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八髎是身體的哪個位置 八髎不通的身體表現
1八髎是身體的哪個位置
八髎並不是單一的某個穴位,而是經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的合稱,具體部位相當於骶骨上的四對骶後孔,左右共八穴,具體位置如下:
上髎:在骶部,當髂後上棘與後正中線之間,適對第一骶後孔。
次髎:在骶部,當髂後上棘內下方,適對第二骶後孔處。
中髎:在骶部,當次髎內方,適對第三骶後孔處。
下髎:在骶部,當中髎下內方,適對第四骶後孔處。
2八髎有什麼作用
八髎是支配盆腔內臟器官的神經血管會聚纖肢的部位,是調節人一身的氣血的總開關,在八髎區域進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從外而內調理胞宮,而且沖脈、任脈和督脈也都起於胞宮,督脈主一身陽氣,任脈主一身之血,沖脈則為經脈之海,五臟六腑都要靠他們支配。
3八髎不通的身體表現
八髎在陽關和會陽之間,鄰近胞宮,這個區域的皮肉是十分松軟能容易捏起來的,如果不松軟,說明經絡肌膚之間有粘連,而這種粘連正是體內尤其是胞宮有毛病的外在表現,婦科的一切疾病都與胞宮緊密相連。
如果八髎不通的話,可能會有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小腹脹痛、盆腔炎等婦科病症,此外,又因為八髎是支配盆腔內臟差念器官的神經血管會聚之處,所以八髎不通還可能表現出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痿痹等癥候。
4八髎如何保健
按壓八髎如果有酸脹感的話,用推擦法可使局虛豎困部發熱並向小腹放散,將兩手掌交替用力放在八髎穴上橫向來回推擦,一天進行1-2次,每回100-200下,反復推擦至皮膚微紅有熱感為宜。
最初推擦八髎時如果半天也不發熱的話,說明可能經絡不通需長期堅持,若想調理八髎能看到較好效果的話,一般需要他人幫助,自己搓可能由於用力不便效果差一些。
② 八髎穴:通治一切婦科!
2017-08-01 沂諾說養生
女性的很多失眠、便秘等,往往都是由婦科問題導致的,醫生如果不考慮婦科因素,用常規的方法去治療,就不能根治,容易反復。所以,古代很多醫家總是說:「寧醫十男子,不醫一婦人。」中醫里也單列婦科。一般來說,女子初潮以後,其治病養生就要考慮婦科因素了。
女性的婦科問題還有著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易復發。婦科病大多是由寒濕淤引起的,也就是說盆腔環境不好,就如在潮濕寒冷環境下,東西會發霉、發爛、結冰,當盆腔寒濕淤堵、氣血不通時,自然會滋生盆腔炎、卵巢囊腫、子宮肌瘤。若不改變體內環境(病灶),再怎麼手術也難逃復發!
調理婦科病重在調理盆腔環境,而在調理盆腔環境時,有一個穴位是絕不能少的,那就是八髎穴。
一、八髎穴可以通治一切婦科病
中醫在給艾友提供婦科指導時,必然是每次都要用到它!八髎穴位於人體腰骶部位,這個部位恰好是女性胞宮(子宮、卵巢等的統稱)的位置,艾灸此穴可直接刺激溫潤女性一生的核心點——胞宮。
八髎調治婦科疾病的功效,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明確的記載:「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kāo )分間。」這里的腰痛包括了腎部疾病,因為腰為腎之府。「陰卵」在女人指的就是盆腔、子宮、卵巢、陰部、泌尿系統。
八髎五行屬水,擅長調節全身的水液,疏通氣血。凡是婦科病,都跟氣血水液有關。因而,八髎能通調所有的婦科病。
:
八髎穴不是單獨的一個穴位,而是八個穴位的總稱。髎的意思是孔,八髎也就是八個孔,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脊椎兩側各四個,這八個孔直接聯通胞宮,艾灸它們可以最大程度的向胞宮亂畢傳導熱力和葯效,所以八髎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容易得氣,容易有灸感,艾灸效果強!
很多艾友反應艾灸八髎穴一段時間後,有明顯的熱感向腹部和腳底通串。八髎乃盆腔的氣血會聚之處,是調節人一身的氣血的總開關,一定不能讓它有任何瘀阻!不論是敲打、搓揉、艾灸一定要讓八髎穴氣血通順!
