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生兒皮膚紅里透著黃
新生兒皮膚紅里透著黃
新生兒皮膚紅里透著黃,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皮膚非常的粉嫩,但是卻慢慢的變成了黃色,這很可能是新生兒黃疸的症狀,一般來說生理性的黃疸是可以好轉的。新生兒皮膚紅里透著黃不必太擔心·。
新生兒皮膚紅里透著黃1
新生兒臉色發黃是怎麼回事
發現疾病往往是因為疾病的外在表現,很多媽媽擔心寶寶臉色發黃是不是健康的問題。接下來我就帶你一起看:新生兒臉色發黃是什麼原因?新生兒臉色發黃怎麼調理?
一、新生兒臉色發黃是什麼原因?
新生兒臉色發黃,但是身體一切正常這時候要不要檢查呢?其實,寶寶臉色發黃的原因很多,不過總體來說大部分都是脾虛或濕證引起的,同時還可能與睡眠、飲食等有關系。具體原因如下:
1、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如果寶寶經常出現腹瀉,則有可能是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最好幫寶寶測一下微量元素和血紅蛋白的指標。
2、新生兒黃疸:大部分新生寶寶在出生後23天,會出現臉部發黃現象,這有可能是生理性黃疸,新媽媽應該密切觀察。
嬰兒臉色發黃是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表現,寶寶出生後,原本白里透紅的膚色可能在新生兒期的某天變黃,這就是新生兒黃疸。正常的生理性新生兒黃疸一般在出生後的3—5天出現,到10天左右就基本消退,最晚不會超過3周。大部分的新生兒黃疸都會在第二周消退。假如在第二周,父母依然發現孩子出現比較明顯的黃疸,這個時候就需要多留心,及時區分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對孩子治療大有幫助。
3、肝膽疾病和遺傳原因等:這需要由醫院檢查確認,但如果寶寶以前臉色不黃,一般不會是遺傳原因。
二、新生兒臉色發黃怎麼辦?
首先,新媽媽要做的是去醫院確認寶寶臉色發黃並非遺傳或肝膽功能異常,而是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此時,要注意的就是為寶寶進行合適的食補。
其次,對於營養不良的寶寶,不能強迫其進食,要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用新媽媽的溫柔和耐心以次補量。而4個月以上的寶寶,則應該逐漸增加輔食,食物的種類要豐富,如米粉、果泥、菜泥等,並盡量做到色香味俱全,才能引起寶寶的食慾。
最後,要給寶寶創造一個良好的進食氛圍,並輔導寶寶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寶寶不吃千萬不要強喂、呵斥,更不要追趕著喂。同時也可以為寶寶准備專用的漂亮餐具,並嘗試讓寶寶自己進食,提高寶寶的進食興趣。寶寶接受任何一種食物時一定要給以鼓勵。
新生兒皮膚紅里透著黃2
通過對一些嬰兒臉色的觀察,可以發現某些疾病。特別是在新生兒期,細心的家長常常可從嬰兒的臉部發現異常顏色而去找醫生。當然,身體其他部位的膚色也可有相應的改變。在嬰兒出現某些病態時,就常會給人點顏色看看,下面就這一問題和大家談談。
首先要談的是紅。
剛出生的新生兒面色粉紅,皮膚嬌嫩,彈性良好。但因皮膚表面角質層發育尚未完善,出生後與周圍環境接觸,面部等皮膚受到刺激而發生充血,形成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紅色斑疹,此曰新生兒紅斑。一般持續1~2天後便逐漸消退,退後偶有糠皮樣脫屑。此外,還有約半數新生兒在生後一周內可出現如豌豆大小的紅斑,其中間有白色丘疹,稱中毒性紅斑。目前認為此斑與母親的胎盤毒素或內分泌等因素引起的皮膚過敏反應有關。經1~2天便自行消退,無需處理。
還有,小兒最常見的一種毛細血管瘤,好發於頭、面及頸部,是一種良性腫瘤,大多數出現在新生兒期,按其形態可分為三類:
①橙色斑(即新生兒斑),斑塊不大,不突出皮面,呈橙紅或淡紅色,輕壓之即褪色,常出現在前額、上眼瞼、鼻周、後枕部或頸項等處,大都在出生後數月內自行消退。
②紅斑痣(即葡萄酒斑),呈淡紅至暗紅色,不高出皮面,壓之易褪色。小兒出生後即出現在臉部、頸部或其他部位,形狀大小不一,紅斑出現後雖不擴大,但也很難消失,僅個別在數年內出現顏色變淺或自行消失。紅斑痣的存在,除了影響臉容外,多無其他妨礙,只有個別病例有可能在同側大腦半球內亦有類似的血管瘤,使病兒以後會出現癲癇、智力低下或偏癱等。
③草莓狀血管瘤,是小兒血管瘤中最多見的一種,可發生在身體的各個部位,而在頭面部的約佔一半。剛出生時未見病變,近滿月時先出現針尖大小的紅點,數日後增長至米粒大小,以後繼續擴大,紅點融合後變成一圓形或橢圓形斑塊,柔軟而可壓縮,邊界清楚,形如草莓。此斑塊在生後2~6個月時增長最快,以後趨向靜止,至7個月以後可自行消退,一般在5歲內大多消失,若非迅速增大,不需急於處理。
關於黃。
一般新生兒剛生下來時,臉色紅潤可愛,可是過了兩三天,嬰兒的面部甚至軀干及四肢的皮膚漸漸變成了橙黃色,或是紅里透黃,此種現象謂之新生兒黃疸。約有半數以上的新生兒都會有這種現象,表現為輕度黃疸,黃紅色帶有光澤,進展較慢,至生後4~6天時最為明顯,多在生後7~10天逐漸消退,此謂生理性黃疸。這與新生兒發育過程有關。因新生兒血中膽紅素的生成相對較多,處理膽紅素的肝臟功能發育尚未完善,因而造成體內的膽紅素過多而出現黃疸。生理性黃疸一般不需特殊治療。如黃疸出現過早(在生後24小時內出現)、過深(全身皮膚黃染明顯),或黃疸進展迅速,或遲遲不退,或退而復現等情況則為病理性黃疸,需找醫生做進一步的檢查,以查明原因並及時治療,避免引起膽紅素腦病(核黃疸)。
關於藍。
也就是醫學上講的紫紺,或叫青紫。青紫是由於皮膚毛細血管中的還原血紅蛋白增多所致,使皮膚(尤其常見於面部口鼻周圍的地方)、粘膜(如眼睛的鞏膜和口唇粘膜)及甲床顯現出紫藍色。新生兒青紫見於很多疾病,常見於肺炎、顱內出血及先天性心臟病,而青紫最為突出的就是病情較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尤其在吃奶或啼哭時青紫加重並伴隨呼吸增快,碰到這種情況,往往就會使人想到小兒可能有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的存在。但須注意,在寒冷的環境、體溫過低或飢餓時,或在生後第一天內的正常新生兒,也常會見到唇周等處呈現輕度的青紫,而經適當的處理後青紫較快消失,這並不重要。
