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狀況 » 中國人皮膚並不比白人黑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中國人皮膚並不比白人黑

發布時間: 2023-03-12 08:45:10

1. 中國人的皮膚是黑色好還是白色好

中國人的皮膚是白色的。因為我們雖然不是正宗的白種人的話,那麼我們也不是黑皮膚。

2. 中國人皮膚的顏色為什麼不同,有白色,黃色,黑色是基因造成的嗎

基因是主要因素,還有後天的保養、氣候、飲食、疾病……等因素,傑克遜就是黑人,得了白化病變成白人了!

3. 中國人是黃皮膚人種,為什麼還存在黑皮膚的中國人, 我覺得黑皮膚的人一直是一個被人嘲笑的笑料,

黑種人有些是曬得,有些事天生的

4. 中國人是什麼膚色

中國人是屬於 黃色
黃 黑 白 棕色等四類人種 如下:
人種(race),是指人類在一定的區域內,歷史上所形成的、在體質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性狀(包括膚色、眼色、發色和發型、身高、面型、頭型、鼻型、血型、遺傳性疾病等)的人群。通常把全世界的人劃分為4個人種:

⑴蒙古利亞人(Mongoloid)或稱黃種人,膚色黃、頭發直、臉扁平、鼻扁、鼻孔寬大;
⑵高加索人(Caucasoid)或稱白種人。皮膚白、鼻子高而狹,眼睛顏色和頭發類型多種多樣;
⑶尼格羅人(Negroid)或稱黑種人,皮膚黑、嘴唇厚、鼻子寬、頭發捲曲;
⑷澳大利亞人(Australoid)或稱棕種人,皮膚棕色或巧克力色,頭發棕黑色而捲曲,鼻寬,胡須及體毛發達。
對現代人種的分類問題,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見。

人種或種族是根據某些體質特徵所作的生物學的劃分,而不是文化上的分類,應該嚴格地將它同「民族」這樣的概念區別開來。人種作為生物學概念,我們必須看到以下幾點:首先,任何一個人種都沒有某個或某些專有的基因,人種之間的差別僅僅是某種或某些基因的頻率不同。例如,決定血型的IA[等位基因在歐洲白種人中頻率比較高,IB等位基因在亞洲黃種人中頻率比較高。Ii等位基因在南美印第安人中比較高。但它們都有 Ii、IA、IB3種等位基因。其次,由於各種中間類型的存在,各種族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例如,衣索比亞人和南印度人的特徵介於白種人和黑種人之間,南西伯利亞人和烏拉爾人的特徵介於白種人和黃種人之間,而千島人則具有白種、黃種、黑種3個主要人種的特徵。我們還應看到,雖然在一定條件下,不同人群之間存在地理隔離和文化隔離,但是這些並沒有導致生殖隔離。種族在遺傳上是「開放」的,不同種族之間可以通婚,都能產生生命力強的後裔。人類是遷徙能力很強的物種,各種各樣的隔離都會由於遷徙而引起的相互作用所打破。由此可知,任何企圖進行「純」種族分類的想法都是錯誤的。

人們通常按膚色、鼻形等體質特徵來劃分人種,這些特徵主要是由於對氣候的適應而產生的。造成膚色差異的主要因素即是血管的分布和一定皮膚區域中黑色素的數量。黑色素多的皮膚顯黑色,中等的顯黃色,很少的顯淺色。黑色素有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的能力。生活在橫跨赤道的非洲的黑種人和西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棕種人具有深色的皮膚,可使皮膚不至因過多的紫外線照射而受損害。紫外線可以刺激維生素D的產生,因而,深色的皮膚可以防止產生過多的維生素D,而導致維生素D中毒。相反,白種人原先生活在北歐,那裡陽光不像赤道附近那麼強烈,陽光中的紫外線不會危害身體,而且能刺激必要的維生素D的形成,因而北歐白人皮膚里的色素極少。