二、八髎是女性婦科的反應點
(1)看
色素深(黑):宮寒;
有痘、紅疹:濕熱下注,有炎症;
凹進去:有宮寒,子宮肌瘤;
突起,像海綿體:盆腔炎;
乾躁、黑且有發裂紋路:盆腔氣血不暢 。
(2)摸
毛孔粗,干:月經量少,內分泌失調;
溫度涼:宮寒;
八髎上熱下寒:陰陽失調。
三、艾灸八髎穴的好處
1、艾乃純陽之品,因此按照中醫理論,在女性身體陽經較為集中的八髎部散岩位施灸,可有助於改善原本屬於陰寒之體—女性的生理功能,起到補益陽氣、調節沖任,預防和治療月經、白帶異常的作用;
2、艾灸的溫潤作用,最擅長地就是溫經散寒;在女性膀胱經、督脈經和臀部上施灸,能顯著改善女性盆腔內的血液循環,預防子宮肌瘤、囊巢囊腫的發生。
同時,艾灸還具有行氣活血、祛寒散濕的功效,可消除和緩解盆腔內的炎症和積液,避免輸卵管的黏連;
3、中醫認為:氣得溫則行、血遇寒則凝,所以八髎部位的督脈、太陽、少陽等經絡,如果為寒濕所傷,就會出現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此時以動態灸之法,能益氣助陽、散嘩掘芹寒止痛,預防和減輕坐骨神經痛、痔瘡等疾病的形成。
4、臀部為人體任督二脈的交匯點,男女繁衍、生殖、性生活,這一切都離不開健康、結實的臀肌配合與參與。艾灸八髎穴能激活臀部的經絡諸穴,可促進女性臀部的血液循環。
八髎穴艾灸方法:
自己艾灸是很簡單的,用一個竹製四孔艾灸盒,扣在八髎穴部位,艾灸40分鍾!
搓八髎,打開盆腔氣血開關
為了疏通八髎,除了艾灸和叩擊,我們還可以在在八髎區域進行搓揉,可以從外而內刺激胞宮、激活胞宮的氣血運行,從而滋養胞宮。相對於艾灸和叩擊,搓八髎的要求和難度更低。
搓八髎時,當手掌和人的腰骶部皮膚快速摩擦時,會有一股熱流明顯地傳導至人的摩擦部位,並且,通過此部位傳導至前陰,甚至通達到人的雙腳、肩部,可謂是激活全身氣血!
如果您是上熱下寒的體質,更要多搓八髎。因為上熱下寒的體質是因為中氣虛弱,中焦於堵,上面的火下不去,下面的水上不來,導致上半身火燒火熱,口乾舌燥,而腿卻是拔涼拔涼的,這種情況要多刺激八髎,打通中間的阻礙,交通水火。搓揉八髎穴,每天隨時隨地搓揉300下。:
③ 搓揉八髎穴
你是不是在電腦前坐久了,背就開始疼痛?調查顯示,九成辦公室族都有過背痛的經歷,尤以30―55歲左右的女性為甚。背痛來臨,怎一個忍字了得?下面教你按摩八髎穴, 讓你告別腰背痛。
女性為何得婦科病,養生的理論,其實就是兩點:
第一,經絡是否暢通;
第二,就是氣血是否充足。
人體的所有健康,都離不開這兩點。其實,男科的問題也是一樣,尤其是陽痿的問題,主要原因,還是經絡不通,和氣血不足所至。很多長期坐在電腦面前的男生,大都因久坐而造成經絡不通,氣血不暢。
什麼是八髎
八髎位於膀胱經上,位於一、二、三、四骶後孔中,左右共八穴,故名。最早出自於《黃帝內經》,分上髎、次髎、州拆中髎和下髎,脊椎兩側各四個,總共八個,故稱八髎穴。髎,孔隙也。
為何要搓八髎
八髎穴位於人體腰部的膀鉛跡裂胱經上,這個部位恰好是人體骨盆的位置,人體的大部分生殖泌尿系統都在於此。很多的女孩子愛穿低腰褲,結果,這個地方很容易受到風寒的侵襲,導致這塊地方的脂肪肥厚,而且很硬,用手根本就捏不起來,一捏會感覺酸痛難忍,像這種情況,說明內部組織已經發生了粘連,必須通過按摩、拔罐等方法,將粘連的部位分離開來,而搓八髎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八髎就是八個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對,所以叫做「八髎」。這是一個區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處,鄰近胞宮。這個區域的皮肉,應該是很松軟,能捏起來的,如果不松軟,說明經絡肌膚之間有粘連,這種粘連,正是體內尤其是胞宮有毛病的外在表現,而婦科的一切疾病,都與胞宮緊密相連。
在八髎區域進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從外而內調理胞宮。沖脈、任脈和督脈也都起於胞宮。督脈主一身陽氣,任脈主一身之血,沖脈則為經脈之海,五臟六腑都要靠他們支配,所以,八髎乃支配盆腔內臟器官的神經血管會聚之處,是調節人一身的氣血的總開關,務必暢達無阻。胞宮健康了,婦科問題沒有了,困擾女性的很多雜病,比如失眠、便秘、愛生氣、急躁、慵懶等,都會自然消失。
如何搓八髎
按摩者站在人的側位,用手掌用力快速上下或左右摩擦按揉搓。當然也可以在此區域拔罐或者拉罐等。
搓八髎的效果
搓八髎,按摩者會非常耗氣血,當按摩者的手掌和人的腰骶部皮膚快速摩擦時,會有一股熱流明顯地傳導至人槐閉的摩擦部位,並且,通過此部位傳導至前陰,甚至通達到人的雙腳。如此這般的效果,男科、婦科、腰、腿、腳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了。說明經絡氣血也自然通達了。
④ 八髎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概述
- 3 八髎的取法
- 4 特效 ***
- 5 上髎
- 5.1 八髎穴的定位
- 5.2 取法
- 5.3 穴位解剖
- 5.4 功效與作用
- 5.5 主治病症
- 5.6 刺灸法
- 5.6.1 刺法
- 5.6.2 灸法
- 5.7 配伍
- 5.8 文獻摘要
- 6 次髎
- 6.1 八髎穴的定位
- 6.2 取法
- 6.3 穴位解剖
- 6.4 功效與作用
- 6.5 主治病症
- 6.6 刺灸法
- 6.6.1 刺法
- 6.6.2 灸法
- 6.7 配伍
- 6.8 實驗研究
- 6.9 文獻摘要
- 7 中髎
- 7.1 八髎穴的定位
- 7.2 取法
- 7.3 穴位解剖
