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狀況 » 秋天皮膚乾燥怎麼艾灸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秋天皮膚乾燥怎麼艾灸

發布時間: 2023-04-05 14:21:40

『壹』 艾灸的方法

艾條灸簡稱艾灸,大致可分為穴位艾灸、局部艾熏和全身艾熏。施灸時離皮膚10~30mm,至皮膚溫熱發紅。

穴位艾灸

取艾條一支點燃後,在穴位上方約10~30mm處熏灸或灼灸,一般每穴灸10分鍾左右,至皮膚溫熱發紅,而又不致灼痛或燒傷皮膚為宜。

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准要灸的穴位或患處,進行熏燒)、迴旋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皮膚雖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地進行灸治)和雀啄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移動)。

也可以配合各種艾灸器使用,如溫灸盒、溫灸架等,主要是為了固定艾條、使用方便。

局部艾熏

可以用3~6根艾條,用膠帶捆成一排,距離皮膚10~30mm,上下來回艾熏。

如痛經,用6根艾條,來回熏小腹至肚臍,一周2次,一次30~40分鍾,促進小腹的血液循環。

如肩周炎,可用3~5根艾條從頸部風池穴到肩峰穴、肩井穴等穴位灸5分鍾左右。在艾熏時,一定要保持室內溫度適宜,不能受涼。

如腹部受涼、腹瀉等,可以用幾根艾條熏小腹至肚臍的位置,可以祛寒。

如小孩子遺尿,同時伴有手腳冰涼、面色蒼白、舌質淡、舌苔白等症狀,可以用1~2根艾條熏肚臍及周圍,熏5~10分鍾,然後再到背後熏脊柱及腎,可以補氣、補腎、祛腎寒。

如有口臭,舌質暗紫或者舌苔發黑,說明脾胃寒氣非常重並伴有經絡淤阻,可以用3~5根艾條熏小腹到肚臍周圍,每天20分鍾,隔天一次,堅持一周,口臭就會消失。

全身艾熏

(1)全身熏艾條前要喝生薑紅棗桂圓羹,以養生補陰。用3片生薑,10粒紅棗(去核),10粒桂圓(去核),加水煮15分鍾,倒入粉碎機打成糊狀喝下。

(2)將生薑切成薄片,上鍋蒸軟後備用。

(3)夏季用6~8根艾條(冬天用8~10根),捆成一排,點燃。

(4)將蒸好的薑片貼在後背上。點燃的成排艾條,保持離薑片半寸到一寸的距離,上下慢慢移動,通常熏30~40分鍾。

(5)在小腹及肚臍的周圍都貼上薑片,上下熏20~30分鍾。

(6)在雙小腿的外側、內側,從腳踝至膝部上下、來回各熏30~50下。

家庭灸方法:

將艾條一端點燃,讓燃端靠近皮膚穴位,使穴位很快得到溫熱。將艾條慢慢上提,距皮膚3~4厘米,保持不動。灸時,溫熱感會使皮膚發紅卻不灼痛,局部、遠端部位還有酸、麻等舒服感覺。

要點:每次選3~5個穴位,每個穴位灸5~10分鍾,過多易疲勞,過少達不到溫熱效果。

艾灸經驗:

開始,艾條燃端距穴位不能太遠,不然溫熱感出現太慢。

艾條上提時,速度要快,避免熱感中斷;患者感覺太熱,可上、下、左、右或迴旋移動艾條,以連續地溫熱刺激穴位。

為局部皮膚感覺遲鈍者、小兒、老人施灸,可將左手中、食指張開,放在受者穴道兩旁,從而感知其局部受熱度,隨時調節。當患者有癢、發熱、痛感時,用手指揉、搓、按幫助緩解不適。

家庭艾灸注意事項:

1、艾灸火力先小後大,灸量先少後多,程度先輕後重。2.在頭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艾灸,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兩股等皮厚而肌肉豐滿處艾灸,灸量可大一點。

