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兒推拿(8):肺系疾病(一)
終於寫到大家都最關心的部分橡前啦~~作為一直用手機碼字的苦逼二寶媽,還請大家見諒這龜爬的更新速度和單一的排版,以後有條件我再完善哈。
好啦,言歸正傳,接下來的幾篇都會是關於肺系疾病的初步推拿講解,至於會有幾篇,就看偶的精力啦~~
現在,正值秋冬之際,呼吸道疾病爆發的季節,家中小兒不中招幾次是說不過去的~~這其中有氣候原因,也有環境原因,更有肺系疾病的特點所致。
中醫雲:肺為嬌臟。而小兒「肺脾常不足」,所以,在各類惡劣條件下,呼吸道疾病爆發也是在所難免。我們如何來利用中醫推拿做好肺部的保健與病症的緩解呢?
首先,需要了解肺的生理功能與特點
一、肺的生理功能與特點
1.肺主氣,司呼吸
這是最基本的生理功能,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外界氣候先由肺感之並調節,故肺特別容易受氣候變化影響。中醫稱肺為「清虛」之臟或「嬌臟」,言其不能耐受寒熱。孩子的肺系疾病使用抗生素千萬需要注意。
2.肺主皮毛,主宣發與肅降
肺與皮毛相合,這是體內氣的運動。肺開竅於鼻,氣經鼻入肺,肺氣上出於咽喉,外合於皮毛。所以皮毛的病症是肺在外的表現,如常見的尋麻疹、濕疹。
小時候學過《扁鵲見蔡桓公》,第一次知道病症的入里過程,這應該也是中醫特有的吧~~故皮膚病症萬不可小視,需及時有效治療,避免病症入里。鍵好
解表常用汗法,驅散表邪。皮疹急性期使用中醫推拿、針灸可有很好療效;若貿然使用抗過敏葯或激素葯,很可能導致病症內陷,形成慢性皮膚病。
3.肺與大腸相連屬,互為表裡
在第一講中就有提到,肺與大腸相表裡。大腸排泄稿如鉛的不通暢會反作用於肺,導致肺氣上浮,從而引起病症。所以,在肺系疾病問診中,都會比較關注排便情況,推拿中也會視情況加以清大腸。
二、肺系疾病證型
在列舉證型前,再提醒大家一句:小白們盡量還是讓專家們來辯證,略懂皮毛有時會誤事~~我們了解這些只是自己心裡有數,在專家辯證時能更好的理解,從而更好的施治。
1.風寒束肺
1)重點:風、寒
2)臨床表現:我將風寒與風熱進行對比,供大家參考。
3)治法:緊抓風與寒,散寒解表,宣肺止咳。
PS:風寒束肺很常見,卻經常被用錯葯~~ 清開靈、蒲地蘭均為寒涼葯,不適用於風寒病症,切記!!! 風寒不如給予姜湯、艾灸~~
4)處方:
(1)針對肺證:清肺平肝
(2)針對寒證:常用陽性、熱性穴位。掐揉二扇門、點小天心、揉外勞宮。
(3)針對風邪:主要祛風。頭面四大手法,拿風池,拿風府,拿肩井,拿列缺。
2.風熱犯肺
1)重點:風、熱
2)臨床表現:見與風寒對比表
3)治法:疏風清熱。
4)處方:
(1)針對肺證:清肺平肝;
(2)針對熱症:常用陰性、涼性穴位;清天河水;
(3)針對風邪:主要祛風。頭面四大手法,拿風池,拿風府,拿肩井,拿列缺。
3.燥邪傷肺
除了風邪,秋季還極易燥邪傷肺~
1)重點:燥~~燥傷津
2)臨床表現:一個字「干」~~口乾、咽干、鼻干或癢、耳干、乾咳無痰;咽喉不爽,舌紅,苔薄而干;指紋浮而滯。
3)治法:素肺潤燥
4)處方:
(1)針對肺證:平肝清肺;
(2)針對燥症:清天河水(清熱)、揉二馬(滋陰)、揉三陰交(滋陰)
4.風濕襲表
1)臨床表現:全身酸脹困重,頭痛且重,惡寒發熱,汗出而熱不解,惡心嘔吐,脘腹脹,苔白滑,指紋青
2)治法:發散風濕,疏通經絡
3)處方:清肺經,推上三關(溫陽)、清補脾經,頭面四大手法,捋脊與推背腧穴,拿肩井。
5.痰熱雍肺
1)重點:痰、熱
痰熱多與脾有關,油膩太多,易容易生痰
2)臨床表現:黃痰粘稠,濁涕,咽痛口渴,伴發熱,尿少色黃,大便臭穢稀黃,舌紅,苔黃膩
3)治法:清肺瀉熱化痰
4)處方:清肺經,運內八卦,揉掌小橫紋,揉肺腧,清天河水,拿肩井;
6.痰濕阻肺
1)臨床表現:咳嗽重濁,咳聲不揚,痰白粘稠
2)治法:燥濕化痰
3)處方:清肺經,運內八卦,揉掌小橫紋,揉天突,肅肺,揉膻中
7.肺陰虛
1)症狀與燥邪相似,可吃百合銀耳湯,主要症狀為乾燥
2)臨床表現:乾咳無痰,咽癢聲嘶,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
3)治法:滋陰潤肺