- 7.4 功效與作用
- 7.5 主治病症
- 7.6 刺灸法
- 7.6.1 刺法
- 7.6.2 灸法
- 7.7 配伍
- 7.8 文獻摘要
- 8 下髎
- 8.1 八髎穴的定位
- 8.2 取法
- 8.3 穴位解剖
- 8.4 功效與作用
- 8.5 主治病症
- 8.6 刺灸法
- 8.6.1 刺法
- 8.6.2 灸法
- 8.7 配伍
- 8.8 文獻摘要
- 9 參考資料
1 拼音
bā liáo
2 概述
八髎即經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之合稱[1]。具體部位相當於骶骨上的四對骶後孔,左右共八穴,故名[1]。《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八髎在腰尻分間。」
3 八髎的禪廳取法
快速取穴:俯卧,術者用食指、穗攜中指、無名指、小指,按骶骨第1~4假棘突上,然後向外側移行約1橫指,有凹陷處取之。四指位置即為上醪、次髎、中髎、下髎[2]。
4 特效 ***
在八髎附近找到痛點按揉,或每天擦熱八髎穴,可治生殖系統方面的疾病[2]。
5 上髎
穴位 上髎 漢語拼音 Shangliao 羅馬拼音 Shangliao 美國英譯名 Superior Bone 各
國
代
號 中國 BL31 日本 31 法
國 莫蘭特氏 V31 富耶氏 V31 德國 B31 英國 B31 美國 BI31
上髎為經穴名(Shàngliáo BL31)[3]。出《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3]、《針灸甲乙經》[4]。屬足太陽膀胱經[3]。上髎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3]。上為下之對,髎即骨隙,四對骶後孔為八謬穴所在,本穴位居第一,故名上髎[3]。
5.1 八髎穴的定位
上髎穴在骶部,當髂後上棘與後正中線之間,適對第一骶後孔處[5]。
上髎穴位於骶部,在第一骶後孔中,約當髂後上棘與骶正中線之中點[4]。
上髎穴位於骶區,正對第一骶後孔中,俯卧取穴[3]。
[3]
5.2 取法
俯卧位,在第一骶後孔處取穴。
上髎穴位於骶區,正對第一骶後孔中。俯卧取穴。[3]
5.3 穴位解剖
上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骶棘肌、第一骶後孔。有骶外側動、靜脈後支。為第一骶神經後支通過處。皮膚由第一、二骶神經的外側支臀中皮神經分布。左右第一骶後孔間距39.7~40.1毫米和第二骶後孔的縱距為16.7~18.5毫米,並距髂後上棘上緣一橫指。在活體骶後孔和骶前孔傾斜約60度。骶管內,有骶神經的前、後根及固定脊髓下端的終絲等,前者經相應的骶前、後孔離開骶管,後者附著在尾骨的背面。兩者形成馬尾一部分,外包有和脊髓相延的硬脊膜、蛛網膜和軟脊膜。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胸腰筋膜淺層→豎脊肌→第一骶後孔[3]。
布有第一骶神經後支和骶外側動、靜脈後支[4]。
5.4 功效與作用
調理下猜襲伏焦,通經活絡。
上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3]
5.5 主治病症
上髎穴主治少腹腰腿等疾患:如腰膝冷痛、痙瘞反折、下肢痿痹、歷節痛風、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中癢痛、不孕症、遺精、陽痿、淋證、尿閉、熱病汗不出、呃逆、反胃等[3]。
現代又多用上髎穴治睾丸炎、卵巢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腰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等[3]。
上髎穴主治腰骶疼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大小便不利,下肢痿痹等[4]。
1. 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不調,子宮脫垂,子宮內膜炎,盆腔炎,卵巢炎;
2. 運動系統疾病:腰痛,腰骶關節炎,膝關節炎;
3.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小兒麻痹後遺症;
4. 其它:外陰濕疹,痔瘡,睾丸炎,便秘,尿瀦留等。
5. 本穴可用於催產,引產。
5.6 刺灸法
5.6.1 刺法一般直刺1~1.5寸[3][4]。
直刺0.8~1寸,局部酸脹。
5.6.2 灸法可灸[3]。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鍾[4]。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
5.7 配伍
上髎穴配氣海、血海,有調經止帶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帶下。
5.8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女子絕子,陰挺出,不禁白瀝。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腰膝冷痛。
《針灸大成》:主小便不利。
6 次髎
穴位 次髎 漢語拼音 Ciliao 羅馬拼音 Tzuliao 美國英譯名 Secondary Bone 各
國
代
號 中國 BL31 日本 31 法
國 莫蘭特氏 V31 富耶氏 V31 德國 B31 英國 B31 美國 BI31
