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狀況 » 間膽高皮膚亮黃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間膽高皮膚亮黃

發布時間: 2023-05-18 20:52:15

A. 膽紅素三項偏高,皮膚黃,很多年了,膽囊息肉5mm

你好;您的膽紅素升高可能與膽囊息肉有關,一般這種情況膽囊息肉可能會引起膽紅素的代謝異常,這種情況一般可以低脂肪飲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可以用消炎利膽片,思美泰,茵梔黃等降低膽紅素,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定期復查肝膽彩超,膽紅素,肝功能,必要時可以查肝炎檢查排除肝炎引起的黃疸。

B. 膽黃素偏高怎麼辦

問題一:膽黃素過高會引起什麼疾病怎麼怎麼樣治療 病情分析:您好,膽黃素偏高臨床現象:皮膚發黃、食慾下降、疲憊 膽黃素偏高,也就是平常聽到的黃疸高,是肝臟功能指標,往往膽黃素偏高的同時,轉胺酶也會偏高,意見建議:導致黃疸高的因素有很多一、慢性肝病引起的。如果是這種情況引起的話,建義最好再做一下甲、乙、丙肝的檢查。二、膽道系統疾病引起如:膽囊炎、膽結石等。就要做相關B超檢查等。三、先天性和貧血情況引起。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小時候就應該會時常會發生。不會現在才發生。最好做一下血常規方面的檢查。四、葯物引起的肝損壞情況。

問題二:成人膽黃素偏高,什麼引起的,會不會影響身體,有哪些症狀,該如何治療? 石油膽黃素偏高,也就是平常聽到的黃疸高,是肝臟功能指標,往福膽黃素偏高的同時,轉胺酶也會偏高,導致黃疸高的因素有很多 一、慢性肝病引起的。如果是這種情況引起的話,建義最好再做一下甲、乙、丙肝的檢查。 二、膽道系統疾病引起如:膽囊炎、膽結石等。就要做相關B超檢查等。 三、先天性和貧血情況引起。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小時候就應該會時常會發生。不會現在才發生。最好做一下血常規方面的檢查。 四、葯物引起的肝損壞情況。如果是這樣的話,請您及時到醫院做檢查或治療,不宜拖太長時間。你先去做個詳細的檢查,才好對症下葯

問題三:關於膽黃素偏高是怎麼回事? 病情分析:也就是平常聽到的黃疸高,是肝臟功能指標,往往膽黃素偏高的同時,轉胺酶也會偏高,導致黃疸高的因素有很多一、慢性肝病引起的。如果是這種情況引起的話,建義最好再做一下甲、乙、丙肝的檢查。二、膽道系統疾病引起如:膽囊炎、膽結石等。就要做相關B超檢查等。三、先天性和貧血情況引起。意見建議:

問題四:成人膽黃素偏高,什麼引起的,會不會影響身體,有哪些症狀,該如何治療? 膽黃素偏高,也就是平常聽到的黃疸高,是肝臟功能指標,往往膽黃素偏高的同時,轉胺酶也會偏高,導致黃疸高的因素有很多一、慢性肝病引起的。如果是這種情況引起的話,建義最好再做一下甲、乙、丙肝的檢查。二、膽道系統疾病引起如:膽囊炎、膽結石等。就要做相關B超檢查等。三、先天性和貧血情況引起。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小時候就應該會時常會發生。不會現在才發生。最好做一下血常規方面的檢查。四、葯物引起的肝損壞情況。如果是這樣的話,請您及時到重慶國醫堂醫院做檢查或治療,不宜拖太長時間。

問題五:關於膽黃素過高. 你說的可能是膽紅素,因為沒有膽黃素一詞。
膽紅素高了,就出現了黃疸。
但是膽紅素高了,有很多可能一是肝前性的黃疸,比如溶血引起的,比如骨髓生成的膽紅素多了引起的;
二是肝性的黃疸,與肝細胞的對膽紅素的攝取運輸有關,只要肝細胞沒有問題,就沒有問題;
三是肝後性的黃疸,是膽道阻塞引起的,也黃哈。
如果醫院沒有檢查出來,也許不是肝臟的問題,而是血液的問題,膽道的問題,或者其他問題,而這些都沒有檢查過,所以不好說了。