3、體質強壯者,灸量可以大;久病、體質虛弱、老人、小兒,灸量宜小。

4、出現暈灸,須立即停灸,讓患者頭低位平卧,注意保暖,輕者休息片刻或喝點溫開水,重者掐按人中、內關、足三里。

5、精神緊張、大汗、勞累或飢餓時不宜灸,妊娠期婦女腰骶部和腹部不宜灸。

(1)秋天皮膚乾燥怎麼艾灸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在艾灸的時候,或艾灸的整個療程,我們最忌諱喝冷水,吃涼飯,這樣做如同給艾灸撤火,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2.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溫水,高於體溫。艾灸後做好補充一杯熱水60度左右,稍稍有點燙嘴的。

3.艾灸後如果先馬上洗手,希望你用熱水,高於體溫的,50度左右即可。如果不是風濕類疾病,寒性疾病,產後風疾病,灸後30分鍾可以著涼水,但是,原則上不要急於用冷水。

4.如果你想懷孕,剛剛灸後就不要馬上同房,這時的女性體內環境還很熱,不利於精子的存活。最好灸後24-48小時候再進行,不過也是因人而異。灸後調養口訣:灸後風寒須謹避,七情莫過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適宜。

5.大悲,大喜,大怒,這樣情緒不穩定,艾灸的效果會打折扣。太飢.太飽都不適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腸疾病的人,更應該注意這些。

6.要注重灸料的質量,艾絨的好壞取決治療效果。一般直接灸的,一定要極好的艾絨,這樣不傷經絡,不燥,比較柔和,便於點燃。如果是隔姜灸或隔蒜久,那麼一定要新姜和鮮蒜,保持新鮮。

7.施灸時間,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施灸的穴位也應該是由少至多的,熱度也是逐漸適應的。一般施灸早上,下午。沒有時間的可以晚上,尤其是失眠的病人臨睡前施灸有助於睡眠。

8.很多人問,艾灸後是否可以馬上洗澡。如果是熱水,可以馬上洗澡,但是最好等20-30分鍾後,這時經絡也基本處於灸後的修整狀態,灸後的熱度也逐漸地揮發和利用,此時在用熱水洗澡會感覺很舒服。

9.施灸的反應,會出現發熱,口渴,上火,皮膚瘙癢,有的會起紅疹,疲倦,便秘,尿黃,出汗,牙痛,耳鳴,全身不適等現象,一般不要驚慌,繼續艾灸這些症狀就會消失。這個時候可以艾灸足三里引火下行,還可以多喝水,必要時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這樣的症狀就會消失。

10.有的人邊灸邊吃,這樣不好。一是不知道你吃的食物是什麼性質的?屬寒還是屬溫,如果艾灸過程中,你邊吃邊艾灸,對於胃氣也是一個挑戰。有胃腸疾病的人千萬不要這么盲目施救。

11.艾灸的返病現象,在艾灸的過程中,往往有的人很快見效,而有的人遲遲不見效,這要看是什麼疾病病長多久另外人與人也不同,我們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疾病同一個症狀,同一種表現。

有返病現象很正常,沒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現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證明病邪存留的撥爭狀態,也體現正氣在一點點積累。

參考鏈接:網路-艾灸條

『貳』 中葯養生看點——入秋艾灸養生注意事項

出伏之後,炎熱漸消,秋意漸起,我們該如何 養含胡生 呢?是否還可以繼續艾灸呢?三伏天艾灸是順應天時、養陽保健的好時機,首先,中醫 養生 講究持之以恆,艾灸一段時間取得成效之後更應繼續艾灸以加強鞏固,此時放棄容易前功盡棄。

其次,出伏之後迎來秋季,秋季氣候多變,是一些疾病的高發時期,艾灸可以溫經養肺,對人的身體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所以,出伏之後我們依然要堅持艾灸。

《黃帝內經》有載: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肺主秋季,肺屬金,主皮毛,所以「好皮膚,肺做主。」從季節 養生 角度看,秋季最宜養肺。另外秋季主收,燥為秋季之主氣,而肺為「嬌臟」,不耐寒熱。秋季乾燥,氣燥傷肺,因此需要潤燥、降火、潤肺。