次髎為經穴名(Cìliáo BL32)[6]。出《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6]、《針灸甲乙經》[7]。屬足太陽膀胱經[6]。次即第二,謬即骨隙,四對骶後孔為八髎所在,本穴位居第二,故名次髎[6]。
6.1 八髎穴的定位
次髎穴在骶部,當髂後上棘內下方,適對第二骶後孔處[5]。
次髎穴位於骶區,正對第二骶後孔中。俯卧取穴[6]。
次髎穴位於骶部,在第二骶後孔中,約當髂後上棘下與骶正中線之中點[7]。
[6]
6.2 取法
俯卧位,在第二骶後孔處取穴。
次髎穴位於骶區,正對第二骶後孔中。俯卧取穴[6]。
6.3 穴位解剖
次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骶棘肌、第二骶後孔。有骶外側動、靜脈後支。為第二骶神經後支通過處。有骶外側動、靜脈後支。為第二骶神經後支通過處。皮膚由第一、二、三骶神經後支的外側支臀中皮神經分布。左右兩側第二骶後孔之間距為33毫米和第三骶後孔的縱距為15.2~16.2毫,米在活體,第二骶後孔和骶前孔的傾向約65度。個體略有不同。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豎脊肌→第二骶後孔[6]。
布有第二骶神經後支和骶外側動、靜脈後支[7]。
6.4 功效與作用
補益下焦,強腰利濕。
次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6]。
6.5 主治病症
次髎穴同上髎穴,為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的常用穴。
次髎穴主治少腹、前陰、腰骶等疾患:如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痛經、不孕、遺精、陽痿、疝氣、癃淋、衄血、嘔吐、腸鳴泄瀉、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等[6]。
現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療陰癢、子宮脫垂、盆腔炎、卵巢炎、子宮內膜炎、睾丸炎、骶髂關節炎、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等,並可作催產、引產之用[6]。
次髎穴主治腰骶疼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痛經,疝氣,下肢痿痹,以及坐骨神經痛,盆腔炎,並可用於催產,引產等[7]。
6.6 刺灸法
6.6.1 刺法一般直刺1.0~1.5寸[6]。
直刺1~1.5寸[7]。
1.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骶部;
2.直刺2寸左右,使小腹內有熱感,用以治療經帶諸疾;
3.直刺2寸左右,使針感向會 *** 放散,以治療遺精,陽痿;
4.直刺2寸左右,使針感向尾骶部放散,以治療肛腸疾患。
6.6.2 灸法可灸[6]。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鍾[7]。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
6.7 配伍
次髎配關元、三陰交,有調理下焦,活血調經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帶下。
次髎配商丘,湧泉,有健脾補腎,暖胞宮的作用,主治痛經不孕。
6.8 實驗研究
取腰俞、次謬穴組針麻開展下腹部全子宮切除術,對解決鎮痛不全,內臟牽拉反應,肌緊張等方面問題,有較明顯的效果[6]。
6.9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脊腰背寒。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小便赤淋。
《針灸大成》:主婦人赤白帶下。
7 中髎
穴位 中髎 漢語拼音 Zhongliao 羅馬拼音 Chungliao 美國英譯名 Middle Bone 各
國
代
號 中國 BL34 日本 34 法
國 莫蘭特氏 V34 富耶氏 德國 B34 英國 B34 美國 BI34
中髎為經穴名(Zhōngliáo BL33)[8]。出《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屬足太陽膀胱經[8]。中即中間,髎即骨隙,四對骶後孔為八髎穴所在,本穴居中部,故名中髎[8]。
7.1 八髎穴的定位
中髎穴在骶部,當次髎下內方,適對第三骶後孔處[5]。
中髎穴位於第三骶後孔中,約當中膂俞與骶正中線之中點[9]。
中髎穴位於骶區,正對第三骶後孔中。俯卧取穴[8]。
圖出自《中國針灸學詞典》
7.2 取法
俯卧位,在第三骶後孔處取穴。
中髎穴位於骶區,正對第三骶後孔中。俯卧取穴[8]。
7.3 穴位解剖
中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骶棘肌、第三骶後孔。有骶外側動、靜脈後支。為第三骶神經後支通過處。皮膚由第一、二、三骶神經後支的外側支臀中皮神經分布。左右第三對骶後孔間距為29毫米,與第四對骶後孔縱距是12.7~13毫米,第三骶後孔,在活體,與第三骶前孔傾斜為70度。個體也有差別。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豎脊肌[8]。
布有第三骶神經後支和骶外側動、靜脈後支[9]。
7.4 功效與作用
補益下焦,強腰利濕。