4)處方:清肺經,補腎經,揉二馬,清天河水,揉肺腧。
8.肺氣虛
1)臨床表現:自汗畏寒,反復感冒,咳嗽聲低氣怯,懶於言語,舌淡苔白
2)治法:補益肺氣
3)處方:補脾經,推上三關,揉肺腧,拿肩井,捏脊
補氣穴位還有:氣海、關元,足三里~~
肺系疾病的常見證型先匯總到這兒吧~~後續將分篇講述小兒常見病之感冒、發燒等病證,敬請繼續關注~~謝謝!
B. 最近換季了,寶寶秋燥上火怎麼辦
寶寶秋燥上火首先要調整飲食,多吃一些生津潤燥的食物,如梨,石榴,柿子,百合粥,銀耳粥等,多喝水,可以清理腸道,排出廢物。適當運動,增強體質,生活要有規律。
如果症狀比較嚴重,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調理。平時室內要多通風,保持空氣清新,做好臉、腳部和身體皮膚護理,避免乾裂。
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及時的補充體內丟失的水分,採用少量多次喂養的方式給寶寶補充水分。在皮膚暴露的部位擦一些潤膚露、潤膚霜來改善。還要注意的是保持生活作息的規律,讓寶寶早睡早起,增強體質,提高適應能力。
寶寶秋燥上火中醫怎麼辦
進入秋季,經常聽到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又「上火」了。所謂「上火」,其實是中醫說的內生的火熱症,主要因陰陽偏盛偏衰引起,其中陽盛者屬實火,多見於心、肝、肺、胃等臟器;陰虛者屬虛火,多見於肺、腎、心、肝等臟器。
寶寶秋燥上火中醫防治方法:
1.心火
主要表現:心臟在中醫五行中屬火,掌管血脈運行,心火上炎的兒童可表現為口舌糜爛、生瘡、舌尖紅、多動心煩、急躁不安等。
防治:家長應幫助孩子保持良好心態,避免情緒波動,加減衣物要寒熱適度,給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之物,多運動,孩子要多飲水,最好是溫開水。
燈芯草柿餅湯:燈芯草6克、柿餅2個、水300毫升。將水煮剩100毫升,加白砂糖適量,溫服,柿餅可吃,每日2次。此方有清降心火、清熱利尿之功效。
2.肝火
主要表現:表現為急躁易怒、頭痛眩暈、目赤耳鳴、口苦咽干。兒童較少見。
防治:養肝的關鍵在於制怒,同時要注意休息,防止過度疲勞。
菊花茶:選菊花10克加開水泡代茶飲,可加少許冰糖,有清肝明目之功效。
3.肺火
主要表現:肺屬五行中之金,火克金,故肺怕火。當外感溫熱之邪或風寒犯肺均可化熱,出現口乾、咳嗽等肺熱之症。兒童肺熱較為多見,表現為咳嗽時發、咽喉干疼、嘔吐黃痰、口乾而渴喜冷飲等。
防治:在多風多躁季節,要多飲水,在注意保暖的同時,室內要通風,多食蔬菜水果、但少吃橘子(生熱生疾),適當運動增強免疫力。
冰糖梨水:選梨數枚切塊加水500毫升,煮開二十分鍾即可,加冰糖少許,飲之,有潤肺止咳之功效。
4.胃火
主要表現:因胃熱偏盛,與情緒激動、過食刺激食物有關。兒童表現為口腔潰瘍、渴喜涼飲、大便秘結等。
防治:平時應少食刺激、燥熱食物,如火鍋、生蔥、蒜及肥甘厚味之物。多飲水,適當運動,多食蔬菜水果。
藕汁蜜糖露:鮮藕榨汁150毫升,加蜂蜜30克,調勻內服,每天2次,連服數天,有潤胃涼血降火之功效。
C. 寶寶秋季養生
養生要點 1、健康飲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年老胃弱者,可採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還應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這對護肝益肺是大有好處的。 2、調理脾胃 立秋之後應盡量少吃寒涼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謹慎。夏秋之交,調理脾胃應側重於清熱、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熟、溫軟開胃,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膩類食物,秋季調理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待胃火退後再進補。 