秋季五行屬金,而人體的五臟之中肺也屬金,此時肺經當令,所以秋季艾灸肺經上的肺腧、合谷、太淵、膻中、氣海等穴位可以起到調肺氣、潤肺陰、降肺火、去肺燥的效果,對於乾咳少痰、便秘、皮膚乾燥等症狀具有良好的調理作用。

除了肺,還有胃!因為熬過了上蒸下煮的三伏天,無病也是三分虛殲老虧,精神疲倦,無精打采,秋乏來襲!過往的濕熱環境損傷了人體的脾胃功能,氣血虧虛是顯而易見的,還沒等調整過來,秋燥又來了,早晚溫差加劇,一不小心秋冬常犯的病也一股腦兒的尋來了,過敏性鼻炎、感冒、咳嗽等等。

現在,不要把目光僅僅局限在肺上,以為養好肺就萬事大吉了。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外感頻繁的人,一定是正氣不足,是脾胃虛弱導致的,此時一定要培補脾胃之氣,增加正氣,為寒冷天氣的到來,做好准備,這在中醫,叫培土生金氏神,因為脾胃是肺的母親。因此,此時再艾灸中脘或足三里,是再好不過的了。

『叄』 艾灸這幾穴,有效應對皮膚差等問題!

擁有紅嫩光滑的肌膚,相信是許多女人的夢想,可隨著年齡的增大、生活壓力的增加以及周圍環境的影響,很多人都會覺得肌膚變乾燥了,變得粗糙了,沒有光澤了。


為何皮膚會變差

1、婦科問題


女人膚色暗淡及出現皺紋、黃褐斑的原因很多,但各種各樣的婦科問題很可能就是其主要原因!如盆腔炎、附件炎、子宮內膜炎、乳腺方面的問題,都會導致上述情況發生。


2、分泌紊亂

因為工作或生活壓力較大而導致內分泌紊亂;或者性格比較內向,或者受委屈了,一時抑鬱想不開,這些都是焦慮的來源,都會導致到內分泌紊亂。



3、睡眠不好

經常失眠的人,和晚上各種原因不能按時入睡的人,開始可能只是看上去比較憔悴,但時間長了就會引起各種皮膚問題。


當你因為種種原因而導致皮膚很差,除了要對症下葯,缺覺的補覺,心態不好的慢慢調整心態,有病的治病之外,當然也可以用艾灸來調理和呵護。


艾灸如何解決皮膚問題艾灸以下穴位,收獲紅嫩肌膚!


1、解決一切肌膚問題的穴位——合谷穴

合谷這個穴位,與美容息息相關,它除了可以用來消除青春痘、改善皮膚的粗糙狀況,還可以用來治療鼻塞、解除眼袋的困擾。


注意事項:體質較差的病人,不宜給予強烈的刺激,孕婦一般都不要艾灸合谷穴。


2、越灸越水嫩的穴位——肺俞穴/腎俞穴

每晚臨睡前艾灸肺俞穴可以舒暢胸中之氣,有健肺養肺之功效,並有助於體內濁痰的排出,且可通脊背經脈,達到美容之功效。


堅持艾灸肺俞和腎俞,改善肌膚缺水情況,紅潤光澤。


3、輕松排毒,讓皮膚變紅嫩——曲池穴/天樞穴/足三里


當內外環境的壓力和污染物堆積在體內無法及時排出而開始轉化成嚴重影響肌膚 健康 的自由基時,排毒就成了刻不容緩的工作!要徹底消除毒素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妨從簡單的穴位按摩開始!


①曲池穴

曲池穴與腸道器官緊密相連。因此,曲池穴也就關系著人體的新陳代謝,因為人體排泄體內廢物都是藉助腸道器官,所以經常艾灸曲池穴,可以幫你在日常繁重的工作之餘排毒減壓。


②天樞穴

艾灸天樞穴會使身體平常的循環機能有所改善。如果「毒素」便會沉積在體內,導致宿便堆積,甚至便秘。


艾灸此穴能夠清除腸道內常年累積的宿便,確保腸道 健康 ,跟由於毒素沉積造成的面色暗沉、頑固色斑全部說再見!