中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8]。
7.5 主治病症
中髎穴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滯產,便秘,腰骶疼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等[9]。
中髎穴主治二陰、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瀝、癃閉、嘔吐、腹脹、泄瀉、痢疾、大便難、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痛經、陰癢、不孕、遺精、陽痿、五勞七損、腰膝冷痛、痴獃等[8]。
現代又多用中髎穴治療尿瀦留、腸炎、睾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宮脫垂、坐骨神經痛、骶髂關節炎、下肢癱瘓等;並可作催產、引產之用[8]。
7.6 刺灸法
7.6.1 刺法一般直刺1.0~1.5寸[8]。
直刺1~1.5寸[9]。
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外陰及下肢放散。
7.6.2 灸法可灸[8]。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鍾[9]。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
7.7 配伍
中髎配殷門、承山,有舒筋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下肢癱瘓。
中髎配關元俞、三陰交,有調經清熱利濕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中髎配合谷、足三里,有理氣和胃調腸的作用,主治腹脹,便秘。
7.8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腰尻中寒。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小便淋澀。
《針灸大成》:月事不調。
8 下髎
穴位 下髎 漢語拼音 Xiaoliao 羅馬拼音 Hsialiao 美國英譯名 Inferior Bone 各
國
代
號 中國 BL34 日本 34 法
國 莫蘭特氏 V34 富耶氏 德國 B34 英國 B34 美國 BI34
下髎為經穴名(Xialiao BL34)[10]。出《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屬足太陽膀胱經。下為上之對,髎即骨隙,四對骶後孔為八髎穴所在,本穴位居最下,故名下髎[10]。
8.1 八髎穴的定位
下髎穴在骶部,當中髎下內方,適對第四骶後孔處[5]。
下髎穴位於骶部,在第四骶後孔中,約當白環俞與骶正中線之中點[11]。
下髎穴下髎位於骶區,正對第4骶後孔中,俯卧取穴[10]。
下髎[10]
8.2 取法
下髎位於骶區,正對第4骶後孔中,俯卧取穴[10]。
下髎穴位於骶部,在第四骶後孔中,約當白環俞與骶正中線之中點[11]。
8.3 穴位解剖
下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骶棘肌、第四骶後孔。有臀下動、靜脈分支。為第四骶神經後支通過處。皮膚由第一、二、三骶神經後孔與相應的骶前孔基本上在一個平面上。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豎脊肌[10]。
布有第四骶神經後支和臀下動、靜脈分支[11]。
8.4 功效與作用
補益下焦,強腰利濕。
下髎穴有理下焦,強腰膝的作用。[10]
8.5 主治病症
下髎穴主治二陰、少腹疾患:如腹痛、腸鳴、泄痢、尿血、尿閉、淋證、月經不調、痛經、陰中癢痛、帶下、腰骶痛等[10]。
現代又多用下髎穴治療睾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宮內膜炎、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等[10]。
下髎穴主治少腹疼痛,腸鳴泄痢、大便下血,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疝痛、陰癢、腰骶痛、下肢癱瘓;以及坐骨神經痛等[11]。
8.6 刺灸法
8.6.1 刺法—般直刺1.0~1.5寸[10]。
直刺1~1.5寸[11]。
直刺0.8~1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外生殖器放散。
8.6.2 灸法可灸[10]。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鍾[11]。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
8.7 配伍
下髎配風市、昆侖,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下髎配築賓、太溪,有補腎調經,和血止血的作用,主治痛經崩漏。
8.8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腸鳴泄注。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腰痛不得轉側。
⑤ 八髎准確位置圖作用功效 八髎怎麼按摩有效
1八髎的准確位置圖