順便一提,在新生兒腰背的骶尾部及臀部皮膚往往可以看到灰藍色的色素斑,稱為胎記,多為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清楚,壓之不褪色。此乃因皮膚深層色素細胞堆積所致,多在1歲內偶或至5~6歲內自行消失,不需治療。
最後要說白。
這不是一般的白,而是指蒼白,那是新生兒貧血的一個突出的症狀,不僅可從膚色(臉色)上看出,而且可從粘膜(如口唇)上來判斷。新生兒貧血的臨床表現取決於出血時間的長短、量的多少、出血的部位及其范圍等有密切的關系。足月的新生兒急性失血30~50毫升時即可出現面色蒼白、煩躁不安、呼吸急促、肌張力減弱、體溫過低等,以手指按壓其肢端皮膚可呈現出蒼白表現,手指移去後皮膚轉紅的時間緩慢。新生兒貧血往往可追查到某些妊娠期或產時的失血病史,如前置胎盤或胎盤早期剝離、剖腹產時胎盤的損傷以及雙胞胎等,還有就是一些出血性的疾病如顱內出血、肺出血、胃腸道的出血或血液病引起的貧血。
綜上所述,發生在新生兒時期的膚色,尤其頭面部膚色的改變,可提示身體的`某些疾病的存在,當然,其中某些膚色的改變也可能是新生兒期的一種生理性表現,如生理性黃疸及新生兒紅斑等,並不重要,無需特殊處理。但有時對生理性與病理性的表現往往一時難以分清,為了不失去早期診治疾病的時機,應及時找醫生確診。
新生兒皮膚紅里透著黃3
大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後2~3d出現黃疸,最遲可在第5天出現,5d後出現的黃疸多要考慮病理性。黃疸於4~6d最明顯,足月兒在生後10~14d消退;早產兒約有80%生後出現黃疸,可持續3~4周消退。生理性黃疸不伴有其他症狀,小兒精神、反應好,個別新生兒吃奶稍差。
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的臨床症狀,由於其發病機制不同,它既可以是生理現象,又可以是病理現象。臨床上以足月兒血清總膽紅素超過205.2μmol/L(12mg/dl),早產兒超過256.5μmol/L(15mg/dl)稱為高膽紅素血症。 血清膽紅素測定在生後1周內,均超過34.2μmol/L(2mg/d1)。足月新生兒生理性黃疸血清膽紅素值不超過205.23μmol/L(12mg/d1),早產兒較足月兒為重,峰值可達17l~205μmol/l(10~12mg/d1),但不超過256.5μmol/L(15mg/d1)。如果在17天內仁未退去就去醫院檢查一下,我兒子28天了臉上還有點黃去醫院驗了大血,配了"培菲康"吃了2天就好了. 記住一定要對症下葯!!
新生兒皮膚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核心提示: 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皮膚非常的粉嫩,但是卻慢慢的變成了黃色,這很可能是新生兒黃疸的症狀,一般來說生理性的黃疸是可以好轉的,家長們不需要過於擔心,但是一些病理性的黃疸,卻需要引起家長和醫生的注意,比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先天性膽道閉鎖等等。
新生兒皮膚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有過生育經驗的家長們都知道,新生兒在剛剛出生的時候,皮膚都是非常粉嫩的,但是當孩子出生幾天之後,皮膚就會出現發黃的情況。但是對於新手爸媽來說,看到孩子皮膚發黃的情況是非常的害怕擔心孩子是不是出現了什麼問題。接下來我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新生兒皮膚發黃的原因。
導致新生兒的皮膚發黃是新生兒黃疸造成的,新生兒黃疸屬於一種生理性的現象,這是因為孩子身體當中的膽紅素累積表現出來的症狀。當孩子出現了新生兒黃疸的情況時,可以適當的服用一些退黃的葯品,幾天之後,孩子皮膚發黃的現象就會消退好轉,皮膚也會變得粉嫩起來。但除了生理性原因會導致孩子皮膚發黃之外,還有一些病理性的原因,也會導致孩子的皮膚發黃。
比如孩子感染上了乙型肝炎病毒,就會導致病理性黃疸的產生,此時一定要及時給孩子進行救治。如果新生兒得了先天性膽道閉鎖,也會導致孩子出現皮膚發黃的情況,這屬於阻塞性黃疸,因為先天性的膽道閉鎖是孩子身體的膽紅素排泄出現障礙,導致過多的膽紅素累積在身體當中,出現皮膚發黃的症狀,先天性膽道閉鎖也非常的嚴重,需要及早給孩子進行醫治。除了這兩種病理性原因之外,微生物感染巨細胞病毒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也都會引發孩子皮膚發黃。
今天,我們系統的給大家介紹了新生兒皮膚發黃的原因,通過今天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於孩子皮膚發黃的原因有了比較具體的了解,其實導致孩子皮膚發黃的原因也還有很多,比如,孩子得了新生兒溶血病,也會導致孩子的皮膚發黃。需要進行詳細的檢查,才能夠確定孩子皮膚發黃的具體原因。
② 新生兒黃疸是什麼五大常見成因大解析
「你的寶寶有黃疸」當被醫護人員這樣告知時,常常讓新手父母感到緊張。為什麼會有黃疸?要怎麼治療?其實,新生兒黃疸是一個常見問題,大多數的新生兒黃疸都是正常的,只要掌握幾個觀察重點,就不用太過擔心。
新生兒黃疸,指的是寶寶皮膚、眼白變黃的現象。輕微的黃疸,一開始是臉部皮膚變黃,並逐漸擴散至軀干。黃疸較嚴重時,會擴及寶寶的四肢、手掌、腳掌,愈嚴重的黃疸,皮膚顏色會愈黃。
當醫護人員告知:「寶寶有黃疸」,常常讓新手父母感到不知所措,一方面對這個專業詞彙感到陌生,另一方面又很擔心會不會很嚴重。其實絕大多數的新生兒黃疸都是正常的,只要掌握幾個觀察重點,並配合大便卡的使用,若有異常立即請醫師診斷,面對寶寶的黃疸問題就毋須太過擔心。
造成黃疸的原因,是體內膽紅素濃度上升的結果。膽紅素主要是紅血球的代謝產物,一般會由血液運送到肝臟,經代謝後,由膽管排泄於腸子內。當上述代謝路徑發生問題,造成血液中膽紅素的堆積,就形成黃疸派察。
新生兒較容易產生黃疸,主要是因為肝臟機能尚未成熟,不能及時代謝膽紅素,以致堆積在體內。一般新生兒在出生2~3天時,由於血液中的膽紅素增加,皮膚開始變黃,平均4~5天時達到高峰,第7~10天逐漸下降,然後在約兩周時消失。這樣的過程是完全正常的「生理性黃疸」,不需要做任何處理。
滿月後的寶寶仍有黃疸, 正常嗎?