3、預防秋乏 俗語說的好「春困秋乏」。秋乏,是補償夏季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常表現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辦法就是適當地進行體育鍛煉,但要注意循序漸進;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 4、預防秋燥 秋天雨水較少,天氣乾爽,人體容易虛火上延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易傷肺,秋氣與人體的肺臟相通,肺氣太強,容易導致身體的津液不足,出現諸如津虧液少的「乾燥症」,比如皮膚乾燥,多有咳嗽。防秋燥,重在飲食調理,適當的選食一些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物,比如梨、甘蔗、荸薺、百合、銀耳等。 5、預防感冒 秋季感冒增多,預防感冒,首先要根據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服,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其次室內的空調溫度不要過低,一般在25℃~27℃最好。秋季是疾病的高發期,遇到疾病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6、早起早睡 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舒達陽氣。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適當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起床前適當多躺幾分鍾,舒展活動一下全身,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義。 7、加強鍛煉 秋天氣候漸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過多,有意讓機體凍一凍,經受一些寒涼之氣的鍛煉,這也是增強機體對冬季寒冷氣候的適應能力的重要方法。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好時期,尤其應重視耐寒鍛煉,如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 8、慎食瓜果 夏令大量食瓜果雖然不至於造成脾胃疫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後再大量食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因此,入秋之後應少食瓜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 9、適時進補 常言道:「秋季進補,冬令打虎」,但進補時要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葯。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葯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還要注意進補適量,忌以葯代食,提倡食補。秋季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如烏骨雞、豬肺、龜肉、燕窩、銀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這些食物與中葯配伍,則功效更佳。 10、注意養陰 秋季天氣乾燥,秋季養生要注意養陰。秋天養陰,第 一,要多喝水,以補充夏季丟失的水分。第 二,多接地氣,秋季我們要多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漫步田野、公園,這都有助於養陰。第 三,避免大汗淋漓。汗出過多會損人體之「陰」,因此,秋季鍛煉要適度。