③足三里

艾灸足三里,此穴可使面部發熱,皮膚充血,促進色素變化,使原有的黑斑變紅變淺,顯出青春活力。這都是化學護膚品美容所達不到的效果。

『肆』 秋天對於皮膚要注意什麼問題

進入秋季,天氣逐漸轉涼,人體新陳代謝變緩,汗腺以及皮脂腺的分泌量減少,皮膚表面的水分隨之減少,導致皮膚乾燥。同時,氣溫的變化使人體免疫力下降,更易受到細菌、真菌或病毒的感染,從而患上皮膚病。肖明輝提醒,多事之秋,要預防以下幾種多發皮膚病。

1、蟲咬性皮炎

本病多由跳蚤、蟎、蚊等昆蟲叮仿則咬引起,或與秋天氣溫驟變、溫差大及食用某些食物如魚蝦有關。皮疹多發於軀干及四肢伸側,皮損常局部紅腫,可表現為丘疹、丘皰疹等,頂端常有小水皰,自覺瘙癢,皮疹往往1~2周消退,留下暫時性色素沉著,新發皮疹可反復出現。

防護措施:1.外出時穿長衣長褲,做好防護措施;2.隨身攜帶風油精類搽劑,叮咬後可立即塗抹,有利於減輕局部反應;3.家養寵物要勤洗澡減少感染率;4.過敏體質者及小孩抵抗力差,平時應避免去草叢等蚊蟲多的地方。

2、皮膚瘙癢症

秋季溫度降低,空氣中的濕度也下降,皮膚容易乾燥,引發瘙癢,特別是老年人,由於皮脂腺分泌功能有所減退,皮膚更加乾燥。另外,現在年輕人比較喜歡吃一些辛辣刺激的、口味較重的食物,這也會加重皮膚瘙癢。

防護措施:1.秋季不宜洗澡過勤,水溫也不要太熱,洗澡時不要使用鹼性肥皂和浴液,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洗浴後可用凡士林等塗抹加強保濕防護;2.在飲食方面,多食一些富含維生素B、C的新鮮蔬菜和水果。海鮮、辣椒、酒等俗稱「發物」的刺激之品盡量不要食用;

3.在比較乾燥的部位,如四肢、足跟、手掌等部位每天可以擦一些潤膚乳;4.皮膚癢時,世遲切不可用熱水燙或者抓撓。

3、銀屑病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反復發作的紅斑鱗屑性皮膚病,秋冬季節天氣乾燥,症狀往往容易加重。

防護措施:1.有銀屑病病史的患者秋季要多喝水,成人每天需要飲水1500~2000毫升,多吃梨、黑木耳、冬瓜等新鮮蔬果,限制煎炸、油膩、鹽腌等刺激食物;2.上呼吸道感染是該病的重要誘發因素。秋季早晚溫差大,要注意保暖,防治感冒誘發該病;

3.住所盡量保證陽光充足,避免潮濕;4.選擇純棉、寬松、柔軟的貼身衣服,衣服在洗滌時一定要清洗干凈;5、精神因素對銀屑病患者的病情有很大影響。因此,銀屑病患者應該讓自己保持愉悅的心情。

4、結節性紅斑

結節性紅斑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病因較為復雜,可能與鏈球菌或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一般中青年女性較為常見,秋季是該病的高發季節。皮疹常常表現為散在分布的數個皮下結節,稍隆起皮面,伴有壓痛,多見於雙下肢伸側。可自行消退,但常復發。

防護措施:1.秋季天氣轉涼,注意防寒保搜大李暖,多喝水,避免著涼感冒,鏈球菌或病毒感染;2.避免勞累、久行久站,防止下肢血循不暢;3.多吃祛濕熱的食物,如薏苡仁、綠豆、赤小豆、冬瓜等,忌吃魚蝦、酒、辣椒等辛辣、油膩之品;4.一旦發病,要卧床休息。

秋季擺脫皮膚問題的四個方法:

1、正確洗澡。秋冬季節因為洗澡過勤或者水溫不對會造成皮膚瘙癢。洗澡時,水溫應在40—50攝氏度,比體溫略高,不感覺燙。水太燙會破壞皮脂膜,造成皮膚微小的損傷,加重瘙癢。洗澡時間不宜太長,最好不超30分鍾。浴後一定要在皮膚沒干透時擦乳液。