八髎左右共八個穴位,具體部位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骶後孔中,取穴時食指尖按在小腸俞與後正中線之前,襲稿小指按在尾骨上方小黃豆大圓骨突起(骶角)的上老宴方,中指與無名指等距離分開按放,各指尖所到之處,食指尖為上髎,中指尖為次髎,無名指尖為中髎,小指尖為下髎,左右共8個點,拍含孝具體位置如下圖:
2
八髎的作用功效
八髎在陽關和會陽之間,鄰近胞宮,是支配盆腔內臟器官的神經血管會聚之處,是調節人一身氣血的總開關,在八髎區進行按摩,正是從外而內調理胞宮,任督兩脈和沖脈也起於胞宮,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氣,任脈主一身之陰血,沖脈為十二經脈之海,五臟六腑都要靠他們支配。
因此按摩八髎,也就是在調理胞宮,腰骶部疾病、坐骨神經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小腹脹痛、盆腔炎等病症也會有一定的改善。
3八髎怎麼按摩有效
兩手掌交替用力,置於八髎穴上橫向來回搓,一天搓1-2回,每次100-200次,反復摩擦至皮膚微紅有熱感為宜,擦到一定程度時,摩擦的熱感會向小腹放散。
最初搓擦時搓半天也不熱的話可能說明經絡不通,要長期堅持,而且若想搓八髎能看到較好的效果的話,一般需要由他人幫助,如果是自己搓,可能由於用力不方便,效果會差一些。
4八髎可以艾灸嗎
可以。
將4支艾條綁在一起來回灸,一次灸10分鍾,以局部有溫熱發紅的感覺為度。或者用一個實木六孔艾灸盒,扣在八髎穴部位,艾灸20-30分鍾也可以。
⑥ 鹽包熱敷八髎對男性好處
身體上有個穴位,巴掌大,很容易找,是婦科病、男科病的治療要穴,但是呢,你要是去按摩店,卻很少有按摩師按揉這個穴位。
很多男女,這個穴位常常得不到疏通,日子久了,這個區域開始僵硬,用手根本就捏不起來,一捏會感覺酸痛難忍,像這種情況,說明內部組織已經發生了粘連,經絡不通,各種婦科病、男科病也就來了。
像什麼痛經啊、附件炎、盆腔炎、陰道炎什麼的;還有陽痿、早泄、前列腺炎等。
這個部位,就是八髎(liáo)穴,位於膀胱經上,在一、二、三、四骶後孔中,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四對總共八個,故稱八髎穴。髎,孔隙差滑也。
八髎這個區域,恰好是人體骨盆的位置,對應著人體的內生殖系統、泌尿系統野絕,是盆腔內臟器官的神經血管會聚之處,是調節全身氣血的總開關,務必暢達無阻才好。
八髎[liáo] 、命門都是人身陽氣的根本,現在很多女孩喜歡穿很低腰的褲子正好就把這兩個部位裸露在外,長期受涼,所以很容易引起痛經、月經不調、甚至有可能會因陽氣不足導致不孕、流產等。
男科的問題也是一樣,主因還是經絡不通,和氣血不足。現在很多男性也都缺乏運動,長期坐在電腦前工作,往往因久坐而造成八髎區域皮脂增厚、僵硬、經絡不通,氣血不暢。
所以,有婦科病、男科病和泌尿系統疾病的人群,一定要讓您的八髎穴暢通。暢通的方法無非就是三個:一熱敷、二艾灸;三按摩。
岐黃小店內有八廖專用艾灸帶,歡迎選購!
一、熱敷
把粗鹽炒熱,用布包住,然後熱敷八髎穴即可,時間15分鍾左右,以八髎穴產生熱感為宜,最好能夠熱力傳導至前陰和小腹部,這樣效果最好,注意熱敷溫度不宜過高,以防起泡。
也可以用艾灸貼熱敷,簡單方便效果好:
岐黃小廣告
二、艾灸
這片區域,用艾灸盒或艾灸罐最方便了,艾灸15-20分鍾左右即可。也可以艾熏,將3-5個艾條捆綁點燃後,來回熏這個部位。
岐黃小廣告
三、搓八髎穴
雙手後背,用手掌在腰骶部皮膚快速上下或左右快速摩擦按揉,一天1~2次,每次100~200次。
操作時,會有一股熱流明顯地傳導至人的摩擦部位,並且,通過此部位傳導至前陰,甚至通達到人的雙腳、肩部,可謂是激活全身氣血!有按摩油的,可以塗些按摩油。
如頌慶姿果你去按摩店,可以讓按摩師幫你按摩這個部位。
不論是艾灸還是按摩,最主要的就是堅持,它的作用是緩慢而持久的,所以偶爾一次艾灸、按摩,作用不大,能堅持一到兩個月,才會真正出效果。
如果您是上熱下寒的體質,更要多搓八髎。因為上熱下寒的體質是因為中氣虛弱,中焦於堵,上面的火下不去,下面的水上不來,導致上半身火燒火熱,口乾舌燥,而腿卻是拔涼拔涼的,這種情況要多刺激八髎,打通中間的阻礙,交通水火。搓揉八髎穴,每天隨時隨地搓揉300下。
溫馨提示
按壓推擦此穴,有引發女性流產、早產的危險,妊娠者慎用。
經期要慎用,若閉經或月經量稀少,可如此操作;若月經量較大則忌用。
此處皮膚若有潰破、化膿性炎症等,請不要如此按壓摩擦。
⑦ 八髎區發黑調理方法
局部發黑有可能是屬於淤血,一般可以通過針灸理療,漏兆野促猜鏈進血液循環,或者做返喊一下放血療法。
⑧ 艾灸八髎穴,全身氣血總開關(轉發)
艾灸八髎穴,全身氣血的總開關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我們致力於幫助更多的家庭遠離抗生素,擺脫慢性疾病的困擾。關愛自己,呵護您的家人,這只是個開始······
氣血是女人的命根子
多數人只知道物質上的有形血液,而不知「氣」為何物?
在中醫理論里,「氣」就是精氣,人體有一張密布全身的「能量管道網」——經絡,「氣」就在經絡里行走。
氣與血相互依存——氣為血之帥,推動血運行;血為氣之母,為氣提供營養。打個比方,氣好比燃料,提供動力;血好比養料,提供營養。
也就是說,「氣血」就是精氣和血液共同對人體滋養能力的統稱。
凡是女人病,皆是氣血虛。凡是容顏老,必是氣血淤。
自古以來,中醫都有「婦女以血斗晌為本」的觀點,認為女子以血為養,以血為用,血對女人非常重要。
女人一生經、孕、產、乳的生理活動,樣樣都不離開血,樣樣都需要耗血,導致很多女性氣常有餘、血常不足,反之血不足,那些生理活動都要產生波動。
那要怎麼才能養好氣血呢?找八髎。
八髎是什麼?