除了完全正常的生理性黃疸之外,在台灣又以母乳哺喂造成的黃疸最為常見。母乳哺喂造成的黃疸可分為兩種型態:
第一種是母乳奶量不足造成的黃疸,發生在寶寶1~2周大時,黃疸情況會比生理性黃疸還高。當母乳量仍過少時,可考慮添加部分配方奶,通常情況就會好轉。
第二種稱為母乳性黃疸,特徵通常較輕微,只有臉部及軀干有黃疸現象,有時可以維持到幾個月之久。這類黃疸的成因為母乳中含有一種女性荷爾蒙,會抑制肝臟酵素活性,使膽紅素的代謝較慢。單純的母乳性黃疸,不會對寶寶造成任何不良影響,也不需要任何治療,更不需要停止哺喂母乳,在幾個月內黃疸會自然消退。
因患有蠶豆症而造成黃疸,也是台灣寶寶常見的黃疸成因。新生兒出生後會進行先天性遺傳疾病篩檢,能及早篩檢出寶寶是否有蠶豆症。若寶寶有蠶豆症,也不需要太過擔心,只要避免接觸特定物質,患有蠶豆症的寶寶跟一般寶寶並沒有什麼不同,一樣能健康快樂的長大。
當哺喂蠶豆症寶寶母乳時,媽媽宜避免吃蠶豆及蠶豆製品,並且讓寶寶不要接觸奈丸、水楊酸成份葯物等,以免出現急性溶血性貧血。若蠶豆症寶出現嚴重黃疸、臉色蒼白、解深茶色尿的現象時,應盡速帶往醫院診治。
母子血型不合造成的黃疸,幾乎在剛出生第一天就會出現黃疸,在台灣以配羨慧發生於「母親為O型,子女為A或B型」的組合最為常見。成因與母親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造成胎兒血液中膽紅素過高有關,不過情況通常並不嚴重,並不會造成太培答大問題。
膽道閉鎖是指因膽道阻塞而導致膽汁滯留在肝臟,屬於較嚴重的新生兒疾病,在東方國家發生率約為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三。患有膽道閉鎖的寶寶於出生60天內進行手術,有很高的膽汁順利排出率;但超過60天後,每延後10天手術,膽汁順利排出率下降約一半;若完全不加處理,則可能導致肝硬化甚至死亡。因此及早發現膽道閉鎖,並及早手術,相當重要。
新生兒黃疸怎麼辦?13個父母最關心的問題一次看
③ 新生兒皮膚發黃怎麼辦
新生兒皮膚發黃怎麼辦
新生兒皮膚發黃怎麼辦,寶寶出生以後大家都是比較仔細照顧的,小寶寶出生後,本來粉嫩的皮膚在某一天開始變黃,這就是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大多屬於生理性的,下面看看新生兒皮膚發黃怎麼辦。
新生兒皮膚發黃怎麼辦1
血液中一種叫膽紅素的的色素含量過高會使皮膚泛黃。血液中衰老的紅細胞分解時,產物之一就是膽紅素。每個人的血液中都含有膽紅素。這些膽紅素通常由肝臟從血液中清除掉,然後經大便排出體外。
寶寶在出生前,你的肝臟替他清理他的膽紅素;寶寶出生後他的肝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接手這個工作。所以,寶寶血液中的色素積累下來,導致他皮膚上出現這種黃色(也就是「新生兒黃疸」)。
這種類型的黃疸叫做「生理性黃疸」,通常在寶寶出生後2~3天內出現,4~5天達到高峰,並在兩周內自然消退。對於早產的寶寶來說,黃疸一般會在出生後5~7天時達到高峰。
並且可能需要長達2個月時間才慢慢消退。這種黃色最初往往出現在寶寶的臉上,然後一點點地向下蔓延到他的脖子、胸部,再向下擴展。在一些非常特殊的'新生兒黃疸病例里,這種黃色會一直蔓延到寶寶的腳趾頭。
症狀:
生理性黃疸—黃疸色不深,媽媽會發現寶寶的食慾依然很好,精神也不錯,沒有過多的吵鬧現象。在7—10天的時候就會自然消退。
病理性黃疸—寶寶出現黃疸時間過早,或者症狀過重、延續時間長,這個時候就要懷疑是病理性的黃疸。
病理性黃疸通常有這樣一些症狀:
在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黃疸就非常明顯;
黃疸遍及全身,為桔黃色,且在短時間內明顯加深;
黃疸減輕消退後又加重或重新出現;
黃疸出現後2—3周仍不減輕甚至更明顯;
寶寶的大便顏色淡或呈白色,尿呈深黃色;
黃疸同時伴隨有發燒、拒奶、精神不好、嗜睡、兩眼呆滯等症狀。
如何防治黃疸:
生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通常是由於嬰兒的肝臟功能不成熟而造成的。隨著新生兒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加強,黃疸會自然消退,所以生理性的黃疸,家長一般不需要額外的護理,在孩子黃疸期間可以適量多喂溫開水或葡萄糖水利尿。
注意事項:
如果你寶寶的皮膚泛黃,尤其是眼白、腹部、四肢呈現黃色,就帶寶寶去醫院。
如果你的寶寶出現黃疸,而且睡不醒、煩躁、不想吃東西;或者只是輕微黃疸,但3個月不退,都要趕緊帶寶寶去醫院。
新生兒皮膚發黃怎麼辦2
新生兒皮膚黃是什麼原因
一般正常的孩子皮膚是水嫩嫩的,很得旁人的喜愛,不過有些孩子的皮膚則是發黃,那麼這是為什麼呢?首先孩子如果是不正常的黃色,那麼就說明孩子的身體使出了某種問題。
一般來說孩子皮膚發黃很很多原因有關。營養不良就是其中一種,不過這種情況一般還伴隨著腹瀉,如果出現皮膚發黃還有腹瀉的情況請立即去醫院診斷是否是營養不良,然後對症下葯。
寶寶臉色發黃的原因很多,不過總體來說大部分都是脾虛或濕證引起的,同時還可能與睡眠、飲食等有關系。具體原因如下:
1、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如果寶寶經常出現腹瀉,則有可能是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最好幫寶寶測一下微量元素和血紅蛋白的指標。
2、新生兒黃疸:大部分新生寶寶在出生後23天,會出現臉部發黃現象,這有可能是生理性黃疸,新媽媽應該密切觀察。
那麼黃疸對新生兒究竟有那些危害呢?當黃疸程度不太重時,對新生兒影響不大,當黃疸程度較重時,特別是生後一周之內,膽紅素中的間接膽紅素可以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內。
並沉積在腦神經核,引起膽紅素腦病,患兒出現嗜睡、不吃奶,反應差,嚴重時頭後仰,出現頻繁抽風,甚至死亡。僥倖存活者常留有後遺症。