C. 皮膚泛黃,可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皮膚泛黃,可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常見的臉色發黃的原因有貧血卸妝方法不當休息時間不規則肝膽疾病、遺傳、壓力等。貧血大多會變得臉色發黃,沒有光澤。 如果平時卸妝不完全,或者平時保養不足,臉部皮膚的色素會沉澱,加速皮膚的老化。 休息時間不規則,也是臉變黃的原因。 長時間熬夜會擾亂身體代謝,臉色變暗。 肝膽疾病損害肝臟功能,體內膽紅素進入血液過多,臉部和身體皮膚發黃,皮膚粗糙。 另外,也有因為生活和工作上的壓力、遺傳等原因而臉色變暗的時候。

D. 新生兒黃膽高是為什麼會有什麼危害

大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後的一周內可以出現皮膚黃染。這主要是由於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決定的。如果黃疸的程度較輕,屬於生理性黃疸。家長不必過分緊張。生理性黃疸一般在新生兒出生後2-3天開始出現,出生後4-6天是最黃的時候,7-10天以後逐漸消退。 家長在家裡如何判斷新生兒黃疸的程度呢?我們可以在自然光線下,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染;軀幹部用手指將皮膚按壓後抬起,觀察皮膚黃染的情況,軀幹部皮膚黃染為中度黃染;用同樣的方法觀察四肢和手足心,如果也出現黃染,即為重度黃染,應該及時到醫院檢查和治療。 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是可以自行消退的,但是病理性黃疸是由許多原因組成的一組疾病,必須盡早發現,盡早治療。常見的幾種黃疸原因是:溶血性黃疸、感染性黃疸、阻塞性黃疸、母乳性黃疸等,有嚴重黃疸的新生兒應警惕核黃疸的發生,特別是未成熟兒,月齡越小發病率越高,一般可於重黃疸發生後12-48小時之內出現精神萎靡、嗜睡、吮奶無力、肌張力減低、嘔吐、不吃奶等症狀,此時如及時治療,可以完全恢復。 病理性黃疸不論何種原因,嚴重時均可引起「核黃疸」,其預後差,除可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外,嚴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重在預防,如孕期防止弓形體、風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後防止敗血症的發生;新生兒出生時接種乙肝疫苗等。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如發現有病理性黃疸的跡象,應及時送醫院診治。 讓孩子的黃疸病情減輕,我們要提醒家長的是:在早期時我們要盡早給新生兒喂養,讓胎便盡早的排出,因為胎便里含有很多膽黃素,因為如果胎便不排出干凈膽黃素就會經過新生兒的特殊的肝腸循環重新到吸收到血液里使黃疸增多。怎樣看胎便是否排干凈呢?主要是看胎便從黑色胎便轉變為黃色胎便就是排干凈了。另外一點就是要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判斷新生兒液體射入是否充足的辦法是看新生兒的小便,一般正常的新生兒一天6-8次小便,如果次數不足,有可能他的液體射入不夠,小便過少不利於膽黃素的排泄。我們應當保證新生兒的液體射入,一般新生兒的胎便應當2-3天就排完了,這樣就能減少其黃疸的程度。 如何治療新生兒黃疸? 如何治療新生兒黃疸? 