在我們腰骶部有個骨頭叫骶骨,上面有個區域叫做八髎穴。
八髎穴不是單獨的一個穴位,而是八個穴位的總稱。髎的意思是孔,八髎也就是八個孔,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骶骨兩側各四個。
穴位不僅是我們的葯庫,還是我們身體的晴雨表。
如果八髎穴有壓痛或者是肌肉酸脹僵硬,輕輕的揉起來就會有麻的感覺或者疼的感覺,那麼對於女性來講,正是體內尤其是胞宮有毛病的外在表現。
八髎區自測
(1)看
色素深(黑):宮寒;
有痘、紅疹:濕熱下注,有炎症;
凹進去:有宮寒,子宮肌瘤;
突起,像海綿體:盆腔炎;
乾躁、黑且有發裂紋路:盆腔氣血不暢 。
(2)摸
毛孔粗,干:月經量少,內分泌失調;
溫度涼:宮寒;
八髎上熱下寒:陰陽失調
八髎穴可以滋養胞宮
八髎穴位於人體腰骶部位,這個部位恰好是女性胞宮(子宮、卵巢等的統稱)的位置,刺激此穴可直接刺激溫潤女性一生的核心點——胞宮。
八髎調理婦科疾病的功效,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明確的記載:「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鎮圓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kāo)分間。」
這里的腰痛包括了腎部疾病,因為腰為腎之府。「陰卵」在女人指的就是盆腔、子宮、卵巢、陰部、泌尿系統。
八髎五行屬水,擅長調節全身的水液,疏通氣血。凡是婦科病,都跟氣血水液有關。因而,八髎能通調所有的婦科病。
很多朋友反應灸八髎穴一段時間後,有明顯的熱感向腹部和腳底通串。
正因為八髎乃盆腔的氣血會聚之處,是調節人一身氣血的總開關。
艾灸八髎,直接將陽氣注入胞宮
眼下正值三九天,是一年中陰寒最重的時期。此時此刻,女性的胞宮迫切需要一股陽氣支援,以祛除寒氣,蒸騰濕氣!
而這股陽氣,當仁不讓的就是艾灸純陽。
在中醫文化中,男性屬陽,女性屬陰。而「艾灸」為純陽療法,和女性「陰性」的體質相配。
同時艾灸本身「促氣血運行」的作用機理又特別突出,應合女性主「血」的生理特性。所以,艾灸跟女性就是天生一對。
冬天艾灸八髎穴,可以直接把艾草的純陽和葯效向胞宮傳導,直接給冬天受寒的盆腔注入陽氣,無異於雪中送炭,對婦科來說是最直接的御銷塌調理!
八髎穴灸法:
(1)使用艾條側面撕開全部點燃做焱創常規灼灸,每次20分鍾。
(2)用熹中堂方形六孔艾灸實木盒,扣在八髎穴部位,艾灸40分鍾即可。
(3)同時配穴關元、子宮、歸來、足三里、三陰交可以通調大部分婦科疾病。當然,可根據各自體質另外辯證配穴,自然效果更佳。
疏通氣血還可以搓八髎
相對於艾灸,搓八髎的要求和難度更低。我們可以在八髎區域進行搓揉,從外而內刺激胞宮、激活胞宮的氣血運行,從而滋養胞宮。
1、他人搓法:按摩者站在人的側位,用手掌用力快速上下或左右摩擦。
2、自我搓法:可平躺在床,露出八髎位,用雙手緊貼八髎,上下搓動。
不管用那種方法,以搓至皮膚微紅發燙為止,一般3-5分鍾左右就可以了。
注意:搓八髎不僅適應用婦科,其實各種男科問題如前列腺炎、膀胱炎也很適合,女性灸友不妨讓老公也多搓搓。
⑨ 背部養生專業知識以及方法
背部養生專業知識以及方法1
背部養生專業知識
1、大椎突出、色素沉著。
肩頸長期勞損,易引發肩周炎,肩頸經絡不通,腦部供血供氧不足,容易頭暈頭痛,心慌胸悶。長痘:——腸道宿便便堆積,毒素代謝緩慢,便秘、腹脹、腸鳴。
2、肺區。
毛孔粗大、色素沉著:——肺功能減弱,易引發鼻咽問題,鼻炎、咽炎、候嚨,干癢、易上火、胸悶氣短。
3、心區。
毛孔粗大、色素沉著、長痘:——心火旺,有心事,淺睡多夢,心悸,心慌,手腳冰冷。
4、肝區。
明顯凸起:——肝火旺、心情抑鬱或脾氣暴躁,面黃,口苦,目赤干澀,解毒功能弱,易引發灑精肝,脂肪肝,膽結石,兩肋滿脹,後背發沉,容易小葉增生,乳腺增生,手腳冰冷。
5、脾區。
推膀胱經時更容易判診,有氣節、腫脹:——膚色暗黃、皺紋明顯、胃口不好、胃火或胃寒、口臭、胃脹胃疼、打嗝反酸,肌肉鬆弛、易淤青,月經不調。
6、腎區。
發黑、色素沉著、腎虛紋、腰眼深:——腎氣不足,易脫發,記憶減退,睡眠質量不高,夜尿頻繁,易受驚嚇,黑眼圈,眼袋明顯,耳鳴,易浮腫,怕泠,手腳冰,內分泌失調,月經不調,婦科疾病,夫妻生活不和諧,性冷淡,不孕不育,腰酸背痛,下肢循環不好。
7、婦科。
八髎穴突出、發青、發黑、長痘:——內分泌失調、宮寒、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赤白帶下、子宮
背部養生區的保健方法
1、曬背取暖:避風曬背,能暖背通陽,增進健團正康。
2、衣服護背:平時穿衣服注意保暖,隨時加減,以護其背。
3、捶背:捶背又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本法可以舒經活血,振奮陽氣,強心益腎,增強人體生命活力。