鼻形也是如此。生活在熱帶森林的人,鼻孔一般是寬闊的。這里的氣候溫暖濕潤,鼻子的溫暖濕潤空氣的功能不很重要。而生活在高緯度的白人有較長而突的鼻子,可以幫助暖化和濕潤進入肺部的空氣。黃種人的眼褶可能與亞洲中部風沙地帶的氣候有關;扁平的臉型和半滿的脂肪層能夠保護臉部不受凍傷。

這些種族特徵大約是在化石智人階段形成的。由於人類物質文化的進步,大多數種族特徵早已失去適應上的意義。今天,一個黑人可以很好地生活在高緯度的北歐,他完全不需要靠陽光中的紫外光去產生維生素D,而可以從食物中獲得必要的維生素D。白種人也可以藉助衣服、帽子以及房屋等設施很好地生活在赤道附近。

人種的概念是隨時間而變化的。18世紀的博物學家卡羅爾·林尼厄斯將現代人分成7個人種。他將世界人種劃分為野蠻種——菲拉斯,怪物種——蒙斯托拉斯,理智種——塞比恩斯;又把理智種進一步分為歐洲白種人、亞洲黃種人、非洲黑種人和美洲紅種人四大種族。他聲稱,歐洲人的特徵不僅在於白皮膚,還有藍眼睛和肌肉發達的身體,以及發明創造和以法治國的才能。與此形成對比,非洲人的特徵是「黑皮膚、狡詐、個性容易沖動」。如果相信林尼厄斯的話,不同人種的差異如此之大,簡直就是不同的物種;而膚色這類外表上的差異則是智力和性格方面更加重要、更加深層的差異的標志。

今天,已經沒有誰會像林尼厄斯那樣極端地劃分人類。但是,認為人種的區分存在生物學基礎的想法仍然很有勢力。許多人依然相信,根據人種劃分的不同人群之間有著根本的差別。畢竟,除了年齡、性別之外,許多國家在登記人口資料時還要求每個公民說明自己的種族。

對人類的基因差異有深入了解的生物學家不同意這個觀點。生物學家仔細比較了各種人的DNA。他們的工作表明,人並沒有人種之分。各個人群之間確有很多不同,但是,這些不同不能構成劃分人種的生物學基礎。

5. 中國人的皮膚是什麼顏色的

中國人的皮膚是黃色的。

黃種人膚色呈白色或淡黃色,大多數為黑發、少數為棕發。有深棕色或是淺棕色眼珠,只有少數為金發碧眼。黑色且較為細直的毛發,胡須和體毛適中,體味較淡。

在歐洲,黃色種族的觀念起源於17世紀末,乃是對耶穌會士關於黃色的符號價值之記載的反應『黃種人』的觀念在19世紀的西方文學中被迅速普及。它通過傳教士傳到中國。

(5)中國人皮膚並不比白人黑擴展閱讀:

膚色的分類

1、高加索人種

白種人又稱歐亞人種或高加索人種,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種,佔世界總人口的54%左右。其特徵是膚色淺淡;柔軟波狀的頭發,顏色多金黃;眼色碧藍或灰棕色;毛發較濃密;顴骨不高突;顎骨較平;鼻子窄而高;唇薄或適中。

它們在全世界分布較廣泛。其主要集中分布地方是歐洲西部,亞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以及北美洲北部等地。

2、東亞人種

東亞人種(Mongoloid),昔稱黃種人,亞美人種,蒙古人種。蒙古人種得名於:歐洲人對蒙古帝國無情的擴張和大屠殺的恐懼。所以當德國人類學家"克里斯托弗 邁納斯( Christoph Meiners)"在其「二元人種論」對東亞人的印象首先就想到了「蒙古人」。

這就是第一次用到「蒙古人種」這個名詞,但後來國際開通後改稱東亞人種,而此人種膚色並未與高加索人種有多大差異,歐美已去除〔黃種人〕用法。

3、非洲人種

非洲人種也稱黑色人種、尼格羅人種(Negroid)是世界四大人種之一,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5%。非洲人種皮膚黑色,頭發黑而彎曲,頭部狹長,顴骨突起,眼球突出,鼻厚大,口唇脹厚,多數人有八字腳。除北部非洲人外,其他非洲人皆屬之。