如手足徐動,眼球運動障礙,牙釉質發育不全,智力落後等,因此當新生兒出現黃疸時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要積極診斷和治療。
新生兒父母,在了解了寶寶皮膚發黃是怎麼回事呢之後,雖然也有了簡單的知識,但是在寶寶皮膚發黃之後,怎麼處理治療,卻也還是不知所措。
但是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一旦寶寶出現皮膚發黃的現象,一定不要放任其發展,因為聽之任之,也會對寶寶的健康有所損害,如果再留下後遺症的話,父母就後悔莫及了。
新生兒皮膚發黃怎麼辦3
新生兒皮膚黃是什麼原因
寶寶出生後,原本白里透紅的膚色可能在新生兒期的某天變黃,這就是新生兒黃疸。正常情況下,因為新生兒出生後建立呼吸,血氧濃度提高。
過多的紅細胞就被破壞,加上新生兒肝臟不成熟,容易導致膽紅素濃度增高,這就是生理性黃疸。它一般發生在足月新生兒出生後的2~14天左右,早產兒可延長至生後21天。見的病理性黃疸有以下幾種:
1、新生兒溶血病,它是因為母子血型不合所致。
2、各種病原微生物感染,如巨細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3、先天性膽道閉鎖也導致膽紅素排泄障礙(阻塞性黃疸)。
4、因為母乳中含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它能導致膽紅素的腸—肝循環增加,所以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可因這種原因出現黃疸,稱為母乳性黃疸。
新生兒黃疸預防保健
1、仔細觀察黃疸變化:黃疸是從頭開始黃,從腳開始退,而眼睛是最早黃,最晚退的,所以可以先從眼睛觀察起。如果不知如何看,專家建議可以按壓身體任何部位,只要按壓的皮膚處呈現白色就沒有關系,是黃色就要注意了。
2、觀察寶寶日常生活:只要覺得寶寶看起來愈來愈黃,精神及胃口都不好,或者體溫不穩、嗜睡,容易尖聲哭鬧等狀況,都要去醫院檢查。
3、注意寶寶大便的顏色:如果是肝臟膽道發生問題,大便會變白,但不是突然變白,而是愈來愈淡,如果再加上身體突然又黃起來,就必須帶給醫生看。
這是因為在正常的情況下,肝臟處理好的膽紅素會由膽管到腸道後排泄,糞便因此帶有顏色,但當膽道閉鎖,膽紅素堆積在肝臟無法排出,則會造成肝臟受損,這時必須在寶寶兩個月內時進行手術,才使膽道暢通或另外造新的膽道來改善。
④ 膽道閉鎖的症狀
膽道閉鎖的主要症狀是持續性黃疸、陶土色糞便、濃茶樣尿和肝脾腫大。晚期可表現為膽汁性肝硬化、腹水、腹壁靜脈曲張和嚴重的凝血障礙,個別患兒由於肝內生成「血管舒張物質」,使肺循環與體循環短路開放,而出現發紺及杵狀指。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治療手段,在滿周歲之前,因食道靜脈曲張大出血而死亡或因肝昏迷或膿毒血症而夭折的比例非常高。
1、 出生時無異常,出生後3-4周黃疸症狀加重
患兒初生時與一般新生兒無異,胎糞正常色澤,還能正常吃奶,且精神不錯,在生理黃疸期並無黃疸加劇表現。然而其疾病症狀卻在接下來不知不覺中逐漸顯露,往往在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出現鞏膜、皮膚黃染。
2、 大便和尿液的顏色改變
有的患兒生後糞便即成白陶土色,但也有不少患兒生後有正常胎便及糞便,隨著全身黃疸的加深糞便顏色逐漸變淡,最終呈白陶土色。約有15%的患兒在生後一個月才排白色大便。病程較長者糞便又可由白色變為淡黃色。醉著症狀的加深,患兒的尿色也隨之加深,甚至慶銷呈濃茶色。
3、 眼睛顏色和膚色改變
父母可能發現新生兒的眼白發黃且皮膚偏黃,這種現象會日益加重,隨著病情突飛猛進,孩子的皮膚可能呈黃綠色或灰綠色,同時出現皮膚瘙癢、情緒煩躁等症狀。
4、 出現易感染、水腫、腹水等症狀
隨著黃疸加重,肝臟也逐漸增大、變硬,患兒腹部膨隆更加明顯。3個月患兒的肝臟可增大平臍,同時出現脾臟增大。病情嚴重者可有腹壁靜脈怒張、腹水、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等門靜脈高壓症表現。
5、 逐漸表現出維生素缺乏的症狀
最初3個月患兒營養發育、身高和體重無明顯變化。3個月後發育減緩,營養欠佳,精神萎靡,貧血。5-6個月後因膽道梗阻,脂肪吸收障礙,脂溶性維生素缺乏譽州游,全身狀態迅速惡化。維生素A缺乏引起眼乾、指甲畸形、皮膚乾燥缺乏彈性;維生素D缺乏引起維生素D缺乏病、抽搐;維生素K缺乏,血清凝血酶減少,出現皮跡雹下淤血及鼻出血等現象;易合並上呼吸道感染及腹瀉。
⑤ 新生兒皮膚黃
新生兒皮膚黃
新生兒皮膚黃,新生兒出生以後一般情況下皮膚都是白里透紅的膚色,但是有很多家長會發現在出生後的幾天,自己的寶寶皮膚開始變黃,甚至是越來越黃,下面來看看新生兒皮膚黃
新生兒皮膚黃1
導致新生兒的皮膚發黃是新生兒黃疸造成的,新生兒黃疸屬於一種生理性的現象,這是因為孩子身體當中的膽紅素累積表現出來的症狀。
當孩子出現了新生兒黃疸的情況時,可以適當的服用一些退黃的葯品,幾天之後,孩子皮膚發黃的現象就會消退好轉,皮膚也會變得粉嫩起來。但除了生理性原因會導致孩子皮膚發黃之外,還有一些病理性的原因,也會導致孩子的皮膚發黃。
比如孩子感染上了乙型肝炎病毒,就會導致病理性黃疸的產生,此時一定要及時給孩子進行救治。如果新生兒得了先天性膽道閉鎖,也會導致孩子出現皮膚發黃的情況
這屬於阻塞性黃疸,因為先天性的膽道閉鎖是孩子身體的膽紅素排泄出現障礙,導致過多的膽紅素累積在身體當中,出現皮膚發黃的`症狀
先天性膽道閉鎖也非常的嚴重,需要及早給孩子進行醫治。除了這兩種病理性原因之外,微生物感染巨細胞病毒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也都會引發孩子皮膚發黃。
其實導致孩子皮膚發黃的原因也還有很多,比如,孩子得了新生兒溶血病,也會導致孩子的皮膚發黃。需要進行詳細的檢查,才能夠確定孩子皮膚發黃的具體原因。
新生兒皮膚黃2
寶寶出生後,原本白里透紅的膚色可能在新生兒期的某天變黃,這就是新生兒黃疸。它是由於體內膽紅素累積引起的。正常情況下,因為新生兒出生後建立呼吸,血氧濃度提高,過多的紅細胞就被破壞