4、搓背:搓背也分自我搓和他人搓。自搓可在洗浴時進行。以濕毛巾搭於背後,雙手扯緊毛巾兩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發熱為止。注意用力不宜過猛,以免搓傷皮膚。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悶、腹脹之功效。
5、多做按摩:背為五臟俞穴所會,尤其是天熱團或態汗出腠開時,若被風吹,則風寒之邪易於內侵,引起疾病。中醫認為背部區為五臟之附,一定要經常按摩,肝臟才會健康,所以平時我們一定要做好背部的保健養生。
背部養生專業知識以及方法2
背部養生的重要性
中醫認為,背為陽,腹為陰,人體背部分布的基本都是人體的陽經,背部養好能提升陽氣,使氣血通暢,強身健體。
《養生四要·慎動》說:「背者五臟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則肺臟不傷。《攝生消息論·春季攝生消息論》說:「不可令背寒,寒即傷肺,令鼻寒咳嗽。傳統的度冬健身諺語也說:「老人防寒冷,曝背能延年。
對背部的保健和科學的刺激,能對五臟六腑的功能調節起到有益而積極的作用,刺激背部經絡調和氣血,春季升陽氣從背部開始,下面一起來看看背部的養生方法。
中醫的五個背部養生方法
適度捶打
中醫認為人體的多個穴位系於背部,適度捶打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等,達到消除疲勞、安神等作用,並可強化內分泌及神經系統,提高免疫力。
捶背簡單易行,不受時間約束,通常有拍法(虛掌拍打)和叩法(虛拳叩擊),兩種手法均宜輕不宜重,力求動作協調、節奏均勻,著力富有彈性。
捶背時,雙手沿脊柱兩側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輕拍輕叩,捶擊力度以能使身體震動而不感到疼痛為宜。可自己捶打,也可由他人捶打,塌源被捶者可坐可卧。一般捶背頻率以每分鍾60至100下為宜,
我們每天可以捶一兩次背,每次時間大概二十分鍾就可以了。
用叩法捶背應手握空心拳,不應把力用在握拳上,力度應先輕後重,以逐漸適應。
應根據情況變換捶打頻率。如被捶背者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宜採用輕而緩的手法捶背;若被捶背者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時,宜採用強而快的手法捶背。
艾灸背部
艾灸可選擇採用艾條懸灸和艾灸器溫灸的方式,不直接接觸皮膚。選擇一定的'俞穴部位(如背部的肺俞穴、三焦俞、膀胱俞等),約距離皮膚2~3厘米,進行熏烤,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個穴位灸10~15分鍾,至皮膚紅暈潮濕即可。
艾灸背部的方法一個人還是不易操作的,而且還會出現問題,我們要想做的話,還是去正規的中醫院找醫生調理。
保暖
中醫認為,背為陽,腹為陰,人體背部分布的基本上是人體的陽經,所以背部的脊柱是主一身陽氣的督脈所在。督脈與六陽經有聯系,稱為「陽經之海,故其統攝一身之陽,全身陽氣的運行都與脊柱有關,因而,背的寒暖與臟腑的功能息息相關。
背部受寒,就會出現腰酸背疼、肌肉抽搐等問題,並可能導致下肢關節及內臟等的不適,形成病害。尤其是患有風濕痛、支氣管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做好背部保暖十分重要。
坐行方式
當我們站立時,脊椎承受我們所有的體重,所以站立的姿勢非常重要,而正常的脊椎有一定的弧度,保持及維持正常的弧度能夠減輕脊椎所承受的壓力,所以可以減輕背部酸痛,當我們需要長時間站立時可以輪流將一隻腳放在高度約20至30公分高度的腳凳上,如此就可以減輕背部所受的壓力。
現代人的工作花大多的時間坐在椅子上,所以坐姿非常重要,坐的時候背部一定要有椅背的支撐,最好椅背能夠稍有突出的弧度來支撐背部。另外可以將膝蓋的高度稍高於臀部的位置,如此也可以減少脊椎所受的壓力。一個姿勢的維持不要超過一個小時就應稍微活動一下身軀,也有助背部的健康。
平時搬運東西要注意減少脊椎的受力,愛護背部。
捏脊
「捏脊是兒童推拿手法中常用的治療方法,兩手沿著脊柱的兩旁,用捏法把皮捏起來,邊提捏,邊向前推進。由尾骶部捏到枕項部,重復5-10遍。其實,不僅小兒疾病,成人也可以用捏脊來治療保健。捏脊可以刺激背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及五臟背俞穴,可以達到調整陰陽、調和氣血、恢復臟腑功能的作用。
背部養生的方法很多,以上僅僅是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您也可多加註意,做好背部養生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