2、補水保濕。皮膚乾燥瘙癢者,日常要做好預防性補水。天氣寒冷,多數人戶外活動減少,不少人不到口渴都不愛喝水,這種習慣要及時糾正。除了喝水,皮膚比較乾燥的人還可適當做點針對性的保濕護理,乾燥部位每天可塗多一兩次保濕潤膚液。

3、吃芝麻潤膚防燥。進入秋季,人體皮膚易乾燥,而芝麻有滋潤皮膚的特點。芝麻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鈣和磷等微量元素,尤以鐵的含量最高。芝麻中的脂肪大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對於老年人的養生保健有重要意義。

4、養肺健肺。中醫認為,肺主皮毛,皮膚的一些問題是由肺來主控的。秋天宜多喝粥、豆漿,多吃蘿卜、蓮藕、荸薺、梨、蜂蜜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此外,注意多運動,適當的體育鍛煉可改善呼吸功能,增強肺心血液循環,增強肺心功能。

(4)秋天皮膚乾燥怎麼艾灸擴展閱讀

中醫上建議秋季多按的穴位,可令皮膚紅潤光滑:

中醫認為,皮膚可以反映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其中,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的源頭,脾胃功能強大,皮膚才會紅潤有光澤。因此,經常按揉、艾灸能調理脾胃的穴位,可改善皮膚狀況。

取穴:足三里穴位於小腿上,當腿彎曲時可以看到膝關節外側有一塊高出皮膚的小骨頭,這就是外膝眼,從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即是;氣海穴位於下腹部,直線連接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份,臍下3/10的位置就是該穴位;關元穴位於臍下四橫指處。

具體方法:用力點按足三里穴,有酸麻脹感,點按1分鍾後略放鬆,改為點揉,如此反復3~5次。氣海穴和關元穴推薦艾灸法,點燃艾條熏灸,每次10~15分鍾,如果手持艾條太累,可採用隔姜灸的方法。

『伍』 健康養骨 | 秋天養骨先養肺,中醫艾灸常必備

文字 | 小骨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讓全球人民都陷入了恐慌之中。

面對來勢洶洶的肺炎疫情,大家才發現,原來我們的肺部是如此脆弱。

中醫認為, 「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 。肺是人體最「嬌嫩」的器官,入秋之後,天氣逐漸乾燥,很容易傷肺。

秋天養骨先養肺

立秋以後,天氣轉涼,晝夜均分,乾燥之氣日漸增強。

肺喜潤澤而惡乾燥,燥則肺虛液少或燥邪傷肺易致反復咳嗽、咳痰,喉中聲啞,煩渴引飲,大便秘澀,肌膚枯燥。

而 肺虛更易引起人體改旅整體氣虛、經絡筋骨氧氣不足 ,導致常規調理無效、久不能愈的 肩、腰、腿等骨關節出現虛性酸脹疼痛等問題 。

北京頸康堂《清肺潤骨》調理

肺朝百脈,秋季應對的臟器是肺,肺的生理功能是是把氣血疏鬆到全身。

秋核鎮凳季氣血充足的輸送,對五臟六腑功能下降會有很好的補養作用,所以要調氣血就能很好的適應節氣的變化。

入秋時節,北京頸康堂提倡應以 《清肺旅扒潤骨》 成體系的調理,在疏通肺、大腸經氣的基礎上刮痧瀉燥,潤澤肺衛,使五臟經氣更平衡。

秋天養好肺,到了冬天才能腎氣充足少生病。

艾灸養肺

人體五行,肺屬金,入秋時節時肺經當令,所以秋季艾灸肺經上的肺腧、合谷、太淵、膻中、氣海等穴位可以起到調肺氣、潤肺陰、降肺火、去肺燥的作用。

對於秋天常見的口乾鼻干,乾咳少痰,便秘,皮膚乾燥,言語無力,感冒等症狀還具有良好的調理作用。

疫情當前,生命 健康 比什麼都重要!秋天是養肺養骨的好時節,一定要記得養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