D. 小兒推拿 | 防治寶寶外感疾病
1、抗生素濫用現狀
兒童普遍暴露於多種抗生素的狀態,可能加重細菌耐葯,從而威脅重要的臨床治療,也可能成為兒童生長發育與 健康 的潛在危害。
2、抗生素濫用的源頭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有人曾經在江浙一帶做了一個調查,發現學齡期兒童中(大約8歲的兒童)將近60%的人尿檢裡面有抗生素,這是不應該出現的,其中很多抗生素是動物專用的抗生素。
可見抗生素濫用的源頭很大一部分來源於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飲用的水、吃的食物,動物、家禽、畜類它們體內富含的或者沉積下來的抗生素,被我們吸收到人體。
所以說,抗生素濫用不僅存在於臨床治療中,環境和食品也是兒童抗生素的重要暴露源。
這張圖的標題是「超級細菌究竟離我們究竟有多遠?」圖中有一位專家,他在鼓吹說抗生素能醫治天下所有的病。他吹的牛太大了,導致抗生素與病菌不斷的競爭,不斷的更新換代,總有一天,抗生素會黔驢技窮,導致細菌無葯可治,也就是所謂的超級細菌。超級細菌已經在全球各地蔓延開來,如果我們不加以控制,必將是一場災難。
針對抗生素濫用現狀,我們有什麼好的方法呢?今天我們推薦一種綠色療法——小兒推拿。
1、它具有方便易行,療效顯著的特點;
2、同時不受醫療設備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都可以做;
3、更主要是患兒可以免除吃葯打針的痛苦;
4、如果說我們父母給孩子操作的話,能進一步增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
5、小兒推拿作為綠色療法,深受患兒及家長的歡迎,成為中醫兒科治療保健一個頗具特色的常規療法。
當然,有的病可以適合推拿,有的病不適合用推拿,所以我們要分辨清楚。這在中醫上叫知常達變,知道正常的狀態,去揣測變化的情況。那什麼叫做正常呢?下面就以發燒為例,講一講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什麼樣的發燒是正常的。
首先大家一定要清楚發熱不是壞事,發熱是自身免疫力不斷完善的過程。身體里的細菌一旦超標,我們的免疫系統會奔赴前線,與病菌做劇烈戰斗,這時我們的免疫系統就被調動了,它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體溫不斷上升,通俗的說就是我們機體的溫度升高,就是為了殺滅病菌,就是為了燒死病菌。
一般來講,孩子發熱可以燒到39—40度,但是老年人發燒的時候,一般體溫到不了那麼高,為什麼呢?因為這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現,所以孩子發燒一般溫度比較高。
當孩子發燒時,家長就會擔心,這里我要告訴大家一點,如果孩子發燒時精神狀態很好,能吃能喝,大小便正常,這時候孩子發燒可能是件好事;如果孩子發燒起來,精神狀態不好,那就需要及時就醫了。所以說,燒一燒長個子,正是其中的道理。
1、變蒸的概念
中醫有一個術語叫變蒸,就是兒童在發育過程中,身體出現發燒、脈象紊亂、出汗等症狀,但是身體沒有大的疾病的現象,稱之為變蒸。變蒸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變者,變其情智,發其聰明;蒸者,蒸其血脈,長其百骸」,小兒生長發育過程中,他的生命力比較旺盛,他的形體、神智(一個是物質方面,一個是功能方面)都在不斷變異,蒸蒸日上,古人稱之為變蒸。
2、變蒸的具體情況
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千金方》裡面詳細介紹了變蒸的具體情況。孫思邈認為,三十二天為一變,兩變為一蒸。每一變中相應的經脈是不一樣的。
初變:孩子一個月時,氣血是在足少陰腎經,這時腎主精生髓,孩子藏精的能力得到發育。