加上新生兒肝臟不成熟,容易導致膽紅素濃度增高,這就是生理性黃疸。它一般發生在足月新生兒出生後的2~14天左右,早產兒可延長至生後21天。但在有些病理情況下,也會出現黃疸,即病理性黃疸。
常見的病理性黃疸有以下幾種:
1、新生兒溶血病,它是因為母子血型不合所致;
2、各種病原微生物感染,如巨細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3、先天性膽道閉鎖也導致膽紅素排泄障礙(阻塞性黃疸)。
此外,因為母乳中含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它能導致膽紅素的腸—肝循環增加,所以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可因這種原因出現黃疸,稱為母乳性黃疸。
嬰兒臉色發黃一般情況下是疾病的表現,但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卻是由於特殊的生理特點引起的,而非病理狀態。其產生的機理主要是由於紅細胞破壞增多(胎兒在子宮內處於低氧環境
因此紅細胞生成過多,出生後相對過剩)和新生兒肝臟尚未發育成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有限。大部分新生兒在生後2~3天會出現黃疸,4~6天達到高峰
足月兒10~14天消退,早產兒2~3周消退,在此期間小兒除黃疸外一般情況良好,食慾佳,無其它異常情況,生理性黃疸不需要治療,預後良好。
新生兒黃疸如果有以下特點之一則要考慮為病理性黃疸:
1、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
2、黃疸程度深;
3、黃疸進展快,即在一天內加深很多;
4、黃疸持續時間長或黃疸消退後又出現;病理性黃疸是疾病的表現,要及時治療。
新生兒皮膚黃3
新生兒黃疸(別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胎黃)是指新生兒期(自胎兒娩出臍帶結扎至生後28天),由於膽紅素(胎齡12周時,羊水中已有膽紅素。)
在體內積聚而導致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徵的病症,60%-80%的新生寶寶在出生後2到5天內會出現皮膚發黃的現象,是種正常現象。本病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區分
生理性黃疸的特點:
1、在生後2~3天起出現並逐漸加深,在第4~6天為高峰,第2周開始黃疸逐漸減輕。
2、黃疸有一定限度,其顏色不會呈金黃色。黃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軀幹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無明顯的黃疸。若抽血測定膽紅素,足月兒在黃疸高峰期不超過12毫克/分升,早產兒不超過15毫克/分升。
3、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在第2周末基本上消退,早產兒黃疸一般在第3周內消退。
4、小兒體溫正常,食慾好,體重漸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病理性黃疸的特點:
1、黃疸出現過早:足月兒在生後24小時以內,早產兒在48小時以內出現黃疸;
2、黃疸程度較重:血清膽紅素超過同日齡正常兒平均值,或每日上升超過85.5μmol/L(5mg/dl);
3、黃疸進展快,即在一天內加深很多;
4、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兒超過2周以上,早產兒超過3周)或黃疸消退後又出現;
5、黃疸伴有其它臨床症狀,或血清結合膽紅素大於25.7μmol/L(1.5mg/dl)。
⑥ 寶寶出生後皮膚變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是屬於正常現象嗎
新生兒皮膚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有過生育經驗的家長們都知道,新生兒在剛剛出生的時候,皮膚都是非常粉嫩的,但是當孩子出生幾天之後,皮膚就會出現發黃的情況。 新生兒皮膚發黃是新生兒黃疸引起的,新生兒黃疸是生理現象,這是兒童身體膽紅素積聚表現的症狀。 兒童發生新生兒黃疸時,只要適當服用降黃葯,幾天後兒童皮膚泛黃現象就會消失好轉,皮膚也會變軟。寶膚黃由黃疸引起,主要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黃疸。 很多寶寶出生後皮膚容易泛黃,原因是生理性黃疸。

⑦ 先天性膽道閉鎖的臨床表現
膽道閉鎖的典型病例嬰兒為足月產,大多數並無異常中昌,糞便色澤正常,黃疸一般在生後2-3周逐漸顯露,有些病例的黃疸出現輪罩於生後最初幾天當時誤診為生理性賣桐扒黃疸。糞便變成棕黃、淡黃米色,以後成為無膽汁的陶土樣灰白色。但在病程較晚期時偶可略現淡黃色。尿色較深將尿布染成黃色。黃疸出現後,通常不消退且日益加深,皮膚變成金黃色甚至褐色,可因瘙癢而有抓痕有時可出現脂瘤性纖維瘤,但不常見。個別病例可發生杵狀指或伴有發紺。肝臟腫大,質地堅硬脾臟在早期很少捫及,如在最初幾周內捫及腫大的脾臟,可能是肝內原因隨著疾病的發展而產生門靜脈高壓症。在疾病初期嬰兒全身情況尚屬良好,但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身長和體重不足時常母親敘述嬰兒顯得興奮和不安。疾病後期可出現各種脂溶性維生素缺乏現象,維生素D缺乏可伴發佝僂病串珠和闊大的骨骺。由於血液動力學狀況的改變,部分動靜脈短路和周圍血管阻力降低在心前區和肺野可聽到高排心臟雜音。

⑧ 新生兒皮膚有點發黃是怎麼回事
新生兒皮膚有點發黃是怎麼回事
新生兒皮膚有點發黃是怎麼回事,一些新生兒的皮膚會出現臉很黃但是身體確實比較白的情況,這讓很多的爸爸媽媽們感到擔心,引發這樣的情況的原因有很多,那麼新生兒皮膚有點發黃是怎麼回事呢?
