝臟、脾臟等也會隨之腫大。

3.感染性黃疸:有原發性疾病,往往伴隨發熱等症狀。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引發的黃疸,患兒食慾將嚴重下降,並有肝功能損害。

4.阻塞性黃疸:皮膚泛黃或呈現綠色,肝腫大,硬化,大小便皆變深色,糞便呈現出類似陶土的灰色或白色。血膽紅質超標,有出血的可能。部分病人會出現骨骼疏鬆。

新生兒黃疸怎麼辦

新生兒黃疸現象,有如下幾種治療措施。

1.光照療法

將新生兒全裸,置於紫外燈下照射。可以選擇單面接受光照射,也可以兩面同時接受照射。治療時,需要將眼睛遮蔽避免傷害視網膜,另需將生殖器和肛門用尿布遮住。在紫外線的作用下,身體內多餘的膽紅素將轉化為某些水溶性物質,隨尿液外排。該法可使新生兒膽紅素含量回落到7毫克/公升。或用毯式黃疸治療儀(形似一張毯子)包住新生兒周身來接受光照治療,可達到相同效果。

注意事項

(1)該療法一般不能連續使用超過4天,4天不愈者需考慮換血療法。

(2)主要副作用是皮疹和腹瀉,結束治療後均可恢復正常。

2.換血療法

此為嚴重溶血性黃疸患兒之急救措施。該療法的機制:

(1)可以將體內免疫抗體排除體外;

(2)使血液中膽紅素水平降低;

(3)改善因溶血而產生的'一系列不良作用,如貧血、供氧不足等。

3.阻止膽紅素再吸收法

通過給予新生兒母乳的方式來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消化道益生菌群。這些益生菌群可以將膽紅素分解並使之由糞便排出體外。或給予新生兒口服活性碳來防止膽紅素的再吸收,此法宜與光照療法聯用。

4.酶誘導劑療法

典型的酶誘導劑,如苯巴比妥,可以激發肝細胞的功能,使膽紅素由游離狀態轉化為結合狀態,與可拉明聯用療效更佳。注意:如果黃疸時間較長,病情較為嚴重時,應考慮病理性黃疸之可能,應接受光照療法,並帶嬰兒做進一步的體檢。

5.白蛋白

白蛋白可吸附血液中的游離膽紅素,阻止其與大腦細胞結合。該療法對治療核黃疸有良好效果。

6.腎上腺皮質激素

該類產品阻礙抗原和抗體相結合,進而減少溶血。同時加強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加速膽紅素的葡萄糖醛酸化。可口服強的松,或靜滴氫化可的松。因有諸多副作用,故病勢一旦好轉,應予以減停。不建議與光照療法合用。鑒於該類葯物的抗免疫作用,故感染者謹慎使用。

7.中葯

如消黃利沖劑、三黃湯等葯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