二變一蒸:兩個月時,氣血循行到足太陽膀胱經,這時孩子的耳朵、尾骨會微微發冷,也屬於正常現象。
三變:氣血運行到手少陰心經,心藏神,心在志為喜,所以這時孩子喜歡笑。
四變二蒸:氣血運行到手太陽小腸經裡面,這時孩子會出汗,會容易受到驚嚇,這也屬於正常。
五變:氣血運行到足厥陰肝經,肝藏魂,這時孩子會喜歡哭,也屬於正常。
六變三蒸:氣血運行到足少陽膽經,這時孩子的眼睛會微微閉著,睡覺的時候眼睛不是完全閉著,半露半閉,有的時候眼睛發紅,也屬於正常,說明孩子脾虛。
七變:氣血運行到足太陰肺經,肺藏魄,這時孩子會喜歡大聲喊叫,也屬於正常。
八變四蒸:氣血運行到手陽明大腸經,這時孩子會發熱,會出現出汗,或者不出汗都屬於正常。
九變:氣血運行到足太陰脾經,脾藏意,這時孩子的意和志得到發展。
十變五蒸:氣血運行到足陽明胃經,這時孩子喜歡不吃飯,有時嘔吐,也屬於正常。
一大蒸:孩子十二個月,大概384天,這時氣血運行到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陽三焦經,孩子的臟腑基本形成,「長齊經脈」也就是經脈功能趨於完善,手中的氣血充足,能拿握東西了,腳上的氣血充足,能行走了。
兩大蒸、三大蒸:經過兩大蒸、三大蒸後,孩子的變蒸基本上結束,這時大概是孩子一歲半的時候。變蒸結束,孩子基本上就可以獨立成人了。
1、小兒推拿,又稱為「推驚」、「摩驚」、「掐驚」
「推」、「摩」、「掐」都是我們小兒推拿中常用的手法。
「驚」是指驚風:孩子發熱,高熱,驚風抽搐。驚風是古代兒童四大症之一。
古代兒童四大症分別指「麻、痘、驚、疳」。麻,指麻風;痘,指天花,水痘;驚,指的是驚風;疳,指疳積,營養不良。
2、小兒推拿的概念
小兒推拿是以各種推拿手法為主要治療手段,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的一種方法的總稱,屬於祖國醫學外治法范疇。
1、生理特點
小兒生理特點是需要大家熟記的,「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臟腑嬌嫩好理解,形氣未充指的是形體和功能還不夠完善,氣指的是功能;同時小孩子「生機蓬勃,發育迅速」。
2、病理特點
小兒的生理特點決定了病理特點,孩子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所以一旦感受外邪、外界的氣候變化,容易引起正氣不足,這時候孩子「發病容易,傳變迅速」。同時小孩子的生理特點有生機蓬勃,發育迅速的特點,所以說孩子「臟氣清靈」,一旦得到及時的干預,及時的救治,很快容易康復,稱之為「易趨康復」,他的生理特點決定了他的病理特點。
1、中醫角度
中醫方面講:疏通經絡,調整陰陽,扶正祛邪。這三句話很簡單,一個是經絡,一個是陰陽,一個是正邪,這句話怎麼理解呢?我以小兒推拿為什麼能治病,來解釋這三句話。
我們體表有經絡,有穴位,經絡是連接我們體表的穴位與體內臟腑的,一旦我們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失調,這時候我們通過刺激體表的穴位,從而達到治療體內臟腑失調的作用,從而達到調整陰陽,扶正祛邪的目的。
經絡就好比人體身上的大河,穴位就像大河上的水庫一樣,水庫的作用就是調節水流量的多少,穴位的作用就是調節經絡中氣血的多少,我們用補的手法,或者瀉的手法,從而使氣血歸於平衡,從而達到調整陰陽,扶正驅邪,治理疾病,防病治病的目的。
2、西醫角度
西醫講,小兒推拿具有物理性刺激,從而促進體內消化酶、各種催化劑的產生與分泌,從而提高小兒機體的免疫力,從而促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1、適應症:
脾胃疾病,如小兒泄瀉、便秘、脫肛、嘔吐、腹痛,效果特別好。
肺系疾病,如呼吸道感染,感冒;
泌尿系疾病,如說遺尿;
其他:驚風也屬於肺系疾病,疳積是屬於脾胃系統疾病。
2、防病保健
更多的時候小兒推拿可以達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3、禁忌症:
如孩子皮膚破損、潰瘍、出血、骨折、燒傷、燙傷,這些都不適合做小兒推拿;同時孩子過飢過飽時,也不適宜做小兒推拿。