新生兒皮膚有點發黃是怎麼回事1
首先來看下寶寶皮膚發黃怎麼回事
1、生理性黃疸會困擾很多新生寶寶,在出生後23天,寶寶的臉部就會有發黃的跡象,新生媽媽在調節自己身體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寶寶此時的健康。
2、貧血是寶寶臉色發黃的常見原因,有些寶寶經常出現腹瀉,很有可能造成營養不良而貧血,建議所有臉色發黃的寶寶預先測一下微量元素和血紅蛋白的指標,來查出缺少的營養成分。
3、遺傳因素和肝膽疾病,寶寶回因為有這些很難避免的疾病,而臉色發黃,此時需要由醫院檢查確認,但如果寶寶以前臉色不黃,一般不會是遺傳原因。
接著一起來看下寶寶皮膚發黃怎麼護理
1、讓寶寶胎便盡早的排出
在早期時我們要盡早給新生兒喂養,讓胎便盡早的排出,因為胎便里含有很多膽黃素,因為如果胎便不排出干凈膽黃素就會經過新生兒的特殊的肝腸循環重新到吸收到血液里使黃疸增多。
怎樣看胎便是否排干凈呢?主要是看胎便從黑色胎便轉變為黃色胎便就是排干凈了。
2、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
判斷新生兒液體攝入是否充足的辦法是看新生兒的小便,一般正常的新生兒一天6-8次小便,如果次數不足,有可能他的液體攝入不夠,小便過少不利於膽黃素的排泄。
我們應當保證新生兒的液體攝入,一般新生兒的胎便應當2-3天就排完了,這樣就能減少其黃疸的程度。
3、注意觀察
胎黃嬰兒的全身癥候,有無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難、驚惕不安、兩目直視、四肢強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對重症患兒及早發現,及時處理。密切觀察心率、心音、貧血程度及肝臟大小變化,早期預防和治療心力衰竭。
4、注意清潔
保護嬰兒皮膚、臍部及臀部保持清潔,防止破損感染。需進行換血療法時,應及時做好病室空氣消毒,備齊血及各種葯品、物品,嚴格操作規程。
新生兒皮膚有點發黃是怎麼回事2
新生兒皮膚發黃,一種是可以因為孩子的脾胃虛弱,可以導致孩子皮膚發黃。再孩子如果是有感染的情況,比如說一些重症的感染,孩子也可以出現皮膚發黃。
孩子如果是有肝膽系統的疾病,也可引起孩子皮膚發黃。再如果孩子是有溶血包括血管內溶血,血管外溶血和同族免疫性溶血,都可以引起孩子皮膚發黃。
還有孩子如果是因為缺氧窒息,或者是一些頭顱血腫、腦出血,還有一些葯物的原因,或者是一些代謝性疾病或者是內分泌系統疾病都可以引起皮膚黃染。
寶寶的皮膚顯得特別嬌嫩、敏感,很容易受刺激,引發各種疾患,那嬰兒皮膚護理要點有哪些?
1、清潔
每日清晨起床後,媽媽需將柔軟毛巾或柔軟紗布以溫水浸濕後,再給嬰兒擦拭肌膚。五官清潔要注意,比如當孩子吃完食物後,別忘了徹底清潔他的'嘴部。
動作一定要輕柔,不可用粗糙毛巾擦拭嬰兒稚嫩臉龐,更加不能用鹼性大的肥皂清潔嬰兒皮膚。晚上臨睡前,需使用柔濕巾為嬰兒擦拭屁股,適合嬰兒使用的柔濕巾,含有豐富的潤膚效果,在清潔的同時還能有效避免「紅屁股」。
有條件情況下,每晚給嬰兒洗溫水澡不失為一種更好的清潔方法。
2、保濕
(1)由內調理。父母要讓嬰兒多喝水,補充身體所需水份。
(2)外部保濕。將溫熱的濕毛巾輕敷在寶寶唇部,可有效補充水分。若寶寶唇部乾燥情況較為嚴重,之後最好再為寶寶塗抹嬰幼兒專用的潤唇高或潤唇油,香油也可以。
寶寶洗臉後,及時塗抹潤膚露等潤膚產品也能有效維持保濕效果。洗澡完畢,家長需仔細將寶寶身體用毛巾輕柔擦乾,周身塗抹潤膚露等潤膚產品,這樣做可以有效避免肌膚水分流失。塗抹時,父母可以先用雙手焐暖潤膚霜,吸收效果更好。
3、防曬
嬰兒皮膚細嫩柔弱,需格外防曬。外出時,切忌過度暴露在陽光下,尤其要注意「強光」照射。在這里提醒大家,嬰兒防曬產品不能與成年人混用,以免其中添加的化學成分對寶寶的肌膚造成傷害。
新生兒皮膚有點發黃是怎麼回事3
什麼是新生兒黃疸
寶寶在出生之後,一般都會在醫院觀察3到7天的,因為這段時間是寶寶最容易出現黃疸的,它主要是因為體內膽紅素累積引起的的,最好是是出現在寶寶的眼睛裡面的,寶媽們注意觀察,一般寶寶眼睛如果有點泛黃,可能就是黃痰的症狀了,最好是及時的進行處理。
皮膚發黃的原因
皮膚發黃一般都是因為黃疸導致的,而黃疸又有兩種,一種是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一般生理性黃疸如果輕微是不用進行治療的,過段時間自行就會康復的;
但是如果是病理性黃疸,它就要及時的處理的,導致這類疾病的原因有一下幾種:
1、溶血病 :很多的新生兒出現黃疸可能是新生兒溶血病,這個主要是母子血型不合導致的。
2、病菌感染 :一般寶寶體質都是比較差的,很容易受到各種病原微生物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巨細胞病毒等也是有可能出現皮膚發黃的。
3、先天性膽道閉鎖 :黃疸一般是因為膽紅素偏高導致的,如果膽道閉鎖就會導致膽紅素排泄障礙也是會引起黃疸的。
4、母乳性黃疸 :母乳裡面含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也是有可能導致膽紅素增加的,因此寶寶也是有坑呢出現黃疸的。
⑨ 很多老人不知道新生兒黃疸,這是為什麼
大部分新生兒出生後會出現黃疸,這是皮膚明顯變黃。這主要是因為嬰兒的身體膽紅素代謝紊亂,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升高,患者的皮膚眼球和粘膜部位變黃。新生兒黃疸大部分是生理性的,但也有一部分是病理性的,不能忽視。

溫暖的提示