6. 中國人為什麼不是黑皮膚

無論是白皮膚,黃皮膚和黑皮膚,皮膚膚色取決於人體黑色素的多少 黑色素是動物,內特別是脊椎動容物皮膚或者頭發里的深棕色的色素。黑色素是廣泛存在於人的皮膚、粘膜、視網膜、軟腦膜及膽囊與卵巢等處。黑色素是由黑色素細胞合成的。皮膚的黑色素細胞主要分布在表皮之基底層,也見於毛根及外毛鞘。人的表皮約有20億個黑色素細胞,重約一克,平均每平方毫米1560個對稱分布於全身。 黑色素細胞能合成並分泌黑色素,因此是一種腺細胞。然而黑色素的生物合成非常復雜,是通過色體(未成熟的黑色素)內酪氨酸—酪氨酸酶反應形成的。 西方人,由於生活環境時間等因素,黑色素偏少;非洲人黑色素過多.不過現在在西方也有不少是黑皮膚和黃皮膚,這就要根據他們自身家族的歷史背景而定論.

7. 中國人的皮膚為什麼不 是黑的

不同人種、民族膚色的人的膚色是不同的,有黑有白,有棕有黃,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即使同一種族的人,膚色雖然大致相似,但仍有深淺明暗之別,這是為什麼呢? 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人們膚色的差異與人體黑素的多少,穿行皮膚血管的情況,胡蘿卜素存在與否以及皮膚角質層厚薄這四大因素有關。 在這四大因素中,黑素是主要,它是由黑素細胞產生的。黑素細胞居於表皮的基底細胞層,其外貌與眾多細胞不同,是在細胞體的一頭長出眾多的椏杈,就如同樹枝的分枝一樣,插入其他細胞之間。它所產生的褐黑色顆粒,就是通過這些枝杈向鄰近部位傳送,使表皮的基底細胞層散布黑素。黑素多時膚色就深,黑素少時膚色就淺。 黑素細胞的多少,每一個種族都有大致相同的數目,當然黑種人會很多,而白種人則相對要少得多,黑素細胞的多少決定了種族之間膚色的不同。 而黑素除了量上的區別之外,其質也表現得有所差異,即有的黑素細胞產生的黑色素多而且重,而有人的黑素細胞產生的黑素則少而淡,這又受遺傳與日光照曬的影響。而黑素細胞的多寡是決定膚色黑白的最重要的因素,則純粹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 影響膚色的,除了黑素之外,還有皮膚中的血管情況。人的皮膚是人體的保護層與最大的感官,穿行於皮膚及皮下的毛細血管相當豐富。如果皮膚里流動的是殷紅的鮮血,膚色就是紅潤的,如血色發暗,皮膚也是灰暗的,當人貧血時,由於缺少紅細胞,皮膚也就蒼白缺少血色了。 胡蘿卜素存在於胡蘿卜、西紅柿、柑桔、菠菜、黃玉米、豆類等食物當中,是一種帶黃橙色的色素。攝入過多,會使人皮膚泛黃。 角質層的厚薄對膚色也有一定的影響,角質層太厚,黑素會被阻擋,膚色也就不太黑了;過薄,透明度好,就會一目瞭然地顯露皮膚的本色。 所以,可以清楚地得出結論,人種間的膚色差異主要是由遺傳基因的不同決定的。而各體之間黑白明暗粗細的差異,一方面受遺傳的影響,一方面又受人的生存環境,如日光照曬等的影響。 達爾文認為人是由古猿的一支進化來的,不承認是由多支進化來的,認為人種之間出現的膚色的巨大差異主要是在地域分割之後由於生存環境的不同逐漸形成的。這顯然是與人種間的膚色的不同主要是由遺傳基因的不同造成的科學結論相悖的。而達爾文主張人類是由古猿的一支進化而來而不是由多支進化而來,主要是在迴避人類進化理論上的證據不足及許多難題。

採納哦