1、推拿介質
小兒推拿需要一定的介質,我們可以用痱子粉,爽身粉,或者嬰幼兒按摩油,以及清水等都可以。
介質的作用就是防止孩子的皮膚受到損傷,因為孩子皮膚比較嬌嫩,容易發紅,容易破損。
2、推拿環境
需要在明亮、溫暖適宜、沒有噪音的環境里。
3、體位
我們在操作時的體位一定同時滿足操作者操作方便,孩子感到舒服。
4、手法要求
輕快,柔和,均勻,持久。
如果雙手指甲過長,或者有手部的飾物,需要及時的修剪指甲,去掉手上的裝飾物,同時雙手一定要保持溫暖的狀態。
5、補瀉順序
一般先做頭面部、上肢手法;接下來做前胸後背的手法;最後再做下肢的手法。
一般先做手法輕的,後做手法重的。
之前我們講,向心方向為補,離心方向為清,具體我會再講到這些問題。
1、小兒外感特點
中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這是小孩子的生理特點。同時小孩子的肌腠(也就是肌膚)疏薄,抵禦外邪的能力不是很強,稱為「衛外不固」,抗病能力差,一旦外界氣候出現變化,或冷或熱都容易被外邪所侵襲,從而生病。得病的時候容易出現痰喘,我們稱之為「夾痰」;或者是化熱變喘,容易出現消化不良、食積,我們稱之為「夾滯」;容易出現高熱驚風、抽搐我們稱之為「夾驚」,這是小兒外感的特點。
這段話出自於《儒門事親》,大概的意思就是「嬰兒之病傷於飽」,這說出了很多孩子生病的原因,小孩子不會說一旦哭鬧大人就喂,喂飽了孩子就睡去了,這其實對孩子很不利,孩子哭鬧有多種原因,比如說渴了、餓了、或者想大小便了、或者是不舒服了、或者是睡眠睡得太多了,這都有可能。所以說在沒有清楚地把握孩子到底是什麼問題的時候就一味的喂養孩子這是不負責任的,雖然是省時省力的。一旦孩子繼續睡,他肚子中的食物不消化這時候容易加重脾胃的負擔,孩子本來脾胃就弱,脾胃就虛,這就是孩子的百病之源。
2、小兒外感分型
對於小兒外感大概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外感風寒、外感風熱以及體虛外感。
(1)外感風寒:外感風寒最重要的一點是孩子怕冷,小孩子一旦往你的懷里鑽就說明孩子怕冷了。如果說孩子流清涕,如果會吐痰的話,痰是清稀的,舌苔是白的,說明孩子是外感風寒,是風寒感冒的早期。
(2)外感風熱:如果孩子發熱不是很怕冷,這說明孩子感受風熱了,這時候如果流鼻涕,鼻涕是黃的,舌苔也是黃的,孩子高熱、怕熱,這說明孩子感受風熱了,一般感冒是風寒感冒,過一段時間,風寒入里化熱,就變成了風熱感冒。所以我們要變化著看待孩子的感冒,中醫稱之為辨證論治,根據不同的證型採用不同的方法。
(3)體虛外感:有的孩子平時體質比較差,經常反復感冒,我們稱之為體虛外感。
1、頭面部四大手法: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拿風池
(1)開天門
第一個穴位稱之為「開天門」,開天門的位置大家看圖。手法是拇指交替向上推,一般推20-50次。具有醒腦、鎮驚、安神的作用,醒腦可以治療精神萎靡,鎮驚可以治療孩子受到驚嚇,從而達到安神的目的。
因為這是在頭面部的一個手法,所以可以治療孩子發熱感冒時頭痛,也可以治療孩子嘔吐,這是頭面部四大手法中的第一個手法。
(2)推坎宮
第二個手法「推坎宮」,也就是我們的眉毛,水對應八卦中的坎卦,它是以水制火的一個穴位。因為孩子哭鬧的時候眉毛是紅的,說明有火的徵兆,這時候我們要用水去克制火。手法是從眉內梢向眉外梢推,一般推20-50次。具有疏散解表、除昏迷、提精神的作用,疏散解表,可以治療感冒發熱,同時可以除昏迷提精神,可以治療頭痛等症狀。和開天門比較像,可以治療頭痛發熱感冒,同時也可以治療目赤痛,眼屎過多,這都是局部治療,因為眉毛在局部,所以對局部有治療作用,同時可以治療驚風以及內傷諸症。
(3)運太陽
第三個手法,稱之為「運太陽」,太陽穴在眉後凹陷處。一般用拇指橈側自前向後推,亦稱之為推太陽;或者按揉,一般推揉20-50次。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可以治療頭暈頭痛,特指發熱時的頭暈頭痛。
(4)拿風池