平時要讓孩子多曬太陽。因為在紫外線的作用下,體內多餘的膽紅素可以直接轉換成水溶性物質,沿著尿液排出體外。孩子黃疸嚴重的話,醫院應該照射紫外線,在治療過程中遮住眼睛,防止視網膜受損。另外,要使用尿布,做好生殖部位和肛門,在醫生的指導下,可以選擇中葯制劑,幫助清除黃疸。
⑩ 膽道閉鎖
先天性膽道閉鎖是是一種肝內外膽管出現阻塞並可導致淤膽性肝硬化而最終發生肝功能衰竭的疾患,屬於新生兒期一種少見的嚴重黃疸性疾病,且是導致新生兒阻塞性黃疸並需手術治療的疾病。
膽道閉鎖是怎麼回事
膽道閉鎖(又名先天性膽道閉鎖,Congenital Biliary Atresia),其病變由肝將膽汁輸送到小腸的膽管產生發炎及阻塞,使膽汁無法正常流通,而迴流至肝臟,此時即發生膽汁滯流,引起所謂的「黃疸」及肝硬化,正常的肝細胞破壞,且被結疤組織取代後形成硬化,該病是小兒外科領域中最重要的消化外科疾病之一,也是小兒肝移植中最常見的適應征。
先天性膽道閉鎖並不少見,至少佔有新生兒長期阻塞性黃疸的半數病例,其發病率約為1:8000-1∶14000個存活出生嬰兒,但地區和種族有較大差異,特別好發於亞洲女嬰身上。根據數據顯示,東方民族的發病率高4-5倍,男女之比為者扮1∶2。
對於先天性膽道閉鎖,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新生兒月齡越小越好,否則可能不耐受手術或預後很差。
導致膽道閉鎖的病因
先天性膽道閉鎖今病因尚未明確,早期認為該病為先天性膽管發育異常,與胚胎期第4-10周膽管系統發育停頓或紊亂有關。然而,對大量流產或早產兒膽道系統的解剖卻並未發現過膽道閉鎖,相反近年研究有更多證據支持此病為後天形成。
1、 病毒感染學說 :病源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於巨細胞病毒(CMV), 輪狀病毒(RRV),呼腸孤病毒III型和人乳頭瘤病毒(HPV)。
2、 免疫損傷學說 :該病患兒可能存在某種遺傳缺陷,激活了先天性免疫系統,並使得該系統與獲得性免疫系統共同作用導致該病發生和進展。
3、 移植物抗宿主損傷學說 :人體內的母體微嵌合體引發的移植物抗宿主損傷可能參與了BA的發生。
4、 遺傳病因學說 :一般認為BA並非一種遺傳性疾病,但研究發現其具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
5、 發育不良學說 :胚胎型膽道閉鎖在出生前就可以檢測到膽道系統的異常變化。
膽道閉鎖的症狀
膽道閉鎖的主要症狀是持續性黃疸、陶土色糞便、濃茶樣尿和肝脾腫大。晚期可表現為膽汁性肝硬化、腹水、腹壁靜脈皮嫌含曲張和嚴重的凝血障礙,個別患兒由於肝內生成「血管舒張物質」,使肺循環與體循環短路開放,而出現發紺及杵狀指。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治療手段,在滿周歲之前,因食道靜脈曲張大出血而死亡或因肝昏迷或膿毒血症而夭折的比例非常高。
1、 出生時無異常,出生後3-4周黃疸症狀加重
患兒初生時與一般新生兒無異,胎糞正常色澤,還能正常吃奶,且精神不錯,在生理黃疸期並無黃疸加劇表現。然而其疾病症狀卻在接下來不知不覺中逐漸顯露,往往在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出現鞏膜、皮膚黃染。
2、 大便和尿液的顏色改變
有的患兒生後糞便即成白陶土色,但也有不少患兒生後有正常胎便及糞便,隨著全身黃疸的加深糞便顏色逐漸變淡,最終呈白陶土色。約有15%的患兒在生後一個月才排白色大便。病程較長者糞便又可由白色變為淡黃色。醉著症狀的加深,患兒的尿色也隨之加深,甚至呈濃茶色。
3、 眼睛顏色和膚色改變
父母可能發現新生兒的眼白發黃且皮膚偏黃,這種現象會日益加重,隨著病情突飛猛進,孩子的皮膚可能呈黃綠色或灰綠色,同時出現皮膚瘙癢、情緒煩躁等症狀。
4、 出現易感染、水腫、腹水等症狀
隨著黃疸加重,肝臟也逐漸增大、變硬,患兒腹部膨隆更加明顯。3個月患兒的肝臟可增大平臍,同時出現脾臟增大。病情嚴重者可有腹壁靜脈怒張、腹水、食管燃笑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等門靜脈高壓症表現。
5、 逐漸表現出維生素缺乏的症狀
最初3個月患兒營養發育、身高和體重無明顯變化。3個月後發育減緩,營養欠佳,精神萎靡,貧血。5-6個月後因膽道梗阻,脂肪吸收障礙,脂溶性維生素缺乏,全身狀態迅速惡化。維生素A缺乏引起眼乾、指甲畸形、皮膚乾燥缺乏彈性;維生素D缺乏引起維生素D缺乏病、抽搐;維生素K缺乏,血清凝血酶減少,出現皮下淤血及鼻出血等現象;易合並上呼吸道感染及腹瀉。
膽道閉鎖的檢查診斷
膽管閉鎖的早期診斷仍十分困難,所使用的診斷方法形式繁多,手段各異,均需結合臨床及實驗室檢查進行綜合分析,輔以核素檢查、膽道造影及肝穿刺活檢。對診斷困難患兒主張早期手術探查。
1、 血清膽紅素的動態觀察 :每周測定血清膽紅素,如膽紅素量曲線隨病程趨向下降,則可能是肝炎;若持續上升,提示為膽道閉鎖。但重型肝炎並伴有肝外膽道阻塞時,亦可表現為持續上升,此時則鑒別困難。
2、 超聲顯象檢查 :若未見膽囊或見有小膽囊(1.5cm以下),則疑為膽道閉鎖。若見有正常膽囊存在,則支持肝炎。如能看出肝內膽管的分布形態,則更能幫助診斷。
3、 99mTc-diethyl Iminodiacetic Acid(DIDA)排泄試驗 :可診斷由於結構異常所致的膽道部分性梗阻。在膽道閉鎖早期時,肝細胞功能良好,5分鍾顯現肝影,但以後未見膽道顯影,甚至24小時後亦未見腸道顯影。
4、 脂蛋白-X(Lp-x)定量測定 :若出生已超過4周而Lp-X陰性,可除外膽道閉鎖;如>500mg/dl,則膽道閉鎖可能性大。亦可服用消膽胺4g/天,共2-3周,比較用葯前後的指標,如含量下降則支持新生兒肝炎綜合征的診斷,若繼續上升則有膽道閉鎖可能。