本病的治療主要有輸血和光療。 ①輸血:血清間接膽紅素如超過20mg/dl(342μmol/L),需採用換血輸血。供血者須先作G6P D缺乏的過篩試驗,必須沒有G6PD缺乏方可供血,以免輸血後加重和黃疸。避免親屬供血。黃疸不嚴重者不需輸血。 ②光療:患兒暴露於波長440nm的光線下能使血清膽紅素下降,防止核黃疸的發生,如核黃疸已經發生則可使其恢復快一些。經這種光線照射後,膽紅素被光氧化變成無色物質,從尿和膽汁排出體外。這種治療簡便易行,有一定療效。一種簡便的方法是將40W藍色熒光管7支作為光源。將患兒置於保溫箱中,除去衣服及尿布,用黑眼罩(紗布裹黑紙)遮蓋雙目。將光源置於離體表33~35cm處,每小時改變一次體位以增加光照面積。光照時間大多為24~48小時,最長可達96小時。治療過程中要注意液體補給(以防脫水)和護肝治療。經這種治療,皮膚黃疸消退和血清膽紅素下降均較快。 為了預防新生兒黃疸,應避免接觸能誘發溶血的葯物、化學物品,禁用可誘發溶血性貧血的氧化劑葯物。衣服被褥忌有樟腦丸或萘的氣味。如果患兒是由母親哺乳的,其母親也要忌用氧化劑葯物,忌食蠶豆,忌與樟腦丸或萘接觸。 本病如不發生核黃疸,預後良好。但以後如與氧化劑葯物或蠶豆接觸或發生感染時,溶血和貧血可再發生。 -------------------------------------------------------------------------------- -- 作者:dr_wu -- 發布時間:2006-7-10 15:20:29 -- 黃疸不必中斷哺乳 如果經過種種檢驗證實,是因為喂母乳引起黃疸的話,也不必中斷母乳的哺喂,除非指數高到需要換血的地步,可暫時停止哺喂母乳兩天,等黃疸消退後再重新喂母乳。 黃疸是由於體內膽紅素濃度升高而引起的。因為新生兒不需要那麼多的紅血球。紅血球被破壞的代謝產物就是膽紅素,如果膽紅素太高,即「高膽紅素症」,會引起黃疸。一般膽紅素分為直接型與間接型,直接型的膽紅素主要是肝臟膽道的問題;間接型的黃疸是由於紅血球破壞過多,使膽紅素太高,這可能會造成腦部核黃疸,所以都需注意。 1.紅血球破壞過多 紅血球破壞過多,這多半是間接型的高膽紅素造成,它可以自由進出腦部,一旦腦部發育不成熟、本身有先天疾病或早產,就更容易造成傷害,因為黃疸主要就怕對腦部造成傷害。黃疸太高會造成腦部產生核黃疸,導致腦部神經發展障礙,甚至會死亡。但如果膽紅素指數不高就可能沒有問題。 黃疸也可能由於在媽媽懷孕的時侯,抗體由胎盤傳到寶寶身上,寶寶就可能會造成溶血問題(媽媽與寶寶的血型不合),大部分O型血型的媽媽生A型血型或B型血型的寶寶比較容易發生,因為媽媽體內有抗A、抗B的抗體,但專家強調,這不代表O型血型媽媽生的孩子一定會有問題。而蠶豆症的孩子由於紅血球酵素的缺乏,在某些狀態下紅血球很容易被破壞,而造成溶血,或者本身先天血球構造不良的寶寶也可能造成溶血性的黃疸。 2.肝臟代謝減少 新生兒的肝臟功能還沒發育完全,膽紅素經肝臟排泄出來,代謝來不及也會造成黃疸。如果寶寶因為感染造成肝臟功能有問題,或者肝、膽道有先天性異常也會導致黃疸升高。 3.混合型 當然也有可能以上兩者原因均有,這需要由醫生來判斷比較好。 4.喂母乳造成 許多人會認為喂母乳與黃疸有關,其實並不盡然,專家認為要把其他造成黃疸原因都排除,才能說是因為母奶造成黃疸。由於前1個星期的黃疸,有可能是因為餵食不足所導致脫水,這時如果指數小於20mg/dL就沒有問題,因為至今還沒有因母乳性黃疸產生腦病變報告的文獻,所以一般不用終止母乳餵食,但如果超過20mg/dL,可以暫時停止喂母乳,用嬰兒奶粉輔助。如果在48小時之內黃疸改善再重新餵食母乳,膽紅素可能會稍微回升2~4 mg/dL,對寶寶不會有影響。母乳所產生的黃疸,大約會在1~3個月內完全消失。