再看下一個就是發汗的要穴——風池穴。風池穴在耳後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間顱底的凹陷,大家可以摸自己的脖子,脖子發際線附近,從中間向兩側找,有兩個深的凹陷,這兩個凹陷就是風池穴。一般用拿法,拿法刺激力度比較大,所以它在頭面部是最後做的。它的刺激力度比較大,所以具有發汗解表祛風散寒的作用,可以治療感冒頭痛發熱,這和前三個手法是比較相似的。同時它在脖子部位,可以起到緩解頸項強痛的作用。拿風池對發汗的效果特別顯著,往往立竿見影。
2、揉迎香
迎香穴在鼻翼旁0.5寸也就是半個手指的距離,在鼻唇溝內。一般用食、中二指去揉,我們稱之為揉迎香。迎香顧名思義鼻子不透氣了,聞不到香味了,突然間用了這個穴位鼻子透氣了,聞到香味了,所以稱之為迎香。按揉迎香具有通利鼻竅的作用,可以治療鼻塞流涕。
3、風熱發燒要穴——天河水
天河水之前講過是補水的要穴,向心為補,從手腕到手肘,在手掌側。一般用食、中指二指面自腕推向肘,稱之為清天河水。這個穴性溫涼平和能清熱解表、泄火除煩,用於治療熱性病症,雖然清熱但清熱而不傷陰,所以這個手法可以作為常用手法,可以治療發熱感冒,發熱時像潮水一樣,定時而發,或按時體溫增高現象,一會燒一會下降,這種現象稱之為潮熱,同時還會出現煩躁不安、口渴、吐弄舌、時驚風抽搐、痰喘類徵象,而且這些徵象必須是熱證,這個時候可以用清天河水。
如果說孩子出現的是純實無虛的實熱證沒有一點寒象這時可以用退六腑。
4、退六腑
退六腑在前臂尺側,自肘關節至腕橫紋呈一條直線。和清天河水的方向相反是從肘到腕,在小拇指側,也就是尺側這一條直線上,一般用推法,推一百次,推的時候用拇指面或者是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具有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可以治療一切熱症,比如說孩子高熱、高燒不退、口渴、驚風、嗓子疼、咽痛、鵝口瘡(口腔舌面上布滿白色的點,形如鵝的口,所以稱為鵝口瘡),以及孩子出現腮腺炎、大便乾燥等症狀。
退六腑是治療實熱發燒的一個要穴,如果孩子受了風寒,這時退六腑就不適合了,需要用到上三關的穴位。
5、推三關
三關是補火的,補火也是向心的,它是從手腕到手肘呈一條直線,是在我們大拇指這一側,也就是橈側。一般用拇指橈側面或者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推稱為推三關,一般推一百次。這個穴穴性溫熱,能補氣行氣,具有溫陽、散寒、發汗、解表的作用。孩子出現氣血虛弱,病後體虛、陽虛,手腳冰冷、寒性腹痛、腹瀉、腸鳴以、四肢無力,以及孩子出疹子(幼兒急疹)疹出不透,也就是在出疹子之前,以及受寒引起的感冒等一些虛寒症狀,這時候可以用到上三關。如果不是虛寒症狀,一定要慎用或者禁用上三關,因為上三關是補火的。
另外我們再看一個發汗要穴,除了按揉風池、拿風池之外,還可以掐我們的二扇門。
6、二扇門
二扇門是在中指指根兩旁的位置,一般用拇指掐,稱為掐二扇門,或者用拇指揉二扇門。具有發汗解表、舒筋活血的作用,所以它可以治療沒有汗出的傷風感冒、無汗痰喘,同時可以治療胸悶,因為整個手掌對應我們全身,二扇門的位置就對應我們胸部的位置。所以它可以治療胸部的這些疾病,比如胸悶。
7、肩井
肩井穴位於肩膀的正中,也就是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大椎穴是在我們低頭脖子下面最高那塊骨頭下面),肩井穴屬於足少陽膽經循行的位置。一般用拇指和食中二指對稱用力提拿肩井,稱之為拿肩井,一般提拿五次,或者用指端按肩井,一般按兩分鍾。具有發汗解表、補益氣血的作用。它可以治療感冒風寒無汗,同時它可以作為急救的要穴,可以治療孩子暈厥,它處於肩背部可以治療上肢活動不利,這是屬於局部治療的作用。
8、四橫紋
四橫紋在我們手掌四指指根的位置,一般用拇指夾掐,掐一下四橫紋,或者用我們拇指側面去推,稱之為推四橫紋。具有開胸散郁、化痰涎的作用。因為它對應我們胸部,所以可以治療感冒時咳嗽、百日咳、肺炎等一切呼吸系統疾患。
9、膻中