5、 膽汁酸定量測定 :最近應用於血紙片血清總膽汁酸定量法,膽道閉鎖時血清總膽汁酸為107-294μmol/L,一般認為達100μmol/L都屬郁膽,同年齡無黃疸對照組僅為5-33μmol/L,平均為18μmol/L,故有診斷價值。尿內膽汁酸亦為早期篩選手段,膽道閉鎖時尿總膽汁酸平均為19.93±7.53μmol/L,而對照組為1.60±0.16μmol/L,較正常兒大10倍。
6、 膽道造影檢查 :ERCP已應用於早期鑒別診斷。
7、 肝穿刺病理組織學檢查 :一般主張作肝穿刺活檢,或經皮肝穿刺造影及活檢。但肝活檢有時能發生診斷困難,甚至錯誤,有10-15%病例不能憑此作出正確診斷。
膽道閉鎖的治療方法
目前來說,對於先天性膽道閉鎖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手術。手術時年齡的掌握是治療成功的關鍵之一,凡淤膽超過12-13周,膽汁性肝硬就會變得非常嚴重,哪怕是可手術型的膽道閉鎖,此時也會全身機體情況較為糟糕,難以耐受手術且預後較差,此時只有進行肝移植才能徹底治癒。
1、 Kasai手術 ——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手術方法
自從1959年Kasai創建肝門空腸吻合術(也稱Kasai術),原只想盡可能延緩膽道閉鎖患者實行肝移植的時間,不料卻驚喜的發現Kasai術竟也能治癒部分膽道閉鎖的患者,手術發展到今天,在一些大型的醫療中心,約60%的膽道閉鎖患兒在Kasai術後可以實現通暢的膽汁引流,並且6個月內血清膽紅素都可以保持在正常的范圍,而建立了通暢膽汁引流的膽道閉鎖患兒中有80%可以無需肝移植而順利成長至青春期。
手術成功率:
總體來說,接受Kasai手術後,約有1/3的患兒黃疸指數可長期降至正常值內;而有1/3的患兒黃疸指數無法降至正常值內,但病情長期維持穩定;另有1/3的患兒黃疸不但不降反而嚴重,病情也逐漸惡化。目前我國,六至七成的膽道閉鎖患者最終需要肝移植治療。
2、 肝移植 ——60%-70%膽道閉鎖患兒需通過此方法來治療
膽道閉鎖是小兒肝移植最常見的適應症,已經佔到了55%。目前關於先天性膽道閉鎖的肝移植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成功率也很高。在國外,對於先天性膽道閉鎖的患兒都採取直接進行親體肝移植的方法進行治療,患兒大部分都能健康成長。
目前我國制約著肝移植治療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高額的治療費用,所以不少父母往往只能選擇進行肝腸或膽腸吻合術,或是服中葯進行調理。
何時進行肝移植:
1、除非診斷的時機太晚,已經超過90天大,Kasai手術的成功率比較低。
2、硬化的程度已經太過嚴重,合並有很嚴重的門靜脈高壓或嚴重的肝功能異常。
3、在實行Kasai手術後無法成功的引流膽汁,手術後三個月內,患兒黃疸指數無法回到正常值,出現嚴重的並發症。
膽道閉鎖手術術後的護理和營養
1、 預防膽管炎
膽管炎是膽道閉鎖術後最為常見的並發症。膽管炎大多由腸道細菌逆行感染,但也有少部分經血液循環到達肝臟膽管系統造成感染。因此,Kasai手術後的患兒,如果有發燒的現象,都應將膽管炎視為最可能的原因。
2、 定期門診追蹤
在出院之後,家長每天要仔細觀察患兒的糞便,糞便顏色變淡或有腹瀉等類似腸胃炎的症狀,或者術後因腸粘連造成的腸阻塞、腹脹等,都應立即返回醫院治療。
3、 日常護理要精心
避免帶新生兒到人多公共場合,避免接觸呼吸道感染者;注意保暖;如果新生兒出現菌群失調,會陰部濕疹可用達克寧散,避免鵝口瘡可用制黴菌素+生理鹽水,進食後塗口腔;另外,家長最好在餵奶後將新生兒豎抱30分鍾以防胃食管反流。
4、 營養要保證
總的來說膽道閉鎖的患者在飲食上面要保持三高:高能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新生兒術後,可以嘗試使用含有中鏈甘油三酯的奶粉,一方面易於分解吸收,補充脂肪的攝取,一方面減輕肝臟的負擔。另外,通過食物額外補充維生素K也很重要。
膽道閉鎖與黃疸、新生兒肝炎的區別
膽道閉鎖VS黃疸
1、症狀出現的時間各異
生理性黃疸一般在小兒出生1周後出現,2周後逐漸消退。但膽道閉鎖導致的黃疸會在小兒出生後2-3周出現,即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再逐漸顯露。而且膽道閉鎖導致的黃疸是持續性的,還會日益加深。
2、體征和排便的區別
膽道閉鎖患兒隨著病情的加重皮膚會變成金黃色甚至褐色,大便的顏色也從正常的淡黃色變成淺黃色、偏白,以後成為陶土樣灰白色,小便為深黃色繼而為濃茶色。但生理性黃疸患兒不會有這種症狀。
膽道閉鎖VS新生兒肝炎
新生兒肝炎與膽道閉鎖在臨床上的表現非常相似,往往也會發生黃疸、灰白或淡黃色便、肝功能異常,鑒別不易,需要兒科消化系統專科醫生以詳細的檢查方法加以鑒別。所以一旦孩子黃疸持續超過兩周,大便也出現灰白色症狀等,一定要孩子到專業的醫院進行檢查。
膽道閉鎖的影響和預防
膽道閉鎖的影響
肝臟形成膽汁,經膽管送往腸道,如因膽道閉鎖,膽汁不能到腸道而滯留於肝臟,臨床上表現皮膚黃疸,大便會白,晚期出現肝腫大、變硬,甚至腹水,脂溶性維生素A、D、E、K吸收障礙,出現出血傾向或低鈣驚厥等。如不經治療,6月或2年內會死亡。
膽道閉鎖可以預防嗎
膽道閉鎖無法在產前得知,也無法預防。引起膽道閉鎖的原因至今未明,專家認為應該與先天性發育異常和感染因素有關,目前也沒有證據表明膽道閉鎖屬於遺傳病的一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