E. 新生兒黃膽高是怎麼回事怎麼樣治療

新生兒黃膽又稱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是指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皮膚、鞏膜、及粘膜黃染的臨床現象,可分為病理性黃疸和生理性黃膽兩大類。生理性黃膽在一定條件下可向病理性黃膽轉化,嚴重者發生高膽紅素腦病,常導致嚴重後遺症甚至死亡。 中醫學稱「胎黃」。引起本病的原因有濕熱熏蒸...,寒濕阻滯,瘀積發黃等。 每個新生兒都經過一個黃膽期即面部皮膚和眼白發黃,只是有的明顯,有的用肉眼看不出,醫學上稱之為生理性黃膽。這種黃膽在生後2-3天開始出現,4-6天達高峰,10-14天消退。如果提前出現,延後消失,或黃膽嚴重者則屬於病理性黃膽,需要到醫院檢查治療。 出生後6小時開始喂水可以減輕黃膽的程度,因為腸蠕動可減少腸腔中的膽紅素吸收。如果黃膽很重,就要住院進行光療,能迅速降低黃膽,避免發生膽紅素腦病(也叫核黃膽),因為核黃膽可引起智力低下的後遺症。所以每位母親要注意自己的寶寶的皮膚顏色,如有異常到當地醫院咨詢,以便讓醫生告訴你的小兒是否需要治療。 黃疸是因血清膽紅素升高而引起皮膚及鞏膜黃染。 新生兒膽紅素代謝具有一些特點:概括地說新生兒膽紅素形成相對較多,而對膽紅素的代謝、排泄功能又較低,所以大部分新生兒在生後一定時期里會發生生理性黃疸,有病時亦容易出現黃疸。 生理性黃疸的特點: (1)在出生後2~3天起出現並逐漸加深,在第4~6天為高峰,第2周開始黃疸逐漸減輕; (2)黃疸有一定限度,其顏色不會呈金黃色。黃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軀幹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無明顯的黃疸; (3)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在第2周末基本上消退,早產兒黃疸一般在第3周內消退; (4)小兒體溫正常,食慾好,體重漸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有下列表現之一時常提示黃疸為病理性: (1)黃疸出現得早,生後24小時內即出現黃疸; (2)黃疸程度重,呈金黃色或黃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較明顯的黃疸或血清膽紅素大於12~15毫克/分升; (3)黃疸持久,出生2~3周後黃疸仍持續不退甚至加深,或減輕後又加深; (4)伴有貧血或大便顏色變淡者; (5)有體溫不正常、食慾不佳、嘔吐等表現者。 一旦懷疑小兒有病理性黃疸,應立即就診。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主要原因為細胞破壞增多,常見因母親與胎兒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兒溶血病或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症、頭顱血腫或其它部位出血亦使紅細胞破壞增加,引起黃疸。一些細菌、病毒感染可引起黃疸,感染可發生在宮內或出生後。敗血症、泌尿道感染時黃疸發生率較高。出生時窒息、缺氧或生後胎糞排出延遲者,黃疸往往較深。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克汀病)患兒的黃疸消退常延遲。母乳性黃疸,約占母乳喂養的0.5~1%。 生理性黃疸一般毋需處理。生後較早地開始進食可以使胎糞較早排出,而且建立腸道的正常菌群,從而減少膽紅素自腸道吸收,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黃疸。新生兒有黃疸時要避免使用磺胺葯、阿司匹林,因這些葯物有利於核黃疸的發生。 可供選用的中西葯用葯方案 方案(Ⅰ) 肝臟酶誘導劑:苯巴比妥5-8mg/kg一天,分3次口服,尼可剎米80-100mg/kg一天,分3次口服(二者聯合應用)。 方案(Ⅱ) 腎上腺皮質激素:強的松1-2mg/kg一天,分3次口服或地塞米松0.5-1.Omg/kg一天,靜脈點滴,有感染者慎用。 方案(Ⅲ) 血清白蛋白或血漿療法:白蛋白1g/k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20ml靜脈滴注或血漿25ml/次,1日1次。如病理性黃疸屬血型不會需要換血時,本療法應在換血前2-4小時進行為妥。靜脈滴注白蛋白不能作為常規每日連續應用,使用過程中注意輸入的白蛋白使血容量增加,導致心臟負荷過重發生心衰。 方案(Ⅳ) 高結合膽紅素排出劑應用(利膽葯物):當新生兒溶血病進行光療後有血清結合膽紅素增高時,可用茵梔黃注射液10ml加10%葡萄糖20ml靜脈滴注,I日1次,10天為1療程。或用膽酸鈉50mg/次,每日1-3次口服,療程由病情決定。 方案(Ⅴ) 膽紅素吸附劑應用:10%活性炭每次餵奶服5ml,瓊脂每次125-250mg,每4小時服1次,在光療時應用,療效佳。 〔光療法介紹〕 1.概述:高末結合膽紅素血症進行光療是最好的適應症,應首選。它具有療效好、方法簡便、安全、副作用少等優點。臨床常用的藍光療法,除此之外,還有目光、白光、綠光等。光療需要進行12-24小時血清膽紅素才能下降,放光療不能代替換血。 2.原理:膽紅素能吸收光線,以波長450-460nm的光線作用最強,由於藍光的波長主峰在425-475nm之間,故有人認為是人工照射的最好光源。綠光波長主峰在510-530nm之間,故有人認為綠光優於藍光,但膽紅素另一吸收峰在230-300nm之間,這已屬於紫外線波段易產生副作用,不宜使用。光療對未結合膽紅素比對結合膽紅素的分解作用大2-3倍。未結合膽紅素在光的作用下導致分子中雙鍵構型轉變方向,影響分子內部氫鍵形成,發生光照異構作用,該異構體屬水溶性,可經膽汁排泄到胸腔,或從尿內排出,從而使血清膽紅素濃度降低。 3.方法:一般採用光療箱,可用單面或雙面光療法,後者療效較好。燈管光源距嬰兒35-4Ocm,距離過遠或光源過近過熱影響療效。最好採用冷光源。光療時間依據病情而定,可持續24-48小時,亦可間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