膻中穴在我們胸部正中間,也就是兩個乳頭的正中間,屬於任脈上的穴位。一般用我們中指端去按揉膻中,或者是用兩個拇指自穴位中間向兩旁分推至兩個乳頭,稱之為分推膻中。膻中為氣之會穴,主一身之氣,膻中居於胸中,胸背屬肺,按揉膻中能寬胸理氣,止咳化痰,大家一定要記住這點。對於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胸悶、嘔吐、氣逆、痰喘、咳嗽均有一定的效果。
10、肺俞穴
肺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上的穴位,我們找到大椎穴再往下數三塊骨頭,也就是第三胸椎棘突下這個點再旁開1.5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用我們兩拇指,或者用食中二指去按揉兩側肺俞,稱之為揉肺俞,用兩拇指分別從肩胛骨內側緣從上往下推一百次,稱之為分推肺俞或者稱之為分推肩胛骨。一般具有益肺理氣、止咳化痰的作用,可以治療煩熱、咳喘等一切呼吸系統的疾患。
11、補脾經
脾胃為後天之本,所以它對應大拇指,它比較特殊,它是在拇指的橈側緣,向心為補,一般用補法,或者是在我們的拇指螺紋面,用旋推的方法,一般推200—300次,具有健脾、壯氣血、調和[1] 脾胃、活血順氣作用。健脾、調脾胃,可以治療消化不良、不思飲食、腹脹腹痛、疳積、泄瀉;壯氣血,可以治療自汗、盜汗、氣虛無力以及脾胃虛寒等症狀,一般均適合用補法去推。
12、補肺經
肺經的位置在無名指末節螺紋面,除拇指外的四指分別對應春夏秋冬,對應肝心肺腎,對應五行中的木火金水,所以第三個指頭是肺經,一般向心為補,離心為[2] 退。一般推100-200次,清法能清熱解表、止咳化痰,補法一般用於補肺益氣,可以治療感冒發熱、咳嗽、胸悶、氣喘、虛汗、脫肛等症狀。為什麼補肺經能治療脫肛呢?因為肺與大腸相表裡,通過補肺可以治療脫肛。
另外,對於一些久咳的孩子,可以補補腎經。
13、補腎經
一般向心推為補腎經,一般推100-200次,補腎經具有滋腎壯陽、強健筋骨的作用。如果腎陽不足,出現小便赤澀、尿不凈、尿多、尿頻、尿急這些症狀,可以補腎經,從而達到滋腎壯陽、強健筋骨的作用,同時也可以起到補腎納氣平喘的作用,從而治療久咳的作用。
14、捏脊
捏脊的手法力氣比較大,一般放到最後去做。是從大椎到長強(長強在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一般從下往上捏,用捏法,捏3-5遍,同時每捏三下再將背脊皮提一下,稱為捏三提一法。具有調理陰陽、調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培元氣的作用,是強健身體的保健要穴。它也可以治療發熱驚風,同時可以治療一些腹瀉、腹痛、便秘等症狀。
為什麼捏脊能治療腹瀉和便秘呢?因為我們講經絡是雙向調節,用不同的手法,不同的補瀉能達到相反的目的,所以氣機通過一條經絡也可以達到相反的作用。我們的督脈和任脈是相連的,一前一後,任脈在前,督脈在後,捏脊刺激在督脈,雖然激發的是背部的陽氣,但是也能調節到臟腑脾胃的陽氣,就可以治療一些脾胃病,比如說疳積、腹瀉、嘔吐、腹痛、便秘等。
捏脊,分為兩指捏和三指捏。
兩指捏是右上角的圖,拇指在前,食指在後;三指捏,拇指在後,食指中指在前。
15、足三里
足三里是強壯要穴,它在膝蓋外膝眼下三寸,約一個手掌的距離處畫一條橫線,然後找到小腿上脛骨,脛骨往外一個大拇指的距離畫一條豎線,這兩條線的交叉點就是足三里的位置。一般用拇指按揉,稱之為按揉三里,一般按揉50-300次。具有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的作用。多用於消化系統疾病,可以用來治療腹脹、腹痛、泄瀉、嘔吐,以及下肢痿軟乏力等症狀,因為足三里在下肢,所以可以治療下肢痿軟的症狀。
小兒推拿手法的時間也有要求,一般15-30分鍾。
孩子年齡越小,體質越弱,病情越輕,時間越短。
相反,年齡越大,體質越強壯,病情越重,需要的時間越長。
一般常見病症,每天治療一次,三到六次為一個療程;發燒的孩子一般可以每天治療3次。
推拿的適用年齡在6個月到6歲,這個階段治療效果特別好。有時12歲以下的孩子,也作為小兒推拿治療的范圍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